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孩子拥有大海般的胸怀(论文文献综述)
徐向阳[1](2022)在《“大先生”:百年初心的时代回响——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圆桌对话辑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12月11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在圆桌对话环节,围绕"赓续百年初心做时代‘大先生’"主题,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教授的主持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对"大先生"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话辑录。
宋佳静[2](2020)在《插画在品牌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经济时代来临的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增高其消费观念也相应升级,他们审美观念与消费观念产生重大改变,使品牌在塑造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基本功能需要,更要关注产品传达的情感和消费者体验,而插画的表现形式恰恰使消费者引入情景交融的境界中,促使他们产生新的感受。因此,一方面品牌设计中插画元素的应用更加促使消费者与产品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以人为本、触动人心的设计理念已成为当下设计的主流趋势。本论文以理论为基础,全面的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来分析与实践。首先分析不同语境下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于设计中的情感的研究,从而得出消费者对产品情感期待的类型与设计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其次通过案例得出插画与品牌设计结合的优势,接着分析创意生活品牌中,大众对插画元素的情感诉求及寻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的方法,并分析国内外创意生活品牌中插画元素的情感表达与应用的实例,得出创意生活品牌中情感表达的意义。最后与毕业设计的实践结合,最终得出插画的表现形式以其特有的优势,生动直接的表现产品的理念,更好的传达品牌特有的情感与内涵,这样不仅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而且促使消费者与品牌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推动品牌忠诚度的发展,发挥品牌的价值。本论文研究运用理论推动实践,用实践补充理论,两者结合的方式,研究插画的表现形式在品牌设计中情感表达与应用价值,是商业品牌与生活美学的融合。其中论述对于插画引发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方法、品牌如何遵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以及扭转品牌产品同质化的局面等方面,可使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张维维[3](2019)在《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以统编本教材为例》文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相关研究是当下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相关教育部门均制定了制度政策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文化素养关乎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加重视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真正内涵,还可以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有关传统文化的各项活动,增进学生与家长配合的融洽度,同时也能拓展他们丰富的文化视野。通过文化渗透能够对学生的精神和思想给予正确指引,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博,对学生的精神方面影响很大,同时为语文课程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中国文化包容着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文明史所积累的高山大海般的知识,即使一个人用尽其所有精力,也只能汲取与占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初中阶段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视为学习重点,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经典读本、名着阅读等进行赏析,在课堂中教师介绍有关人物的文学常识,在课余期间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理解。课程改革将书法等艺术特长也加入到中考范围中,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有着极高度的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包括精神和知识两个方面内容。精神方面的内容主要有爱国情怀、自强不息、雄心壮志、思怀故乡;知识方面的内容主要有绘画知识、语言知识、写作知识、历史知识。这些内容在渗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说,主要有思想认识不高、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学习意识淡薄等问题;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有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评价单一、缺乏古诗词教学渗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归因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在渗透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因材施教、长善就失的原则;循序渐进、由博返约的原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的原则。依据渗透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和原则,主要提出合理利用古诗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修养、挖掘教材内涵等措施。
叶红[4](2019)在《宽以待人 有容乃大——浅谈幼儿宽容品质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宽容作为静态的词汇,指的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但作为一种优秀的个人品质,仅局限词汇认识当然是不够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并非真正意义上平等的社会,因而这个社会需要宽容;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需要合作、协作的社会,因而人人必须学会宽容。宽容的品质是适合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素质。如何培养幼儿的宽容品质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父母、家庭、教师、幼儿园应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徐晓虹,尹黎[5](2018)在《义务段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新路径——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文中指出在区域改革学生评价制度的过程中,海曙区创新开展"海之梦"中小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区域社会资源,围绕"全实景、浸润型"的职场工作场景体验,需求与岗位对接、实景与安全并重、标准与制度配套,实现中小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优质化、实效性、可持续,推动学生与社会良性互动,以培养义务段学生的综合素养。
宋泉汶[6](2018)在《以清灵之智 解愤悱之惑》文中提出情景再现"您的课堂中有一个环节呈现了一、二单元的目录,让孩子们从课文标题上寻找春天,教过这些课文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孩子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并不准确,但您并没有硬将学生拉入课文的理解中,能谈谈您的想法吗?"在一次苏派作文研讨活动中,我获得了向肖培东老师提问的机会,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阐述完毕时,肖老师微笑着说:"对课文的理解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一篇文章里有春天,并不指春天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用这些篇目是为了
卢珊[7](2018)在《刘文西人物画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有关刘文西的个案研究。刘文西六十年孜孜以求的创作历程在中国当代人物画史留下深刻印记,刘文西笔下的人物画是中国民族文化和历史情感精神的寄托。他的艺术人生反映的执着精神具有社会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他的人物画作品不仅数量宏富,而且风格鲜明,他是20世纪当代人物画开拓前行的实践者,也是西北地区“黄土画派”的领军人。就目前刘文西人物画研究现状而言,关于刘文西及他绘画艺术的评论文章不少,然而学理探研则相对滞后。生成于广袤陕北高原的刘文西绘画艺术,理应成为当代美术研究的课题之一。为此,本文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时代性、人民性、审美性等交互层面,对“刘文西人物画”进行专题性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追溯刘文西艺术发生的时代背景,涉及刘文西的成长经历、师承关系和思想脉络。第二章,探讨刘文西人物画风格形成之因及它对当代人物画发展的创造性贡献。重点梳理刘文西部分代表作品,找出其人物画风格递变的内在因素和分期依据,进而将刘文西人物画分为三个历史时段,从时代特征、艺术思想、图式构成、绘画语言等方面对刘文西代表作《祖孙四代》等展开陈述,解析其何以被称为20世纪中国画创新经典的成因,并对刘文西三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绘画作品进行图像研究及审美分析,深入把握艺术探索的理论思考和人物画的精神追求与人文导向。第三章分析刘文西人物画独特的风格面貌,梳理刘文西人物画造型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第四章总结刘文西艺术思想和他始终坚持的艺术理念,以及他对现实主义绘画做出得贡献。第五章描述刘文西艺术精神对当代人物画坛的积极影响,阐述刘文西建立在文化传承、样态创新基础上的创作之路对我们的启示意义。全文插入我对刘文西老师的艺术访谈,以期更真切地把握刘文西的艺术思想及其人物画艺术的发展历程。附录部分制作出刘文西人物画创作年表及刘文西六十年赴陕北采风年表,图文相彰辅证刘文西的艺术人生和绘画成就。通过对刘文西人物画艺术思想的解读梳理、绘画作品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刘文西人物画艺术是时代选择、时代风采、时代面貌、时代价值的必然反映,都是其为实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所铸就的真实印记。他的人生,见证了陕北高原人文风情和发展轨迹;他的绘画,记录了时代变迁和精神气象。刘文西人物画的创作实践,不仅继承中国人物画的传统精神,而且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正确导向。他以执着地艺术信仰所生成的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一系列典型形象,实现了从主题思想、图式面貌、笔墨风格、形式语言的当代革新,达到生活与艺术的水乳交融,造型和审美的高度统一,无愧于为人民传神写照,为时代立言留影的人民艺术家。
邹琪[8](2018)在《朱德研究史》文中研究表明“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对象是朱德研究,是朱德研究的发展史。朱德研究,是研究朱德一生历史的研究成果,对朱德生平和思想的研究都是朱德研究。本文对朱德研究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力图按照学术史本身的线索,来展现朱德研究的全貌。国内外目前都还没有“朱德研究史”的专着出版,这是朱德研究和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空白。本文以朱德研究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从20世纪20年代至2016年的朱德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并探析朱德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形成一部整体性的“朱德研究史”,希冀拓宽朱德研究的领域,弥补国内外朱德研究中的不足,这使本文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时,在纵向上,按时间顺序分析朱德研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横向上,在特定空间、特定历史时期内,分析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朱德研究的代表作,对其特点、内容、得失进行理论分析。对每个时期的朱德研究,先概述其研究背景、总体状况,再对代表作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就,最后总体评述,总结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按此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朱德研究概述。阐明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对朱德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分析朱德研究的现状,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界定“朱德研究史”一些概念。第一章评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朱德研究(1920.8-1949.9)。这一阶段是朱德研究的萌芽时期。国外对朱德的研究,最早的主要散见于西方记者的着作。国内的朱德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主要是一些关于朱德实践活动的报道,如朱德领导红军的报道等。国内最早公开发表的关于朱德的文字,目前可查的是《简州顾品珍等来电》(《申报》1920年8月13日)。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报刊上发表的文章,20世纪30、40年代,研究朱德的专着开始出现,有关朱德传记的各种书籍广泛流传,如《朱德传》、《西战场的主将朱德》等。外国记者的着作中,影响较大的有《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北行漫记》等。这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尽管不是朱德的传记,但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朱德的生平和轶事,是研究朱德的珍贵资料。第二章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朱德研究(1949.10-1978.12)。这是朱德研究的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这一时期研究朱德的书籍开始较多地出版,大都是记述朱德崇高品德和传奇故事以及回忆性的作品。香港和台湾也出版了研究朱德的着作,如吴起、孟超的《红色人物论》、章民的《朱德》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路线和个人崇拜的严重影响,朱德研究陷于停滞,甚至倒退。从“文革”结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只出版了少量的回忆性的着作。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以非常生动、细腻和隽永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三章评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朱德研究(1978.12-2016.12)。这是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朱德研究开始走向深入,大量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着作不断涌现,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德年谱》和《朱德传》的出版。这一时期香港和台湾朱德研究的代表作是顾则徐的《永远的共军总司令:朱德》。这些研究成果,从朱德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到朱德传记的出现,从朱德生平介绍到朱德思想研究,使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并继续发展,为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关于朱德研究的学术活动比较活跃且规模较大,如:1986年12月的“全国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1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05周年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3年7月的“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6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全国朱德生平与思想研讨会”、2006年12月“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的“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2016年4月的“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0周年论坛”、2016年8月的“一战成名——朱德与护国战争学术研讨会”、2016年12月的“朱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学术活动积极推动了朱德研究的深入,反映了朱德生平和思想研究的基本趋向,使朱德思想生平研究跨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第四章评述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从朱德诞辰120周年以来,学术界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朱德的生平、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朱德研究的水平和现状。朱德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结语,总结90多年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对朱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今后的朱德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历了 90多年发展的朱德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评述,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为今后的朱德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以推动朱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研究,提供关于朱德研究成果的详实资料,使人们明辨资料的正误优劣,以正确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更好地学习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优秀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吕锐,林蓝[9](2017)在《让海蓝浸润生命》文中提出三亚市第九小学位于美丽的三亚湾海边,学校在蓝天碧海之间追寻文化立校,形成了共同的课程梦想,确立了"让海蓝浸润生命"的办学理念,将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将海洋的品质融入生命,让生命绽放出海蓝一般纯粹的色彩,以海洋文化滋养学生的灵性。通过海洋教育活动,培养有爱心、乐生活、会学习、善探究、勤健体、懂审美的海蓝灵性少年。蓝色海洋教育成为我们学校显着的办学特色。一、挖掘地域文化,丰富海洋课程资源,加强海洋意识培养
李梓郡[10](2017)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1976-2016)》文中提出中国民族歌剧自开山之作《白毛女》诞生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于世人面前。她不仅在中国歌剧领域内开创了自己发展的格局,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时代精神与美学特质的艺术道路。其汇集传统戏曲调式音乐,兼用板腔变化体式与主题贯穿手法进行综合创作,在表演实践上形成了东方写意性与西方写实性的辩证统一。她融合西方“美声”唱法与中国戏曲声腔独有的表现手段,以多元唱法兼善的演唱技巧为元素,以中国民族多样性表演艺术为本体,借鉴西方表演艺术经验和理念,从而创立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包容开放的现代歌剧艺术形式。在至今7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这种新型歌剧始终坚守民族表演艺术的特色,在艰辛地探索中不断获得发展与壮大。尤其是在上世纪的1976年至1996年的20年间里,中国民族歌剧从历经“文革”极左政治的严重干扰而停滞不前,到伴随改革开放国策下的文艺观念与创作思想的大解放,民族歌剧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西方艺术思潮大规模涌入之后,中国歌剧传统重又面临着新的危机,当《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歌剧模式即将走向衰微、逐渐边缘化之时,以歌剧《党的女儿》为标志,重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1996年至2006年的十年时间里,在市场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与学院派三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中国歌剧开始涌现井喷之势,歌剧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样态。一方面流行音乐剧迎合民众的新趣味成为时代的音乐艺术主潮;另一方面出自学院派的专家和学生渐次成长,并开始以其审美趣味引导社会对高雅艺术的接受;同时还应该看到,主流意识形态仍然对中国歌剧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制约力,在国家的倡导与推动下,艺术家必须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歌剧绽放出一朵鲜艳的奇花——《野火春风斗古城》,她的出现具有了某种历史的必然性。随着21世纪的来临,中国民族文化复兴的思潮渐起,文化格局出现新气象,伴随民族意识的觉醒,保护、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渐趋强烈,从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立场上明确并回归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艺术家们纷纷重排《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等民族歌剧优秀剧目,经典回归的舞台一时成为求新和重构的试验场,具有挑战精神的艺术家开始探索“洋为中用”与“古为今用”、“辩证取舍”与“推陈出新”的关系,他们在新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创新、改进和重塑,终使民族歌剧在新世纪重现丰姿、大放异彩。本文针对民族歌剧演出实践和学术研究的现状,采取跟踪调查和文献梳理的方式,并以彭丽媛、孔德成、戴玉强和雷佳等新一代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家的实践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他们在各自表演中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和重塑,从而挖掘和呈现其独具特色的表演手法与艺术风格。从对于上述艺术家的表演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可以看出,民族歌剧从实践到理论经历着怎样艰苦的探索和努力,他们一方面需要借鉴西方戏剧表演的“声、台、形、表”,另一方面则要融合传统戏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这些艺术家不仅为当今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也为歌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探索基础。通过对民族歌剧领域相关着述的深入解读分析,以及与表演艺术家、理论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尝试以新的视域和角度探索与总结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及相关理论。在借用“文化碰撞理论模式”分析中西歌剧(戏剧曲艺)艺术的结构关系中,可以看出“文化碰撞论”在概括、揭示民族歌剧生成的文化背景,分析艺术家在表演实践中形成的写实与写意辩证统一和多元演唱技法兼备兼善等问题上,所具有的阐释优势和理论意义。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与歌剧艺术市场需求之间的失衡,真正能够胜任民族歌剧高度综合性要求、担纲其主演的艺术家寥寥无几,而绝大部分从业者,皆因表演或歌唱存在明显弱项或缺项而难以胜任角色的要求,会“歌”不会“演”、会“演”不会“歌”的现象日趋普遍,且音色类型多显现为千篇一律的“学院派”声音。本文不仅对此进行了调研,而且做了细致地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唯有接通历史与现代、传统与西方、市场与受众等关键环节,才能真正走上符合民族歌剧发展规律的道路,才能真正打造出民族歌剧艺术健康发展的“产业链”。民族歌剧的艺术生命和美学魅力才会持久显现,长远发展。希冀以本课题探索性的研究,为民族歌剧的表演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理论视角和可资参考的艺术思路。
二、让孩子拥有大海般的胸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孩子拥有大海般的胸怀(论文提纲范文)
(1)“大先生”:百年初心的时代回响——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圆桌对话辑录(论文提纲范文)
“大先生”是“国之大者” |
“大先生”是生命中的温暖与成全 |
“大先生”眼中有人 |
小事情成就“大先生” |
(2)插画在品牌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课题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思路 |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情感表达的认知分析 |
2.1 不同语境下的情感表达 |
2.1.1 认知心理学中的情感表达 |
2.1.2 大众审美文化的情感表达 |
2.1.3 视觉语言中的情感表达 |
2.2 设计中的情感 |
2.2.1 情感的主体 |
2.2.2 情感的类型 |
2.2.3 影响情感的因素 |
2.3 设计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插画在品牌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3.1 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插画设计 |
3.1.1 读图时代的视觉表达词汇 |
3.1.2 不同插画风格的应用分析 |
3.1.3 插画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分析 |
3.2 插画与品牌设计结合的优势 |
3.2.1 直观性与形象性 |
3.2.2 长效性与经济性 |
3.2.3 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
3.2.4 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 |
3.2.5 独特趣味性与艺术化的创意表现 |
第四章 插画在创意生活品牌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
4.1 创意生活品牌的概念 |
4.2 大众对品牌中插画元素的情感诉求 |
4.3 品牌中插画引起情感共鸣的方法 |
4.3.1 生活元素 |
4.3.2 色彩习惯 |
4.3.3 风格特征 |
4.3.4 构图形式 |
4.3.5 表现手法 |
4.4 创意生活品牌设计中情感表达的意义 |
4.4.1 情感表达是品牌被认知的桥梁 |
4.4.2 情感表达是品牌与消费者的纽带 |
4.4.3 情感表达是品牌精神价值的诠释 |
4.5 创意生活品牌中插画元素的情感表达与应用分析 |
第五章 创意生活品牌中的插画的情感表达与应用实践 |
5.1 创作的目的与意义 |
5.2 设计定位 |
5.2.1 品牌定位 |
5.2.2 受众定位 |
5.3 设计理念 |
5.3.1 应用理念 |
5.3.2 主题理念 |
5.4 实践创作 |
5.4.1 标志设计 |
5.4.2 插画设计 |
5.4.3 设计应用 |
5.5 设计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设计作品集 |
(3)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以统编本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呈现 |
第一节 精神方面 |
一、爱国情怀 |
二、自强不息 |
三、雄心壮志 |
四、思怀故乡 |
第二节 知识方面 |
一、绘画知识 |
二、语言知识 |
三、写作知识 |
四、历史知识 |
第二章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因 |
一、教师受教研压力的影响 |
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
三、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
第三章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原则及措施 |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原则 |
一、因材施教,长善就失 |
二、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
三、启发诱导,学思并重 |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措施 |
一、合理利用古诗词,挖掘传统文化广度 |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索传统文化深度 |
三、提高教师修养,拓展传统文化宽度 |
四、挖掘教材内涵,培养传统文化情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访谈题 |
附录二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容 |
附录三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内容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宽以待人 有容乃大——浅谈幼儿宽容品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住最佳培养期 |
二、重视家庭对幼儿的熏陶 |
1. 家庭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 |
2. 教育幼儿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
三、教师要以宽以待人的形象来教育、影响、引导孩子 |
1. 幼儿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教师则是引导孩子形成宽容品质的重要角色。 |
2. 教师要因势利导, 帮助孩子理解宽容的内涵。 |
3. 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宽容品质的形成。 |
4. 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亏、让点步, 磨炼其克制能力, 促进宽容品质的形成。 |
四、坚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协调一致的教育原则 |
(5)义务段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新路径——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需求与岗位对接:力求“海之梦”社会实践活动的优质化 |
(一) 前测摸需求, 提高针对性 |
(二) 调研建基地, 体现场景性 |
三、实景与安全并重, 确保“海之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
(一) 模拟真实“残酷”职场招聘 |
(二) “浸润体验式”岗位实践 |
(三) “1+1+1”安全护航保障 |
(四) 加强活动过程实效指导 |
四、标准与制度配套, 实现“海之梦”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 |
(一) 志愿者征募、管理制度 |
(二) 学生活动评价激励制度 |
(三) 基地单位评价激励制度 |
(四) 区域年度评价表彰制度 |
(7)刘文西人物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方法 |
二、刘文西人物画研究现状 |
三、选题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
第一章 时代的选择:刘文西艺术的思想基础 |
第一节 、刘文西人物画生成的时代背景 |
1、新中国美术观的历史形态演变 |
2、新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样态概述 |
第二节 、刘文西从艺经历对其人物画风格的影响 |
1、上海育才学校:刘文西艺术之路的起点 |
2、践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
3、浙江美术学院的艺术主张 |
4、陕北:心向往之的“艺术圣地” |
第二章 时代的风采:刘文西人物画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第一阶段:1949-1966年 |
1、聚焦黄土地:虔诚的人民视角 |
2、表现黄土人:深刻的主题思想 |
第二节 、第二阶段:1967-1989年 |
1、执着坚持:饱满的时代豪情 |
2、传神写照:刻画黄土地人民的真、善、美 |
3、安身立命:人到群众中去,画从群众中来 |
第三节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
1、为伟人造像:为时代立碑 |
2、宏阔的视野:群像式造型与性格化刻画 |
第三章 时代的价值:刘文西人物画独特的风格面貌 |
第一节 、形成于像,典型的黄土地人物形象特征 |
1、黄土地的人文情怀 |
2、黄土人的典型形象特征 |
3、典型形象的时代精神意涵 |
第二节 、艺立于德,鲜明的思想导向 |
1、执着的人民信仰,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
2、艺术为人民服务,展现黄土人精神面貌 |
第三节 、兼容并蓄,中西融合的写实艺术向度 |
1、客观的人物造形与主观的笔墨表达 |
2、中西视感的表现与个体群体的整合 |
第四章 时代的印记:刘文西人物画的审美功能 |
第一节 、刘文西的艺术思想 |
1、艺术宗旨 |
2、艺术坚持 |
3、坚持长期的创作实践 |
4、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 |
5、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艺术标准 |
6、坚持作品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效果,以优秀的作品鼓励人 |
第二节 、刘文西人物画的社会性与人文性 |
1、社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2、道德旨向与教育意义的统一 |
3、造型观念与观赏功能的统一 |
第三节 、对现实主义绘画的再创造 |
1、关注社会,描绘时代 |
2、关注民生,服务人民 |
3、关注思想,创造价值 |
第五章 刘文西在新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
第一节 、刘文西对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贡献 |
1、树立“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价值 |
2、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 |
第二节 、刘文西人物画对当代的启示 |
1、坚持不懈,长期积累 |
2、以身作则,以德育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刘文西人物画作品年表 |
二、刘文西赴陕北写生图录 |
后记 |
(8)朱德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萌芽时期(1920.8—1949.9)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报刊中关于朱德生平思想的报道 |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
第三节 中外记者笔下的朱德 |
一、任天马《活跃的肤施》 |
二、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
三、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
四、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
第四节 早期的朱德传记 |
一、陈德真《朱德传》(第2版) |
二、张寒青《西战场的主将朱德》 |
三、绍源《朱德自传》和张尚志《朱德与红军》 |
第二章 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1949.10—1978.12)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
第三节 《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 |
第四节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
第三章 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1978.12-2016.12)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刘白羽《大海——记朱德同志》 |
第三节 朱敏《我的父亲朱德》 |
第四节 赵鲁杰《朱德兵法与韬略》 |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 |
第六节 金冲及主编《朱德传》 |
第七节 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让海蓝浸润生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挖掘地域文化, 丰富海洋课程资源, 加强海洋意识培养 |
1. 海洋教育进课堂。 |
2. 海洋专家进课堂。 |
3. 旅游资源丰富假期课程。 |
二、依托资源优势, 开展特色活动, 彰显海蓝精神 |
1. 观海踏浪, 开启学生的海洋启蒙教育。 |
2. 浓郁的渔家文化, 开发了学生实践研究潜能。 |
3. 独特的海洋艺术, 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 |
4. 充满魅力的海洋运动, 历练学生强健的体魄。 |
(10)新时期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1976-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说 |
一、中国歌剧 |
二、中国民族歌剧 |
三、民族歌剧表演艺术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方法 |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发展概述 |
第一节 复苏与继承(1976—1996) |
一、文艺思想的解放 |
二、西方表演思潮的深入影响 |
三、多元探索之《党的女儿》 |
第二节 借鉴与融合(1996—2006) |
一、正歌剧表演艺术的经验 |
二、音乐剧表演艺术的经验 |
三、表演蓄积的释放——《野火春风斗古城》 |
第三节 创新与发展(2006—2016) |
一、创新发展的文化环境与民族歌剧复排简况 |
二、《江姐》——红岩精神的当代诠释 |
三、《白毛女》——延安文艺的当代重构 |
四、《小二黑结婚》——“山药蛋派”的当代传承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传统戏曲“唱念做”的融合借鉴——孔德成表演艺术 |
一、在《白毛女》中的表演及“杨白劳”形象塑造 |
二、在《白毛女》中的歌唱艺术 |
三、孔德成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影响 |
第二节 高素质“民美戏”的自由转换——彭丽媛表演艺术 |
一、在《党的女儿》中的表演及“田玉梅”形象塑造 |
二、在《党的女儿》中的歌唱艺术 |
三、在其他歌剧中的经典演绎 |
四、彭丽媛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贡献 |
第三节 舞台表现的高度“生活化”——戴玉强表演艺术 |
一、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表演艺术 |
二、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歌唱艺术 |
三、“杨晓冬”舞台形象的塑造 |
四、在其他歌剧中的经典演绎 |
五、戴玉强对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影响 |
第四节 “写实”原则下的综合技术运用——雷佳表演艺术 |
一、在《白毛女》(2015版)中的表演艺术 |
二、在《白毛女》(2015版)中的歌唱艺术 |
三、用声音塑造人物 |
四、在其他歌剧类型中的经典演绎 |
五、雷佳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影响 |
第五节 其他着名演员的表演艺术 |
一、黄华丽:“民美并蓄”的“杨母” |
二、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小芹” |
三、程桂兰:“多元兼善”的“玉梅” |
四、表演艺术新锐的涌现 |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民族歌剧表演理论的探索 |
第一节 民族歌剧表演三个初创理论的概述 |
一、文化碰撞理论模型及中西歌剧(戏曲曲艺)艺术碰撞论 |
二、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写实写意辩证统一论 |
三、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多元演唱技法兼善论 |
第二节 同源与借鉴——与戏曲结缘 |
一、“唱”——“多声腔”的参与 |
二、“念”——民族式的“宣叙” |
三、“做”——写意式的表演 |
第三节 趋同与吸收——容括西方歌剧质素 |
一、“声”——用“声音”塑造角色 |
二、“台”——用“潜台词”构思角色 |
三、“表”——用“体验”接近角色 |
第四节 求同与存异——建构表演理论的基本路径 |
一、以戏曲声腔诠释人物性格 |
二、以体验演说表达人物情感 |
三、以虚实结合塑造人物形象 |
第四章 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
第一节 艺术审美朝向对受众的引导 |
第二节 一度创作——作曲家的使命 |
第三节 二度创作——表演本质的提高 |
一、“表演基础”歌唱的确立 |
二、“动词核心”情感的捕捉 |
三、“歌剧总谱”思维的建立 |
第四节 “尝试”——接通的意义 |
一、培养模式的接通 |
二、院团创演的接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让孩子拥有大海般的胸怀(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先生”:百年初心的时代回响——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圆桌对话辑录[J]. 徐向阳. 中小学德育, 2022(01)
- [2]插画在品牌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与应用研究[D]. 宋佳静.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3]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以统编本教材为例[D]. 张维维.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4]宽以待人 有容乃大——浅谈幼儿宽容品质的培养[J]. 叶红.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9(01)
- [5]义务段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新路径——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J]. 徐晓虹,尹黎.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8(05)
- [6]以清灵之智 解愤悱之惑[J]. 宋泉汶. 语文天地, 2018(23)
- [7]刘文西人物画艺术研究[D]. 卢珊. 西安美术学院, 2018(01)
- [8]朱德研究史[D]. 邹琪. 扬州大学, 2018(12)
- [9]让海蓝浸润生命[J]. 吕锐,林蓝. 新教育, 2017(22)
- [10]新时期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1976-2016)[D]. 李梓郡.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