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性臀坐骨神经损伤的机制及预防

注射性臀坐骨神经损伤的机制及预防

一、注射性臀部坐骨神经损伤发生机制和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尤荻[1](2021)在《电刺激联合Cs-Au/GelMA水凝胶对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臂丛神经损伤(brachial plexus injuries,BPI)后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其中神经节前颈根撕脱伤后会产生严重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涉及多种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如神经炎症、胶质细胞活化等,常规的镇痛药物治疗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和类阿片药物,尽管有多种药物可以选择,甚至是联合应用,但临床满意率仍不足一半,而且还要受到不同程度副作用的影响。近年,很多研究人员致力于组织工程学的研究,希望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水凝胶是由一种可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注入受损部位的组织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可塑性,并通过搭载药物、细胞、纳米粒子等进行局部释放,强化治疗作用,在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见光交联的可注射性甲基丙稀酸明胶(methylacrylic acid gelatin,Gel MA)水凝胶,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序列,对细胞粘附、分化、增殖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已广泛用于心脏、皮肤、骨骼等多领域的研究中,也被证明可以在脊髓损伤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为此,我们拟构建一种基于Gel MA水凝胶的生物支架体系,通过加入壳聚糖(chitosan,Cs)改性的金纳米粒子(Cs-Au NPs),利用金纳米独特生物学性能,抑制胶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通过抑制神经炎症的水平减轻臂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而且金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神经损伤后主要是神经电传导的破坏,而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ES)治疗被报告可以有效改善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可以干预神经传导的“闸门变化”,抑制胶质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综合考虑神经炎症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拟构建一种含有Cs-Au NPs的Gel MA水凝胶,并联合电刺激共同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本研究将在4章构建Cs-Au/Gel MA水凝胶,并对其表征进行检测,在第5章通过动物模型检测Cs-Au/Gel MA水凝胶和电刺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研究目的:研究BP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这一过程中胶质细胞、神经炎症水平的变化规律。应用组织工程学手段结合物理治疗——电刺激,治疗BPI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构建一种具有潜在导电性能、生物学安全性良好、具有可降解性、亲水性的Cs-Au/Gel MA,选取合适的电刺激频率。分析神经电刺激、Cs-Au/Gel MA水凝胶及其联合应用,对大鼠BP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行为学变化、生化改变、细胞学变化的影响,评价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推断其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神经炎症有关。研究方法:1.选定初始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为4g的成年雌性SD大鼠,建立神经节前颈根撕脱伤(preganglionic cervical root avulsion,PCRA)模型(钝性撕脱C6-C8颈神经后根),研究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的行为学、细胞学、生化指标变化。2.通过与假手术组进行对比,在损伤后的第1、2、3、5和7天分别测量两组大鼠的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每次进行行为学检测后,将大鼠处死切取大鼠脊髓组织进行免疫印迹检查,检查指标包括离子钙结合受体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 1,Iba-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3.制备Cs-Au/Gel MA水凝胶并进行表征检测,先合成Cs包裹的Cs-Au NPs,再通过细胞实验筛选最适的浓度用于合成Cs-Au/Gel MA水凝胶。4.使用明胶为原材料合成Gel MA水凝胶,并检测其固液转化性能,合成Cs-Au/Gel MA水凝胶检测其亲水性、降解性。5.通过细胞实验筛选最适合的电刺激频率后,应用于动物实验中。6.实验动物随机分为PCRA组(不给予治疗)、ES组(200 Hz电刺激治疗)、Cs-Au/Gel MA水凝胶组(损伤局部注射Cs-Au/Gel MA水凝胶)、联合治疗组(电刺激治疗+水凝胶局部注射);治疗3日后,处死大鼠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Iba-1、GFAP、IL-1β、IL-6和TNFα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受累节段脊髓组织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1,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2,SOD2)、氮氧化物-2(nitrous oxides-2,NOX2)、氮氧化物-4(nitrous oxides-4,NOX4)等氧化损伤指标;7.连续监测PCRA组、ES组、Cs-Au/Gel MA水凝胶组、联合治疗组大鼠造模后3周的行为学变化——MWT和TWL。研究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PCRA模型大鼠术后的MWT和TWL明显降低,过程中可见假手术组虽然术后早期也会出现疼痛敏感,但很快可以自行恢复;而PCRA组术后早期疼痛敏感水平略有改善,但之后一直维持在一个疼痛敏感状态。2.与假手术组相比,PCRA模型鼠的脊髓组织中Iba-1和GFAP的表达均增加,即胶质细胞含量增加;IL-1β、IL-6和TNF-α的分泌水平也均有升高,即促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增加,并会在损伤后的第2、3日达到高峰,所以后续研究中我们选取术后前3日作为干预治疗的时间窗。3.Cs-Au NPs形态均匀,呈分散分布,浓度为0.05 mg/ml时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最佳,并按此浓度制备Cs-Au/Gel MA水凝胶。4.0.05 mg/ml的Cs-Au/Gel MA水凝胶接触角约为81.2°,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在大鼠皮下植入Cs-Au/Gel MA水凝胶后,术后1-5周进行取样发现均无明显的炎症反应、且水凝胶体积逐渐减小,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可降解性。5.电刺激和Cs-Au/Gel MA水凝胶均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胶质细胞的增生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但电刺激的作用更为明显,疗效更为显着。损伤后3日,相较于PCRA组,Cs-Au/Gel MA组、ES组、联合治疗组Iba-1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1);相较于PCRA组,ES组、联合治疗组GFAP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1);6.相较于PCRA组,三个治疗组中的IL-1β、IL-6和TNF-α均明显下降,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电刺激还可以有效抑制BDNF的产生,而Cs-Au/Gel MA水凝胶对氧化损伤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二者的联合治疗,较单独任何一种都更为有效。研究结论:1.PCRA后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且在早期不会自行好转。2.PCRA后大鼠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会发生增殖与活化,其中小胶质细胞在疼痛维持的过程中可能更为重要。3.PCRA后大鼠脊髓内IL-1β、IL-6、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会增加,其峰值出现在损伤后的48-72 h。4.Cs-Au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过高浓度反而可能抑制细胞的增殖。5.Cs-Au/Gel MA水凝胶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塑性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6.ES和Cs-Au/Gel MA水凝胶均可抑制PCRA后的胶质细胞增殖与活化、减少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且二者联合应用疗效可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刘家邑[2](2021)在《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旨在验证采用以“辨构论治”理论为指导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有效性;2.旨在探讨采用以髋部调衡法来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以为其奠定理论基础;3.旨在规范髋部调衡法来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操作手法,以便于后期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方法:1.此研究中,以单纯的临床随机分组方法为统计基础,将所收集到的60例契合本次课题研究采集标准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研究目标试验,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每组各分30例病例,第一组命名为治疗组,第二组命名为对照组。2.对纳入治疗组的患例采用本课题着重研究的髋部调衡法进行治疗,每疗程以7天为一个循环,此次试验一共持续2个疗程,以便更清晰地观察患例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对照组作为此次研究的参照组别,则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法对其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与治疗组相同,共2个疗程。3.通过统计数据,分别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VAS积分量表中的积分、JOA髋关节积分量表以及临床症状积分量表中的积分结果,从而充分评价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通过髋部调衡法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1.将VAS评价分数与临床症状积分量表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经非参数检验后所得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别的临床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后,可得出两组患者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的此临床数据差异可以作为此次试验的有效结果。此外,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JOA髋关节量表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后,可证,两组患者于JOA髋关节量表积分上的差异表明其疗效性及数据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经客观标准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经客观标准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P=0.034<0.05。通过对两组疗效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临床试验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采用在“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与采用临床中频脉冲电治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且经过科学统计分析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2.采用基于“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髋部调衡法来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其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显而易见,可有效缓解患处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症状,效果显着,值得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刘燕[3](2021)在《PI3K/Akt/mTOR通路和萝卜硫烷对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疼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PI3K/Akt/mTOR通路促痛机制的研究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ndometriosis,EM)是育龄期常见病、多发病,它影响了约5-10%的育龄妇女[1],主要特征是宫腔外存在子宫内膜间质或腺细胞,其好发部位为卵巢、输卵管以及子宫周围韧带组织,少数的情况也会发生在身体的其他部位[2],如胸膜、心包膜甚至大脑。疼痛是EM的主要症状之一[3],疼痛的表现多种多样,如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甚至出现排尿困难等。内异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激素和手术治疗。然而,术后5年复发率约为50%,其中疼痛的复发早于病灶的发现。而药物对疼痛的疗效并不可靠,随着疼痛的逐渐加重,多数药物会失去作用。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特殊的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4],主要表现除疼痛外,还伴随患侧肢体的功能障碍。因发病率低,对其治疗认识不足。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参照普通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选择口服避孕药、GnRH-a、非甾体抗炎药以及一些中药治疗[5]。一些合适的轻柔运动也可以提供帮助,如散步、瑜伽、游泳和理疗等。当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时,可以通过手术将异位的子宫内膜切除,从而达到治疗或缓解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目的[6]。但是常规的治疗手段对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存在不足。如口服避孕药虽有助于减轻疼痛,但口服避孕药对年龄大于40岁或有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血栓史)的患者,有较高的血栓栓塞风险;GnRH-a虽能有效缓解疼痛,长期应用会引起低雌症状及钙质流失等围绝经症状;非甾体抗炎药往往是短期有效,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止痛效果下降甚至失去作用;如果选择手术治疗,不仅需要外科医生经验丰富,更需要对于坐骨神经及周围盆骨区域血管及分支较为清楚,才能准确判断异位的子宫内膜,同时常伴随子宫内膜异位组织到达坐骨神经孔或是沿神经和血管至盆骨开口处,此时腹腔镜尚难以到达,需通过臀部到达盆骨背面进行手术,风险都会大大升高。疼痛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外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内异症疼痛是中枢和外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机制同样如此,对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帮我们找到有效的治疗内异症疼痛的方法。目前,对内异症疼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周机制,对中枢机制的研究少之又少。而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因其自身的特点较适合研究内异症疼痛的中枢机制。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内异症模型,模拟临床患者坐骨神经内异症的疼痛症状,从而探查内异症特别是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枢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寻找治疗内异症,特别是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有效药物,以期在内异症疼痛治疗中带来新的突破。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了神经病理痛、炎性痛的发生。而内异症因其病灶神经末梢形成以及种类的分布被重新定义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这一通路活化后能够诱导和维持痛敏反应,在中枢参与突触可塑性,在外周参与组织损伤后的痛觉易化过程。PI3K/Akt/mTOR通路在神经性疼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这一信号通路直接参与了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模型中对损伤神经元的保护过程[29]。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作用。LY294002是PI3K/Akt/mTOR通路的一种抑制剂,本研究尝试通过LY294002抑制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来探究脊髓背角浅层组织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以及其释放的与痛觉相关的神经递质,即P物质(p substance,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基因(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在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建立大鼠的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基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机制的认识和理解,在疼痛反应及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两方面研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影响和潜在的促痛机制。研究方法:建立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试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对照组(ENDO+DMSO组)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给药组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LY294002治疗组(ENDO+LY294002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蛛网膜下给药方式,通过哈密尔顿微量注射器连接导管,按照适宜计量浓度进行局部微量给药。其后进行如下检测:1.冯·费雷纤维测试和热痛觉敏感度测试,检测三组动物的疼痛水平。2.qPCR 和 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 Sham 组、ENDO+DMSO 组和 ENDO+LY294002组病灶侧脊髓背侧角浅层位置组织中PI3K、Akt、mTOR的mRNA水平和蛋白磷酸化水平。3.qPCR 和 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 Sham 组、ENDO+DMSO组和 ENDO+LY294002组病灶侧脊髓背侧角浅层位置组织中SP、CGRP和NGF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4.使用GraphPad Prism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包括:ST检验、单变量方差分析、双变量方差分析以及Tukey’s事后检测。研究结果:1.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伴随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ENDO组病灶侧脊髓背角浅层位置组织中,PI3K(2.86±0.59vs1,p<0.01)、Akt(3.14±0.69vs1,p<0.01)、mTOR(3.72±0.89vs1,p<0.01)的 mRNA 水平较 Sham 组表达上调,ENDO+LY294002 组 PI3K、Akt、mTOR 的 mRNA 水平明显低于 ENDO 组(PI3K ENDO+LY294002 vs ENDO:1.33±0.47 vs 2.86±0.59,p<0.05;Akt ENDO+LY294002 vs ENDO:2.02±0.52 vs 3.14±0.69,p<0.05;mTOR ENDO+LY294002 vs ENDO:1.64±0.49 vs 3.72±0.89,p<0.01);ENDO+LY294002组PI3K、Akt、m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ENDO组(PI3K ENDO+LY294002 vs ENDO:1.24±0.41 vs 2.72±0.54,p<0.05;Akt ENDO+LY294002 vs ENDO:1.72±0.46 vs 3.41±0.67,p<0.05;mTOR ENDO+LY294002 vs ENDO:2.01±0.43 vs 3.13±0.59,p<0.05),变化同mRNA变化一致。2.PI3K/Akt/mTOR抑制剂改善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觉过敏向ENDO+LY294002组动物鞘内注射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后的第2、3、4、5、6小时使ENDO+LY294002组大鼠对于外界机械刺激导致的疼痛耐受性较ENDO组显着增加(2小时ENDO+LY294002 vs ENDO:7.0±1.1 vs 3.9±0.9;3 小时 ENDO+LY294002 vs ENDO:8.2±1.6 vs 3.5±1.0,4 小时ENDO+LY294002 vs ENDO:9.0±1.6 vs 3.7±0.9;5 小时 ENDO+LY294002 vs ENDO:7.9±2.2 vs 4.0±1.0,6小时ENDO+LY294002 vs ENDO:7.0±1.9 vs 3.7±0.8,p<0.05);持续给药后3周内,每3天测量痛域值,自第3天开始,ENDO+LY294002组较ENDO组机械性痛觉过敏明显改善(ENDO+LY294002 vs ENDO:8.4±1.9vs 3.9±1.0,p<0.01),持续至 21 天均明显高于 ENDO 组和ENDO+DSMO 组(ENDO+LY294002 vs ENDO:12.3±2.5 vs 6.9±2.0,p<0.01;ENDO+LY294002 vs ENDO+DSMO:12.3±2.5 vs 6.6±1.9,p<0.01),ENDO 组和ENDO+DSMO组大鼠手术侧后肢的机械性痛觉过敏在任何时间点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O+LY294002组在用药后3、4、5、6、7小时使模型动物后肢的热刺激耐受性较 ENDO 组显着增加(3 小时 ENDO+LY294002 vs ENDO:8.2±1.6 vs 3.5±1.0;4 小时 ENDO+LY294002 vs ENDO:9.0±1.6 vs 3.7±0.9;5 小时ENDO+LY294002 vs ENDO:7.9±2.2 vs 4.0±1.0;6 小时 ENDO+LY294002 vs ENDO:7.0±1.9 vs 3.7±0.8,7 小时 ENDO+LY294002vs ENDO:5.7±1.4 vs 3.9±1.0,p<0.05)。持续给药3周内,每3天测量痛域值,自第3天开始,ENDO+LY294002组机热痛觉过敏较ENDO组明显改善(ENDO+LY294002 vs ENDO:5.98±1.87 vs 2.75±1.06,p<0.01),持续至 21 天均明显高于 ENDO 组和ENDO+DSMO 组(ENDO+LY294002 vs ENDO:10.37±2.53 vs 5.63±2.01,p<0.01;ENDO+LY294002 vs ENDO+DSMO:10.37±2.53 vs 5.52±1.88,p<0.01),ENDO组和ENDO+DSMO组大鼠手术侧后肢的热痛觉过敏在任何时间点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PI3K/Akt抑制剂改善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觉过敏的剂量效应关系模型给药组动物给予不同浓度梯度的LY294002药物干预(5、10、30、50 mg/kg),结果发现当给药浓度为10mg/kg时,相对Sham组,升高了内异症大鼠对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的痛阈值,改善了内异症大鼠的机械性超敏反应和热痛觉过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浓度在10-30mg/kg范围内,治疗效果与给药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而给药浓度分别为30mg/kg和5mg/kg的两组动物,其疼痛耐受性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本项目以下的研究中LY294002药物干预设置为30mg/kg。4.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到SP和CGRP表达检测各组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动物病灶侧脊髓背角浅层位置组织中的P物质和CGRP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水平。和Sham组相比,ENDO+DMSO组P物质和CGRP蛋白表达量较Sham组升高(SP ENDO+DMSO vs Sham:297.2±30 vs 176.7±22.3pg/ml;CGRP NDO+DMSO vs Sham:444.8±36.1 vs 269.4±26.3pg/ml,p<0.01),ENDO+LY294002 组 SP 和 CGRP 蛋白表达量较ENDO+DMSO 组下降(SP ENDO+LY294002 vs ENDO+DMSO:297.2±30 vs 231.1±27.3pg/ml,p<0.01;CGRP ENDO+LY294002 vs ENDO+DMSO:304.8±31.2 vs 444.8±36.1pg/ml,p<0.05)。ENDO+DMSO 组较 Sham 组 SP mRNA 表达升高(2.46±0.49vs1,p<0.01),ENDO+LY294002 组 SP mRNA 表达较 ENDO+DMSO 组下降(ENDO+LY294002 vs ENDO+DMSO:1.74±0.43 vs 2.46±0.49,p<0.05),ENDO+DMSO 组较 Sham组 CGRP mRNA 表达升高(3.05±0.62vs1,p<0.001),ENDO+LY294002 组 CGRP mRNA 表达较 ENDO+DMSO 组下降(ENDO+LY294002 vs ENDO+DMSO:2.11±0.49 vs 3.05±0.62,p<0.05)。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目标区域SP和CGRP的蛋白水平,发现ENDO组SP和CGRP的蛋白表达量较Sham组显着升高(SP ENDO vs Sham:3.27±0.61vs1;CGRP ENDO vs Sham:3.61±0.72vs1,p<0.001),而予以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后,ENDO+LY294002组SP和CGRP的蛋白表达量均较ENDO组下调(SP ENDO+DMSO vs ENDO:1.98±0.49 vs 3.27±0.61,p<0.05;CGRP ENDO+DMSO vs ENDO:2.33±0.52 vs 3.61±0.72,p<0.05),但下调后的水平仍然显着高于 Sham组水平。5.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NGF表达检测NGF mRNA表达水平,ENDO+DMSO组NGF的mRNA水平较Sham组显着性升高(2.05±0.33vs1,p<0.05),达到Sham组的2倍,而予以PI3K/Akt/mTOR 信号通路抑制剂 LY294002 处理后,ENDO+LY294002 组 NGF的 mRNA 水平较 ENDO+DMSO 显着性降低(ENDO+LY294002 vs ENDO+DMSO:1.53±0.23 vs 2.05±0.33,p<0.05),但是仍然明显的高于Sham组。检测NGF的蛋白表达水平,ENDO+DMSO组NGF的蛋白水平较Sham组显着性升高(ENDO+DMSO vs Sham:2.95±0.51vs1,p<0.01),达到 Sham 组的近3倍,而予以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ENDO+LY294002组NGF的蛋白水平较ENDO+DMSO显着性降低(ENDO+LY294002 vs ENDO+DMSO:1.83±0.36 vs 2.95±0.51,p<0.05),但是仍然明显的高于Sham组。研究结论:1.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坐骨神经内异症疼痛发生发展过程。2.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通过上调下游的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生长因子参与调控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觉敏感性。3.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可以改善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觉过敏。第二部分: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萝卜硫烷镇痛机制的研究研究背景: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类雌激素依赖的炎性疾病[4]。坐骨神经内异症患者中,发现异位病灶多位于坐骨神经的周围、坐骨神经鞘膜内或者坐骨结节附近。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的症状是坐骨神经痛和运动障碍。因为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容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患者诊断延迟、病情延误[7]。对于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当下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对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而言,原本子宫内膜生长的正常环境位于子宫内,一旦异位内膜生长在坐骨神经周围,则会被机体认定为外源性物质,从而产生免疫炎症和免疫攻击,尝试将其清除。其治疗以手术和药物为主。手术需要外科医生经验丰富,并熟悉坐骨神经周围血管及其分支,手术风险较大。药物治疗可选择口服避孕药、GnRH-a、非甾体抗炎药以及中药[5],但这些治疗都存在不足。寻找一种既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又能抑制病灶生长的天然药物,可能会对内异症特别是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萝卜硫烷(sulforaphane,SFN)是十字花科蔬菜中天然存在的异硫氰酸盐[8],已经被证明了具有抗糖尿病、抗癌和抗菌的功效。最近,还发现萝卜硫烷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例如,萝卜硫烷被证明可以抑制细菌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其特征在于降低TNF-α,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并激活Nrf2,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萝卜硫烷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来防止肾脏纤维化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此外,萝卜硫烷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减轻疼痛。然而,尽管萝卜硫烷在减轻炎症和疼痛方面具有潜力,但至今尚未有萝卜硫烷在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建立大鼠的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在病灶体积、疼痛反应及炎症反应三方面观察萝卜硫烷对大鼠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萝卜硫烷在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镇痛机制。研究方法:建立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实验用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对照组(ENDO组)、萝卜硫烷给药组(ENDO+SFN组),每组动物各6只。同第一部分研究中构建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检测不同浓度萝卜硫烷(5、15、30、60mg/kg)给药对坐骨神经内异症大鼠机械刺激疼痛阈值(PWT)和对热刺激疼痛阈值(PWL)的改变,筛选最佳给药浓度,并进行进一步研究,随后在Sham组、ENDO组、ENDO+SFN组三组中进行如下检测:1.冯·费雷纤维测试和热痛觉敏感度测试,测定PWT和PWL。2.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Sham组、ENDO组、ENDO+SFN组大鼠病灶区及血清VEGF表达水平。3.ELISA和qPCR方法分别检测Sham组、ENDO组、ENDO+SFN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蛋白及mRNA表达。4.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Sham组、ENDO组、ENDO+SFN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组织iNOS、COX-2mRNA及蛋白表达。5.Western blot检测Sham组、ENDO组、ENDO+SFN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组织Keap1、Nrf2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萝卜硫烷可以显着改善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觉过敏造模前,三组大鼠的疼痛基线水平一致,无显着性差异(P>0.05);ENDO+SFN组在第7天测试机械性刺激引起痛觉过敏和热刺激引起的痛觉过敏较ENDO组改善(机械性痛觉过敏 ENDO+SFN vs ENDO:11.4±2.1 vs 7.2±1.7,p<0.01;热痛觉过敏 ENDO+SFN vs ENDO:6.4±1.1 vs 3.2±1.7,p<0.01),ENDO+SFN 组在第14天测试机械性刺激引起痛觉过敏和热刺激引起的痛觉过敏较ENDO组改善(机械性痛觉过敏 ENDO+SFN vs ENDO:10.8±2.0 vs 5.7±1.9,p<0.01;热痛觉过敏 ENDO+SFN vs ENDO:6.8±1.3 vs 2.7±1.9,p<0.01);ENDO+SFN 组在第21天测试机械性刺激引起痛觉过敏和热刺激引起的痛觉过敏较ENDO组改善(机械性痛觉过敏 ENDO+SFN vs ENDO:14.7±2.1 vs 6.4±1.6,p<0.01;热痛觉过敏ENDO+SFN vs ENDO:9.7±1.7 vs 4.6±1.4,p<0.01);持续至术后28天,随着药物的持续注射,这种效果改善不断增强,与ENDO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机械性痛觉过敏 ENDO+SFN vs ENDO:16.2±2.3 vs 6.6±1.4,p<0.01;热痛觉过敏 ENDO+SFN vs ENDO:1 1.2±2.0 vs 4.6±1.4,p<0.01)。2.萝卜硫烷改善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觉过敏的剂量效应关系模型组动物给予不同浓度梯度的萝卜硫烷干预(5、15、30、60mg/kg),结果发现15mg/kg、30mg/kg、60mg/kg给药,在第7、14、21、28天对模型动物进行机械刺激和热刺激检测,发现与未用药组对机械性超敏反应和热痛觉过敏有显着改善,p<0.05;在15-30mg/kg范围内,治疗效果与给药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而给药浓度分别为30mg/kg和50mg/kg的两组动物,其疼痛耐受性并没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因此本项目以下的研究中萝卜硫烷干预浓度设置为30mg/kg。3.萝卜硫烷通过VEGF抑制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的生长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模动物中,ENDO组坐骨神经周围的子宫内膜组织体积增大,ENDO+SFN组大鼠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体积明显小于Sham组(ENDO+SFN 组 vs Sham 组:42.6±20 vs 140.2±30 mm3,p<0.001),体积减少超过2/3。同时,ENDO组大鼠血清及病灶区VEGF蛋白水平显着上调,ENDO组较Sham组血清中VEGF蛋白水平提高了 8倍(ENDO vs Sham:185.3±42.0 vs 23.6±12.8 pg/ml,p<0.001),ENDO+SFN 组血清中 VEGF 蛋白水平较 ENDO 组表达下降(ENDO+SFN vs ENDO:185.3±42.0 vs 69.8±33.0 pg/ml,p<0.01),恢复到了 Sham组3倍的水平,相对于ENDO组降低了 2/3。病灶区域内的VEGF蛋白的表达也有着类似的变化,ENDO组相对于Sham组提高了 5倍(ENDO vs Sham:347.6±67.9vs58.9±27.4pg/ml,p<0.001),ENDO+SFN 组病灶区域内的VEGF 蛋白水平较 ENDO 组降低(ENDO+SFN vs ENDO:156.3±49 vs 347.6±67.9pg/ml,p<0.001),恢复到了 Sham 组 2.5 倍的水平,相对于 ENDO 组降低了超过50%。3.萝卜硫烷抑制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炎症反应病灶侧坐骨神经附近的脊髓(L4-6)背角浅层组织中,ENDO组脊髓背侧角浅层区域内IL-6蛋白表达量较Sham组升高(ENDO vs Sham:243.7±46.8 vs 74.7± 17.9 pg/mg,P<0.01),ENDO+SFN 组较 ENDO 组 IL-6 蛋白表达量下降(ENDO+SFN vs ENDO:138.3±37vs 243.7±46.8 pg/mg,P<0.05)。ENDO 组脊髓背角浅层区域内IL-1β蛋白表达量较Sham组升高(ENDO vs Sham:154.7±34.1 vs46.3±12.9 pg/mg,P<0.01),ENDO+SFN组较ENDO组IL-1β蛋白表达量下降(ENDO+SFN vs ENDO:71.3±21.2 vs 154.7±34.1 pg/mg,P<0.01)。ENDO 组脊髓背侧角浅层区域内TNF-α蛋白表达量较Sham组升高(ENDO vs Sham:97.4±38.3vs 86.9±19.9 pg/mg,P<0.01),ENDO+SFN 组较 ENDO组 TNF-α 蛋白表达量下降(ENDO+SFN vs ENDO:141.1±28.4 vs 197.4±38.3 pg/mg,P<0.05)。ENDO 组 IL-6、IL-1β、TNF-amRNA 较 Sham 组明显升高,与 ELISA 检测蛋白水平变化相一致。IL-6高了 3.24倍,p<0.001;IL-1β升高了 2.68倍,p<0.01;TNF-α升高了 3.26倍,p<0.001。ENDO+SFN组炎性因子较ENDO组表达下降(IL-6 ENDO+SFN vs ENDO组:1.78±0.5 vs 3.24±0.69,p<0.01;IL-1βENDO+SFN vs ENDO:1.53±0.47 vs 2.68±0.62,p<0.01;TNF-α ENDO+SFN vs ENDO:2.23±0.45 vs 3.26±0.64,p<0.05)。4.萝卜硫烷可以抑制COX2、iNOS的表达病灶侧坐骨神经附近的脊髓(L4-6)背角浅层组织中,ENDO组COX-2的mRNA水平显着性的升高(ENDO vs Sham:3.64±0.76vs1±0.23,p<0.01),达到Sham组的3.6倍,ENDO+SFN组COX-2的mRNA表达水平较ENDO组显着性下调(ENDO+SFN vs ENDO:1.97±0.44 vs 3.64±0.76,p<0.01),下降至 ENDO组约50%;COX-2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变化类似,即ENDO组COX-2蛋白水平较 Sham 组显着性升高超过 3 倍(ENDO vs Sham:3.23±0.63vs1±0.24pg/m,p<0.001),ENDO+SFN 组 COX-2 蛋白量较 ENDO 组下调(ENDO+SFN vs ENDO:1.79±0.4 vs 3.23±0.63pg/ml,p<0.01)。ENDO组iNOS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Sham组升高2.5倍以上,p<0.01,ENDO+SFN组iNOS mRNA和蛋白水平较ENDO组表达下调(mRNA ENDO+SFN vs ENDO:1.84±0.39 vs 2.53±0.54,p<0.05;蛋白 ENDO+SFN vs ENDO:1.98±0.42 vs 2.86±0.57pg/ml,p<0.05),下调幅度约为ENDO组1/3水平。5.Keap1/Nrf2信号通路在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被抑制并可以被萝卜硫烷显着性激活病灶侧坐骨神经附近的脊髓(L4-6)背角浅层组织中,ENDO组Keap1蛋白水平较 Sham 组显着性降低(ENDO vs Sham:0.32±0.16 vs 1±0.18pg/ml,p<0.01),约为对照组的30%水平,ENDO+SFN组Keap1蛋白水平较ENDO组显着升高(ENDO+SFN vs ENDO:0.58±0.19 vs 0.32±0.16pg/ml,p<0.05),表达量比ENDO组增加1倍,达到Sham组的60%水平;ENDO组Nrf2蛋白水平较Sham 组显着性降低(ENDO vs Sham:0.42±0.17 vs1±0.2pg/ml,p<0.01),约为 Sham组的40%水平,ENDO+SFN组Nrf2蛋白水平较ENDO组显着升高(ENDO+SFN vs ENDO:1.67±0.3 vs 0.42±0.17pg/ml,p<0.001),表达量比 ENDO 组增加 3 倍,达到Sham组的1.6倍。研究结论:1.萝卜硫烷可以改善对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动物痛觉过敏。2.萝卜硫烷可以通过抑制VEGF降低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的生长速度。3.萝卜硫烷可以有效抑制IL-6、IL-1β、TNF-α、COX2、iNOS表达,减轻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4.在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中Keap1/Nrf2信号通路下调,萝卜硫烷可以上调该信号通路。

覃亚蒙[4](2020)在《齐刺结合弹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齐刺联合弹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针刺法进行对比,科学客观的评价其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提供一种有效率高、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接受齐刺联合弹拨手法治疗方案,每日一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法治疗方案,每日一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VAS评分、髋关节功能积分。通过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症状、体征改善程度;止痛效果;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性。结果:在研究观察过程中,原纳入42例受试者,其中脱落2例,共40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及统计分析,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1)治疗前两组治疗方案在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临床症状体征积分、髋关节功能积分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缓解梨状肌综合患者疼痛;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齐刺联合弹拨手法缓解疼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3)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两组治疗方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症状体征;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齐刺联合弹拨手法改善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症状体征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4)髋关节功能积分:两组治疗方案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髋关节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齐刺联合弹拨手法改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髋关节功能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5)疗效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8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方案在疗效评价上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齐刺联合弹拨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在疗效上显着于常规针刺组,证明了齐刺联合弹拨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高效性与可行性。结论:齐刺结合弹拨手法与常规针刺对于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均有一定疗效;其中齐刺联合弹拨手法在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疗效显着于常规针刺。

要辉[5](2020)在《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制备及对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外周神经损伤是一类临床中经常遇到的创伤,损伤发生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修复,受损神经远端会发生华勒变性,导致先前其支配的效应器官慢慢的萎缩,势必会影响后续康复治疗的效果。白藜芦醇为二苯乙烯类化合物,是中药材虎杖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同时虎杖也是自然界中白藜芦醇的主要来源。白藜芦醇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研究发现其对外周神经损伤也具有一定药理活性,如可增加视神经切断后神经节细胞的存活率。但这些研究中均使用白藜芦醇溶液给药,并无制剂的应用,由于白藜芦醇水溶性差,溶液给药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因有必要借助现代药剂学理论和新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将脂质体剂与温敏凝胶剂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复合释药体系,用来包载白藜芦醇,即可解决其溶解度问题又可达到定位释放的目的。当此制剂被注射在神经受损部位,会在注射部位形成原位凝胶,起到类似药物储库缓慢释放药物目的,从而提高对受损神经修复的效果。并且通过药剂、药理和药动三方面对所构建的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进行系统的评价。方法:实验一、处方前研究1、建立白藜芦醇体外HPLC分析方法。2、建立白藜芦醇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3、采用摇瓶法测定白藜芦醇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4、合成并表征温敏凝胶剂所用三嵌段聚合物材料。实验二、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的制备及表征1、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衡量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Box-Behnken设计相结合来筛选和优化白藜芦醇脂质体的处方工艺,以相变温度和胶凝时间为衡量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设计相结合来确定最佳的脂质体温敏凝胶剂的处方工艺。2、通过理化性质考察、安全性评价和稳定性初步研究三部分对制备的脂质体温敏凝胶剂进行表征。理化性质考察包括测定制剂含量、包封率、粒径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及脂质体温敏凝胶剂的相转变过程表征。安全性评价包括肌肉刺激性实验和溶血率检测。同时制剂进行为期28天的稳定性考察。3、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体外释放行为研究,采用无膜释放模型进行溶蚀性考察,透析袋法进行释放度考察。实验三、白藜芦醇对氧化损伤的大鼠雪旺细胞修复作用的研究1、经SD乳鼠的坐骨神经组织提取分离纯化大鼠雪旺细胞。2、使用双氧水做为氧化剂来构建大鼠雪旺细胞氧化损伤模型。3、考察白藜芦醇对氧化损伤大鼠雪旺细胞修复作用的机制。实验四、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1、建立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2、分别通过动物行为学、病理切片和坐骨神经组织中目的蛋白的变化来综合评估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实验五、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动物体内药动学研究1、建立白藜芦醇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和组织中残留药物检测方法。2、进行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动物体内药动学实验,并与脂质体剂比较药动学差异。3、使用新吲哚箐绿(IR-820)为荧光探针,考察脂质体温敏凝胶剂的动物体内滞留情况。结果:实验一、处方前研究1、对所建立的白藜芦醇体外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可知白藜芦醇在浓度为2.0-12.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28715X+2552.1,R=0.9951。且加样回收率在97.2-101.8%之间,RSD值小于2%;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的平均RSD均小于2%,以上说明所建立的方法可以满足分析要求。2、建立了切实可行且操作简便的微型柱离心法对白藜芦醇脂质体进行包封率检测,在1000 g离心力下离心5 min,经过3次循环可以有效的分离包封的白藜芦醇,回收率达到95%以上。3、考察了白藜芦醇的平衡溶解度,实验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取得了最大溶解度,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属于微溶范围。实验计算得到的白藜芦醇的logP值在2-3之间,属于具有中等强度的亲脂性的物质。4、对开环聚合法合成的PLGA-PEG-PLGA三嵌段聚合物通过1H-NMR、红外光谱和GPC进行了表征,所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在4600-6400 Da之间,聚合物单体中乙交酯和丙交酯的摩尔比为1:2。实验二、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的制备及表征1、通过单因素实验并结合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优化实验,确定了白藜芦醇脂质体的最优处方为磷胆比:为5:1、药脂比:为1:21,水合温度40℃超声功率160 att,超声时间15 min。随后经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的最佳处方为脂质体浓度50%,聚合物浓度20%,甘露醇浓度1%,氯化钠浓度0.9%。2、对制备的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进行了理化性质的表征,粒径范围为210.5±4.7 nm,Zeta电位为-4.73±0.16 mv,透射电镜观察到近似球形的外观,流变学检测相变温度为33.2℃。通过病理切片观察注射部位的肌肉并无毒性反应,且溶血率在5%以内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里关于注射用药的规定。制剂可在4℃稳定存放28天,主要理化指标并未发生显着变化。3、通过溶蚀性考察发现脂质体温敏凝胶在24 h内的累计溶蚀量达到59.1%,而后续时间检测点的溶蚀速率有降低的趋势,在实验结束后累积溶蚀量超过了90%以上。通过释放度考察可知脂质体温敏凝胶剂与其它剂型相比显着的延长了药物释放时间,且释放行为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实验三、白藜芦醇对大鼠雪旺细胞氧化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1、利用差速贴壁法成功培养和纯化了大鼠雪旺细胞,细胞培养48 h后呈现出由不规则的梭形突触相互交织形成的网状,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可知所提取的细胞表达S-100蛋白,此蛋白为大鼠雪旺细胞特异性蛋白。2、通过CCK8试剂来筛选大鼠雪旺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所用双氧水和白藜芦醇的浓度,最终选择400μM的双氧水作为氧化剂浓度,40μM的白藜芦醇作为给药浓度。3、通过白藜芦醇前处理双氧水氧化损伤的大鼠雪旺细胞,发现白藜芦醇可以升高受损细胞的p-Akt/Akt和Bcl-2/Bax蛋白表达,降低MDA的含量和提高SOD的活性,抑制受损细胞的凋亡。实验四、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1、采用挤压伤法制备了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2、将制备的温敏凝胶剂应用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发现脂质体温敏凝胶剂高剂量组相对于低剂量组和白藜芦醇游离药物组可以显着的减小坐骨神经损伤指数,降低热缩足时间和机械性痛阈值,增加神经元髓鞘厚度,腓肠肌纤维面积。且相对于模型组坐骨神经组织中的Bax蛋白表达值显着降低而Bcl-2蛋白表达值显着升高,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显着性增高,从而促进受损的坐骨神经的再生。实验五、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动物体内药动学研究1、建立了白藜芦醇动物体内血药浓度和组织中残留药物的测定方法,并进行了完整的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在全血中的加样回收率在88.5-91.6%之间,在0.03-1.20μg/mL范围内,含量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范围,回归系数为0.9942,精密度RSD值在2%以内。残留药物方法学验证表明,组织匀浆液加样回收率在90.1-96.9%之间,线性范围为0.10-10.0μg/mL,回归系数为0.9901,精密度实验RSD值也在2%以内。证明所建立的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实际样品的测定。2、进行了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动物体内药动学的研究,表明脂质体温敏凝胶剂体内的消除半衰期t1/2和MRT为脂质体剂型的4.2倍和4.0倍,AUC面积也要远大于脂质体剂,可持续释放药物达168h。脂质体温敏凝胶剂组在实验设计的取样时间内,组织中均可检测到残留的药物,从侧面也证实了温敏凝胶剂可在体内形成类似的药物储库达到缓慢释放的目的。3、以新吲哚箐绿(IR-820)为荧光探针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的方法对脂质体温敏凝胶剂体内滞留情况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相对于脂质体剂,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可以显着的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性。结论: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制备工艺可行,无生物毒性,所制备的样品在4℃可稳定存放28天。所采用的温敏凝胶聚合物基质并不影响脂质体的包封率和形态。体外释放度实验显示由于凝胶具有温敏性质可使白藜芦醇达到长效释放,体外释药曲线符合Ritger-peppas方程。并将制备的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应用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发现具有一定的促进受损神经再生的功效,其可能的原因是通过促进坐骨神经中雪旺细胞的增殖来实现的。在动物体内进行的药动学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白藜芦醇制备成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后可以显着的延长其释放时间。本实验可为研究开发中药材活性单体注射缓控释剂型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沈熠[6](2020)在《三法三穴对SNI大鼠NRG1-ErbB2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明确三法三穴能否调节坐骨神经损伤(SNI)模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及脊髓L4-6节段中,影响髓鞘再生的重要指标神经调节素1(NRG1)及其受体——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的表达,促进受损神经修复与再生;本实验结合行为学、组织形态学和机理研究,进一步明确推拿干预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髓鞘修复与再生的机制,完善推拿干预促进受损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可能起效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理论基础。[方法]本实验将SD大鼠102只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分为正常组21只、假手术组27只、模型组27只、三法三穴组27只),以坐骨神经钳夹术为造模方法,以抓握束缚和三法三穴推拿为对照和治疗方法;以斜板实验和光热耐痛阈作为评估行为学变化的方法,以透射电镜和组织免疫荧光法作为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处有髓纤维变化的方法,以Western-blot法作为检测坐骨神经损伤处和脊髓L4-6节段中NRG1、ErbB2表达的方法,围绕推拿干预对于坐骨神经损伤处有髓纤维变化的影响开展研究。其中,三法三穴推拿干预为定时定量定性刺激:采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将点法、拨法、揉法依次作用于SNI大鼠术侧殷门、阳陵泉、承山穴,每穴每法干预1 min,干预力量为4N,共干预20次。[结果]1 推拿可促进SNI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斜板实验结果:造模后28d(干预20次后),三法三穴组结果值高于模型组(P<0.05),接近于正常水平(P<0.05)。可见推拿显着促进SNI大鼠后肢肌力的恢复,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2 推拿可促进SNI大鼠感觉功能的恢复光热耐痛阈结果:造模后28 d(干预20次后),模型组结果值显着高于正常水平(P<0.05)。三法三穴组结果值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已达到正常水平(P>0.05)。可见推拿显着促进SNI大鼠痛觉障碍的恢复,促进其感觉功能的恢复。3 推拿对SNI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有髓纤维产生良性作用3.1 电镜观察结果造模后28 d,电镜下可见坐骨神经损伤处:模型组部分有髓纤维可见重度髓鞘崩脱;髓鞘板层离散,间隙扩大;轴突严重萎缩甚至消失。三法三穴推拿干预20次后,可见其较模型组有髓纤维结构改善,板层分离现象减少,轴突萎缩程度明显减轻;偶见髓鞘崩脱;偶见板层分离;轴突轻度萎缩。可见推拿显着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处有髓纤维的结构。3.2 g-ratio统计结果g-ratio是有髓纤维轴突直径与纤维直径的比值,可反映髓鞘厚度。正常成年大鼠周围神经系统中g-ratio值为0.6。造模后28d,模型组g-ratio值(0.38±0.15)显着低于假手术组(0.56±0.06)(P<0.05);三法三穴推拿干预20次后,三法三穴组g-ratio值(0.54±0.10)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达到假手术组水平(P>0.05)。可见推拿显着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处髓鞘厚度,促进其修复与再生。3.3 有髓纤维直径统计结果有髓纤维的直径不同,其髓鞘厚度和功能亦不同。本实验电镜下坐骨神经损伤处多见中小直径(1.5~5μm)有髓纤维。造模后28 d,模型组有髓纤维直径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干预20次后,三法三穴组有髓纤维直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接近于假手术组(P<0.05)水平。3.4坐骨神经免疫荧光观察结果正常情况下,坐骨神经损伤处施万细胞和髓鞘荧光信号强,大量有髓纤维排列致密、连续性好。造模后28 d,模型组有髓纤维有缺失,部分髓鞘崩解,施万细胞大量凋亡缺失。干预20次后,三法三穴组有髓纤维连续性和施万细胞存活情况较模型组有所恢复。可见推拿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处有髓纤维的连续性,保护施万细胞生存。4 推拿可以调节SNI大鼠脊髓L4-6节段和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ErbB2信号表达4.1推拿干预前后SNI大鼠脊髓L4-6节段中NRG1表达的变化造模后3 d和造模后7 d(干预前),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脊髓L4-6节段中NRG1表达显着增加(P<0.05)。造模后28 d(干预20次后),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大鼠脊髓L4-6节段中NRG1表达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三法三穴组结果值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4.2推拿干预前后SNI大鼠脊髓L4-6节段中ErbB2表达的变化造模后3 d和造模后7 d(干预前),模型组、三法三穴组脊髓L4-6节段中ErbB2表达显着增加(P<0.05)。造模后28 d(干预20次后),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大鼠脊髓L4-6节段中ErbB2表达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综上所述,在坐骨神经损伤后3 d和7 d,脊髓L4-6节段中NRG1-ErbB2信号显着升高,且同步变化,之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脊髓中NRG1-ErbB2信号与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过程密切相关。推拿干预20次可一定程度上提高L4-6脊髓中NRG1的表达。4.3推拿干预前后SNI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表达的变化造模后3 d和造模后7 d(干预前),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表达显着升高(P<0.05)。造模后28 d(干预20次后),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表达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4.4推拿干预前后SNI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表达的变化造模后3d和造模后7 d(干预前),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表达显着增加(P<0.05)。造模后28 d(干预20次后),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表达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三法三穴组结果值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综上所述,造模后,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ErbB2在损伤急性期(3 d)高表达,而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NRG1和ErbB2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表达在造模后7 d达到正常水平,而模型组、三法三穴组ErbB2的表达在造模后28 d至正常水平。推拿干预20次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的表达。[结论]1 三法三穴干预可改善SNI大鼠后肢肌力,改善SNI大鼠痛觉功能障碍——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在基础研究中证明推拿干预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2 三法三穴干预可显着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处超微结构,减轻髓鞘变性程度,促进有髓纤维的修复与再生,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组织形态学证据。3 三法三穴干预可提高SNI大鼠脊髓L4-6节段中NRG1和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表达,完善了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简而言之,三法三穴推拿干预促进损伤的坐骨神经修复与再生,行为学上表现为SNI大鼠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改善;其作用机制是提高SNI大鼠脊髓L4-6节段中NRG1和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表达,保护施万细胞的存活,对损伤处有髓纤维产生良性作用,即改善损伤处的有髓纤维连续性和轴突、髓鞘变性程度,促进其再生。

叶光明(TUP KUANG MING)[7](2020)在《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来评价腰三针结合火针对于改善本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下腰部功能改善情况,以达到本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本课题研究病例均来源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患者及脊柱科门诊,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坐骨神经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来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腰三针结合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每组患者共治疗3周,每周共治疗3次,一周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分别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下腰痛疗效评分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采用 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数采用±标准差(x±s)表示,计算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按照α=0.05,P<0.05为检测标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比较,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等资料,显示结果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治疗前VAS及JOA评分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前在VAS、JOA评分方面P>0.05,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将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中,临床治愈7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而对照组中30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83.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了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结论:1.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均有显着疗效。2.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组)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李春雷[8](2019)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坐骨神经损伤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以及损伤侧坐骨神经细胞内SOCS1的表达情况,探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方法:(1)健康SD雄性大鼠75只(体重210—240g),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n=25):作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n=25):予以造左后肢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不做任何治疗;电针组(n=25):造模成功后24h进行电针治疗,治疗时间为15min,每天1次,每周连续电针治疗5天,休2天,为一个周期。电针组取穴:取“足三里”“阳陵泉”穴(参照动物学位图册),用毫针针尖向内斜刺约34mm。(2)造模:大鼠称重,4%水合氯醛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后,待成功麻醉后。将动物俯卧位固定于手术台,术区备皮,以左侧股骨中段为中心,手术区常规碘伏消毒,沿股骨中段,切口为长约23cm纵形手术切口,依次切开皮肤,拨开浅筋膜以及梨状肌等暴露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缘约1cm处用丝线打三个外科结,每个外科结间隔0.2cm,松紧度以引起后足轻度抽搐为度,完毕后逐层缝合,2小时后拆除外科结,后予以逐层缝合,以及5ml的青霉素创口注射抗感染。造模成功标志:大鼠术后出现舔足,悬吊等保护性动作,视为造模成功。(3)分别于1周、2周、3周、4周和6周处死相应时间段电针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后取损伤侧梨状肌下缘长约1cm的坐骨神经和脊髓腰2至骶1节段,并提取坐骨神经细胞蛋白。(4)各时间节点记录行为学变化(步态分析、小腿三头肌湿重比)。(5)脊髓石蜡包埋做尼氏染色,观察脊髓前角尼氏小体数量变化;坐骨神经提取细胞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细胞内SOCS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步态分析结果显示:?1周和2周后,模型组、电针组和对照组两两步态分析比较,对照组比模型组和电针组SFI更小,有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4周和6周后,对照组分别与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对照组比电针组和模型组SFI更小,有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比较,电针组SFI更小,有显着差异,(P<0.05)。(2)行为学大鼠小腿三头肌湿重比结果显示:对照组分别与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对照组更趋于数值1,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更趋于数值1,差异有显着性(P<0.05)。(3)脊髓尼氏染色后,在显微镜400倍镜下观察脊髓前角并拍照,尼氏体呈深紫色,核呈浅紫色。镜下观察尼氏小体的数量,1、2、3、4周后模型组明显低于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的尼氏小体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6周后,电针组的尼氏小体数量与对照组接近。(4)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内SOCS1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对照组坐骨神经细胞内SOCS1蛋白的表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2周结果显示:电针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4周、6周结果显示: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坐骨神经细胞内SOCS1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对于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可能和坐骨神经组织内SOCS1的表达的量有关。

赵硕[9](2019)在《针刺环跳和委中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CNTF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次实验过程中,以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通过电针针刺大鼠“环跳”穴和“委中”穴,观察不同穴位对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功能的影响。从神经电生理、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HE染色、神经透射电镜和以L4-L5脊神经节中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和雪旺细胞为指标,评价针刺对损伤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综合以上指标,分析和评价针刺不同穴位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及再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用清洁级健康大鼠80只,体重250±20g,月龄23月,雌雄各均,大鼠购入后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饲养。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四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模型组,环跳组和委中组,每组各20只(治疗组再细分为治疗7天组和治疗14天组,每组各10只)。通过神经钳技术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暴露坐骨神经,不做任何处理,缝合皮肤,并对伤口进行常规消毒,正常喂养。模型组:成功造模后,不进行任何处理,缝合皮肤,并对伤口进行常规消毒,正常喂养。环跳组和委中组:造模第8天开始电针干预,使用毫针针刺环跳穴和委中穴,得气后连接电针仪进行治疗,分别治疗7天和14天。在造模后第1天、治疗7天和14天后,对各组大鼠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al index,SFI)检测,据此评估损伤后大鼠神经肌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取大鼠的L4-L5背根神经节,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体化学法检测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区域的雪旺细胞、NCAM及CNTF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区域的雪旺细胞、NCAM及CNTF的蛋白表达。最后,将所有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性指数(Functional finger number of sciatic nerve,SFI)结果显示:假手术组的SFI值接近0;在建模的第7天,对比假手术组,模型组、环跳组和委中组的SFI值显着降低。针刺治疗后,两电针治疗组指数仍未恢复正常,但其SFI值仍高于模型组(P<0.05),且环跳组优于委中组(P<0.05)。治疗14天比治疗7天效果好。可见针刺治疗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恢复。2.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ethods,MNCV):运用神经电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结果显示,模型建立成功后,这些模型组的MNCV数据低于假手术组(P<0.05),表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的数据在进行治疗以后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的数据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7天治疗效果,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3.各组大鼠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髓鞘完整,神经纤维连续,雪旺细胞、轴突排列整齐,清晰可见,毛细血管管腔呈规则形态。模型组神经轴突消亡,髓鞘崩解,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雪旺细胞消失,细胞核模糊,神经纤维间毛细管管腔形态不规则。委中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纤维紊乱程度减轻,轴突排列模糊可见。环跳组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神经纤维紊乱程度减轻,髓鞘结构有所恢复,周边有大量增生雪旺细胞,轴突清晰。从病理图片上显示:环跳组的病理变化改善程度优于委中组。4.神经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电镜下观察假手术组的神经纤维截面呈现出近似圆形且神经的轴突外面有由雪旺细胞质膜形成的髓鞘紧紧将其包裹住,轴突内轴的质地比较均匀,微管、微丝(神经细丝)完整,线粒体排列均匀,核内线粒体嵴密集且均匀。电镜下观察模型组,核膜破裂或核孔扩张,内质网扩张,异染色质凝聚靠近核膜,轴突内微丝、微管等细胞器紊乱,轴索缩,线粒体肿胀变形,线粒体嵴不规则或消失。电镜下观察环跳组,轴突内神经微丝、微管及线粒体结构较清晰,轴索内可见较多的线粒体。电镜下观察委中组,轴突内神经微丝、微管及线粒体结构较不是特别清晰,轴索内可见较少的线粒体。环跳组较委中组分布排列均匀,神经轴突发育较好。5.各组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CNTF及雪旺细胞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结果显示:5.1四组实验中NCAM蛋白均有阳性颗粒。与7天治疗相比,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CAM蛋白平均光密度高于假手术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中NCAM蛋白平均光密度的数值与模型组相比下降,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中NCAM蛋白平均光密度的数值与较委中组相比下降,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2四组实验中CNTF蛋白均有阳性颗粒。与7天治疗相比,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NTF蛋白平均光密度低于假手术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CNTF蛋白平均光密度低于模型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CNTF蛋白平均光密度低于委中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5.3四组实验中雪旺细胞均有阳性颗粒。与7天治疗相比,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雪旺细胞平均光密度低于假手术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雪旺细胞平均光密度低于模型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雪旺细胞平均光密度低于委中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6.各组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和CNTF蛋白的表达显示:已知四组大鼠的L4-L5脊神经节NCAM和CNTF的蛋白分子用荧光素标记,当相应的抗体反应时,形成的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有一定含量的荧光素,可以看到发出荧光的抗原抗体结合部位,也能看见荧光所在的位置,根据荧光显示的位置来确定抗体的相关性质和位置,定性以后,再通过定量技术,测定在该实验中荧光含量具有的重要意义。结论:1.电针针刺大鼠的“环跳”穴和“委中”穴,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坐骨神经损伤,并且对坐骨神经所管辖区域组织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显着优势,能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环跳组优于委中组。且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有很好的的疗效,没有副作用。2.电针针刺大鼠的“环跳”穴和“委中”穴,可以改善因病变导致受损的神经纤维,保护受损神经元,促进轴突再生,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环跳组恢复优于委中组。3.电针针刺大鼠的“环跳”穴和“委中”穴能够上调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神经节中NCAM、CNTF和雪旺细胞的表达,且环跳组优于委中组。

李卫[10](2019)在《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医是灿烂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试验和探索的智慧结晶。推动中医走向世界,有利于推进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医翻译是中医国际化的桥梁,众多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中医术语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中国的哲学、文化思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具有一定难度,导致诸多问题,阻碍了中医的传播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翻译报告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中出现的一些中医术语如何翻译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较合适的译文并总结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今后的中医术语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本翻译实践报告共五个部分对本次翻译实践展开回顾。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翻译背景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说明了译前准备的任务分配、翻译辅助工具、原文描述,第三部分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以及翻译适应选择论,接下来是本报告的主体部分,首先简要说明了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和解决方法,之后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了如何处理中医术语以及其他翻译问题,第五部分对翻译项目进行了总结以及不足之处。

二、注射性臀部坐骨神经损伤发生机制和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射性臀部坐骨神经损伤发生机制和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电刺激联合Cs-Au/GelMA水凝胶对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概述
    2.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机制
        2.2.1 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调节机制
        2.2.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调节机制
        2.2.3 促炎症细胞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调节机制
        2.2.4 趋化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调节机制
    2.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2.4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模型
        2.4.1 脊神经选择性结扎模型
        2.4.2 脊神经根切断模型
        2.4.3 坐骨神经轴索切断模型
        2.4.4 坐骨神经慢性压缩性损伤
        2.4.5 坐骨神经半结扎模型
        2.4.6 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模型
        2.4.7 臂丛神经损伤模型
    2.5 总结
第3章 臂丛神经损伤后病理性神经痛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耗材
        3.2.2 药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
        3.3.2 手术造模
        3.3.3 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WT)检测
        3.3.4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检测
        3.3.5 免疫印迹实验
        3.3.6 统计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WT)行为学改变
        3.4.2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行为学改变
        3.4.3 PCRA术后大鼠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的变化
        3.4.4 PCRA术后大鼠脊髓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3.4.5 PCRA术后大鼠小脊髓组织中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CS-Au/GelMA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仪器耗材
        4.2.3 药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神经干细胞的提取和培养
        4.3.2 神经干细胞滴片培养
        4.3.3 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神经干细胞
        4.3.4 Gel MA水凝胶的合成
        4.3.5 Cs-Au纳米粒子的制备
        4.3.6 Cs-Au纳米粒子的表征
        4.3.7 Cs-Au纳米粒子生物安全性的检测
        4.3.8 Cs-Au/Gel MA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4.3.9 Cs-Au/Gel MA水凝胶的体内降解
    4.4 研究结果
        4.4.1 神经干细胞的提取与鉴定
        4.4.2 Gel MA水凝胶的制备
        4.4.3 Cs-Au纳米粒子的表征
        4.4.4 Cs-Au纳米粒子生物安全性的检测
        4.4.5 Cs-Au/Gel MA水凝胶的亲水性和机械性能
        4.4.6 Cs-Au/Gel MA水凝胶的体内降解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CS-Au/GelMA水凝胶联合电刺激治疗在PCRA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动物
        5.2.2 仪器耗材
        5.2.3 药品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神经干细胞的提取和培养
        5.3.2 细胞实验筛选电刺激频率
        5.3.3 手术造模及分组治疗
        5.3.4 免疫印迹实验
        5.3.5 免疫荧光实验
        5.3.6 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WT)检测
        5.3.7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检测
        5.3.8 统计分析
    5.4 研究结果
        5.4.1 电刺激对神经干细胞
        5.4.2 PCRA术后大鼠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的变化
        5.4.3 PCRA术后大鼠脊髓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5.4.4 PCRA术后大鼠小脊髓组织中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
        5.4.5 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WT)行为学改变
        5.4.6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行为学改变
        5.4.7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变化
        5.4.8 氧化损伤标志物变化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 梨状肌综合征治疗方法的现状分析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数据分析
讨论
    1 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讨论
    2 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的分析
    3 小结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PI3K/Akt/mTOR通路和萝卜硫烷对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疼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中PI3k/Akt/mTOR促痛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萝卜硫烷对于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镇痛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ARTICHAL ARTICHAL 1
ARTICAL 2
综述 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策略
    参考文献

(4)齐刺结合弹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脱落病例的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观察指标分析
        3.3 疗效分析
    4 安全性观察
讨论部分
    1 西医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1.1 梨状肌综合征的概念及诊断发展
        1.2 梨状肌综合征的病因病理
        1.3 梨状肌的解剖结构及比邻
        1.4 西医对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研究进展
    2 中医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2.1 梨状肌综合征病名
        2.2 梨状肌综合征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研究进展
    3 治疗方案确立依据
        3.1 齐刺结合弹拨手法选择依据
        3.2 选穴依据
    4 齐刺结合弹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作用分析
    5 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VA S表
    附录3 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附录4 髋关功能评定量表
    附录5 安全分析调查表
致谢

(5)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制备及对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处方前研究
    第一节 实验仪器与材料
    第二节 白藜芦醇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第三节 白藜芦醇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第四节 白藜芦醇理化性质研究
    第五节 三嵌段聚合物材料的研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的制备及表征
    第一节 实验所用仪器及材料
    第二节 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的制备
    第三节 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质量研究
    第四节 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藜芦醇对氧化损伤的大鼠雪旺细胞的修复研究
    第一节 实验所用仪器、材料及动物
    第二节 大鼠雪旺细胞的提取及纯化
    第三节 大鼠雪旺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构建
    第四节 白藜芦醇对雪旺细胞氧化损伤修复的考察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
    第一节 实验所用仪器、材料及动物
    第二节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考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体内药动学研究
    第一节 实验所用仪器、材料及动物
    第二节 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体内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第三节 白藜芦醇温敏凝胶剂动物体内药动学研究
    第四节 白藜芦醇温敏凝胶剂动物体内滞留性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三法三穴对SNI大鼠NRG1-ErbB2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灸推拿干预坐骨神经痛的规律探讨
    综述二 周围神经损伤后针灸推拿干预对损伤处神经纤维髓鞘的影响
    综述三 神经调节素1(NRG1)及其受体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行为学和坐骨神经损伤处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脊髓L4-6节段、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ErbB2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研究概括
        1.1.1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1.1.2 坐骨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1.1.3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
        1.1.4 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记载
        1.2.1 古医籍中有关论述
        1.2.2 病因病机
        1.2.3 关于火针文献论述
        1.2.4 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采集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1.5 脱落标准
        2.1.6 中止试验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方法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评定标准
        2.2.6 实验中相关问题处理及解决方法
        2.2.7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治疗结果比较
        2.3.3 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取穴原理
        3.1.1 腰三针的机理
        3.1.2 火针的机理
        3.1.3 选穴依据
    3.2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与展望
    3.3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仪器设备与试剂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耗材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分组及处置
        2.3 动物模型的建立
        2.4 组织取材及处理
        2.5 观察指标
    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坐骨神经指数
        1.1 步态分析
        1.2 .小腿三头肌湿重比
    2.尼氏染色结果
    3.坐骨神经组织提取蛋白中SOCS1的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9)针刺环跳和委中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CNT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概述
    1.1 翻译项目背景
    1.2 翻译项目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任务分配
    2.2 翻译辅助工具
    2.3 原文描述
        2.3.1 主要内容
        2.3.2 原文分析
第三章 翻译指导理论
    3.1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论述
    3.2 翻译适应选择论
        3.2.1 翻译过程
        3.2.2 翻译原则
        3.2.3 翻译方法
    3.3 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与解决方法
    4.2 翻译原则指导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3 语言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4 交际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5 文化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6 其他翻译问题和难点
        4.6.1 西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4.6.2 西医文本中的翻译对等问题
        4.6.3 长句的处理
        4.6.4 重复表达
        4.6.5 时态的选择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收获和启示
    5.2 待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4 翻译原文
附录5 翻译译文

四、注射性臀部坐骨神经损伤发生机制和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刺激联合Cs-Au/GelMA水凝胶对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尤荻.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家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PI3K/Akt/mTOR通路和萝卜硫烷对坐骨神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疼痛机制研究[D]. 刘燕. 山东大学, 2021(11)
  • [4]齐刺结合弹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覃亚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5]白藜芦醇脂质体温敏凝胶剂制备及对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D]. 要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三法三穴对SNI大鼠NRG1-ErbB2通路影响的研究[D]. 沈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叶光明(TUP KUANG M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D]. 李春雷. 青岛大学, 2019(03)
  • [9]针刺环跳和委中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CNTF表达的影响[D]. 赵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D]. 李卫.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注射性臀坐骨神经损伤的机制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