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篮球比赛的中枢神经——传球(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冬梅[1](2021)在《小篮球运动对5-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改善研究》文中认为幼儿教育是教育界的启蒙阶段,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推进,人们对幼儿教育逐渐重视。0-6岁是大脑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对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有至关重要作用。感觉统合能力是指大脑和身体之间相互协调学习的过程,当大脑与身体不能和谐有效运作时,会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这种感觉统合失调现象会导致儿童身体素质下降、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等,久而久之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据研究,目前我国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占比不断升高,干预方式主要集中在感觉统合训练、体育游戏等。随之小篮球运动在我国不断发展,本文对5-6岁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小篮球运动干预,将小篮球运动融入感觉统合训练中,为我国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5-6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中前庭功能、触觉防御、本体感觉、身体素质进行研究。选取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N=20人)与对照组(N=20人),实验组参加小篮球运动教学,对照组参加普通体育活动教学,进行12周期的运动实验干预,实验前后得出数据运用Excel表格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实验结论:1.运动干预后,感觉统合能力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失调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且小篮球运动相比普通体育课活动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转化为正常儿童的改善更加显着。2.通过12周的小篮球运动干预,实验结果表明小篮球运动对感觉统合能力指标中前庭功能改善有明显效果,并提高身体素质当中的平衡能力。3.通过12周的小篮球运动干预,实验结果表明小篮球运动对感觉统合能力指标中触觉防御改善有明显效果,并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以及兴趣程度。4.通过12周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运动干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小篮球运动和普通体育活动均能对幼儿本体感觉能力有显着提升效果,均能提高幼儿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并且相对而言,小篮球运动的效果更加显着。5.通过12周的小篮球运动干预,实验结果表明小篮球运动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协调性、灵敏性、平衡能力均有明显提高,而普通体育活动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协调性有明显提高,其他均无显着效果,说明小篮球运动改善儿童的身体素质比普通体育活动效果更明显。
葛爽[2](2021)在《协调训练对小学生篮球基本技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篮球运动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不仅存在于竞技体育之中,在很多的业余活动之中也很受欢迎。小学生篮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对于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及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储备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小学生篮球训练水平对于小学生篮球基本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生阶段是身体协调性发展的黄金期,发展身体的协调性是小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的基础。本文针对协调性训练对小学生篮球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小学生篮球教学和篮球训练方法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对协调性训练对小学生后球基本技能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运用实验法,以大连市长春路小学篮球校队挑选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的24名男球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训练时加入协调性训练,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为期12周,60次课时的训练。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全部成员都进行了10米往返过杆运球所用的时间、10秒胸前传接球的个数、定点投篮命中率和运球急停投篮命中率的测试。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实验结果显示:在训练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成绩没有显着性差异,表明实验有效;在经过了12周的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与训练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差异,且实验组和对照组也存在差异性。10米往返运球过杆中对照组实验后平均成绩与实验前比较都显示出了显着差异效果,表明协调训练可以帮助小学生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更快速准确地控制身体的速度与方向,提高运球能力;10秒胸前传接球的个数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协调训练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更经济、精确地支配肢体与肌肉,增强小学生的手、眼、腿的协调能力,从而提高传接球能力;定点投篮命中率和运球急停跳跃投篮命中率中,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都有高度显着性差异,表明协调训练能够帮助小学生调节肢体和肌肉协调平衡,提高投篮命中率。研究结论:协调性训练对小学生篮球运动技术如计时胸前传接球、运球过杆、定点投篮、急停跳均有显着影响。表明协调性训练可以提升小学生篮球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提高基本技能学习效率,有效增强小学生球员的控球能力。协调性训练能够训练小学生球员的动作连贯性,使肢体能够步调一致,衔接有序,控制身体更好的把握投篮的方向和速度,进而提高小学生篮球急停跳投动作的命中率。
廖冰心[3](2021)在《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文中指出201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试行),在高中试行体育模块化教学,确立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教学目标的高中体育学科体系,在上海、北京等地试行两年之后,2020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这对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于高中体育课的教学将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提高高中体育教师基于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教学意识与执教能力是研究的核心命题。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教育方针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以高中篮球课程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围绕尝试性地进行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具体探讨如何开展基于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篮球课教学,以及如何实现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的篮球课教学设计,通过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把握2020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理念,立足新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因此,本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研究中注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将学科素养全面贯穿到篮球技能教学中,遵循学校体育教学规律,对篮球选项课模块、课时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尝试建构学业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2.篮球课程是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中选修内容,本研究将高中篮球全部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和二是基础技术阶段,模块三和四是和提升技术,模块五和六是高阶阶段。鉴于篇幅限制,只进行了高一年级三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如在模块一、二中安排移动、反弹传球、单手肩上传球等技术动作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在模块三中安排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等攻防技术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等内容。3.根据课程领域目标进行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和课时教学设计研究。在设计中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在分目标中按照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十个维度进行了教学策略和手段的选择。4.教学设计始终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在健康行为方面,表现为学生乐于参与各种学练活动,表现出良好的求知欲及创作欲等;运动能力方面,表现为掌握篮球学练中的脚步动作、运、传、投、防及战术基础配合的关健,并能较好地完成组合练习;体育品德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有道德和学习乐趣等。教学重点主要包括篮球文化理念和相关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较好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动作技术要领以及基本战术配合;通过基本技战术的学习能综合运用及在实践中举一反三。5.本研究设计过程遵循体育教学设计程序。模块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背景分析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运用传统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学练和同学的帮助找出差异,及时纠正和重建认知结构。在模块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现有的技能认知水平,促进其篮球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具体为提升篮球选项课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组织小型篮球赛,提高篮球技术实际运用能力;制定合理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主练习。6.为检测教学设计效果,将其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实施,并采用观察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发现所研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度、篮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氛围良好的篮球专项课中学习会使得效率更高,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趣味化的比赛或游戏中篮球变得生动有趣。
孙壮飞[4](2020)在《间歇训练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测试内蒙古师范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实施间歇训练前后心率变异性、心脏功能、中枢神经、有氧运动能力以及专项能力等相关指标,明确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现状,分析训练前后生理机能指标的变化,探索间歇训练对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竞赛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内蒙古师范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28名,采用间歇训练法对运动员进行为期8周的冬季系统训练。应用Omega Wave生理机能测试系统测试训练前后运动员心率变异性、中枢神经系统、爆发力、反应时;应用METAMAX3B心肺功能测试仪测试有氧代谢能力相关指标,比较分析训练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显着性水平定为P<0.05,对中枢神经系统等指标处于不同水平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训练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发现:1.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中,时域指标(SDSD、SDNN、RMSSD、PNN50)显着提高(P<0.05),频域指标(TP、HF、LF、LF/HF、HF norm、LF norm)中TP、HF、LF、HF norm显着升高(P<0.05);LF/HF、LF norm显着降低(P<0.05),VLF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训练后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自主神经张力调节能力增强。2.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指标中,Omega电位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中枢神经系统不同水平人数与各系统调节能力人数的改变有显着性差异(P<0.05);心肺、肾脏等器官调节能力有所改善,中枢神经所能承受的负荷有所加强。3.有氧代谢能力相关指标中,训练后在最大摄氧量临界状态下最大摄氧量、氧脉搏、通气量、最大通气量、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商、CO2呼出量、无氧阈以及无氧阈心率等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表明训练后运动员心肺功能、骨骼肌代谢水平、有氧运动能力、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强度均得到提高。4.专项素质相关指标中,训练后移动速度显着加快(P<0.05),但爆发力与反应速度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训练后运动员速度素质有所提高。结论:1.间歇训练能够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心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心脏储备功能以及心脏所能承受的负荷,使心脏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2.间歇训练能够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心肺功能以及有氧工作能力。3.间歇训练能够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心肺、肝脏等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加中枢神经所能承受的负荷强度,改善中枢神经与自主神经功能,提高运动员的抗疲劳能力。4.间歇训练能够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
杨奎[5](2020)在《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篮球运动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但是目前篮球特色学校绝大多数采用以技战术练习为主的教学内容,强调以掌握技战术动作为目标,忽视了篮球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对小学校园篮球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以系统论原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为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观察当前一线体育教师教学情况,明确当前小学校园篮球课堂教学目标,寻找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内容,从而解决小学校园篮球课教学内容散乱、竞技性强等问题,为小学校园篮球课堂教学提供实用性参考,有效地指导一线体育教师的篮球教学。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以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以石家庄市具备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并且篮球比赛成绩较为理想的12所小学体育课篮球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对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指标构成,篮球教学内容指标权重,以及新构建篮球教学内容体系合理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坚持系统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2)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包括:篮球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教学内容、战术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和身体素质6项一级指标。通过专家问卷删除了难度及结构相对复杂的原地持球前、后转身突破等不太适宜小学生学习的技术动作。(3)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水平一与水平二阶段一级指标权重分布依次为篮球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和身体素质。水平三阶段一级指标权重分布依次为篮球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教学内容、战术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和身体素质。(4)通过研究提出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势、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水平一阶段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篮球游戏、技术教学内容和降低难度的比赛相结合方式展开教学。水平二阶段更偏向于篮球游戏、比赛互动相结合方式教学,学生能够把简单的篮球技术运用到教学与比赛之中,同时发展多种形式身体素质练习。水平三阶段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新的篮球技术、增加组合技术、发展多种形式身体素质练习以及简单的战术练习。
乔庆森[6](2020)在《小篮球与成人用球教学对小学生灵敏及协调素质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了解小篮球与成人用球参与教学对小学生协调性和灵敏素质的影响差异,探索小篮球与成人用球在课堂中对小学生的干预区别和在器械方面的突出之处,为小学体育教学和篮球训练方法的创新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以山东省嘉祥县实验小学8-12岁小学生为测试对象,在16周的实验教学前后分别进行反映协调性、一般灵敏素质和专项灵敏素质的相关测试。结果:大球组与小球组在十字象限跳、4×10m折返跑、左右运球、绳梯运球和运球绕杆跑五项测试的前后测都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十字象限跳、4×10m折返跑、运球绕杆跑测试后测中,大球组与小球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左右运球测试后测中,大球组与小球组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绳梯运球测试后测中,大球组男生与小球组男生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兴趣和满意度问卷中,大球组与小球组后测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小球组前后测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大球组前后测满意度呈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经过16周的实验教学后,大小篮球对于小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素质的提高都起到积极的作用。2.在提升小学生上肢协调性和球性球感方面,7号成人用球参与教学的效果要好于小篮球。在提升一般协调性、一般灵敏素质和专项灵敏素质方面,7号成人用球和小篮球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3.经过16周的实验教学后,使用成人用球在满意度方面有所提高,使用小篮球的学生在兴趣和满意度方面都有较大提高。
李恒宇[7](2020)在《非稳定训练对青少年平衡能力及篮球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随着体育运动的传播与发展,篮球运动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学校体育课程中也非常重视篮球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但是传统的运动训练方法不仅形式单一,还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总体训练效果不佳。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来说,良好的平衡能力是保障篮球运动技术的基础,通过设计形式简单,新颖有效的训练方式能更好地引领青少年参与,并取得良好的训练效益。本文以“非稳定训练对篮球青少年运动员平衡能力与运动技术的影响研究”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选取参与实验的30名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15名,进行为期6周的非稳定性训练实验干预。实验前对参与者基本情况、平衡能力和篮球技术等指标做前测,并进行一致性分析无差异性。在为期6周的实验中,对照组按照传统篮球教学训练进行,干预组则进行非稳定性训练,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参与者身体平衡和篮球技术指标后测记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实验组运动员的身体平衡能力和篮球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指标前后测试差异性都有显着差异。2.对照组运动员的身体平衡能力和篮球技术水平有一定的改变,但是在指标前后测试差异性检验中只有篮球急停跳投和行进间单手投篮两项存在显着差异。3.实验组和对照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以及篮球急停跳投、行进间单手投篮和传球指标上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论:非稳定训练可以改善篮球运动员平衡能力;非稳定训练可以提高篮球运动员技术水平;非稳定训练相较于传统力量训练方式更具有优势效果。寄希望本研究成果可以为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丰富和提出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效果。
文世雄[8](2019)在《CBA与NBA球员传球技术应用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BA和CBA是世界两大篮球联赛。NBA是世界上运作成熟的篮球职业联赛;而CBA是肩负着为我国篮球事业培养和锻炼人才的联赛。CBA球员与NBA球员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篮球意识等方面均有不及,在比赛中技术表现方面就是技术运用水平较低。本文以传球技术的运用情况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鉴投篮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对传球技术的动作要素和技术结构的准确理解和认识,进而确定传球水平的统计指标,以CBA和NBA2016-2017赛季季后赛的各十四场比赛为研究对象,进一步量化比较NBA和CBA在传球技术运用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在CBA还是在NBA,平直传球都是球员们最主要的传球方式,同时,平直传球也是CBA球员主要的转化得分的进攻传球方式,但是CBA球员在平直传球的质量上却不如NBA球员,这也说明CBA球员的平直传球能力相对于NBA球员有较大差距。(2)无论在CBA还是在NBA,击地传球都是球员们选择最少的传球方式,但是CBA球员在击地传球的质量上却不如NBA球员,在篮球比赛中,球员间身体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而身体对抗会对击地传球产生较大影响,CBA的身体对抗强度较小,对击地传球产生的影响小,NBA的身体对抗强度较大,对击地传球产生的影响大,然而CBA球员在击地传球方式的运用和击地传球质量上都较NBA球员差,这说明CBA球员在身体对抗后的传球能力要比NBA球员差,同时也说明CBA球员的击地传球能力相对于NBA球员有较大差距。(3)CBA球员在高抛传球方面,传球质量虽然优于NBA球员,但是转化得分的能力却不如NBA球员,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将传球进攻转化成得分,这大大降低了高抛传球在CBA比赛中的实用价值。在空中接力传球上,传球者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以及对传球速度和方向的把控,都有着较高要求,这种得分方式在CBA并不常见,这说明CBA球员在对传球时间和空间的判断,以及对传球速度和方向的把控上较NBA球员要差,同时也说明CBA球员的高抛传球能力相对于NBA球员有较大差距。(4)CBA中传球技术运用水平较高的大多是球队核心球员,核心球员个人能力出众,传球能力较强,角色球员个人能力较差,传球技术运用水平也较低,传球能力较弱。而NBA中所有球员的传球技术运用水平都相差不大,核心球员个人能力出众,传球能力较强,但角色球员的传球技术运用水平也较高,可以传出大量的高质量传球。作为进攻技术的基本技术之一,NBA球员的传球技术运用水平总体要优于CBA球员。针对所得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CBA和NBA在传球的总体水平上是有较大差距的,指的是CBA各个位置的球员总的传球水平是低于NBA的,即一号位(传球能力较重要位置)、二号位、三号位、四号位和五号位的球员总体传球水平与NBA球员之间的差距。训练中应该加强各位置球员传球能力的训练。(2)传球能力的训练要从多方面入手,基本功的加强必不可少,这需要球员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专注度。另外,要更加注重细节,模拟各种环境各种状态对球员进行针对性训练,高速移动时的传球、身体对抗时的传球、对手包夹时的传球、起跳腾空时的传球,都要进行系统化的训练。(3)技术的运用水平和运动员的基本条件、技术储备、心理能力、运动智能和文化素质有很大的相关性。要提高运动员比赛中的传球技术运用水平,必须全面提高以上各方面的能力。(4)要多进行实战训练,技术训练必须结合球队战术,针对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阵容,在训练时队球员提出合理的进攻传球要求,让球员在实战中总结经验。
胡飞[9](2017)在《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及评价与训练》文中研究表明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基础,青少年时期则是向成年运动员过渡的关键阶段。以往对青少年体能的研究面比较广,但针对一个项目、一个位置、一项身体素质的追踪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以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训练为切入点,进行两年多的追踪,采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测试法、个案法对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的力量构成要素进行探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诊断,并在实践中对力量训练手段、力量训练内容的阶段安排、个体化力量训练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身体形态、能量代谢特点、训练经验、运动伤病、技术运用特征5个方面对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进行分析,为制定运动员的力量评价指标及训练计划提供重要依据;(2)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包括:稳定性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快速力量耐力;各种力量要素对篮球内线队员的贡献率为:稳定性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耐力>快速力量;(3)通过专家问卷、相关性分析、层次分析、力量水平测试等方法筛选出4项一级指标及11项二级指标,构建了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4)设计整理出针对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训练手段体系,注重与内线队员专项动作模式结合,强调内线队员易伤关节稳定性力量的训练;(5)备战U17女篮世青赛,根据比赛任务将8个月的备战期划分为积累期、转换期、实现期、再生期进行力量训练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地发展女篮内线队员的力量素质;(6)选取4名国家青少年女篮主力内线队员,通过对运动员个体进行力量评价和薄弱环节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力量训练计划,提升运动员技术表现和促进运动员伤后恢复。
叶春山[10](2016)在《现代篮球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篮球比赛中,助攻带来的直接得分占据整场比赛得分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现代篮球攻防对抗越来越激烈,个人防守技术与团队防守战术水平越来越高,仅靠个人运球持球突破攻击篮筐的传统打法变得越来越难,现代篮球对个人技术能力、团队战术配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恰当的战术带来的高效助攻传球是现代篮球比赛新的得分增长点。本文以新时期篮球助攻作用为研究对象,以2014-2015赛季CBA和NBA的常规赛数据、三支NBA冠军球队(马刺、勇士、热火)近十年的数据、2014-2015赛季CBA和NBA总决赛的数据和视频、随机抽取的16支队伍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助攻在不同球队、不同赛季、不同层次比赛中与球队胜负和排名的相关性。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NBA、CBA的常规赛与总决赛和随机抽取的比赛,都符合基本规律:球队助攻数越多,投篮命中率越高,球队的成绩越好;“明星队”成绩逊于“整体队”。2、由于球员市场不成熟、队伍不稳定,导致CBA联赛中助攻与球队胜负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比赛阶段呈不稳定性,在常规赛阶段中二者相关性较高,在总决赛中二者相关性小。3、以马刺、勇士等队伍为代表的整体篮球指导思想获得NBA教练圈的推崇,NBA联赛中助攻与球队胜负相关性高且稳定,从常规赛的0.643到总决赛的0.688,变化较小。4、助攻数多于对手的情况占50%-70%时,球队获胜的概率是60%-80%,而助攻数多于对手的情况占20%-30%时,球队获胜的概率是20%-40%。5、CBA联赛的球队需培养稳定的传球能力,其中包括传球的方式、协调性、准确性;在接到队友传球并有机会投篮得分时,投篮命中率有待提高;运动员的年龄、比赛经验和球队助攻能力也极其相关,尤其需要培养运动员的大赛经验。主要建议:1、训练时应从传球的意识、准确性、协调性、传球的方式、传球的速度、传球的时机等方面反复提高助攻传球质量,尤其是在大赛中对抗性较强的情况下的助攻传球质量和稳定性,以获得稳定的成绩。2、“明星队”需适当培养球队团结协作能力,方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更稳定球队成绩;重视助攻、发挥整体作用但成绩一般的球队需培养运动员的特长技术与个人能力。
二、试论篮球比赛的中枢神经——传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篮球比赛的中枢神经——传球(论文提纲范文)
(1)小篮球运动对5-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贯彻落实幼儿教育政策的需要 |
1.1.2 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失调改善的需要 |
1.1.3 小篮球运动改善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感觉统合 |
2.1.2 感觉统合失调 |
2.1.3 感觉统合训练 |
2.2 国内外感觉统合能力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感觉统合能力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感觉统合能力文献综述 |
2.2.3 小篮球文献综述 |
2.2.4 文献综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干预后5-6 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效果 |
4.1.1 运动干预后5-6 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变化情况 |
4.1.2 运动干预后5-6 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
4.2 小篮球运动对5-6 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与分析 |
4.2.1 小篮球运动对感觉统合前庭功能的影响 |
4.2.2 小篮球运动对感觉统合触觉防御的影响 |
4.2.3 小篮球运动对感觉统合本体感觉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
附录 B 专家问卷效度调查表 |
附录 C 专家问卷调查 |
附录 D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E 实验组小篮球对感觉统合教学内容干预计划 |
附录 F 实验组小篮球游戏 |
附录 G 小篮球课程教案(示例) |
致谢 |
(2)协调训练对小学生篮球基本技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选题的背景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小学生篮球运动的研究 |
2.2 协调性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小学生篮球基本技能的相关研究 |
2.4 关于协调性训练方法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协调性训练对小学生篮球运球的影响与分析 |
4.2 协调性训练对小学生篮球胸前传接球的影响与分析 |
4.3 协调性训练对小学生篮球定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与分析 |
4.4 协调性训练对小学生篮球运球急停跳投命中率的影响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顺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诉求的需要 |
1.1.2 基于2020 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篮球课程设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3 2017 年《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准》试行后关于高中课程设计和篮球课程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第三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 版)下的篮球课教学研究 |
3.1 解读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把握课程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
3.1.1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
3.1.2 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解读 |
3.1.3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结构 |
3.2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
3.2.1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模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
3.2.2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教材内容分析 |
3.2.3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
3.3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 |
3.3.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的学情分析 |
3.3.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目标设计 |
3.3.3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分析 |
3.3.4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中教学策略和手段 |
3.3.5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一设计案例 |
3.4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
3.4.1 篮球选项课模块1 节选1 课时: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双手头上传球动作技术学习 |
3.4.2 篮球选项课模块2 节选1 课时:单双手反弹传球 |
3.4.3 篮球选项课模块3 节选1 课时: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三步上篮) |
3.5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 |
3.5.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思路 |
3.5.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操作方式 |
第四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下的篮球选项课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
4.1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
4.2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过程 |
4.2.1 模块教学实践过程 |
4.2.2 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
4.2.3 教学实践反思与完善 |
4.3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
4.3.1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
4.3.2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案例 |
4.3.3 落实新课程标准(2020)的效果分析 |
4.3.4 高中篮球选项课学生评价制度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反思 |
5.2.1 研究反思 |
5.2.2 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间歇训练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间歇训练法 |
1.1.2 生理机能检测 |
1.1.3 篮球运动的代谢特点 |
1.1.4 Omega Wave系统评价相关生理机能指标 |
1.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选题依据 |
2 目的与意义 |
2.1 目的 |
2.2 意义 |
3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实验方法 |
3.2.1 间歇训练内容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安排 |
3.2.4 实验过程及测试指标 |
3.3 数据处理 |
4.结果与分析 |
4.1 心率变异性 |
4.1.1 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的变化 |
4.1.2 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的变化 |
4.2 心脏功能的变化 |
4.3 欧米伽电位 |
4.3.1 欧米伽电位的变化 |
4.3.2 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各系统调节能力的变化 |
4.4 有氧代谢能力的变化 |
4.5 篮球专项能力 |
4.5.1 专项能力的变化 |
4.5.2 反应速度的变化 |
4.5.3 爆发力的变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件1 Omega wave测试运动员知情书 |
附件2 心肺功能测试运动员知情书 |
附件3 RPE量表 |
附件4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5)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理论依据 |
1.2.3 国内外篮球教学研究 |
1.2.4 国内外教学内容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3.1 选题目的 |
1.3.2 选题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德尔菲法 |
2.2.5 层次分析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3.1.1 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内容存在冲突 |
3.1.2 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安排比较混乱 |
3.1.3 小学阶段教学内容较偏于竞技化 |
3.1.4 小学阶段教学内容与身心发展特征存在冲突 |
3.1.5 小学阶段校园篮球学校缺少指导性教材 |
3.2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原则 |
3.2.1 系统性 |
3.2.2 趣味性 |
3.2.3 科学性 |
3.2.4 实用性 |
3.2.5 阶段性 |
3.3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构建 |
3.3.1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水平一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构建 |
3.3.2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水平二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构建 |
3.3.3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水平三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构建 |
3.4 确定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指标体系权重 |
3.4.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3.4.2 构造判断矩阵 |
3.4.3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3.4.4 对专家意见进行综合分析 |
3.5 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优势与实施建议 |
3.5.1 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优势 |
3.5.2 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实施建议 |
3.6 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专家评估情况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6)小篮球与成人用球教学对小学生灵敏及协调素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小篮球推广中的问题 |
1.1.2 小篮球推广中学校器材的问题 |
1.1.3 小学阶段是提升灵敏及协调素质的黄金时期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篮球的相关定义研究 |
2.1.1 篮球定义 |
2.1.2 小篮球的相关研究 |
2.2 灵敏素质相关研究 |
2.2.1 灵敏素质定义 |
2.2.2 关于篮球专项灵敏素质的研究 |
2.2.3 关于儿童灵敏素质研究 |
2.3 协调性相关研究 |
2.3.1 协调性的定义 |
2.3.2 协调性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比较分析法 |
3.2.5 问卷调查法 |
3.2.6 教学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十字象限跳测试结果 |
4.1.1 十字象限跳测试前测结果 |
4.1.2 十字象限跳测试大球组测试结果 |
4.1.3 十字象限跳测试小球组测试结果 |
4.1.4 十字象限跳测试后测结果 |
4.2 4 ×10m折返跑测试结果 |
4.2.1 4 ×10m折返跑测试前测结果 |
4.2.2 4 ×10m折返跑测试大球组测试结果 |
4.2.3 4 ×10m折返跑测试小球组测试结果 |
4.2.4 4 ×10m折返跑测试后测结果 |
4.3 左右运球测试 |
4.3.1 左右运球测试前测结果 |
4.3.2 左右运球测试大球组测试结果 |
4.3.3 左右运球测试小球组测试结果 |
4.3.4 左右运球测试后测结果 |
4.3.5 左右运球总运球次数和总失误次数结果 |
4.4 绳梯运球测试结果 |
4.4.1 绳梯运球测试前测结果 |
4.4.2 绳梯运球测试大球组测试结果 |
4.4.3 绳梯运球测试小球组测试结果 |
4.4.4 绳梯运球测试后测结果 |
4.5 运球绕杆跑测试结果 |
4.5.1 运球绕杆跑测试前测结果 |
4.5.2 运球绕杆跑测试大球组测试结果 |
4.5.3 运球绕杆跑测试小球组测试结果 |
4.5.4 运球绕杆跑测试后测结果 |
4.6 学生兴趣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
4.6.1 学生兴趣和满意度问卷前测结果 |
4.6.2 大球组学生兴趣和满意度问卷结果 |
4.6.3 小球组学生兴趣和满意度问卷结果 |
4.6.4 学生兴趣和满意度问卷后测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十字象限跳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5.2 4×10m折返跑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3 左右运球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5.4 绳梯运球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5.5 运球绕杆跑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6 学生兴趣和满意度问卷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非稳定训练对青少年平衡能力及篮球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运动训练方法变革创新 |
1.1.2 篮球运动发展日益壮大 |
1.1.3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发展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非稳定训练 |
2.1.2 平衡能力 |
2.1.3 篮球技术 |
2.2 非稳定训练生理机制的相关研究 |
2.2.1 核心力量生理机制的研究 |
2.2.2 平衡功能生理机制的研究 |
2.2.3 本体感觉系统机制的研究 |
2.3 非稳定训练实践的相关研究 |
2.3.1 非稳定训练器材的研究 |
2.3.2 非稳定训练实验的研究 |
2.4 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
2.4.1 有关平衡能力的概述研究 |
2.4.2 平衡能力测定的相关研究 |
2.5 篮球运动与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实验前后对照组指标测试分析 |
4.1.1 实验前后静态平衡能力指标测试分析 |
4.1.2 实验前后动态平衡能力指标测试分析 |
4.1.3 实验前后篮球技术指标测试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测指标分析 |
4.2.1 实验前后静态平衡能力指标测试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动态平衡能力指标测试分析 |
4.2.3 实验前后篮球技术指标前后测分析 |
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指标测试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静态平衡能力指标测试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动态平衡能力指标测试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指标测试对比分析 |
4.4 讨论 |
4.4.1 非稳定训练对平衡能力影响讨论 |
4.4.2 非稳定训练对篮球技术影响讨论 |
4.4.3 非稳定训练对平衡能力和篮球技术影响的综合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专家访谈提纲 |
实验参与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CBA与NBA球员传球技术应用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传球技术方面 |
2.2 助攻方面 |
2.3 进攻技战术方面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内容 |
4.1 篮球运动传球技术的分类界定和传球质量的评定要素 |
4.2 CBA球员传球技术应用特征分析 |
4.2.1 CBA球员平直传球技术应用特征分析 |
4.2.2 CBA球员击地传球技术应用特征分析 |
4.2.3 CBA球员高抛传球技术应用特征分析 |
4.3 NBA球员传球技术应用特征分析 |
4.3.1 NBA球员平直传球技术应用特征分析 |
4.3.2 NBA球员击地传球技术应用特征分析 |
4.3.3 NBA球员高抛传球技术应用特征分析 |
4.4 CBA与 NBA球员传球技术应用特征比较 |
4.4.1 CBA与 NBA球员平直传球技术应用特征比较 |
4.4.2 CBA与 NBA球员击地传球技术应用特征比较 |
4.4.3 CBA与 NBA球员高抛传球技术应用特征比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及评价与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力量素质是篮球内线队员技术发挥的保障 |
1.2.2 力量训练能够预防内线伤病 |
1.2.3 敏感期进行系统的力量训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 |
1.2.4 我国青少年女子内线队员力量训练尚无系统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名词界定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篮球比赛及场上位置特征研究 |
2.1.2 篮球队员核心(躯干)力量训练研究 |
2.1.3 Plyometrics训练(超等长训练)研究 |
2.1.4 篮球运动员力量评价与测试的研究 |
2.1.5 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手段研究 |
2.2 研究贡献和不足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追踪法 |
3.2.4 测试法 |
3.2.5 个案分析法 |
3.2.6 层次分析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基本特征 |
4.1.1 身体形态 |
4.1.2 能量代谢 |
4.1.3 训练经验 |
4.1.4 运动伤病 |
4.1.5 技术运用 |
4.2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 |
4.2.1 力量分类研究 |
4.2.2 所需力量类型 |
4.3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评价与诊断 |
4.3.1 评价目的 |
4.3.2 指标体系建立 |
4.3.3 评价与诊断 |
4.4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训练实践 |
4.4.1 力量训练的科学依据 |
4.4.2 力量训练手段 |
4.4.3 力量训练内容阶段安排 |
4.4.4 个体化力量训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现代篮球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助攻是现代集体运动所需的重要能力 |
1.1.2 球队助攻能力体现出篮球运动的集体性 |
1.1.3 整体篮球是中国篮球的发展方向 |
1.1.4 助攻得分在篮球比赛中的有着重要作用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传球的文献综述 |
2.2.2 关于助攻的文献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内容与分析 |
4.1 助攻的概念解释 |
4.2 2014-2015CBA联赛与NBA联赛常规赛中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分析 |
4.2.1 2014-2015CBA常规赛中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分析 |
4.2.2 2014-2015NBA常规赛中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分析 |
4.3 NBA经典球队近10年常规赛中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分析 |
4.3.1 NBA马刺队近10年常规赛中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分析 |
4.3.2 NBA勇士队近10年常规赛中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分析 |
4.3.3 NBA热火队近10年常规赛中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 CBA与NBA总决赛中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1 2014-2015CBA总决赛中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2 2014-2015NBA总决赛中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分析 |
4.5 CBA与NBA随机抽取的比赛中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附件 1 |
附件 2 |
四、试论篮球比赛的中枢神经——传球(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篮球运动对5-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改善研究[D]. 欧阳冬梅.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协调训练对小学生篮球基本技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葛爽.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D]. 廖冰心.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4]间歇训练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D]. 孙壮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D]. 杨奎.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
- [6]小篮球与成人用球教学对小学生灵敏及协调素质影响研究[D]. 乔庆森.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7]非稳定训练对青少年平衡能力及篮球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恒宇.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8]CBA与NBA球员传球技术应用特征的比较研究[D]. 文世雄. 中北大学, 2019(09)
- [9]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及评价与训练[D]. 胡飞.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6)
- [10]现代篮球助攻对球队成绩的影响研究[D]. 叶春山. 成都体育学院,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