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成语理解能力发展研究

中小学生成语理解能力发展研究

一、中小学生惯用语理解发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段优优[1](2021)在《初中生词汇理解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基于等值的研究》文中提出对于父母、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而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以来都是其关注的焦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更是增强国家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绪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的特点,很容易为外界所影响。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小时候开始,我们首先学会的便是词汇,进而学会言语。由此可见,词汇理解能力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初中生的词汇理解能力是否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呢?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曹亦薇教授所编制的中小学生词汇理解测验为材料,对深圳市13412名一到十二个年级中小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进行调查,从而建立十二个年级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的可比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初中生群体的词汇理解能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研究一主要收集天津市某中学401名七、八、九年级学生的焦虑、抑郁、压力数据及词汇理解测验的数据,旨在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差异;研究二旨在了解各个年级学生的词汇理解测验成绩与其焦虑、抑郁、压力状况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式探究各个年级学生的词汇测验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研究三旨在通过测验等值方法建立不同年级学生词汇理解能力的可比模型,进而探究初中生群体的词汇理解能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本文所采用的等值设计为锚测验非等组设计,所使用的等值方法主要有平均值-平均值法、平均值-标准差法、特征曲线法(Stocking-Lord法和Haebara法)。本文通过测验等值技术实现一到十二年级中小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的可比性,主要采用R语言、SPSS分析数据,用于建立词汇理解能力的分数可比模型,进而探讨初中生群体的词汇理解能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一结果表明:八年级男生的焦虑、抑郁、压力得分普遍高于七年级男生的,而九年级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七年级男生、八年级男生间相差不大。研究二结果表明:七年级学生的焦虑、抑郁、压力状况不能解释其词汇测验成绩;八年级学生的焦虑、抑郁、压力状况能够解释其词汇测验成绩;九年级学生的抑郁状况能够解释其词汇测验成绩。研究三结果表明:整个初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其词汇理解能力。使用不同的等值方法均能得到较为一致的增长趋势,即中小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长。结论:各个年级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存在差异的。整个初中生群体的焦虑、抑郁、压力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词汇理解能力。中小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长。

黄琳[2](2021)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汉语惯用语理解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婷婷[3](2021)在《关于动物类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情感色彩。有一类包含动物名称的惯用语,常用于口语之中,用起来简洁、自然、生动有趣,为此我们称这类惯用语为动物类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动物类惯用语也有着颇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无法理解惯用语的真正意义而另其望而生畏。现有的惯用语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相关教学经验的总结还不是很全面,基于此,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物类惯用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动物类惯用语的基本特征,提出教学构思,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动物类惯用语。论文主体有七个部分:首先,主要阐述选题缘由意义,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本文以《中国惯用语大辞典》(辞海版)中的动物类惯用语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一共筛选出包含动物类惯用语621条,并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动物类惯用语语言系统层面进行了分析,语音方面以三音节为主,语义上具有双层性,情感色彩上有褒义、中性、贬义色彩的区分,动物类惯用语语法结构以动宾式结构居多,结构具有稳定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语用上具有鲜明的通俗性、形象性;随后,笔者做出教学方案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笔者在西安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18级留学生班和其他专业留学生部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并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了汉语教师对惯用语教学的认知程度和留学生动物类惯用语的学习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的教学建议:在对外汉语教材方面,分水平分阶段并结合留学生现状系统性地收录动物类惯用语,始终结合循序渐进式的学习原则来收录动物类惯用语,教材中动物类惯用语的注释要全面且规范,对应的课后习题要具有多样性、丰富性;教师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动物类惯用语时要注意文化知识的讲解及渗透,设计实际的言语交际语境引导学生运用惯用语表达,教学上多利用多媒体等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同时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多举办“汉语角”、“汉语俱乐部”等学习形式加强留学生的动物类惯用语言语输出;学生方面,树立积极地动物类惯用语的学习策略,注意学习途径的多样性,通过课堂、图书、报刊、电视等等形式来建立自己的动物类惯用语词库。总之,文章通过动物类惯用语的整体性研究,对动物类惯用语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范瑜[4](2021)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文中认为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因其结构的固化、语义的凝练、使用的频繁,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习语的研究视角经历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也逐渐由自省和主观直觉判断转向语料库的使用等实证研究。然而,现有对习语变异性的研究多是对习语变异现象的分类描述或对习语仿拟现象的探讨,对习语变异的内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仍然不足,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习语的本体研究,但语言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同质的,因此对习语的研究,特别是对习语变异性的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外部的社会因素,而目前的习语变异研究几乎没有结合外部的社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开始从认知的体验性和普遍性研究转向语言和认知的社会变异研究,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力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新兴视角来探讨习语的变异性,试将内部、主观的认知因素和外部、客观的社会因素相结合对习语变异性进行全面的研究,期望能为习语的研究开辟新的天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语料库研究兼内省的研究方法。我们基于CCL(北京大学语料库)、BNC(英国国家语料库)和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等语料库搜索语料,也有部分语料源自网站;之后,对汉英习语变异的语言特点及分类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描述,分析了习语变异的规则并提出了新的习语变异的分类,探讨了习语变异的内在动因以及变异的制约机制,发现了习语变异的内在规律并揭示了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习语变异的方式和类型有哪些?习语变异的动因究竟是什么?2、习语的变异使用对其凝固特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什么限制条件制约了习语的变异?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习语变异除了具有语言学意义,还有什么社会学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就研究问题1,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对习语的变异情况进行了分类,并对习语变异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我们认为,习语的变异性反映了人类语言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从认知视角来看,变异性是一个连续统,不同类型的习语因认知机制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变异性,因此,对习语变异类型的分割也是一种模糊性操作。本研究在结合认知和社会因素的操作下梳理出习语变异的五大变异规则,即结构改编、字面场景操控、主题指示、主题关联字面场景操控、歧义,并依托这些规则,从惯用程度、频率和常规化程度、意图程度三个参数来进行评估,将习语变异分为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常见变异和偶发变异、有意变异和无意变异。我们认为,习语的变异使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是由习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组织以及习语这个复杂结构如何适应具体语境的方式决定的。因此,习语变异的动因是复杂多维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习语的变异具有句法动因、语义动因、语用动因和整合动因。1、习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字面语言的句法特性,因此,作用于字面语言的语法规则常常也可以作用于习语上,这成为习语变异的句法动因。2、习语语义的可分析性、透明度和关联性是习语变异的语义动因。习语的可分析性越高,其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越大;同样,习语的透明度越高,习语发生变异的可能性也越大。语义的关联性包括了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在横向维度上,习语字面意义层的成分之间、修辞意义层的成分之间都会发生互动和关联,成为习语发生变异的动因;在纵向维度上,习语的变异往往是由于习语中的某成分可以与习语外的其他成分发生语义上的关联,包括了同义关联、同音异义关联、一词多义关联、语义相对关联、上下义关联和逻辑颠倒关联。3、习语变异使用的最直接动因是语用动因,习语在高频使用后,由于受到交际需求的驱动,习语使用者为实现最大的交际效果、传达出新的隐含义而竭力为目标概念寻找最恰当表达式,这时就触发了习语的变异。4、人的创造新奇语法构式的能力是促使习语变异的整合动因,可以依赖大脑中存在的认知语法网络将习语变异的多种动因整合起来,促成习语发生变异。第二,就研究问题2,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对习语变异的制约机制进行了解析。认知方面,习语变异受到可识别性、功能性、兼容性、语法性的制约,同时从文字游戏类型的变异到系统变异还受到更加细化的两个条件的制约:非歧义和非突显。虽然习语变异受到诸多认知条件的制约,但各制约条件对不同类型的习语变异的作用力存在细微的差别,功能性条件对文字游戏的变异类型作用力更强,而非歧义和非突显对系统的习语变异的作用力更强,可识别性、兼容性和语法性制约着各种类型的习语变异。社会文化方面,说话人使用习语变异会受到与听话人关系考量的制约,即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言语社区、文化层次和共享知识。习语变异受到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双因素制约,其中认知因素的制约主要作用于语言本体,而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主要作用于习语变异使用事件中的实施者——说话人。通过对习语变异的制约机制的分析,我们发现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是一个连续统上的两端,不同习语处在这两端之间的不同点上,也就是说不同的习语有着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和变异性,越靠着哪一端那一端的特性就强一些。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共同存在于习语中,缺一不可,彼此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包含:1)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谁也离不开谁;2)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但又彼此约束;3)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转化,互为补充;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的统一表现在两者的一致性上。第三,就研究问题3,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习语及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构建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当习语被看作是认知参照点时,依据部分-整体的转喻关系,习语会转喻为使用习语的人。因此,习语和习语变异都会映射出社会图式。习语变异是一个创造性的使用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主体,这两个主体也是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形成中的两个主体,此外,习语原型产生的语言定势和社会定势、习语变异激活的新框架、具体话语文体和团体的文化认知模型也是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构建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基于意识和注意力两个因素罗列出了在习语变异使用中听话人产生话语注意力,并且有意识地进行话语范畴化进而进行社会范畴化,形成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社会图式的整个过程:1、听话人根据说话人使用的习语变异情况从整体上确定说话人的社会位置;2、听话人用更具体的方式确定说话人的社会位置;3、听话人依据和自己的关系来定位说话人;4、听话人依据说话人来改变自己的相对位置;5、听话人接受习语变异并进一步固化原型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习语的使用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对字面语言的变异使用,因此,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对习语的社会图式具有类推性。我们还总结出了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该模式包含了一个假说、双向动力、三个阶段、两个原则。一个假说是指习语凝固性及变异性动态发展假说: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是通过语言结构、认知操作和社会因素的交互动态建构的。该假说又被细化为三个次假说:1)习语符号的语法化并非被限制在个体的认知语法中,而是集体认知固化的结果,这种固化在惯用化的过程中进入特定话语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大脑词汇中,形成共享的思维体系;2)习语社会层面的范畴化形成其社会文化定型。该层面的范畴化与句法和语义层面的范畴化相互作用,彼此牵连,使习语成为一个民族语言中的代表性类型和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3)习语使用的情景化为其变异提供背景,从而突显概念中的某个图形,经过变异使用后的习语将更加凝固。双向动力指的是推动习语凝固性的向心力和触发变异性的离散力。动态发展的三阶段指习语凝固、变异、更凝固的三个阶段。动态发展过程的两条原则是认知优化原则和社会认同原则。本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以下几点创新:1)首次对习语的变异性做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就习语变异的两种分类、变异规则、变异动因、制约机制等做了全面的探讨,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基于对习语原型性质和特征的分析,借助实际语料,对习语变异的以上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2)首次提出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3)研究视角上,以往研究者们多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等视角研究习语,而本研究首次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新视角研究习语的变异性。

刘敏[5](2019)在《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以2012-2018年学位论文为例》文中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既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数年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考察汉语国际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全面考察并深入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状况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现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调整优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让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本文以苏州大学中国籍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针对论文的选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明确选题要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或前沿问题,体现出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并以这些标准作为本文分析选题的基准和依据。第二部分从选题类型、选题取向、选题国别化、选题整体特点进行分析,得出选题具有选题取向丰富、关注偏误分析、以汉语教材为依托、注重问题导向、选题系列化、选题前后相承六大优点,但也存在选题取向过于集中、选题内容不够新颖、选题命名不够准确三大问题。第三部分对影响选题的内外因素展开调查分析,得出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导师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等因素对选题影响较大。第四部分根据选题存在问题及调查结果,从培养单位、导师、学生三方面提出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重视对学生选题过程指导、关注学科前沿问题等建议,期望对提高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有所帮助。

许慎[6](2018)在《儿童惯用语理解发展的研究》文中指出惯用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种非直义语言现象,它的形式虽然短而精,但是能表达丰富生动的意义,表达力非常强。由于惯用语语义上具有双重性,即字面解释和比喻解释含义各不相同,因此,对初学汉语的个体来说,要正确理解惯用语的意义比较困难。已有惯用语的相关研究更多是集中于成人,很少涉及儿童,对儿童惯用语理解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丰富非直义语言的研究,深化对非直义语言加工机制的认识。从调查研究开始,对惯用语的不同语言特性进行调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明确研究问题的方向,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准备充分而必要的实验材料。在接下来的实验研究中,将小五、初二、高二年级的儿童作为被试,采用了反应时法,记录反应时、启动量及反应的正确率,通过控制语境及惯用语的语言特性等自变量的方式,来探索惯用语认知理解的影响因素。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1)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能力随年级上升而提高。对于高熟悉性和高预测性惯用语,儿童理解惯用语的能力随年级提高的趋势非常明显,对于低熟悉性惯用语,儿童的理解能力在高二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对于低预测性的惯用语,儿童的理解能力没有表现显着的年级差异。(2)分解性影响儿童对惯用语的理解。在可能的情况下,儿童都是先采取提取的方式来激活惯用语的比喻义,如果提取失败,就会转而采取构造的方式。(3)语境是影响儿童理解惯用语的一个因素。比喻语境会促进儿童对惯用语比喻义的激活,直义语境会阻碍儿童激活惯用语的比喻义。对直义性不同的惯用语和年龄不同的儿童,其促进和抑制作用不同。(4)儿童对惯用语的意义激活方式不是单一的,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加工不是用单一的非直义语言认知模型就能解释的,而是需要一个综合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实验结果提示: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支持显性度假说,不支持直通假说。儿童对惯用语的意义理解激活方式是相互作用的混合模型,即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如果惯用语的熟悉性和预测性高,儿童对比喻义的激活是直接提取,如果熟悉性和预测性低,高年级儿童能采取提取方式,低年级儿童则不会,如果能够构造就构造,不能构造就即刻放弃意义构建。语境对惯用语的意义激活具有强的促进作用或者抑制作用,其作用的大小与惯用语意义的显性度有关。不管处于何种语境,首先被激活并做加工处理的总是惯用语的显性意义,如果惯用语的比喻意义为非显性,会首先处理字面意义,如果比喻意义显性度高则会直接处理。所以,在比喻语境中,惯用语的比喻义显性度高,比喻义得到优先处理,在直义语境中,低直义性惯用语的比喻义是高显性的,字面义是低显性的,由于比喻义是高显性的,所以先提取比喻义,但比喻义与语境冲突,提取比喻义就会失败,再转而构造字面意义。由此可见,如果惯用语的语言特性和语境对惯用语的意义激活具有强烈促进作用,其显性度就高,对意义的理解是一个直接提取的过程,一旦提取完成,整个理解过程就此结束;如果惯用语的语言特性和语境对惯用语的意义激活起到抑制作用,其显性度就低,尝试直接提取意义就会失败,只能对与语境相关联的意义进行构造,其构造的速度取决于惯用语语言特性和语境对其意义构造的抑制作用大小。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推论,概括出如下几个主要结论:(1)儿童对惯用语的理解能力随着年级上升而提高;(2)惯用语的熟悉性、预测性、分解性会影响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3)儿童对惯用语的意义的激活方式不是单一模型,获取惯用语的意义的方式是先提取,提取失败再构造;(4)语境和直义性会影响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直义性如何影响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与语境有关;(5)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支持显性度假说。

罗树林[7](2018)在《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对语言事实的客观描述,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借鉴教材语言研究、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尝试建立数据库,以期在数字量化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展开深入的分析、总结和解释。本论文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在于可以促进、丰富和完善教材语言研究理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教育史理论;应用价值在于可以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材语言语料库建设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作用。全文共分八章,分别是“绪论”、“编写概况研究”、“选文研究”、“词语研究”、“汉字研究”、“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和“结语”。本文的分析结论主要有三点: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主要有语言要素编排混乱、语言知识介绍种类残缺、语言政论语体色彩浓郁、语言崇拜和语言暴力现象并存、豪言壮语句的广泛使用、少年儿童语言成人化倾向突出六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功能主要有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两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原因主要有语文课程性质、编写指导思想方面和社会语言渗透三个方面。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借鉴当下最新教材语言研究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突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了新课标的三维能力目标理论,试图用来分析语文教材语言的三大属性即工具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二是引进了语义韵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教材语言中词语的语义感染问题;三是充实、丰富和发展了教材筛选理论、教材分类理论和教材语言特征理论的研究内容。比如提出教材筛选的五大原则(即“权威性”原则、“流行面”原则、“初始年”原则、“成熟期”原则和“学制段”原则),归纳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三大种类(即教材名称种类、教材版本种类和教材使用种类),总结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比如农村常用字、农村常用词、语录体选篇等特色语言的运用)等。

吴迪[8](2016)在《成语的语义透明度及中小学生成语产出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现代汉语词汇范畴之下的一个特殊的种类,成语以其紧凑的结构、整齐的格式、和谐的韵律以及复杂的语义特点而成为汉语的精华。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成语历来都是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而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能否更多更好地使用成语,是衡量中小学生词汇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较之于结构,成语高度概括、凝固、复杂的语义更加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与使用。如何更好的对成语的语义进行把握,我们引入了“语义透明度”这一概念,并且结合成语的语义特点以及成语的词典释义模式对中小学生产出的成语进行了语义透明度等级划分,最终形成了三大类、五小类不同语义透明度成语。针对前人有关母语者成语研究的不足,我们采用了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生成语的产出,并且从语义透明度、年级维度来观察成语的词种数和词次的具体分布状况,我们发现不同年级学生不同透明度成语的产出各有特点,成语的语义透明度会影响到不同年级学生成语的产出。为了增强本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我们采用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考察了语义透明度因素、频度因素、年级因素对成语使用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透明成语的使用率高于低透明成语的使用率;高频成语的使用率高于低频成语的使用率;高年级成语的使用率高于低年级成语的使用率,并且发现语义透明度因素与频度因素交互作用明显,在高频成语中,透明度越高,成语的使用率越高;在低频成语中,透明度的高低对于成语使用率的高低没有明显影响。最后我们对所有包含成语的例句进行了逐一的分析,找出了所有的错误用例,并对其进行了归类和详细分析,发现错误主要集中在语义和搭配两个方面,语义方面主要表现为“望文生义”、“表意重复”和“表意混乱”;搭配方面的错误主要表现为“错误搭配”、“结构不完整”和“结构冗余”。针对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错误,我们从语义透明度、频度、搭配等方面对成语教学提出了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的成语学习。

倪文勤[9](2014)在《语境在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蕴含着丰富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惯用语是外国留学生掌握地道汉语词汇的基础,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HSK汉语水平考试的考查内容之一。语境在语言理解与使用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学术界一直关注语境与语言教学的研究。笔者综合前人的研究,介绍了汉语惯用语和语境以及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尝试将两者结合,设计了四份试卷,用以研究语境对外国留学生掌握和理解汉语惯用语的影响。笔者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无语境,外国留学生主要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汉语惯用语;如果给出句子语境或段落语境(强语境),大部分外国留学生能从字里意义上理解汉语惯用语;由此可以看出强语境能促进外国留学生对汉语惯用语字里意义的理解。在这个结论的支撑下,本论文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惯用语教学实例,并运用语境对其进行分析,阐述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在促进外国留学生理解和使用惯用语字里意义中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调查结论和实例分析,笔者对教材、教师和学生在创设语境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惯用语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笔者希望本文对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对拓宽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途径和研究视角予以一定的启示。

刘嵚[10](2011)在《惯用语语义理解的强语境印证作用》文中提出本文以实验方法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无、弱、强三种语境条件下对比喻意义惯用语的语义理解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强语境在比喻意义惯用语的语义理解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文章认为,在惯用语辞书编纂中,强语境对惯用语语目的理解和正确使用具有强印证作用。因此针对惯用语辞书编纂的示例,文章提出了三条原则:语境充足原则、语境体现语法原则、语境体现语用原则。

二、中小学生惯用语理解发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生惯用语理解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词汇理解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基于等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文献综述
    1.1 心理健康
    1.2 词汇理解能力
    1.3 测验等值
2 问题提出
3 研究意义
4 研究设计
5 研究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工具
    5.4 数据处理
    5.5 研究结果
6 研究二:各年级学生词汇理解成绩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工具
    6.4 研究结果
7 研究三:中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发展趋势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3a:中小学生词汇理解能力发展趋势
    7.3 研究3b:初中生词汇理解能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8 讨论
    8.1 初中生的焦虑、抑郁、压力状况
    8.2 中小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发展趋势
    8.3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词汇理解能力的关系
    8.4 应用价值
    8.5 研究展望
9 教育建议
10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关于动物类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动物类惯用语的界定及语言系统层面分析
    2.1 动物类惯用语的界定
    2.2 动物类惯用语语言系统层面分析
        2.2.1 语音分析
        2.2.2 语义分析
        2.2.3 语法分析
        2.2.4 语用分析
第三章 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3.1 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设计
        3.1.1 教学目标及原则
        3.1.2 教学对象及内容
        3.1.3 教学详案设计
    3.2 教学实施
第四章 动物类惯用语教学实践反馈
    4.1 教师方面
        4.1.1 问卷调查
        4.1.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 学生方面
        4.2.1 问卷调查
        4.2.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五章 动物类惯用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1 教材方面
        5.1.1 选取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
        5.1.2 注释不完整且例句少
        5.1.3 练习题数量少且形式单一
    5.2 教师方面
        5.2.1 教师对动物类惯用语教学的不重视
        5.2.2 教师授课方法的欠缺
    5.3 学生方面
        5.3.1 文化知识的负迁移
        5.3.2 学习策略的不当
第六章 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建议
    6.1 教材中关于动物类惯用语的编写建议
        6.1.1 合理选取编入教材的动物类惯用语
        6.1.2 采用“语境-出处-语素-语义”的注释模式
        6.1.3 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
    6.2 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方法建议
        6.2.1 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
        6.2.2 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语境教学法
        6.2.3 重视培养学生的“动物类惯用语”词库体系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的框架及简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定义
        2.1.1 习语
        2.1.2 习语的凝固性及变异性
    2.2 习语研究概述
        2.2.1 习语的总体研究
        2.2.2 习语的变异性研究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认知社会语言学概述
        3.1.1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定义与理论特征
        3.1.2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3.1.3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核心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问题
        3.2.2 具体方案
第四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基础
    4.1 习语的生成
        4.1.1 符号单位与语言语义
        4.1.2 从概念到语法构式
        4.1.3 习语的认知固化
        4.1.4 作为认知微模型的习语
    4.2 习语的原型
        4.2.1 习语原型的定义
        4.2.2 习语原型的句法性质和特征
        4.2.2.1 结构的固化性
        4.2.2.2 结构的开放性
        4.2.3 习语原型的语义性质和特征
        4.2.3.1 意义的完整性
        4.2.3.2 概念的双层性
        4.2.3.3 内涵的丰富性
    4.3 习语的理解
        4.3.1 习语的加工
        4.3.1.1 传统观
        4.3.1.2 组构观
        4.3.1.3 对习语变异研究的启示
        4.3.2 习语的理据
        4.3.2.1 隐喻理据
        4.3.2.2 转喻理据
        4.3.2.3 象征理据
        4.3.2.4 整合理据
第五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类
    5.1 习语变异类型的分析维度
    5.2 习语变异的技术分类
        5.2.1 形式变异
        5.2.1.1 词汇变异
        5.2.1.2 语法变异
        5.2.2 语义变异
        5.2.2.1 一词多义
        5.2.2.2 歧义
        5.2.2.3 意义改编
    5.3 习语变异的规则
        5.3.1 结构改编
        5.3.2 字面场景操控
        5.3.3 主题指示
        5.3.4 主题关联字面场景操控
        5.3.5 歧义和双关
    5.4 习语变异的类型
        5.4.1 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
        5.4.2 常见变异和偶发变异
        5.4.3 有意变异与无意变异
第六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动因
    6.1 习语变异的生成
        6.1.1 语言生成过程论
        6.1.2 创造使用过程论
    6.2 句法动因
        6.2.1 习语句法的组构性
        6.2.2 习语句法的非组构性
    6.3 语义动因
        6.3.1 习语语义的可分析性
        6.3.2 习语语义的透明度
        6.3.3 习语语义的关联性
        6.3.3.1 横向关联
        6.3.3.2 纵向关联
    6.4 语用动因
        6.4.1 交际需求
        6.4.2 基于使用
    6.5 整合动因
第七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制约
    7.1 习语变异的认知制约
        7.1.1 可识别性
        7.1.1.1 激活概率
        7.1.1.2 突显的习语次结构
        7.1.1.3 概念启动
        7.1.2 功能性
        7.1.3 兼容性
        7.1.4 语法性
        7.1.5 非歧义和非突显
    7.2 习语变异的社会文化制约
        7.2.1 言语社区
        7.2.2 文化层次
        7.2.3 共享知识
    7.3 习语变异性和凝固性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解读
    8.1 习语的社会图式
        8.1.1 语言定势
        8.1.2 社会定势
    8.2 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
        8.2.1 图式要素
        8.2.2 图式解读
    8.3 习语变异的模式
        8.3.1 一个假说
        8.3.2 双向动力
        8.3.3 三个阶段
        8.3.4 两条原则
        8.3.4.1 认知优化原则
        8.3.4.2 社会认同原则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9.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9.2.1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9.2.2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9.3 本研究的理论启示和应用价值
        9.3.1 对习语教学的启示
        9.3.2 对词典编撰的启示
        9.3.3 对语料库应用的启示
        9.3.4 对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启示
    9.4 本研究的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以2012-2018年学位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及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第一节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环节
    第二节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一、论文评价标准
        二、论文评价体系
第二章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学生)学位论文选题概况分析
    第一节 学位论文选题类型分析
        一、学位论文选题类型概念阐释
        二、学位论文选题类型总体情况
        三、学位论文选题类型具体结果
    第二节 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
        一、历年论文选题取向情况概述
        二、历年论文选题取向结果分析
    第三节 学位论文选题国别化分析
        一、关于韩国汉语教学的选题分析
        二、关于美国汉语教学的选题分析
        三、关于泰国汉语教学的选题分析
        四、关于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选题分析
        五、关于老挝汉语教学的选题分析
        六、关于其他国家汉语教学选题分析
    第四节 论文选题的整体特点分析
        一、论文选题的优点分析
        二、论文选题的问题归纳
第三章 影响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因素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整体情况介绍
        一、调查对象和目的
        二、问卷设计与发放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学位论文选题的个人因素
        二、影响学位论文选题的外部因素
        三、学生对学校、导师的建议分析
第四章 提高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的建议
    第一节 对培养单位的建议
        一、明确不同类型论文的说明
        二、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
        三、提供丰富的实习岗位
        四、配备与专业相关的导师
    第二节 对导师的建议
        一、重视学生选题过程的指导
        二、鼓励学生拓宽研究内容
        三、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
    第三节 对学生的建议
        一、多向挖掘选题渠道
        二、科学高质进行选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儿童惯用语理解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惯用语理解加工机制
        1.3.1 非构造(noncompositional)观点
        1.3.2 构造(compositional)观点
        1.3.3 混合表征模型(Hybrid Representation Model)
        1.3.4 显性度假说(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
    1.4 影响惯用语认知理解的主要因素
    1.5 对儿童惯用语理解机制的相关研究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
    1.6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假设
        1.7.1 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7.2 研究假设
2 惯用语语言特性的调查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3.1 被试
        2.3.2 研究内容
        2.3.3 研究材料
        2.3.4 研究程序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2.4.1 汉语惯用语的频率、理解度、直义性与预测性
        2.4.2 汉语惯用语的分解性
        2.4.3 汉语惯用语各个语言特性之间的关系
    2.5 讨论
    2.6 结论
3 实验一 熟悉性、年龄对儿童理解惯用语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程序与方法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设计
        3.3.3 被试
        3.3.4 实验材料
        3.3.5 实验程序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4 实验二 预测性、年龄对儿童理解惯用语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程序与方法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设计
        4.3.3 被试
        4.3.4 实验材料
        4.3.5 实验程序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5 实验三 分解性、年龄对儿童理解惯用语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程序与方法
        5.3.1 实验方法
        5.3.2 实验设计
        5.3.3 被试
        5.3.4 实验材料
        5.3.5 实验程序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5.6 结论
6 实验四 直义性、语境、年龄对儿童理解惯用语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程序与方法
        6.3.1 实验方法
        6.3.2 实验设计
        6.3.3 被试
        6.3.4 实验材料
        6.3.5 实验程序
    6.4 实验结果
    6.5 讨论
    6.6 结论
7 总讨论
    7.1 关于研究结果
    7.2 关于惯用语的认知理解机制
    7.3 关于研究方法
    7.4 关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7.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意义
        7.4.2 本研究的局限性
        7.4.3 研究的发展趋势
8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材料(包括正式实验材料及练习材料)
附录2: 200条惯用语语言特性的评定值
后记

(7)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依据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语料、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语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概况研究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开设
        一、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指导思想的影响
        三、语文教材的编纂
    第二节 语文教材基本情况
        一、教材名称分类
        二、教材版本分类
        三、教材使用分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研究
    第一节 选文分布
        一、选文篇数分布及重复度
        二、选文篇幅分布及年级增幅
    第二节 选文出处
        一、无产阶级革命者署名作者选文占重要地位
        二、“报纸”和“文集”是选文的两大资料来源
    第三节 选文内容
        一、“革命”成了选文思想教育的重要主题
        二、选文知识教育紧紧围绕思想教育展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词语研究
    第一节 词语的使用
        一、词种的界定与阶段分布
        二、高频词语的界定及其在词语教学中的地位
        三、单次词语的大量存在不符合词语复现规律
        四、从词语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词语教学的阶段性
        五、成语、习语和缩略语是三种固定格式的词语
    第二节 词类
        一、词类知识教学
        二、广义词类与狭义词类是两种不同的词类划分系统
        三、前100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情况分析
        四、其他狭义词类的词种排序
    第三节 词语的释义
        一、词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二、短语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第四节 农村常用词
        一、农村常用词词种及语义分布
        二、农村常用词在中小学词语教学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汉字研究
    第一节 汉字的使用
        一、字种的界定与年级分布
        二、高频汉字的界定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地位
        三、单次汉字的大量存在不利于汉字学习
        四、从字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汉字教学的阶段性
        五、字的笔画数难度基本符合中小学汉字教学特点
        六、非常用字比例偏高
        七、生字难字的超纲、缺漏与重复
    第二节 汉字的要素
        一、字音教学贯穿于五大教学环节中
        二、字形教学以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教学为主
        三、字义教学以字义释例为主
    第三节 农村常用字
        一、农村常用字字种及语义分布
        二、农村常用字在中小学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
    第一节 语言教学分析
        一、正文语言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语言知识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三、语言练习教学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和巩固语言知识
    第二节 语言能力分析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二、阅读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三、写作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第三节 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一、正文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二、语言知识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三、语言练习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教材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
    第一节 语言使用特征
        一、基于教材编排的语言使用特征
        二、基于“革命”主题的语言使用特征
        三、基于情感表达的语言使用特征
        四、基于少年儿童的语言使用特征
    第二节 语言使用功能
        一、知识教育功能
        二、思想教育功能
    第三节 语言使用原因
        一、语文课程性质方面的原因
        二、编写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语言渗透方面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结论
    二、余论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8)成语的语义透明度及中小学生成语产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汉语成语本体研究
        2.1.1 成语的定义
        2.1.2 成语的界定
        2.1.3 成语的语法研究
    2.2 汉语成语的习得与教学研究
        2.2.1 对外汉语成语习得与教学研究
        2.2.1.1 对外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研究
        2.2.1.2 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2.2.2 中小学生成语习得与教学研究
        2.2.2.1 中小学生成语使用失当研究
        2.2.2.2 中小学生成语教学研究
    2.3 汉语成语语义透明度研究
        2.3.1 语义透明度及其等级划分
        2.3.1.1 语义透明度
        2.3.1.2 语义透明度等级划分
        2.3.2 成语语义透明度
        2.3.2.1 成语的语义特征
        2.3.2.2 成语语义透明度等级划分
    2.4 小结
3 问题提出与语料说明
    3.1 问题提出
        3.1.1 理论背景
        3.1.1.1 语义透明度理论
        3.1.1.2 成语的词典学释义模式分析
        3.1.2 研究内容
        3.1.3 研究方法
        3.1.4 研究意义
    3.2 语料说明
        3.2.1 语料来源
        3.2.2 语料提取
        3.2.3 语料处理
4 成语语义透明度等级划分标准
    4.1 成语的词典释义模式分析
    4.2 成语语义透明度等级划分标准
    4.3 成语的语义透明度判定与各个等级分布情况
5 中小学生成语产出分布情况
    5.1 成语词种数(type)的产出分布情况
        5.1.1 成语词种数在年级维度上的分布
        5.1.2 成语词种数在语义透明度维度上的分布
        5.1.3 成语词种数在年级与语义透明度维度上的分布
    5.2 成语总词次(token)的产出分布情况
        5.2.1 成语总词次在年级维度上的分布
        5.2.2 成语总词次在语义透明度维度上的分布
        5.2.3 成语总词次在年级与语义透明度维度上的分布
    5.3 成语词种数之比的分布情况
        5.3.1 不同类型成语词种数与各年级成语总词种数之比的年级分布
        5.3.2 不同类型的成语词种数与各年级总字数之比的年级分布
    5.4 成语总词次之比的分布情况
        5.4.1 不同类型成语总词次与各年级成语总词次之比的年级分布
        5.4.2 不同类型成语总词次与各年级总字数之比的年级分布
6 实验研究
    6.1 研究问题
    6.2 实验设计
    6.3 被试
    6.4 实验材料
    6.5 实验实施
    6.6 实验结果分析
    6.7 实验结果讨论
7 成语错误用例的统计分析
    7.1 成语错误用例统计数据
    7.2 成语错误类型分析
    7.3 有关中小学生成语教学的建议
8 结论
9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9.1 本研究的不足
    9.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不同语义透明度成语
    语义完全透明成语(258个)
    语义不透明成语(266个)
    半透明1成语(238个)
    半透明2成语(334个)
    半透明12成语(178个)
附录2 实验材料
致谢

(9)语境在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2.1.1 汉语惯用语的特征及结构
        2.1.2 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2.2 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
        2.2.1 语境的研究概述
        2.2.2 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语料
    3.3 试卷设计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结果
    4.2 分析讨论
5 语境在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中的作用
    5.1 上下文语境的作用
    5.2 情景语境的作用
    5.3 文化语境的作用
    5.4 认知语境的作用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2.1 关于教材
        6.2.2 关于教师
        6.2.3 关于学生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语境对学习者理解惯用语情况试卷一(无语境)
附录二 语境对学习者理解惯用语情况试卷二[强语境(句子)]
附录三 语境对学习者理解惯用语情况试卷三[强语境(段落)]
附录四 语境对学习者理解与运用惯用语情况试卷四
作者简介

四、中小学生惯用语理解发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词汇理解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基于等值的研究[D]. 段优优.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汉语惯用语理解的影响因素研究[D]. 黄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关于动物类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孙婷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D]. 范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以2012-2018年学位论文为例[D]. 刘敏. 苏州大学, 2019(04)
  • [6]儿童惯用语理解发展的研究[D]. 许慎.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D]. 罗树林. 厦门大学, 2018(07)
  • [8]成语的语义透明度及中小学生成语产出研究[D]. 吴迪. 北京语言大学, 2016(04)
  • [9]语境在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D]. 倪文勤. 浙江大学, 2014(09)
  • [10]惯用语语义理解的强语境印证作用[J]. 刘嵚. 汉语学报, 2011(04)

标签:;  ;  ;  ;  ;  

中小学生成语理解能力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