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论《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一、《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马天钰[1](2021)在《《爱弥儿》挫折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

韩云琴[2](2021)在《论卢梭“教育权威”的转变》文中提出卢梭的《爱弥尔》一书往往被人视作教育学经典而为人称道,且确实产生了名副其实的影响,相形之下《爱弥尔》中蕴含的政治哲学思想却遭到研究者的冷遇,不免令人心生不解。卢梭将《爱弥尔》规划为自己的民主理论要着,在其中卢梭以与哲人对话为基点出发,对假想的学生倾注别样的教育意图。通读《爱弥尔》全书发现,表面上爱弥尔是卢梭的学生,实际上爱弥尔只是卢梭本人的倒影。而且在卢梭的思想中,自然人的真正喻意不仅指能够按自己的天性生活的人,还特指像卢梭本人这样的哲人。如此看来,我们势必需要将《爱弥尔》融贯于卢梭其他几部主要作品中,发现卢梭思想的统一性。卢梭身处的时代,正值启蒙运动兴盛时期,启蒙话语对真知的颠覆,使得卢梭站在既支持启蒙又反对启蒙的立场上,批判德性的现代性失落。在《爱弥尔》的前三卷中,卢梭用“教育权威”的隐喻诠释人人都应拥有忠于自己内心的、不“活在他人身上”的自然德性。但“教育权威”的隐喻不仅指自然德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爱弥尔》的后两卷,自然德性发生了一个明显的转变。自然德性发生转变的依据之一是卢梭对柏拉图式理想的继承,依据之二是卢梭的非理性主义学说。正是出于对爱欲应有价值的珍视,以及教育者抓住爱弥尔“第二次诞生”的关键期,成就了自然德性向政治德性的转变。在卢梭看来,每个公民超越自身将爱扩展至他者是政治德性的核心,这种政治德性的获得需要依靠一个特殊的人物,即能为人心建立秩序的立法者,并且由这位立法者创制出不同于明文规定的民情风尚制度。因此,在卢梭的文本中,爱弥尔就是那个能为民族担纲的立法者,同时爱弥尔作为一个公民爱也得到了延伸。对现代性危机的批判、以及卢梭如何处理自身作为哲人与公民社会关系,成为卢梭笔下自然德性向政治德性转变的两个重要原因。其实政治德性并不是卢梭德性观构造的终点,卢梭也未视这样的公民社会为现代性危机的解决之道,由于政治德性依然是向自然德性的依照,卢梭的这一做法体现了他对自然德性的折返。

党乐[3](2020)在《“人为”天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再透视》文中研究表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开创了教育史上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时代,尊重儿童自主、自由发展的自然天性成为其教育思想的标志。然而,在实践活动中,总是存在一些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误读,认为“尊重儿童”就是无条件地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任其自主、自由成长。因此,面对当下教育实践中的这些教育现象,值得“再透视”,还原其“人为”天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综述,研究首先反思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构建的社会基础和人性假设。具体而言,其理想社会是建立在自然法与“公意”相衔接的契约之上的、人民主权的民主共和国;其人性假设则立足于主观自然论、本真还原论和自然介质论,人性内涵包括自由、理性和良心。在此前提下,爱弥儿才是承载其理想社会和人性光辉的公民形象的写照。其次,卢梭“人为”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主观建构方面。教育目的的理想构建包括寻找“自然人”的教育初心、培养“理想公民”的教育动机以及塑造“立法者”的教育实验。教育环境的积极营造主要体现在选择纯粹的自然环境、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和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教育内容的精心选择表现在幼年期的感觉教育、儿童期知识的兴趣教育、少年期知识的实用和判断力教育以及青年期道德的养成教育。教育方法的人为主观创设包括创造评价条件的自然后果法、激发儿童自主的活动法、启发儿童发现的情景法、注重道德体验的实例法等。最后,在厘清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人为”建构的基础上,提出针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启示。在“顺其自然”的环境观中,要坚持“纯粹”中的“复杂”,“自在”中的“主观”,“尊崇”中的“独立”;在“尊重”儿童的学生观中,要遵循“自主”中的“引导”,“自由”中的“节制”,“本能”中的“调控”;在“无为”的教师观中,要做到“消极”中的“积极”,“尊重”中的“要求”,“放手”中的“适度”。

刘晓放[4](2020)在《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文中指出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他所引领的启蒙运动,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很大程度上地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意识。笔者通过研读《爱弥儿》及卢梭其他着作了解到,他所倡导的教育是以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注重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尤其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更以培养“道德人”为最终目标,即培养拥有善良情感,清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联系的道德公民。这不仅契合“立德树人”教育的要求,同时也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和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本文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对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确立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在第二章对道德与法治课和卢梭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并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来源,进一步分析了道德与法治课借鉴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第三章探讨了道德与法治课对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内容,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上借鉴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中“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和“消极教育”“自然后果”四项内容;在第四章主要从阶段“割裂化”和天赋“差异观念”、贫富“阶级论”和道德“寓言教育”、性别“不平等”和宗教“信仰教育”三个方面,讨论了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立场,力争在借鉴过程中,规避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在第五章分析论述了借鉴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结合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和“以生为本”理念,从卢梭的道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分析论证,较为深入地解读了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作用,期望以此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的发展,从而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响应“提高全民道德素养”的国家号召。

于洪娟[5](2020)在《卢梭的教育哲学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卢梭的教育哲学思想以教育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为教育目的。教育的反思和研究必须从对教育本质的反思和研究出发,探索教育本性回归之道。卢梭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能够揭示教育的实质,对人类个性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内容的设定等有很大价值,进而为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提供根据。卢梭的性善论以及自然教育论和感觉经验论的思想对教育有深远影响。卢梭教育哲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封建等级制度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和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卢梭教育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根基包含了苏格拉底的古典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三要素理论,洛克的认识论思想以及孔狄亚克的感觉论思想和教育学原理。卢梭认为,教育应遵循人的天性自由的发展,来实现人成为“人”的教育目的,要重视情感教育及家庭教育,促进使人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卢梭教育哲学思想的局限性与其价值体现在,他把生物成长的价值地位放得很高,而没有更深层次来挖掘人处于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极度崇尚天性,忽略理性知识、书本知识的作用。卢梭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启示意义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应当在教育中,其哲学发展的理论意义在于促进完善当今教育体制化改革。

陈龙花[6](2020)在《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承袭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思想家的幸福哲学思想,尤其深受斯多葛派思想家的幸福哲学的影响。卢梭认同斯多葛派幸福哲学中,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观念,因此,尽管他童年的生活充满不幸和痛苦,他也仍然坚持尽自己的力量使世界的人们看到儿童,并在教育中培养儿童享受快乐、获得幸福的能力。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爱弥儿》中,当然也有一些散落在其他着作中。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是针对于十八世纪法国新旧教会对教育垄断并且压制儿童人格发展的教育现状而提出的,卢梭对其进行严厉的批判,并且从顺应儿童自然天性,尊重自然教育原则的基础,以及结合他本人的教育生活经历和教育经验的总结上,来建构幸福教育理论框架,开展幸福教育。本文旨在明确,了解并研究其幸福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总结、归纳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我国幸福教育提供实践参考。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即由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的主要思路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组成。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分析卢梭幸福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其中形成背景包括:家庭生活的缺失、幼年教育的阴影、自由流浪的经历。理论基础则从自然主义教育哲学、性善论、幸福观展开,而无论是历史背景还是理论基础,皆为卢梭幸福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奠基。第三部分剖析了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幸福教育的内涵与目的、维度与方法。而这些内涵、目的、维度和方法无一不为幸福教育的充实提供了新的理论知识来源,成为充实幸福教育内容的参考依据。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幸福教育的特征即自然性、差异性、道德性、内在性、双向性五个特征。其五个鲜明的特征也为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实际应用做好了普适性的准备。第五部分通过对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理论的升华和提炼,并联系当今教育实际,对其进行现实性的考察,分析、总结出对我国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的当代价值。

胡君进[7](2020)在《透明与幽暗:爱弥儿与卢梭混合意象的教育学阐释》文中研究说明与《忏悔录》类似,《爱弥儿》同样是卢梭本人的一幅自画像。爱弥儿作为一个卢梭想象出来的教育样板,其并不是一个透明的灵魂意象,而是隐藏着大量不容易被发现的幽暗底层。在爱弥儿身上,卢梭有意构造出各种叙事结构,以实现一种既真实又虚构的想象性演练。无论是爱弥儿与卢梭之间表层与潜在的复调关系,亦或卢梭与爱弥儿之间真诚与反叛的变形结构,还是两人之间基于恋母情结与造父意图的政治性血缘,这些都反复提醒我们在研究《爱弥儿》的一开始,不能忽视卢梭自身的人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爱弥儿既是卢梭的学生,也是卢梭的孩子,更是卢梭本人的颠倒。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爱弥儿式卢梭与卢梭式爱弥儿的混合意象中,我们才可能真正捕捉卢梭的教育意图以及整部《爱弥儿》中各种隐遁的计划。

唐佳琪[8](2020)在《《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弥儿:论教育》是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的重要教育着作,也是他众多着作中他认为是“最伟大、最优秀的着作”,其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启蒙巨子之一,卢梭将人性之光投入至教育之中,他用最自然的状态释放人的天性,唤醒人的道德中对自由和本质的渴望。教育是一种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值增加,在这过程中,人们往往越来越注重教育这一“要求性”的目的和结果,忽略了它的“过程性”,也就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充满道德的人性光辉。《爱弥儿》的问世,为封建时代下压抑的人性撬开了一道缝隙。回归人性的教育是现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培养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也需要培养一个有着独立人格,自由、活生生的人。《爱弥儿》展现了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全过程,其蕴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多年来被众多学者研究。本文创新地挖掘其道德教育思想这一闪光点,并将其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将道德的自然人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坚守其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同时,凸显其伦理性,让伦理性中“人”的因素愈加凸显。这样的道德教育过程让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注视到教育主体,让我们以更温和和直击心灵的方式让教育主体沉浸教育过程之中,这是我们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这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陈凡[9](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教育功利主义”现象愈发普遍:“升学率”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家长们对就业压力的恐惧以及相互之间的攀比心理,使家长们纷纷以分数定乾坤;各种补习班的蜂拥而至更是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外时间。学校、家长甚至学生自身只想着取得好的文化成绩,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与学习成绩无关的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边缘化。本文意图通过对《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一方面弥补国内对劳动教育研究的空缺,另一方面也试图为我国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开展寻找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尚未发现有学位论文对《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将《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探索《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相通性,进而探寻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的改善路径,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文章分三步研究卢梭《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探寻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劳动教育的启示。研究的第一步是从卢梭个人的经历及其所处时代背景出发,探寻《爱弥儿》劳动思想的创作过程,并系统阐述其哲学基础;梳理《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体系,主要从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原则三个方面来探究。研究的第二步是对《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并探究其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分析《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和其历史局限性,从中探寻其时代意义,进而阐述《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融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可能性。研究的第三步是分析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并从当前我国现状出发,去分析劳动教育缺失带来的问题及其原因。尝试从卢梭《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中探寻改善我国劳动教育缺失现状的路径。

刘晓男[10](2020)在《卢梭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对于理性完善与社会进步普遍持有乐观态度,而卢梭对启蒙理性与社会进步自觉地进行反思和批判,成为西方第一位以审美现代性批判启蒙现代性的思想家,标志着西方美学的重要转折。卢梭深刻地洞见了生存于市民社会之中的现代人自我分裂的困境——从自然人的角度,他为自利情感所驱动;从公民的角度,他又不得不承担公共义务。布尔乔亚这种自利与正义人格的分裂,反公民性的异化本质正是卢梭现代性批判的焦点。面对“好人”与“好公民”的双重异化,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试图以弘扬古典城邦德性来拯救现代性,从培养自由人性的好人教育过渡到培养城邦善德的公民教育,以实现“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卢梭将“自然状态”作为人类的历史起点,并据此为核心构建新的道德及政治秩序。他以“回归自然”的口号启示人们:文明就是对自然的异化。卢梭对于自然与文明的独特理解不仅是其思想独创性的标志,也成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基石。对于卢梭而言,自然不仅具有崇高之美,更是其精神的避难所,承担了启迪心灵与救赎人性的重任。在与自然的契合中,卢梭疏离处于文明社会中的“我”,以超越世俗的、自然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并以此赋予社会和他人全新的理解与意义,进而在“自然”的基础上试图实现“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18世纪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过度推崇导致情感受到理性的压制,卢梭较早论述了启蒙理性的弊端,主张道德的建构不应完全受理性支配,提出了道德情感论,以此批判启蒙理性及其社会道德原则。从公民教育的角度,他基于道德的立场对18世纪的法国艺术以及戏剧发动了审判。与此同时,在卢梭的着作中,情感获得了不依附于理性而独立存在的价值,成为一种对个人主体性和自由人性的追求与表达。卢梭的美学既以伦理标准要求美与艺术,强调“美”应该受到道德的规范,又推崇艺术作品的感性表达,承认“美”有其自身的逻辑方式。这一悖论充分体现了西方审美范式由古典向浪漫过渡时期的内在矛盾。“自然人”与“公民”双重教育理想的设定,使卢梭的审美教育观念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一方面,在卢梭的公民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似乎只能在腐败的社会环境中为个体独善其身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在自然人教育中,卢梭所提倡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很多实际上却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卢梭本人的创作实践中,审美教育本身也对人性的完整和复归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理性精神高涨的启蒙热潮中,卢梭以冷静的思考将“自由”视为矢志不渝追求的人生至高境界。通过卢梭的经历和作品,孤独的审美遐思是卢梭得以返回自然,实现自然与自由和谐统一的努力尝试。通过爱,卢梭实现了与他人和社会的连接,也对他人及社会有了全新的理解。通过哲学的写作,卢梭一方面将自我隐藏起来,在隐匿中获得了属于孤独者的自由与幸福;另一方面,与现实中的人与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了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却又实现了关注政治的目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卢梭在自然与自由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了“好人”与“好公民”的有限和解。卢梭对人类尊严的道德规范的阐释及其全部人类学观点深刻影响了作为德国古典美学开创者与现代美学奠基者的康德,其将审美视作认识活动与道德实践活动的桥梁和中介,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并在《判断力批判》中第一次证明了艺术的自主性;卢梭崇尚自然美以及情感表达的审美情趣对浪漫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批判启蒙理性的过程中,卢梭的美学思想表现出深刻的审美现代性。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中体现的生态智慧有助于我们今天思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唯道德艺术论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构具有重要启示;其审美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美学思想,对于当代美育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自然人”与“公民”双重美育理想的设定,使卢梭的美育思想充满了内在矛盾与冲突;卢梭的文艺观受到其道德政治思想的严格限制,进而阻碍个体生命创造的更多可能性。

二、《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2)论卢梭“教育权威”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现代精神世界的“教育权威”
    1.2 文献综述
        1.2.1 卢梭作品中道德关涉
        1.2.2 关于《爱弥儿》中教师角色的相关综述
        1.2.3 关于《爱弥儿》中的教师权威问题的相关综述
    1.3 本文研究问题
第二章 发现卢梭“教育权威”的自然德性
    2.1 卢梭的教育意图
        2.1.1 定位《爱弥儿》主题
        2.1.2 重识导师身份
    2.2 卢梭形象的表象与真相
        2.2.1 爱弥儿的卢梭映像
        2.2.2 自然人与睿哲卢梭
    2.3 自然德性的隐没及其重释
        2.3.1 卢梭与启蒙话语之争
        2.3.2 剥离他者与返归自身
第三章 理想和爱欲促成自然德性的转变
    3.1 连接古典与现代的德性观
        3.1.1 两种德性之比较
        3.1.2 卢梭的柏拉图式理想
    3.2 爱欲的三种不同形式
        3.2.1 自我保存的自然激情——自爱
        3.2.2 堕入异化的非自然激情——自私
        3.2.3 自我认知觉醒的非自然激情——自尊或自恋
第四章 重温卢梭“教育权威”的政治德性
    4.1 爱的延展重构政治德性
        4.1.1 公共善的真实来源
        4.1.2 再“诞生”作为关键期
    4.2 人心秩序的立法者
        4.2.1 特殊制度之民情风尚
        4.2.2 为民族担纲与做自律公民
第五章 从自然德性向政治德性转变的缘由
    5.1 哲人与公民社会的难题
        5.1.1 区别“好”人和好公民
        5.1.2 天性与义务的解决之道
    5.2 卢梭的现代性批判
        5.2.1 “资产者”现象的危机
        5.2.2 精神独立的再次探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人为”天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再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的理由
        (二)选题的目的
        (三)选题的意义
    二、论文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趋势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自然主义教育的社会基础设计
    一、历史上的四种“自然状态”的溯源
    二、理想的民主共和国构建
        (一)人民主权的民主共和国政治制度
        (二)自然法与“公意”衔接的社会契约
    三、契约社会下的公民形象
        (一)“人”的演化发展历程
        (二)“公民”形象的内涵
第二章 自然主义教育的人性假设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人性认识视角
        (一)主观自然论
        (二)本真还原论
        (三)自然介质论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人性内涵
        (一)自由
        (二)理性
        (三)良心
    三、基于人性假设的爱弥儿素描
        (一)温和节制的“野蛮人”
        (二)怜悯博爱的“文明人”
        (三)独立、勇敢和担当的“社会公民”
第三章 “人为”建构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一、教育目的的理想构建
        (一)寻求“自然人”的教育初心
        (二)培养“理想公民”的教育动机
        (三)塑造“立法者”的教育实验
    二、教育环境的积极营造
        (一)选择纯粹的自然环境
        (二)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三)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教育内容的精心选择
        (一)幼年时期新事物的刺激和辨别的感觉教育
        (二)儿童时期知识的兴趣教育
        (三)少年时期知识的实用和判断力教育
        (四)青年时期道德的养成教育
    四、教育方法的主观创设
        (一)创造评价条件的自然后果法
        (二)激发儿童自主的活动法
        (三)启发儿童发现的情景法
        (四)注重道德体验的实例法
第四章 自然主义教育人为性建构的启示
    一、“顺其自然”的环境观
        (一)“纯粹”中的“复杂”
        (二)“自在”中的“主观”
        (三)“尊崇”中的“独立”
    二、“尊重”儿童的学生观
        (一)“自主”中的“引导”
        (二)“自由”中的“节制”
        (三)“本能”中的“调控”
    三、“无为”的教师观
        (一)“消极”中的“积极”
        (二)“尊重”中的“要求”
        (三)“放手”中的“适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的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依据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道德与法治课
        (二)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
    二、道德与法治课借鉴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一)道德与法治课借鉴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可行性
        (二)道德与法治课借鉴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
    三、研究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课对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内容
    一、课程内容上的借鉴
        (一)道德与法治课借鉴卢梭的“爱国教育”
        (二)道德与法治课借鉴卢梭的“历史教育”
    二、课程实施上的借鉴
        (一)道德与法治课借鉴卢梭的“消极教育”
        (二)道德与法治课借鉴卢梭的“自然后果”
第四章 道德与法治课借鉴卢梭道德教育思想需要规避的问题
    一、规避卢梭的阶段“割裂化”和天赋“差异观念”
    二、规避卢梭的贫富“阶级论”和道德“寓言教育”
    三、规避卢梭的性别“不平等”和宗教“信仰教育”
第五章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
    一、卢梭道德教育目标给我们的启示
        (一)启发善良情感,关注心理健康
        (二)借助公意思想,培养公共意识
    二、卢梭道德教育内容给我们的启示
        (一)加强爱国教育,增强爱国信念
        (二)重视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三、卢梭道德教育方法给我们的启示
        (一)创建体验课堂,强化主体地位
        (二)善用自然后果,引导独立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卢梭的教育哲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卢梭的教育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卢梭的教育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经济背景
        二、启蒙运动的发展对法国教育的影响
        三、个人发展影响
    第二节 卢梭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理论渊源
        二、哲学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卢梭的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自然教育的哲学思想
        一、自然观
        二、自然教育的来源
        三、感觉经验和自然教育
    第二节 情感教育的哲学思想
        一、自爱
        二、怜悯
        三、爱情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内涵
        一、父母的职责
        二、父女与子女的关系
        三、教育的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卢梭教育哲学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性
    第一节 卢梭教育哲学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
        一、卢梭教育哲学思想的贡献
        二、卢梭教育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第二节 卢梭教育哲学思想对当今教育的价值
        一、教学内容应该重视情感教育
        二、教学形式应该具有针对性
        三、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研究的缺失
        二、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反思
        三、学术兴趣之所在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幸福
        二、幸福教育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二、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分析法
第二章 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启蒙运动
        二、科学与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个人生活教育背景
        一、家庭生活的缺失
        二、幼年教育的阴影
        三、自由流浪的经历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自然主义教育哲学
        二、性善论
        三、幸福观
第三章 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幸福教育的内涵
        一、遵循儿童自由之天性
        二、让儿童正确面对生活的痛苦
        三、让儿童保持能力与欲望的平衡
        四、让儿童享受当下的生活
        五、幸福教育过程中儿童的幸福与快乐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幸福教育的目的
        一、从容应对生活的考验
        二、建立坚固的友情关系
        三、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四、幸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幸福能力
    第三节 幸福教育的维度
        一、健康的体魄是幸福教育实施的基础
        二、自我满意是开展幸福教育的内在动力
        三、有用的知识是构建幸福教育的来源
        四、幸福教育的实施需要解除痛苦
    第四节 幸福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主动争取来获得幸福
        二、通过劳动使儿童健康的成长
        三、帮助儿童学会行善以获取最真实的幸福
        四、消极教育
        五、个性化教育
第四章 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幸福教育的自然性
        一、自然的环境是幸福教育施行的乐土
        二、幸福教育就是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
    第二节 幸福教育的差异性
        一、能力与欲望的平衡
        二、不同教育阶段的差异
        三、合适的等级教育
    第三节 幸福教育的道德性
        一、避免义务与利益发生冲突
        二、拥有美德是幸福教育的路径
    第四节 幸福教育的内在性
        一、幸福来自个人的体会
        二、幸福来自个人的情感
        三、幸福来自个人的努力
    第五节 幸福教育的双向性
        一、主体幸福的来源是相互的
        二、幸福的情感感受是相似的
第五章 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夯实幸福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夯实已有的幸福教育的内涵
        二、夯实潜在的幸福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借助幸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一、把握和尽情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二、形成“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三、准确定义幸福,成功实践幸福教育
        四、健康的身体是获取幸福的重要前提
    第三节 促使幸福教育的主体的能力与欲望保持平衡
        一、能力与欲望的矛盾贯穿儿童身心发展的整个过程
        二、遵循自然的法则是保持能力与欲望的平衡的唯一途径
    第四节 激发幸福教育主体获取幸福的自动性
        一、发扬主动追求幸福的精神
        二、个人的努力是获取幸福的钥匙
    第五节 丰富幸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一、增加课程内容——有用的知识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卢梭与《爱弥儿》
        二、《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
        三、《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自然人
        二、培养自由人
        三、培养道德公民
    第三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遵循自然的教育,保持仁爱之心
        二、利用事物的教育,维护正义
        三、协调人的教育,注重情感培养
    第四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的培养方式
        一、分阶段教育法
        二、实践认知法
        三、自然后果法
第二章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
        一、封建教育的对抗者
        二、自然人与道德公民的教育定位
        三、自然人性的张扬
    第二节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一、脱离社会的自然人
        二、理想化的教育模式
        三、过度重视直接经验、轻视间接经验的教育方法
第三章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节 关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一、自然人培养方式满足身心素质要求
        二、自然天性教育满足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三、自然天性教育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 培养独立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有利于独立人格养成的教育
        二、满足人的自由发展要求
        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第三节 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道德公民的培养满足国家建设人才要求
        二、自我认同与价值共识的统一
        三、新时代青年新要求
第四章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效
        一、大学生政治素养普遍提升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有效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断发展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迷失天性
        二、部分大学生道德信仰混乱,价值观扭曲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情感教育缺位,忽略个性培养
        四、当代教育唯理性主义、世俗化目的扭曲培养目标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种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
        二、创新教育发展体制受阻,缺乏对人性因素的挖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创新性培养有待提升
第五章 《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遵循自然教育原则,维护学生内在天性
        一、遵循自然,变主动宣传为内化认可
        二、尊重人自然天性,减少教育功利色彩
        三、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人的需求
    第二节 缓解道德危机,秉持人性教育
        一、自由育人,释放人的天性
        二、以情感人,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念
        三、以境化人,培育学生正义之心
    第三节 创新教育方式,以世界为书本,以经验为教训
        一、深层挖掘教育资源,倡导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
        二、开拓教育新载体,创新利用新形式
        三、塑造师生平等地位,重视人的个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依据
    二、《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一、卢梭的生平经历
        二、《爱弥儿》的创作过程
    第二节《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教育背景
    第三节《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自然哲学论
        二、感觉经验论
        三、性善论
        四、自由论
第二章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体系
    第一节 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自然教育原则
        二、协调一致原则
        三、兴趣培养原则
        四、教师模范原则
        五、自由平等原则
    第二节 劳动教育的内容
        一、农业劳动:掌握农活是基本
        二、手工劳动: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
        三、实用技术:掌握一门诚实的职业
    第三节 劳动教育的方法
        一、实践学习法
        二、体格锻炼法
        三、磨难教育法
        四、模范教育法
        五、环境陶冶法
第三章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独立自由的人
        二、有利于促进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
        三、有利于促进德、智、体、美育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一、理想化
        二、片面性
        三、矛盾性
    第三节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方法借鉴
第四章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二、《爱弥儿》劳动教育融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节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不足的表现及产生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劳动教育不足的表现
        二、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产生的问题
    第三节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正确的劳动思想观念
        二、国家和社会缺少劳动教育的氛围
        三、学校缺乏课程设置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四、家长缺乏合理的劳动教育方式
        五、学生劳动自觉性、主动性的缺失
    第四节 运用《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改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方面:加强劳动教育思想认识
        二、教育环境方面:合力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三、教育方法方面:重视实践,反对空洞式的说教
        四、教育内容方面:保持适度的张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卢梭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好人”与“好公民”:卢梭美学思想的源起
    第一节 “好人”与“好公民”的矛盾与统一
    第二节 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中的“好人”与“好公民”问题
    第三节 卢梭面临的问题:“好人”与“好公民”的双重异化
        一、卢梭对美好生活的运思
        二、“卢梭的榜样人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卢梭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第一节 西方美学传统中自然观的历史嬗变
        一、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观
        二、中世纪时期的自然观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四、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
    第二节 “回归自然”思想的含义
        一、“自然”与“文明”对立
        二、作为社会形态的“自然”
        三、作为人性的“自然”
        四、作为审美意象的“自然”
    第三节 自然美的独特蕴含
        一、自然美与道德相联
        二、自然美:卢梭的精神避难所
        三、自然美高于人工美
        四、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生态智慧
    第四节 从卢梭到席勒——自然概念从自由到美的转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情感与道德的统一:卢梭道德政治视野中的艺术观念
    第一节 西方传统的道德理论:情感与道德的分离
    第二节 卢梭的道德情感论
        一、良心:道德的根基
        二、情感内在的道德性
        三、情感与审美
    第三节 对18世纪法国艺术的批判
        一、对新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批判
        二、“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第四节 对戏剧的道德批判
        一、戏剧与道德风尚
        二、悲剧和喜剧的社会效果
        三、对莫里哀喜剧的道德批判
    第五节 对情感与自然的追求:肯定文学和音乐
        一、激情与情感:艺术的源泉
        二、文学表现情感与自然
        三、音乐美学——卢梭与拉莫之争
        四、音乐与绘画之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卢梭美育思想的两岐性
    第一节 卢梭美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自爱心与怜悯心
        二、感觉论
    第二节 美育的目标
        一、培养自然人还是公民
        二、自然人与公民的矛盾
    第三节 美育的作用
    第四节 美育的方法
        一、创设审美情境
        二、寓教于乐
        三、情感体验教育
        四、以艺术培养感觉能力
    第五节 审美与公民道德教育
        一、社会环境塑造公民
        二、广场狂欢与公民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然与自由的和谐:“好人”与“好公民”的和解
    第一节 机械决定论与18世纪法国哲学的自由观
        一、启蒙时代的机械决定论
        二、自由是对必然的服从
    第二节 卢梭对自由的理解
        一、“力学规律完全无法解释”的“纯精神的活动”
        二、“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三、自由与人的“自我完善化能力”
        四、天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第三节 自然与自由关系的历史转向
    第四节 公民教育:培养文明社会中的自然人
        一、孤独状态中的审美遐思
        二、个体与他者的连接:爱
        三、个体与社会的连接:哲学写作
    本章小结
结语:卢梭美学思想的意义与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爱弥儿》挫折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马天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论卢梭“教育权威”的转变[D]. 韩云琴. 山西大学, 2021
  • [3]“人为”天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再透视[D]. 党乐. 江苏大学, 2020(05)
  • [4]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D]. 刘晓放.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卢梭的教育哲学探析[D]. 于洪娟.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研究[D]. 陈龙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透明与幽暗:爱弥儿与卢梭混合意象的教育学阐释[J]. 胡君进. 教育学报, 2020(02)
  • [8]《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D]. 唐佳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研究[D]. 陈凡.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卢梭美学思想研究[D]. 刘晓男. 黑龙江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论《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