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青藏铁路清水河试验段路基的沉降浅议高原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传峰[1](2020)在《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早在青藏铁路及公路建设过程中就逐步展开,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对于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及低等级公路路基的变形问题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及防治措施。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高速公路必将成为常态化。多年冻土造成路基冻胀融沉及变形的不稳定性与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尤其是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新的难题。而公路路基和铁路路基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能照搬青藏铁路关于路基变形及防治的一些研究成果,需要研究出适用于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区的理论和防治措施。本文针对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导致的路基变形问题,以“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地段路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变形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多年冻土区冻土沼泽形成时存在一种天然的水热平衡,这种水热平衡对保护多年冻土是有利的。然而高速公路的修建势必会破坏原来的水热平衡体系,进而形成新的更为复杂的水热环境。本文通过对共玉高速沿线冻土沼泽区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分区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气候、太阳辐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影响水热环境的因素,进而更加深入地从复杂水文地质环境、复杂融区水热环境、复杂工程建设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进而得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主要是由于水、热、工程建设等综合因素所致,这种复杂的水热环境导致路基变形特征的独特性。2、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研究。复杂的水热环境加剧了路基的冻胀融沉,对路基的稳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对路基变形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既有G214及共玉高速路基病害调查,并结合各病害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路基变形的影响因素、过程及类型特征。得出路基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路基沉陷、不均匀沉降、边坡失稳等,为了规避这种变形(病害)就需要对内在变形机理进行深入研究。3、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研究。地基土和路基填料组成了新的路基结构,这种结构在构建新的水热平衡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冻融现象,而这种冻融现象又会产生大量的路基病害。根据在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填料的颗粒分析试验、易溶盐试验、击实试验、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渗透试验、冻胀特性试验、冻融循环试验;以及地基土的冻胀试验、颗粒分析试验、液塑限试验、融沉特性试验的基础上,从路基填料和地基土这两个微观方面深入分析了路基的冻融特性。同时,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改变对路基地温场变化以及路基变形的影响,通过路基地温场及位移监测,采集公路建设各阶段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值,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监测断面的路基地温场和沉降变形的相关性。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并从力学角度深入分析了产生路基变形的水分迁移、温度场效应及冻融循环理论,进而总结出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为科学有效的采用变形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冻土沼泽区公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4、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原G214线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路基病害,针对不同的路基病害也采用了很多防治措施,这些措施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解决水热平衡问题,人为快速地使路基和天然土体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融合,构建新的平衡,进而减小水热交换对路基的破坏。目前常用单一的或简单的复合路基防治措施只能片面地解决复杂水热环境的某个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要求,故而需要研究出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一套综合整治措施。本文结合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路基变形特征、路基变形机理等研究成果,提出7种防治措施,并详细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特点以及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而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的路基变形的防治措施。新提出的热棒+保温板+遮阳板+片石路基+砂垫层综合防治方案,更好地适应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建设环境,既解决了路基热量问题又解决了路基排水问题,对于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变形控制具有显着效应,能明显提升冻土沼泽区多年冻土上限,降低路基累积沉降量,解决了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问题。本措施成功应用于共玉高速路基变形防治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研究,掌握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研究了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的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提出了新的综合防治措施。本研究成果对多年冻土沼泽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着。
杨凯飞,穆彦虎,毕贵权,李国玉,陈涛[2](2019)在《青藏工程走廊道路工程阴阳坡效应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青藏工程走廊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加之青藏高原强烈的太阳辐射及大气透明度高,导致廊内路基工程存在显着的"阴阳坡"效应。在阴阳坡热效应作用下,路基阳坡路肩沉降变形普遍大于阴坡路肩,由此引发包括路基倾斜、边坡滑塌、纵向裂缝等一系列路基路面病害问题,严重影响了路基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大幅增加了工程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针对这一问题,从青藏工程走廊阴阳坡效应的成因、阴阳坡效应作用下路基体冻融过程及地基温度场分布、路基的横向差异沉降变形、阴阳坡效应相关路基路面病害以及防控措施5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目前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现状,并结合阴阳坡效应的量化研究、防治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就未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青藏工程走廊内路基工程的建设与维护提供参考。
邰博文[3](2018)在《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特殊路基结构变形机理及服役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为依托,以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第一条高速公路(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沿线的三种特殊路基结构(保温路基,碎石路基和通风管路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试验,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等手段,分析了特殊冷却路基结构在高速公路修建初期的地温变化过程及降温效果,研究了高速公路修建初期特殊路基结构的变形特征及机理,提出了针对多年冻土区特殊路基结构工程服役性能的评价体系,研究成果为交通部门后期开展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运营维护和类似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主要研究成果有:(1)分析了共玉高速公路建设初期三种特殊冷却路基结构的热状况。根据共玉高速公路沿线特殊冷却路基3-4年的地温资料,分析了路基本体在冷季与暖季的地温特征;研究了路基下伏冻土的升温幅度和冻土上限的退化程度;通过对比分析下伏冻土的升温和融化速率,提出了适宜于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修筑的路基型式;分析了造成路基温度场非对称性的重要原因。(2)揭示了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特殊路基结构修筑初期的主要变形源(冻融循环和融沉)的基本特征。利用地温资料,研究了沥青路面对下伏冻土热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基于分层变形数据,揭示了高速公路修筑初期特殊路基结构不同层位各个变形源的变化规律;主要探讨了路基最大冻胀量与最大融沉量产生滞后效应的原因;总结了多年冻土区路基的变形特点。(3)建立了含砂粉土的稳定冻胀率与稳定融沉系数计算模型。通过室内三向冻融试验,分析了影响含砂粉土变形量的主要因素,揭示了各影响因素与稳定冻胀率和稳定融沉系数的变化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稳定冻胀率和稳定融沉系数的预测模型。(4)建立了基于冻土的四相体系和非饱和土渗流与热传导理论的冻土路基水热全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重点研究了特殊路基结构下冻土上限的退化规律和路基横向热差异,其中涉及特殊路基结构冻土上限计算模型的建立,新型非对称路基结构的提出以及线路走向对路基横向热差异影响程度的分析。以有效融化含水量和温度作为影响参数,建立了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的融沉计算模型,研究了路基长期变形效应的发展规律。(5)建立了针对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的服役性能评价体系。针对冻土路基的长期服役性能和表现,通过实际模型算例,预测了特殊路基结构在舒适性,平稳性及安全性使用要求和最小设计寿命下的变形效应;并应用评价体系,重点对其服役性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改善其服役性能的相应建议。
党博翔[4](2018)在《多年冻土块石路基蠕变变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大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多年冻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大规模的寒区工程建设,打破了多年冻土地区原有的地表能量平衡,导致地温升高,冻土上限逐年下降,高温冻土层厚度不断扩大。几十年来我国对多年冻土地区冻土融化引起的沉降问题一直深有研究,然而,融沉并非引起寒区工程地基沉降的唯一原因,研究表明,青藏铁路路基高温冻土层的蠕变变形也是主要病害之一。因而,研究青藏铁路的长期蠕变变形,对于寒区工程的建设维护及灾害预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早研究人员对寒区工程地基的沉降分析一般采用经验方法,如经验蠕变理论等。这种方法简单直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然而,其预测效果与土的含冰量、干密度和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实际工程其适用性较差,也难以反映沉降涉及的复杂水热迁移过程。数值分析手段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了更好地研究路基蠕变变形,本文选取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地区主动降温措施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块石基底路基,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归纳了几种块石路基的断面形式,并总结块石层降温机理,分析了前人所常用的多孔介质模型和块石模型,其特点都是参数过多,在数值模拟中涉及到多场耦合。因此本文采用变换等效导热系数法来综合考虑块石通风区的换热性质,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合用于数值模拟。2.选取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典型路段,对其普通路基和块石路基的中心和左右路肩天然地面处温度、原冻土天然上限变化和下部土体地温进行对比,分析块石路基相较于普通路基对地基的冷却效果。基于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对多年冻土区块石路基路段温度场进行模拟计算。分别模拟其运行通车后1年、2年和4年的路基温度场情况,数值模拟结果与野外地温规律吻合较好,后进行其10年、20年和30年的温度场预测,分析其温度场变化情况。3.分析了冻土蠕变机理以及实际工程多年冻土层的蠕变特点,结合常规土力学总蠕变模型辨识方法,通过弹性、塑性和粘性力学元件的组合,并考虑温度和时间效应。采用顺序耦合方法计算块石路基蠕变变形过程,即先进行热分析,再进行力学分析。通过FLAC 3D数值软件内嵌蠕变模型,模拟其运行通车后5年路基变形情况,数值模拟结果与野外变形规律吻合较好,后进行其10年、20年和30年的温度场预测,分析其蠕变情况。
陶祥令[5](2017)在《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纵向裂缝作为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常见病害,分布广、规模大、危害严重。由于多年冻土路基穿越地区多为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土体冻融敏感性显着,受季节周期波动、阴阳坡效应、降雨、载荷等诸多因素影响,冻土内生裂隙较为发育,使得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问题极其复杂。因此,开展多年冻土路基工程纵向裂缝发生发展规律研究、揭示其发生机理及演化过程非常必要,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路基长期稳定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问题为研究背景,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与CT扫描技术,构建冻融过程中粉土冷生裂隙形成机理概念与演化模型来分析纵向裂缝成因机制;配套自行研制的柔性传感器模型试验系统对不同环境因素下路基潜在裂缝发展域动态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分析影响纵向裂缝扩展的关键因素,为指导工程实践提供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及进展如下:(1)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CT扫描技术,对青藏高原粉土冻融作用下冷生构造发育机理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冻融过程中冷生构造发育形态、水分迁移机制、分凝冰生长等演化过程,揭示了青藏高原粉土冻融过程中冷生裂隙形成机理,并建立了冻融过程冷生裂隙形成机理概念模型。(2)自行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冻土路基一维拉伸变形的柔性薄膜传感器,自行设计制作了冻土路基空间温度场和裂缝发展域测试的物理模拟试验系统,开展了季节周期波动、阴阳坡效应、降雨及坡脚积水因素下,普通路基、通风管路基和碎石路基空间温度场测试和路基横向一维拉伸变形区域测试。(3)通过分析冻土路基环境模拟试验测试结果,揭示了不同形式冻土路基空间温度场分布规律及裂缝潜在发展区域分布,研究了季节大气周期变化、阴阳坡效应、降雨(水)环境、坡脚积水等与路基潜在裂缝发展域的相关关系,以及路基裂缝区域扩展形态。(4)建立多年冻土区路基阴阳坡空间温度场计算模型,通过分析阴阳坡温度的变化,揭示了路基阴阳坡空间温度场演化规律,研究了季节周期内冻土路基冻土上限和融化深度的关系,对比分析显示,数值计算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阴阳坡温度场分布规律一致。(5)基于路基工程中裂缝扩展有限元研究方法,建立了多年冻土区路基裂缝扩展过程规律的计算模型,计算了冻土路基裂缝扩展深度与阴阳坡效应、填土性质、填土高度及路面荷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坡效应、路基高度、填土融沉系数及路面荷载对裂缝扩展均有重要影响,其中填土弹性模量与裂缝扩展深度呈指数衰减,填土高度与裂缝扩展深度呈对数增长,路面荷载引起的沉降量可作裂缝扩展深度的预判参数。
房建宏[6](2017)在《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建设适应性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共和至玉树高等级公路(共玉高速)正式启动,在多年冻土区该线路与214国道基本平行,勘察结果表明214国道沿线与新建共玉高速沿线多年冻土分布格局基本相似。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对道路的修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年冻土无疑也成为共玉高速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虽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并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建设的高标准要求。本研究通过总结与分析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以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建设适应性的对策研究为目的,以共玉高速沿线多年冻土问题及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研究背景,以冻土路基的稳定技术为研究主线,采用现场病害调查、现场试验与观测、工程实际应用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调查研究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东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分析了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分布和变化趋势,评价了共玉高速沿线冻土工程地质情况,建设了多年冻土面向高速公路建设的综合试验系统,通过试验分析了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区综合路基结构的服役性能,并针对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特殊地质情况提出了6种具体路基实施方案,用于指导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工作。本文研究成果对于评价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地质、指导该类似地区类似工程的设计、建设、养护与维修的工程实际意义重大,可以带来非常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本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及研究结论:(1)新建共玉高速和214国道沿线冻土分布、类型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共玉高速和214国道沿线多年冻土分布基本一致。共玉高速沿线多年冻土地区,气候继续变暖,冻土地温升高,冻土上限下移,部分冻土甚至消失。该地区还存在大量的冻土不良地质现象,这对拟建的共玉高速稳定性造成了巨大威胁,产生的主要工程问题包括:寒冻风化作用、季节性冻胀丘、多年生冻胀丘、冻融草丘、冰椎(又称涎流冰)、融冻泥流、热融湖塘、热融滑塌、热融侵蚀和不同区域的不同程度冻土退化。(2)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地区年均气温从1982年开始快速升温,升温速率约0.069℃/a。2003至2014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姜路岭段、醉马滩、红土坡段、花石峡镇附近、长石头山段、多格蓉段冻土地温升温速率分别为:0.013℃/a、0.012℃/a、0.010℃/a、0.016℃/a、0.007℃/a、0.082℃/a。共玉高速花石峡段K414+580处冻土上限下移速率约为0.06m/a。姜路岭、醉马滩、醉马滩、红土坡、花石峡、多格蓉段和清水河段冻土地温处于吸热状态,长石头山段冻土观测点地温处于放热状态,查拉坪段属于放热稳定冻土。花石峡冻土段冻土厚度退化减薄速率为0.53m/a。基于典型断面的温度监测数据,通过修正Stefan公式得到K369+100和K391+100两处地表冻结指数。计算得到了用于融化深度计算的预测公式。(3)根据冻土条件和自然条件两个准则,建立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冻土地质评价模型。并对共玉高速沿线4种典型多年冻土含冰类型、三种地温状态进行了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分析。评价结果与沿线历年来的工程实际情况比较吻合。(4)建立了不同路面条件下地气热交换规律长期试验系统、堆石体路基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热管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通风管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高温冻土蠕变规律长期试验系统、坡向对路基边坡温度场影响试验系统和桩基承载力及桩土相互作用长期试验系统,配套了先进的长期监测设备,获取了冻土与工程稳定性的长序列基础数据,为多年冻土区公路工程修筑技术和病害治理技术的工程效果及设计优化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资料。(5)基于野外试验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路面条件下地气热交换规律、堆石体路基降温机制、热管降温机制、通风管降温机制、高温冻土蠕变规律、坡向对路基边坡温度场影响和桩基承载力及桩土相互作用的工程效果,为进一步优化各类设计参数提供了科学依据。(6)针对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特殊地质情况,提出了 6种具体路基实施方案,包括通风管路基、块石路基、隔热层路基、块石—通风管复合路基、热棒路基、热棒—隔热层复合路基,并对其工作原理、适用范围、设计原则、和路基设计以及施工技术及方法进行详细描述,用于指导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工作。
赵永虎,米维军,韩龙武[7](2016)在《青藏铁路路基防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路基防护技术是多年冻土区铁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研究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路基出现的病害问题,重点综述近10年来在通风管、块石护坡、热棒等7种铁路路基防护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当前青藏铁路路基防护技术研究中亟待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铁路路基防护技术研究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该成果为川藏铁路、中俄高速铁路等建设中多年冻土路基防护措施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赵永虎,韩龙武,米维军[8](2016)在《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典型病害及防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路基防护技术是多年冻土区铁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介绍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路基出现的病害原因及其特征,归纳出4种常见病害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总结了青藏铁路常用的通风管、碎石护坡等7种路基防护措施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在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进行展望。研究成果可对多年冻土区工程防灾减灾措施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也对高原走廊内新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输油气管道等工程方案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
冯文绘[9](2016)在《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建设完工,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的问题日益凸显,广泛引起关注。为了服务于冻土区铁路建设、避免冻土病害问题、给冻土区铁路路基设计施工提供参考等目的,进行了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研究。本文通过对藏区冻土环境的描述,如: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风力等,初步介绍了藏区冻土的特点,进一步对冻土的分布、物理性质、热物理性质、力学特性、冻胀融沉特性等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冻土的一般特性及温度变化规律。从而,利用ADINA有限元模拟软件对青藏铁路片石层路基及抛石护坡路基,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建立了以上两种路基的仿真模型,参照实际工程情况,对模型的边界条件进行设定,同时,将土体进行分层,并将热传导系数、比热容、密度参数,分别赋予到各层土体,利用ADINA有限元软件中的Structures模块和Thermal模块进行求解。在求解中记录未来50年内典型时间节点的温度场变化和沉降量变化情况,最后,通过计算得到的温度场云图和累计沉降量曲线,进行总结和分析。本文通过冻土路基的仿真模拟结果,从温度场变化、阴阳坡温度变化等情况分析,得到温度场变化规律:片石路基在修建初期,由于扰动剧烈,温度场变化较大,随后逐年趋于稳定;0℃等温线逐年对比有所上移,表明了具有良好的保护地下深层冻土的作用,有利于路基稳定;温度场云图左右出现不对称性,表明了阴阳坡效应显着,对于路基稳定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抛石护坡路基表面和基础底部的温度都有所升高,说明气候变暖对路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阴、阳坡1m深的温度差值在第15年以后也基本保持了稳定,表明了抛石护坡对调节阴、阳坡的温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沉降快慢、左右路肩的沉降情况等方面,分析得到沉降变化规律:片石路基修建初期,对土体剧烈的扰动引起了沉降变形的急剧增加,第一年也最为严重,随后沉降变形逐年变缓并趋于稳定;由于阴阳坡效应的存在,左路肩的沉降量大于右路肩,这种不均匀沉降不利于路基稳定。抛石护坡路基在修筑后5年内,路基的变形比较大,而且左路肩的沉降量大于右路肩,随着沉降速率的不断减小,路基的沉降也在减小;在前15年,左、右路肩的沉降差值要大些,从第20年开始左、右路肩的沉降差值明显减小。虽然,本文得到了一定的结论和规律,供实际工程参考,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也提出了本课题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与设想。
王铁权[10](2016)在《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结构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为高海拔、辐射强、气温低、温差大、各类冻土广泛分布的特殊自然环境,致使路基路面性能衰变相对较快,诱发了裂缝、车辙、不均匀变形等病害,降低道路使用性能。本文采用现场测试、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路基路面结构内温度场、位移场展开研究,分析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结构变形特性。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G109青藏公路和G214青康公路为依托,分析了道路沿线气温、辐射、降雨、冻土类型等自然环境特征;基于现场调研归纳分析了多年冻土区路基路面典型结构及道路病害类型。建立了伴有相变的非稳态温度场、水分场及流固热耦合控制方程;以共玉高速试验段K629+800K634+200为典型路段,选取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建立了多年冻土区路基路面结构数值模型。基于现场调研,分析了共玉高速K629+800K634+200试验段弯沉、路面变形及病害分布特征,综合考虑承载力、路面抗变形、抗开裂等因素,评价多年冻土区试验路段路面结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4%水稳碎石、2%水稳碎石试验段)性能最好;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级配碎石、土工格室试验段)次之。基于冻土区路基路面结构数值计算模型,确定典型路段温度、水分、荷载及位移的边界条件和模型计算参数,数值计算路基路面结构的位移变形,并与调研实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所建路基路面数值模型的正确合理性。数值计算分析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温度场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复合式基层路面结构在提高0℃冻结线、减小冻土融化等方面效果最佳。计算分析不同路面结构位移场变化规律可知,多年冻土区复合式基层路面结构变形小于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及柔性基层路面结构。计算分析了宽幅、窄幅复合式基层路面结构的温度场、位移场及路表沉降,可知宽幅路基路面结构有着显着的“吸热、聚热、保温”效应,其路基内部存在着范围广、温度高的高温区,结构变形大于窄幅道路结构。
二、从青藏铁路清水河试验段路基的沉降浅议高原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青藏铁路清水河试验段路基的沉降浅议高原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现状 |
1.2.2 冻土沼泽区路基冻融特性研究现状 |
1.2.3 冻土沼泽区路基结构研究现状 |
1.2.4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研究现状 |
1.2.5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
1.2.6 研究现状的不足与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
2.1 冻土沼泽区分布 |
2.2 冻土沼泽区工程地质分区 |
2.3 复杂水热环境影响因素 |
2.3.1 气候 |
2.3.2 太阳辐射 |
2.3.3 地形地貌 |
2.3.4 地层岩性 |
2.3.5 水文地质 |
2.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
2.4.1 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 |
2.4.2 复杂的融区水热环境 |
2.4.3 复杂的工程建设环境 |
2.4.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综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 |
3.1 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
3.1.1 原国道G214路基病害调查 |
3.1.2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调查 |
3.1.3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
3.2 路基变形影响因素 |
3.2.1 水热环境因素 |
3.2.2 工程建设因素 |
3.3 路基变形特征 |
3.3.1 路基变形过程 |
3.3.2 路基变形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 |
4.1 路基冻融特性试验 |
4.1.1 路基填料冻融特性试验 |
4.1.2 地基土冻融特性试验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4.2 路基变形监测 |
4.2.1 监测断面选择原则 |
4.2.2 监测断面概况 |
4.2.3 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系统 |
4.2.4 路基断面地温监测结果 |
4.2.5 路基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
4.2.6 路基变形监测结果特征分析 |
4.3 路基变形机理 |
4.3.1 水分迁移 |
4.3.2 温度场效应 |
4.3.3 冻融循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 |
5.1 路基变形防治原则 |
5.2 路基变形常用防治措施适用性分析 |
5.2.1 单一防治措施 |
5.2.2 复合防治措施 |
5.3 路基变形综合防治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
5.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5.3.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5.3.3 数值计算模型 |
5.3.4 边界条件设定 |
5.3.5 模型计算参数 |
5.3.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3.7 不同防治方案效果对比 |
5.4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实例 |
5.4.1 醉马滩冻土沼泽区 |
5.4.2 长石头山冻土沼泽区 |
5.4.3 巴颜喀拉山冻土沼泽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青藏工程走廊道路工程阴阳坡效应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青藏工程走廊道路工程阴阳坡效应的成因 |
2 阴阳坡效应作用下的路基冻融过程及地温场 |
3 阴阳坡效应作用下路基差异沉降及工程病害 |
4 阴阳坡效应的防治措施 |
5 展望 |
(3)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特殊路基结构变形机理及服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年冻土区路基冷却措施 |
1.2.2 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特征 |
1.2.3 多年冻土区路基多场耦合 |
1.2.4 多年冻土区路基服役性能 |
1.3 研究不足与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特殊路基结构冷却降温过程及效果分析 |
2.1 特殊路基结构监测断面概况 |
2.1.1 特殊路基结构的工程地质概况 |
2.1.2 路基结构与监测方法 |
2.2 特殊路基结构地温状况 |
2.2.1 路基本体横向地温变化 |
2.2.2 路基下部冻土温度变化 |
2.3 特殊路基结构下冻土上限 |
2.3.1 特殊路基结构冻土上限变化 |
2.3.2 冻土上限附近热流密度变化 |
2.4 冻土退化状况分析 |
2.4.1 冻土的融化速率 |
2.4.2 冻土的升温速率 |
2.4.3 浅层与冻土上限附近地温状况 |
2.4.4 冻土的升温与融化速率变化关系 |
2.5 路基温度场的非对称性 |
2.5.1 路基阴阳肩温差分析 |
2.5.2 路基整体温度场的非对称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特殊路基结构分层变形规律、特征与机理 |
3.1 变形监测路段的地理位置和布设方法 |
3.1.1 变形监测路段的地理位置 |
3.1.2 变形监测系统及布设方法 |
3.2 变形监测断面的地温状况 |
3.2.1 活动层厚度和季节性冻融过程 |
3.2.2 冻土退化速率和地温梯度 |
3.3 变形监测断面的路基变形 |
3.3.1 路基分层实测变形 |
3.3.2 全季节路基总变形 |
3.4 多年冻土区特殊路基结构的变形特征及机理 |
3.4.1 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特征 |
3.4.2 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4 冻土路基填料稳定冻胀率与融沉系数试验 |
4.1 冻土融化固结特性的描述 |
4.2 含砂粉土的基本试验 |
4.3 室内冻融循环试验方案与操作步骤 |
4.4 室内冻融循环试验结果分析 |
4.4.1 各因素对填料冻胀与融沉性质的影响 |
4.4.2 各因素对填料稳定冻胀率与融沉系数的影响 |
4.5 含砂粉土稳定冻胀率与融沉系数计算公式 |
4.6 本章小结 |
5 水热耦合作用下的冻土路基长期变形预测 |
5.1 冻土路基水热耦合的建立 |
5.1.1 冻土水热耦合计算原理 |
5.1.2 冻土路基水热耦合模型的建立 |
5.2 冻土上限计算模型的建立 |
5.2.1 冻土路基水热耦合模型验证 |
5.2.2 冻土上限退化程度预测 |
5.2.3 冻土上限计算模型的建立 |
5.3 非对称新型复合路基 |
5.3.1 路基长期横向热差异 |
5.3.2 非对称新型复合路基 |
5.4 线路走向对路基阴阳坡的影响 |
5.4.1 基于附面层原理的路基上部热边界 |
5.4.2 上部热边界的计算步骤 |
5.4.3 不同线路走向对横向热差异的影响 |
5.5 冻土路基长期变形预测 |
5.5.1 路基长期变形预测原理 |
5.5.2 计算步骤 |
5.5.3 路基融沉计模型验证 |
5.5.4 路基长期变形预测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变形的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服役年限预测 |
6.1 现行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 |
6.1.1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 |
6.1.2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 |
6.2 基于变形的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服役年限预测 |
6.2.1 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服役性能评价指标 |
6.2.2 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服役性能评价体系 |
6.3 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服役性能评价体系的应用 |
6.3.1 基于变形的服役性能分项界限值 |
6.3.2 高速公路特殊路基结构实际使用服役年限 |
6.3.3 高速公路路基服役性能评价体系的评分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多年冻土块石路基蠕变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年冻土退化和青藏铁路路基稳定性 |
1.2.2 多年冻土块石路基降温机理研究 |
1.2.3 多年冻土路基蠕变沉降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章 多年冻土块石路基综合降温效果研究 |
2.1 块石路基降温效果分析 |
2.1.1 块石路基断面形式 |
2.1.2 块石路基降温机理 |
2.1.3 温度控制方程 |
2.2 多年冻土块石路基温度监测分析 |
2.2.1 多年冻土铁路监测断面布设 |
2.2.2 块石路基降温效果分析 |
2.3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块石路基温度场模拟 |
2.3.1 工程概况介绍 |
2.3.2 路基原天然上限附近地温及人为上限变化 |
2.3.3 数值计算参数 |
2.3.4 路基温度场变形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年冻土蠕变特性 |
3.1 冻土蠕变机理 |
3.2 流变模型理论 |
3.2.1 流变基本原件 |
3.2.2 常用元件组合模型 |
3.3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路基变形特征与机理监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年冻土块石路基蠕变沉降数值分析及应用 |
4.1 基于伯格斯粘弹塑性蠕变方程 |
4.2 数值计算参数 |
4.3 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5)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粉土冻融过程中冷生构造形成机理研究 |
2.1 粉土冻融试验系统的建立 |
2.2 冻土CT扫描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冻土路基空间温度场与裂缝发展域模型试验研究 |
3.1 柔性变形传感器的研制 |
3.2 冻土路基相似模化 |
3.3 冻土路基模型试验装置及模拟环境设计 |
3.4 试验设计与试验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4 冻土路基空间温度场分布规律与裂缝发展域特性分析 |
4.1 冻土路基模型试验基本情况 |
4.2 冻土路基空间温度场分析 |
4.3 冻土路基裂缝发展过程区域判断 |
4.4 本章小结 |
5 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演化过程数值分析 |
5.1 计算方法及控制方程 |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3 冻土路基温度场演化过程分析 |
5.4 冻土路基裂缝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建设适应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然地理概括 |
1.2.2 多年冻土变化趋势 |
1.2.3 冻土工程地质评价 |
1.2.4 多年冻土与道路工程建设 |
1.3 国内外研究缺陷总结和深入研究分析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工程走廊内冻土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
2.1 高速公路概况 |
2.2 冻土分布、类型 |
2.2.1 214国道沿线冻土分布、类型 |
2.2.2 新建共玉高速和214国道沿线冻土分布、类型的对比研究 |
2.2.3 214国道沿线冷生灾害 |
2.3 214国道沿线多年冻土变化趋势 |
2.3.1 地表温度的变化 |
2.3.2 冻土地温变化 |
2.3.3 活动层和上限的变化 |
2.3.4 地温曲线形态变化 |
2.3.5 多年冻土厚度变化 |
2.4 214线典型断面观测资料分析 |
2.4.1 典型断面冻结指数计算 |
2.4.2 stefan解 |
2.5 冻土工程地质评价研究 |
2.5.1 评价指标体系 |
2.5.2 评价指标分级 |
2.5.3 评价标准 |
2.5.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面向高速公路建设的多年冻土区综合试验系统建设 |
3.1 试验内容 |
3.2 主要目标 |
3.3 试验场地的选址论证 |
3.4 试验设计 |
3.4.1 不同路面条件下地气热交换规律长期试验系统 |
3.4.2 堆石体路基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 |
3.4.3 热管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 |
3.4.4 通风管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 |
3.4.5 高温冻土蠕变规律长期试验系统 |
3.4.6 坡向对路基边坡温度场影响试验系统 |
3.4.7 桩基承载力及桩土相互作用长期试验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高速公路建设的多年冻土区综合路基结构试验分析 |
4.1 不同路面条件下地气热交换规律 |
4.1.1 监测数据分析 |
4.1.2 结论与建议 |
4.2 堆石体路基降温机制 |
4.2.1 监测数据分析 |
4.2.2 结论与建议 |
4.3 热管降温机制 |
4.3.1 监测数据分析 |
4.3.2 结论与建议 |
4.4 通风管降温机制 |
4.4.1 监测数据分析 |
4.4.2 结论与建议 |
4.5 高温冻土蠕变规律 |
4.5.1 监测数据分析 |
4.5.2 结论与建议 |
4.6 坡向对路基边坡温度场影响 |
4.6.1 监测数据分析 |
4.6.2 结论与建议 |
4.7 桩基承载力及桩土相互作用 |
4.7.1 监测数据分析 |
4.7.2 结论与建议 |
4.8 本章小结 |
5 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措施研究 |
5.1 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技术规范 |
5.1.1 工作原理 |
5.1.2 适用范围 |
5.1.3 设计原则 |
5.1.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2 多年冻土区块石路基技术规范 |
5.2.1 工作原理 |
5.2.2 适用范围 |
5.2.3 设计原则 |
5.2.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3 多年冻土区隔热层路基技术规范 |
5.3.1 工作原理 |
5.3.2 适用范围 |
5.3.3 设计原则 |
5.3.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4 多年冻土区块石-通风管复合路基 |
5.4.1 工作原理 |
5.4.2 适用范围 |
5.4.3 设计原则 |
5.4.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5 多年冻土区热棒路基技术规范 |
5.5.1 工作原理 |
5.5.2 适用范围 |
5.5.3 设计原则 |
5.5.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6 多年冻土区热棒-隔热层复合路基技术规范 |
5.6.1 工作原理 |
5.6.2 适用范围 |
5.6.3 设计原则 |
5.6.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典型病害及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铁路路基病害及其特征 |
1.1 路基沉降变形 |
1.2 路基裂缝 |
1.3 风沙病害 |
1.4 不良地质现象 |
2 铁路路基防护技术 |
2.1 通风管 |
2.2 碎石护坡 |
2.3 块石护坡 |
2.4 片石气冷 |
2.5 遮阳板 |
2.6 热棒 |
2.7 旱桥等其他技术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9)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冻土的研究现状 |
1.2.2 冻土路基温度场的研究现状 |
1.2.3 冻土路基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案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2 青藏铁路冻土环境及冻土的特性 |
2.1 冻土环境的介绍 |
2.1.1 气温和降水 |
2.1.2 太阳辐射 |
2.1.3 风力、风速 |
2.2 冻土及其特性介绍 |
2.2.1 冻土的概念和分布情况 |
2.2.2 冻土物理性质的一般概念 |
2.2.3 冻土的热物理性质 |
2.2.4 冻土的力学性质特点及基本力学指标 |
2.2.5 多年冻土的天然上限及其变化特点 |
2.2.6 多年冻土的冻胀融沉特性 |
3 数值模拟方法的介绍 |
3.1 数值模拟方法的简单介绍 |
3.1.1 有限元法 |
3.1.2 热传导方程的有限元解法 |
3.2 有限元软件介绍 |
3.2.1 ADINA软件简介 |
3.2.2 ADINA功能模块介绍 |
3.3 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3.3.1 边界条件的分类 |
3.3.2 初始条件 |
3.3.3 热物理参数 |
4 片石层路基结构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 |
4.1 片石气冷路基结构 |
4.1.1 片石层的传热特点及冷却地基的过程 |
4.1.2 片石气冷路基的结构类型 |
4.1.3 控制方程及其有限元公式 |
4.2 片石路基结构模型 |
4.2.1 路基结构 |
4.2.2 数值计算模型 |
4.2.3 土体材料参数 |
4.2.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确定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1 路基温度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2 路基沉降分析 |
4.3.3 路基稳定性分析 |
5 抛石护坡路基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 |
5.1 抛石护坡路基计算模型 |
5.1.1 路基结构 |
5.1.2 计算模型 |
5.1.3 土体参数 |
5.1.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5.2 计算结果和分析 |
5.2.1 路基温度场分析 |
5.2.2 路基沉降分析 |
5.2.3 路基稳定性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内容总结 |
6.2 本文内容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结构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冻土区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现状 |
1.2.2 冻土区路基结构研究现状 |
1.2.3 水-热-力三场耦合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自然环境与路况研究 |
2.1 青藏高原气候环境 |
2.1.1 降雨分析 |
2.1.2 气温分析 |
2.1.3 辐射分析 |
2.1.4 地温分布 |
2.1.5 冻土深度 |
2.1.6 风速风向 |
2.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道路沿线冻土类型及分布 |
2.2.1 G109沿线冻土类型及分布 |
2.2.2 G214沿线冻土类型及分布 |
2.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道路典型结构 |
2.3.1 路面典型结构 |
2.3.2 路基典型结构 |
2.4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道路病害分析 |
2.4.1 路面结构病害 |
2.4.2 路基结构病害 |
2.4.3 路基路面病害成因简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多年冻土区路基路面结构数值模型建立 |
3.1 Flac3D数值求解简介 |
3.1.1 基本介绍 |
3.1.2 Flac3D的使用特征 |
3.1.3 Flac3D的求解流程 |
3.2 模型控制方程 |
3.2.1 温度场控制方程 |
3.2.2 水分场控制方程 |
3.2.3 流固热耦合控制方程 |
3.3 模型边界条件 |
3.3.1 温度场边界条件 |
3.3.2 水分场边界条件 |
3.4 路基路面结构数值模型 |
3.4.1 共玉高速路面结构 |
3.4.2 路基路面结构数值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年冻土区路基路面结构数值模型验证 |
4.1 共玉高速典型路段测试分析 |
4.1.1 路面弯沉测量 |
4.1.2 路基路面变形检测 |
4.1.3 路面病害统计 |
4.1.4 测试综合分析 |
4.2 路基路面结构位移场数值模拟 |
4.2.1 建立路基路面结构位移场数值模型 |
4.2.2 确定模型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4.2.3 确定模型参数 |
4.2.4 位移场模拟结果分析 |
4.3 路基路面结构位移场数值模拟与典型路段测试对比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公路结构变形特性数值分析 |
5.1 路基路面结构温度场模拟 |
5.1.1 建立路基路面结构温度场数值模型 |
5.1.2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5.2 宽幅路基路面结构数值分析 |
5.2.1 建立宽幅路基路面结构数值模型 |
5.2.2 宽幅路基路面结构温度场云图 |
5.2.3 宽幅路基路面结构位移场云图 |
5.3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路面结构变形特性综合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从青藏铁路清水河试验段路基的沉降浅议高原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D]. 张传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青藏工程走廊道路工程阴阳坡效应研究现状及展望[J]. 杨凯飞,穆彦虎,毕贵权,李国玉,陈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01)
- [3]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特殊路基结构变形机理及服役性能研究[D]. 邰博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2)
- [4]多年冻土块石路基蠕变变形研究[D]. 党博翔.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5)
- [5]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研究[D]. 陶祥令.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6]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建设适应性对策研究[D]. 房建宏.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2)
- [7]青藏铁路路基防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A]. 赵永虎,米维军,韩龙武. “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2016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6
- [8]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典型病害及防护技术研究[J]. 赵永虎,韩龙武,米维军. 中国铁路, 2016(06)
- [9]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稳定性研究[D]. 冯文绘. 西安工业大学, 2016(04)
- [10]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结构变形特性研究[D]. 王铁权. 长安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