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浸变压器绕组加导油挡板结构时温升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井永腾,王宁,李岩,郭昊[1](2019)在《电磁-热-流弱耦合的变压器绕组温升研究》文中指出绕组热问题的研究涉及到电磁学、流体动力学和数值传热学等学科,当前国内外学者未考虑变压器整体油流分布对绕组温升的影响。基于电磁-热-流弱耦合分析法,通过对变压器整体油路三维有限体积分析和绕组杂散损耗有限元数值分析,确定绕组温升数值分析的边界条件,计算绕组区域的温度场,研究绕组区域的铜—油温升和油流分布,考虑分析了不均匀油流分布下绕组区域的散热情况。以提高测温点数量与减小光纤对油路影响为前提,设计进行了高压绕组光纤测温实验,对比实验值与数值分析值,所得误差均在±3. 5%以内,证明了耦合方法可直接应用于电力变压器绕组冷却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刘鹏程[2](2018)在《分体式变压器冷却系统冷却效能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区用电负荷的快速增加,城区内变电站的建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综合考虑土地占用面积及城市环境协调等问题,地下变电站及户内变电站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封闭的三维空间内,变压器散热十分困难,为保证散热效果,其变压器的冷却器形式及布置方式与常规变电站有很大差异,一般使用分体式、上下式或水平式布置。本文主要从热力学与流体力学角度出发,对分体式变压器进行研究,给出其整个冷却系统中各物理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变压器本体的数值模拟方法。用于指导分体式变压器冷却系统结构的各项设计。同时可以更好的保障变电站分体冷却变压器的可靠安全运行,提升电网运行可靠性。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有:(1)针对分体式变压器冷却系统所用的片式散热器进行研究。分析其散热过程和流体流动原理,给出在指定散热器油的入口温度与流速的条件下,散热器的出口油温和散热功率的计算方法,得到计算程序。(2)针对分体式变压器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进行研究。分析循环驱动力的产生与各项阻力的计算方法,给出在已知散热器油入口温度的条件下,循环回路中油流率的计算方法,得到计算程序。(3)分析了变压器冷却系统中关键组部件的功能,发热元件的产热原理,及各部件的散热原理。(4)针对分体式变压器冷却系统中的变压器本体进行有限元分析。建立了分体式变压器完整的三维模型,使用ANSYS FLUENT CF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将前两部分得到的计算程序接入FLUENT中,得到实际运行工况下,该型号的变压器出口油温度为339.08K,顶层油温为341.30K,油温与底层油温的温差为13 K。分析三维温度场模型,给出了高低压绕组每饼的温升和绕组热点温度出现的位置,高压绕组最高温升约为64 K,调压绕组最高温升为52 K,低压绕组最高温升为63 K,都低于温升极限标准;分析三维速度场模型,给出了变压器本体和出口油的流动情况。计算出给定工况下分体式变压器冷却系统各参数的值。(5)对上下分体式变压器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工况下各点的实际温度值,将温度值与所得的计算结果进行比对,探讨了散热器与本体垂直距离对冷却性能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散热器与本体垂直距离变大,平均油温升高。
李龙女[3](2016)在《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的油流分布与温度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力变压器单台容量和电压等级越来越高,随之带来的损耗过大、热点温升超标问题成为工程制造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大容量电力变压器主要采用油浸冷却方式,为了降低运行成本及防止“油流带电”,80%以上采用自然油循环冷却方式,自然油循环变压器流动的动力为热浮升力,散热源绕组的冷却路径和散热源散热器的油流路径自成一体,内部油流路径复杂,而其内部损耗以及油流分布是影响热点温升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针对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的油流分布以及温度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损耗建模计算,油流建模和特性分析,以及热点温升的计算和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主要创新成果和工作如下:(1)针对变压器损耗计算以及由于漏磁集中可能引起的局部过热问题,建立了考虑趋肤效应的三维时谐非线性涡流场计算模型,对变压器漏磁场以及结构件杂散损耗进行了详细的分解计算,并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针对一种新型的器身磁屏蔽—压板嵌入式磁屏蔽,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压板嵌入式磁屏蔽对自身磁路和损耗分布的影响,通过改变压板嵌入式磁屏蔽的厚度以及绕组与嵌入式磁屏蔽的间距提出了16套设计方案对压板嵌入式磁屏蔽进行优化分析,为该嵌式磁屏蔽结构的技术产业化提供了依据。(2)针对自然油循环变压器内部传热以及油流特性问题,建立了基于有限体积法的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绕组区域油路模型,分析了其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油流分配情况以及油流特性,研究单独考虑单个绕组以及考虑整体模型对动力源确定的影响,使得计算模型更加合理,提高了油流分析的精度,并综合考虑了不同垫块个数、撑条厚度等结构因素对绕组油流特性的影响,为变压器绕组区域油路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3)建立了变压器绕组区域温升计算的三维有限体积数值分析模型,基于电磁场、油流场以及温度场的多场耦合分析方法确定绕组区域热点温升,这种方法考虑了温度对材料特性的影响,更加合理的描述了磁-流体-热之间的耦合现象,计算热点温升与实验测量结果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垫块个数以及不同撑条厚度对绕组区域温升的影响规律,为变压器的热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4)建立了变压器整体油路模型,通过利用多孔介质模型的简化计算得到变压器整体油路特性,得到结构件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在此基础上进行电磁场和温度场的耦合分析,确定结构件热点位置以及温升,并与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为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以及结构件热点温升的确定提供了新思路。(5)提出了三种针对嵌式磁屏蔽的冷却油路模型,对比分析其油流和温升特性,为嵌式磁屏蔽本身的油路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为验证本文设计方法的工程实用性,运用本文方法针对一台实际自然油循环变压器产品器身磁路以及绕组区域油路进行优化设计,最终改善了变压器结构件以及绕组温升,设计产品通过试验考核。
井永腾[4](2014)在《大容量变压器中油流分布与绕组温度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生产的超高压、特高压大型电力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不断增加,变压器的损耗和温升问题已成为国际电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负载损耗是变压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其包含的各个损耗分量作为变压器温升研究中的热源,其大小及分布直接影响变压器的热点温升分析。由于变压器在运输过程中体积受到一定的限制,大型变压器单位损耗大且散热困难,负载损耗、冷却特性及绕组区域温升的准确计算和分析是其设计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大容量变压器的负载损耗中的各个损耗分量的分解问题、油流冷却系统的固有特性及工作状态、绕组区域温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计算分析与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应用三维非线性时谐场分析法,对变压器漏磁场进行了计算,并且将部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指定位置漏磁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对误差在5%以内,满足工程要求,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2)建立了考虑材料各向异性及不同屏蔽结构形式的大容量变压器三维有限元时谐涡流场计算分析模型,分析了变压器金属结构件中损耗及分布,通过对十八台不同结构形式及各极限分接运行情况下的变压器产品进行实验及分析,对变压器的负载损耗计算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负载损耗中各个损耗分量所占的比重,并将此计算方法应用于新产品的研发。(3)基于权重系数方法建立了变压器绕组杂散损耗计算数学模型,准确地计算出变压器绕组中的杂散损耗。针对不同导线结构进行了实验,并且对数值仿真得到负载损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此方法中的权重系数,提高了绕组杂散损耗的计算精度,并应用此方法对新产品进行了验证分析。(4)根据流体力学、流体动力学及粘性流体力学理论,提出了FVM—FLIC耦合方法,分析了变压器冷却系统油流特性,确定冷却系统的工作状态。建立大容量变压器流体域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变压器整体冷却系统油流特性进行计算与分析。通过对冷却系统油流特性的分析,确定了冷却系统动力源—油泵的工作点,进而确定冷却系统的工作状态,并将此计算得到的数据结果应用于绕组区域温升的计算。(5)基于电磁场、流场及温度场的多场耦合及流—固耦合方法,建立了变压器绕组区域温升计算模型,分析了变压器绕组区域温升分布。首先,通过对变压器电磁场的分析,计算出绕组区域的损耗及分布,得到绕组区域温升计算的热源;其次,对变压器整体油流冷却系统进行计算与分析,确定冷却系统的工作点和工作状态,得到绕组区域温度场计算的边界条件;最后,通过对变压器绕组区域进行多场耦合及流—固耦合计算分析,得到绕组区域的温升及分布。通过对变压器绕组区域进行光纤测温实验,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修正计算方法,同时也验证了温升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6)采用本文计算方法,对一台特高压、大容量的变压器进行优化设计及分析计算。在对变压器负载损耗的分解计算、油流冷却系统的分析和绕组区域温升的计算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绕组区域损耗分布的方法,建立了一套高效、节能的变压器油流冷却系统,简化了冷却结构,改善了变压器绕组温升,设计的产品通过了实验考核。
赵蓉,冯智倩,高荣贵,高欣,许强,梁嗣元[5](2014)在《油浸式变压器顶层油温热路模型计算分析与检验》文中指出介绍了传统变压器内部热场的有限元方法模拟热路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平均油温、太阳辐射等条件参数,对原有模型进行改进,利用光纤光栅温度测量系统,对变压器样机进行现场温升试验,并将热路修正模型计算结果与几台变压器实测温升数据进行对比,结果验证了该热路修正模型的精确性。
刘永志[6](2012)在《油浸式变压器温度场的数值计算与分析》文中指出变压器是电力传输中重要的设备,它对电能的经济传输、灵活分配和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力变压器的节能降耗以及控制过热是目前电力系统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保证电力系统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准确计算出变压器的平均温升和最热点温升,并进而合理地控制其分布,以满足标准要求,是保证变压器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的关键。通过实验能够证明,漏磁通对主磁通的比值会随着变压器容量的增大而增大,由此产生绕组损耗过大继而引起过热问题,当绕组的温升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超出国家所规定的温升限值,而变压器的使用寿命是判定温升限值的基础。本文结合国内外对变压器温度场计算研究的现状,立足于工程实践应用,根据传热学基本原理和经典试验换热准则,分析了电力变压器的内部热源及散热方式,总结出了饼式绕组的平均导热系数以及油箱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求解公式,应用大型有限元软件FLUENT分析了强油循环变压器与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的三维温度场与油流场。首先,计算了17000 kVA /37.6kV强油循环变压器各部件的温度场分布以及油流场分布,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总结了误差产生的原因,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磁屏蔽对油箱表面温度场的影响以及入口油速对变压器温度场的影响;其次,应用FLUENT软件中的Boussinesq模型计算了10000 kVA /35kV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的温度场,建立了绕组为饼式结构的变压器三维模型,通过GAMBIT对复杂的饼式绕组及水平油道采用从下往上分层切块的方法进行剖分,保证了网格的质量,提高了计算的精确性,将仿真结果与解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相对误差在±10%之内;最后,建立了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的二维温度场模型,二维结果与三维结果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通过二维模型分析了水平油道高度、绕组导向区数、发热中心与散热中心之比、负载系数对绕组平均温升与热点温升的影响,并给出了结论,对变压器的结构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井永腾[7](2009)在《电力变压器涡流场及热问题计算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变压器涡流场及热问题的计算与分析是电力变压器设计与计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电力变压器的容量越大,漏磁场就越强,绕组和结构件中感应的涡流密度就越大,导致了涡流损耗和杂散损耗的增大,可能使绕组和结构件过热,因此,准确深入地研究电力变压器的涡流场及热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电力变压器涡流场及热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一台型号为DFP1—240MVA/500kV电力变压器为研究对象,对其复杂模型进行了合理简化,应用电力变压器电磁场理论和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对该变压器进行了涡流场及热问题的分析。首先,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电力变压器建立三维模型,通过对电力变压器的三维漏磁场的准确计算与分析,得出了电力变压器结构件上的涡流分布及其损耗,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应用ANSYS软件对电力变压器漏磁场进行仿真分析的可行性及其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其次,在准确计算电力变压器涡流损耗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和分析在油箱壁上安装电磁屏蔽、夹件上加装电磁屏蔽及在拉板上开槽等几种情况下的涡流分布及其损耗,给出了降低结构件涡流损耗的方法;最后,本文以流体力学和计算传热学为基础,以AutoCAD、GAMBIT及FLUENT等通用软件为工具,给出了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绕组、油流温升的计算模型和方法,得出了电力变压器在不同冷却介质条件下绕组和油流的温度和流速分布,应用相关理论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降低温升的方法,通过实例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通过对电力变压器漏磁场、涡流场和温度场的分析,给出了降低变压器涡流损耗和油流温升的方法,并且证明了计算和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对大型电力变压器的合理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金泽[8](2003)在《油浸变压器绕组加导油挡板结构时温升计算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饼式绕组加挡油板时铜—油温升 (即绕组对油的温升 )的计算方法 ,并与常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二、油浸变压器绕组加导油挡板结构时温升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浸变压器绕组加导油挡板结构时温升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电磁-热-流弱耦合的变压器绕组温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多物理场理论研究 |
1.1 电磁场 |
1.2 温度场和流体场 |
2 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
3 实验方案设计与分析 |
4 结论 |
(2)分体式变压器冷却系统冷却效能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地下变电站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散热器散热分析与计算 |
2.1 散热器散热特性分析 |
2.1.1 片式散热器简介 |
2.1.2 分体式散热器的结构特点 |
2.2 散热器散热功率的计算 |
2.2.1 整体计算方法及流程 |
2.2.2 空气侧传热分析与计算 |
2.2.3 油侧传热分析与计算 |
2.2.4 散热器总传热特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体式变压器循环回路油流率分析与计算 |
3.1 油回路的结构特点对比 |
3.1.1 传统传热模型及流率分析方法 |
3.1.2 分体式变压器油回路的结构特点 |
3.2 分体式变压器循环回路油的流率计算 |
3.2.1 整体计算方法及流程 |
3.2.2 循环驱动力计算 |
3.2.3 循环压力损失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本体产热与散热分析 |
4.1 概论 |
4.2 变压器本体产热分析 |
4.2.1 绕组的产热 |
4.2.2 铁芯的产热 |
4.3 变压器本体的散热 |
4.3.1 热传导计算 |
4.3.2 热对流计算 |
4.3.3 辐射散热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压器本体的数值模拟研究 |
5.1 概论 |
5.2 CFD方法简介 |
5.2.1 控制方程 |
5.2.2 FLUENT求解流程 |
5.3 MATLAB调控FLUENT方法简介 |
5.4 几何模型 |
5.5 网格划分 |
5.6 边界条件设定 |
5.7 变压器温度场的结果与分析 |
5.7.1 整体温度场分析 |
5.7.2 高压绕组温度场分析 |
5.7.3 调压绕组温度场分析 |
5.7.4 低压绕组温度场分析 |
5.8 变压器速度场的结果与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散热器与本体垂直距离对冷却效能的影响实验 |
6.1 实验概述 |
6.2 实验过程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的油流分布与温度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负载损耗以及屏蔽的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油流特性研究关键问题及现状 |
1.2.3 绕组温升研究关键问题及现状 |
1.2.4 结构件热点温升研究关键问题及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力变压器漏磁场以及杂散损耗研究 |
2.1 引言 |
2.2 杂散损耗计算模型 |
2.2.1 单相自耦变压器计算模型 |
2.2.2 铁磁部件电磁性能分析 |
2.3 变压器漏磁场以及杂散损耗计算 |
2.3.1 结构件漏磁场和杂散损耗 |
2.3.2 绕组区域杂散损耗 |
2.3.3 漏磁计算验证 |
2.3.4 负载损耗实验 |
2.4 压板嵌入式磁屏蔽特性研究 |
2.4.1 嵌式磁屏蔽对结构件漏磁场以及杂散损耗的影响 |
2.4.2 嵌式磁屏蔽厚度优化 |
2.4.3 绕组与嵌式磁屏蔽间距优化 |
2.5 小结 |
第3章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内部传热与油流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的结构特点以及散热过程 |
3.3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油流特性 |
3.3.1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物理数学模型 |
3.3.2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油温升计算 |
3.3.3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油流特性分析 |
3.4 不同物理结构和边界对变压器绕组区域油流特性的影响 |
3.4.1 垫块数对绕组油流特性的影响 |
3.4.2 撑条厚度对绕组油流特性的影响 |
3.4.3 底层油温对绕组油流特性的影响 |
3.4.4 挡油板数对绕组油流特性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绕组温度场数值分析与研究 |
4.1 引言 |
4.2 绕组三维温度场计算分析 |
4.2.1 物理数学模型 |
4.2.2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绕组三维温度场计算 |
4.2.3 绕组温升实验 |
4.3 不同物理结构对绕组区域温升影响 |
4.3.1 垫块数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
4.3.2 撑条厚度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变压器结构件温升问题研究 |
5.1 引言 |
5.2 变压器结构件温升计算方法 |
5.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5.2.2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
5.2.3 磁热耦合计算模型 |
5.2.4 多孔介质模型 |
5.3 变压器结构件温升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变压器油路以及温升优化设计 |
6.1 引言 |
6.2 压板嵌入式磁屏蔽油路设计 |
6.3 变压器结构件温升优化 |
6.4 变压器绕组区域油路优化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大容量变压器中油流分布与绕组温度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大容量变压器中油流分布及绕组温升研究关键问题及现状 |
1.2.1 变压器负载损耗研究关键问题及现状 |
1.2.2 变压器冷却系统研究关键问题及现状 |
1.2.3 绕组温升研究关键问题及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变压器负载损耗分解计算 |
2.1 引言 |
2.2 变压器结构件中三维漏磁场及损耗计算 |
2.3 基于权重系数方法的绕组漏磁场和损耗计算 |
2.3.1 绕组漏磁场计算 |
2.3.2 绕组环流损耗计算 |
2.3.3 绕组涡流损耗计算 |
2.3.4 绕组杂散损耗计算 |
2.3.5 软件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压器冷却系统及油流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冷却系统结构分析 |
3.3 变压器油流动特性分析及计算 |
3.3.1 冷却介质的特性分析 |
3.3.2 冷却系统流体网络的划分 |
3.3.3 流体网络中的流量及压降计算 |
3.3.4 子冷却系统油流特性方程 |
3.3.5 冷却系统流动特性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压器绕组三维温度场计算 |
4.1 引言 |
4.2 绕组温升计算方法分析 |
4.3 绕组区域温度场计算与分析 |
4.3.1 基本假设与边界条件 |
4.3.2 绕组温升计算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FP-410MVA/1000kV 变压器优化设计 |
5.1 引言 |
5.2 变压器器身磁路优化设计 |
5.3 基于权重系数方法绕组导线线规的选取 |
5.4 基于 FVM-FLIC 耦合方法变压器油路优化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设计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大型变压器负载损耗分解实验设计 |
6.2.1 实验方案设计 |
6.2.2 产品参数及实验接线 |
6.2.3 实验结果分析 |
6.3 强油导向变压器冷却系统实验设计 |
6.4 大型变压器绕组温升实验设计与分析 |
6.4.1 实验方案设计 |
6.4.2 光纤测温实验模型的设计 |
6.4.3 实验线路及各数据的测量 |
6.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油浸式变压器顶层油温热路模型计算分析与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传统变压器热路模型建立 |
2 模型分析 |
3 模型修正及其适用性分析 |
3.1 太阳辐射对变压器热点温度的影响修正 |
3.2 对变压器损耗的计算及修正研究 |
3.3 温度对变压器油密度的影响 |
3.4 变压器箱体对外散热热阻 |
3.5 变压器冷却器散热热阻 |
4 修正模型验证 |
4.1 与810032#型变压器数据对比 |
4.2 与09503#型变压器数据对比 |
5 结语 |
(6)油浸式变压器温度场的数值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力变压器内部热源及散热分析 |
2.1 电力变压器的内部热源 |
2.1.1 绕组区域的热源 |
2.1.2 铁心区域的热源 |
2.2 电力变压器的散热分析 |
2.2.1 热传导计算 |
2.2.2 对流散热计算 |
2.2.3 辐射散热计算 |
2.3 小结 |
第三章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3.1 电力变压器的允许温升及油流速限值 |
3.1.1 变压器的允许温升 |
3.1.2 变压器的油流速限值 |
3.2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计算 |
3.2.1 强油循环变压器的冷却结构 |
3.2.2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的物理模型 |
3.2.3 网格剖分 |
3.2.4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3.2.5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边界条件 |
3.2.6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结果分析 |
3.2.7 温度场结果对比 |
3.2.8 屏蔽对油箱壁温升的影响 |
3.2.9 入口油速对变压器温升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4.1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三维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4.1.1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三维温度场的物理模型 |
4.1.2 网格剖分 |
4.1.3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的边界条件 |
4.1.4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的结果分析 |
4.1.5 三维温度场结果对比 |
4.2 变压器温升影响因素分析 |
4.2.1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二维验证 |
4.2.2 水平油道高度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
4.2.3 导向区数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
4.2.4 发热中心与散热中心之比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
4.2.5 负载系数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电力变压器涡流场及热问题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涡流场问题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热问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力变压器漏磁场的计算 |
2.1 电力变压器的漏磁场 |
2.2 电力变压器漏磁场计算模型的建立 |
2.3 DFP1-240MVA/500kV型电力变压器漏磁场的计算与分析 |
2.3.1 DFP1-240MVA/500kV型电力变压器结构参数 |
2.3.2 变压器漏磁场的仿真与计算 |
2.3.3 计算结果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变压器结构件涡流损耗计算与分析 |
3.1 涡流损耗的计算方法 |
3.1.1 解析法 |
3.1.2 二维和三维有限元分析法 |
3.2 DFP1-240MVA/500kV变压器结构件涡流损耗的计算与分析 |
3.2.1 铁心拉板涡流场及损耗分布计算与分析 |
3.2.2 夹件涡流场及损耗分布计算与分析 |
3.2.3 油箱涡流分布及损耗分布计算与分析 |
3.3 结论 |
第四章 电力变压器热问题计算与分析 |
4.1 变压器的换热特性 |
4.2 变压器油流特性 |
4.3 变压器温升及油流速限值 |
4.3.1 变压器温升限值 |
4.3.2 变压器流速限值 |
4.4 电力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与分析 |
4.4.1 边界条件参数的确立 |
4.4.2 绕组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 |
4.4.3 绕组油流场的计算与研究 |
4.4.4 导油挡板对温升的影响 |
4.5 FLUENT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的比较 |
4.6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油浸变压器绕组加导油挡板结构时温升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磁-热-流弱耦合的变压器绕组温升研究[J]. 井永腾,王宁,李岩,郭昊.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9(10)
- [2]分体式变压器冷却系统冷却效能模型研究[D]. 刘鹏程. 山东大学, 2018(12)
- [3]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的油流分布与温度场研究[D]. 李龙女. 沈阳工业大学, 2016(06)
- [4]大容量变压器中油流分布与绕组温度场研究[D]. 井永腾. 沈阳工业大学, 2014(10)
- [5]油浸式变压器顶层油温热路模型计算分析与检验[J]. 赵蓉,冯智倩,高荣贵,高欣,许强,梁嗣元. 电工电气, 2014(02)
- [6]油浸式变压器温度场的数值计算与分析[D]. 刘永志. 沈阳工业大学, 2012(07)
- [7]电力变压器涡流场及热问题计算与分析[D]. 井永腾. 沈阳工业大学, 2009(09)
- [8]油浸变压器绕组加导油挡板结构时温升计算方法[J]. 刘金泽. 电机电器技术,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