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论文晋升教授

不唯论文晋升教授

问:没有论文却晋升为教授,陈好为何被质疑是女版翟天临呢?
  1. 答:因为她没有发表任何一篇论文,这令人非常的怀疑,每个教授都是需要发表论文的。
  2. 答:那是因为他们的论文都已经出现了问题,而且影响非常的恶劣,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3. 答:因为当时她的论文查重并不过关,而且没有实际的论文,达不到教授的标准。
  4. 答:是因为她作为一个中戏的教授,从来都没有发表过任何的论文,所以才会被质疑。
问:不写论文“不配”当教授有例外吗?
  1. 答:不写论文“不配”当教授?这条规矩被一所211大学给“废”了。南京理工大学在开展职称改革中,直接向这条规矩“开刀”:56岁的应用数学系教师黄振友,教学备受好评,虽然论文不占优势,但是他在2018年成为南京理工大学第一位“教学为主型”教授。
    教授与论文: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一般情况下都要求具有相应的科研成果。怎么量化科研成果?主要看论文。多年来,各地高校有一批以教学为主的老师,教学成绩显著,但就是卡在论文上,怎么都评不上教授。偶尔有个别老师,因为教学特别突出,被以破格之名评为教授,但破格的意思其实就是非正常途径。可以说,教授与论文,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论文不一定体现教授水平,但没有论文,连教授都评不上。
    教授和论文解绑:更符合高校实际
    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南理工在改革过程中,将教师岗位细化成多种类型,比如,有教学科研型,有教学为主型,也有科研为主型,甚至还有实验型。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一名教学为主型老师,评职称的时候发表论文不是必备条件。你的精品课、你编的教材、你学生的成绩和表现,都是你的学术成果。对于实验型老师,职称改革前只能评到副高,现在终于也可以问鼎教授了。
    晋升教授: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评价
    从南理工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对于教授的评定和晋升,不应该只用论文这一把尺子去评价。实际上,在大学中有很多教学型为主的大学教师,对于大学教育的贡献,远远超过科研型教师。尤其是很多的文科教师,其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很多时候都不好说,很大一部分论文发表就死亡,成为废纸。相对而言,教书育人最实在,桃李满天下的教学型教师,更应该得到肯定和认可。
    对于南理工在教授职称评定上的改革,你怎么看?
  2. 答:有例外,今年54岁、从教33年的蒋华松,前不久终于评上了教授。他是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此前在副教授的岗位上已经待了12年。因为学校今年出台的一项新政,蒋华松成为该校凭“教学专长”晋升教授的第一人。在大学职称评比中,最看重的是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但蒋华松此次“入围”教授,并无一篇论文、无一分科研,全靠的是他平时课堂教学的表现和成绩。
  3. 答:当然有例外,南京理工大学在开展职称改革中,直接向这条规矩开刀,56岁的应用数学系教师黄振友教学备受好评,虽然论文不占优势,但是他在2018年成为南京理工大学第1位教学为主型的教授,从南京理工的改革实践中就可以看到对于教授的评定和晋升,不会再用论文这一把尺子去评价。
  4. 答:不写论文“不配”当教授没有例外,评判一个教授的好坏,就是看他发表论文的质量,不写论文也不可能成为教授。
问:不写论文的老师配当教授吗?
  1. 答:据媒体报道,备受学生敬重的河南大学古代文学老师常萍,为本科生讲了32年古代文学,任教期间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只专注教学。直到2015年10月退休,仍是大学讲师职称。
    虽然常萍在大学晋升之路上被边缘化,却广受学生的赞誉和拥趸,学生赞她是“口碑教授”,她的课堂堂堂爆满,有人驱车数百公里只为听她一节课。近日,河南大学高规格特聘她为副教授并颁发证书,可谓是“迟到的认可”。然而,在很多大学,教学已经越来越被忽视,一个老师如果只是教学好的话会被逐步边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科研成为主业,教学成为副业中的副业,谁来关心教学质量?
    2014年,四川大学老师周鼎在网上发表的《自白书》被疯狂转发。他在文中写道:
    “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
    从前,科研是副业。现在,教学是副业。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日下? 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
    这些颇为感性的话语戳中了无数学生和老师的痛点。
不唯论文晋升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