一、西险大塘除险加固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陈竽舟,黄宇峰,朱晓莹[1](2019)在《东苕溪中上游防洪治理新思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东苕溪防洪工程关系着杭州市主城区和杭嘉湖东部平原的防洪安全。东苕溪流域已形成"上蓄、中滞、下泄"的防洪体系,但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出现源头洪水控制能力仍显不足、洪水调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针对东苕溪中上游防洪短板,结合新时期发展需求及治水理念,从扩增上蓄能力、加固挡洪大堤、优化蓄滞洪区和新辟外排通道等方面,探讨研究防洪治理新思路,从而确保杭州市主城区西线防洪安全,带动提升全流域防洪减灾能力。
朱立冬[2](2016)在《柳杨水库大坝防渗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水库的防洪安全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政府利用多种资金渠道对全国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作。可是,毕竟我国病险水库的数量较多,资金缺口很大,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资金来消除水库的病险已成为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柳杨水库除险加固这个工程作为实例。首先,对我国当前水库除险加固的各种施工技术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并就具体的土石坝坝体和基础防渗部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论证;最后,根据大坝的渗流计算数据、施工工艺及方法特点、工程造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以及结合柳杨水库的渗漏原因、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最终选择了一个技术合理、经济可行以及可靠性高的施工方案,使项目资金落到最合理处。全文以杨柳水库土坝防渗处理方案的选择作为研究对象,为今后类似土石坝加固除险设计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方案借鉴和指导作用。
刘孔英[3](2013)在《浅析庄村分洪闸的地位与作用》文中提出随着防洪骨干工程的不断建成,我国各大流域防洪体系日臻完善,目前正在加大中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本文简述了东苕溪流域防洪体系概况,分析了流域治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庄村分洪闸的建设缘由和工程概况,重点论述了庄村分洪闸在东苕溪流域的防洪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合理设置分洪闸可有效提高分(滞)洪区防洪能力和完善流域防洪格局的观点。
落全富[4](2010)在《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渐迫切。而我国又是一个修建水库最多的国家,水库发挥了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优化水资源配置最重要功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为解决我国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水问题,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多数水库原来的调度体制限制了洪水资源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所阻碍。为充分发挥水库的兴利作用,使洪水资源利用最大化,单一的汛限水位已不合时宜。青山水库作为一座大型水库,一直实行单一汛限水位的调度体制,目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必要且必须抬高汛限水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青山水库上下游水利工程的建设、东苕溪河道历年整治及水库本身除险加固工程的全面完成,从而为青山水库研究调整蓄汛限水位水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确保水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地设计汛限水位,提高洪水资源与水能资源的利用率,是充分发挥青山水库综合利用效益的首要任务。本文遵循《东苕溪流域防洪规划》和《杭嘉湖流域防洪规划》的规划原则,充分研究水库流域雨洪规律,从用水要求和防洪安全两方面出发,对水库提高汛限水位进行分析与论证。文章根据水库上下游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完善,对已有的兴利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水库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得出青山水库已具备提高汛限水位条件,并提出合理的各分期汛限水位,对水库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周云,郭永恒[5](2006)在《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篇》文中指出一、城市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概述 (一)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战略意义 1.各种灾害频繁,防灾形势严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74%的省会城市以及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地位于灾害频发区。全国660多座城市,大多都面临着洪水、地震、地质、台风等多项自然灾害的威胁。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设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把地震、火灾、洪水、气象灾害、地质破坏五大灾种列为导致我国城市灾害的主要灾害源。对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地震、洪水、火灾是最主要的灾种。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高层、超高层、高耸、大跨度建筑物抗风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地质灾害问题也相当严重。
车金根[6](2005)在《德清县防汛现状及防洪减灾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洪灾成因,针对防洪工程现状,认清防汛形势,提出防洪减灾对策。
车金根[7](2005)在《德清县防汛现状及防洪减灾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洪灾成因,针对防洪工程现状,认清防汛形势,提出防洪减灾对策。
钱玉林[8](2005)在《堤防振动沉模防渗墙材料与受力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病险堤坝的处治工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治理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垂直防渗技术已广泛用于堤坝的除险加固,是病险堤坝工程的主要防渗加固措施。工程中,常用的垂直防渗技术有:灌浆法、防渗墙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深层搅拌法和垂直铺塑等。 堤坝的垂直防渗是一个系统工程,垂直防渗方案的选择主要涉及到筑堤料、堤基土和防渗料的性状。然而,每项垂直防渗技术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局限性,各种堤坝病害的产生机理、出现部位和破坏程度也不尽相同。为确保病险堤坝的防渗处治效果,必须加强防渗技术的研究,选择科学、经济、合理的综合治理方案。 垂直防渗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防渗料的不断更新。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垂直防渗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振动沉模防渗墙技术,侧重研究了堤防振动沉模防渗料的性状及其防渗墙的受力变形特性。 为了保证振动沉模防渗料的和易性、可泵性、流动性、离析性、泌水性和防渗性,保证振动沉模防渗墙体的纵向均匀性,使墙体与堤防填料协调变形,加大振动沉模防渗墙的处理深度,需降低墙体防渗料的分层性及其刚度。通过振动沉模混合砂浆防渗料的室内配比试验,研究了混合砂浆防渗料的优化配比设计及其分层性状,揭示了混合防渗料的固化增强及其破坏机理。根据室内和现场试验,分析了防渗料各组分不同掺量对其性状的影响程度及其影响规律,揭示了防渗料各组分对强度的影响规律。混合砂浆防渗料的破坏特性及其判别准则是评价振动沉模防渗墙体安全性的关键问题,根据混合砂浆防渗料的破坏特性,提出了混合砂浆防渗料以及防渗墙的破坏判别指标。结合振动沉模防渗墙技术的工程应用,论述了墙体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对振动沉模防渗墙工程的各种特殊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针对堤防工程中垂直防渗除险加固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病险堤坝的失事原因、堤坝失事与渗透破坏的关系、堤坝的渗透破坏型式、各种垂直防渗加固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现状、防渗料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现状等;同时,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堤防工程的特点,分析了堤防防渗加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混合砂浆各组分原材料的性状,结合振动沉模防渗墙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采用水泥、粉煤灰、砂、土和外加剂等原材料,应用均匀设计理论,通过混合砂浆防渗料试件的室内配比试验,研究了混合砂浆防渗料的优化配比设计和混合砂浆防渗料各配比材料用量。 3、混合砂浆防渗料中,水泥和粉煤灰主要起固化料的作用,土料主要起充填作用,
裘骅勇,胡尧文,汪恒强[9](2004)在《加快东苕溪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浙西防洪体系构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苕溪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是太湖流域治理的骨干工程之一,随着国家一期治太工程的实施,流域防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近年来杭嘉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对防洪减灾提出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治太一期工程进展情况,研究进一步加快东苕溪流域防洪建设,并提出可能实施的工程措施意见。
程娟[10](2005)在《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流域为单位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国对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模式,我国在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由于流域开发治理项目属于“公共工程”,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对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全局,且社会效益巨大,因此各级政府必须给予特别关注,特别是国家财政给予特别支持的流域治理投资问题一直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快流域治理的步伐,必然要从战略的高度对流域治理投资的来源和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制定流域治理投资战略是优化流域治理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的保证。 从战略的角度研究流域治理的投资目标、投资主体和投资决策问题,将有助于提高流域治理投资的效率与效益。流域治理投资战略是把流域治理投资的主要目标、政策和行动顺序地综合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谋划或计划,具有以下的特征:投资目标的全局性、投资主体的多样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战略实施的连续性、战略控制的动态性。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理论构架主要包括:制定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目标;确立流域治理投资战略主体;规范流域治理投资决策程序;确定流域治理投资战略实施步骤,设计流域治理投资战略控制方式。流域治理投资战略必须以提高投资主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并能通过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实施,加快流域水利建设步伐,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各投资主体之间存在互动性,应充分加以引导。可以运用多属性风险决策模型来解决流域治理投资项目的决策问题。 针对太湖流域已初步建立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及存在的问题,太湖流域水利应加大国家投资主体的投资力度、充分调动社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外国资本。要认真执行规范投资估算、合理确定投资结构、科学决策投资项目、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等投资管理策略。要通过落实管理机构、提高管理者素质、重视信息利用、强化动态管理等措施,推进太湖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二、西险大塘除险加固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险大塘除险加固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东苕溪中上游防洪治理新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基本概况 |
2 东苕溪防洪能力现状 |
2.1 防洪能力现状分析 |
2.2 防洪短板分析 |
(1) 源头洪水控制能力仍显不足 |
(2) 西险大塘尚未达到设防标准 |
(3) 洪水调控手段单一 |
3 防洪治理思路 |
3.1 扩上蓄 |
(1) 对现有水库的扩容 |
(2) 挖潜现有水库的防洪能力 |
(3) 积极探索新建水库的可能性 |
3.2 固大堤 |
3.3 优中滞 |
3.4 增外排 |
方案1青山水库直排钱塘江通道 |
方案2南湖滞洪区排钱塘江通道 |
方案3东苕溪干流排钱塘江通道 |
4 结语 |
(2)柳杨水库大坝防渗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水库基本情况 |
1.1.2 影响水库安全的因素 |
1.1.3 水库除险加固的特点 |
1.1.4 研究的意义 |
1.2 工作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防渗技术分析 |
2.1 国内外常用防渗技术 |
2.2 防渗技术分析 |
2.3 小结 |
3 柳杨水库工程概况 |
3.1 工程概况 |
3.2 安全鉴定结论 |
3.3 水库除险加固的必要性 |
3.4 建设内容 |
3.5 水文 |
3.5.1 流域概况 |
3.5.2 水文气象 |
3.5.3 洪水 |
3.5.4 坝下水位流量关系 |
3.6 工程地质 |
3.6.1 区域地质概况 |
3.6.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3.6.3 水文地质条件 |
3.6.4 坝体质量评价 |
3.6.5 坝基工程地质评价 |
3.6.6 两坝肩工程地质评价 |
3.6.7 建议 |
4 柳杨水库防渗方案研究 |
4.1 工程现状渗流分析 |
4.1.1 渗漏原因分析 |
4.1.2 渗流计算 |
4.1.3 计算成果分析 |
4.2 坝体及坝基防渗设计方案比选 |
4.2.1 混凝土防渗墙方案 |
4.2.2 高压喷射灌浆方案 |
4.2.3 方案对比及选择 |
4.2.4 防渗墙方案渗流计算 |
4.3 防渗墙墙体质量评价 |
4.4 防渗效果评价 |
4.4.1 加固前渗漏现状 |
4.4.2 渗流监测设计 |
4.4.3 防渗效果评价 |
4.5 坝肩防渗方案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水库防洪调度研究 |
1.3 我国水库现行汛限水位体制 |
1.4 汛限水位确定的方法 |
1.4.1 固定汛限水位法 |
1.4.2 分期汛限水位法 |
1.5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意义 |
1.6 本文要做的工作及主要技术路线 |
1.6.1 本文要做的工作 |
1.6.2 主要技术路线 |
1.7 小结 |
2 青山水库概述 |
2.1 东苕溪流域概况 |
2.2 气象水文 |
2.3 青山水库工程概况 |
2.4 青山水库上游工程概况 |
2.5 青山水库下游河道工程概况 |
2.6 东苕溪流域主要防洪工程的联合控制运用 |
2.6.1 里畈水库 |
2.6.2 水涛庄水库 |
2.6.3 四岭水库 |
2.6.4 青山水库 |
2.6.5 南湖分洪区 |
2.6.6 北湖分洪区 |
2.6.7 非常滞洪区 |
2.7 小结 |
3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必要性 |
3.1 青山水库现行汛限水位偏低且不合理 |
3.2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利用的要求 |
3.2.1 东苕溪流域供水要求 |
3.2.2 东苕溪流域水环境要求 |
3.2.3 东苕溪流域应急供水要求 |
3.3 小结 |
4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可行性 |
4.1 青山水库及周边水利工程建设为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奠定了基础 |
4.1.1 青山水库工程全面加固 |
4.1.2 青山水库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 |
4.1.3 青山水库下游及中、北苕溪水利工程建设 |
4.2 青山水库已建非工程措施为实施提高汛限水位提供了技术保障 |
4.3 青山水库满足国家防总印发《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点工作意见》要求 |
4.4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必须遵循的原则 |
4.5 小结 |
5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已有研究成果及分析 |
5.1 分期说明 |
5.2 已有研究成果 |
5.2.1 对《论证报告》的分析 |
5.2.2 对《专题报告》的分析 |
5.3 对《论证报告》、《专题报告》成果的对比分析 |
5.3.1 对比分析 |
5.3.2 本文采取的方案 |
5.4 小结 |
6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
6.1 水库功能重新定位问题及对策 |
6.2 调度决策思维转变问题及对策 |
6.3 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运行管理方法研究 |
6.3.1 水库运行调度方案研究 |
6.3.2 进一步完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
6.3.3 进一步完善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
6.3.4 提高汛限水位后上下游淹没风险分析 |
6.4 青山水库上下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
6.4.1 库区移民问题 |
6.4.2.下游河道行洪瓶颈问题 |
6.4.3 水库调度与上下游相关单位协调的问题 |
6.5 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堤防振动沉模防渗墙材料与受力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R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堤坝失事与渗透破坏 |
1.2 堤坝的渗透破坏型式 |
1.3 垂直防渗技术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
1.3.1 灌浆防渗加固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3.2 防渗墙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 |
1.3.2.1 防渗墙类型 |
1.3.2.2 防渗墙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
1.3.2.3 防渗墙厚度及其成墙深度 |
1.4 防渗料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
1.4.1 灌浆材料 |
1.4.2 防渗墙墙体材料 |
1.4.2.1 刚性材料 |
1.4.2.2 塑性材料 |
1.4.2.3 柔性材料 |
1.4.2.4 土工合成材料 |
1.5 长江中下游堤防的防渗现状 |
1.5.1 堤防存在的主要隐患 |
1.5.2 堤基土的结构特点及其处理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混合砂浆防渗料的分层性状研究 |
2.1 研究防渗料分层性状的目的和意义 |
2.1.1 振动沉模混合砂浆防渗料 |
2.1.2 砂浆的分层性指标 |
2.1.3 研究防渗料分层性状的目的和意义 |
2.2 混合砂浆防渗料的配比设计 |
2.2.1 原材料组成 |
2.2.1.1 水泥 |
2.2.1.2 粉煤灰 |
2.2.1.3 砂 |
2.2.1.4 土料 |
2.2.1.5 外加剂 |
2.2.1.6 拌和水 |
2.2.2 防渗料的优化配比 |
2.2.2.1 水泥砂浆的配比试验 |
2.2.2.2 混合砂浆防渗料的优化配比 |
2.3 影响防渗料分层性的主要因素 |
2.4 防渗料的分层强度及强度分层规律 |
2.4.1 防渗料的分层强度 |
2.4.2 强度分层模型试验 |
2.4.3 分层性对墙体强度的影响规律 |
2.4.4 分层性对渗透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砂浆防渗料的力学特性研究 |
3.1 混合砂浆防渗料的抗压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
3.1.1 固化料掺量和龄期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1.2 充填料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1.3 集料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1.4 外加剂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 混合砂浆防渗料的受力破坏特性 |
3.2.1 防渗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
3.2.2 防渗料的模强比 |
3.2.3 防渗料的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3.2.4 防渗料的抗折强度试验 |
3.3 混合砂浆防渗料的抗渗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渗料及防渗墙的破坏准则研究 |
4.1 防渗料的固化增强及破坏机理 |
4.2 现有的主要强度理论 |
4.3 拉、剪破坏的临界应力状态 |
4.3.1 基本假定 |
4.3.2 拉、剪破坏的临界应力状态 |
4.3.3 拉、剪破坏临界应力状态的进一步探讨 |
4.4 破坏特性及破坏判别指标 |
4.4.1 混合砂浆防渗料的破坏特性 |
4.4.2 防渗料及防渗墙的破坏判别指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堤防防渗墙体系受力变形特性 |
5.1 概述 |
5.2 材料的本构模型和接触面特性 |
5.2.1 材料的本构模型 |
5.2.2 材料的接触面特性 |
5.3 材料的邓肯参数和拉、剪破坏临界应力 |
5.4 堤防防渗墙体系受力性状分析 |
5.4.1 防渗墙体的受力性状 |
5.4.2 先施工防渗墙体的受力性状 |
5.4.3 防渗墙对堤防渗流场的影响 |
5.4.4 堤基土的固结对防渗墙体受力性状的影响 |
5.4.5 筑堤料的压实度对墙体受力性状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振动沉模防渗墙的施工质量控制 |
6.1 工程概况 |
6.2 场地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
6.3 振动沉模防渗墙的施工 |
6.3.1 防渗墙的施工技术要求 |
6.3.2 振动沉模主要施工设备 |
6.3.3 防渗墙的平面布置及其施工方法 |
6.4 防渗墙的施工质量控制 |
6.5 特殊情况处理 |
6.5.1 施工作业面 |
6.5.2 砂礓层的施工 |
6.5.3 新填围堰的施工 |
6.5.4 施工冷接缝 |
6.5.5 变轴线施工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相关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作者简历 |
附录2: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论着 |
附录3:攻博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
附录4:攻博期间获奖情况 |
(10)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意义 |
1.1.1 我国水利投资情况回顾 |
1.1.2 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内涵 |
1.1.3 研究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意义 |
1.2 国内外投资管理及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
1.2.1 投资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
1.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
1.2.3 财务战略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
1.2.4 水利投资管理研究进展 |
1.2.5 流域治理投资管理研究的进展 |
1.3 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流域治理战略投资目标的确定 |
2.1 影响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
2.1.1 影响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 |
2.1.2 影响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目标的制约因素 |
2.2 社会经济发展对流域治水的要求 |
2.3 制定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目标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2.3.1 指导思想 |
2.3.2 基本原则 |
2.4 流域治理战略投资目标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流域治理的投资主体 |
3.1 水利工程的分类 |
3.1.1 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
3.1.2 水利工程的分类 |
3.2 流域水利工程的类型 |
3.3 流域治理投资战略主体 |
3.3.1 投资主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
3.3.2 流域治理投资战略主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流域治理投资决策 |
4.1 水利投资多属性决策模型 |
4.1.1 多属性决策问题求解方法评述 |
4.1.2 水利投资多属性决策步骤和分析方法 |
4.2 水利投资评价因素分析 |
4.2.1 影响水利投资的环境因素分析 |
4.2.2 水利投资的财务分析 |
4.2.3 水利投资效益分析 |
4.3 流域治理战略投资多属性风险决策模型 |
4.3.1 水利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2 水利投资财务评价 |
4.3.3 水利投资效益评价 |
4.3.4 水利投资多属性风险决策 |
4.4 水利投资可行性研究 |
4.4.1 水利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述 |
4.4.2 水利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及要求 |
4.4.3 水利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及内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流域治理投资战略实施与控制 |
5.1 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实施 |
5.1.1 战略发动阶段 |
5.1.2 战略计划阶段 |
5.1.3 战略运作阶段 |
5.2 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控制 |
5.2.1 影响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主要原因 |
5.2.2 流域治理的投资战略控制的主要内容 |
5.2.3 流域治理的投资战略控制的方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管理现状 |
6.1 太湖流域基本情况 |
6.1.1 流域自然概况 |
6.1.2 流域社会经济 |
6.2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的现状 |
6.2.1 太湖流域治理规划的任务 |
6.2.2 太湖流域建设进展 |
6.2.3 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投融资体制的现状 |
6.3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管理评价 |
6.3.1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管理取得的经验 |
6.3.2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战略构思 |
7.1 太湖流域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 |
7.1.1 太湖流域水利发展的战略思想 |
7.1.2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 |
7.2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主体的确定 |
7.3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项目决策 |
7.3.1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项目简介 |
7.3.2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环境模糊综合评价 |
7.3.3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财务评价 |
7.3.4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效益模糊综合评价 |
7.3.5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多属性决策 |
7.4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战略实施与控制 |
7.4.1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实施 |
7.4.2 太湖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的控制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8.2.1 理论研究方面 |
8.2.2 应用研究部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西险大塘除险加固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东苕溪中上游防洪治理新思路探讨[J]. 陈竽舟,黄宇峰,朱晓莹.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9(03)
- [2]柳杨水库大坝防渗方案研究[D]. 朱立冬.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3]浅析庄村分洪闸的地位与作用[J]. 刘孔英.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3(07)
- [4]青山水库提高汛限水位可行性研究[D]. 落全富. 浙江大学, 2010(10)
- [5]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篇[A]. 周云,郭永恒.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6]德清县防汛现状及防洪减灾对策[J]. 车金根. 地方水利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2005(02)
- [7]德清县防汛现状及防洪减灾对策[A]. 车金根. 地方水利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第3辑), 2005
- [8]堤防振动沉模防渗墙材料与受力变形特性研究[D]. 钱玉林. 河海大学, 2005(04)
- [9]加快东苕溪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浙西防洪体系构筑[A]. 裘骅勇,胡尧文,汪恒强. 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 2004
- [10]流域治理投资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D]. 程娟. 河海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