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参碱对化疗的减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梁兰兰,李淑芳,沈祥春,梁冰[1](2021)在《氧化苦参碱对小鼠肉瘤和肝癌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小鼠肉瘤和肝癌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为氧化苦参碱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S180和H22细胞悬液预培养24 h,分别设立小鼠S180和H22细胞的空白对照组(RPMI-1640培养基)、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的S180和H22细胞悬液)、5-氟尿嘧啶(5-FU,5×10-5g/L)阳性对照组及5个不同浓度(1×10-4、1×10-5、1×10-6、1×10-7、1×10-8g/L)的氧化苦参碱培养组,连续培养48 h后,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氧化苦参碱对S180和H2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将S180和H22瘤细胞悬液接种于昆明种小鼠,建立S180和H22荷瘤小鼠模型,分别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氧化苦参碱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蒸馏水,高、中、低剂量小鼠分别灌胃浓度为100、50、25 mg/kg的氧化苦参碱,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30 mg/kg的环磷酰胺。各组连续给药8 d后,检测氧化苦参碱对S180和H22荷瘤小鼠的抑瘤率、胸腺系数和脾系数以及对S180和H22腹水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结果:体外研究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氧化苦参碱对小鼠S180和H22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P<0.05)。动物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氧化苦参碱100、50和25 mg/kg剂量组均能够显着抑制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抑瘤率分别为48.48%、41.67%和3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苦参碱100和50 mg/kg剂量组均能够显着抑制小鼠肝癌H22的生长,抑瘤率分别为33.95%和3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苦参碱50 mg/kg剂量组可显着延长S180腹水型小鼠的生存期,其生命延长率为3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氧化苦参碱各剂量组对S180荷瘤小鼠和H22荷瘤小鼠的胸腺系数和脾系数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对小鼠肉瘤和肝癌体外和体内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黎明吉,周喜汉,杨焕珍,黄思玲[2](2021)在《苦参碱联用顺铂对HepG2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苦参碱联用顺铂对HepG2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将HepG2肝癌细胞在裸鼠腋部皮下注射接种,构建出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动物模型。将25只瘤径≥5 mm雌性裸鼠(视为造模成功)完全随机划分成5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顺铂组(DDP组,2 mg/kg)、低剂量苦参碱(25 mg/kg)+顺铂(2 mg/kg)组、中剂量苦参碱(50 mg/kg)+顺铂(2 mg/kg)组、高剂量苦参碱(100 mg/kg)+顺铂(2 mg/kg)组。裸鼠成瘤后药物干预14 d,取出瘤体,用千分电子秤称量瘤重,用公式计算抑瘤率。公式计算肾指数、肝指数、脾指数,检测肝、肾功能。结果增效方面,各用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瘤重量降低(P<0.05),各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与DDP组相比,瘤重量较小(P<0.05)。DDP组及低、中、高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抑瘤率依次为58.3%、76.7%、79.6%、82.1%。减毒方面,与DDP组相比,低剂量苦参碱+DDP组、高剂量苦参碱+DDP组血清胆碱酯酶增加(P<0.05)。DDP组较正常对照组BUN升高(P<0.05),低剂量苦参碱+DDP组BUN较DDP组增加(P<0.05),而中、高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BUN有回落趋势。低、中、高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的肾指数较单用顺铂组高(P<0.05)。结论苦参碱与顺铂联用可提高抑瘤率,高剂量苦参碱对顺铂引起的肝损害、肾损害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黎明吉[3](2021)在《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苦参碱(Matrine,Ma)对顺铂(cisplatin,DDP)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HepG2肝癌细胞在裸鼠腋部皮下注射接种,构建出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动物模型。将35只造模成功雌性裸鼠(瘤径约5mm)随机划分成5组(每组7只):生理盐水(NS)对照组、DDP(2mg/kg)组、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裸鼠成瘤后药物干预14d,取出瘤体,用千分电子秤进行称量瘤质量,用公式计算抑瘤率。取出小鼠肾脏、肝脏,公式计算肾指数、肝指数,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 E)、尿素(UREA)、肌酐(CRE)、尿酸(UA)。结果:观察发现各用药组与生理盐水(NS)对照组相比瘤质量明显降低(P<0.05),各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与DDP(2mg/kg)组相比,瘤质量更小(P<0.05)。DDP(2mg/kg)组、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抑瘤率依次为58.3%、76.7%、79.6%、81.7%。与DDP(2mg/kg)组相比,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血清胆碱酯酶增加明显(P<0.05)。DDP(2mg/kg)组较正常对照组UREA升高(P<0.05),DDP(2mg/kg)+Ma(25mg/kg)组UREA较DDP(2mg/kg)组,增加明显(P<0.05),而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UREA有回落趋势。各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的肾指数较DDP(2mg/kg)组均高(P<0.05)。结论:Ma与DDP联合可抑制瘤体生长,提高抑瘤率;Ma与DDP联合可促进肝脏合成胆碱酯酶的功能,增强机体对抗化疗药物的肝脏损害;高剂量Ma与DDP联用时可减轻DDP对肾脏的损害,降低DDP对肝脏、肾脏的毒副反应,达到保护作用。
赵同德[4](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许文婧,周波,高丽萍[5](2020)在《苦参素抗肿瘤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苦参素是传统中药中提取的生物碱,主要包括苦参碱以及氧化苦参碱,其具有抗炎、抗肿瘤等较为广泛的作用。苦参碱作为传统中药中一种有效的抗肿瘤成分,已经得到了许多临床以及基础实验的证实,其作用是多靶点、多方面的,其既可以通过作用于各种细胞器、各种信号通路、免疫调节产生促进凋亡、细胞周期阻滞、增强免疫等抗肿瘤作用,也可以通过调节免疫、保护骨髓功能、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起到放化疗中减轻毒性反应的作用。文章对近年来苦参素在抗肿瘤治疗中增效以及减毒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个体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孟子琦[6](2020)在《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肝癌、胰腺癌、肺癌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多功能的特点,导致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国际化的进程。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伴随着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涌现,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成为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确认肝癌、胰腺癌中的关键基因。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筛选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进行网络构建,从系统层面揭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机制。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肝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之后采用RobustRankAggreg包对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筛选出共同被确认为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STRING获取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信息,导入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使用MCODE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在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TCGA数据库下载转录组测序数据和患者的临床信息,利用WGCNA包构建共表达网络、识别基因模块并与临床信息相关联。通过Cytoscape对模块进行可视化,并使用CytoHubba确定关键基因。通过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富集分析,并通过DAVID进行KGEE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urvival包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随后根据单因素的P值筛选基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生存相关的线性风险评估模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高、低风险组样本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情况。采用survivalROC包绘制ROC曲线,评价预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2.网络药理学分析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GEO、TCGA获得肝细胞癌相关基因。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肝细胞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合并TTD、TCGA以及WGCNA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得到胰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靶点-胰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药物-化合物-蛋白互作靶点-通路网络”,并使用MCODE对网络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OMIM获得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化合物-肺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systems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对13个肝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得到380个差异基因,包括293个下调基因和87个上调基因。通过蛋白互作网络与模块分析得到1 1个关键基因(CDK1、CCNB2、CDC20、CCNB1、TOP2A、CCNA2、MELK、PBK、TPX2、KIF20A、AURKA)和2个重要模块。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与代谢相关通路有关,关键基因和模块1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生存分析发现关键基因均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表达水平分析表明关键基因均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关联性分析表明CDK1的表达与其他关键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对TCGA胰腺癌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筛选,共得到177个样本和5000个基因用于WGCNA分析,并得到11个基因模块。通过肿瘤分级、肿瘤分期和患者的生存状态最终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作进一步研究。GO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蓝色模块与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通路上。蓝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粘蛋白型O-聚糖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紧密连接等通路上。通过网络分析,分别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中的5个关键基因(NCAPG、BUB1、CDK1、TPX2、DLGAP5;INAVA、MST1R、TMPRSS4、TMEM92、SFN),且这些基因均在胰腺癌中高表达。生存分析得到5个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其中TSPOAP1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ADGRG6、GPR87、FAM111B、MMP28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BCHE、SRD5A2、EPHX2、ADH1C、ADH1A、CDK1),其中 CDK1 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其余5个均为低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肝细胞癌有关的靶点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凋亡过程调控、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有关。此外,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SRD5A2、EPHX2、ADH1C、ADH1A的表达与CDK1的表达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DK1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SRD5A2、EPHX2、ADH1C、ADH1A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与模块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AKT1、MAPK1、MAPK3、EGFR、CDK1、JAK1)和3个重要模块。GO富集分析显示,3个重要模块主要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JAK-STAT级联、MAPK级联、磷酸化,凋亡过程调控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3个重要模块显着富集在细胞周期、Erb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等通路上。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8个关键靶点(CHRNA3、DRD2、PRKCA、CDK1、CDK2、CHRNA5、MMP1、MMP9)。GO 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肺癌有关的靶点显着富集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G1/S转换、蛋白质磷酸化、ERK1和ERK2级联的调控、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参与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PI3K-Akt信号通路、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通路。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注射剂治疗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丁聚贤[7](2020)在《肉苁蓉对化疗耐药骨肉瘤(MG-63)细胞的逆转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肉苁蓉含药血清对人骨肉瘤MG-63/MTX耐药细胞的逆转作用,初步探索肉苁蓉逆转MG-63/MTX耐药细胞机制。方法:通过肉苁蓉及盐水灌胃SD大鼠获得高、中、低剂量组的肉苁蓉含药血清及对照组血清,贴壁培养法培养MG-63细胞,MTT法检测药物干预前MTX的IC50值,将MG-63细胞分为四组,高剂量组(A)、中剂量组(B)、低剂量组(C)、空白组(N),采用IC50浓度的MTX分别干预各组贴壁细胞,24小时后换液并加入不同浓度的肉苁蓉含药血清及对照组含药血清,持续干预并换液至对照组细胞加入IC50浓度的MTX仍稳定生长后各组停止干预。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比色法检测各组肉苁蓉含药血清干预后的IC50及RI,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MRP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显微镜下观察到MG-63细胞贴壁生长,体积中等,细胞多梭形,偶见不规则形,核较大,核仁清晰。药物干预后的A、B、C、N组细胞较原始MG-63体积增长,呈长梭形、不规则形,伪足增多,生长状态减慢;(2)MTX干预后A、B、C、N四组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4.60±0.14)ug/ml、(6.32±0.30)ug/ml、(7.04±0.14)u g/ml、(9.28±0.18)ug/ml,耐药指数(RI)依次为:1.80、2.55、2.84、3.74;(3)肉苁蓉含药血清干预后A、B、C、N四组细胞凋亡率依次为(39.30±1.85)%、(29.33±1.65)%、(24.33±0.91)%、(18.23±1.51)%,A组>B组>C>组>N组,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干预后A、B、C、N四组MRP1蛋白的表达分别为(8.47±0.91)%、(13.80±1.2)%、(28.97±1.2)%、(39.77±1.81)%,A组<B组<C组<N组,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5)相比较N组,A、B、C各组P53蛋白表达均下调,A组<B组<C组<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苁蓉能逆转人骨肉瘤MG-63细胞对MTX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肉苁蓉促进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下调MRP1及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傅松波[8](2020)在《miR-182-5p下调介导苦参碱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miRNA-182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为切入点,拟在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苦参碱抗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潜在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化疗药物及潜在的诊疗干预靶点,对于提高甲状腺癌的防治水平,改善预后及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方法:1.RT-qPCR检测miR-182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分别收集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和其对应的正常组织标本,RT-qPCR在组织水平检测miRNA-182-3p和miRNA-182-5p的表达;培养人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Nthy-ori 3-1和人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BCPAP及K1,在细胞水平检测miRNA-182-3p和miRNA-182-5p的水平。2.抑制miRNA-182-5p,CCK-8检测miRNA-182-5p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和BCPAP增殖的影响:用阳离子脂质体分别将抑制miRNA-182-5p的miRNA-182-5p inhibitor和其对照inhibitor NC转入TPC-1与BCPAP细胞,24h后传代培养上述细胞至96孔板,分别于培养的0、24、48和72h用CCK-8试剂盒检测TPC-1与BCPAP细胞的增殖,明确miRNA-182-5p对TPC-1与BCPAP细胞增殖的影响。3.抑制miRNA-182-5p,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miRNA-182-5p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和BCPAP迁移的影响:用阳离子脂质体分别将抑制miRNA-182-5p的miRNA-182-5p inhibitor和其对照inhibitor NC转入TPC-1与BCPAP细胞,24h后传代培养至24孔Transwell迁移板,于培养的48h,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细胞后再用0.1%的结晶紫染色TPC-1和BCPAP细胞,随机取5个视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TPC-1和BCPAP细胞的迁移并用Image J软件统计每个视野迁移的细胞数目。4.抑制miRNA-182-5p后,流式细胞仪检测miRNA-182-5p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和BCPAP凋亡的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的TPC-1与BCPAP细胞铺至6孔板,用阳离子脂质体分别将抑制miRNA-182-5p的miRNA-182-5p inhibitor和其对照inhibitor NC转入TPC-1与BCPAP细胞,48h后将TPC-1与BCPAP细胞进行Annexing V-FITC/PI双标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5.RT-qPCR检测不用浓度苦参碱对miRNA-182-5p表达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TPC-1和BCPAP细胞接种至六孔板,待贴壁后向上述细胞分别加入0、0.25、0.5和1 mg/ml苦参碱干预TPC-1和BCPAP细胞,48h后RT-qPCR检测上述各组细胞miRNA-182-5p的表达水平,明确苦参碱对miRNA-182-5p表达的影响。6.CCK-8检测苦参碱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和BCPAP增殖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TPC-1和BCPAP细胞接种至96孔板,待贴壁后向上述细胞分别加入0和0.5mg/ml苦参碱分别培养0、24、48和72h,CCK-8检测苦参碱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和BCPAP增殖的影响。7.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苦参碱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和BCPAP迁移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TPC-1和BCPAP细胞接种至24孔Transwell迁移板,待贴壁后向上述细胞分别加入0和0.5mg/ml苦参碱分别培养0、24、48和72h,用0.1%的结晶紫染色TPC-1和BCPAP细胞,随机取5个视野于光学显微镜下拍照观察TPC-1和BCPAP细胞的迁移并用Image J软件统计每个视野迁移的细胞数目。8.流式细胞仪检测苦参碱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和BCPAP凋亡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TPC-1和BCPAP细胞接种至6孔板,待贴壁后向上述细胞分别加入0和0.5mg/ml苦参碱分别培养0、24、48和72h,用Annexing V-FITC/PI双标染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各组细胞的凋亡。9.筛选最佳的过表达miR-182-5p的模拟物浓度:取对数生长期的TPC-1和BCPAP细胞接种至6孔板,用阳离子脂质体分别将过表达miRNA-182-5p的miRNA-182-5p-Mimic和其对照Mimic-NC转入TPC-1与BCPAP细胞,48h后RT-qPCR检测上述各组细胞miRNA-182-5p的水平,筛选一个最佳过表达miRNA-182-5p的模拟物浓度用于后续实验。10.过表达miRNA-182-5p,检测苦参碱对TPC-1和BCPAP细胞增殖的影响:用阳离子脂质体分别将过表达miRNA-182-5p的miRNA-182-5p-Mimic和其对照Mimic-NC转入TPC-1与BCPAP细胞,24h后传代培养上述细胞至96孔板,待贴壁后加入0和0.5mg/ml的苦参碱,分别于培养的0、24、48和72h用CCK-8试剂盒检测TPC-1与BCPAP细胞的增殖。11.过表达miRNA-182-5p,检测苦参碱对TPC-1和BCPAP细胞迁移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TPC-1和BCPAP细胞用阳离子脂质体分别将过表达miRNA-182-5p的miRNA-182-5p-Mimic和其对照Mimic-NC转入TPC-1与BCPAP细胞,转染24h后,传代培养上述细胞至24孔Tranwell板中,待贴壁后加入0和0.5mg/ml的苦参碱,于培养的24h用0.1%的结晶紫染色TPC-1和BCPAP细胞,随机取5个视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TPC-1和BCPAP细胞的迁移并用Image J软件统计每个视野迁移的细胞数目。12.过表达miRNA-182-5p,检测苦参碱对TPC-1和BCPAP细胞凋亡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TPC-1和BCPAP细胞用阳离子脂质体分别将过表达miRNA-182-5p的miRNA-182-5p-Mimic和其对照Mimic-NC转入TPC-1与BCPAP细胞,转染24h后加入0和0.5mg/ml的苦参碱,于培养的24h用Annexing V-FITC/PI双标染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各组细胞的凋亡。13.过表达miRNA-182-5p,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苦参碱对TPC-1和BCPAP细胞ERK磷酸化水平、Caspase3、Bax、Bcl-2、E-cadherin、N-cadherin和Vinmentin表达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TPC-1和BCPAP细胞用阳离子脂质体分别将过表达miRNA-182-5p的miRNA-182-5p-Mimic和其对照Mimic-NC转入TPC-1与BCPAP细胞,转染24h后加入0和0.5mg/ml的苦参碱继续培养24h后,检测ERK磷酸化水平、Caspase3、Bax、Bcl-2、E-cadherin、N-cadherin和Vinmentin的表达。14.慢病毒的感染实验:分别用慢病毒将过表达miRNA-182的Lv-miRNA-182和其对照Lv-NC导入TPC-1细胞,RT-qPCR在细胞水平检测miRNA-182-5p的表达;15.裸鼠异位移植瘤实验:分别将过表达miRNA-182-5p的TPC-1细胞和其对照细胞接种至裸鼠,实验分为四组:Lv-NC、Lv-miRNA-182、Lv-NC+苦参碱和Lv-miRNA-182+苦参碱组,每组5只裸鼠,每只裸鼠右侧后背皮下注射200ul的细胞悬液,Lv-NC+苦参碱和Lv-miRNA-182+苦参碱组的裸鼠在注射感染了Lv-NC和Lv-miRNA-182的TPC-1细胞24h后,按50mg/kg/day的量腹腔注射苦参碱,Lv-NC和Lv-miRNA-182组的裸鼠仅腹腔注射等量PBS缓冲液,于接种后的6周,(1)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瘤体的大小及转移;(2)留取瘤体、肝肾和心脏组织,HE染色观察上述组织的形态学变化;(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上述四组瘤体组织Caspase3和Bcl-2的表达;(4)RT-qPCR检测上述四组瘤体组织miRNA-182-5p的表达;(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上述四组裸鼠肝功、肾功和心激酶指标。结果:1.RT-qPCR检测的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miRNA-182-3p和miRNA-182-5p异常的高表达,但miRNA-182-3p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miRNA-182-5p的表达有显着地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系Nthy-ori3-1相比,miRNA-182-5p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系TPC-1、BCPAP和K1中均显着地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而miRNA-182-3p只在TPC-1细胞中升高的有统计学意义,在BCPAP和K1细胞中虽然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论文着重探讨miRNA-182-5p在乳头状甲状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及苦参碱抗肿瘤活性的分子机制。2.CCK-8实验结果显示:在24h,与对照组相比,下调miRNA-182-5p的表达并没有显着地抑制TPC-1和BCPAP细胞的增殖。在48和72h,下调miRNA-182-5p的表达显着地抑制TPC-1和BCPAP细胞的增殖。3.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抑制miRNA-182-5p的表达,降低了穿过transwell小室的TPC-1和BCPAP细胞数目。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地统计学意义。4.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抑制miRNA-182-5p的表达,能显着地诱导TPC-1和BCPAP细胞的凋亡。5.与0 mg/ml的苦参碱组相比,0.5和1mg/ml的苦参碱能够显着地抑制TPC-1和BCPAP细胞miRNA-182-5p的表达(P<0.01);但与0.5mg/ml的苦参碱组相比,1mg/ml的苦参碱抑制miRNA-182-5p表达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故选用0.5mg/ml用于后续实验。6.在苦参碱干预的24、48和72h,与0mg/ml的苦参碱相比,0.5 mg/ml苦参碱均能明显地抑制TPC-1和BCPAP细胞的增殖。7.与0 mg/ml的苦参碱相比,0.5 mg/ml的苦参碱处理TPC-1和BCPAP细胞24、48和72h后,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目均有显着地差异(P<0.01);且苦参碱抑制BCPAP细胞的迁移具有时间依赖性。8.苦参碱能够诱导TPC-1细胞的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并且诱导的晚期凋亡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大于早期凋亡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对于BCPAP细胞,在苦参碱处理的24、48和72h,主要诱导了BCPAP细胞的晚期凋亡,对BCPAP细胞的早期凋亡影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9.60nM的miRNA-182-5p-mimic能有效地外源性过表达miRNA-182-5p,故将该浓度用于后续实验。10.过表达miRNA-182-5p,部分减弱了苦参碱对TPC-1和BCPAP细胞增殖与迁移的抑制作用;也部分抑制了苦参碱诱导TPC-1和BCPAP细胞的凋亡。上述结果提示苦参碱至少部分通过下调miRNA-182-5p的表达抑制了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11.与0min相比,在苦参碱处理TPC-1和BCPAP细胞15min、30min和6h均能明显的抑制TPC-1和BCPAP细胞ERK的磷酸化水平。12.苦参碱能明显地提高凋亡执行分子Caspase3和促凋亡分子Bax的基因与蛋白表达,降低抗凋亡分子Bcl-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13.苦参碱能明显地抑制N-cadherin和Vinmentin的表达,促进E-cadherin的表达。14.过表达miRNA-182-5p,部分减弱了苦参碱抑制TPC-1和BCPAP细胞ERK磷酸化水平、抑制Bcl-2、N-cadherin和Vinmentin表达,促进Caspase3、Bax和E-cadherin表达的作用。1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1)苦参碱部分通过下调miRNA-182-5p的表达发挥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的体内成瘤作用,且苦参碱抑制TPC-1细胞体内成瘤主要是通过诱导TPC-1细胞的凋亡,主要表现在苦参碱干预组瘤体组织Caspase3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2)与对照组的瘤体组织相比,苦参碱处理组瘤体组织miRNA-182-5p的表达显着地降低。结论:1.细胞水平的实验结论苦参碱下调人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miRNA-182-5p的表达、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诱导其凋亡;其作用的机制可能是与其下调miRNA-182-5p的表达,进而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ERK的磷酸化水平、抑制Bcl-2、N-cadherin和Vinmentin的表达,促进Caspase3、Bax和E-cadherin的表达有关。2.动物水平的实验结论苦参碱在动物水平发挥抗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作用与其下调miRNA-182-5p的水平,进而诱导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的凋亡、抑制瘤体组织Bcl-2和促进Caspase3的表达,最终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的体内成瘤有关。
张明发,沈雅琴[9](2020)在《苦参碱抗肝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苦参碱能防治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原发性肝癌和小鼠肝癌H22细胞移植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体外实验发现苦参碱能浓度相关地抑制肝癌H22细胞、SMMC-7721细胞、BEL-7402细胞、BEL-7404细胞、Hep3B细胞、QGY细胞、QGY/CDDP细胞、97H细胞、CRBH-7919细胞、CRBH-7919/mdr1细胞增殖、黏附、迁移、侵袭并诱导凋亡,也能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BEL-7402细胞、BEL-7404细胞、化学品诱发肝癌大鼠体内的低分化肝卵圆细胞分化,也能提高荷瘤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临床上苦参碱注射液正在试用于肝癌的治疗和复发的预防。
张明发,沈雅琴[10](2019)在《苦参碱类生物碱免疫促进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苦参碱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保护心、肝、肺、肾、脑、血管作用,对心脏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抗心律失常作用,还有升高白细胞,平喘,抗溃疡,抗肝纤维化以及镇静、催眠、镇痛等中枢神经药理作用,也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抗炎等药理作用。苦参碱类生物碱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高剂量时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在低剂量时表现为免疫促进作用。综述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槐定碱和槐果碱的免疫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二、苦参碱对化疗的减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参碱对化疗的减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苦参碱对小鼠肉瘤和肝癌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药品与仪器 |
1.2 动物与瘤株 |
1.3 氧化苦参碱对肉瘤S180和肝癌H22细胞增殖的影响[4] |
1.4 氧化苦参碱对肉瘤S180和肝癌H22荷瘤小鼠移植瘤的影响[5] |
1.5 氧化苦参碱对S180和H22腹水型荷瘤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氧化苦参碱对肉瘤S180和肝癌H2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2.2 氧化苦参碱对S180和H22荷瘤小鼠移植性实体瘤的影响 |
2.3 氧化苦参碱对S180和H22荷瘤小鼠胸腺系数和脾系数的影响 |
2.4 氧化苦参碱对S180和H22腹水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
3 讨论 |
(2)苦参碱联用顺铂对HepG2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株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裸鼠肿瘤模型建立 |
1.2.3 实验分组及处理 |
1.2.4 观察和测量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增效方面 |
2.2 减毒方面 |
2.2.1 对ALT、AST、胆碱酯酶及肝指数的影响 |
2.2.2 对BUN、Cr及肾指数的影响 |
3 讨 论 |
(3)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肿瘤生长情况及裸鼠一般状况 |
2.2 移植瘤生长情况及体积变化 |
2.3 瘤质量及抑瘤率 |
2.4 肝脏与肾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
2.5 对ALT、AST、胆碱酯酶及肝指数的影响 |
2.6 对UREA、CRE、UA及肾指数的影响 |
3 讨论 |
3.1 HepG2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3.2 用药后裸鼠体质量变化及移植瘤生长情况 |
3.3 移植瘤体积变化、瘤质量、抑瘤率 |
3.4 Ma联用顺铂对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的肝脏的影响 |
3.5 Ma联用顺铂对肝癌细胞荷瘤裸鼠肾脏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4)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
1 单味中药 |
2 中药药对 |
3 经典组方 |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
5 中成药 |
6 中药注射制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及内容 |
研究结果 |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
3 疗效指标 |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
6 中医疗效指标 |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苦参素抗肿瘤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苦参素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
2 苦参素在放化疗中增效及减轻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
3 小结与展望 |
(6)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一、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肝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五、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1 研究成果 |
2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肉苁蓉对化疗耐药骨肉瘤(MG-63)细胞的逆转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实验研究 |
2.1 技术路线图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药物 |
2.2.2 实验大鼠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制备不同剂量肉苁蓉含药血清 |
2.3.2 MG-63 细胞的培养 |
2.3.3 肉苁蓉含药血清干预前MTT法检测MTX半数抑制浓度(IC50 值) |
2.3.4 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药物干预 |
2.3.5 肉苁蓉含药血清干预后MTX药敏的测定 |
2.3.6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 |
2.3.7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G-63 细胞MRP1 的表达 |
2.3.8 WB法检测MG-63 细胞P53 蛋白的表达 |
2.4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3.1 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
3.2 各组细胞MTX药敏测定 |
3.3 各组MG-63 凋亡结果 |
3.4 各组细胞MRP1 蛋白的表达结果 |
3.5 P53 蛋白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 |
讨论分析 |
4.1 中药肉苁蓉抗肿瘤的研究 |
4.2 OS化疗耐药机制及逆转方式 |
4.2.1 化疗在OS治疗中的应用 |
4.2.2 介导骨肉瘤化疗耐药产生的机制 |
4.2.3 逆转骨肉瘤化疗耐药性的研究 |
4.3 P糖蛋白与骨肉瘤 |
4.3.1 P-gp与肿瘤的关系 |
4.3.2 P53 蛋白在OS化疗耐药中的作用 |
4.4 MRP1 与骨肉瘤相关性 |
4.4.1 MRP与肿瘤的关系 |
4.4.2 MRP1 在骨肉瘤化疗耐药中的作用 |
4.5 小结 |
结语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存在问题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逆转骨肉瘤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发表的论文 |
参与的科研课题 |
参加的学术会议 |
获奖情况 |
(8)miR-182-5p下调介导苦参碱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3 主要的实验方法 |
1.3.1 细胞培养 |
1.3.2 RNA提取实验 |
1.3.3 miRNA的 cDNA合成 |
1.3.4 miRNA RT-qPCR扩增 |
1.3.5 细胞转染实验 |
1.3.6 RT-qPCR检测不同浓度的miRNA-182-5p抑制剂转染TPC-1和BCPAP细胞后miRNA-182-5p的表达 |
1.3.7 细胞增殖实验 |
1.3.8 细胞迁移实验 |
1.3.9 细胞凋亡实验 |
1.3.10 RT-qPCR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对miRNA-182-5p表达的影响 |
1.3.11 CCK-8 检测苦参碱对TPC-1和BCPAP细胞增殖的影响 |
1.3.12 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苦参碱对TPC-1和BCPAP细胞迁移的影响 |
1.3.13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苦参碱对TPC-1和BCPAP细胞凋亡的影响 |
1.3.14 RT-qPCR检测不同浓度的mi RNA-182-5p模拟物转染TPC-1和BCPAP细胞后miRNA-182-5p的表达 |
1.3.15 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 |
1.3.16 过表达miRNA-182-5p,CCK-8 检测苦参碱对TPC-1和BCPAP细胞增殖的影响 |
1.3.17 过表达miRNA-182-5p,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苦参碱对TPC-1 和BCPAP细胞迁移的影响 |
1.3.18 过表达miRNA-182-5p,流式细胞仪检测苦参碱对TPC-1和BCPAP细胞凋亡的影响 |
1.3.19 蛋白质的免疫印迹实验 |
1.3.20 慢病毒的感染实验 |
1.3.21 裸鼠异位移植瘤实验 |
1.3.22 活体成像检测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体内成瘤实验 |
1.3.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步骤 |
1.3.24 HE染色的实验步骤 |
1.3.25 裸鼠肝功、肾功和心肌酶的测定步骤 |
1.3.26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细胞水平探讨苦参碱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 |
2.1 miR-182对PT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miR-182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上调 |
2.1.3 miRNA-182-5p inhibitor能有效抑制miRNA-182-5p的表达 |
2.1.4 下调的miRNA-182-5p抑制TPC-1和BCPAP细胞的增殖 |
2.1.5 下调的miRNA-182-5p抑制TPC-1和BCPAP细胞的迁移 |
2.1.6 下调的miRNA-182-5p诱导TPC-1和BCPAP细胞的凋亡 |
2.1.7 讨论 |
2.2 苦参碱对miRNA-182-5p及 TPC-1和BCPAP细胞恶性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苦参碱抑制TPC-1和BCPAP细胞中miRNA-182-5p的表达 |
2.2.3 苦参碱抑制TPC-1和BCPAP细胞的增殖 |
2.2.4 苦参碱抑制TPC-1和BCPAP细胞的迁移 |
2.2.5 苦参碱诱导TPC-1和BCPAP细胞的凋亡 |
2.2.6 讨论 |
2.3 过表达miR-182-5p削弱苦参碱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
2.3.1 引言 |
2.3.2 筛选最佳的过表达miR-182-5p的模拟物浓度 |
2.3.3 过表达miR-182-5p削弱了苦参碱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 |
2.3.4 过表达miR-182-5p减弱了苦参碱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的迁移 |
2.3.5 过表达miR-182-5p抑制了苦参碱诱导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的凋亡 |
2.3.6 讨论 |
2.4 苦参碱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诱导其凋亡的分子机制 |
2.4.1 引言 |
2.4.2 苦参碱抑制p-ERK/Bcl-2 和促进Bax和 Caspase3 信号分子的表达 |
2.4.3 过表达miR-182-5p减弱了苦参碱对p-ERK/Bcl-2/Bax/Caspase3 信号分子的调节作用 |
2.4.4 苦参碱抑制TPC-1和BCPAP细胞中N-cadherin、Vinmentin和促进E-cadherin的表达 |
2.4.5 过表达miR-182-5p,部分削弱了苦参碱对N-cadherin、E-cadherin和Vinmentin的调节作用 |
2.4.6 讨论 |
第三部分 体内研究苦参碱干预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效应及机制 |
3.1 引言 |
3.2 检测携带过表达miRNA-182 慢病毒感染的TPC-1 细胞中miRNA-182-5p的表达水平 |
3.3 苦参碱部分通过下调miR-182-5p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研究 |
3.4 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苦参碱抑制移植瘤瘤体大小及转移的研究 |
3.5 苦参碱部分通过下调miRNA-182-5p调节瘤体组织Bcl-2和Caspase3 的表达抑制了瘤体的生长 |
3.6 苦参碱部分通过下调miRNA-182-5p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 |
3.7 苦参碱对裸鼠的肝、肾和心脏组织没有毒副作用 |
3.8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苦参碱抗肝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治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大鼠肝癌 |
2 防治小鼠肝癌H22细胞移植瘤 |
3 抗人肝癌SMMC-7721细胞 |
4 抗人肝癌BEL细胞 |
4.1 抗人肝癌BEL-7402细胞 |
4.2 抗人肝癌BEL-7404细胞 |
5 抗其他肝癌细胞 |
6 促进肝干细胞分化 |
7 抗肝癌的临床应用 |
8 结语 |
(10)苦参碱类生物碱免疫促进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苦参碱 |
1.1 升高白细胞和提高吞噬功能 |
1.2 提高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
2 苦参碱 |
2.1 升白细胞和提高吞噬功能 |
2.2 提高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
3 槐定碱 |
4 槐果碱 |
5 结语 |
四、苦参碱对化疗的减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苦参碱对小鼠肉瘤和肝癌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J]. 刘宁,梁兰兰,李淑芳,沈祥春,梁冰. 癌变·畸变·突变, 2021(06)
- [2]苦参碱联用顺铂对HepG2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J]. 黎明吉,周喜汉,杨焕珍,黄思玲. 右江医学, 2021(05)
- [3]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 黎明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4]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苦参素抗肿瘤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J]. 许文婧,周波,高丽萍. 中医临床研究, 2020(17)
- [6]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 孟子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肉苁蓉对化疗耐药骨肉瘤(MG-63)细胞的逆转作用及机制研究[D]. 丁聚贤.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miR-182-5p下调介导苦参碱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D]. 傅松波. 兰州大学, 2020(01)
- [9]苦参碱抗肝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20(01)
- [10]苦参碱类生物碱免疫促进作用的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