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企业净资产现时价值信息的披露(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玉[1](2021)在《上市公司合并商誉计量问题探讨 ——以众应互联合并MMOGA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金融危机后,经济腾飞之时起,我国证券市场中并购重组相关的上市公司活动持续保持着旺盛活力,因并购活动所产生的的商誉也随之日益膨胀,由此带来的商誉后续计量中出现异常减值的问题也愈发频繁。高溢价的合并所带来的数额庞大的商誉让上市公司带来进行操纵利润的可趁之机,尤其是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大环境下,而相应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巨额商誉给投资者们带来了巨大的梦幻泡影,一旦戳破,中小股东的利益将大幅度大范围受到损害,也会让其他投资观望者更加踟蹰不前,造成资本市场的动荡。因此,商誉计量一词即使是老生常谈了,也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和讨论的大问题。一方面初始商誉计量过高,另一方面后续计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许多标的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各项发展指标距离并购时的双方所设想的预期相去甚远,因而巨额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接踵而至。这就仿佛预支的信用到期无力偿还,无论是双方公司、大中小股东、监管部门还是资本环境都会大受影响,甚至一蹶不振。可见合并商誉计量这一问题对企业极具重要性和影响力,因而合并商誉的计量问题广受热议并且持续发酵也不足为奇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精神娱乐领域的消费了,游戏行业这块大蛋糕逐渐成为资本角力的重要领域,所以各类游戏公司也成为各大巨头争抢的“香饽饽”。在盲目跟风并购游戏产业的大环境下,经常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对游戏行业了解不足等问题。而且游戏公司往往都是具有“轻资产”的特点,因此被并购的游戏公司股票的溢价比例往往可以达到十倍乃至更高。鉴于此,本文选择了众应互联公司,该公司通过并购由一家传统的制造业直接转变为一家网络游戏式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具有跨行业并购的典型性,而其商誉涉及金额较大,也具有作为选取研究对象的突出性。通过对商誉以及商誉计量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发现了学者们对于商誉的认识与研究主要是经历了由对商誉基础本质的初步研究逐渐到商誉初始计量的深入探讨,再进一步对商誉的后续计量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合理性探讨等多个阶段。本文主要探讨众应互联公司此次进行的跨越式行业转型兼并购交易行为背后的合并商誉计量问题,对于合并商誉计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本文深入分析了众应互联并购MMOGA合并商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现了众应互联管理层存在对标的公司期望值过高,估值基础不合理,因而商誉的初始计量金额存在着过高估计的嫌疑。其次,本文通过对于众应互联公司本次并购后指标进行评测,了解其盈利质量,并对减值测试信息的披露情况分析,判断其公司是否在本次并购后已经实现了合并时确定的预期利润并合规地对可能产生的商誉减值进行计提。最后,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和总结认为众应互联公司疑似存在资产组认定及账面价值分摊不明确、合并后未按实际情况计提足额商誉减值准备等问题。本案例对众应互联历年年报进行数据对比,得出众应互联对MMOGA公司超额盈利能力过于乐观是主要原因,加上游戏行业本就存在高溢价估值的环境特点,其合并商誉初始计量中溢价过高的现象也是过度依赖市场环境及交易双方主观性所致。众应互联未能客观评价MMOGA公司合并后的盈利能力变化是导致众应互联公司推迟计提商誉减值的重要原因,在业绩承诺期内选择有利指标测试掩盖商誉减值可能性,并购后多年累积的债务压力也促使众应互联于2019年集中一次性计提企业巨额商誉减值以对财务状况“洗大澡”。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案例中合并商誉计量和合并商誉管理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在综合考虑标的企业行业环境下确定合适的估值基础,理性看待业绩承诺,审慎判断投资价值,再选用合理的企业资产评估方法,从而确定合理的商誉初始计量金额,在并购后科学合理地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评价,尝试引入逐年摊销法并优化商誉减值测试指标,同时政府机构也应当加大对不当商誉计提行为处罚力度,提高商誉资产运作的透明度。本文既为未来企业合并中的商誉计量工作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数据,也为未来企业商誉计量工作流程的制定与规范以及对于金融风险监管条件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了不同视角上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学术借鉴意义。
王守海,徐晓彤[2](2021)在《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研究:理论基础、国际进展与政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会计领域,会计准则制定者一直探究负债与权益的区分方法,但是迄今为止,IASB和FASB并没有在会计概念框架层面彻底改变传统的二分法。近年来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具有权益特征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其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往往不一致,给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带来严峻挑战。本文在我国有序推动市场化债转股、大力发展金融创新工具、控制债务杠杆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首先梳理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的理论基础与区分方法,然后系统回顾了传统二分法的历史渊源和国际进展,最后基于IASB(2018)讨论稿提出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的政策建议,以期解决发行人目前面临的金融工具区分困境。
吴璟旭[3](2020)在《基于模糊实物期权的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价值研究 ——以天准科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发展科技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不渝的长期战略导向之一。多年来,我国不仅持续在高科技领域进行大量资源投入并辅以政策支持,同时在资本市场层面,也为具有先进性和领先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科技公司提供了广阔的融资平台。从新三板市场到创业板市场,我国为不同成长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分别提供了相适合的股权交易场所,以期有效缓解公司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需求困境。但是,这两个市场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为科创型企业提供的融资助力却相对有限。新三板在经历扩容之后,在短短数年之间实现了挂牌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然而,由于该市场内绝大多数标的企业规模较小,并且没有详尽严格的信息披露和管理制度对它们进行监管,因而造成新三板市场整体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创业板作为和主板一样重要的国内场内证券交易场所,其对申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均有较高的准入要求,这对于许多成立时间较短的科技公司是难以企及的。因此,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公司来说,急需一个匹配性较高的融资平台,来帮助它们不断高速成长。在如此背景下,科创板的应运而生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良机。一方面,其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相同的板块市场地位,保证了科创板企业未来交易的活跃性;另一方面,注册制的审核方式和核心技术的强调重视,使核查重点不再聚焦于企业现时经营规模和业绩考察,而是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为初创不久的高新技术企业扫清了以往上市融资的重要障碍。尽管,科创板缩短了申报上市时间,但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完整性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要求没有降低,进而得以确保投资者可以做出合理审慎的投资决策而不用像在投资新三板企业时承担过度的合规性风险。由于目前新三板市场中仍有众多优质的高新技术企业挂牌。因此,科创板的设立不仅使这些企业看到实现转板上市的新希望,并且也激发了资本市场对这些企业的新热情。在首批上市的25家科创板企业中,就有4家企业曾在新三板挂牌;截至2019年末,在合计162家申报企业中,有45家有新三板企业。可以预计,后续仍将会有更多的新三板科技公司登陆科创板。就目前已上市和处于申报科创板的新三板企业情况看,由于新三板市场成交量较少,从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购买标的企业股票操作性较低,因而大多数企业在新三板摘牌前会进行定向增发股票,以便于投资机构参与布局。因此,需要针对这类企业构建特有的估值模型,以使投资决策执行得合理有效。对此,本文首先通过对新三板和科创板的市场现状及相应企业的自身特征进行梳理归纳,推导出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的主要特点。其次,从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特质出发,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归纳出该类企业的重要估值影响因素,再通过国内外相关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的梳理,进而对传统价值分析模型的原理和适用性进行分析,得出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可以反映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上市后所带来的资本增值,进而真实体现投资者对标的企业的未来真正预期。再次,在确定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的估值基础理论后,根据这类企业定向增发股票的本质事实和常用实物期权模型的各自特点,选择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为构建框架,并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估计企业经营现有资产产生的未来收益,将二者结合作为企业的整体内在价值;同时,考虑到参数估计过程中的主观不确定性,进而选取三角模糊数理论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最后,以天准科技作为所构建模型的实证研究分析案例,将模型运算结果与天准科技定向增发股票时所确定的认购价格和其于科创板上市后的市场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模型的可行性和参与天准科技定向增发股票投资的合理性。从比较结果看,基于模糊数理论的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而计算的天准科技的整体价值范围超出其于新三板挂牌时最后一次定向增发股票的投资成本,并且天准科技上市后半年内的市值范围与模型结果较为相近。因此,本文所搭建的价值评估模型可以有效估计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的价值,并可以为日后类似的投资决策或具有相似企业特点的投资评判提供参考。
徐兆培[4](2020)在《Feltham-OhIson系列模型在科创类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运用研究 ——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上市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查正成[5](2020)在《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的绩效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证监会借鉴国外分拆上市经验并根据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和现实公司对于分拆上市的需求,颁布了有关分拆上市的规定。规定的出台约束了带有投机性质公司分拆的需求,保护了小股东的利益,规范了分拆的上市操作。分拆上市可以扩大融资渠道、增强发展潜力、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并有利于消除企业盲目扩张所带来的负协同效应。为了巩固我国在国际竞争上的竞争优势。在国内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上,将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领域内资产分拆上市,既可以实现在资本市场进行战略融资,也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可以为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恒大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恒大集团有利于我们对分拆上市有更好的认识。伴随恒大集团的不断扩充,恒大集团削减债务的能力将会减弱,原因包括销售持平、非房地产业务支出增加以及对短期债务的依赖加重等。为了缓解债务危机,获得充足的现金流,将企业一部分的优质资产单独分拆出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债务危机。同时本文通过分析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的绩效研究,可以为恒大集团继续分拆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分析了分拆上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进行介绍。第二章对分拆上市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第三章再分别介绍几种分拆上市模式以及在境内和境外上市的区别。第四章以恒大集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并引进移动平均法对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进行研究,最后通过杜邦分析法深入分析分拆上市。第五章分析作为被分拆上市的子公司恒大健康,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对分拆后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引入指数平滑法对分拆前后短期股价变动进行研究。第六章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在本文的结尾对分拆上市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对分拆上市的未来进行前景展望。通过对分拆上市后恒大集团的绩效分析,发现从财务指标来看为公司带来充足的现金流,提高企业形象和发展能力并短期内缓解公司的偿债能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公司较高的负债问题且没有创造出盈利空间,资产利用率也有所不足,杜邦分析法分析得出净资产收益率不断降低,盈利空间相应减少则从侧面进行了印证;通过数据模型预测,分拆上市短期内股价带来了超额收益;从资本市场来看板块价值得到充分释放,资本市场对其绩效评估做出正面反应。而通过分拆上市后恒大健康的绩效分析发现从财务指标来看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资金得到了合理的运用,让企业发展的愈来愈好,但盈利水平有所下降;通过数据模型预测发现短期内经历超额增长也很快迅速回落;但在资本市场来看股价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得到市场认可。分拆上市除满足融资需求外,还有利于提高母子公司的发展能力。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适用于作为所有的大型企业进行资产收缩型重组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的案例研究,希望能为选择分拆的其他企业提供可行性参考。
梁俊丽[6](2020)在《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Y公司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中提出由于企业价值评估及其管理对企业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农业公司作为传统企业,是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带动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在企业价值评估日益重要和农业公司发展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应关注农业公司价值评估,Y公司现属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具有代表性和可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对企业价值评估理论进行简要综述,然后根据农业企业行业特征,分析各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得到企业价值中包含实物期权价值,传统价值评估方法难以完全反映出企业整体价值的结论。为避免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的缺陷,引入实物期权法作为重要补充,构建出调整现值法和实物期权法相结合的价值评估组合模型,分别计算其现有资产价值和实物期权价值;最后以Y公司为案例,应用上述评估模型,计算其现有资产价值、实物期权价值和整体价值,并和评估基准日的股价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实物期权适用于Y公司,模型组合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评估。通过和企业股价的对比分析,结合实物期权法计算出的整体价值更为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内在价值,能够为企业投资融资、并购重组、增发股票等行为提供科学参考,向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为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潘晓江[7](2020)在《资本管理会计:现代企业会计的理念创新》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基于资产负债观,间接计量权益,声明财务报告的设计不反映企业价值,传承以期初资本余额界定资本保全和利润计算参照点的粗略不当概念。有鉴于此,本文发掘论证了《簿记论》的资本损益观,创新提出了资本管理会计的资本成本损益观;建议以企业期末资本的原值,即应回收历史成本,精准科学地界定资本保全概念和损益计算参照点;建议以管资本为主,系统、科学、全面地区别和运用历史成本会计与现时价值会计;建议健全现代企业会计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一体化协同机制,并以企业资本管理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建议基于企业期末资本的净值原值比,设计资本成本回报率,作为企业会计评价的主要核心指标。
袁继安[8](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再度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近年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监管进行新一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5年多来,围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领域开展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省市也开展了试点工作,获得初步经验。论文以湖南省森林资源中的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以下简称SEEA-2012)框架内,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及相关标准为依据,核算了2013年至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的林地、林木资产价值与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此基础上,按年份试编了2014-2016年连续3年的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对各有关要素及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了分析;研究了湖南省在资产负债表试编阶段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尝试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地面积累计增幅1.64%,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0.76%、0.53%和0.34%,各年度间平均增幅为0.61%;各年林地资产价值分别为3702.05×108元、3823.18×108元、4332.59×108元和4889.11×108元。因价格上涨因素,林地资产价值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3.72%、13.32%和12.84%,年度间平均增幅达到9.96%。(2)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3028.17×108元、3127.20×108元、3279.76×108元和3351.54×108元。年平均为3196.67×108元·a-1,单位面积林木账面价值为36300元·hm-2(不含利润、税金和运输费用等)。(3)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在2013-2016年间,年均为340.68×108t·a-1,单位面积年均3805.46 t·hm-2·a-1。其中,在实物总量上贡献最大者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年均为3730.11 t·hm-2·a-1。除涵养水源功能外,其他各项服务功能从4年平均来看,所提供的实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固土保肥、净化大气、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分别为34463.03×104t、22343.62×104t、10710.55×104t和31.14×104t,单位面积年均提供实物量依次为38.44 t·hm-2·a-1、24.92 t·hm-2·a-1、11.94 t·hm-2·a-1和0.035 t·hm-2·a-1。优势树种年均提供生态服务总价值近3200×108元,4年间累计增幅5.74%;在生态服务的各项目方面,以2016年为例,6大服务功能创造的价值总计为3304.4×108元,单项价值在60.30×108~848.55×108元之间,最高者为涵养水源功能848.55×108元,最低为积累营养物质功能60.30×108元,大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固土保肥>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各功能创造的价值在全部生态服务价值中所占比重处于2%-26%之间,(4)2013-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分别为9855.23×108元、10090.77×108元、10840.51×108元和11545.04×108元,4年累计增长17.15%。其中,从4年平均观察,在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资产39.44%,林木资产30.25%,生态服务30.31%。(5)2013-2016年间,森林年均被侵害面积1.595×104hm2·a-1,被侵害蓄积71.53×104m3·a-1。因毁林开荒等森林资源侵害因素造成的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综合负债各年分别为19.82×108元、28.86×108元、27.41×108元和30.64×108元,各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201%、0.286%、0.253%和0.265%。2013-2016年,每1元的森林资源负债,有高达377元的可控森林资源资产来偿还(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净资产比重连续4年平均保持在99.7%以上。各年的森林资源资本积累率分别为5.42%、2.30%、7.47%和6.49%。(6)根据森林资源资产存量、价值、森林资源负债和净资产核算结果,结合生态学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与财务会计学下的“科目汇总表法”,经由科目汇总表和总账平衡表2个基础表,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平衡原理,可以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7)森林资源质量方面,2013-2016年的4年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累计上升10.9%,达到55.51 m3·hm-2,但相比于全国及国际平均值,仍有明显差距。研究该选题,可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一般规律;综合利用生态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寻求创新自然资源监管制度,加强资源保护,最终达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目的。研究发现,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的研究与试点相当有限,相关报表的设计与编制亦在探索过程当中。对森林资源负债的项目设计与科学核算仍然相当不足,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编制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加强资源管护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国际社会上并无成法可依,未来可进一步依据国情,科学设计与细化报表考核指标,重点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演变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科学规律等问题。
史开瑕[9](2019)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业绩指标是企业估值的基础,会计收益的分类及其披露,不仅影响企业内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与资本流向。面对国际化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创新背景,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化,非传统的新型收益来源不断产生,“其他综合收益”(OCI)已成为企业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8)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10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确定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的重要变化,以及我国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简称“CAS 30(2014)”)的制定与实施,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的内容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对其他综合收益概念界定与列报制度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根据这种现实环境变化,本文对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变革进行梳理,分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历史变革及列报内容、列报方式变化的现实情形,进一步探究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实施效应的影响机理与路径,并从会计信息质量、股权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率三个维度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企业内外部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其他综合收益的相关理论,推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实施与监督,为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优化投资决策、资金配置与业绩评价提供经验支持,同时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及不断国际趋同的现实背景下,一些核心问题尚待厘清:第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制度背景;第二,CAS 30(2014)对其他综合收益列报调整的实施效应如何,是否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对投资人、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第三,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以及是否缩小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距,是否以及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完善。根据以上现实背景与理论上的要求,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出发,梳理国内外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发展脉络与阶段性成果,探寻其发展动因与趋势,并得出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变化的总体趋势,以及分项内容列报及披露的现状,剖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实施效应的影响机理与路径。第二,基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运用经济后果理论,研究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实证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股权资本成本与投资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从“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变革——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和“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变革——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路径,实证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正向影响是否会间接地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并提高投资效率。第三,根据以上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比较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的差异:一是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二是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预期效应与实际实施效应的差异。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取得的效果,剖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企业及利益相关方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从发展历程看,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与经济学中的收益成本理论相一致,虽然其更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质,但其实际运用还取决于现实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具体而言,我国会计准则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改革进程为依托,对于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要求大致经历了从不列报到表外披露,再到表内分类列报的发展过程。对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持续改进和完善说明其在现今国内外财务报告体系中地位越发重要。第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提高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这个效应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中呈现明显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程度大于非国有企业,本文认为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同,导致非国有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更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另外,当企业的公司治理环境较差时,或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较高时,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更强。第三,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降低了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这个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损益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并与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显着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资本成本的减少可能是因为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带来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由此降低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信息质量的调节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有显着体现。第四,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效率,这个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效率的增加可能是因为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带来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由此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会计信息质量的调节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有显着体现。无论融资约束程度是否升高,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都可以显着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对我国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现状进行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实证研究,并显示出研究的系统性。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首次列报其他综合收益之日起,至2017年截止,从这9年的长期及短期两个时空界域分别研究了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及披露的总体趋势与波动性。本文通过手工查阅上市公司年报,整理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或披露的分项数据,从信息披露数量、波动性和重分类转回等角度,阐述其他综合收益分项内容列报的现状,这一点在以往同类研究中鲜见。第二,采用新维度对其他综合收益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价值相关性和盈余管理角度展开,关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是否提高了与股价或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分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透明度增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相对忽视列报变更对管理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可能的影响。本文从股权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率两个角度研究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投资人及内部管理者行为可能的影响,探究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内外部治理效应,横向拓展了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实施效应的相关文献,丰富了相关经验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其他综合收益的理解。第三,利用新数据检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现有其他综合收益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基于成熟的资本市场,如美国、英国和欧盟,缺乏来自新兴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制度背景、经济环境与资本市场发展情况同欧美等国存在较大差异,且其他综合收益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本文以中国数据为基础,以CAS 30(2014)的实施为自然事件,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分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结果发现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并对股权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率有显着影响。验证了CAS 30(2014)的实施效应,也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提供来自新兴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证据。
刘健君[10](2019)在《中航善达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面向未来的一种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从诞生至今,经历了起步阶段、迂回阶段、发展阶段,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各国会计准则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为了实现与国际趋同,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一系列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型的应用,但由于未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进行细化、未对其内涵进行剖析,未对其实践进行规范,也没有发布公允价值计量的详细指南,所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并非一帆风顺,从起步到发展,经历了一波三折,在逆境中缓慢前进。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密切关注国际上的最佳实践,并力求提高中国会计准则的质量,于2014年中国财政部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但由于中国属于新兴市场,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它与世界上成熟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有所不同,所以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频繁出现各种特殊情况。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报告中一个比较熟悉的应用领域就是投资性房地产。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势不可挡,公允价值计量的兴起是必然趋势。据准则规定,各公司可自行决定是否对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如果企业为了提前获取资本增值或提前释放利润贡献,正常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开始选择将房产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本文通过对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国内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公司占比依然非常小,该如何更有效的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使用效果?本文又通过分析中航善达公司的具体应用实践及对其历年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其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动因、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等全方位剖析,挖掘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前景及建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司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的两点:1、企业对内,需要加大提升会计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优化企业核算制度,确保数据核算准确性,同时需加强对公允价值变动的监测,确保能及时获取期末的评估值,并保证测算过程的完整性及合理性。2、企业对外,主要是披露事项要及时,要充分,要透明,特别是涉及利润影响的信息要尽早提前披露,尽可能提前一个年度释放相关信息,避免被监管机构误解为存在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计量中的应用,同时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舞弊操纵利润现象。
二、论企业净资产现时价值信息的披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企业净资产现时价值信息的披露(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合并商誉计量问题探讨 ——以众应互联合并MMOG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合并商誉的本质与特征相关研究 |
1.2.2 关于合并商誉初始计量的研究 |
1.2.3 关于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上市公司合并商誉计量问题的理论概述 |
2.1 合并商誉及其计量的概念及内容 |
2.1.1 合并商誉的概念 |
2.1.2 合并商誉计量的概念 |
2.1.3 合并商誉计量的内容 |
2.2 合并商誉初始计量的方法 |
2.2.1 收益法 |
2.2.2 成本法 |
2.2.3 市场法 |
2.3 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的方法 |
2.3.1 直接冲销法 |
2.3.2 永久保留法 |
2.3.3 系统摊销法 |
2.3.4 减值测试法 |
2.4 合并商誉计量的依据 |
2.4.1 实体理论 |
2.4.2 母公司理论 |
2.4.3 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
3 众应互联合并MMOGA的商誉计量概况 |
3.1 合并双方概况及合并方案 |
3.1.1 合并方众应互联公司基本情况 |
3.1.2 被合并方MMOGA公司基本情况 |
3.1.3 双方行业背景分析 |
3.1.4 众应互联合并MMOGA具体方案 |
3.2 众应互联合并MMOGA商誉的初始计量:收益法 |
3.2.1 合并成本公允价值的确定 |
3.2.2 或有对价的安排对合并成本的影响 |
3.2.3 被购买方购买日可辨认资产和负债情况 |
3.2.4 合并日商誉的初始计量 |
3.3 众应互联合并MMOGA商誉的后续计量:减值测试法 |
3.3.1 2015 年众应互联合并MMOGA商誉的后续计量 |
3.3.2 2016 年众应互联合并MMOGA商誉的后续计量 |
3.3.3 2017 年众应互联合并MMOGA商誉的后续计量 |
3.3.4 2018 年众应互联合并MMOGA商誉的后续计量 |
3.3.5 2019 年众应互联合并MMOGA商誉的后续计量 |
4 众应互联合并MMOGA商誉计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众应互联合并商誉初始计量存在的问题 |
4.1.1 管理层对标的资产估值基础不合理 |
4.1.2 接受标的企业的高业绩承诺增加了合并成本 |
4.2 众应互联合并商誉后续计量存在的问题 |
4.2.1 合并后每年未按实际情况计提足额商誉减值准备 |
4.2.2 合并商誉资产组认定及账面价值分摊不明确 |
4.2.3 2019 年末一次性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合理性存疑 |
5 众应互联合并MMOGA商誉计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众应互联合并商誉初始计量问题原因分析 |
5.1.1 企业价值评估过度依赖市场环境及交易双方主观性 |
5.1.2 评估机构高估了标的企业预期超额盈利能力 |
5.2 众应互联合并商誉后续计量问题原因分析 |
5.2.1 未客观评价合并后标的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 |
5.2.2 业绩承诺期内选择有利指标测试掩盖商誉减值可能性 |
5.2.3 业绩承诺期后利用巨额商誉减值计提进行业绩“大洗澡” |
6 众应互联合并MMOGA商誉计量案例的结论与启示 |
6.1 关于合并商誉初始计量的结论与启示 |
6.1.1 企业应综合考虑标的企业行业环境确定合适的估值基础 |
6.1.2 企业需理性看待业绩承诺,增加商誉减值补偿条款 |
6.1.3 企业应谨慎选用合理的企业资产评估方法 |
6.2 关于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的结论与启示 |
6.2.1 科学合理地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评价 |
6.2.2 尝试商誉减值测试法和逐年摊销法的有机结合 |
6.2.3 优化会计准则商誉减值测试指标 |
6.2.4 前置监管活动联合多层面形成监管合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研究:理论基础、国际进展与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的理论基础 |
(一)所有权理论(Proprietary Theory) |
(二)剩余权益理论(Residual Equity Theory) |
(三)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 |
(四)企业理论(Enterprise Theory) |
二、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的方法 |
(一)FASB探讨的区分方法 |
1.基本所有权法(basic ownership approach) |
2.所有权结算法(ownership settlement approach) |
3.重估预期结果法(reassessed expected outcomes approach) |
4.FASB区分方法述评 |
(二)IASB探讨的区分方法 |
1.结算法(Settlement approach) |
2.价值法(Value approach) |
3.结算与价值两者相结合法(Combined settlement and value approach) |
4.IASB方法述评 |
三、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的国际进展 |
(一)FASB有关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的进展 |
(二)IAS32有关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的探索 |
1.可回售金融工具的例外原则 |
2.固定换固定的例外原则 |
(三)IAS32有关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规定仍面临的挑战 |
1.在会计概念框架层面面临的挑战 |
2.在会计应用层面面临的挑战 |
(1)非控制性权益看跌期权有关的应用问题。 |
(2)或有结算条款的金融工具有关的应用问题。 |
(3)IAS32面临的其他应用问题。 |
(四)2018年IASB讨论稿的主要内容 |
1.讨论稿的区分原则 |
2.讨论稿的列报与披露要求 |
(五)2018年讨论稿与IAS32比较与评价 |
1.讨论稿与IAS32比较 |
(1)非衍生金融工具 |
(2)衍生金融工具 |
2.对2018年IASB讨论稿进行述评 |
四、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的政策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在概念框架层面解决准则之间的不一致 |
(二)确立分类标准,提供要求权不同特征的核心信息 |
(三)改进列报方式,提供要求权不同特征的次要信息 |
1.仅具有时间特征的金融负债,通过单独列报提供金额特征信息 |
2.仅具有金额特征的金融负债,通过单独列报提供时间特征信息 |
3.权益工具的列报 |
(四)提升披露水平,提供要求权不同特征的补充信息 |
(3)基于模糊实物期权的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价值研究 ——以天准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综述 |
二、实物期权理论研究综述 |
三、模糊实物期权理论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五节 论文创新 |
第二章 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特征 |
第一节 新三板市场分析及挂牌企业特征 |
一、新三板市场情况分析 |
二、新三板企业特征 |
第二节 科创板市场分析及挂牌企业特征 |
一、科创板市场情况分析 |
二、科创板企业特征 |
第三节 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特点 |
第三章 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价值评估分析 |
第一节 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价值影响因素 |
一、外部价值影响因素 |
二、内部价值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传统企业估值方法适用性分析 |
一、成本法适用性分析 |
二、市场法适用性分析 |
三、收益法适用性分析 |
第三节 实物期权理论引入 |
第四章 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估值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估值基本思路 |
第二节 三角模糊数理论概述 |
第三节 企业当前价值模型构建 |
一、模型选取 |
二、模型参数估计 |
三、模糊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
第四节 企业未来价值模型构建 |
一、模型选取 |
二、模型参数估计 |
三、模糊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 |
第五章 模型实证研究——以天准科技为例 |
第一节 天准科技案例选择和公司背景 |
一、天准科技案例选择原因 |
二、天准科技公司背景介绍 |
第二节 天准科技估值分析思路 |
第三节 天准科技当前价值评估 |
一、模型参数预估 |
二、天准科技当前价值测算 |
三、敏感性分析 |
第四节 天准科技未来价值评估 |
一、模型参数预估 |
二、天准科技未来价值测算 |
三、敏感性分析 |
第五节 模型结果评估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不足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5)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分拆上市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分拆上市的定义 |
2.2 其他资本收缩运营方式 |
2.3 运营方式的区别 |
2.4 分拆上市的理论基础 |
2.4.1 信息不对称假说 |
2.4.2 管理层激励假说 |
2.4.3 公司业务集中假说 |
2.4.4 投融资策略假说 |
2.4.5 扩大市场份额假说 |
第3章 分拆上市的模式及地点 |
3.1 分拆上市模式 |
3.1.1 PE孵化器模式 |
3.1.2 业务相近型模式 |
3.1.3 业务差异型模式 |
3.2 分拆上市的市场选择 |
3.2.1 境内创业板分拆上市的制度背景 |
3.2.2 境内新三板分拆上市的制度背景 |
3.2.3 香港市场分拆上市的制度背景 |
3.2.4 境内上市与境外上市的分拆对比分析 |
第4章 分拆上市后恒大集团的绩效分析 |
4.1 恒大集团分拆案例简介 |
4.1.1 恒大集团简介 |
4.1.2 恒大集团分拆上市恒大健康 |
4.1.3 房地产行业分析 |
4.2 恒大集团分拆动因分析 |
4.3 基于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
4.4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
4.5 基于短期的股票市场绩效评价 |
4.6 基于长期的资本市场绩效评价 |
4.7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恒大集团分拆上市研究 |
4.7.1 杜邦分析法概述 |
4.7.2 杜邦分析法 |
4.7.3 净资产收益率 |
4.7.4 销售净利率 |
4.7.5 资产周转率 |
4.7.6 权益乘数 |
第5章 分拆上市后恒大健康的绩效分析 |
5.1 恒大健康简介 |
5.2 基于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
5.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
5.4 基于短期的股票市场绩效评价 |
5.5 基于长期的资本市场绩效评价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分拆上市能提高企业发展空间 |
6.1.2 分拆上市能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
6.1.3 分拆上市能提高企业管理层能力 |
6.1.4 分拆上市会适当减少企业盈利能力 |
6.2 对策建议 |
6.2.1 关于恒大集团的对策建议 |
6.2.2 关于恒大健康的对策建议 |
6.2.3 关于分拆上市的对策建议 |
6.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Y公司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理论 |
2.1 企业价值评估基本理论 |
2.1.1 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 |
2.1.2 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 |
2.1.3 企业价值评估的原则 |
2.2 实物期权法基本理论 |
2.2.1 实物期权法的概念 |
2.2.2 实物期权法的特点 |
2.2.3 实物期权法的基本思想 |
2.3 调整现值法基本理论 |
2.3.1 调整现值法的概念 |
2.3.2 调整现值法的特点 |
2.3.3 调整现值法的基本思想 |
第三章 Y公司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 |
3.1 农业行业概况和特点 |
3.1.1 农业行业概况 |
3.1.2 农业行业特点 |
3.1.3 农业企业价值评估特点 |
3.2 Y公司概况 |
3.2.1 Y公司基本情况 |
3.2.2 Y公司组织架构 |
3.2.3 Y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3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3.3.1 成本法 |
3.3.2 市场法 |
3.3.3 收益法 |
3.3.4 实物期权法 |
3.4 实物期权组合模型评估方法的构建 |
3.4.1 构建模型的基本思路及适用性分析 |
3.4.2 调整现值法评估企业现有价值及相关参数 |
3.4.3 实物期权法评估企业潜在价值及相关参数 |
第四章 应用实物期权模型评估Y公司企业价值 |
4.1 调整现值法评估Y公司现有价值 |
4.1.1 预测无杠杆自由现金流 |
4.1.2 预测各年税盾 |
4.1.3 无杠杆权益资本成本和税盾折现率的确定 |
4.1.4 估算Y公司现有企业价值 |
4.2 实物期权法评估Y公司潜在价值 |
4.2.1 B-S模型参数确定 |
4.2.2 期权价值计算 |
4.2.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3 Y公司整体价值计算及评估结果分析 |
4.3.1 Y公司整体价值计算 |
4.3.2 企业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应用实物期权模型企业价值评估法的建议 |
5.1 应用实物期权模型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建议 |
5.2 应用实物期权模型评估方法的操作性建议 |
5.2.1 加强分析,选择合适参数 |
5.2.2 提高数据准确性,注重整体评估 |
5.2.3 结合敏感性分析,反向研究评估过程 |
5.3 应用实物期权模型评估方法进行价值管理的建议 |
5.3.1 优化企业资本成本,增加企业价值 |
5.3.2 优化企业自由现金流,增加企业价值 |
5.3.3 优化企业预测期,增加企业价值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资本管理会计:现代企业会计的理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管理会计的理念、目标与机制 |
(一)资本管理会计反映了现代企业会计的经济实质 |
(二)现代企业会计理念的主要问题是资本概念边缘化 |
(三)资本管理会计应当以管资本为主 |
(四)资本管理会计是企业资本管理的核心机制 |
二、资本管理会计的价值管理源头 |
(一)《簿记论》总结和传授的是古典资本簿记 |
(二)古典资本簿记树立了资本损益观 |
三、资本管理会计的价值管理对象 |
(一)《簿记论》的价值管理对象与资本损益观 |
(二)《框架2018》与《簿记论》的重大理念差异 |
(三)资本管理会计与资本损益观一致 |
四、资本管理会计的价值管理公式 |
(一)资本管理会计的价值管理核心机制 |
(二)现代企业会计对象的基本框架与核心结构 |
(三)资本管理会计的一对核心公式 |
五、资本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方式 |
(一)资本损益观与资产负债观的计量方式有别 |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混杂基准的计量模式 |
(三)《簿记论》的账面价值和历史成本核算模式 |
(四)现代企业会计应当科学区别核算基准与估算基准 |
(五)国际准则的计量方式应当注重企业的资本与高质量发展 |
六、资本管理会计的资本成本损益观 |
(一)资本成本损益应当基于历史成本计量 |
(二)资本成本损益观有助于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管理 |
(三)企业资本成本损益的会计评价指标 |
七、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 |
(8)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森林资源核算 |
1.2.2 自然资源账户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
1.2.3 国外环境审计与中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创新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核算 |
2.1.1 森林资源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
2.1.2 森林资源核算的内涵与原则 |
2.1.3 森林资源核算的指标体系 |
2.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 |
2.2.1 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与分类 |
2.2.2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必要性以及分类与特征 |
2.2.3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及意义 |
2.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 |
2.3.1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 |
2.3.3 森林资源核算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
3 研究区概况 |
3.1 湖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
3.2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3.3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况 |
4 森林资源核算方法 |
4.1 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方法 |
4.1.1 森林资源的计量属性与评估方法 |
4.1.2 林地资产核算方法 |
4.1.3 林木资产核算方法 |
4.1.4 生态服务核算方法 |
4.2 森林资源负债与净资产核算方法 |
4.2.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方法 |
4.2.2 森林资源净资产核算方法 |
5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
5.1 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作用 |
5.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及其定位 |
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建议结构 |
5.3.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国际经验 |
5.3.2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设想 |
5.4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
5.5 现阶段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困难 |
5.5.1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
5.5.2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
5.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干部离任审计中的局限性 |
6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
6.1 林地资产的核算 |
6.1.1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 |
6.1.2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分析 |
6.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的核算 |
6.2.1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 |
6.2.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
6.3 森林生态服务的核算 |
6.3.1 涵养水源的核算 |
6.3.2 固土保肥的核算 |
6.3.3 固碳释氧的核算 |
6.3.4 净化大气的核算 |
6.3.5 积累营养物质的核算 |
6.3.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算 |
6.3.7 生态服务功能汇总核算 |
6.4 森林资源综合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
6.4.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 |
6.4.2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核算与分析 |
7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
7.1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编制 |
7.1.1 编制资产负债表前的年终清理与账务准备 |
7.1.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 |
7.1.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结果 |
7.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分析 |
7.2.1 森林资源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分析 |
7.2.2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
7.2.3 有林地、防护林地及其他林地增长率分析 |
7.2.4 公益林和商品林面积结构变化动态分析 |
7.2.5 林业与非林业经营活动减少森林资源分析 |
7.2.6 资产负债率与资本积累率分析 |
8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优先解决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
8.1.2 统一标准,集中克服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
8.1.3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离任审计中的作用 |
8.1.4 研究展望 |
8.2 创新与不足 |
8.2.1 研究创新 |
8.2.2 研究的不足 |
8.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林木资源分类 |
附录 B 计算森林资源预计负债用的年金现值系数表(部分) |
附录 C 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 |
附录 D SEEA-2012价值型资源账户概念格式 |
附录 E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核算表 |
附录 F 林地租赁合同书 |
附录 G IPCC推荐使用的木材密度(D) |
附录 H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调节水量 |
附录 I 长沙市城区供水用户分类 |
附录 J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涵养水源价值 |
附录 K 大气污染物当量值(部分) |
附录 L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基本理论 |
一、马克思的收益理论 |
二、产权经济学理论 |
第二节 专业理论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财务报告目标理论 |
三、收益的经济学与会计学理论 |
四、经济后果理论 |
第三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必要性与列报方式研究 |
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实施效应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制度变革 |
一、美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规定 |
三、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
四、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二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项目内容 |
一、美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项目 |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项目 |
三、中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其他综合收益列报项目 |
第三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现状分析 |
一、中国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
二、中国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描述性分析 |
三、中国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分项内容列报的描述性分析 |
四、中国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问题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的实施效应分析 |
第一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实施效应的机理分析 |
一、会计的内涵本质研究:经济后果的根源 |
二、会计准则变革的效果:经济后果的演化路径 |
第二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实施效应的路径分析 |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
三、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二、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
三、公司治理的调节作用 |
四、股权结构的调节作用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基础回归 |
四、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
二、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
三、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损益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基础回归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进一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二、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基础回归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进一步分析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可能创新 |
四、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中航善达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投资性房地产及公允价值相关理论 |
2.1 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理论 |
2.2 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及规定 |
2.3 我国公允价值核算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理论 |
2.4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法计量与成本法计量分析 |
2.5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法计量国内与香港上市公司账务处理差异分析 |
第三章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现状分析 |
3.1 我国A股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现状 |
3.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航善达股份有限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基本介述 |
4.1 中航善达的简介 |
4.2 中航善达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时点 |
4.3 中航善达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标准 |
4.4 中航善达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
4.5 中航善达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 |
4.6 中航善达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估值技术应用情况分析 |
第五章 中航善达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动因分析 |
5.1 为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提高盈利能力 |
5.2 有助于增加资产价值,提升公司价值 |
5.3 为了获取更多外部借款,提高融资能力 |
第六章 中航善达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现存问题 |
6.1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管理办法中存在的问题 |
6.2 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
6.3 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七章 中航善达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改进对策 |
7.1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管理办法的修订 |
7.2 会计核算方面改进对策 |
7.3 信息披露的完善 |
第八章 公允价值应用的启示 |
8.1 加强政府引导、监督及细化上市公司披露信息 |
8.2 完善估值技术,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监管,以保证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
8.3 加快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企业净资产现时价值信息的披露(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合并商誉计量问题探讨 ——以众应互联合并MMOGA为例[D]. 吴文玉.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研究:理论基础、国际进展与政策建议[J]. 王守海,徐晓彤. 会计研究, 2021(04)
- [3]基于模糊实物期权的新三板拟转科创板企业价值研究 ——以天准科技为例[D]. 吴璟旭.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4]Feltham-OhIson系列模型在科创类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运用研究 ——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上市公司为例[D]. 徐兆培.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5]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的绩效研究[D]. 查正成.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6]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Y公司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 梁俊丽.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7]资本管理会计:现代企业会计的理念创新[J]. 潘晓江. 会计研究, 2020(01)
- [8]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D]. 袁继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9]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D]. 史开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10]中航善达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实践研究[D]. 刘健君. 厦门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