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原1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纪永佳,杨晓峰,袁迎春,白华[1](2021)在《超声引导肝活检在儿童肝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在儿童肝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的1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测,观察穿刺成功率、并发症情况、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并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10例患儿成功穿刺9例,成功率为90%,穿刺成功的患儿均无并发症发生;9例成功穿刺患儿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9例,确诊率为100%,其中急性肝损害3例,最重的炎症程度达3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2例,均为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糖原累积病1例,肝脏炎症程度为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例,血清ALT均正常但有不同程度炎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儿童肝穿刺活检的安全性与成功率较高,可推广应用于儿童肝病的诊治。
陈小彬[2](2021)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SII的最佳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采用log-rank用于比较两组生存时间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计算HR及对应的95%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42例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146例,年龄11.0~67.0(36.6±11.7)岁。Spearme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生存状态呈正相关(r=0.267,P<0.001)。应用ROC曲线确定术前SII的最佳临界值为758.92,将纳入肝泡型包虫患者分为低SII组(SII≤758.92)126例和高SII组(SII>758.92)116例。低SII组与高SII组肝泡型包虫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88.47%、66.10%和90.80%、53.05%、27.40%,低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55.584个月(95%CI:53.550~57.617);高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39.384个月(95%CI:35.070~43.698),中位生存时间为43个月(95%CI:34.694~51.306),低SII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高SII组,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9,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I>758.92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HR=5.907,95%CI:3.386~10.306,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SII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07,95%CI:1.911~6.435,P<0.001)。结论:术前SII水平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术前外周血SII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谢寿珍[3](2021)在《Fibor-Touch评估减重对青海地区CHB和NAFLD肝纤维化逆转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借助肝脏瞬时弹性检测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肝脏脂肪变程度的特点,评价有效的体质量干预对青海地区CHB和NAFLD患者肝纤维化及脂肪变进程的减缓作用,以此来指导此类患者通过降低体质量来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降低患者发生严重后果的机率并改善预后。方法: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160例,A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52例、B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例58例,C组(慢性乙肝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例50例。记录干预前患者的肝硬度值LSM,脂肪衰减系数值CAP,肝功能及血脂指标等一般资料,由青海省人民医院营养科及课题组成员对三组病例开展为期6个月的体质量干预性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减重方案,干预结束后复测上述各项指标,明确有效的体质量干预(BMI下降≥2 kg/m2)是否能减缓三组病例的肝纤维化及肝脏脂肪变程度,以及对肝功能、血脂指标的影响。结果:1、A、B、C三组病例经过6个月的体质量干预性后,干预有效组(BMI下降≥2 kg/m2)的脂肪衰减系数CAP较干预无效组(BMI下降<2 kg/m2)均有所下降(t=3.088,P=0.003;t=2.729,P=0.08;t=2.502,P=0.01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B组病例经过6个月的体质量干预后,干预有效组的肝纤维化指标LSM较干预无效组有所下降(t=3.180,P=0.002)(P<0.05),同时B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较干预前有所改善(t=3.532,P=0.001)(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A、B、C三组病例经过6个月的体质量干预性后,干预有效组的血脂指标较干预无效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TG、LDL-D的改善较为明显,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基于Fibor-Touch检测技术证实了通过有效的减重干预能有效缓解单纯NAFLD患者以及NAFLD合并CHB患者肝脏脂肪变的程度,尤其是对没有合并CHB的NAFLD患者效果更为显着,在此基础上还能控制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同时能改善肝功能指标ALT。另外还能改善这三类患者的血脂指标,尤其TG、LDL-D的改善较为明显。
李秋菊[4](2021)在《基于CT平扫图像的残差网络ResNet模型在评估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及干预对防治肝硬化、肝癌至关重要。肝脏穿刺活检目前仍然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作为有创的检查,其存在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在疾病的无创性诊断中逐渐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CT平扫图像的残差网络ResNet深度学习模型评估肝纤维化分期的效能和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47名不同病因的慢性肝病患者,包括213名男性患者和134名女性患者,均具有肝组织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作为肝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且在穿刺前或穿刺后三个月内均完成了肝脏平扫CT检查。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精确分期分为无纤维化F0、无纤维化间隔F1、少量纤维化间隔F2、间隔纤维化F3和肝硬化F4五类。在临床分期诊断中,F0和F1为无显着肝纤维化,≥F2为显着肝纤维化,≥F3为进展期肝纤维化,F4为肝硬化。每名患者选择与肝脏穿刺活检位置相近的3个层面的轴位图像,经过图像预处理及一系列图像增强后,作为残差网络ResNet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入数据。首先,建立基于单纯CT平扫图像的ResNet二分类模型,该模型输出标签为0和1,由以下情况组成○1 0类:F0-3,1类:肝硬化(F4)○2 0类:F0-2,1类:进展期肝纤维化(F3-4)○3 0类:F0-1,1类:显着肝纤维化(F2-4)○4 0类:F0,1类:存在肝纤维化(F1-4)。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评估ResNet二分类模型诊断肝纤维化二分类分期,即诊断肝硬化(F4 vs.F0-3),进展期肝纤维化(F3-4 vs.F0-2)、显着肝纤维化(F2-4 vs.F0-1)以及存在肝纤维化(F1-4 vs.F0)的能力。应用相似的建立模型的方法,对347名不同病因的慢性肝病患者,建立了两个五分类精确分期模型。首先建立基于单纯CT平扫图像的ResNet五分类模型。同时,我们搜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及发现肝脏异常年限,将这些临床特征与网络提取的CT平扫图像特征在输入层进行合并,得到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这两个五分类精确分期模型输出标签为0、1、2、3和4,分别对应F0、F1、F2、F3和F4期。根据输出结果得到两个模型的五分类混淆矩阵,应用Kappa系数及准确度、召回率、精确率分别评估ResNet五分类模型及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诊断肝纤维化精确分期F0、F1、F2、F3和F4的能力。并将ResNet五分类模型与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评估肝纤维化精确分期的能力通过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最后,我们应用318例慢性乙肝或丙肝患者的CT平扫图像及临床信息训练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从增加图像多样性、控制病因及均衡各肝纤维化分期比例三个角度优化模型。并通过模型诊断标签的五分类混淆矩阵及相关Kappa系数值,评估该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诊断慢性乙肝或丙肝患者肝纤维化精确分期F0、F1、F2、F3和F4的能力。本研究各部分实验均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每一部分实验的数据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训练组约占总样本量的80%,验证组约占20%,且训练组和验证组各纤维化分期的比例大致相等。最终结果为验证组五折交叉验证的平均值。结果:(1)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临床二分类分期中,ResNet二分类模型评估肝硬化、进展期肝纤维化、显着肝纤维化以及存在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0.94、0.90和0.91。(2)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五分类精确分期中,基于单纯CT平扫图像的ResNet五分类模型诊断标签的混淆矩阵相关kappa系数为0.566,即ResNet五分类模型诊断肝纤维化精确分期F0、F1、F2、F3和F4的结果,与金标准病理相比,具有中度一致性。ResNet五分类模型对F0、F1、F2、F3和F4期召回率分别为14.7%、5%、60%、23.5%和86.3%。而基于CT平扫图像和临床信息的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诊断标签的混淆矩阵相关kappa系数为0.63,即与金标准病理相比,具有高度一致性。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对F0、F1、F2、F3和F4期召回率分别为26.7%、6.9%、47.2%、11.8%和84.5%。ResNet五分类模型与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诊断肝纤维化精确分期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通过增加图像多样性、控制病因及均衡各肝纤维化分期患者比例三个角度优化后,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对乙肝或丙肝患者F0、F1、F2、F3和F4期肝纤维化召回率分别为55.4%、13.6%、36.4%、18.3%和76.5%。优化后的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诊断标签的混淆矩阵相关kappa系数为0.52,即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诊断乙肝或丙肝患者肝纤维化精确分期的结果,与金标准病理具有中度一致性。结论:(1)基于CT平扫图像的ResNet二分类模型对肝纤维化二分类分期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以作为辅助诊断肝硬化、进展期肝纤维化、显着肝纤维化以及判断存在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方法。(2)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精确分期中,基于CT平扫图像的ResNet五分类模型和基于CT平扫图像及临床信息的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对肝硬化诊断价值较高,对F0,F1,F2,F3期肝纤维化诊断能力不足。增加临床信息的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较ResNet五分类模型诊断肝纤维化精确分期的能力有所提升。(3)优化后的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能够辅助诊断乙肝或丙肝患者肝硬化。尽管模型优化后,其对F1-F3期的召回率和精确率略有进一步提高,但其对F0,F1,F2,F3期肝纤维化诊断能力仍待改善。总之,基于CT平扫图像的残差网络ResNet深度学习模型能够辅助诊断肝硬化,对非肝硬化患者,能够评估纤维化趋势,但尚不足以诊断肝纤维化精确分期。
何丹青[5](2021)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HBV感染后有30%的患者会出现肝损害导致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晚期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早期并准确评估HF程度,可以指导临床有效用药使HF甚至早期肝硬化逆转。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超声实时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 wave elastrography,2D-SWE)以及实验室基于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wave-number domain attenuation coefficient,W-Ac)在体诊断HF分期的价值,并对二者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探索W-Ac诊断HF的潜能。第二部分旨在探讨利用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HBV相关肝病治疗的住院患者64例为HF组,且住院期间行肝脏穿刺活检,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22~69,平均年龄(42.10±11.58)岁。其中METAVIR病理学显示F1 23例,F2 16例,F3 15例,F410例,进一步分为F1+F2为肝纤维化组,F3+F4为肝硬化组。另选30例F0为正常对照组。于肝穿刺前先采用法国Surpersonic Imagine公司的Aixplorer型Shear Wave TM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选择SC6-1凸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6 MHz,于肝包膜下缘1~2cm测量杨氏弹性模量值。同时使用VINNO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4-12L线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0MHz,成像深度6cm,焦点设在3cm处,能够输出所有患者的射频(post-beamforming radio frequency,PRF)数据。然后采集PRF数据;根据PRF数据采集点定位,超声检查后2小时内行肝脏穿刺活检。超声选择肝组织近场回声作为参考信号,以其远场肝脏为感兴趣区域,计算肝组织的W-Ac值。将2D-SWE测值及PRF数据W-Ac数值与肝组织活检METAVIR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两者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二者诊断效能。另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并接受恩替卡韦治疗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9(43.10±11.48)岁,平均BMI(24.07±3.38)kg/m2。HBV相关肝病的病程6.8年(6~15年)。同时选取同期未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性别、年龄、BMI等相匹配的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保肝和基础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0.5 mg,1次/d,治疗48周为实验终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变化,并分析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HF程度进展(F0-F4期),肝脏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随之升高。2.正常对照组的整体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明显低于H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各组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HF不同病理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867,P<0.001;r=0.796,P<0.001)。4.2D-SWE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AUC)为0.960,截断值为0.12253时,敏感性为0.806,特异性为0.930。W-Ac技术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90,截断值为0.12212时,敏感性为0.706,特异性为0.830。2D-SWE与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2D-SWE诊断HF的诊断效能高于W-Ac,且HF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大于HF分期和W-Ac之间的相关性。5.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CHB48周后,两组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杨氏弹性模量值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两组间比较研究组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水平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0、0.48、0.38、0.51,P均<0.05)。结论:1.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2D-SWE技术可用于诊断HF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2.PRF是实验室在体实验的一种新方法,即波数域衰减系数测量法。W-Ac值诊断HF各组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在临床实践中,W-Ac具有在体无创诊断HF的诊断潜能。3.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与HF的METAVIR病理分期有显着相关性,但是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的诊断效能优于W-Ac。4.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黄伟[6](2019)在《ITGBL1在肝细胞肝癌转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2位,具有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差、转移率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与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7%提升到25%-50%,但其术后5年复发转移率仍高达40%-70%,最重要的原因是癌细胞在肝内和肝外的转移。因此,深入研究肝癌复发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的措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关键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恶性肿瘤转移和侵袭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认可。研究发现,从正常的肝细胞到恶性生长的癌细胞,癌细胞从原位脱落到获得迁移和侵袭能力,EMT均发挥了重要作用。EMT的发生受细胞因子及肿瘤微环境的调控,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被认为是癌症状态下诱导EMT最重要的因子。TGF-β1调控EMT的发生可通过经典的Smad通路或非Smad分子通路发挥作用。现已证明,在EMT发生过程中,TGF-β1可通过增强整合素的表达并使其更多的暴露于细胞膜表面,进而调控细胞-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受体,整合素及其激酶对于TGF-β1激活及其诱导的EMT过程也是必需的。而由ITGBL1(Integrinbeta-like 1)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许多肿瘤的恶性转移和侵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也发现ITGBL1的表达与TGF-β1显着相关。在此基础上,本课题进一步研究了 ITGBL1与TGF-β信号通路及其所调控的EMT信号通路在肝癌转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本课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在肝癌组织及细胞系中,检测ITGBL1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2)通过慢病毒过表达质粒和CRISPR/Cas9基因敲除系统分别过表达和基因敲除细胞内源性的ITGBL1的表达,分别在体内和体外检测其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3)初步探究ITGBL1在肝癌细胞EMT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RNA-seq技术进一步检测其下游基因以及与TGF-β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机制;(4)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肝癌小鼠模型,并检测ITGBL1基因在该小鼠模型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TGBL1基因在肝癌发生中的潜在功能和相关机制。第一部分ITGBL1在肝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目的:检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细胞中ITGBL1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并分析ITGBL1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利用Western blot及qRT-PCR实验技术在肝癌及癌旁组织、肝癌细胞株及肝正常细胞株中,分别检测ITGBL1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在116对肝癌及癌旁组织芯片中,检测ITGBL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在肝组织中我们发现与对应的癌旁组织相比,ITGBL1在肝癌组织中的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量均明显增加,且ITGBL1蛋白在肝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也明显增加。(2)在肝细胞中我们发现与正常的肝细胞L02相比,ITGBL1蛋白在肝癌细胞系Huh7、HepG2、Hep3B、MHCC-97H、SMMC-7721、Bel-7404 以及 PVTT 中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其中Hep3B细胞中表达最高。(3)通过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ITGBL1的表达与肿瘤包膜是否完整具有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AFP水平、肿瘤侵袭以及ITGBL1表达与患者预后显着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ITGBL1表达增高可降低肝癌患者的生存率;Cox 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ITGBL1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ITGBL1在肝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且与肿瘤包膜是否完整、预后以及患者生存率显着相关,提示ITGBL1在肝细胞肝癌恶性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ITGBL1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究ITGBL1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在体外细胞模型中,利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以及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和基因敲除ITGBL1基因后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在裸鼠体内模型中,利用裸鼠皮下荷瘤实验模型、尾静脉注射肺转移实验模型以及裸鼠肝脏原位移植瘤模型,检测过表达及基因敲除ITGBL1后对肝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1)成功构建ITGBL1基因过表达细胞稳转株:Western blot及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MMC-7721细胞感染慢病毒过表达质粒后,ITGBL1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2)成功构建ITGBL1基因敲除细胞稳转株:利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PVTT细胞中内源性的ITGBL1基因,通过嘌呤霉素筛选稳定基因敲除的单克隆细胞株,基因测序、细胞荧光以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VTT细胞中ITGBL1基因被敲除。(3)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过表达或基因敲除ITGBL1基因后,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4)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过表达ITGBL1基因后,SMMC-7721细胞穿过小室的数量明显增加,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基因敲除ITGBL1后,PVTT细胞穿过小室数量显着减少,其迁移和侵袭能力也明显减弱。(5)裸鼠皮下荷瘤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过表达ITGBL1基因后SMMC-7721细胞肿瘤增殖速度、肿瘤体积及重量明显增加;尾静脉注射肺转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过表达ITGBL1基因后SMMC-7721细胞肺组织重量及肿瘤转移数量明显增多,而基因敲除ITGBL1后PVTT细胞肺转移肿瘤数量明显减少;裸鼠肝脏原位移植瘤模型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基因敲除ITGBL1后PVTT细胞肺组织肿瘤转移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TGBL1基因在体外可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而对细胞的增殖无影响;在裸鼠体内ITGBL1基因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第三部分ITGBL1促进肝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探究ITGBL1在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利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过表达和基因敲除ITGBL1后,肝癌细胞内EMT相关标记物的表达;利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ITGBL1基因下游相关基因表达谱,并对下游基因进一步的筛选;利用重组人TGF-β1蛋白以及TGF-β信号通路抑制剂LY2109761,探究ITGBL1促进肝癌细胞EMT过程的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ITGBL1基因后SMMC-7721细胞内N-cadherin、Vimentin、Snail及Slug表达明显增加,Claudin-1表达降低,而β-catenin无差异;q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ITGBL1基因后,N-cadherin、Vimentin及Snail mRNA水平表达量增加,而基因敲除ITGBL1后表达量则明显降低;(2)成功筛选重组人TGF-β1蛋白及TGF-β信号通路抑制剂LY2109761在肝癌细胞中的最佳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3)采用RNA-sequencing技术分析SMMC-7721细胞过表达ITGBL1基因后的基因表达发现:过表达ITGBL1可增加下游KRT17基因的表达。与此对应的是,当PVTT细胞基因敲除ITGBL1后,则可抑制下游KRT17基因的表达;(4)Western blot及q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ITGBL1基因或加入TGF-β1蛋白刺激SMMC-7721细胞后,可使下游KRT17基因表达增加,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的p-Smad2和TGF-β1表达增加,转录因子Snail、Slug、ZEB1和ZEB2 表达增加,以及 EMT 相关标记物 N-cadherin、Vimentin、Fibronectin、Collagen I和α-SMA表达均增加;而当同时加入TGF-β1蛋白以及LY2109761抑制剂刺激SMMC-7721细胞后,则可逆转以上过程。结论:ITGBL1基因可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过程及下游KRT17分子表达,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第四部分ITGBL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肝癌中的表达目的: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肝癌小鼠模型,初步检测ITGBL1基因在该小鼠模型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及DEN药物诱导小鼠肝癌的发生,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肝癌小鼠模型;利用qRT-PCR实验技术检测ITGBL1在该小鼠模型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组小鼠体重及诱癌成功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qRT-PCR实验结果显示:在14周及36周时,ITGBL1 mRNA在高脂饮食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qRT-PCR实验结果显示:在36周高脂饮食组小鼠肝组织中,ITGBL1 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并且高于36周普通饮食组小鼠。结论:高脂饮食可加速肝癌的进展,ITGBL1 mRNA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肝癌癌组织中表达增加。
贾云飞[7](2017)在《慢乙肝发生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增加了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甚至死亡的风险。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病情进展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而后进一步进展为原发性肝癌,是其自然病程。少数慢性乙肝病例可直接发生肝细胞癌,但是大多数病例都是在发生肝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肝细胞癌。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治疗目标。在国内,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即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国内的肝癌患者有80%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因此,建立在临床上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预测评分模型,从而预测患者的肝癌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探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癌发生率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目的1系统地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用COX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筛选肝细胞癌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并且对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2观察抗病毒联合中医药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的影响,为临床减少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5148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化数字分组的方法,将所有病例按7:3分成两组,即建模队列为3604例,验证队列为1544例。在建模队列通过对19项一般资料变量和基线血清学指标进行COX单因素和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年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且利用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建立肝细胞癌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划定界值,并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在建模组和验证组评价该模型的预测准确性。2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513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西医治疗组29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22例,两组均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西医结合组根据辨证加用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和络舒肝片的1种口服,比较两组的肝癌发生情况,以及在不同肝细胞癌发病风险评分层、不同临床分期的肝癌发生情况。观察终点为确诊肝癌或随访时间达到5年。结果1通过对建模队列360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是否肝硬化、ALT(谷丙转氨酶)、TBil(血清总胆红素)、GLB(球蛋白)、ALP(碱性磷酸酶)、CHE(胆碱酯酶)、NE#(中性粒细胞计数)、LY#(淋巴细胞计数)、PLT(血小板计数)、Urea(尿素)、HBeAg(乙肝e抗原)、HBV DNA定量等14项参数与肝细胞癌风险相关。经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年龄、性别、是否肝硬化、基线PLT(血小板计数)和Log10HBVDNA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建模队列利用年龄、基线PLT(血小板计数)和HBV DNA定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求出这三个连续变量的Youden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从而求得最佳临界值将它们进行分层:年龄>46岁和年龄<46 岁,PLT≥120.3×109/L 和 PLT<120.3×109/L,HBV DNA≥5.9 log10copies/ml和HBVDNA<5.9 log10copies/ml。将分层后的变量以及性别、是否肝硬化两个分类变量一同在COX比例风险回归中做向前逐步法多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这5个因素是5年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从而建立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癌风险预测评分模型。该评分模型的分值范围为0-9分,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03,当Youden指数最大时,临界值为6分,敏感度为71.7%,特异度为79.8%。因此总评分<6分的病例为低风险组,≥6分的病例为高风险组。利用验证队列的病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求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07。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治疗前的基线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治疗5年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26.6%vs 33.7%,Log-Rank P=0.034<0.05);预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年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评分模型评估为高风险(6-9分)的患者,中西医结合组5年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组(31.9%vs 44.6%,Log-Rank P=0.023<0.05),预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年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评分模型评估为低风险(0-5分)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5年肝癌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Log-RankP>0.05);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18.3%vs 33.1%,Log-Rank P=0.003<0.05),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5年肝癌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Log-Rank P>0.05)。结论1采用年龄、性别、是否肝硬化、基线PLT(血小板计数)和HBVDNA定量建立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年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预测评分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2抗病毒联合中医药治疗对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尤其对治疗肝细胞癌风险评分高风险层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更具优势,并且主要是减少代偿期患者的肝癌发生。
赵景民,周光德,孙艳玲,周先志,赵雨来,李文淑,潘登,杨建法,刘树红,黄春,张玲霞[8](2008)在《25946例行肝穿刺检查肝病病例的临床病理、流行病学及转归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1980年1月-2008年6月中国大陆肝脏疾病患者的主要疾病构成谱,临床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部分肝病患者的转归。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与病理学和血清学实验室再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1980年1月-2008年6月主要来自中国大陆31个省市的25 946例行肝穿刺(简称肝穿)的肝病患者(含1 448例罹患肝病的军人)进行临床、病理、实验室分析研究,并对其中的1 32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为期0.518年动态肝穿(28次肝穿)随访,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的转归状况。结果本组研究病例中男女比为3∶1,年龄范围41d91岁(32.3±14.4岁),肝病分布以1837岁为高峰,其中冀、豫、京、鲁、晋为前5位肝病病例来源地。本组病例诊断肝脏疾病谱涵盖100余种,其中感染与非感染性肝病组分别占73.05%和26.95%。该两大类肝病于2000年后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非感染性肝病升幅更为显着。本组的随访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是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的首位相关性肝病,丙型肝炎为肝硬化、肝癌的次位相关性肝病;0.26%的甲型肝炎和0.51%的戊型肝炎病理上存在慢性化病变;1 322例慢性乙型肝炎随访患者中,转归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分别为15.36%(203例)和1.06%(14例),演变间隔时间分别为46.37±16.93个月和60.29±39.15个月,肝纤维化上升1个S期以上的比例占14.22%(188例),纤维化进展间隔时间为22.20±20.65个月,而肝纤维化程度下降1个S期以上和稳定病例分别占33.36%(441例)和36.01%(476例)。结论本研究基本明确了近28年间中国大陆居民的肝病疾病谱及发病状况,其中不乏疑难或少见病例。本研究阐述了中国大陆主要肝病的一般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并从临床病理角度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的转归及演变时间。
宋光平[9](2006)在《慢性肝炎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成茂源[10](2020)在《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干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以及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并从lnc RNA和m RNA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丰富“主客交”学说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方法:1.实验一: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加减三甲散1号方组)、2号方组(加减三甲散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剂的方法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1号方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2号方组以去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检测血清ALT、AST。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2.实验二: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的方式剂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加减三甲散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HA、LN、PCⅢ、CIV浓度。高通量二代测序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肝组织lnc RNA和m RNA表达谱。结果:1.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2号方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1号方组比较,2号方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1)。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加减三甲散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ALT、AST水平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AL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AST水平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大鼠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1号方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3.信号通路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化指标: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均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HA浓度增大,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LN、PCⅢ、CⅣ浓度减小(P﹤0.05)。加减三甲散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测序结果:实验二中,预测出新的lncRNA1976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Inc RNA基因共340个(187个上调,153个下调)。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251个(上调139个,下调112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93个(上调48个,45下调)。差异lnc RNA靶基因共同功能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介导免疫,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等。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m RNA基因1635个(上调1451个,下调184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加减三甲散组和模型组m RNA差异基因共同途径为:PPAR信号通路。结论:1.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法可成功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加减三甲散1号方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好于去除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3.加减三甲散(加减三甲散1号方)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不经过WNT/β-catenin通路作用。4.加减三甲散改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nc RNA和m RNA的表达谱,这可能是加减三甲散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部分作用机制。
二、高原1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1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肝活检在儿童肝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肝活检前检查 |
1.4 肝活检方法 |
1.4.1 术前准备 |
1.4.2 穿刺过程 |
1.4.3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2.1 肝活检的安全性及成功率 |
2.2 病理检查诊断结果 |
2.3 不同肝病患儿临床和肝脏病理改变 |
3 讨论 |
(2)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分析方法 |
2.3.1 术前外周血系统免疫炎症指数的计算 |
2.3.2 临床病理特征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术前SII最佳临界值的确定 |
3.3 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3.4 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 |
3.5 影响患者生存的Cox单因素回归分析 |
3.6 影响患者生存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A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肝脏疾病关系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Fibor-Touch评估减重对青海地区CHB和NAFLD肝纤维化逆转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3 本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
2.2.4 检测方法 |
2.2.5 技术路线图 |
2.2.6 体质量干预 |
2.2.7 评价指标 |
2.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三组病例体质量控制效果的比较 |
3.3 三组病例不同体质量控制效果的肝弹指标的变化趋势 |
3.4 三组病例不同体质量控制效果的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肝脏瞬时弹性检测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CT平扫图像的残差网络ResNet模型在评估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基于CT平扫图像的残差网络ResNet二分类模型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病理资料 |
2.2.2 图像获取及预处理 |
2.2.3 残差神经网络ResNet模型建立及深度学习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应用残差网络ResNet五分类深度学习模型评价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精确分期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病理 |
2.2.2 图像获取及预处理 |
2.2.3 残差网络ResNet模型建立及深度学习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应用深度残差网络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评估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精确分期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图像获取及预处理 |
2.2.2 残差网络ResNet五分类混合模型建立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纹理分析和深度学习的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HF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1 患者血清学检查指标诊断HF |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评估HF |
2.3 超声检查诊断HF |
2.4 组织声学参数测量技术 |
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诊断HF分期应用价值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检查方法 |
2.3 病理学评估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对照组和HF组杨氏弹性模量织及W-Ac参数值比较 |
3.3 正常对照组和HF各组之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比较 |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与各组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分析及ROC曲线 |
3.5 2D-SWE与 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 |
4 讨论 |
4.1 2D-SWE技术及W-Ac技术诊断HF的理论基础 |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说明 |
4.3 各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分析 |
4.4 各组W-Ac值比较分析 |
4.5 杨氏弹性模量值和W-Ac与 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
4.6 W-Ac及2D-SWE诊断HF的效能比较 |
4.7 W-Ac方法的优缺点 |
5 结论 |
5.1 全文研究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2D-SWE评价恩替卡韦治疗CHB疗效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血清学指标监测方法 |
2.4 2D-SWE监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
3.3 对照组和研究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 |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血清学指标及2-SWE随访EVT治疗后效果的理论基础 |
4.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4.3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学及组织学比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ITGBL1在肝细胞肝癌转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ITGBL1在肝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ITGBL1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ITGBL1促进肝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ITGBL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肝癌中的表达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7)慢乙肝发生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
1 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
2 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2.1 病毒学因素 |
2.2 人口学因素 |
2.3 生活习惯 |
2.4 健康状况 |
2.5 其他 |
3 临床干预对减少HCC发生的作用 |
3.1 抗病毒治疗 |
3.2 中医药治疗 |
4 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
4.1 慢性肝病患者IPM风险预测模型 |
4.2 慢乙肝患者GAG-HCC风险预测模型 |
4.3 慢乙肝患者CU-HCC风险评分模型 |
4.4 慢乙肝患者LSM-HCC风险评分模型 |
4.5 慢乙肝患者REACH-B风险评分模型 |
4.6 慢乙肝患者PAGE-B风险评分模型 |
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综述二 中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古代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
2 现代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2.3 经验方 |
2.4 中医外治法 |
3 中成药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
3.1 安络化纤丸 |
3.2 复方鳖甲软肝片 |
3.3 扶正化瘀胶囊 |
3.4 和络舒肝片与和络舒肝胶囊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评分预测模型的建立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 |
第一节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评分预测模型的建立 |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3 临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4 研究方法 |
1.5 数据管理方法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附图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2.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年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 |
2.3 不同风险评分层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年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分析 |
2.4 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乙肝患者5年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影响 |
2.5 慢乙肝患者5年肝细胞癌风险评分模型与以往肝细胞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比较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预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实际意义 |
4.2 既往文献报道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
4.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年内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评分模型能够提高预测价值 |
4.4 风险评分模型中各预测因素的临床意义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抗病毒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观察终点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管理及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5年癌变率比较 |
3.2 不同风险分级患者中两组5年癌变率比较 |
3.3 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中两组癌变率比较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抗病毒联合中医药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率 |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减少肝细胞癌风险评分高风险患者的肝癌发生更具优势 |
5.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减少代偿期患者的肝癌发生 |
5.4 中成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的作用机制探讨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的结果和创新点 |
1.1 研究结果 |
1.2 创新点 |
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表(CRF)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 发表学术论文 |
2 参编着作 |
个人简介 |
1 基本情况 |
2 教育背景 |
3 实习经历 |
(8)25946例行肝穿刺检查肝病病例的临床病理、流行病学及转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测方法 |
2 结 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肝脏疾病谱构成分析 |
2.3 感染与非感染性肝病的分布 |
2.4 病毒性肝炎病例转归的临床病理分析 |
3 讨 论 |
(9)慢性肝炎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转氨酶 |
1.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
1.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2 胆碱酯酶 (CHE) |
3 γ-谷氨酰转肽酶 (γ-GT) |
4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
5 胆汁酸 (TBA) |
6 总胆红素 (TBIL) |
7 甘胆酸 (GA) |
8 内毒素 |
9 白蛋白 (ALB) |
10前白蛋白 (PAB) |
11甲胎蛋白 (AFP) |
12β2-微球蛋白 |
13γ-球蛋白 |
14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
15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抗-HBs) |
16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 |
17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抗-HBe) |
18HBVDNA |
19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 β-1) |
2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sIl-2R) |
2 1 透明质酸 (HA) 、IV型胶原 (IV-C) 、Ⅲ型前胶原肽 (PⅢP) 、层粘连蛋白 (LN) |
(10)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病名探讨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1.3 治法探讨 |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 |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 |
2.3 肝纤维化的治疗 |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主客交”学说 |
3.1.1 “主客交”学说的创立 |
3.1.2 “主客交”含义 |
3.1.3 “主客交”学说的发展 |
3.1.4 “主客交”学说的特点 |
3.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
3.3 “主客交”之治疗——三甲散及加减运用 |
3.4 加减三甲散及其运用 |
4 肝纤维化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4.2 Wnt信号转导通路 |
4.3 Wnt/β-catenin与肝纤维化 |
5 LncRNA与肝纤维化 |
5.1 LncRNA概况 |
5.2 LncRNA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一 加减三甲散功效对比及wnt信号通路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主要试剂 |
1.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4 实验药物 |
1.1.5 实验场地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干预用药的用法用量及制备方法 |
1.2.3 造模方法 |
1.2.4 药物干预方法 |
1.2.5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3.1 大鼠肉眼下观察 |
1.3.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 |
1.3.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观测 |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1.6 实验结果 |
1.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1.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1.6.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6.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变化 |
1.7 讨论 |
1.7.1 加减三甲散2号方的由来 |
1.7.2 对肝纤维大鼠模型的评价 |
1.7.3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1.7.4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1.7.5 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1.7.6 对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 实验二加减三甲散干预肝纤维化大鼠lnc RNA和 m RNA表达谱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1.4 实验药物 |
2.1.5 实验场地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造模方法 |
2.2.3 干预用药的制备及用法用量 |
2.2.4 药物干预方法 |
2.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1 大鼠肉眼下形态观察 |
2.3.2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 |
2.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4 高通量测序肝脏组织m RMA和 lnc RNA |
2.4.1 RNA抽提和质检 |
2.4.2 文库构建 |
2.4.3 上机测序 |
2.4.3.1 获得reads |
2.4.3.2 数据预处理 |
2.4.3.3 基因组比对(Mapping genome) |
2.4.4.4 基因饱和度分析 |
2.4.4.5 mRNA和lncRNA差异基因筛选 |
2.4.4.6 GO 富集分析和 KEGG pathway 富集分析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6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2.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2.6.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6.4 大鼠肝脏组织mRNA表达谱的变化 |
2.6.5 大鼠肝脏组织lnc RNA表达谱的变化 |
2.7 讨论 |
2.7.1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2.7.2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2.7.3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2.7.4 对大鼠肝脏组织lncRNA和mRNA的影响及与“主客交”的联系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附图 部分原始图片 |
附件 2:文献综述 中成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高原1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肝活检在儿童肝病诊断中的应用[J]. 王佳,纪永佳,杨晓峰,袁迎春,白华.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12)
- [2]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D]. 陈小彬. 青海大学, 2021(01)
- [3]Fibor-Touch评估减重对青海地区CHB和NAFLD肝纤维化逆转的临床价值[D]. 谢寿珍. 青海大学, 2021(01)
- [4]基于CT平扫图像的残差网络ResNet模型在评估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研究[D]. 李秋菊.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D]. 何丹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ITGBL1在肝细胞肝癌转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黄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7]慢乙肝发生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D]. 贾云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25946例行肝穿刺检查肝病病例的临床病理、流行病学及转归的研究[J]. 赵景民,周光德,孙艳玲,周先志,赵雨来,李文淑,潘登,杨建法,刘树红,黄春,张玲霞.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10)
- [9]慢性肝炎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J]. 宋光平. 生物磁学, 2006(01)
- [10]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D]. 成茂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肝癌论文; 代偿期肝硬化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肝病饮食论文; 肿瘤分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