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法医精神病鉴定中的民族特征比较分析

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法医精神病鉴定中的民族特征比较分析

一、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与汉族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民族特征性的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燕[1](2014)在《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由英国医师James.Parkinson在1817年首先描述,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病,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PD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危害中老年健康的重要疾病。PD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姿势反射障碍、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及静止性震颤。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多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逐渐增加。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00/10万。但有一部分患者发病年龄偏小,发病年龄小于40岁,Quinn等学者定义为“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约占PD的4-10%,日本学者报道约为18.4%,以往研究多认为EOPD有家族聚集性,与LOPD(Late-Onset Parkinson’s Disease,LOPD)相比,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及预后均有不同。Mc Dermott等将48例EOPD与123例LOPD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发现EOPD患者多表现震颤(Tremor-Dominant,TD),而LOPD患者更多表现运动迟缓-强直(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sturbance,PIGD),EOPD患者对左旋多巴的反应性较好,但更容易出现运动障碍和剂末现象。此外,EOPD疾病进展较慢,肌张力障碍和左旋多巴诱发性运动障碍发生率更高,较少出现运动和认知障碍。但是目前对EOPD的临床特征仍存在争议,尚不清楚是否存在地域差异。P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目前的研究表明与遗传、环境因素、感染、衰老、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及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有相关性,可能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众多的学说中,遗传因素无疑是研究最多的,通过对家族性PD相关基因的研究,已发现24个基因位点与PD的发病有关,分别是PARK1-16、EIF4G1、GBA、DOCTN1、POLG1、GCH1、TH、SLC6A3及ATXN2等,其中PARK2基因即Parkin基因的研究较多。该基因于1997年首次在日本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EOPD家系中被发现。此后的研究表明,无论家族性或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在PD的遗传性机制中都起到重要作用。该基因定位于6q25.2-q27,位于遗传标记D6S305和D6S253之间,有12个外显子,全长约为1.5Mb,编码序列为1395bp,开放阅读框架编码465氨基酸的产物。Parkin基因突变是所有已知的隐性遗传性PD中最常见的原因,突变类型有缺失、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外显子的多倍体等。在EOPD患者中,Parkin基因突变的频率在家族性PD中高达50%,遗传性Parkin基因的突变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该基因12个外显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序列改变,其中以4、6、7最为常见,它们都处于突变的热点区域。有研究者对来自5个国家的12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家系进行筛查,探讨Parkin基因外显子的缺失与表型的关系,认为不同的家系可能有不同的外显子的缺失,从而产生不同的表型特征,这可能与外显子的功能分工有关。目前,国内外学者发现一些Parkin基因突变都只能解释部分家族性PD的发病原因,且在不同人群中突变的性质和部位也有不同,这说明不同人种及地域的PD病人可能存在不同的Parkin基因突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占全国面积1/6,人口2000余万,生活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等多个不同民族。遗传基因、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与内地均存在巨大的差异。维吾尔族是新疆的第一大民族,是公元前三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人,并逐渐融合了突厥和汉族人,因此与汉族有着明显的区别。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新疆维吾尔族PD患者也随着增加。目前我国仅有关于汉族家族性PD患者的Parkin基因的突变及多态性分析的研究报道,缺乏维吾尔族家族性PD的相关资料。Parkin基因的突变是否与新疆维吾尔族家族性PD患者的发病相关,其Parkin基因是否与汉族或世界其他种族不同,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解维吾尔族家族性PD的Parkin基因特征、探讨不同民族家族性PD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PD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对于PD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1)研究和发现EOPD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2)探讨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PD患者的Parkin基因突变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第一部分: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门诊及病房)PD患者。采用英国脑库PD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运动减少,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姿势不稳,单侧起病,进行性加重,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好等。排除诊断:反复的脑损伤史;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明确的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以及/或者脑炎史;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物质;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存在其他类型的神经系统病变或体征,例如共济失调,早期严重痴呆并伴有言语功能及记忆力功能等障碍,早期严重自主神经功能受损,阳性的锥体束征者等。根据1987年Quinn等的标准,将PD患者分成EOPD和LOPD两组。根据Hoehn&Yahr分期将PD患者分成Hoehn&Yahr 1-2.5期(H-Y早期)和Hoehn&Yahr3-5期(H-Y中晚期)两组。收集PD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神经系统专科体征、血液常规检查、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ease Rrating Scale,UPDRS)评分、Hoehn&Yahr分期、Zung焦虑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量表等。比较早发型及晚发型PD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Hoehn&Yahr评分、UPDRS评分、Mo CA量表评分、Zung焦虑抑郁量表、对左旋多巴反应及临床类型等。比较H-Y早期和H-Y中晚期两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上述评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第二部分:对一长期居住于新疆托克逊县的PD家系进行调查,根据英国脑库诊断标准,该家系3代15个成员中3例确诊为PD,男性2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均小于40岁,余12例目前尚无PD症状。采集10例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利用血液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根据特异性的引物序列及扩增条件扩增Parkin基因第3-7个外显子。PCR扩增条件为变性95℃2min,退火温度55℃30s,延伸72℃30s,再变性95℃20s共34循环,终产物再55℃30s变性,72℃延长7min.产物在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扩增产物后送去DNA测序。通过测序技术分析该维吾尔族家系的Parkin基因突变情况,探讨Parkin基因突变与维吾尔族EOPD的相关性。第三部分:于2014年1月采用入户现场调查方法,对上述EOPD家系进行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专科体征、UPDRS评分、Hoehn&Yahr评分、焦虑抑郁量表及Mo CA量表等。并对有阳性体征者与2012年5月的调查进行比较,了解PD患者临床症状进展等情况。该研究经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的批准,所有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第一部分:该研究共纳入160例PD患者,其中EOPD患者30例,LOPD患者130例。EOPD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39.10±5.74岁,发病年龄35.33±4.19岁,病程3.77±2.45年,汉族17例,维吾尔族13例,有家族史的3例;LOPD患者130例,男性90例,女性40例,年龄70.44±7.11岁,发病年龄63.71±6.10岁,病程6.74±3.32年,汉族80例,维吾尔族50例,有家族史的2例。与LOPD相比,EOPD首发症状以震颤为主16例,占53.3%,而LOPD则以强直为主,为85例占65.20%(p=0.001);Hoehn&Yahr评分中EOPD以H-Y早期为主20例,占66.7%,而LOPD以H-Y中晚期为主85例,占65.39%(p=0.01);UPDRS评分中LOPD患者更高,运动障碍更重,生活能力更差(p=0.000);EOPD对左旋多巴反应有效率高于LOPD,而LOPD对左旋多巴无效及不耐受表现更明显(p=0.03);在PD临床类型方面,EOPD以TD型为主,而LOPD多表现PIGD型(p=0.01);在头颅MRI检查中EOPD基本表现正常,而LOPD患者有68例(52.3%)表现异常,主要表现脑萎缩、轻度脑白质变性等(p=0.000)。但SAS、SDS和Mo CA评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H-Y早期和H-Y中晚期两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上述评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年龄(OR=1.605,95%CI 1.255-2.051,p=0.000)、发病年龄(OR=1.242,95%CI1.137-1.356,p=0.000)、病程(OR=1.253,95%CI 1.757-1.906,p=0.000)、首发症状(OR=1.108,95%CI 0.768-1.413,p=0.016)、EOPD/LOPD(OR=1.016,95%CI0.997-1.035,p=0.001)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第二部分:调查维吾尔族PD家系共3代15人,PD遗传模式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从10例家庭成员中采集外周血,包括3例PD患者及其直系亲属。3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为36.67±2.05岁,平均发病时间为4.00±0.81年。3例PD患者均为第二代,患者父母及下一代均表型正常,无PD表现。3例PD患者均为40以前发病,符合早发性PD诊断标准。其中先证者男性,35岁,病史3年,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静止性震颤,四肢肌张力增高,行走不稳,表情僵硬等,头颅CT及MRI未见异常。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未见异常。血清铜元素轻度下降,但血清铜蓝蛋白、肝脏超声未见异常,K-F环阴性,左旋多巴试验阳性。UPDRS评分27分、Hoehn&Yahr分期1期,维吾尔语版Mo CA量表26分,Zung氏抑郁焦虑量表评分51分,轻度抑郁。先证者一姐姐和哥哥均为PD患者,二者临床表现与先证者基本相似,对左旋多巴疗效良好。根据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parkin基因第3-7外显子序列,经直接基因测序发现PD患者及健康家系成员第3-6个外显子未见突变,第7个外显子发现2个突变位点,其中患者6号和8号可见C924>T、G951>C突变位点,患者9号可见G951>C突变。同样在健康的家系成员中可见1号和12号C924>T突变位点,13号G951>C的突变位点。我们发现该家系中60%的(基因测序的10例成员中6例)成员携带Parkin基因突变,且均为错义点突变。其中3例PD患者均携带复合杂合性点突变,而3例正常成员携带单个杂合性点突变。我们在该维吾尔族家系中共发现了两个点突变,即G951>C(G284R)和C924>T(R275W),均位于parkin基因第七个外显子。错义点突变G951>C(G284R)是因Parkin基因951为碱基G变为C,从而导致Gly替换为Arg。同时我们在该家系中还检测到在欧洲PD患者中常见的突变位点,即C924>T(R275W),同样位于Parkin基因第7个外显子,由Parkin基因924位碱基由C变为T,导致氨基酸Arg替换为Trp。该位点是EOPD常见的突变位点。本研究中发现3例PD患者除该突变位点外,合并G951>C(G284R)突变,即存在复合型点突变。而3例正常成员仅存在当个C924>T R275W)或G951>C(G284R)突变。第三部分:我们对该家系进行2年的随访,15例成员中仍只有3例PD患者(6、7、9号成员),均为第二代,患者父母及下一代均表型正常,无PD表现。6号成员开期及关期检查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均有加重,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及震颤加重;8号成员开期及关期检查,躯干肌肌张力较2年前明显增高。9号成员开期及关期检查,较2年前肌张力及震颤均有加重。UPDRS评分、Hoehn&Yahr评分、焦虑抑郁量表及Mo CA量表在开期及关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加重。结论在本组资料中EOPD约占18.75%,接近于日本报道水平(18.4%),高于国内其他报道。与以往报道的结论一致,与LOPD比较,LOPD的临床特征是首发症状为震颤、H-Y早期多见,UPDRS评分低,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临床分型TD型多见,头MRI正常,但未发现SAS、SDS与Mo CA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进一步发现EOPD是PD疾病严重程度轻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首次发现Parkin基因第7个外显子复合杂合性点突变G951>C(G284R)和C924>T(R275W)突变与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PD的相关。2年随访调查提示,PD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加重,神经心理方面加重的更为明显。在运动障碍方面,主要是运动及步行迟缓、震颤加重较明显。认知功能方面无明显变化。异动症的发生明显增加。

罗琴[2](2014)在《新疆维汉两民族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SNCA基因多态性和甲基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易感基因SNCA在维、汉两民族间的表达差异,以及Rep1位点片段多态性差异和内含子1区甲基化水平与不同民族间PD的发生关联。方法:用Illumina表达谱芯片筛查6例PD患者(维∶汉=1∶1)与5体检健康者(维∶汉=3∶2)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PBMCs),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PCR,qRT-PCR)法检测SNCA mRNA的表达水平;直接测序法检测SNCA启动子区Repl多态性;密度梯度离心分离40例EOPD(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患者(维族19例,汉族21例)和40例年龄≤50岁正常人(维族19例,汉族21例)的PBMCs,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质谱技术(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LDI-TOF)检测SNCA基因内含子1区的甲基化水平。结果:(1)PD组与对照组比较,汉族PD组与汉族对照组比较均未发现SNCA基因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PD组与维族对照组比较,本研究共发现27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177个(63.4%)基因为上调基因,有97个(36.6%)差异表达基因为下调基因,其中与家族性PD和散发性PD发生均有关的易感基因SNCA在维族PD与维族对照组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达倍数值Fold change,FC=5.96,P=0.02,)。通过应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相关软件平台进行功能模块分析,发现多个具有统计学差异的KEGGpathway,包括:胆碱能突触(富集指数Fold enrichment,FE=5.569,P=0.005)、小细胞肺癌(FE=5.307,P=0.018)、癌症的转录失调(FE=3.807,P=0.018)、GABA能突触(FE=5.185,P=0.019)、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FE=50.125,P=0.020)、昼夜节律(FE=4.904,P=0.022)、趋化因子信号传导通路(FE=3.342,P=0.028)、谷氨酸突触(FE=4.064,P=0.035)、多巴胺突触(FE=3.638,P=0.046)、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FE=5.569,P=0.049),其中SNCA基因参与的胆碱能突触(FE=5.569,P=0.005)、多巴胺突触(FE=3.638,P=0.046)共富集通路,可能与PD发病机制有关。(2)本研究共发现Rep1位点0,1,2三种等位基因,0/0、1/1、2/2、0/1、0/2、1/2六种基因型;等位基因2频率在PD组中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和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1,P=0.02;);EOPD(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组与年龄≤50岁对照组比较:等位基因2在两组间的频率分别为22.5%和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6.89,P=0.00);EOPD组与LOPD(Late-onsetParkinson’s Disease)组比较:在EOPD组中等位基因2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LOPD组,分别为22.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5.52,P=0.00);不同民族间PD组与对照组、不同性别间PD组与对照组、晚发性PD组与年龄>50岁的对照组、PD组间维、汉比较、PD组间男、女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EOPD组与年龄≤50岁对照组比较、汉族EOPD组与汉族对照组比较、维族EOPD组与维族对照组比较、男性EOPD组与男性对照组比较、女性PD组与女性对照组比较以及男性EOPD组与女性EOPD组比较均未发现SNCA基因内含子1区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维族EOPD组SNCA基因内含子1区平均甲基化水平高于汉族EOP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OR=0.81);不携带2型等位基因的EOPD组其甲基化水平低于相应的对照组(6.4%vs6.6%,P>0.05),携带2型等位基因的EOPD组其甲基化水平也低于相应的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1%vs7.1%,P>0.05);携带2型等位基因的EOPD患者其甲基化水平低于不携带2型等位基因的EOPD个体,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1%和6.4%,P>0.05)。结论:(1)易感基因SNCA与新疆地区维族PD的发生有关;(2)SNCA基因启动子区Rep1片段多态等位基因2与EOPD的易患性有关,而与民族、性别无关。(3)SNCA基因基因内含子1区的甲基化水平可能与维、汉两民族的EOPD的发病无关。(4)携带2型等位基因且内含子1区低甲基化的个体更易患PD,且发病年龄趋于早发型。

张宁[3](2012)在《参与与行动: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中社会组织防治艾滋病的田野调查 ——以兰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艾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对社会力量参与艾病防治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留下了“想象空间”,而社会组织是社会力量中参与防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了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论文通过对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兰州市的三个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防治艾病的行动进行了民族学观察,通过民族志式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各类型社会组织如何运用组织文化资本参与防治艾滋病,并从中观察到三个社会组织的相关行动以建构在各自组织结构中开展防艾活动,从而达到艾病的宣传预防、行为干预、关怀救助等组织功能目标。论文首先在学术史述评中,对国内外学界关于艾滋病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细致梳理和回顾;其次,论文对我国和甘肃省社会组织参与防艾问题进行了论述;在第四章到第六章中对一个宗教组织——西湖清真大寺、和两个草根民间组织——兰州市男男性接触者工作组和兰州市感染者/患者关爱组织参与防艾行动进行民族学的研究;最后运用民族学理论讨论三类社会组织参与艾病防治行动的学科解读并对社会组织参与防艾提出了相关建议。

王昕[4](2010)在《功修、祭仪、节庆中旋跳的舞蹈 ——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研究》文中提出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最初是伊斯兰教苏非派教团神秘主义功修仪式中的舞蹈,主要在苏非道堂罕尼卡中由苏非教士们传跳,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慢慢的向外拓延,不仅麻扎朝拜中能看到苏非教团跳的萨玛舞,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中也有大批民众聚集在一起跳萨玛舞的场景,以致于后来艺术院校的课堂与文艺院团的舞台上,也出现了职业化舞者传承展演的萨玛舞。萨玛舞是一个跨国界文化现象,不仅中国新疆有与之相邻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乌孜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乃至不相邻的土耳其、埃及、伊朗和俄罗斯的车臣,该舞蹈也都存在,每个国家的萨玛舞都表现出不同的本土文化特色。新疆苏非教团与这些国家苏非教团的文化有承接关系,今天仍在活动的契斯提耶、哲合林耶、嘎迪林耶、毛拉维耶等新疆苏非教团,他们跳的萨玛舞也不尽相同。该舞蹈研究不但涉足的领域较多,遇到的问题也很繁杂,是一个即困难但又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对待该舞蹈的研究仅仅用某一个学科的知识,远远不能够解答所有的问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以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舞蹈学舞蹈语言研究的思考,运用历史学文献研究的方式,加入宗教学与政治文化学研究的视野,运用跨学科、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一种文化整体观的理念,解读与审视该舞蹈独特的历史,分析其民间的仪式结构(表演流程),揭示潜在的社会功能与象征寓意。同时,对都市艺术院校与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进行关注,阐释它的特征、功能,以及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此外,运用一些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论与思考,对今天萨玛舞传承与发展进行一些应用性探讨,也是本文的一个关注点。全文共分九个章节,论述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在首章,在对萨玛舞的概念进行解析的同时,对其存在环境的多种要素进行了分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生态决定一方文化,这部分尝试用生态人类学的观点,展开了对萨玛舞存在环境与文化特征的讨论。最终得出多元、复合、杂糅是萨玛舞存在于“西域”这一特殊人文地域环境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说,它是经过文化整合、涵化、变迁、分化后的产物,有着鲜明的伊斯兰苏非文化印记,也积淀着多种异质文化的要素。第二部分内容,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就一个问题展开谈论,即萨玛舞起源问题。萨玛舞究竟是起源于萨满教,还是起源于伊斯兰苏非派教团,是一个到现在学术界还在争论的话题。无论是那种起源说,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进行萨玛舞研究,这个争论是无法回避的。当然要想说清楚也并非容易,为了尽可能的中立客观,研究尝试着分别站在两种不同起源说学者的立场,从他们的研究视角去理解认识问题,不作是非曲直的评判,尽可能地洞察他们论点背后的依据,同时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当今仍然存在萨满教信仰民族中的萨满舞与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放在一起比较,通过重合与差异的排比,反思这两种萨玛舞起源说。第三部分内容,从第五章到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对“罕尼卡”宗教功修仪式中的萨玛舞,“麻扎”朝拜仪式中的萨玛舞,“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萨玛舞,艺术院校与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这四个时空场域下传承展演的萨玛舞分析,不仅要对各自的舞蹈仪式结构和发展变迁过程进行描述,也要对变迁原因和不同场域下的文化功能进行分析,更要对舞蹈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以此来回答它是什么,以及它存在的价值意义。现当代舞蹈研究,如果只把起源研究当作重点,而对舞蹈自身的仪式结构、文化功能、象征意义、以及变迁涵化的原因不涉及不探究,是不完整的。因为只关注它从哪里来,而不探讨它向何处去,这样的研究只算完成一半。关注历史传承下来的舞蹈在现当代社会中的存在与发展意义重大。第四部分内容,主要在第九章。本章对萨玛舞的存在现状与合理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讨,目的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因为许多原因日益被边缘化的宗教舞蹈形式,在现当代社会中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优长为大众服务,同时又能改变自身的不足,避免被文化主流遗忘与废弃。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个案研究,能为处于同样命运的舞蹈形式,找寻一个合适的存在空间与重新焕发活力的可能。这四部分内容的写作,首先是一种研究的使然,因为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相关的材料搁在那里,但歧意颇多,因此一些问题必须加以深入探讨;其次,受理论研究范式的制约,现当代民族舞蹈研究,大多只停留在起源研究与舞蹈形式表层的描述上,很少对舞蹈的结构、功能、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缺乏现代学术理论透射的张力,理论研究的不足驱使着我们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再次,是应用性研究的倡导。现今的学术研究不仅要回答是什么?也要解释为什么?还要尝试给出怎么办?当然在这三个层面上的研究都能展开起来,都能兼顾到,那是最理想的。即便对最后一个层面“怎么办”作出的回答仅仅是一种推测和设想,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因为它会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一个参照。

潘志武[5](2008)在《壮、汉两族司法精神疾病鉴定案例的差异》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壮、汉两族司法精神疾病鉴定案例的差异。方法自制调查表,收集2005年1月2006年12月间接受司法精神疾病鉴定案例中壮族242例、汉族528例,共770例鉴定资料案例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案件资料及医学诊断。将壮、汉族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相关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在一般人口学中,壮族组未婚者较多,而汉族组已婚者较多,差异均有显着性(均P<0.05),性别、职业等两组间均无差异(均P>0.05);刑事案件总比例两组间无差异,而壮族组民事案件总比例低于汉族组,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凶杀和暴力案件(包括性犯罪)比例两组间无差异;壮族组遗嘱公证案高于汉族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精神分裂症比例两组间无差异,壮族组精神发育迟滞及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比例高于汉族组,差异有显着性和非常显着性(P<0.05和P<0.01)。结论在司法精神疾病鉴定案例中,壮、汉两族在一般人口学特征、案件类型和疾病种类的构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杨东宇[6](2006)在《《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医学及相关词汇》文中认为《突厥语大词典》是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学者、语文学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经过在突厥语部族地区广泛深入的语言调查,于十一世纪七十年代在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巴格达编撰的一部以阿拉伯语诠释突厥语的关于突厥各部族及地区的百科全书式词典。由于其蕴含的重要史料与学术价值,所以甫经发现,立刻引起国际学术界的瞩目,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研究者甚众,成果亦夥,但以语言学、地理学、民族学、文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为最多,虽也有一些相关医学内容的研究论述,却罕有全面整理词条而分门别类整体进行的专门研究。本文的研究旨趣即在于此,力求将词典中经过重新统计的6772个词条中占汉文版总词条数七分之一强的医学及相关词汇(约有一千余),通过分成九大类别详加辨析考查,总结每类词条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力图勾勒在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社会医疗状况,进而更清楚地描述当时的社会生活。应该说明,本文在此领域的研究属于开拓性尝试,此前并未有学者深入涉及。余以为医学问题(医疗、医药)关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认真剖析古代医学问题也同样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因此,本文的研究是运用传统的史学方法结合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学、临床医学、卫生学、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中医学、民族医学、统计学等等可资借鉴的学科,试图通过对全部词条的耙梳,析出九类并逐一分析对比释义研究,而后总汇论述整个喀喇汗王朝的社会生活概貌。 全文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及附论,索引,附录。 在绪论中从简介词典与着者开始,对国内外的版本与研究的情况进行述评,认为利用词典中丰富的医学词汇对喀喇汗王朝进行医学及其相关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可以的。这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史甚至中亚史的研究都是不无裨益的。文中列举了国内相关词典或使用词典研究的若干着作中医学方面的内容,说明了至少目前在此领域尚未出现专门研究的事实与对此研究的必要。 第一章喀喇汗王朝概述。首先通过引用史料与现有着作,简要论述了喀喇汗王朝的初建以及王朝名称的问题,而其本文将从《喀嘲汗王朝史稿》中关于王朝

李沛亨[7](2004)在《汉、彝族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对比分析》文中指出

徐向东,吕淑云,谢海岩,贺庆芝[8](2001)在《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与汉族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民族特征性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与汉族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民族特征性的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与汉族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民族特征性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第一部分 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突变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家系资料
        2.2 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2.3 Parkin基因测序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病家系的随访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神经系统检查
        2.3 各种评分量表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附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2)新疆维汉两民族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SNCA基因多态性和甲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SNCA 基因与 PD 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部分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新疆维吾尔族、汉族 PD 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1.4 实验流程
        1.5 数据分析
        1.6 统计方法
        1.7 实验流程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 PD 患者 SNCA 基因 Rep1 片段多态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1.5 实验流程图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维汉两民族散发性 PD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SNCA 基因甲基化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试验流程图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国 Brainbank 诊断标准
附录2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综述 表观遗传学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3)参与与行动: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中社会组织防治艾滋病的田野调查 ——以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重点和难点
        1.2.4 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1.3 田野点介绍及相关说明
        1.3.1 田野点及调查对象介绍
        1.3.2 相关概念说明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准备、分析框架
        1.4.1 研究的理论准备
        1.4.2 论文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二章 学术史回顾
    2.1 国外学界关于艾病防治的研究回顾
    2.2 国内学界关于艾病防治的研究回顾
    2.3 对相关研究现状的述评
第三章 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的防治
    3.1 全球及中国艾滋病流行总体趋势及防治挑战
    3.2 社会组织参与防治的特点与现状
    3.3 甘肃省艾滋病流行概况
    3.4 甘肃省社会组织参与防控艾滋病情况与分析
第四章 宗教组织——清真寺参与宣传预防行动的个案研究
    4.1 宗教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4.2 宗教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行动概述
    4.3 清真寺参与宣传预防艾滋病行动个案
    4.4 对清真寺参与防艾行动的结构功能分析
    4.5 清真寺的社会资本作用分析
第五章 MSM组织参与行为干预行动的个案研究
    5.1 艾滋病与男男性接触者
    5.2 MSM组织与艾滋病防治
    5.3 “牵手”工作组行为干预的行动个案
    5.4 对MSM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结构功能分析
    5.5 MSM组织的社会资本作用分析
第六章 PLWHA关爱组织参与关怀救助行动的个案研究
    6.1 艾滋病患者(PLWHA)与艾滋病
    6.2 PLWHA关爱组织与艾滋病防治
    6.3 感染者同盟-诚爱家园关怀救助行动个案
    6.4 对PLWHA关爱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结构功能分析
    6.5 PLWHA关爱组织的社会资本作用分析
第七章 余论
    7.1 研究的基本结论
    7.2 民族学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思考
    7.3 对当前社会组织参与防艾行动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功修、祭仪、节庆中旋跳的舞蹈 ——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原因
        二、问题提出的价值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萨玛舞起源研究
        二、萨玛舞类型研究
        三、萨玛舞仪式研究
        四、萨玛舞动态研究
    第三节 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理论
        (一) 生态人类学理论
        (二) 共时性研究理论
        (三) 仪式研究理论
        (四) 政治文化理论
        三、研究方法
        (一) 历史文献研究方法
        (二) 实地调查法
        (三) 身体语言研究法
    第四节 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萨玛舞的概念及存在环境解读
    第一节 萨玛舞的概念
        一、国内资料概念论述
        二、国外资料概念阐释
        三、资料中引发的问题分析
        (一) 不同的起源说
        (二) 不同的分类
        (三) 不同起源说、分类引发的思考
        1、是否只能有一种起源
        2、是否只有一套动作
        3、是否只有一个类别
    第二节 萨玛舞存在环境解读
        一、舞蹈的地理历史分布
        二、存在环境的生产生计方式
        三、存在环境的族群构成
        四、存在环境的宗教信仰
        五、存在环境的社会文化习俗
        (一) 伊斯兰教为主体的生活形态
        (二) 其他文化映衬的地域特色
        (三) 欢歌乐舞的民风民俗
    第三节 存在环境对萨玛舞的影响
        一、特殊的地理生态容易发生文化的融合
        二、你来我往的生计方式利于文化的互动
        三、复合杂糅的艺术文化特征
        四、萨玛舞文化特征推演
第二章 萨玛舞萨满教文化起源说内因分析
    第一节 萨满教起源说的主张
    第二节 新疆维吾尔族萨满教的历史遗风
        一、萨满教的特征梗概
        (一) "萨满"一词的概念解析
        (二) 萨满教的性质
        (三) 萨满的职能特征
        二、维吾尔民族早期萨满教信仰的历史考证
        三、维吾尔族伊斯兰化后萨满教的民间遗存
        (一) 相关史料的记载
        1、精灵崇拜
        2、腾格里天的崇拜
        3、太阳崇拜
        4、神木崇拜
        5、山神崇拜
        6、祖先崇拜
        7、动物崇拜
        (二) 国外学者的研究
        四、仍在传承的维吾尔族萨满教歌舞跳神仪式"匹尔"
        (一) 匹尔的仪式流程
        1、拜神请巴赫西(萨满)
        2、布置神堂
        3、请神
        4、跳神
        5、栓鬼
        6、烧鬼除秽
        7、送神
        (二) 匹尔的音乐与舞蹈动态
    第三节 萨玛舞与萨满教文化承接考证
        一、称谓、书写的不统一导致文化承接的联想
        二、文化实践者身份的不确定容易引发联系
        三、苏非派文化兼容性特征使联想变为可能
        四、舞蹈功能的相似性成为文化承接的有力论据
        (一) 萨满教的出神附体
        (二) 苏非派的人主合一
        (三) 舞蹈功能的相似性支撑萨满教起源说的合理性
第三章 萨玛舞伊斯兰苏非派文化影响追溯
    第一节 伊斯兰苏非派起源说的主张
    第二节 伊斯兰苏非派对新疆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一、伊斯兰苏非派概述
        (一) 神秘主义的特质
        (二) 伊斯兰神秘主义"苏非"
        1、苏非的概念
        2、苏非派形成的历史原因
        3、苏非派的教义
        4、苏非派的教团组织
        5、苏非派的修炼道路
        二、新疆伊斯兰苏非派的传入
        (一) 伊斯兰苏非派传入的原因
        (二) 伊斯兰苏非派传入的进程
        三、新疆伊斯兰依禅派的特征
        (一) 依禅派的概念
        (二) 依禅派传入的时间及原因考证
        (三) 依禅派的修行
    第三节 萨玛舞的伊斯兰苏非派文化影响追溯
        一、萨玛舞起源的时间考证
        二、高声赞念、舞蹈的苏非教团
        三、毛拉维教团的"萨玛舞"
        四、萨玛舞的传播与实践者德尔维希(阿希克)
第四章 "萨满"与"萨玛"及不同教团萨玛舞比较研究
    第一节 "出神附体"与"人主合一
    第二节 萨满与萨玛"旋转"的内涵解析
        一、生理、技术层面解析
        二、文化意义层面阐释
    第三节 萨满与萨玛神秘法力张显比较
    第四节 不同场景、教团萨玛舞动态比较及萨玛舞起源说反思
        一、不同场景、教团萨玛舞动态比较
        (一) 艾提尕清真寺萨玛舞
        (二) 契斯提耶教团萨玛舞
        (三) 哲合林耶教团萨玛舞
        (四) 巴基斯坦拉合尔苏非教团的萨玛舞
        (五) 毛拉维教团萨玛舞
        (六) 里法依教团的萨玛舞
        二、萨玛舞起源说的反思
第五章 "罕尼卡"宗教功修仪式中的萨玛舞
    第一节 "罕尼卡"宗教功修仪式中萨玛舞的结构
        一、"罕尼卡"功修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时间和空间
        (一) "罕尼卡"萨玛舞展演的时间
        (二) "罕尼卡"萨玛舞展演的空间
        二、"罕尼卡"功修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主体和行为
        (一) "罕尼卡"萨玛舞展演的主体
        (二) "罕尼卡"萨玛舞展演的行为
        (三) "罕尼卡"萨玛舞的舞蹈动态
        1、不同教团萨玛舞动态归纳
        2、莎车铁热巴格罕尼卡萨玛舞的动态
        三、"罕尼卡"功修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声音和语言
        (一) 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音乐
        (二) 仪式中萨玛舞展演中的语言
    第二节 "罕尼卡"宗教功修仪式中萨玛舞的功能
        一、教派、教团区分的标识
        二、传教弘法的媒介
        三、精神、行为教化的手段
        四、精神自由获得的途径
    第三节 "通过仪式"理论视野下"罕尼卡"萨玛舞透视
        一、萨玛舞"通过仪式"的结构分析
        (一) 阈限前分离阶段
        (二) 阈限过渡阶段
        (三) 阈限后聚合阶段
        二、萨玛舞"通过仪式"的意义解读
        (一) 苏非主义苦行和禁欲教义的象征
        (二) 精神和现实中的朝圣
        (三) 世俗生活压力缓解,教团共同情感凝聚
        三、萨玛舞"通过仪式"的反思
        (一) 抗拒死亡生命永存的追逐
        (二) 反结构中结构的强化
第六章 "麻扎"朝拜仪式中的萨玛舞
    第一节 "麻扎"的概念、特征及萨玛舞存在麻扎的原因
        一、麻扎的概念
        二、新疆麻扎的特征
        三、萨玛舞存在麻扎的原因
        (一) 神圣仪式时空中功修的必然
        (二) 灵魂不死、祖先崇拜观念的驱使
        (三) 圣徒崇拜导师制的促导
    第二节 "麻扎"朝拜仪式中萨玛舞的结构
        一、"麻扎"朝拜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时间和空间
        (一) "麻扎"萨玛舞展演的时间
        (二) "麻扎"萨玛舞展演的空间
        二、"麻扎"朝拜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主体、行为和声音
        (一) "麻扎"萨玛舞展演的主体
        (二) "麻扎"萨玛舞展演的行为
        (三) "麻扎"萨玛舞展演的声音
    第三节 "麻扎"朝拜仪式中萨玛舞的功能与意义
        一、祖先崇拜、祭奠祈福
        二、歌舞祭礼、人神同悦
        三、追溯历史、族群认同
        四、歌舞相伴、护送亡灵
第七章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萨玛舞
    第一节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萨玛舞的结构
        一、"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时间和空间
        (一)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展演的时间
        (二)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展演的空间
        二、"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主体和行为
        (一)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展演的主体
        (二)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展演的行为
        (三)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的动态
        三、"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声音
    第二节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庆典仪式中萨玛舞的功能
        一、文化展演、族群认同
        (一) 文化展演
        (二) 族群认同
        二、庆典娱乐、情感宣泄
        (一) 庆典娱乐
        (二) 情感宣泄
        三、礼仪社交、社会团结
        (一) 礼仪社交
        (二) 社会团结
    第三节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庆典仪式中萨玛舞的象征意义
        一、男性特权的专属符号
        二、社会情感维系的标记
        三、族群归属的文化表征
第八章 艺术院校与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
    第一节 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
        一、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形式分析
        (一) 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动态
        (二) 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风格
        二、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功能解读
        (一) 培养职业化舞者的教材
        (二) 文化传承保护的补充空间
        三、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文化变迁研究
        (一) 舞蹈教学规律遵循发生的变迁
        (二) 社会大背景制约下的变迁
        (三) 外来舞蹈学习借鉴过程中引发的变迁
    第二节 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
        一、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特征分析
        二、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功能解读
        (一) "文以载道、乐与政通"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 "艺术交流、文化传播"的载体
        三、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文化变迁研究
        (一) 舞蹈创作规律引发的变迁
        (二) 政治文化影响下的变迁
        (三) 外来舞蹈创作方法学习借鉴产生的变迁
第九章 萨玛舞存在现状及保护利用研究
    第一节 不同类型萨玛舞存在现状
        一、罕尼卡、麻扎苏非教团萨玛舞存在现状
        (一) 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抵触导致日益边缘化
        (二) 人身依附的导师制成为被边缘的又一原因
        (三) "人主合一"的直觉体验备受正统教派的蔑视和排挤
        二、艾提尕清真寺广场及艺术院校、文艺院团萨玛舞现状
        (一)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的现状
        (二) 艺术院校、文艺院团萨玛舞现状
    第二节 萨玛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萨玛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的意义
        二、萨玛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第三节 萨玛舞合理利用的思考
        一、萨玛舞在现当代社会中合理利用的可能
        二、萨玛舞合理利用的思考
        (一) 宗教内容的合理利用
        (二) 旅游休闲的合理利用
结论
    一、复合、杂糅的文化特征
    二、各具特色的形式与功能
    三、变迁、涵化的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医学及相关词汇(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绪论
    第一章 喀喇汗王朝述略
        第一节 喀喇汗王朝的建立与名称
        立国之初
        王朝名称
        第二节 喀喇汗王朝王朝政治述略
        王朝的初创(公元840-960年)
        王朝的政治发展时期(公元960-1041年)
        王朝的分裂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公元1041-1141年)
        王朝的衰落(公元1141年-1212年)
        第三节喀喇汗王朝的疆域与民族
        王朝疆域
        王朝境内的民族
        第四节喀喇汗王朝与宋、辽、高昌及西夏的关系
        与宋的关系
        与辽、高昌及西夏的关系
        第五节 社会概况与文化成就
        社会概况
        文化成就
    第二章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生平及其主要经历
        第一节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生平
        第二节 主要生活及学术经历
        离开喀什噶尔
        编纂词典
    第三章 《突厥语大词典》的概述
        第一节 词典的历史背景及发见
        历史背景
        词典抄本的发见
        第二节 国外译本的整理校勘、出版与研究状况
        土耳其的整理校勘与出版
        各国出版与研究状况
        第三节 国内维文版与汉文版的出版
        维文版的翻译出版
        汉文版的翻译出版
        第四节 词典的主要内容
        长篇序言与地图
        词典的正文
        第五节 国内的词典研究状况
下编
    第四章 药物相关的词汇内容
    第五章 人体解剖生理的词汇内容
    第六章 疾病、卫生与健康观念的词汇内容
    第七章 一般性传染、流行病的词汇内容
    第八章 头颈、五官、精神疾病的词汇内容
    第九章 消化、呼吸系统与皮肤疾病的词汇内容
    第十章 物理性伤、虫畜伤与外伤的词汇内容
    第十一章 疾病传媒的昆虫、动物词汇内容
    第十二章 畜禽生理解剖驯育兽医的词汇内容
    专论1 关于词典中人参的辨析
    专论2 面衣与眼罩发微
    专论3 小议大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尚待进一步考释的医药词条
    附录1 国外有关《突厥语大词典》研究着述目录
    附录2 国外研究《突厥语大词典》学者英汉人名对照
    附录3 本文所见相关医学词条词汇索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汉、彝族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与汉族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民族特征性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
    2.2 两组案件类型比较
    2.3 两组案情特点比较 (见表2) 。
    2.4 两组鉴定诊断比较 (见表3) 。
    2.5 两组法定能力评定结果比较 (见表4) 。
3 讨 论

四、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与汉族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民族特征性的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变的研究[D]. 李红燕. 安徽医科大学, 2014(03)
  • [2]新疆维汉两民族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SNCA基因多态性和甲基化研究[D]. 罗琴.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3]参与与行动:西北多民族聚居大城市中社会组织防治艾滋病的田野调查 ——以兰州市为例[D]. 张宁. 兰州大学, 2012(04)
  • [4]功修、祭仪、节庆中旋跳的舞蹈 ——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研究[D]. 王昕.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5]壮、汉两族司法精神疾病鉴定案例的差异[J]. 潘志武. 精神医学杂志, 2008(01)
  • [6]《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医学及相关词汇[D]. 杨东宇. 陕西师范大学, 2006(11)
  • [7]汉、彝族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对比分析[J]. 李沛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4(05)
  • [8]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与汉族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民族特征性的对比分析[J]. 徐向东,吕淑云,谢海岩,贺庆芝. 四川精神卫生, 2001(04)

标签:;  ;  ;  ;  ;  

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法医精神病鉴定中的民族特征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