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润峰:思想革命

倪润峰:思想革命

一、倪润峰:思维革命(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1](2014)在《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研究 ——基于惯例分析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管理模式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断“演化”的,这种演化在时间上体现为企业管理模式的生成与变革,在空间上则表现为不同企业间管理模式的移植。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对“企业管理模式到底是如何演化的”这一问题的解释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学者们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和框架。本文将运用演化分析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工具,尝试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基于对管理派生性的认识,我们认为管理模式是企业为保证其它活动的有效开展,重复采取某种特定的管理职能运行方式的结果,并随着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动而不断演化。因此,要解释企业管理模式演化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方式,仅从管理现象出发进行分析和归纳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超越“存在”,找出隐藏在管理现象背后的“基因型”。通过对惯例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惯例既能作为载体承袭和储存企业内部的知识信息,其自身也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之中;惯例具有的模式性、重复性、集体性和路径依赖性特点,使得其可以在微观层次上保持相对稳定并在企业内实现代际传递;而其过程性和情境依赖性,又决定了其变异的可能。因此,与企业文化、能力和规则等相比,惯例更具备成为“管理基因”的条件。在将惯例确立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生物学隐喻和类比,构建了企业管理模式演化分析的整体框架。据此框架,通过对惯例效应及其“遗传、变异和选择机制”的分析,本文运用逻辑推理法探明了企业管理模式演化的内在机理和实现方式,具体如下:惯例复制及其效应会推动企业各项活动行为的模式化,进而导致管理模式的形成,而惯例生成时的结构和能动性差异则导致了企业间管理模式的趋异性,并以128号公路地区和硅谷地区信息企业为例验证了管理模式的结构性趋异,以海尔和长虹为例验证了管理模式的能动性趋异。在结构和能动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惯例的变异及选择机制会引起企业惯例集的变化,进而导致管理模式的变革,并分别以苏宁云商和日产汽车为例对管理模式的渐进式变革和激进式变革加以验证。惯例的成功模仿使得企业的惯例集具有类似目标企业的部分特征,进而导致管理模式的移植和趋同性,而20世纪80年代后的全球化趋势、跨国公司的管理输出以及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加速了这种趋同。为进一步应用和检验上述解释性研究成果,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个体群思维方法,从惯例演化的视角,归纳了中国情境下企业管理模式演化的阶段、特征和路径。本研究的主要启示在于:通过对企业惯例的分析,不仅可以回答“企业管理模式到底是如何演化的”,还可以对包括管理模式在内的其它管理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不同情境下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和对策性研究。

黄书亭[2](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华艺[3](2006)在《黄光裕: 国美帝国的缔造者》文中研究表明年轻的中国“商圣”在京打拼17年,赚了150亿,并在2004、2005 年连续两年蝉联《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1名, 这就是靠家电营销起家,对资本运营也十分在行的国美掌门人黄光裕。他17岁随其兄弟来到北京,用3万元的贷款开始了家用电器的经销。到今天,鹏润投资的国美电器连锁店已占有国内家电分销市场的35%。

王应静[4](2005)在《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对企业家激励的不足或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是影响中国企业家精神塑造,制约中国企业家成长,导致中国企业家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运用路径依赖理论思想,通过追溯其社会、历史和文化和经济制度发展渊源,揭示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分析了路径依赖效应对企业家激励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激励的相关经验的学习,以及对中国企业家激励改革的实践探索的借鉴,研究探讨了中国企业家激励的路径创新的战略思路和具体可行性措施方案。 全文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意义,以及运用路径依赖理论研究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渊源,以及多位着名经济学家对该理论的发展贡献,重点阐述了North在制度经济学中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推进和Bebchuk和Roe有关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此外,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在此也做了一定介绍。 第三章对企业家激励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总结,以及对机制和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全面的理论阐述。 第四章首先回顾了不同历史阶段下中国企业家成长的特点,其次划分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和类别,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的激励机制的发展变迁。 第五章在对中国企业家的激励现状的分析基础上,主要揭示了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效应,以及经济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效应对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了在中国ESO制度存在的障碍。 第六章借鉴了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企业家激励制度发展经验,探讨了微软、安利等跨国公司激励机制的路径创新价值;此外,以南京钢铁集团MBO改制为实证,探讨了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创新实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七章包括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思考,以及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战略措施的探讨,提出企业家激励的HC(Hierarchy Change)理论思路。 最后一章是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与具体问题。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本文首次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中,全面阐述了社会文化意识领域和经济制度领域存在的,对企业家激励产生负面

陈小雪[5](2005)在《看换帅后的长虹营销 我行我“秀”》文中研究说明 在新帅赵勇执政的第一个季度后,首发利好消息:2005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增长431.89%。实现每股收益0.08元,给长虹投资人一点告慰。这似乎意味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国家电业如同一个大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悲喜交加的大戏。一向善于"制造"新闻的长虹,在经历了"换帅"风波之后,面对各界的关注目光,新帅赵勇相继发动了"虹色十月"、"签名售机"、"感观体验"等市场营销战役再次搅动了整个中国家电行业。

张友洋[6](2005)在《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近年来小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世界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寿命一般都不超过20 年。我国近年来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TCL、海尔、长虹等一批企业迅速发展,在国内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是从世界范围和国际知名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企业还只处于企业发展阶段的初期,从质的方面来说,我国许多知名企业还只能算是中小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几年我国知名企业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这些优势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还差很远——比如长虹的巨额海外应收账款、海尔的多元化问题、TCL 合资后的巨亏等等——这不仅是从规模上来说,也包括从一些软件方面来说,比如管理方面、战略方面。怎样才能促进我国企业长期持续的发展呢?我们认为要促使企业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就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的竞争优势,一般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短缺内可以保持的优势,是比较具体化的,可以明确指出来的;而核心竞争力更侧重于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本文主要从培养企业创新能力、建立共同愿景、构建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联盟四个方面来培养核心竞争力。本文就是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讨论中小企业是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全文除了引言外,共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定义,规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 第四章阐述了用战略的眼光来培养核心竞争力,即企业构建战略联盟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章得出结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小企业必须要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共同愿景构建学习型组织和建立企业文化几个方面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同时考虑到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培养的,也难以单靠一个企业的自身能力就能形成的,企业构建战略联盟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彭剑锋[7](2003)在《交接班的挑战——中国企业的接班人问题》文中认为 未来数年将是中国企业陆续实现领导人交替的时期。对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讲,以二次创业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战略转型和组织变革常常与企业交接班过程融为一体,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交接前后两代企业家,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企业在交接班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企业的深层矛盾: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高层领导职位任职者的更替,但在本质上却触及企业的治理结构、战略转型、组织与文化再造、企业家个人转型等问题。

赵晓庆[8](2002)在《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临近,我们企业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面对的国内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使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进步,技术创新也逐渐为企业普遍重视,进而成为企业中最受关注的工作。但是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创新的力度,都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深入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积累与提高的机制与途径,特别是对西方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和管理方法如何与我国企业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绪论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论述了技术能力积累与提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然后从理论上对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评述,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企业技术能力不仅体现为设备和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也依赖于企业的技术组织、技术网络和技术战略。第二章首先分析了技术能力的四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然后从知识角度,讨论技术能力的本质及其层次性,从而加深了我们对技术能力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技术能力演化的基本模式和轨迹。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演化模式。 最后剖析了杭氧、西湖电子、长虹、东方通信和海尔的技术能力发展历程,由此指出前面提出的基本演化模式的一般性。并通过比较几个企业的技术能力各维度的变化情况,归纳出企业建立创造性模仿能力的成功因素。 第三章探讨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机制。文章首先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出发,考察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动力机制、知识获取机制、知识共享与知识操作机制和技术投入机制。从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多个维度出发,揭示出技术学习(特别是联盟学习与网络中学习)的本质内涵和作用机制。 然后以长虹、东方通信、横店集团和海尔公司为例,对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我国企业在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的演化与摸索过程中,开展技术学习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由此归纳出企业技术学习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学习角度探讨技术能力提高中技术学习的机理,提出了基于知识吸收的技术学习模式,从理论上阐明了技术学习的基本模式。 最后,将市场需要、市场竞争与企业的技术追赶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企业技术能力转换的逻辑。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博弈论模型,分析企业进行战略性学习、特别是网络学习的关键因素,可供正在进行技术赶超或即将进行赶超的我国企业借鉴。 第四章是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和知识网络。首先从技术能力积累的机制与知识管理出发,研究内部途径和外源途径在技术能力演化中的互补作用,提出了技术能力形成的内外途径交替的双螺旋模式。每个阶段中技术能力积累途径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都经历了从外部技术源到内部学习的转换过程,这样就构成了技术知识外源与内部技术学习的三次循环。然后将技术学习机制与能力积累途径结合起来,比较研究几个成功(或阶段性成功)进行了技术能力积累和转换的我国企业(杭氧、长虹、东信、西湖电子人一方面证实前面提出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加深我们对这一积累规律的认识。 最后通过对典型企业(长虹、海尔、华为等)的分析,研究网络中的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生产与创新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使用统计分析研究知识网络中不同的组织机构对形成技术能力的不同维度的作用,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1)如果企业与国际大公司有多年的密切技术联系,那么它具有较强的跟随创新能’力,能够快速推出国际最新产品;2)如果企业与其产品用户有多年的密切联系,则其开发差异化产品的能力比较强,能够根据用户的潜在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3)我国大多数企业现阶段总是重点发展跟随创新能力和开发差异化产品的能力中的一个方面。 第五章在前面提出的理论框架下,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企业技术能力提高和资金积累的作用。主要进行以下两项政策分析:()技术能力目标的设定和企业在内外途径的技术投入比例对技术能力提高的影响。通过在不同指标组合下的模拟分析,得出在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企业的内外投入比例也应作相应变化,并找出了有利于技术能力提高的比例范围。(2)分析资金积累率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通过模型的模拟分析,寻找出合理的资金积。累率范围,在理论上为企业指出资金积累目标。 I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能

宋波[9](2001)在《企业中的王安石》文中指出从物种到人类,生命,进化了亿万年;从原始到信息,社会,演变了几万年…… 生命因适应而生存,历史因变革而进步。 当我们凝视一粒树种,我们知道它会是什么科什么纲的植物,但它一旦发芽成长,它长得是否茁壮,会长成什么样的树形,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它必须不同于它的父辈。因为就在这微妙的变化里,决定着它们的生死存亡。然而,也就是这变化,或许让它变得更强,或许,就是它灭亡的开始…… 但生命绝不能一成不变,因为没有别的选择! 生活中的变革者,是一位披荆斩棘的探路人,是一位冲出重围的勇士,是一位跳出思维旧路的智者。无论他们前面是坟墓还是花环,他们都值得歌颂,值得尊重,因为他们发现了现有的问题,而且他们着手想去改善,他们或许搭建着让生命强盛的阶梯。 无疑,他们是优秀的。 让我们珍爱生命里的变革,不要责怪,不要埋怨…… 将变革的一角放在这里,只希望你能明眼,你能善待……

李毅强[10](2001)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哲学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已大踏步迈入2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将经历从自然资源的竞争到资本资源的竞争,再到知识资源和科技资源竞争的历史性跨越。人类社会正在步入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的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的生产、流通、消费和管理的竞争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崭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新的时代,管理仍将是兴国之道。有效的管理既是发达国家的主要资源,也是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资源。管理正面临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谁最先充分意识到管理及其变革的意义并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理解,谁最快地吸收各种管理科学的最新知识,并在管理实践中加以灵活的运用,谁就将获得竞争的主动权,谁就将赢得未来。 作者越来越感到管理科学中的问题,需要在分析论述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到哲学高度上来思考;越来越感到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管理问题的判断、决策、实施、反馈等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哲学思想来指导。管理活动不仅有着数理方面的科学方法问题,而且存在着大量属于文化范畴的问题;不仅要对现状进行分析,而且还必须对未来进行展望。 本着这些认识,作者考察了管理的本质,回顾了管理思想演进的几个主要阶段,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管理的主要特征,阐明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管理将从机械模式到社会模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论文着重讨论了现代管理科学的思维范式。思维范式是观念性的东西,是哲学思考的内容。所有的转变都有赖于思维范式的转变。改变世界着眼于思维方式的转变。管理模式的转变也赖于管理思维范式的转变。作者从现代管理的实践中概括出了“七个发散”和“七个延伸”的思维模式,勾划了由此构成的思维结构,指出了由此导致的宇宙观。时空观和价值观的变革。 现代管理越来越从经验领域向理论领域前进,它不断地吸纳当代科学的新成果哺育自己、壮大自己,使管理科学的内容大大充实,形式繁花似锦,本文重点讨论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对管理科学变革的意义,并强调了由此可能对管理科学哲学带来的丰富内涵。 最后,作者对ZI世纪管理科学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哲学思考。作者相信,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必将获得巨大进展,管理科学的哲学也将更加繁荣。作者重点讨论了管理理念、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管理的目标模式、组织模式、制度模式。效益模式。分配模式、文化模式及管理战略模式等十个方面将可能发生的变革。毫无疑问,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将尽力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混浊世界”中求得相对的确定性。

二、倪润峰:思维革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倪润峰:思维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研究 ——基于惯例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构成与类型
        2.1.1 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2.1.2 企业管理模式的构成
        2.1.3 企业管理模式的类型
    2.2 企业管理模式的外在表现特征与影响因素
        2.2.1 特定情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表现特征
        2.2.2 不同情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2.3 企业管理模式“演化”的相关研究
        2.3.1 特定情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
        2.3.2 微观层面企业管理模式演化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评价与展望
        2.4.1 研究评价
        2.4.2 研究展望
3 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的分析框架
    3.1 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演化
        3.1.1 企业管理模式
        3.1.2 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化
    3.2 企业管理模式演化分析的基本单位——惯例
        3.2.1 惯例的内涵
        3.2.2 惯例的基本特征
        3.2.3 惯例成为企业管理模式演化分析单位的可行性
        3.2.4 惯例与规则、能力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3.3 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及其分析框架
        3.3.1 惯例演化框架的生物学类比
        3.3.2 惯例演化的情境
        3.3.3 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的分析框架
4 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
    4.1 企业管理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
        4.1.1 企业惯例的效应
        4.1.2 企业惯例的复制
        4.1.3 惯例在企业管理模式形成中的作用机理
    4.2 企业管理模式形成的实现方式
        4.2.1 企业惯例(集)的生成
        4.2.2 弱化惯例复制的粘性
    4.3 惯例的触发形式与企业管理模式趋异
        4.3.1 惯例的结构性触发与企业管理模式趋异
        4.3.2 惯例的能动性触发与企业管理模式趋异
5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5.1 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内在机理
        5.1.1 企业惯例的变异及选择
        5.1.2 惯例变异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作用机理
    5.2 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实现方式
        5.2.1 惯例变异的动力
        5.2.2 惯例变异的阻力
        5.2.3 惯例变异的方式与路径
    5.3 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案例研究
        5.3.1 企业管理模式的渐进式变革——苏宁云商的案例
        5.3.2 企业管理模式的激进式变革——日产汽车公司的案例
6 企业管理模式的移植
    6.1 企业管理模式移植的内在机理
        6.1.1 企业惯例的模仿
        6.1.2 惯例模仿在企业管理模式移植中的作用机理
    6.2 企业管理模式移植的实现方式
        6.2.1 惯例模仿的动力及目标惯例的选择
        6.2.2 惯例模仿的阻力
        6.2.3 惯例模仿的可行性分析
        6.2.4 惯例模仿的方式和路径
    6.3 企业管理模式的趋同
        6.3.1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6.3.2 跨国公司的管理输出
        6.3.3 管理研究与管理教育的推动
7 中国情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化
    7.1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企业惯例的演化
        7.1.1 阶段一:1840-1949
        7.1.2 阶段二:1949-1978
        7.1.3 阶段三:1978 年以来
    7.2 不同阶段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
        7.2.1 阶段一:劳资分立型管理模式
        7.2.2 阶段二:政府导向型管理模式
        7.2.3 阶段三: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
    7.3 三个阶段企业管理模式演化的内在联系和路径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2)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1.3 案例研究论考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3.5 危机成因剖析
    3.6 本章小结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4.4.本章小结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7.1 休闲与创新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若干建议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4)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企业家的概念与作用
    1.2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意义
    1.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背景
    1.4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发展现状
        1.4.1 国外研究发展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运用路径依赖理论研究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2 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介绍
    2.1 路径依赖的存在与路径依赖理论的起源
    2.2 P.A.David和 W.B.Arthur对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建立贡献
    2.3 Liebowitz和 Margolis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深入研究
    2.4 路径依赖理论在制度经济学中的发展
        2.4.1 North在制度经济学中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推进
        2.4.2 Bebchuk和 Roe有关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
    2.5 其他学者对于制度经济学中路径依赖现象的研究
    2.6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例证
    2.7 国内学者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运用
    2.8 小结
3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作用与内容
    3.1 企业家激励理论的简单回顾
        3.1.1 激励的概念内涵
        3.1.2 与激励有关的人性假说
        3.1.3 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3.1.4 经济学中的与企业家激励相关的理论
    3.2 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3.2.1 机制的概念
        3.2.2 机制的内涵和特征
        3.2.3 机制的类型
    3.3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与作用
        3.3.1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
        3.3.2 企业家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重要意义
    3.4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内涵
        3.4.1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性质特征
        3.4.2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内容与分类
    3.5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3.6 小结
4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与激励的历史回顾
    4.1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历史阶段回顾
        4.1.1 中国企业家成长发展的历史
    4.2 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和类别
        4.2.1 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
        4.2.2 中国当代企业家的发展类别分析
    4.3 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
        4.3.1 “半企业家”阶段
        4.3.2 迈向“成熟企业家”阶段
        4.3.3 “成熟与规范企业家”阶段
    4.4 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发展变迁
        4.4.1 1978年前的中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激励状况
        4.4.2 1978年-1992年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激励
        4.4.3 1992年之后的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激励改革
    4.5 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发展与激励回顾
        4.5.1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4.5.2 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激励回顾
    4.6 小结
5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5.1 中国企业家的激励现状
        5.1.1 国有企业家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2 民营企业家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3 中国当代企业家激励的整体状况
    5.2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的路径依赖之一——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
        5.2.1 传统历史文化因素
        5.2.2 现代社会信仰文化因素
    5.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的路径依赖之二——经济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
        5.3.1 结构驱动的路径依赖
        5.3.2 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
        5.3.3 “官本位”与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
    5.4 国企改革过程的路径依赖与企业家激励
    5.5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 ESO应用分析
        5.4.1 国有企业实施 ESO激励的社会观念障碍
        5.4.2 实施 ESO的共同性制度环境制约
        5.4.3 中国企业 ESO成功运用的特殊性
        5.4.4 中国企业 ESO激励措施成功的原因分析
    5.5 小结
6 中外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创新实践经验分析
    6.1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激励制度的启示
        6.1.1 美国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6.1.2 日本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6.1.3 德国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6.2 跨国公司激励机制路径创新实践的借鉴
        6.2.1 微软的激励机制变迁
        6.2.2 安利(中国)激励制度的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6.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创新实践——基于南钢 MBO改制的分析
        6.3.1 选择南钢案例分析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6.3.2 南钢 MBO改制的背景介绍
        6.3.3 南钢改制的整体状况
        6.3.4 南钢改制中的企业家 MBO激励
        6.3.5 南钢改制中的企业家 MBO激励效果
        6.3.6 南钢 MBO的思考
    6.4 小结
7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
    7.1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思考
        7.1.1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启迪
        7.1.2 中国国内改革实践探索的认识
    7.2 企业家激励的 HC(Hierarchy Change)理论
        7.2.1 马斯洛需求层次与总裁生命周期观点的启示
        7.2.2 企业家激励的 HC(Hierarchy Change)理论框架的提出
    7.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战略措施探讨
        7.3.1 中国企业家激励改革的目标——现代化企业家的塑造
        7.3.2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挖掘——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的“扬弃”
        7.3.3 中国企业家激励的关键——经济制度与环境的路径创新
        7.3.4 企业家激励的 HC理论的中国实践应用
        7.3.5 企业家的自我激励——企业家惯域的突破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主要科研工作

(6)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中小企业概论
    1.1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1.1.1 经济进化理论
        1.1.2 不完全市场理论
        1.1.3 规模经济理论
        1.1.4 产业(或部门、行业)分工理论
        1.1.5 生产力本位论
    1.2 中小企业概念研究
        1.2.1 中小企业概念的相对性
        1.2.2 中小企业概念的绝对性
        1.2.3 划分中小企业的标准
    1.3 对我国中小企业划分设想
        1.3.1 从量的方面考虑
        1.3.2 从质的方面考虑
    1.4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4.1 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1.4.2 中小企业缺乏发展战略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内涵
    2.1 核心竞争力概念
    2.2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价值贡献效应分析
    2.4 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2.5 核心竞争力竞争的形式
    2.6 有关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2.7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2.7.1 长虹公司实证分析
        2.7.2 波导公司实证分析
        2.7.3 娃哈哈公司实证分析
        2.7.4 可口可乐成功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
    3.1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养
        3.1.1 中小企业创新理论研究
        3.1.2 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冲突
        3.1.3 中小企业创新的激励整合
    3.2 建立企业共同愿景,构建学习型组织
        3.2.1 愿景的概念
        3.2.2 建立共同愿景的动因
        3.2.3 构建共同愿景的途径
    3.3 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构建企业文化
        3.3.1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3.3.2 企业文化的内涵
        3.3.3 企业文化修炼
第四章 构建中小企业战略联盟,培养核心竞争力
    4.1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缺失
        4.1.1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缺失与总裁战略
        4.1.2 长虹和倪润峰的实证分析
    4.2 战略联盟的动因分析
        4.2.1 战略联盟兴起的外部环境
        4.2.2 战略联盟形成的内部动因
    4.3 战略联盟的本质分析
        4.3.1 战略联盟的竞争优势
        4.3.2 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
    4.4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联盟构建实证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技术能力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技术能力的界定与演化模式
    2.1 技术能力的界定
    2.2 技术能力演化的模式
    2.3 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基本轨迹
    2.4 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能力提高的机制
    3.1 技术学习的性质与基本框架
    3.2 技术学习的模式:实证研究
    3.3 技术学习的一般模式:理论分析
    3.4 技术跨越和战略性学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
    4.1 技术能力的提高途径概述
    4.2 技术能力提高途径的动态分析:内外途径的双螺旋运动
    4.3 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外部途径
    4.4 技术能力提高的外部途径:典型案例分析
    4.5 技术能力提高的外部途径: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能力提高与资金积累的系统动力模型
    5.1 技术能力提高与资金积累的协同作用
    5.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 模型有效性检验
    5.4 系统动力学模型政策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论文的主要结论
    技术创新和技术能力提高中的基本矛盾和两种策略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技术能力与创新网络调查问卷
附录2: 企业技术能力的度量
附录3: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10)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哲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21世纪管理科学面临着变革、挑战与哲思
第一章 管理的本质
    第一节 管理的二重性
    第二节 管理的目的性
    第三节 管理的综合性
    第四节 管理的人本性
    第五节 管理的创新性
    第六节 管理的艺术性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
    第三节 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企业再造理论
    第五节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科学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科学
    第三节 管理从机械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
第四章 现代管理科学的思维范式初探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对思维反思的意义
    第二节 知识时代管理科学需要多维的网络思维范式
    第三节 知识时代管理科学思维需要纵向延伸
    第四节 知识时代时空观改变对管理的影响
第五章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哲学试探
    第一节 管理科学的哲学意涵
    第二节 系统论在管理科学中的作用
    第三节 信息论在管理科学中的作用
    第四节 控制论在管理科学中的作用
    第五节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应用于管理
第六章 二十一世纪管理科学发展趋势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理念的创新
    第二节 知识时代管理科学决策的知识化
    第三节 知识时代管理科学变革趋势
后记

四、倪润峰:思维革命(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研究 ——基于惯例分析的视角[D]. 刘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9)
  • [2]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3]黄光裕: 国美帝国的缔造者[J]. 华艺. 报告文学, 2006(05)
  • [4]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D]. 王应静.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1)
  • [5]看换帅后的长虹营销 我行我“秀”[J]. 陈小雪.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5(09)
  • [6]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战略选择[D]. 张友洋. 安徽农业大学, 2005(05)
  • [7]交接班的挑战——中国企业的接班人问题[J]. 彭剑锋. 销售与市场, 2003(05)
  • [8]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与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D]. 赵晓庆. 浙江大学, 2002(02)
  • [9]企业中的王安石[J]. 宋波. 知识经济, 2001(08)
  • [10]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哲学初探[D]. 李毅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标签:;  ;  ;  ;  ;  

倪润峰:思想革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