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幼儿教师实现家园共育的能力和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贾永珍[1](2021)在《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文中提出家园共育模式符合当前幼儿教育发展需求。文章结合当前幼儿教育实际情况,在文中先分析了幼儿教育中家园共育模式实施意义,之后探讨了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策略,以期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李早林[2](2021)在《移动互联网app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市N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白娜娜[3](2021)在《基于手机APP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贝聊为例》文中认为
吴倢[4](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贵阳市城区幼儿园为例》文中指出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已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幼儿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二者共同培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在与学前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向家园共育渗透,进一步推进家园共育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于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已成为当前幼儿园运行的主要实践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升保教质量的时代要求。那么,了解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实践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策略,能有效提升家园共育开展的教育成效。因此,探求“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为了了解“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应用现状,本研究以贵阳市城区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发现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认知目标缺乏一致性;二是“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态度缺乏积极性;三是“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手段与内容缺乏多样性;四是“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监管体制呈现滞后性。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本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强化共育意识,构建家园共同体;提升网络共育参与水平,深入开发育儿教育资源;畅通交流方式,拓展互联网多渠道全方位共育;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李菊[5](2021)在《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人一生的起点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开端、是终身教育的开始。学前教育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阻断贫困代际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法。学前教育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关注点从“量”向“质”转变,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过程性教育质量作为其中的关键因素,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民族地区乡村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其过程性教育质量也应受到重视。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作为个案,从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教师行为、课程、师幼互动和家园共育五个维度对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进行考察。调查表明,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观念改善、教师行为趋于合理、课程要素完整、师幼互动积极、家园共育基本形成。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师资匮乏及资源配置不合理、幼儿园教师自身素养影响教育实践水平、现有课程难以适应民族乡村幼儿园发展需要、师幼互动中幼儿主体性弱化以及缺乏情感交流、家园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构建良好的外部生态、村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严重滞后等。本研究认为,要促进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提高,需要政府、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构建乡村幼儿教育发展新理念,深化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对于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在政府层面,要建立完善的乡村幼儿教育保障体系,落实政策法律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育监管体制,为乡村幼儿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在幼儿园层面,明确民族乡村幼儿园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幼儿园发展的目标。第四,在教师层面,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搭建幼儿园园长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第五,在家长层面,要转变观念从幼儿教育的旁观者成为积极参与的合作者,深化家园共育程度,建立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方式,形成家园共育良好局面。
杜滢[6](2021)在《基于美国《家庭与学校合作国家标准》的家园共育行动研究 ——以小班幼儿计数发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家庭与幼儿园如同一车两轮,只有在一致的教育目标引导下同向运转,才能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当下幼儿园与家庭间虽已具备合作意识,但合作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连续性与有效性,立足于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家园共育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未能实现真正的家园合作共育。我国的家园共育相关政策相对匮乏,可依据性、可操作性较弱,而美国的《家庭与学校合作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为《合作标准》)内涵丰富、结构清晰、内容详实,具有可操作性,为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家校(园)合作共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美国的《合作标准》对我国的家园共育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研究者尝试借鉴《合作标准》,开展其在我国本土化的实践探索。以小班幼儿计数发展为例,参考《合作标准》中“支持学生成功”(本文为“支持幼儿成功”)标准维度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家园合作共育现状,尝试开展行动研究。为支持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总结反思共育行动实践,完善共育行动方案,深化家园间合作,形成持续性的家园共育。在行动前,研究者对照“小班幼儿数学学习结果性指标框架”指标内容对幼儿的计数能力水平进行评析,利用访谈法对幼儿家庭与幼儿园的共育现状进行预诊。在行动过程中,借鉴且吸收转化《合作标准》内容,将“家庭应该做什么”、“幼儿园应该做什么”、“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做什么”融入家园共育方案,并通过计划—实施—反思的行动模式循环深化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每次行动后,对共育过程中幼儿发展变化和家园共育成效,进行行动反思。最后,总结持续性家园合作共育的经验收获,并形成研究结论,即专业性家庭指导利于提高共育质量、连续性家园合作利于提升共育水平、支持性社会系统利于保障共育发展。并且,对实现可持续性的家园合作共育提出建议,即政府引领基层制定共育标准、落实实质性的家园共育活动、强化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提供个别且连续的家庭指导。
窦学博[7](2021)在《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幼儿的阅读敏感期,更是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的阅读活动至关重要。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目前,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传统的家园共育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家园共育活动己经成为幼儿园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因此笔者利用微信平台帮助并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专业的教育,同时开展一系列提升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家园共育活动。本研究主要有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内容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明确了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微信平台的家园共育活动对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分别是幼儿阅读能力、家园共育活动和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协同教育理论和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通过调查研究确定问题,主要为第三章。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此调查为鞍山市M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的现状调查,本研究主要采用对园长的面对面访谈以及对大班幼儿家长进行线上问卷的方式开展现状调查,从幼儿园方面和家长方面两个角度分别了解当前家园共育活动的现状及家长与幼儿的现实需求,以此确定用微信平台支持家园共育活动的可行性,并进行活动准备。第三部分是相关资源准备与设计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主要为第四章。笔者搭建了适合家园共育活动的微信公众平台,并进行了相关资源的准备,如编辑器的选用和推送资源的选择等;设计了活动效果的评价量表和调查问卷,如大班幼儿阅读能力评价标准量表和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同时设计了初步的活动方案。第四部分是通过三轮行动研究进行活动实践与评价,相关内容在第五章。笔者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M幼儿园对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方案中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幼儿园实习教师的身份开展了“让幼儿开始爱上读书”、“让幼儿可以学会读书”、“帮助幼儿养成读书习惯”为主题的三次家园共育活动。并在活动后对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程度与家长参与活动的满意度调查为依据进行效果分析与评价。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通过实践与反思,得出研究结论。总结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展望,为未来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方向。研究发现幼儿在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实践后,其阅读能力从情感态度、知识经验和能力技巧三个维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班级微信群中的线上学习资源能够更便捷、更高效的为家长提供所需教育方法的相关资源,是家长满意度较高的在线学习平台;家长们通过对微信平台上的资源进行学习,掌握了很多所需的教育方法与相关知识,但是对幼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还是依赖于其自身的参与程度。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有:建设家园共育活动的微信平台;幼儿园与家庭同步开展相应主题的阅读活动;创设适宜有效的阅读环境;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在班级中开展图书分享和故事展示活动。
刘婧名[8](2021)在《家园深度沟通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家园沟通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纽带,实践中家园沟通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园深度沟通需求愈发迫切。调整家园深度沟通问题现状,探寻家园深度沟通策略,提高家园深度沟通质量,促进幼儿优质发展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以质的研究为主要研究取向,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思路,通过参与式管理理论、共生理论、深度学习理论给予本研究的启示,结合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运用,将研究对象聚焦为省级示范园大班一名被忽视幼儿,通过三轮策略螺旋行动研究深入分析,从教师行为、家长行为、教师指导行为、家长支持行为四个维度出发,根据问题幼儿交往能力与表达能力变化情况,探析家园深度沟通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最终从沟通即关系、沟通即理解、沟通即支持三个角度提出家园深度沟通策略。论文的基本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阐释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理论基础、概念界定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研究设计部分。包括了解家园深度沟通现状、分析问题原因、探寻家园深度沟通策略等的研究目的;通过三轮螺旋上升的家园深度沟通过程推出家园深度沟通策略的研究思路;以大班幼儿眼中的问题幼儿为研究对象的聚焦过程;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以非正式访谈和观察为辅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家园深度沟通的个案研究部分。从实践层面入手,对家园深度沟通个案的基本状况进行情境描述和解释性分析,通过三轮策略螺旋行动,根据问题幼儿交往能力与表达能力变化情况,探析家园深度沟通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第四章,家园深度沟通的实践策略部分。以个案研究为基准,最终从沟通即关系、沟通即理解、沟通即支持三个角度提出家园深度沟通策略;第五章,研究总结部分。对本次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
郝灿灿[9](2021)在《3-6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现状以及改善策略》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初当爸爸妈妈的幼儿家长来说,对幼儿教养问题的尤为关注。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家长面临教育资源不平衡、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等一系列问题,不想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教养焦虑。家长的焦虑感不但直接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制约着自身对于幸福的认知,还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自我认知、归因、同伴交往、意志品质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家长焦虑水平,探讨家长产生焦虑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缓解策略,本研究利用自编的《3-6岁幼儿家长总体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量表》和《3-6岁幼儿家长各维度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问卷》,采用SPSS25.0软件,在石家庄和保定两市随机抽取3-6岁幼儿的家长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分别从健康焦虑、教育焦虑、安全焦虑以及自我发展焦虑四个维度具体讨论家长焦虑现状。通过访谈法深入分析家长焦虑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原因,并且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缓解策略。研究发现幼儿家长焦虑存在六个特征:一是3-6岁幼儿家长具有中等水平的焦虑程度,在家长焦虑内容的四个维度中,焦虑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安全焦虑>教育焦虑>健康焦虑>自我发展焦虑。二是家长不同角色、家长学历、家庭教养方式、幼儿所处不同年龄班与家长教养焦虑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家庭孩子数量和家长周工作时长与家长教养焦虑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三是家长在幼儿健康方面因认知和行动不一致而焦虑。四是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因缺乏专业而全面的指导而焦虑。五是家长在幼儿安全方面焦虑的原因是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知。六是家长在自我发展方面的焦虑受内外因素的影响。经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影响家长教养焦虑感的因素有:家长的角色、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否处于幼小衔接关键期、家长的教育认知水平、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程度、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家长对幼儿园安全管理的认知水平、家长自我规划能力、自我发展的外界支持程度等。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等基础之上,本文从家长、幼儿园、家园合作以及社会四个方面提出缓解家长教养焦虑的途径:一是家长从自身做起,树立长远的教养目标,扩展知识视野,培养规划能力等。二是幼儿园为家庭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优化落实幼儿园安全管理。三是认真落实家园合作,家园携手为幼儿健康保驾护航、共渡幼小衔接期、进一步探索家园共育新模式。四是社会各部门为家长育儿提供外界保障,如出台鼓励幼儿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政策等。
桂建鑫[10](2021)在《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3-6岁幼儿体质研究报告》和《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都显示,近年来我国幼儿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超重和肥胖率不断上升。相关研究指出,缺乏身体活动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家校合作的途径,构建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探索帮助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帮助改善幼儿的体质健康水平。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设计了该模式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内容,为该模式配套开发出了“家园共育-幼儿亲子体育程序”(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号:2020SR1091432)、独立制作了45期亲子运动短视频,并将该模式在大班幼儿中进行了实践验证。本文的结论如下:(1)本研究从多个方面对“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确立了该教育模式实施的“互相尊重”、“民主平等”、“求同存异”、“资源共享”、“因家而异”的五项基本原则,设计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共育路径,并从“传递知识”、“构建环境”和“开展练习”三个方面制定了家园共育模式的内容,积极向幼儿家长传递体育知识,营造家庭运动氛围,促进幼儿参与到身体活动当中,为幼儿家庭提供了体育学习和展示的平台。(2)通过“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的养成,并能促进幼儿部分身体素质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该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提升幼儿的日均身体活动时间和身体活动参与频率,促使幼儿参加更多的身体活动项目,并让幼儿在家中拥有稳定的身体活动场所和固定的身体活动时间段,使幼儿能主动自觉的参加身体活动。同时,该模式实施使幼儿的十米折返跑和双脚连续跳成绩产生显着进步,有效促进了幼儿灵敏素质的发展。(3)通过“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地使家长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帮助明确家长的家庭体育教育责任,提高幼儿家长的家庭体育教育意识,使幼儿的家庭体育教育质量得到保障。该模式的实施还促进了幼儿园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融洽了“家-园”关系,有效提高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4)家园共育模式在实施要将注意两条实施路径(线上、线下)的相互结合,且在各项共育活动的组织中都要突出趣味性、合作性和简易性,共育活动的具体开展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家长现有的时间和能力。
二、提高幼儿教师实现家园共育的能力和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幼儿教师实现家园共育的能力和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幼儿教育中家园共育模式实施意义 |
二、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策略 |
(一)建立家园合作联动机制,确保家园共育模式有效落实 |
(二)实施分层分类指导方法,促进家园共育模式顺利推进 |
(三)发挥网络交互沟通优势,为家园共育模式保驾护航 |
(四)端正家园共育教育理念,明确进行角色定位 |
(五)丰富家园共育活动内容,发挥家园共育教育价值 |
三、结语 |
(4)“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贵阳市城区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互联网+ |
(二)家园共育 |
(三)“互联网+”家园共育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社会化理论与交换理论 |
(二)协同教育理论 |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第二章 贵阳市城区幼儿园“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选择 |
(二)调查维度的设置 |
二、贵阳市城区幼儿园“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现状调查 |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认知现状 |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态度倾向现状 |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手段与内容现状 |
(四)“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监管现状 |
三、贵阳市城区幼儿园“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认知目标缺乏一致性 |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态度缺乏积极性 |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手段与内容缺乏多样性 |
(四)“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监管体制呈现滞后性 |
第三章 贵阳市城区幼儿园“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问题成因分析 |
一、观念滞后阻碍了家园双方认知目标的一致性 |
二、模式固化影响了家园双方参与态度的积极性 |
(一)传统教育模式固化,家园共育意识淡薄 |
(二)职业行为根深蒂固,家园共育缺乏有效沟通 |
三、互联网应用能力弱抑制了手段和内容的多样性 |
(一)互联网媒介的掌握和应用不够系统、全面 |
(二)教育立场差异致使交流内容拓展有限 |
四、政策法规的缺失制约了监管体制的完整性 |
(一)数字化治理能力弱,制约共育平台有效监管 |
(二)政策法规欠缺,滞后“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发展 |
第四章 优化“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对策与建议 |
一、强化共育意识,构建家园共同体 |
(一)培养家园共育意识,提高目标认知一致性 |
(二)丰富家长育儿知识,改善家长教育观念 |
二、提升网络共育参与水平,深入开发育儿教育资源 |
(一)多方互联互通,实现家园信息共享 |
(二)强化教师网络学习,提升网络共育水平 |
三、畅通交流方式,拓展互联网多渠道全方位共育 |
(一)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巧用网络平台 |
(二)开发信息化教育资源,拓宽共育内容 |
四、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幼儿园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
二、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育质量问题突出 |
三、过程性质量是提高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
四、笔者难以割舍的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育情怀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发展概况 |
第一节 D乡幼儿园的办园背景分析 |
一、D乡自然地理概况 |
二、D乡经济、文化概况 |
三、D乡教育发展概况 |
第二节 D乡幼儿园发展历程回顾 |
一、艰难探索阶段(2008-2013) |
二、稳步前行阶段(2014-2018) |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8 年至今) |
第三节 D乡幼儿园的发展现状 |
一、幼儿园园舍 |
二、幼儿入园与编班 |
三、幼儿园安全状况 |
四、幼儿园卫生保健情况 |
五、幼儿园师资状况 |
六、幼儿园收费情况 |
第三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研究的分析框架与实施过程 |
一、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研究维度形成的依据 |
二、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分析框架 |
三、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现状研究的实施过程 |
第二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维度分析 |
一、教师教育观念 |
二、教师行为 |
三、课程 |
四、师幼互动 |
五、家园共育 |
第三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整体分析 |
一、教师教育观念得到改善但仍需加强 |
二、教师行为趋于合理但参与活动程度需要深化 |
三、课程要素完整但与民族乡村实际不尽吻合 |
四、师幼互动积极但互动深度有待加强 |
五、家园共育局面基本形成但水平亟待提高 |
第四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资源匮乏难以保障乡村幼儿园发展基本需求 |
二、幼儿园教师自身素养难以提高教育实践水平 |
三、现有课程难以适应民族乡村幼儿园发展需要 |
四、互动中幼儿主体性弱化且缺乏情感交流难以营造积极心理氛围 |
五、家园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构建良好外部生态 |
六、村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严重滞后难以均衡发展 |
第二节 制约 D 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
一、经济水平落后限制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速度 |
二、过程性质量意识不强、督促不到位增加了管理难度 |
三、办园历程短造成对乡村幼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
四、中心幼儿园示范作用缺失拉大乡、村幼儿园的差距 |
五、园长流动性大影响幼儿园持续稳步发展 |
六、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幼儿园发展乏力 |
七、家园合作意识不强加大合作难度 |
第五章 提高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构建民族乡村幼儿教育发展新理念 |
一、强化政府对乡村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
三、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者 |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民族乡村幼儿教育保障体系 |
一、落实政策法律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
二、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乡村幼儿教育经费 |
三、完善教育监管体制、建立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
第三节 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幼儿教育 |
一、以理念为抓手引领幼儿园民族特色发展方向 |
二、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
三、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本课程 |
第四节 探索新型的民族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
一、创新教师培训方式 |
二、以教育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三、搭建幼儿园园长成长平台 |
第五节 形成家园共育良好局面 |
一、深化家园共育程度 |
二、形成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方式 |
三、提高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有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美国《家庭与学校合作国家标准》的家园共育行动研究 ——以小班幼儿计数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基于我国家园共育的现实需求 |
(二)基于美国相关标准的启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家园合作与家园共育 |
(二)计数与幼儿计数能力 |
四、家园共育的研究综述 |
(一)相关研究 |
(二)研究述评 |
五、美国《家庭与学校合作国家标准》简介 |
(一)研发与背景 |
(二)框架与内容 |
(三)评价与借鉴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一)园所与教师 |
(二)幼儿与家庭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行动研究法 |
四、研究工具 |
第二章 研究过程 |
一、行动准备 |
(一)幼儿计数水平评析 |
(二)家园共育现状预诊 |
二、行动实施 |
(一)第一轮行动:初步探索 |
(二)第二轮行动:持续推进 |
(三)第三轮行动:深入发展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一)专业性家庭指导利于提高共育质量 |
(二)连续性家园合作利于提升共育水平 |
(三)支持性社会系统利于保障共育发展 |
二、建议 |
(一)政府引领基层制定共育标准 |
(二)落实实质性的家园共育活动 |
(三)强化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培训 |
(四)提供个别且连续的家庭指导 |
结语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美国家校合作国家标准》英文版 |
附录二 访谈提纲(家长) |
附录三 访谈提纲(教师)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四、研究综述 |
(一)关于家园共育活动与幼儿阅读能力的研究 |
(二)关于微信与信息技术在家园共育活动的研究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幼儿阅读能力 |
(二)家园共育活动 |
(三)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协同教育理论 |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第三章 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 |
一、M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
二、家园共育活动的需求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平台资源准备与活动设计 |
一、微信平台的搭建与相关资源准备 |
(一)微信平台的搭建与设计 |
(二)相关资源准备 |
二、平台与活动设计原则 |
(一)教育性原则 |
(二)指向性原则 |
(三)主体性原则 |
(四)激发兴趣原则 |
(五)简单性原则 |
(六)适宜性原则 |
(七)直观性原则 |
(八)多样性原则 |
三、活动效果评价设计 |
(一)大班幼儿阅读能力评价标准量表的设计 |
(二)大班幼儿阅读能力评价标准量表信效度分析 |
(三)家园共育活动家长满意度的调查问卷设计 |
(四)家园共育活动家长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四、初步活动方案设计 |
第五章 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提升幼儿阅读能力的实践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与问题修正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与问题修正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总结与反思 |
四、活动效果分析 |
(一)活动数据分析 |
(二)活动效果总结 |
五、修正后完善的活动方案框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致谢 |
(8)家园深度沟通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家园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关键 |
(二)家园沟通实践仍存薄弱环节 |
(三)家园深度沟通需求愈发迫切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一)参与式管理理论 |
(二)共生理论 |
(三)深度学习理论 |
四、概念界定 |
(一)基本概念的涵义界定 |
(二)重点概念的涵义辨析 |
五、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对象 |
(一)确定范围 |
(二)聚焦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一)个案研究法 |
(二)行动研究法 |
(三)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家园深度沟通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准备:预诊断 |
(一)现状预诊 |
(二)预案设计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初相知 |
(一)行动目的 |
(二)行动目标 |
(三)行动过程 |
(四)成效分析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再窥探 |
(一)行动目的 |
(二)行动目标 |
(三)行动过程 |
(四)成效分析 |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终共鸣 |
(一)行动目的 |
(二)行动目标 |
(三)行动过程 |
(四)成效分析 |
第三章 家园深度沟通的实践策略 |
一、沟通即关系 |
(一)双向沟通互为教育主体 |
(二)建立既亲又疏的伙伴关系 |
二、沟通即理解 |
(一)以感情融汇感情 |
(二)以思想碰撞思想 |
三、沟通即支持 |
(一)构建多元化沟通方式 |
(二)提升深层次沟通质量 |
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3-6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现状以及改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父母“焦虑”现象普遍存在 |
2.父母的过度焦虑对自身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 |
3.从个人工作经历中聚焦家长教养焦虑问题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3 -6 岁幼儿家长 |
2.教养焦虑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前人研究评析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五)研究工具 |
1. 《3-6 岁幼儿家长总体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量表》 |
2. 《3-6 岁幼儿家长各维度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问卷》 |
3.访谈提纲 |
(六)研究对象 |
三、研究结果 |
(一)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总体现状 |
1. 3-6 岁幼儿父母的教养焦虑的总体程度 |
2. 3-6 岁幼儿父母教养焦虑在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情况 |
(二)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具体描述 |
1.在健康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
2.在教育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
3.在安全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
4.在自我发展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归因分析 |
1.选取样本的对象和时间使家长焦虑整体状况呈现中等水平 |
2.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媒体舆论的片面性使家长安全焦虑最突出 |
3.家长因认知与行动不一致而产生健康焦虑 |
4.家长因缺乏专业而全面的指导而产生教育焦虑 |
5.家长因缺乏对幼儿园安全的深入认知而加深安全焦虑 |
6.家长在自我发展方面的焦虑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二)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
1.家庭角色分工以及性别因素使母亲教养焦虑高于父亲 |
2.幼小衔接特殊时期使大班家长教育焦虑更突出 |
3.家长知识储备和教育眼界的差异使家长学历与焦虑水平成反比 |
4.亲子互动差异使民主权威型家长教养焦虑感最低 |
5.是否独生和工作时长对家长教养焦虑水平无显着影响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家长自身方面 |
2.幼儿园方面 |
3.家园共育方面 |
4.社会方面 |
(二)缓解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建议 |
1.家长正视自身焦虑,树立正确教养观念 |
2.幼儿园优化自身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
3.整合家园力量,认真落实家园共育 |
4.社会统筹把握,提供良好环境保障 |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1.研究局限 |
2.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3-6 岁幼儿家长总体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量表》 |
附录二:《3-6 岁幼儿家长各维度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致谢 |
(10)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
1.1.2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的养成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 |
1.1.3 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身体活动习惯的养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1.4 目前关于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研究比较薄弱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1.4.1.1 身体活动 |
1.4.1.2 家园共育 |
1.4.2 家园共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1.4.2.1 总体趋势分析 |
1.4.2.2 关键词分布分析 |
1.4.2.3 资源类型分布分析 |
1.4.2.4 学科分布分析 |
1.4.2.5 来源分布分析 |
1.4.2.6 作者分布分析 |
1.4.3 家园共育的内容选题研究 |
1.4.3.1 家园共育模式理论基础的研究 |
1.4.3.2 家园共育模式教育功能的研究 |
1.4.3.3 家园共育模式实践路径的研究 |
1.4.4 已有研究的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2.1 实验目的 |
2.2.2.2 实验假设 |
2.2.2.3 实验对象 |
2.2.2.4 实验变量 |
2.2.2.5 实验方案 |
2.2.2.6 实验测试工具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2.3.2 问卷的效度 |
2.2.3.3 问卷的信度 |
2.2.3.4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2.2.4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技术流程图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总体设计 |
3.1.1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价值 |
3.1.1.1 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 |
3.1.1.2 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的养成 |
3.1.1.3 有利于家长运动育儿水平的提升 |
3.1.1.4 有利于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
3.1.1.5 有利于幼儿园体育工作的开展 |
3.1.2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条件 |
3.1.2.1 园所方面所需条件 |
3.1.2.2 家庭方面所需条件 |
3.1.2.3 教师方面所需条件 |
3.1.3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原则 |
3.1.3.1 互相尊重原则 |
3.1.3.2 民主平等原则 |
3.1.3.3 求同存异原则 |
3.1.3.4 资源共享原则 |
3.1.3.5 因家而异原则 |
3.1.4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目标 |
3.1.4.1 教师目标:构建家园共育沟通渠道,牢固家园合作关系 |
3.1.4.2 家长目标:树立家庭体育教育理念,形成运动育儿能力 |
3.1.4.3 幼儿目标:促进幼儿体质健康发展,养成身体活动习惯 |
3.1.5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路径 |
3.1.5.1 线上路径: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构建在线共育平台 |
3.1.5.2 线下路径:主动建立家园联系,协调同步教育影响 |
3.1.6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的内容 |
3.1.6.1 传递知识 |
3.1.6.2 构建环境 |
3.1.6.3 开展练习 |
3.1.7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评价 |
3.1.7.1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评价主体 |
3.1.7.2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评价对象 |
3.1.7.3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家园共育模式的评价内容 |
3.2 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过程 |
3.2.1 线上共育路径的实施过程 |
3.2.1.1 家庭体育锻炼环境的创设过程 |
3.2.1.2 亲子运动短视频的学习过程 |
3.2.1.3 家庭体育作业的学习过程 |
3.2.1.4 线上亲子运动会的开展过程 |
3.2.2 线下共育路径的实施过程 |
3.2.2.1 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的实施过程 |
3.2.2.2 家长学校的开展过程 |
3.2.2.3 家园共育信息栏和家长信箱的实施过程 |
3.3 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效果 |
3.3.1 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情况的前后对比分析 |
3.3.1.1 幼儿日均身体活动时间前后对比分析 |
3.3.1.2 幼儿身体活动频率的前后对比分析 |
3.3.1.3 幼儿身体活动参与项目数量的前后对比分析 |
3.3.1.4 幼儿身体活动行为表现的前后对比分析 |
3.3.2 幼儿身体素质前后对比分析 |
3.3.3 幼儿家长对模式实施的反馈分析 |
3.3.3.1 家长对幼儿身体活动认识变化的反馈 |
3.3.3.2 家长体育教育能力变化的反馈 |
3.3.3.3 家长对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情况的反馈 |
3.3.4 幼儿教师及园长对模式实施的反馈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
4.1.2 |
4.1.3 |
4.1.4 |
4.2 建议 |
4.2.1 |
4.2.2 |
4.2.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幼儿身体活动行为习惯调查问卷 |
附件2 “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实施效果的家长访谈提纲 |
附件3 《幼儿身体活动行为习惯调查问卷》问卷效度专家检查表 |
附件4 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内容及“家园共育 APP”设计效度专家评定表 |
附件5 |
四、提高幼儿教师实现家园共育的能力和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 贾永珍. 读写算, 2021(32)
- [2]移动互联网app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市N幼儿园为例[D]. 李早林. 长江大学, 2021
- [3]基于手机APP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贝聊为例[D]. 白娜娜. 鲁东大学, 2021
- [4]“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贵阳市城区幼儿园为例[D]. 吴倢.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5]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D]. 李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基于美国《家庭与学校合作国家标准》的家园共育行动研究 ——以小班幼儿计数发展为例[D]. 杜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研究[D]. 窦学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家园深度沟通策略研究[D]. 刘婧名.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3-6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现状以及改善策略[D]. 郝灿灿.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促进幼儿身体活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研究[D]. 桂建鑫. 首都体育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