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国有施工企业改革改制的难点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邢梦琪[1](2020)在《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承担了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办学校、办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和退休人员管理等办社会职能,对促进企业发展、保障职工生活、支持地方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已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越发暴露出它的弊端。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是实现企业“瘦体强身”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对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内容、必要性和措施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总结了河南省的成功经验,梳理出其中存在的改革意愿不强、政策落实存在偏差、资金成本压力较大、政府职能缺位、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等问题,认真剖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要解决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中的问题,就要凝聚改革共识,完善落实政策,统筹协调成本,转变政府职能。
鲁天儒[2](2020)在《国企改革背景下YT供水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文中认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企改革已经经历了放权让利、利税改革、企业承包责任制度、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和资本结构性改革等五个阶段的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企改革的五大基本原则:要求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正确处理搞好顶层设计和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这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中国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搜集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以及委托代理关系等相关内容的理论知识,对YT供水企业在国企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司治理模式,包括治理结构、治理机制、股权结构、利益分配、人才激励以及评价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对我国国企改革之路中的公司治理进行研究。YT供水企业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吸纳了两家上市的现代企业,引入、健全并落实了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股权结构中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加强了企业内、外部监督的力度,注重企业的党建工作,在公司利润分配中订立适合公司发展的约定,结合公司总经理移植的军队特色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力,缓解了企业冗员等改制遗留问题带来的压力,解决了企业管理混乱的问题,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公司治理水平。YT供水企业的公司治理对于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道路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也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张祥波[3](2020)在《S集团国企改制职工安置经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稳定期,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两大转型升级阶段。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推行了大量的改革措施进行各方面探索和努力,在优化国有资本方面,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全面推行改革的主战场。而在国企改革中,最难处理的问题点就是政府在主导国企改制时,如何稳妥地安置好国有企业的职工,切实完成国有企业资本化改造。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职工安置问题具有时代性、复杂性和困难性,政府如何在公共管理职能和资本出资人角色之间做出适当的平衡和权衡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的安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去调处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经济管理、行政伦理、历史遗留等方面问题。论文首先查阅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关于国有企业改制和劳动力安置方面的文献和资料,求同存异。然后从理论角度专门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我国国有企业改制、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安置的内涵等概念,辨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政府的出资人角色、政府的行政管理角色、行政长官在改制时的角色、国有企业职工在应对改制时的行为逻辑等。其次,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深刻剖析,论文提出政府在主导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工作时,往往存在忽视职工诉求、职工行为定性不够全面、政府职能定位还有模糊的地方、政府行为规范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职工参与改制程度有待提高、职工安置路径尚需拓宽等问题。结合R市政府主导S集团国有企业成功改制后的具体案例,论文通过大量的座谈、访谈等搜集一线资料和信息,进行了整理和归纳,系统研究了R市政府主导S集团改制决策、法律关系、安置分流具体措施等具体环节,总结了R市政府主导S集团在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时在职工安置方面遇到的困难、形成的原因、和做法等。最后,论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提炼了政府在主导国有企业改制时应当正视涉改制职工的行动和诉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行为规范、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参与改制决策的机制、多渠道探索职工安置补偿方案等具体的若干一般性施政方针建议,以达到为政府在处置类似问题时提供参考和借鉴的目的。
孙龙龙[4](2019)在《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以Q市公路工程处改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载体,事业单位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满足了群众公共方面的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高度重视,全国各个省市也在中央的部署下积极深入的探索改革内容。2011年,颁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我国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重点明确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还在探索阶段,研究和探讨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发展路径,有利于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尽快适应市场需求,更加顺利的推进改革步伐,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基于我国当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选取Q市公路工程处改革作为研究案例,剖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实践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改革优化路径。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为论文的研究提供思路;其次,阐述我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概况,对其内涵、必要性、历程的进行阐述;然后,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及合作治理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结合Q市公路工程处改革实践,深入分析研究转制改企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困境。目前我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转制过程中存在产权制度不清晰,结构设计与有效安排存在瓶颈;结构治理问题,体制依赖与模式差异的阻滞;人员分流安置与人才的保障问题;制约改制单位经营能力,竞争力不足易产生社会风险等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优化路径,一是推进股份制改造,建立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二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约束激励机制;三是区别对待兼顾利益,平稳过渡人事关系;四是提高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稳妥推进改革进程,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等优化路径。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为Q市公路工程处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提供思路,解决其改革中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同时,也能够为我国其他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改革工作提供参考性建议。
张飞雁[5](2019)在《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很难找到不存在国有经济的国家,承担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国有企业,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为其政党服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纵观国有企业演变历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有企业都经历改革,在不同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与路径必然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有其制度的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造“中国奇迹”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国企发展和改革路径,改革开放前30年,建成了“统购统销”、“统分统包”、“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围绕国有企业控制权进行改革,从“简政放权”、“股份制”、到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基本上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基本构件。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当前的国企再也不再是单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已是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基本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国有企业也积累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制度层面,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写进国家重要文件,这为中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路径——混合所有制。文章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问题进行分析,从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实践路径入手,对国企改革路径以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中西方的相关理论,提出解释国企混改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中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方式。文章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法。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国企改革的路径特点以及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实践,为构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国企混改的背景和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理清本文写作可行性、目的及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可能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逻辑发现公有制制度前提下可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发展历程,以及从整体和局部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现状、运行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萌芽、形成、发展并不断向成熟推进的过程,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三、四、五章,这部分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分析,首先分析现阶段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几种主要路径的模式的内涵、特征,并从整体上对各种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是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中两个典型案例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路径中典型的模式特点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在实践的路径中出现的问题及国企改革的启示;第三,通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企混改优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为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一)许多学者认为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经济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笔者认为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通过国有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实现,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现形式都可以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二)实践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突破点要注重人力资本在价值增中的作用,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要素利益共同体。(三)学术界与理论界一致认为,混合所有改革的关键是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垄断,而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实现市场化的路径。笔者认为职经理人的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最主要是政府放弃对国有企业人事的行政垄断权,使职业经理人选聘完全由市场决定。进一步探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运行需要市场经济驱动,但政府也要发挥作用,需要市场与政府二者共同协调。随着经济的演化与发展,国有经济的运行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崭新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助于解决公有制制度体系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陈磊[6](2019)在《基层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作用研究 ——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乃至之后一段时期最为关键的改革。做好改革五大任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去产能工作,而去产能工作率先从钢铁和煤炭两大行业开始进行。近年来,大型国有、省属、市属的钢铁企业纷纷改革转型,在改革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的就是人员分流安置问题,因此可以说能否处理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基层政府能否在企业人员分流安置中发挥积极作用,都是影响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改革转型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首先阐述了国企改革转型中人员分流安置的概念,分析了目前国企改革转型过程中人员分流安置的现状,并着重分析了杭钢集团职工分流安置现状;随后通过高效接收党员、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提供就业岗位及开展就业培训、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方面工作介绍了拱墅区政府在杭钢人员分流安置中的举措和作用;再通过集团内部职工分流安置、二级子公司人员分流安置、鼓励分流安置职工自主创业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了拱墅区政府在杭钢人员分流安置中不足;最后通过探讨完善基层政府服务国企人员分流安置的对策,客观的分析基层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实际起到的成效,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朱琳[7](2019)在《国有交通企业改制与组织结构优化研究 ——以陕西YT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背景下,通过交通企业改制与组织结构优化对于进一步发挥交通基础设施作用、增强交通服务市场发展空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国有企业制度与产权制度、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以及股本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M的内设机构试验检测中心进行公司化改制,改制为陕西YT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为项目依托,提出了改制的详细方案,最后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企业特点等对改制后设立的陕西YT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组织结构优化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论文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阶段进行系统划分和对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和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研究,以形成论文的基础理论架构;(2)论文通过对现代公司股本结构三种类型的划分,即高度集中、高度分散以及有一定集中度等,分析研究了股本结构对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代理权竞争等的影响程度,并进行对比分析;(3)论文以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M的内设机构试验检测中心改制为陕西YT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为项目依托,在前文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经营特点和公司发展实际提出了详细的公司改制方案,并对改制后市场前景、投资成本、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进行了深入系统分析;(4)国有交通企业改制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论文对改制后公司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行业风险、技术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操作风险,并提出所对应的风险解决方案;(5)为优化陕西YT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的经营机制,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并增加公司的经济效益,论文提出股权绝对集中、不向社会引入法人股东的股权相对集中以及向社会引入法人股东的股权相对集中三种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三种方案在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代理权竞争的不同影响,最终形成最优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可对国内同类交通企业改制与组织结构优化有一定借鉴价值。
宋红团[8](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指出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吴芳飞[9](2018)在《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重点领域和“深水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导致了很多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由此引发了企业历史包袱过重、社会管理职能移交缓慢等多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也阻碍了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步伐。江西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一套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的解决机制和方法,为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思路。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应用价值。本文围绕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展开研究,以江西国有企业改革为对象,介绍了江西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背景、改革过程及改革成果等基本情况。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后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历史遗留问题,对问题表现形式、历史背景和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了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在结构上共分6章。其中,第1章为导论;第2章为相关理论概述;第3章为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情况;第4章为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现状分析;第5章为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对策建议;第6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案例研究,以江西国有企业为例,对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通过分析全国及江西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办教育医疗机构、办市政社区管理进展情况,指出了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难点和关键,提供了江西国有企业江铜集团、新钢集团、江钨集团的成功案例,系统阐述了解决该问题的机制流程,并以此提出对策建议,通过政企分开、分类指导、多方筹资、安置职工、注重考核等措施,为全国解决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问题提供了借鉴参考。
解甲博[10](2018)在《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党举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期间,通过了许多重要文件以及相关决定,其中就包含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而在《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并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2号文)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序幕。此轮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最大亮点,而《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54号文)是国有企业推进混改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七大垄断领域的混改作为我国2017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来抓。中央对于在垄断领域推进混改的政策要求的迫切性在不断强化。在传统七大垄断领域中,以自然垄断特性为代表的电力行业,成为下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另一方面,新一轮电力体制机制改革与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几乎同步进行,可见国家对电力行业的高度关注。在国有电力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实现方式,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电力领域实现的重要路径与形式。本文以“为何混改”、“谁能混改”、“跟谁混改”、“如何混改”的逻辑思路,运用文献分析法及比较研究法,基于自然垄断理论及政府规制理论对我国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国有电力企业混改的具体对策。研究发现,国有电力企业混改能够有效激发国企活力、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丰富电力服务能力、提升客户用电体验,尽管几年来我国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混改推进进程缓慢、效果不显着、内生动力不足、配套政策滞后等,基于此,本文就电力企业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对混改需要关注的混改领域、合作对象、混改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完善相关混改政策、进一步放开非公经济的电力市场准入、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机制、完善企业内部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国资监管机制等政策建议。
二、浅析国有施工企业改革改制的难点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国有施工企业改革改制的难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基本思路、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1、基本思路和框架 |
2、理论工具 |
3、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二、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概述 |
(一)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定义 |
(二)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历史成因 |
(三)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影响 |
1、国有企业负担过重 |
2、公共服务水平低 |
3、职工抗风险能力较差 |
三、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现状分析 |
(一)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内容 |
1、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 |
2、剥离国有企业办公共服务机构 |
3、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 |
(二)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政策措施 |
1、国家指导意见 |
2、河南省配套措施 |
(三)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成效意义 |
1、减轻了国有企业负担 |
2、进一步理顺了职能定位 |
3、促进了公共服务专业化 |
4、为国企改革营造了有利环境 |
四、河南省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河南省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存在的问题 |
1、改革意愿不强 |
2、政策落实存在偏差 |
3、资金成本压力较大 |
4、政府职能缺位 |
5、易引发不稳定问题 |
(二)河南省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初期思想认识不够 |
2、配套政策不完善 |
3、经济下行加剧筹资难度 |
4、政府履行职能不到位 |
五、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宣传引导 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 |
1、统一思想认识 |
2、加强思想沟通 |
3、坚持以人为本 |
(二)突出顶层设计 完善落实配套政策 |
1、科学制定政策 |
2、注重政策宣讲 |
3、加强协调推动 |
(三)强化统筹协调 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
1、管控改革成本 |
2、合理分担成本 |
3、加强资金管理 |
(四)转变政府职能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
1、明确职能定位 |
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3、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国企改革背景下YT供水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现代企业制度 |
2.1.1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
2.1.2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1 第一类代理冲突 |
2.2.2 第二类代理冲突 |
2.3 国企改革相关理论 |
2.3.1 产权理论 |
2.3.2 公平竞争理论 |
第3章 国企改革背景下公司治理的现状 |
3.1 公司治理的背景 |
3.1.1 国有企业改革形势 |
3.1.2 YT供水企业公司治理的背景 |
3.2 公司治理后的管理体系 |
3.2.1 YT供水企业的组织架构 |
3.2.2 YT供水企业的管理制度 |
3.3 公司治理后的经营现状 |
3.3.1 YT供水企业的业务结构 |
3.3.2 YT供水企业的市场状况 |
3.3.3 YT供水企业的财务状况 |
第4章 YT供水企业公司治理的评价 |
4.1 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 |
4.1.1 治理结构 |
4.1.2 治理机制 |
4.2 股权结构与利益分配 |
4.2.1 股权结构 |
4.2.2 利润分配 |
4.3 人才激励方案与评价机制 |
4.3.1 人才激励方案 |
4.3.2 评价体系 |
4.4 YT供水企业公司治理的成功与不足 |
第5章 YT供水企业公司治理的启示 |
5.1 公司治理对YT供水企业的影响 |
5.1.1 企业股权变动 |
5.1.2 公司治理后人事管理方式 |
5.1.3 公司治理后企业整体运营情况 |
5.2 YT供水企业公司治理的特色 |
5.2.1 以国有资产为根基 |
5.2.2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5.3 YT供水企业公司治理的路径 |
5.3.1 善于利用国有优势 |
5.3.2 灵活运用非公有制资本 |
5.3.3 打造独特的核心价值观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S集团国企改制职工安置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内研究进展 |
1.4.2 国外研究进展 |
1.4.3 中外研究述评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5.4 技术路线 |
2 政府主导国企改制基本情况及相关概念、理论分析 |
2.1 国企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我国国企概念解析 |
2.1.2 国企改制概念解析 |
2.1.3 国企职工安置的内涵 |
2.2 国企改制时政府和官员的角色分析 |
2.2.1 政府的出资人角色分析 |
2.2.2 政府的行政管理角色分析 |
2.2.3 行政长官的角色分析 |
2.3 国企改制时职工行为动因分析 |
2.3.1 职工普遍存在集体行动有利于争取更多权益的想法 |
2.3.2 现行的双体制模式下利益分配有差距 |
2.3.3 职工心理上存在“国有情结”的纠结情绪 |
2.4 政府主导国企改制职工安置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2.4.1 政府对职工的诉求重视有待提高,对待职工抵制行为尚需理性 |
2.4.2 政府职能定位有待明晰,避免偏离改制政策的目的 |
2.4.3 政府行为规范尚待健全,规避改制源生的社会问题 |
2.4.4 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氛围 |
2.4.5 职工对国企改制的参与度尚待提高,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解 |
2.4.6 职工安置路径需防止过于单一化,促进和鼓励人员分流 |
3 政府主导S集团国企改制职工安置案例分析 |
3.1 S集团改制和职工概况 |
3.2 政府主导S集团国企改制方案和做法 |
3.2.1 政府作出改制决策的工作进程 |
3.2.2 政府主导S集团国企改制实施框架和结果 |
3.3 政府主导S集团国企改制职工安置行为和政策的合法性分析 |
3.3.1 政府主导S集团国企改制对职工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 |
3.3.2 政府作出S集团国企改制决策的程序合法性分析 |
3.3.3 政府通过的S集团改制职工安置方案有利于激活员工积极性 |
3.4 政府主导S集团国企改制职工分流安置的政策 |
3.4.1 政府创设身份缓冲公司推行延续留用安置路径下的职工安置政策 |
3.4.2 政府联合改制后S集团推行辞职重聘安置路径下的职工安置政策 |
3.4.3 政府出台对待个别特殊需求的职工安置政策 |
3.4.4 政府出台社会保障等兜底条款 |
3.4.5 政府出台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职工安置政策 |
3.5 S集团职工分流安置结果 |
4 政府主导国企改制职工安置经验和成效研究 |
4.1 微观视角下的经验和成效研究 |
4.1.1 正视涉改制职工的行动和诉求,深入排摸职工核心诉求 |
4.1.2 发挥国企职工“主人翁”角色,参与改制决策过程 |
4.1.3 变“卖资产”为“卖股权”破解改制劳动纠纷困境 |
4.1.4 全盘考虑职工安置方案,多渠道特色化分流 |
4.1.5 设置国企职工身份缓冲公司,帮助职工放下“国有情节” |
4.2 宏观视角下的经验和成效研究 |
4.2.1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
4.2.2 完善政府行为规范 |
4.2.3 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以Q市公路工程处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概述 |
第一节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内涵与特征 |
一、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内涵 |
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特征 |
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内容 |
第二节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 |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
二、我国公共事业良性发展的需要 |
三、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事业单位结构的需要 |
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三节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历程 |
一、改革的探索阶段 |
二、改革的实施阶段 |
三、改革的深入阶段 |
第四节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合作治理理论 |
三、制度变迁理论 |
第二章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实践:Q市公路工程处例证 |
第一节 Q市公路工程处的概况 |
一、Q市公路工程处简介 |
二、Q市公路工程处改革的缘起及动因分析 |
三、Q市公路工程处改革的典型性 |
第二节 工程处转企改革的初步尝试 |
一、产权制度方面 |
二、治理结构方面 |
三、人事安排方面 |
四、市场经营方面 |
第三章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困境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问卷统计分析 |
第二节 产权制度:结构设计与有效安排的瓶颈 |
一、仅明晰产权关系,未调整产权结构 |
二、产权安排的有效性欠缺 |
第三节 治理结构:体制依赖与模式差异的阻滞 |
一、行政管理体制下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
二、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缓慢 |
三、两种法人治理结构的差异性 |
第四节 人事安排:合理分流与人才保障的困境 |
一、身份转换的困境 |
二、分流安置的困境 |
三、收入变动的困境 |
四、人才流动的困境 |
第五节 经营能力:制约转制改企后企业生存发展 |
一、市场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难选择 |
二、内部管理水平不高,机制不完善 |
三、经营模式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弱 |
四、人才大量流失,易引发社会风险 |
第四章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推进股份制改造,建立多元产权制度 |
一、根据转制单位的性质和业务灵活合理安排产权结构 |
二、开展公开透明的进场交易,规范产权变更程序 |
第二节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一、国有独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
二、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
三、包含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模式框架 |
第三节 区别对待兼顾利益,平稳过渡人事关系 |
一、做好思想工作,营造和谐氛围 |
二、区别对待不同人员,细化分流与安置 |
三、稳定收入来源,优惠过渡政策 |
四、确立劳动关系,鼓励再就业 |
五、严格改制程序,保证过程参与 |
第四节 企业内外优化相结合,提高企业自身经营能力 |
一、完善企业发展战略思路和顶层设计 |
二、转变管理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
三、争取财政,税收扶持 |
四、稳妥推进改革,保证社会团结稳定 |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混合经济思想 |
(二)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
(三)国内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
(四)文献分析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文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
第一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 |
二、混合所有制 |
三、企业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
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三、启示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分析框架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基本逻辑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制度——产权制度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来源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过程 |
一、混合所有制萌芽阶段 |
二、混合所有制产生阶段 |
三、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阶段 |
四、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深化阶段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整体运行状况 |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行业与地区分布状况 |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状况 |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缘由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条件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路径分析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
二、并购和重组模式特点分析 |
三、整体上市模式特点分析 |
四、公私合营模式特点分析 |
五、员工持股模式特点分析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特点分析 |
一、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
二、以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
三、资产监管方式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思维怪圈 |
一、概念认识误区:混合所有制概念的误区 |
二、围绕产权和控股权的争论 |
三、“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制度缺陷 |
一、产权制度缺陷 |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产权主体的矛盾问题 |
第五章 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路径及启示 |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分析 |
一、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与改革方案介绍 |
二、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
三、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
第二节 中钢集团案例分析 |
一、中钢集团并购重组简单回顾 |
二、中钢集团扩张过程 |
三、中钢集团并购重组分析 |
四、中钢集团重组给其他国企的启示 |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分析 |
一、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
三、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
四、金股制度 |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突破口 |
一、重视国企的人力资本 |
二、分类改革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优化 |
一、优化的原则 |
二、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范围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骤 |
四、优化方案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应该注意的问题 |
一、要坚持增量改革,不轻易放弃控股权 |
二、国有资本要积极入股非国有企业 |
三、要注重员工持股公平公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
四、要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正确的定位 |
五、正确认识“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
第四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
一、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顶层制度设计 |
二、打破“政企不分”的瓶颈方法 |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向 |
四、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
五、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层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作用研究 ——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拟突破难点 |
1.5 研究创新和特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国有企业及国企改革转型概念界定 |
2.1.1 国有企业概念界定 |
2.1.2 国企改革转型概念界定 |
2.2 人员分流安置概念界定 |
2.2.1 人员分流安置的概念 |
2.2.2 就业安置和失业再就业概念 |
2.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5 人力资源价值链理论 |
第三章 国企改革转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的现状-以杭钢为例 |
3.1 国内国企转型人员分流安置的背景 |
3.1.1 国企改革背景 |
3.1.2 供给侧改革及去产能背景 |
3.1.3 钢铁企业改革转型的背景 |
3.1.4 杭州钢铁集团改革转型的背景 |
3.2 杭钢改革转型人员分流安置的现状 |
3.2.1 杭钢集团职工总体情况 |
3.2.2 分流安置职工的具体分类 |
3.2.3 易发生风险职工分类 |
3.2.4 杭钢集团下属的学校、医院等配套企业职工 |
第四章 拱墅区政府在杭钢人员分流安置中的举措和作用 |
4.1 分流安置的具体举措 |
4.1.1 高效接收党员 |
4.1.2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
4.1.3 开展多种培训,提供就业岗位 |
4.1.4 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4.2 相关举措发挥的作用 |
4.2.1 牵头成立杭钢人员分流安置办公室,发挥主导作用 |
4.2.2 牵头成立杭钢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发挥吸附作用 |
4.2.3 联系知名企业专项招聘杭钢分流职工,发挥协调作用 |
4.2.4 进行安置扶持创业,发挥整合作用 |
第五章 杭钢集团人员分流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
5.1 集团内部职工分流安置碰到的问题 |
5.1.1 人员情况复杂 |
5.1.2 收入落差较大 |
5.1.3 容易聚集闹事 |
5.1.4 家庭陷入困境 |
5.1.5 历史遗留问题 |
5.1.6 利益纠葛较多 |
5.1.7 情绪容易失控 |
5.1.8 原有组织架构难以发挥作用 |
5.1.9 人员分流安置引发的其他问题 |
5.2 二级子公司人员分流安置出现的问题 |
5.3 分流安置职工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杭钢集团人员分流安置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6.1 涉稳问题风险评估重叠杂乱,不具有可操作性 |
6.2 没有及时应对网上舆情处置突发事件 |
6.3 对子公司以及历史遗留问题考虑不周 |
6.4 相关扶持政策并不到位 |
6.5 对分流安置人员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怀 |
第七章 完善基层政府服务国企人员分流安置的对策 |
7.1 积极推行退休退养型政策 |
7.1.1 提前退休 |
7.1.2 提前退养 |
7.1.3 内退 |
7.1.4 离岗退养 |
7.1.5 退出生产(工作)岗位 |
7.2 进一步优化集团公司内部自行解决政策 |
7.2.1 集团内就业安置 |
7.2.2 待岗 |
7.2.3 有期限放假 |
7.2.4 各子公司自行安排 |
7.3 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提供创业扶持 |
7.3.1 省市属国有控股企业就业安置 |
7.3.2 自主创业 |
7.3.3 服务输出 |
7.4 对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给予补偿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作者简介 |
(7)国有交通企业改制与组织结构优化研究 ——以陕西YT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阶段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国有企业改制的发展阶段 |
2.1.1 扩权让利阶段(1978年~1984年) |
2.1.2 两权分离阶段(1985年~1993年) |
2.1.3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阶段(1993年~2003年) |
2.1.4 现代产权制度建立阶段(2003年~2013年) |
2.1.5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2013年至今) |
2.2 现代企业制度及其特点 |
2.2.1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界定 |
2.2.2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
2.3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
2.3.1 股份制和股份制企业 |
2.3.2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的范围和作用 |
2.3.3 国有交通运输企业股份制改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股本结构相关理论 |
3.1 股本结构基本内容 |
3.1.1 概念 |
3.1.2 股东的分类 |
3.1.3 股本结构适度性 |
3.2 股本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
3.2.1 股本结构与激励机制 |
3.2.2 股本结构与监督机制 |
3.2.3 股本结构与代理权竞争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陕西YT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及其改制分析 |
4.1 M公司基本概况 |
4.2 改制背景及意义 |
4.2.1 改制背景 |
4.2.2 改制意义 |
4.3 改制方案 |
4.3.1 改制原则 |
4.3.2 改制具体方案 |
4.4 改制效益分析 |
4.4.1 市场前景分析 |
4.4.2 投资成本分析 |
4.4.3 盈利能力分析 |
4.4.4 投资回报 |
4.5 改制后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措施 |
4.5.1 改制后风险分析 |
4.5.2 风险防范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陕西YT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股本结构优化设计 |
5.1 优化方案的提出 |
5.1.1 方案一股权绝对集中方案 |
5.1.2 方案二不向社会引入法人股东的股权相对集中方案 |
5.1.3 方案三向社会引入法人股东的股权相对集中方案: |
5.2 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
5.2.1 方案相同之处 |
5.2.2 方案不同之处 |
5.3 优化方案选择 |
5.3.1 治理机制对比 |
5.3.2 持股群体意识对比 |
5.3.3 方案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
3.1.1 国际局势 |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
3.1.4 工业布局调整 |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
8.1 历史沿革 |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
8.2 公司基本状况 |
8.2.1 总体人员状况 |
8.2.2 产品基本情况 |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
8.3.2 地区发展责任 |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文献简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重点 |
1.4.3 研究的难点 |
1.4.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比较分析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1.5.4 综合分析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国有企业 |
2.1.1 国有企业的界定 |
2.1.2 国有企业的类型与特征 |
2.1.3 国有企业改革 |
2.2 相关理论 |
2.2.1 国有企业属性理论 |
2.2.2 核心能力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第3章 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情况 |
3.1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阶段 |
3.1.1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阶段 |
3.1.2 江西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阶段 |
3.2 江西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情况 |
3.2.1 江西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 |
3.2.2 江西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 |
3.3 江西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 |
3.3.1 江西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作用 |
3.3.2 江西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意义 |
第4章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现状分析 |
4.1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进展情况 |
4.1.1 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情况 |
4.1.2 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情况 |
4.1.3 国有企业办市政社区管理情况 |
4.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存在问题 |
4.2.2 原因分析 |
4.3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成功案例 |
4.3.1 江铜集团案例 |
4.3.2 新钢集团案例 |
4.3.3 江钨集团案例 |
第5章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对策建议 |
5.1 政企分开 |
5.2 分类指导 |
5.3 多方筹资 |
5.4 安置职工 |
5.5 注重考核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2.1 本文研究的不足 |
6.2.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四、论文创新点 |
(一) 分析了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特殊性 |
(二) 提出了以分类设立国资管理平台为核心的创新国资国企治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二章 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概述及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 国有企业 |
(二) 电力企业 |
(三) 混合所有制 |
(四) 政府规制 |
二、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特殊性 |
(一) 物理上具有网络属性且混改后仍需发挥网络功能 |
(二) 具有公益属性且混改后仍需履行好相应社会功能 |
(三) 准入门槛高,混改需坚持降门槛与保质量相结合 |
(四) 不同企业市场化程度不同,混改基础条件差异大 |
三、国有电力企业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节 |
(一) 发电、售电环节 |
(二) 输电环节 |
(三) 配电环节 |
四、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
(一) 国有电力企业发展混改有利于打破行政垄断 |
(二) 国有电力企业发展混改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 |
(三) 国有电力企业发展混改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 |
(四) 国有电力企业发展混改有利于促进行业改革 |
五、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
(一) 自然垄断理论及其应用 |
(二) 政府规制理论及其应用 |
第三章 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
二、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的进展 |
(一) 试点推进——电力行业成混改重心 |
(二) 增量配电业务放开,从顶层设计进入了实施操作阶段 |
(三) 南方电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况 |
三、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电力企业混改进程缓慢 |
(二) 电力企业混改内生动力不足 |
(三) 电力企业混改的配套政策滞后 |
四、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缺乏国有电力企业混改革的针对性研究 |
(二) 非公资本进入电力行业的壁垒较高 |
(三) 国有企业普遍对混改持谨慎态度 |
(四)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调融合难度大 |
(五) 缺乏对非公产权保护的法律及制度安排 |
(六) 容错免责机制缺失 |
(七) 传统的国企监管模式不能适应混合所有制的发展要求 |
第四章 国外部分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及经验引介 |
一、国外部分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
(一) 法国电力公司改革的实践 |
(二) 意大利电力公司改革的实践 |
二、经验引介 |
(一) 注重企业对公共服务承诺 |
(二) 提高员工积极性 |
(三) 股权多元化 |
(四) 国家占据企业的控制地位 |
(五) 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 |
第五章 推动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对策 |
一、加强研究,明确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领域、对象及实现方式 |
(一) 明确混改领域,增强混改针对性 |
(二) 优选合作对象,实现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 |
(三) 灵活选择混改方式,提升混改企业活力与竞争力 |
二、完善政策,破解电力企业混改的政策障碍 |
(一) 制定具有具体指导性作用的文件政策 |
(二) 增强政策协调性 |
三、健全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协同治理机制 |
(一)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二) 充分发挥好党组织在混改电力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
四、转变职能,创新国资国企治理机制 |
(一) 转变观念,明确身份定位 |
(二) 转变国资监管方式 |
(三) 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职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五、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机制 |
(一) 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容错机制制度办法 |
(二) 科学合理设置容错认定的程序 |
(三) 以纠错机制促进容错机制的完善 |
六、打破垄断,进一步放开非公经济的电力市场准入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浅析国有施工企业改革改制的难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邢梦琪. 郑州大学, 2020(02)
- [2]国企改革背景下YT供水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D]. 鲁天儒.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3]S集团国企改制职工安置经验研究[D]. 张祥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4]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以Q市公路工程处改革为例[D]. 孙龙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5]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D]. 张飞雁.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基层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作用研究 ——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D]. 陈磊.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7]国有交通企业改制与组织结构优化研究 ——以陕西YT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公司为例[D]. 朱琳. 长安大学, 2019(12)
- [8]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9]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吴芳飞. 南昌大学, 2018(12)
- [10]国有电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D]. 解甲博. 东北大学, 2018(02)
标签: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混合所有制经济论文;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