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师范生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曾春燕[1](2022)在《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大专数学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大专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要阵地,师范专业培养质量与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直接关联,必须要加强培养师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大专数学师范生水平以及能力的增强。基于此,本文即对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大专数学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展开了深入分析,明确了培养数学师范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依托于当前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策略,以期相关人员能够借鉴。
吕宣,陈建华[2](2021)在《师范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调查——以江苏省某综合性大学数学师范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能力基本组成部分。本研究从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态度、数学语言能力和数学语言转化能力的三个维度,对比、分析高校培养师范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研究表明:(1)师范生对自身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估与实际水平不符;(2)相比符号语言能力,对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能力的培养略有忽视;(3)师范生将文字转化为其他语言的能力有待加强。
刘珊[3](2021)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自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下发以来,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部属师范院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师资,推进了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但针对目前的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教师教育情怀缺失、数量配备不齐、综合素质不高、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仍然需要调整与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完善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一定数量的具备“扎根农村、长期从教”教育情怀;具备“文理兼修、多科多能”综合素养;具备“教学育人、综合管理”师范技能的音乐教师。本研究主要围绕“提出相关问题——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扫描——农村学校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设想”的基本思路展开。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现实状况,且较为系统、深入、科学的分析了不同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提供了一套能够支撑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符合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符合农村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实践方案。绪论部分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全面概述;对“农村学校”“人才培养”“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四个主要概念进行了内涵界定;对“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三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评述;对研究问题、研究思路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研究方式的选择进行了具体归纳;对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了初步预测。第一章是对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进行全面扫描。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结合,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相关研究的具体内容,系统分析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现存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第二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本章节全面阐述了“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三种模式的政策出台背景、具体实施以及音乐师范生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三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优势,指出三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紧迫性与关键点。第三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进行综合构建。本章节通过对构建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进行系统梳理,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以“教师《办法》”作为主要政策依据,系统阐述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综合开展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第四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归纳两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共同性,总结定向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构想,并就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第五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进行合理设想。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注重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通过贯穿实践应用理念、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对口支教机制等方式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环节;通过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来建立健全U-G-S协同育人机制。结语部分概括了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的有关结论与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是推进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于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培养,我们要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师范生的毕业要求,从通识教育课程、音乐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等方面构建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设置;从注重教育情怀培养、强化教育实践环境、建立U-G-S协调育人机制等方面完善课程实施。
吕亚妮[4](2021)在《高等教育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基于师范学生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师范学生核心素养一直是人才培养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学者探究了专业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法,但很少涉及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数学专业。很多教师来自师范学院,师范专业学生的培育质量对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加强对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师范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探究了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数学专业师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肖红[5](2021)在《论数学“学养教师”的培养》文中提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教师,是新时代振兴教师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基于此,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要把培养数学"学养教师"作为数学师范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学养教师"是对数学"教书匠教师"的突破和超越。因此,在数学师范生的培养教育观上,应以"数学文化教育观"取代"数学知识教育观",并在实施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中,积极引导师范生做到三个结合:第一,获得数学知识与领悟数学思想相结合;第二,求解数学问题与理解欣赏数学相结合;第三,接受教学技能规范训练与参与教学创新活动相结合。
李海[6](2021)在《民族地区理科师范生专业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新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刘荣桂[7](2021)在《农村定向师范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宋佳真[8](2021)在《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影响因素及SEM的探究 ——基于TPACK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务院、教育部等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等文件,对教师技术能力提出要求并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无论是现实的诉求还是政府文件的要求,数学教师和数学师范生理应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展示与表征,营造优良的教学环节,构建独特的数学文化。除了数学知识本身的传授以外,还要在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融技术与传统教学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数学师范生是数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数学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水平如何?如何在师范生学习期间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能力?这些是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首先整理了以往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搭建框架,然后收集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验证,最终根据模型提出相关的培养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构建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知识框架,并设计开发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知识的预测工具。在使用知识图谱分析和内容分析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之后,以TPACK结构为基础,结合我国数学教育实际情况,参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按照数学知识、教学知识、技术知识、数学教学知识、数学技术知识、教学技术知识和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七个指标构建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知识框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开发预测工具。第二,在之前的基础上,使用预测工具收集预测数据,使用因子分析得到构成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知识的五个因子。分别为:数学基础知识、数学能力与核心素养、教学知识、技术知识、技术支持的数学教学,并以性别、是否学习过信息技术相关课程、民族、本科在读年级、研究生在读年级、户口为依据进行分组,探究每组中五个维度之间的差异。第三,构建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统计分析工具,对影响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五个核心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分析研究,在假设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中的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估与修正,最终所有相关的拟合指数均达标,得到拟合度较好的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影响因素模型,说明本研究构建的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体系是合理的。第四,根据模型提出了如下建议:(1)从理论层面完善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标准。(2)师范高校系统化师范生相关知识的日常教学与培养。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充实了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领域的研究。在研究的结尾部分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的方向。
潘满升[9](2021)在《职前数学教师MPCK影响因素模型建构研究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自美国教学研究专家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概念以来,学科教学知识引起了数学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和争鸣。具体学科内容不同,将其整合、组织的学科教学知识方法也就不同,所以对PCK的探讨离不开特定的主题和学科,对数学学科展开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MPCK)相关研究尤为重要。此外,关于MPCK整体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鲜于见闻,针对职前数学教师MPCK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有很大的空间。每年各师范院校都为社会培养了数量可观的数学教师,但他们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与现实所需的专业化还有一定距离,比如MPCK尚且有待提升和发展。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改善教师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这也研究的意义所在。以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生和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数学)研究生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使用SPSS和AMOS等软件工具,首先探讨职前数学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呈现的MPCK,了解职前数学教师MPCK的整体水平,以及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和实习情况上是否具有差异,以便对症下药,提升职前数学教师MPCK发展。接下来从宏观、中观、微观探究职前数学教师MPCK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进一步丰富职前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体系,为建设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思路。最后得出结论:(1)在MPCK现状方面:职前数学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呈现的MPCK包括数学学科知识、数学学习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教育技术知识。职前数学教师MPCK总体水平良好,且离散程度较低。在四个维度中,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技术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数学学习知识、数学学科知识。(2)在差异分析方面:职前数学教师MPCK在性别、生源地不存在显着差异。从均值来看,男生的MPCK总体及各维度略好于女生,农村和城镇两个组别的表现不相上下。职前数学教师MPCK及其各个维度水平在年级均存在显着差异。教育技术知识在实习情况上存在显着差异。(3)在影响机制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准备度3个维度,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组织文化、人事关系、专业培养和政策制度4个维度;内外部影响因素对MPCK有直接影响,外部影响因素对MPCK既有直接正向作用,又通过内部因素间接起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关注个人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准备度的内部影响作用;(2)加强组织文化、专业培养和人事关系的外部影响作用;(3)重视政策制度对职前数学教师MPCK的影响作用。
王改珍[10](2021)在《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各国从对教师“量”的需求逐渐转变到对教师“质”的需求,其中一个核心的研究内容便是教师知识。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职前教师教育的质量又是确保教师教育质量的基础环节。职前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才能满足高质量教育的人才需求,受到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对职前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可以反映教师专业知识的最初状态。本研究聚焦于职前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分为三个子问题:一、职前数学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访谈和调查,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给出对合格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的看法,并将其作为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参考标准。该知识结构是教师主观层面的认识,也可称为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二、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如何?通过测试了解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进而得出实际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利用水平划分描述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三、职前数学教师实际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一线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否一致?通过对比,探讨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进而明确职前数学教师未来的努力方向。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量化研究为主,质化研究为辅。子问题一通过调查教师视角下各类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来了解合格数学教师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的权重情况。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和访谈构建出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框架,并以此编制调查问卷;然后对一线教师展开问卷调查,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对各类专业知识进行赋权;最后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合格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并通过访谈对量化结果进行补充和说明。子问题二通过测试了解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和掌握水平。首先通过整理历年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科目的真题,明确各类知识的考查比例、题型和分值;然后结合子问题一的调查结果,确定测试所考查的内容、题型及分值,对试题进行抽取、组合、制定评分标准;接着,选取1所部属师范大学、1所省属师范大学和2所省属师范学院的数学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展开测试;最后根据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子问题三是基于前两个子问题的数据分析结果,再结合教师访谈,探讨职前数学教师实际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同知识掌握水平下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与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的一致性和合理性。研究结论如下:(1)合格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数学学科知识的权重最大。教师视角下的合格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三类专业知识按照权重大小依次是数学学科知识(45.20%)、数学教学知识(30.71%)、数学课程知识(24.09%)。该知识结构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群体教师对各类知识权重的看法基本一致。(2)职前数学教师对所考查的数学专业知识基本能够掌握。实际知识结构中数学学科知识的权重最大。参与本研究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低到高可划分为四个水平:前水平、识记水平、关联水平和综合水平。不同类型学校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测试得分具有显着差异,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部属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学院。(3)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知识结构中,各类知识的权重大小顺序与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致,即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知识结构是合理的。知识掌握程度处在四个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也是合理的。教师期望的学科知识权重低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权重,教师期望的教学知识权重却高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权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经验的缺乏。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职前数学教师教育提出相关建议:(1)职前数学教师应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2)职前数学教师应提高教学知识储备。
二、谈师范生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师范生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大专数学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大专数学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必要性分析 |
(一)是实现国家“发展农村教育”的需要 |
(二)是实现“新师范”的需要 |
(三)是进一步推进新课改的要求 |
二、大专数学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期间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大专数学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随意 |
(二)大专数学师范教育类的课程缺乏 |
1.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偏低。 |
2.实践类课程有待提高质量。 |
三、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大专数学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
(一)建立大专数学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标准 |
(二)提高大专数学师范生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
(三)强化对数学文化的渗透以及培养 |
第一,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 |
第二,在课程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 |
第三,引导学生挖掘数学文化的内容。 |
(四)培养大专数学师范生数学思想 |
(五)积极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培训 |
(六)积极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 |
第一,积极开设第二课堂的课程选修课,建立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小组。 |
第二,科学创办数学学习公众号及学刊,鼓励师范生申报研究课题。 |
(七)构建有效的实践课程 |
第一,开展小组基本功训练活动。 |
第二,开展在职教师和师范生的技能PK大赛。 |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见习实习活动。 |
结束语 |
(2)师范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调查——以江苏省某综合性大学数学师范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
二、研究分析及结果 |
(一)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态度对比分析与结果 |
(二)数学语言掌握水平分析与结果 |
(三)数学语言转化能力的分析与结果 |
1.文字语言转化能力 |
2.符号语言转化能力 |
3.图形语言转化能力 |
三、研究结论及讨论 |
(一)师范生对自身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估与实际水平不符 |
(二)相比符号语言能力,高校对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能力的培养略有忽视 |
(三)在数学语言转化能力中,师范生文字语言转化能力有待加强 |
(3)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国家对于农村教育十分重视 |
(二)农村学校美育工作相对薄弱 |
(三)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配备困难 |
(四)“一师模式”的启示与困惑 |
(五)本人的学习研究兴趣与专业发展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农村学校 |
(二)人才培养 |
(三)音乐教师教育 |
(四)课程设置与实施 |
四、研究综述 |
(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
(二)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 |
(三)农村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扫描 |
第一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配备不齐 |
二、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素质不高 |
第二节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访谈分析 |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 |
二、访谈数据的整理 |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三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地域与文化归因 |
二、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归因 |
第四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 |
一、缓解农村学校音乐师资不足问题的必然选择 |
二、提高农村学校音乐师资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 |
第二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三种模式 |
一、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 |
二、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
三、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
第二节 三种培养模式的比较 |
一、培养理念:“学科导向”与“农村导向” |
二、素质要求:“专科专能”“多科多能”与“一专多能” |
三、培养方式:“开放化培养”与“本土化培养” |
第三节 三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
一、改革创新的紧迫性 |
二、改革创新的关键点 |
第三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构建 |
第一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 |
一、学生未来就业定位的特殊性 |
二、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特殊性 |
第二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学理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政策依据 |
第三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与模型构建 |
一、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 |
二、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 |
第四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 |
第一节 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对比分析 |
一、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情况 |
二、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
三、三种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
第二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构想 |
一、课程优化的基本原则 |
二、课程优化的基本思路 |
第三节 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分析 |
一、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
二、教师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
三、音乐专业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
四、实践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
第五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 |
第一节 注重教育情怀培养 |
一、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第二节 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
一、贯穿实践应用理念 |
二、丰富教育实践活动 |
三、建立对口支教机制 |
第三节 建立U-G-S协同育人机制 |
一、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 |
二、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 |
三、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二、局限与不足 |
(一)研究方法的局限与不足 |
(二)研究内容的局限与不足 |
三、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结果的整理 |
附录四 在校科研成果 |
后记 |
(4)高等教育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基于师范学生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
2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育与传统数学教育的 |
2.1 核心素养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
2.2 核心素养需满足师范学生发展需求 |
3 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对数学专业师范学生核心素 |
3.1 加强数学专业师范学生对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掌握 |
3.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
3.3 强化数学第二课堂教学 |
3.4 加强数学文化的融入 |
3.5 加强对数学师范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 |
4 结束语 |
(5)论数学“学养教师”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数学“学养教师” |
二、数学“学养教师”与数学文化教育观 |
三、数学“学养教师”培养的基本策略 |
(8)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影响因素及SEM的探究 ——基于TPACK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文献可视化 |
2.1.1 国外关于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概况 |
2.1.2 国内关于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概况 |
2.2 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相关研究述评 |
2.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研究 |
2.2.2 美国相关研究 |
2.2.3 欧盟相关研究 |
2.2.4 我国相关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知识框架的构建与预测工具的开发 |
3.1 理论基础 |
3.1.1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
3.1.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
3.1.3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 |
3.2 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的预测工具开发 |
3.3 本章小结 |
4 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影响因素与现状分析 |
4.1 项目分析 |
4.1.1 临界比值法 |
4.1.2 同质性检验 |
4.2 因子分析 |
4.3 不同成份之间的差异 |
4.4 本章小结 |
5 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1 验证数据收集 |
5.2 理论模型构建 |
5.3 模型的识别与估计 |
5.4 模型拟合度检验 |
5.4.1 绝对拟合指数 |
5.4.2 卡方自由度比 |
5.4.3 GFI(拟合优度指数) |
5.4.4 SRMR(标准化均方根残差) |
5.4.5 RMSEA(近似误差的均方根) |
5.4.6 相对拟合指数 |
5.4.7 简约拟合指数 |
5.5 模型修正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建议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项目 |
致谢 |
(9)职前数学教师MPCK影响因素模型建构研究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起源 |
1.2.1 基于教师职业地位的基本要求 |
1.2.2 基于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 |
1.2.3 基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实诉求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价值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2.研究综述 |
2.1 概念研究 |
2.1.1 PCK的概念研究 |
2.1.2 MPCK的概念研究 |
2.1.3 小结 |
2.2 MPCK相关实证研究 |
2.2.1 MPCK实证研究方法 |
2.2.2 MPCK实证研究内容和结果 |
2.2.3 小结 |
2.3 MPCK影响因素研究 |
2.3.1 从整体影响的视角研究 |
2.3.2 从单个影响的视角研究 |
2.3.3 小结 |
2.4 概念界定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访谈提纲 |
3.3.2 调查问卷 |
3.3.3 软件工具 |
4 职前数学教师MPCK现状 |
4.1 职前数学教师MPCK总体表现 |
4.2 MPCK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 MPCK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性分析 |
4.4 MPCK在实习情况上的差异性分析 |
4.5 MPCK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
5.MPCK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
5.1 模型假设 |
5.2 模型检验 |
5.2.1 观测变量的检查 |
5.2.2 违犯估计检查 |
5.2.3 整体适配度检验 |
5.3 模型修正 |
5.3.1 基本适配度评价 |
5.3.2 整体模型适配度评价 |
5.3.3 模型内在结构适配评价 |
5.4 模型结果 |
5.4.1 直接效果 |
5.4.2 间接效果 |
5.4.3 总体效果 |
5.5 最终模型的整体情况 |
6.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分析探讨 |
6.3 研究建议 |
6.4 反思和展望 |
6.4.1 研究的局限性 |
6.4.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职前数学教师MPCK调查问卷(预) |
附录2:职前数学教师MPCK调查问卷(正)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师知识 |
一.知识的内涵及分类 |
二.教师知识的分类 |
第二节 数学教师知识 |
一.数学教师学科知识 |
二.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
三.数学教师知识相关文献的量化分析 |
第三节 职前数学教师知识 |
一.职前数学教师知识的现状及来源 |
二.职前数学教师知识中某类具体知识 |
三.职前数学教师综合性知识和技能 |
四.中外职前数学教师知识的对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师知识 |
二.数学教师专业知识 |
三.职前教师 |
四.知识结构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框架 |
一.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分类框架构建 |
二.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分析层次建构 |
第四节 研究的具体过程 |
第四章 教师视角下的合格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
第一节 教师视角下合格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描述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视角下合格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聚类分析 |
第三节 不同群体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量化分析 |
一.不同教龄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职称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三.不同称号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四.不同学历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第四节 教师视角下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质化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水平划分 |
一.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测试成绩整体描述 |
二.职前数学教师测试总成绩的水平分布 |
三.职前数学教师主观题作答情况的水平分析 |
第二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实际结构 |
第三节 不同类型学校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得分情况的差异分析 |
一.不同类型学校职前数学教师总成绩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类型学校职前数学教师各类知识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四节 不同性别职前数学教师得分情况的差异分析 |
一.不同性别职前数学教师总成绩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性别职前数学教师各类知识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五节 各类数学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析 |
一.各类数学专业知识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二.数学学科知识对数学教学知识的影响分析 |
三.数学学科知识对数学课程知识的影响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实际结构与期望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实际结构与期望结构的整体比较 |
第二节 不同水平下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实际结构与期望结构的比较 |
一.前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二.识记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三.关联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四.综合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第三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建议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学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状况调查与访谈提纲 |
附录2 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分类框架 |
附录3 中学数学教师知识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4 教师资格考试2014-2018 试题汇总 |
附录5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测试 |
附录6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测试参考答案 |
附录7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其培养策略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谈师范生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大专数学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J]. 曾春燕.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04)
- [2]师范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调查——以江苏省某综合性大学数学师范生为例[J]. 吕宣,陈建华.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06)
- [3]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D]. 刘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4]高等教育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基于师范学生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 吕亚妮.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10)
- [5]论数学“学养教师”的培养[J]. 肖红. 教师教育学报, 2021(05)
- [6]民族地区理科师范生专业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新疆为例[D]. 李海. 西南大学, 2021
- [7]农村定向师范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D]. 刘荣桂. 赣南师范大学, 2021
- [8]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影响因素及SEM的探究 ——基于TPACK视角[D]. 宋佳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9]职前数学教师MPCK影响因素模型建构研究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D]. 潘满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10]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的实证研究[D]. 王改珍.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