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浆液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胆囊浆液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一、胆囊浆膜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杉[1](2020)在《经胃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G-NOTES)临床应用初探》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TG-NOTES在诊断不明原因腹水中的临床价值;2)通过活体小型猪模型探讨TG-NOTES行胆囊探查术的胃部最佳进镜部位以及其安全性及可行性;3)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钛夹(南京微创ROCC-D-26-195-C)在TG-NOTES中的封闭效果及对于腹腔内脏器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行TG-NOTES(32例)及腹腔镜术(32例)以诊断不明原因腹水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分析患者确诊率、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数据,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2)选取小型猪13只(体重20-30kg),于其中选取6只分别以胃窦大弯侧、胃窦前壁小弯侧、胃体窦交界处小弯侧为入路(各2只)进入腹腔完成腹腔探查,记录探查范围,并确定探查胆囊及肝脏最佳进镜部位,剩余7只实验动物以最佳进镜部位进入腹腔,完成胆囊腔内探查、胆囊活检以及胆囊息肉切除术等操作。记录手术时间,计算胆囊探查成功率,实验动物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术后3月解剖实验动物观察腹腔内情况及胆囊愈合情况;3)选取小型猪12只(体重20-30kg)行TG-NOTES,分为胆囊探查组、肠修补组以及对照组3组,每组4只实验动物,术中使用钛夹封闭胆囊、肠壁及胃壁切口,并于肝脾表面留置钛夹,术后观察实验动物活动及进食状况,比较三组术后第一天活动时间、过渡至正常饮食时间,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及死亡情况,于术后3月解剖实验动物,观察腹腔内粘连情况,胃壁粘膜面,肠壁浆膜面以及胆囊壁的愈合情况,取钛夹周围组织与对照组正常组织对比HE染色结果。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组确诊率分别为NOTES术84.4%,腹腔镜术93.8%,两组确诊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1.44,P>0.05)。术后均无腹腔感染、胃壁/腹壁切口出血、穿孔、穿刺口/切口瘘等并发症发生。NOTES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腹腔镜组(P<0.05),NOTES组术后腹痛评分低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2)三处胃壁入口均可较好显示腹腔内脏器,三种入路探查胆囊由易到难分别是:胃窦前壁小弯侧、胃体窦交界处小弯侧以及胃窦大弯侧,故认为胃窦前壁小弯侧是探查胆囊的最佳进镜部位。以胃窦前壁小弯侧为入口的9只实验动物胆囊探查术的成功率为77.78%(7/9),探查失败的2例失败原因分别是胆囊位置较深以及腹腔内粘连重,平均手术时间为75.0±17.68min,术中成功使用活检钳及圈套器获取局部胆囊粘膜组织。13只实验动物中有11只术后存活,2例死亡,原因为腹腔充气过多引起腹压过高导致呼吸心跳抑制死亡,所有存活的实验动物术后均未发生腹腔出血、感染、穿孔等迟发性并发症,术后3月实验动物体重均较术前有所增长,体重平均增加2.50±1.41kg,解剖见腹腔内粘连不重,1例可于肝脏与腹壁间以及肠壁与腹壁间见粘连带,余未见明显粘连,仅钛夹放置部位及周边可见筋膜或纤维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易于分离,胆囊愈合良好;3)术中操作顺利,胆囊探查组、肠修补组较对照组术后第1天活动时间减少,术后过渡至正常饮食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无出血、穿孔、腹膜炎等表现,亦无实验动物死亡。术后3月解剖实验动物,肠修补组中1例可见腹腔内广泛粘连(术前已有腹腔粘连),余腹腔内粘连不明显,病理结果提示胃壁、肠壁及胆囊均全层愈合,与正常组织对比可见,钛夹夹闭处胃壁粘膜腺体稍增生,胆囊壁有少许炎症反应,肝脏及肠管无明显变化,其中1例脾门处可见一直径约7cm囊性包块,病理结果考虑血管源性包块可能性大。结论:1)TG-NOTES腹腔探查术对不明原因腹水的诊断具有诊断率高、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势,是一种与腹腔镜探查术诊断效果相当,有效、安全、经济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2)胃窦前壁小弯侧可作为TG-NOTES探查胆囊的最佳进镜部位,胆囊息肉切除术、胆囊粘膜活检术等操作均安全可行,内镜下保胆取石术的可行性得以初步验证。3)钛夹短期在腹腔内影响较小且封闭效果确切,在NOTES手术封闭脏器切口上具有重要作用。

刘秋雨[2](2020)在《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约20%-30%显示恶性生物学特征,同时11%-47%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GIST的治疗与相应的预后因子有很大的相关性,有鉴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和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关的预后预测因子。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4年4月间的GIST病例共168例,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诊断证实。回顾性分析其相应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按照1年、3年、5年随访患者生存率;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指标,统计学方法分析预后相关因子。结果:168例患者中,男性113例,女性55例,年龄范围18岁-78岁。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消化道出血。原发部位在消化系统者115例(68.4%),其中51例(30.4%)呈多发性病灶;88例(52.4%)病灶瘤体最大径>5cm,80例肿瘤组织核分裂像≥5个/50HPF。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部分肿瘤组织呈CD117阳性,比率约占92.9%(156/12),DOG1阳性比率为97.0%(163/5),CD34阳性比率为53.0%(89/79),S-100阳性比率为25.6%(43/125)。获随访患者149例,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临床表现、肿瘤部位、肿瘤数目、CD34与S-100表达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最大径、核分裂数目与肿瘤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即肿瘤最大径>5cm,或核分裂数≥5个/50HPF者,常常提示肿瘤预后较差。结论:核分裂数和肿瘤最大径是GIST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第二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KIT基因,少部分出现PDGFRA基因突变。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类型,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6例GIST中,检测出80例存在KIT基因突变,4例存在PDGFRA基因突变。突变型84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38岁至70岁,平均年龄64岁。1)80例KIT突变病例中,64例存在11号外显子突变,主要为缺失突变,缺失片段包括555-559密码子、576密码子、557-558密码子,少见类型有576、557替代突变,同时合并存在少见的基因突变,即FLT1基因替代突变、DDR2基因替代突变。9例存在9号外显子突变,包括常见的502-503重复突变,少见的501插入突变,以及486替代突变,后者同时合并新型的CCNYL1–BRAF基因融合突变,且该例形态学上呈混合型,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呈小巢状、漩涡状,类似于脑膜瘤样形态;13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642替代突变;17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822替代突变;2)PDGFRA基因突变4例,3例位于18号外显子,除了常见的D842V突变类型外,新发现843插入突变,以及842-845缺失突变,同时合并DDR2基因替代突变;12号外显子1例,呈561替代突变。结论:GIST中存在少见的KIT突变类型,同时可合并新型的融合性基因,以及新型的基因突变,这些变异可能与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具有相关性。第三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消化系统外原发性者少见,包括区域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者亦很少见;最常转移部位是肝脏,且少部分患者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原发于消化道的GIST可合并其他肿瘤,是否存在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靶向治疗的GIST,是否基因突变类型和病理学特征有改变?本部分拟探讨上述少见特殊类型GIST(伴淋巴结转移的GIST、伴骨转移的GIST、胃肠道外原发性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GIST、靶向治疗后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为GIST共924例,搜集符合本次研究目的的病例,并采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一代测序技术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消化系统外原发性GIST(EGIST)共9例,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28-72岁,以腹膜后最多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基因突变特征与原发于消化系统的GSIT相似;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小GIST病例共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8-82岁,小GIST主要发生于胃,肿瘤细胞稀疏,且多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 6例,5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跨度48-75岁,几乎均存在同时性肝转移灶和腹腔播散,均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罕见骨转移的病例3例,原发部位在食管、胃和小肠,骨转移灶主要发生于锥体、肱骨,均存在KIT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同时性骨和肺转移GIST病例1例,女,71岁,转移灶在靶向治疗后出现多灶性坏死,肿瘤细胞可见横纹肌样形态。结论:EGIST在病理特征、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判断标准上与GIST相同;合并消化系统病变的小GIST呈极低危险度,遗传学表现提示其可能为GIST发生早期事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常呈高危险度,存在同时性肝脏和腹腔转移的可能;GIST骨转移最常发生于脊柱,肿瘤呈高危险度,且伴有肝转移者尤其应警惕骨转移的可能;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骨和肺转移的GIST常出现转移灶形态学改变。第四部分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野生型GIST大多存在SDH缺失突变、BRAF基因突变等,是否存在其他突变基因及突变类型?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突变,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临床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首先采用一代测序技术筛选野生型GIST,并进一步对这部分肿瘤采用NGS检测分析是否存在已知或未知的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5例GIST中,12例为野生型GIST,其中女性7例,男性5例,年龄36-82岁。其中5例为SDH缺陷型GIST,免疫组化呈SDHB表达缺失,女性为主,均发生于胃,组织学主要呈上皮样型;分子检测发现1例存在SDHA基因替代突变(E564K),同时存在CCND1和RB1基因扩增突变,肿瘤呈恶性行为;1例存在SDHD基因替代突变(D113Tfs22),同时存在TP53基因替代突变(D281Y),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1例存在TP53基因的两种不同突变类型共存,替代突变(R273H)和300308缺失插入突变,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肿瘤呈恶性行为。非SDH缺陷型GIST共7例,2例存在BRAF基因替代突变(V600E),同时相应蛋白阳性表达,均呈梭形细胞型,其中1例发生于肿瘤体积为0.6cm的micro GIST;1例存在CDH1基因功能性胚系突变,类型为替代突变(D786N),该例肿瘤原发于十二指肠,增殖指数较高(20%),呈高危险度。结论:野生型GIST中可存在少见的突变类型,如TP53基因突变、CCND1基因扩增、RB1基因扩增,且可以和SDH亚单位基因突变合并存在,部分基因突变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非SDH缺陷型GIST中除常见的BRAF基因突变外,尚有少见的CDH1基因突变,且也有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张秦[3](2019)在《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效果与应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经直肠或经胃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治疗胆囊结石中的差异,探讨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在胆囊结石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选择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及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胆囊结石住院行经直肠或经胃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NOTES保胆取石)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普通外科同期确诊为胆囊结石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NOTES组与LC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ml)、术后排气时间(d)、术后止痛药使用率(%)、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d)、手术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住院费用(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来研究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的优缺点。结果:NOTES组术中出血量为4.67±0.68 ml,少于LC组术中出血量9.00±0.91 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术后排气时间1.50±0.14 d长于LC组1.03±0.03 d,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术后止痛药使用率为50.0%(15/30),LC组术后止痛药使用率为40.0%(12/3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为5.10±0.35 d,明显长于LC组1.32±0.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手术时间为3.77土0.22 h,LC组手术时间为1.23±0.08 h,NOTES组与LC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术后住院时间7.50±0.30 d长于LC组3.47±0.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术后出现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3/30),LC组术后出现2例手术相关并发症(2/30),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经直肠或经胃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保留了胆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具备术中出血量少、不需要放置引流管、切口感染风险小、体表无疤痕的优点,更符合微创外科理念,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第二部分医用胶和传统金属钛夹闭合胆囊切口效果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医用胶用于胆囊切口闭合的可行性,以期改进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中胆囊切口的闭合方法,避免金属器械体内残留。方法:取新鲜离体猪胆囊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胆囊底体交界部切开直径10-15mm全层切口,实验组涂抹医用胶闭合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金属钛夹闭合切口,分别记录每组闭合胆囊切口的操作时间。操作完成后注入胆汁检测是否渗液,确定无液体渗漏后接压力检测装置测量胆囊爆裂压力,并观察测压过程中胆囊的气体泄漏部位。比较两组闭合方法的操作时间、液体渗漏性、爆裂压力。结果:医用胶组胆囊容量为68.80±3.59 ml,胆囊切口长度为13.70±0.47 mm;金属钛夹组胆囊容量为66.00±4.43 ml,胆囊切口长度为14.50±0.62 mm,两组胆囊容量、胆囊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用胶组切口闭合操作时间为4.30±0.37 min,短于金属钛夹组13.40±0.76 min,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胆汁渗漏,金属钛夹组胆囊的平均爆裂压46.40±5.58 mmHg,高于医用胶组51.00±4.11 mmHg,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只胆囊漏气部位为胆囊颈部,其中医用胶组2只,金属钛夹组1只,余17只胆囊均为切口闭合处最先漏气。结论:1、医用胶涂抹后可迅速闭合胆囊全层缺损,并具有一定强度的爆裂压力,能够提供胆囊切口愈合所需要的张力,防止术后胆漏发生;2、医用胶粘合胆囊切口方便、快捷,不会造成腹腔内异物存留,有望成为闭合胆囊切口的新方法。

李桂梅,顾飞飞,曹晓卉[4](2013)在《胆囊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文中认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是一种未分化的高级别多形性肉瘤,多发生在四肢。现将本院收治1例胆囊原发性MFH患者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报告如下。

李亚里,张淑兰[5](200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文中指出

冯平勇,韩增新[6](2001)在《胆囊浆膜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文中研究指明

谭诗文[7](1983)在《贵州畜禽肿瘤调查和病理形态学观察——牛、羊的肿瘤》文中认为畜禽肿瘤调查的意义 肿瘤是现代病理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近些年来,畜禽肿瘤与人类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和兽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畜禽肿瘤的调查研究不仅在畜牧业、食品卫生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可为人类的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条件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动物发生肿瘤过去未受注意,文献上报道的主要是一些老龄的猫、犬、马等动物的个别肿瘤病例。近些年来,畜禽肿瘤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受肿瘤侵害的动物的种类也很广泛。有

陈荣,于永扬,周总光[8](2012)在《原发性腹茧症1例报道》文中指出病例资料患者,男,因"反复腹痛1年余,复发加重20h"入院。患者入院前1年余,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偶伴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且反复发作,多次于院外就诊,行腹部CT及消化道钡剂造影(图1)检查提示不全性肠梗阻,均给予对症治疗,症状均可缓解。

底锦熙,笪冀平[9](2012)在《胆囊原发性腺肉瘤1例》文中研究指明患者男性,69岁。体检发现胆囊结石2个月,加重1个月。查体:上腹饱满,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莫菲征(-)。B超示肝内见多个无回声区,较大者2.9 cm×2.2 cm,壁薄界清,后方回声明显增强,具有侧方声影,其周

范宜娟,陈荣,杜光烨,章林培,杨滢瑜[10](2012)在《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继发腹膜黑变病临床病理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继发腹膜黑变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腹膜黑变病临床、组织病理学、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0岁。因"胆囊炎、胆石症"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巨检发现胆囊浆膜面黑色斑块。镜下见大量含黑色素细胞,排列成巢状及腺泡状,脱色素后,细胞清晰,胞质透明,核圆形及卵圆形。免疫组化示部分细胞CD68(+),部分细胞NSE、GFAP和S-100(+)。未经任何治疗,随访16个月,无任何症状。结论患者因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破裂继发腹膜黑变病。

二、胆囊浆膜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浆膜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胃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G-NOTES)临床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经胃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G-NOTES)在诊断不明原因腹水中的价值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经胃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G-NOTES)行胆囊探查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金属钛夹在经胃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G-NOTES)中对于腹腔脏器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的现状和进展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部分 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遗传学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效果与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对比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3 器械设备
        2.2.4 手术方法
        2.2.5 观察指标及随访
        2.2.6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治疗效果比较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医用胶和传统金属钛夹闭合胆囊切口效果的实验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对象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3 实验模型的建立
        3.2.4 观察指标
        3.2.5 统计学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胆囊容量和切口大小
        3.3.2 操作时间
        3.3.3 液体渗漏
        3.3.4 爆裂压力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胆囊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案摘要
2 讨 论

(10)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继发腹膜黑变病临床病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方法
2 结果
    2.1 巨检
    2.2 镜检
    2.3 免疫组化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 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
    3.3 超微结构
    3.4 鉴别诊断

四、胆囊浆膜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胃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G-NOTES)临床应用初探[D]. 李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2]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D]. 刘秋雨. 郑州大学, 2020(02)
  • [3]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效果与应用探讨[D]. 张秦. 厦门大学, 2019(01)
  • [4]胆囊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J]. 李桂梅,顾飞飞,曹晓卉.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05)
  • [5]子宫内膜异位症[J]. 李亚里,张淑兰.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03)
  • [6]胆囊浆膜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J]. 冯平勇,韩增新.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01)
  • [7]贵州畜禽肿瘤调查和病理形态学观察——牛、羊的肿瘤[J]. 谭诗文. 兽医科技杂志, 1983(09)
  • [8]原发性腹茧症1例报道[J]. 陈荣,于永扬,周总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12)
  • [9]胆囊原发性腺肉瘤1例[J]. 底锦熙,笪冀平.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2(04)
  • [10]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继发腹膜黑变病临床病理观察[J]. 范宜娟,陈荣,杜光烨,章林培,杨滢瑜.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2(03)

标签:;  ;  ;  ;  ;  

胆囊浆液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