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截瘫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章薇,李金香,娄必丹,钟峰,石文英,魏歆然,罗小元,曹越,王军,王妍[1](2021)在《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不完全性截瘫》文中研究指明不完全性截瘫临床表现主要为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以及运动或括约肌功能不完全丧失。中医康复疗法是不完全性截瘫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不完全性截瘫的中医康复管理、康复评定、康复治疗不统一、规范,康复疗效不一。制订不完全性截瘫的中医康复指南主要是为了规范不完全性截瘫的中医康复管理、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等流程,提高康复诊疗效果。该指南从范围、术语和定义、临床诊断标准、康复管理、康复评定、康复治疗、辨证论治等方面对不完全性截瘫的康复临床实践进行规范。康复管理方面主要包括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制度;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沟通系统;制定员工培训及发展政策;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执行机制及计划;建立质量管理的检查反馈机制等。康复评定方面主要包括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肌张力评定、肌力评定、心理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与能力评定等。康复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中医康复介入时机、早期康复治疗、恢复期康复治疗、辅助器具应用等。并对瘀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气血两虚证等不同证型的不完全性截瘫的治法、证据等级、推荐意见、推荐方药等进行梳理。该指南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其他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及有效性。
刘素敏[2](2021)在《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的编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内容,研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通过文献回顾和质性研究,形成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条目池,再通过2轮专家函询对条目进行筛选,形成评估量表的施测版。在对12名患者预试验基础上,形成临床正式版调查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11月~2020年12月选取167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调查,利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内容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内在一致性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量表条目、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最终形成量表临床应用版本。结果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功能训练需求、求知需求、自我实现需求6个维度,共32个条目。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9,折半信度为0.793,重测信度为0.911(P<0.01),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8,量表的平均内容效度为0.98,各条目的内容效度范围为0.86~1.00。经过2轮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8.566%。结论经初步检验,构建的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属性,可作为医护人员评估患者早期康复需求的评估工具。
张刘波[3](2021)在《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和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近80万SCI患者,SCI会损害其运动、感觉、免疫等功能,而且慢性SCI患者的功能恢复非常有限,因此许多患者处于瘫痪状态。据统计,在美国,每一位SCI患者一生的直接护理需花费110-460万美元。SCI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严重下降,易出现抑郁、焦虑状态、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等,通常会致患者的的自杀率上升。SCI不仅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虽然许多学者对SCI进行不断的探索,并且提出多种尝试方法来治疗SCI,但SCI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疾病,受到许多不同的机制共同影响,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无法同时作用于SCI的多种病理机制。补阳还五汤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SCI的经典方剂,可以通过不同成分、不同靶点及不同通路治疗SCI,增加SCI患者恢复的可能性。研究一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探讨补阳还五汤干预SCI是否有效及安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和参考。研究方法:以“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补阳还五汤”、“随机对照”等为检索词,建库至2021年1月为检索时间,通过电子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依据纳排标准筛选补阳还五汤加减干预S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通过2名专业人员检索、筛选数据,并对其质量评价,借助Revman5.3和STATA16.0软件对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回归分析、合并效应量、发表偏倚检测等。研究结果:共检索到291篇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RCT,依据纳排标准共纳入11篇文献,共777名患者,合并效应量结果表明:观察组的ASI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MD=5.59,95%CI(3.92,7.27),P<0.00001)。观察组的 ASIA 感觉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显着(SMD=8.21,95%CI(5.81,10.62),P<0.00001)。观察组的 ASIA 分级较对照组显着提高(RR=1.68,95%CI(1.28,2.19),P=0.0002)。观察组的 ASIA 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MD=12.62,95%CI(4.38,20.87),P=0.003)。观察组 FIM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MD=1.93,95%CI(1.18,2.68),P<0.00001)。观察组的 SEP 波幅较对照组无显着提高(SMD=0.36,95%CI(-0.40,1.11),P=0.35>0.05)。观察组的MEP 波幅较对照组显着提高(SMD=0.54,95%CI(0.11,0.97),P=0.01<0.05)。观察组的SEP潜伏期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SMD=-4.27,95%CI(-5.78,-2.75),P<0.00001)。观察组的MEP潜伏期显着短于对照组(SMD=-4.83,95%CI(-7.64,-2.03),P=0.0007<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14,95%CI(1.03,1.26),P=0.01<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RR=0.87,95%CI(0.32,2.35),P=0.78>0.05)。Egger 法的结果显示:P=0.011<0.05,且 95%CI[0.750,3.570]不包含0,考虑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大。研究结论:1.补阳还五汤加减辅助治疗SCI可显着提升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ASIA分级、ASIA总评分、MEP波幅、FIM评分及有效率,降低SEP潜伏期及MEP潜伏期,无显着不良反应。2.补阳还五汤加减辅助治疗可促使SCI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增加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临床症状,且具有安全性。3.本次研究有发表偏倚的可能,需要RCT再次验证。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机制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补阳还五汤治疗SCI可能的靶点和通路,阐释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机制,给更深入的研究和和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首先,以“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7味中药的拉丁文、中文标准名或拼音为检索词,通过电子计算机检索T CMSP、TCMID和SymMap数据库,搜集其主要化学成分。其次,通过PubChem数据库检索化学成分的Canonical SMILES,将Canonical SMILES上传至SwissADME平台,筛选有生物学意义的化合物。然后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SEA及PubChem数据库搜索和筛选主要成分的靶点。以“Spinal cord injury”为检索词,检索OMIM、DrugBank、TTD和D isGeNET数据库,搜集SCI的靶点信息。通过Venny2.1获得二者的交集靶点,即考虑为补阳还五汤干预SCI的潜在靶点。借助软件Cytoscape3.7.1,构建相关网络图,并通过拓扑分析筛选补阳还五汤的主要成分。借助String11.0数据库分析交集靶点,Cytoscape 3.7.1的CytoHubba插件,计算出补阳还五汤干预SCI的Top10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Graphpad Prism8.0.1软件对其进行图像化处理。最后,借助AutoDock Vina软件对补阳还五汤的10个主要活性成分与top5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预测结合能。研究结果:1.共检索到1146个补阳还五汤的化合物,通过SwissADME平台共筛选到447个有生物学意义的化合物,包括黄芪的54个化合物;当归的121个化合物;川芎的139个化合物;红花的69个化合物;赤芍的64个化合物;桃仁的66个化合物;地龙的0个化合物。作用于593个靶点。2.通过4个疾病数据库共检索到SCI疾病的197个靶点,与补阳还五汤的靶点取交集,共获得23个潜在治疗靶标。黄芪的13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当归的13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川芎的13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红花的20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赤芍的15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桃仁的10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3.通过拓扑分析获得10个补阳还五汤主要化学成分: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姜黄素(Curcumin)、黄芩素(Baical ein)、视黄醇(retinol)、亚麻酸(Linolenic Acid)、腺嘌呤(Adenine)、野黄芩黄素(Scutellarein)、月桂酸(Lauric Acid)。通过 CytoHubba 插件 Top10 关键靶点: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8(CXCL8)、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干扰素γ(IFNG)、糖皮质激素受体(NR3C1)、前列腺素G(P TGS2)、干扰素β1(IFNB1)、白介素2(IL2)、雄激素受体(AR)。4.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的结果如下: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机制可能与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蛋白质结合等分子功能,细胞质、细胞外空间等细胞组分条目有关。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机制可能与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等有关。5.补阳还五汤的10种活性成分与5个关键靶蛋白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研究结论:补阳还五汤的66个化学成分作用于SCI的23个靶点,TNF、CXCL8、TP53、MMP9、IFNG、NR3C1、PTGS2、IFNB1、IL2、AR为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关键靶点,主要作用于RIG-I样受体通路、NF-kappa B通路、T细胞受体通路等,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神经细胞凋亡,推动轴突再生,进而促进SCI患者功能的恢复。
魏方月[4](2020)在《任脉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任脉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讨论其可能机制,为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周末休息),两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4周),并依据相对安全膀胱容量进行间歇导尿(每周测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行任脉灸疗法,一周灸3次,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4周,两个疗程共灸12次。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以下指标:24h排尿和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最大膀胱压力、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指数评价、B超检查(输尿管返流、肾积水情况),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本课题选取的60例患者中有1例脱落,故最终纳入患者5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29例、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最大膀胱压力、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最大膀胱压力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输尿管返流、肾积水情况。结论:任脉灸疗法在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24h排尿、漏尿次数,增大膀胱安全容量、降低最大膀胱压力、减少残余尿量、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着优势,可调节膀胱顺应性,保护患者的上尿路功能。
张琴[5](2020)在《温针灸对脊髓损伤大鼠Shh/Gli-1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施予艾条温针灸,观察艾条温针灸干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行为学,脊髓损伤处不同时间段Shh(sonic hedgehog,简称Shh)和Gli-1(gli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1,简称Gli-1)的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简称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探索温针灸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与Shh/Gli-1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以探讨温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温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展开研究。参照改良Allen’s的重物打击法制备平第10胸椎(T10)脊髓损伤大鼠模型54只,然后,将造模成功的54只大鼠按照信封随机法分为四个大组,分别为急性期艾条温针灸治疗组、恢复期艾条温针灸治疗组、持续艾条温针灸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其中,持续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又各有两个亚组,即持续艾条温针灸治疗7天组、持续艾条温针灸治疗14天组和模型对照7天组、模型对照14天组,另设置1组正常空白对照组,共7组,每组均为9只,总共63只大鼠。各治疗组按照不同时间段的划分予以温针灸治疗,同时在造模后24小时、第7天、第14天利用BBB(Basso,Beattie&Bresnahan,简称BBB)评分法分别进行大鼠双后肢的运动功能评分。造模后第7天对模型对照7天组及持续治疗7天组进行脊髓损伤处脊髓样本取材,余组脊髓损伤处脊髓样本取材在第14天治疗结束且完成BBB评分后进行。取材成功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法检测各组大鼠Shh mRNA与Gli-1 mRNA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Shh与Gli-1蛋白的表达。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具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行为学指标观察各组于术后3个时间点BBB评分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各组大鼠BBB评分均为0分,造模较成功;第7天,已经介入温针灸治疗的大鼠BBB评分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第14天,所有治疗组大鼠的BBB评分都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间比较,恢复期治疗组评分低于其他两个治疗组,且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持续治疗组BBB评分稍高于急性期治疗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2.各组大鼠Shh和Gli-1的mRNA表达情况观察各组大鼠Shh与Gli-1的mRNA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和温针灸治疗组Shh、Gli-1 mRNA表达均有增多,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第14天这两个时间段,持续治疗组Shh、Gli-1 mRNA的表达均高于模型对照组,且P<0.05;模型7天组Shh、Gli-1 mRNA的表达与模型14天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恢复期治疗组Shh mRNA表达较模型14天组虽有小幅上升,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治疗组Shh mRNA表达较模型14天组有显着增多,P<0.05。各治疗组Gli-1 mRNA表达均高于模型14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段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急性期治疗组Shh、Gli-1 mRNA表达高于恢复期治疗组,但低于持续治疗14天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Shh和Gli-1的蛋白表达情况观察各组大鼠Shh与Gli-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模型7天组大鼠Shh、Gli-1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14天组大鼠Shh、Gli-1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有较明显的增多(P<0.05);各治疗组的Shh、Gli-1蛋白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着(P<0.05);持续治疗7天组大鼠Shh蛋白表达和同时间段的模型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P<0.05),与此同时,持续治疗7天组Gli-1蛋白表达虽较模型7天组稍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治疗14天组大鼠Shh、Gli-1蛋白表达和同时间段的模型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14天组比较,急性期治疗组大鼠Shh、Gli-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治疗组Shh、Gli-1蛋白表达亦稍高于模型组,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段各治疗组间比较,急性期治疗组Shh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恢复期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稍低于持续治疗14天组,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治疗14天组大鼠Shh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持续治疗7天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虽然持续治疗14天组大鼠Gli-1蛋白表达高于恢复期治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急性期治疗组大鼠Gli-1蛋白表达虽高于恢复期治疗组,低于持续治疗14天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1.温针灸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温针灸有促进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2.在大鼠脊髓损伤后,其自身可激活Shh、Gli-1的表达以达到机体自身的缓慢修复。3.温针灸可以促进Shh/Gli-1信号通路中Shh、Gli-1的表达,进而有效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这可能是其治疗脊髓损伤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4.脊髓损伤后温针灸的越早介入和持续介入能更有助于增加Shh、Gli-1的mRNA和蛋白表达,更有利于脊髓损伤运动神经功能恢复。
罗进[6](2020)在《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情况,旨在寻找治疗SCI后尿潴留的更好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SCI后尿潴留的受试患者4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生物反馈电刺激加常规膀胱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电针加常规膀胱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分别按各组方案进行4周的干预,试验期间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及截瘫的针刺康复治疗。4周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尿潴留情况的变化。结果:本试验总共纳入符合标准的40例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收纳20例,其中中止1例、脱落1例,最终共完成18例;治疗组收纳20例,其中脱落1例,最终共完成19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基线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前残余尿量等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可得出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接受4周的干预后,将其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残余尿量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P<0.05);再进行两组组间比较分析,可得出治疗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减少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接受4周的干预后,两组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治疗组膀胱压力减少,容积增大(P>0.05);对两组尿潴留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天数做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结果提示: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提高。结论: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残余尿量及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的改善,与单纯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比,其改善效果更明显。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也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因此,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改善SCI后尿潴留。
李格格[7](2020)在《基于NGF-PI3K/AKT/mTOR轴调节自噬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干预大鼠脊髓损伤尿潴留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将探讨自噬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细胞修复的调控及作用机制,揭示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细胞自噬干预作用,为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修复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雌性SPF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是空白组(K):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J):只暴露脊髓硬脊膜,不给予打击;模型组(M):只给予Allen’s打击,不采取任何治疗;低频组(D):进行Allen’s打击,打击造成脊髓损伤尿潴留模型后24h进行治疗。治疗部位分为两组,共计4个电极片:第一组2个电极片,将电极片的负极放置在大鼠耻骨之上膀胱区,将正极片放置在大鼠第3个骶椎位置上;第二组2个电极片放置脊髓损伤处上、下节段的夹脊穴,正级在上,负极在下,输出波形为三角波,低频电刺激(50Hz),根据电流强度最大不超50m A,以出现适度肌肉收缩为度,20min/次,1次/d,连续干预7d;低频+针刺组(DZ):先进行Allen’s打击,打击造成脊髓损伤尿潴留模型,24h后进行治疗,先进行低频电刺激(50Hz)治疗,10min后采用毫针(0.35×25mm)直刺入T6、T9、T11夹脊穴2mm,留针20min,针刺期间不给予补泻手法,不通电,1次/d,连续干预7d。尿动力学记录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并计算差值。透射电镜法观察脊髓组织中自噬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中LC3B和P6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中NGF、Trk A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中PI3K、pAKT、AKT、p-m TOR、m TOR、LC3B和P62蛋白表达,观察自噬在脊髓损伤后尿潴留中的相互作用和机制。2.以改良Allen’s造成脊髓损伤尿潴留大鼠为模型,利用透射电镜法直接观察自噬情况,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检测LC3B、P62蛋白表达间接衡量自噬流,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调控细胞自噬进而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1.最大膀胱容量治疗前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分别为1.014±0.107、0.927±0.036、4.110±0.165、4.114±0.150、4.284±0.201。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最大膀胱容量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最大膀胱容量显着升高(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和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均未见差异(n=6,P>0.05);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未见差异(n=6,P>0.05)。治疗后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分别为1.037±0.116、0.937±0.026、4.023±0.173、2.503±0.160、3.497±0.277。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最大膀胱容量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最大膀胱容量显着升高(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和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均显着降低(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最大膀胱容量显着升高(n=6,P<0.01)。治疗前后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膀胱容量差值(d)分别为-0.023±0.036、-0.010±0.013、0.087±0.052、1.611±0.212、0.786±0.135。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膀胱容量差值(d)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膀胱容量差值(d)显着增高(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和低频组膀胱容量差值(d)均显着增高(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膀胱容量差值(d)显着降低(n=6,P<0.01)。2.电镜下观察脊髓组织形态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细胞核结构完整,核膜清晰,线粒体形态基本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核膜欠清晰,线粒体出现空泡化并伴有自噬现象;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核膜形态未见差异,线粒体存在空泡化但未见明显自噬现象,低频组核膜形态未见差异,但明显可见空泡化的线粒体并伴有自噬现象。3.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内NGF表达量的观察NGF表达主要部位在细胞胞浆和细胞核内,呈棕黄色或褐棕色颗粒。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NGF灰度值分别为621.375±54.255、614.780±43.754、473.651±66.564、597.441±36.070、545.574±39.440。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NGF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GF表达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NGF表达显着上调(n=6,P<0.01),低频组NGF表达上调(n=6,P<0.05);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NGF表达下降(n=6,P<0.05)。4.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内Tr KA表达量的观察Tr KA表达主要部位在细胞胞浆和细胞核内,呈棕黄色或褐棕色颗粒。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Tr KA灰度值分别为701.770±26.727、698.174±24.618、461.207±85.214、630.975±66.938、576.011±63.233。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Tr KA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r KA表达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Tr KA表达显着上调(n=6,P<0.01),低频组Tr KA表达上调(n=6,P<0.05);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Tr KA表达未见差异(n=6,P>0.05)。5.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内PI3K蛋白表达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I3K蛋白含量分别为1.073±0.024、1.068±0.034、0.487±0.025、0.994±0.013、0.701±0.015。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PI3K蛋白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I3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I3K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PI3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n=6,P<0.01)。6.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内p-AKT含量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AKT/AKT比值分别为0.753±0.036、0.782±0.034、0.643±0.028、0.788±0.019、0.700±0.015。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磷酸化水平未见差异(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磷酸化水平均显着上调(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n=6,P<0.01)。7.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内p-m TOR含量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m TOR/m TOR比值分别为1.099±0.066、1.121±0.081、0.776±0.035、1.044±0.040、1.029±0.031。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磷酸化水平未见差异(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磷酸化水平均显着上调(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磷酸化水平未见差异(n=6,P>0.05)。8.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内LC3B蛋白表达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LC3B蛋白含量分别为0.500±0.009、0.493±0.013、1.509±0.020、0.611±0.017、1.099±0.009。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LC3B蛋白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C3B蛋白表达显着上调(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LC3B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LC3B蛋白表达显着上调(n=6,P<0.01)。9.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内P62蛋白表达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62蛋白含量分别为1.473±0.010、1.472±0.013、1.033±0.008、1.347±0.008、1.093±0.023,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P62蛋白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62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n=6,P<0.01)。10.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中LC3B表达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LC3B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608±0.069、0.622±0.284、0.969±0.039、0.673±0.043、0.776±0.053。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LC3B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C3B表达上调(n=6,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LC3B表达均显着下降(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LC3B表达显着上调(n=6,P<0.01)。11.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中P62表达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62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627±0.045、0.608±0.039、0.362±0.068、0.597±0.061、0.506±0.061。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P62表达未见异常(n=6,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62表达显着下降(n=6,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组、低频组P62表达均显着上调(n=6,P<0.01);与低频+针刺组比较,低频组P62表达下降(n=6,P<0.05)。结论:1.低频电刺激可通过抑制自噬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尿潴留,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效果更好。2.脊髓损伤尿潴留与神经元细胞自噬水平上升有关。3.通过治疗使脊髓损伤尿潴留大鼠脊髓神经元细胞NGF及其受体Tr KA增殖,并激活下游的PI3K/AKT/m TOR通路介导自噬,促进该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抑制细胞自噬的发生。
邵阳[8](2020)在《“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再生困难是世界性难题。脊髓损伤后如何改善病损局部微环境、延缓继发性损伤进展、促进神经元再生修复是治疗关键点。胶质疤痕的过度增生被认为是损伤后神经轴突不能再生并穿越损伤处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脊髓康”为无锡市中医医院临床经验方,前期研究发现具有镇痛、抗炎、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等作用。然而,“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基于此,我们设计临床研究、基础实验,评价“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探讨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为其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科学依据。目的(1)分析“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2)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动态表达情况,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3)观察“脊髓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病损区域组织结构、大鼠肌力的影响,评价“脊髓康”促进大鼠神经功能再生的疗效;(4)观察“脊髓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形态、GFAP、CSPG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无锡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诊断为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的患者共68名,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行手术,配合缓解神经水肿、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脊髓康”,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感觉运动评分,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2)将108只SD大鼠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分别在干预后第3d、7d、14d取样,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表达变化,以荧光定量PCR检测GFAP mRNA的表达变化;(3)将120只SD大鼠分为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康中剂量组、脊髓康低剂量组、强的松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观察各组大鼠在3d、7d、14d时间点的爬板评分、肌力,观察脊髓组织中尼氏体、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4)将180只SD大鼠分为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康中剂量组、脊髓康低剂量组、强的松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各组大鼠在3d、7d、14d取样,以免疫组化及Westerm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GFAP、CSPG蛋白的表达变化,以荧光定量PCR检测GFAP mRNA、CSPG mRNA 的表达变化。结果(1)中药“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临床研究纳入研究的脊髓损伤患者6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对照组90.9%。口服“脊髓康”、年龄是影响脊髓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而性别与预后无关(P>0.05);(2)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SCI后3d模型组脊髓组织GFAP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7d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但第14d仍高于假手术组,表明GFAP作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代表产物,在受损脊髓组织中表达增加;(3)中药“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大鼠SCI后予中药“脊髓康”灌胃,大鼠的爬板数据和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表明脊髓康能促进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造模3d出现明显脊髓组织结构破坏,神经元固缩、坏死,脊髓组织破坏严重,7d脊髓功能损害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胶质细胞浸润,14d胶质细胞浸润加重,同时炎症细胞开始出现。使用强的松组及“脊髓康”的大鼠在各节点检测到脊髓组织结构破坏程度均低于对照组;(4)中药“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星形胶质细胞GFAP、CSPG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Westerm blot及荧光定量PCR显示,大鼠SCI后模型组GFAP、CSPG蛋白及mRNA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强的松组及各剂量脊髓康组(P<0.05)。强的松组、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在3d、7d和14d的GFAP、CSPG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呈动态变化,造模成功后3d表达上升,7d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结论1.“脊髓康”能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2.SCI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CSPG蛋白表达水平与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呈负相关,表明“脊髓康”通过抑制星形细胞活化代表产物GFAP、CSPG蛋白的表达促进脊髓损伤修复。
李可[9](2020)在《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与意义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创伤或非创伤事件导致脊柱骨折或脱位,患者长期的残疾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会带来严重的负担。脊髓损伤继原发性损伤后发生的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生理变化,包括细胞凋亡、炎症和神经变性,是影响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和恢复的主要障碍。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inosmde-3-kinase/protein kinase B/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凋亡、自噬,参与机体免疫、代谢等重要机体活动的信号通路之一,对脊髓损伤的发展、治疗、预后至关重要。电针大椎穴、命门穴治疗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取得明确疗效,但相关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阐明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阐明电针改善脊髓损伤后病理损伤的机制,为临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各18只,模型组、电针组各54只。模型组、电针组各54只大鼠随机分1天亚组、14天亚组、28天亚组各18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利用改良式Allen’s打击法复制T10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电针组大鼠每日于大椎穴、命门穴进行电针干预20分钟,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不予电针刺激,仅每日相同时间、相同强度进行抓取、固定,以保证相同的处理条件。1天亚组、14天亚组、28天亚组大鼠分别再干预1天、14天、28天后进行取材、检测。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对大鼠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评价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采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评价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形态组织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WB)分析检测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组织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包括PI3K、p-PI3K、AKT、mTOR、p-mTOR、p70 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p70S6K)、p-p70S6K、10 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 白 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论证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WB检测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 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3,caspase 3)评价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受损后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3研究成果3.1 BBB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结果示:干预1天、14天、28天,模型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分值均明显低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分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电针干预大椎穴、命门穴干预时间越长,脊髓损伤大鼠肢体功能恢复越明显(P<0.01)。3.2 MRI结果示:空白组、假手术组大鼠脊髓无变形、脊髓信号无异常,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脊髓损伤、脊髓受损区域有高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1天、14天、28天),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炎症区面积逐渐减小(P<0.01);电针组大鼠脊髓损伤炎症T2WI高强度区面积减小程度明显高于模型组,随着时间的推移(1天、14天、28天),差异越明显(P<0.01)。3.3 HE染色结果示:空白组、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细胞结构完整,灰质呈蝴蝶状,白质排列致密,与灰质间界限清晰。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明显破坏,随着时间推移,受损脊髓组织有一定的自我恢复。总体来说,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组织破坏严重,脊髓损伤部位脊髓灰质与白质分界不清、结构混乱,白质松散不规则,且有较多大的坏死空洞存在,血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电针组和模型组相比,脊髓空洞腔小,且腔处组织较更紧密,细胞排列较整齐,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细胞明显减少。3.4免疫组化结果示:干预1天、14天、28天,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caspase 3、p-PI3K、p-mTOR的MOD值经统计学分析,均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caspase 3的MOD值低于模型组、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p-PI3K和p-mTOR的MOD值高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1)。3.5 WB结果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p-mTOR的表达明显高于腹腔注射mTOR阻滞剂雷帕霉素后,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p-mTOR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天、14天、28天,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损伤组织中 p-PI3K/PI3K、p-mTOR/mTOR、p-p70S6/p70S6、AKT 水平明显降低,caspase3、PTEN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而电针组大鼠脊髓损伤组织中p-PI3K/PI3K、p-mTOR/mTOR、p-p70S6/p70S6、AKT 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caspase 3、PTEN 则低于模型组(P<0.01)。并且各指标与一天亚组相比,变化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4.1电针大椎穴、命门穴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4.2电针大椎穴、命门穴能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部位的组织起到修复作用,且干预时间越长。4.3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干预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组织细胞凋亡、自噬。
张瀚[10](2020)在《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方案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病例回顾调查分析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因素;根据文献回顾、病例调查结果以及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意见,制定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上指导该类患者开展膀胱功能康复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1)应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衡阳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88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人口学资料、损伤特征、术后常见并发症及膀胱功能康复情况中15个预测因素与患者膀胱功能评分差值之间的相关性。(2)采用类实验研究的方法,便利抽取2018年1月4日至2019年12月30日在衡阳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住院符合纳排标准的7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6人。根据文献回顾、病例调查结果以及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意见,制定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干预方案。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及常规膀胱功能康复,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干预,在干预前和术后8周时,分别用神经源性膀胱症状量表(Neurogenic Bladder Syptoms Scale,NBS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以及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膀胱功能评分、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患者连续7天记录排尿日记的执行率、患者自我执行间歇性导尿率评估其神经源性膀胱症状、焦虑抑郁水平、膀胱功能状态以及自我膀胱管理情况的差异。(3)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等等。结果(1)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脊髓损伤程度分级、患者术后到行间歇性导尿的间隔时间、是否根据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结果使用改善膀胱功能药物3个变量是影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主要因素。(2)干预前,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残余尿量、膀胱功能分级、神经源性膀胱症状以及焦虑抑郁水平得分上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评分、膀胱安全容量、平衡膀胱率、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连续7天记录排尿日记的执行率以及自我执行间歇性导尿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干预前,膀胱功能分级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症状总分、储存和排空维度、后果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禁维度得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失禁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储存和排空维度得分低于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后果维度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总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及总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脊髓损伤程度分级、术后到行间歇性导尿的间隔时间、是否根据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结果使用改善膀胱功能药物是影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主要因素。(2)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干预方案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状态,减少其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升其自我膀胱管理能力,减轻其神经源性膀胱症状,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二、截瘫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截瘫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不完全性截瘫(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
2 术语和定义 |
3 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诊断标准 |
3.1 中医诊断标准 |
3.2 证候诊断 |
3.2.1 主症 |
3.2.2 次症 |
3.2.2. 1 瘀血阻络证 |
3.2.2. 2 气虚血瘀证 |
3.2.2. 3 脾胃虚弱证 |
3.2.2. 4 肝肾亏虚证 |
3.2.2. 5 气血两虚证 |
4 不完全性截瘫康复的管理 |
4.1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制度 |
4.2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沟通系统 |
4.3 制定员工培训及发展政策 |
4.4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执行机制及计划 |
4.5 建立质量管理的检查反馈机制 |
5 不完全性截瘫的康复评定 |
5.1 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 |
5.2 肌张力评定 |
5.3 肌力评定 |
5.4 心理功能评定 |
5.5 日常生活活动与能力评定 |
6 不完全性截瘫的康复治疗 |
6.1 中医康复介入时机 |
6.2 早期康复治疗 |
6.2.1 康复治疗 |
6.2.1. 1 呼吸训练部分 |
6.2.1.2关节保护和训练建议 |
6.2.1. 3 直立适应性训练 |
6.2.1. 4 膀胱和直肠训练 |
6.2.2 压疮治疗 |
6.2.3 心理治疗 |
6.2.4 康复护理 |
6.3 恢复期康复治疗 |
6.3.1 肌力训练 |
6.3.2 肌肉与关节牵张训练 |
6.3.3 坐位训练 |
6.3.4 转移训练 |
6.3.5 步行训练 |
6.3.6 轮椅训练 |
6.4 辅助器具应用 |
6.4.1 步行矫形器 |
6.4.2 轮椅 |
7 不完全性截瘫的辨证论治 |
7.1 瘀血阻络证 |
7.1.1 治法 |
7.1.2 证据等级 |
7.1.3 推荐意见 |
7.1.4 推荐方药 |
7.2 气虚血瘀证 |
7.2.1 治法 |
7.2.2 证据等级 |
7.2.3 推荐意见 |
7.2.4 推荐方药 |
7.3 脾胃虚弱证 |
7.3.1 治法 |
7.3.2 证据等级 |
7.3.3 推荐意见 |
7.3.4 推荐方药 |
7.4 肝肾亏虚证 |
7.4.1 治法 |
7.4.2 证据等级 |
7.4.3 推荐意见 |
7.4.4 推荐方药 |
7.5 气血两虚证 |
7.5.1 治法 |
7.5.2 证据等级 |
7.5.3 推荐意见 |
7.5.4 推荐方药 |
(2)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的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康复需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康复需求评估工具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创新性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质性研究样本选择 |
2.1.2 专家函询样本选择 |
2.1.3 信效度检验样本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2.3 德尔菲法 |
2.3 研究工具 |
2.3.1 质性研究研究工具 |
2.3.2 专家函询研究工具 |
2.3.3 信效度检验研究工具 |
2.4 量表的发放与回收 |
2.4.1 专家函询阶段 |
2.4.2 信效度检验阶段 |
2.5 资料分析 |
2.5.1 文献资料分析 |
2.5.2 质性研究资料分析 |
2.5.3 专家函询资料分析 |
2.5.4 量表条目及信效度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6.1 文献研究阶段 |
2.6.2 质性研究阶段 |
2.6.3 专家函询阶段 |
2.6.4 信效度检验阶段 |
2.7 科研伦理 |
2.8 技术路线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法 |
3.2 质性研究 |
3.2.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3.2.2 访谈结果 |
3.2.3 提取量表条目 |
3.3 专家函询 |
3.3.1 专家一般资料 |
3.3.2 专家积极系数 |
3.3.3 专家权威系数 |
3.3.4 第一轮专家函询 |
3.3.5 第二轮专家函询 |
3.4 信效度检验 |
3.4.1 预试验结果 |
3.4.2 患者一般资料 |
3.4.3 项目临界比值 |
3.4.4 相关分析结果 |
3.4.5 效度分析结果 |
3.4.6 信度分析结果 |
3.4.7 量表可接受度 |
第4章 讨论 |
4.1 量表构建科学性 |
4.2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4.3 量表构建可行性 |
4.4 量表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脊髓损伤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病位病性 |
3 分期分型 |
4 专病专方 |
5 并发症诊治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进展 |
1 SCI后病理生理变化 |
2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数据提取 |
2.5 质量评价 |
2.6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文献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4 临床疗效分析 |
3.5 安全性分析 |
3.6 发表偏倚分析 |
4 讨论 |
4.1 补阳还五汤方解 |
4.2 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作用机制 |
4.3 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疗效分析 |
4.4 局限与不足 |
4.5 总结与展望 |
5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的检索 |
2.2 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的筛选 |
2.3 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靶点的预测 |
2.4 SCI靶点的收集 |
2.5 治疗潜在靶点的筛选 |
2.6 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靶点和SCI靶点网络的构建的分析 |
2.7 相互作用网络 |
2.8 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
2.9 分子对接验证 |
3 研究结果 |
3.1 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收集 |
3.2 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的筛选 |
3.3 补阳还五汤预测靶点分析 |
3.4 SCI预测靶点分析 |
3.5 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潜在靶点 |
3.6 补阳还五汤不同药物的化学成分-疾病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图 |
3.7 PPI网络的构建 |
3.8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9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补阳还五汤干预SCI的主要化学成分 |
4.2 补阳还五汤干预SCI的作用机制 |
4.3 局限与不足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的具体标准 |
附录2 PubMed检索策略 |
附录3 Embase检索策略 |
附录4 Cochrane检索策略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任脉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中西医如何认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
1.1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 |
1.2 西医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 |
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概况与进展 |
2.1 祖国传统医学的治疗 |
2.2 现代医学的治疗 |
2.3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灸法治疗概况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3 研究方法 |
1.4 疗效观察指标 |
1.5 安全性观测 |
1.6 统计学方法 |
1.7 质量控制 |
2 研究结果 |
2.1 脱落情况 |
2.2 一般资料分析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h排尿次数比较 |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h漏尿次数比较 |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最大膀胱压力比较 |
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比较 |
2.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情况 |
2.9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
3 讨论 |
3.1 评价指标与可信度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3 采用任脉灸法的理论依据 |
3.4 创新点 |
3.5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温针灸对脊髓损伤大鼠Shh/Gli-1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外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实验研究及Shh信号通路与神经干细胞关系研究进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其他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制备脊髓损伤大鼠模型 |
2.2 分组 |
2.3 各组处理方法 |
2.4 采集脊髓样本 |
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各组大鼠行为学观察 |
4.2 各组大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4.3 各组大鼠Shh和Gli-1的蛋白表达情况 |
5 讨论 |
5.1 疾病选择的依据 |
5.2 动物模型选择的依据 |
5.3 治疗方法选择的依据 |
5.4 指标选择的依据 |
5.5 实验指标结果分析及评价 |
5.6 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BBB评分 |
个人简介 |
(6)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样本量估算 |
1.5 中止试验病例标准 |
1.6 病例脱落的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试验前评估 |
2.3 治疗方法 |
2.4 检测指标 |
2.5 疗效标准 |
3 实验仪器 |
4 统计分析 |
5 不良事件处理 |
6 技术路线图 |
7 研究结果 |
7.1 研究具体完成情况 |
7.2 一般基线情况 |
7.3 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 |
7.4 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比较 |
7.5 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压力和容积比较 |
7.6 临床疗效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尿潴留的相关研究 |
1.1 传统医学中尿潴留的病名认识 |
1.2 传统医学中尿潴留的病因病机 |
1.3 现代医学中尿潴留的诊断标准和类型分类 |
1.4 现代医学中尿潴留的发病机制 |
1.5 脊髓损伤后尿潴留中西医治疗方法 |
1.6 生物反馈电刺激的认识 |
1.7 八髎穴的认识及选穴依据 |
1.8 针刺治疗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 |
1.9 针刺治疗能调节膀胱功能 |
2 总结 |
3 临床结果分析 |
3.1 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 |
3.2 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压力和容积比较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展望与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基于NGF-PI3K/AKT/mTOR轴调节自噬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干预大鼠脊髓损伤尿潴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综述 脊髓损伤及脊髓损伤尿潴留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1.1 文献记载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对脊髓损伤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2.1 脊髓损伤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
2.2 脊髓损伤的治疗 |
3 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
3.1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功能 |
3.2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的病理反应 |
3.3 星形胶质细胞的修复功能 |
3.4 星形胶质细胞与脊髓损伤后修复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 |
1 “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案 |
1.6 评价标准 |
1.7 安全指标检测 |
1.8 统计学处理 |
1.9 分组方法 |
1.10 结果 |
2 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的文献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主要治法及用药情况分析 |
2.3 主要治则及选取方药分析 |
2.4 辨证用药规律分析 |
2.5 药物分类组合情况 |
2.6 方剂中各类药物组合频率分析 |
2.7 治法运用规律分析 |
3 “脊髓康”的组方原则及处方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药物和试剂 |
1.4 动物分组 |
1.5 模型制备 |
1.6 标本采集 |
1.7 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组织GFAP的蛋白表达 |
1.8 Western blottingting检测脊髓组织GFAP的蛋白表达 |
1.9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脊髓组织GFAP mRNA表达 |
1.10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SCI术后大鼠脊髓标本HE染色及GFAP免疫组化表达对比 |
2.2 各组大鼠GFAP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动态表达 |
2.3 各组大鼠GFAP mRNA动态表达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
1.4 中药“脊髓康”药液制备 |
1.5 0.3%强的松药液制备 |
1.6 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 |
1.7 模型制备 |
1.8 标本采集 |
1.9 HE染色 |
1.10 Nissl染色 |
1.11 斜板实验、肌力检测评价 |
2 结果 |
2.1 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 |
2.2 大鼠脊髓组织Nissl染色 |
2.3 “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爬板实验的影响 |
2.4 “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3 小结 |
实验三“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星形胶质细胞GFAP、CSPG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
1.4 中药“脊髓康”药液制备 |
1.5 0.3%强的松药液制备 |
1.6 动物分组 |
1.7 模型制备 |
1.8 标本采集 |
1.9 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组织GFAP、CSPG的蛋白表达 |
1.10 Western blottingting检测脊髓组织GFAP、CSPG的蛋白表达 |
1.11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脊髓组织GFAP mRNA、CSPG mRNA表达 |
1.12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免疫组化表达 |
2.2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蛋白的免疫组化表达 |
2.3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ting表达 |
2.4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ting表达 |
2.5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 mRNA表达 |
2.6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 mRNA表达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综述1 大鼠脊髄损伤造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机器辅助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康复影响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
附录2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大椎穴、命门穴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
1 脑卒中 |
2 认知功能障碍 |
3 阿尔兹海默病 |
4 颈椎病 |
5 脊髓损伤 |
6 腰椎间盘突出症 |
7 小儿脑性瘫痪 |
8 其他 |
9 小结 |
综述二 人体神经系统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概况 |
2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3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神经系统 |
4 小结 |
综述三 脊髓损伤临床治疗进展 |
1 手术 |
2 升高血压 |
3 干细胞移植 |
4 药理学治疗 |
5 中医药 |
6 运动训练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肢体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二 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三 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mTOR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实验四 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方案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理论基础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方案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截瘫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不完全性截瘫[J]. 章薇,李金香,娄必丹,钟峰,石文英,魏歆然,罗小元,曹越,王军,王妍. 康复学报, 2021(05)
- [2]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需求量表的编制研究[D]. 刘素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和机制[D]. 张刘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任脉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D]. 魏方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温针灸对脊髓损伤大鼠Shh/Gli-1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电针八髎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基于NGF-PI3K/AKT/mTOR轴调节自噬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夹脊穴”干预大鼠脊髓损伤尿潴留的影响[D]. 李格格.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D]. 邵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D]. 李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方案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D]. 张瀚. 南华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