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做一名适应成教工作特点的合格教师(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聪[1](2021)在《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兴则国家兴。随着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向纵深迈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都离不开教育中的实践者,尤其是校长,校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自“教育家办学”理念提出以来,在校长培训日益兴盛的潮流中,校长成长的相关研究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如何成长为优秀的校长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研究选取Y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和关键事件分析法,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融合校长研究的成长阶段说、资本积累说等相关理论,从Y的少年成长、校长预备期、校长适应期、校长胜任期、校长成熟期和创造期六个阶段,对Y自身的成长历程及其初心嬗变进行追溯式考察,并挖掘其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及关键事件,尝试在其中找到影响其初心嬗变与自身成长的关键因素。研究中发现:Y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资源与能力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Y生于上世纪70年代,幼年经历帮助她形成了初心的萌芽;长于上世纪80年代,作为那个年代的中师生,在中师教育与师范本科教育中坚定着初心;在不断的调职经历中磨砺与更新着初心;在向教育家型校长迈进中不忘初心;在自身的成长中积累优势,实现自我渐进式成长,又于渐进式成长中丰富初心的内涵与意蕴,产生嬗变。本研究根据Y的成长历程,形成生命轨迹图,并构建初心嬗变图。研究发现,初心嬗变于校长的成长过程中,校长成长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作为校长,要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累积关键优势,并积极学习、反思、创新、才能够实现成长。由此,在本研究末由校长自身与外部保障两各层面提出校长成长与自我初心丰富的可行的路径及建议:校长自身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内在驱动力;校长应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形成团队的领导力与向心力;鼓励特色办学,提高校长自身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创新校长培训工作,完善校长成长外部保障四种路径推动校长初心的嬗变,校长自身的成长。
蒋林芩[2](2021)在《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国家重视幼儿教师的规范培训,必须保障幼儿教师培训的常态化与科学化,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幼儿园与教师的发展需要,提高培训的适用性,提升办园质量与水平,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教育能力。园本培训是幼儿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以园为本,可以有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满足教师的个性发展,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园本培训还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出现了园本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有效评价、制度保障等问题。成都市的学前教育在蓬勃发展中,且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选取成都市公立幼儿园A园为研究对象,对其园本培训进行深度的挖掘与探析。其原因在于A园是有着悠久办园历史的老园,园本培训有较长的发展时间,并建立了园本培训模式与教师发展课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典型性,可为成都市公立园园本培训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及获得新的启示。本研究主要采取个案研究法,同时采用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作为辅助方法,研究A幼儿园园本培训实施状况,分析园本培训的现状与成效,并主要从案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内容、方式、效果评价、奖励制度、考核制度五个维度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建议。梳理出园本培训的成效与问题,主要的成效为:第一,建立了对口引领的园本培训制度。第二,制定了教师层级发展激励机制。第三,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式的园本培训模式。第四,制定了教师培训课程,将分层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第五,在传统园本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创新。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园本培训的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第三,“坐班制”与“教师轮保”的管理模式存在不足。第四,园本培训的效果评价缺少对过程的关注。第五,园本培训并没有完全纳入考核体系,且考核制度与奖励制度不完备。第六,培训内容缺乏全面性。通过案例幼儿园的启示,提出了完善园本培训的建议: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与管理作用。第二,建全园本培训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完善管理模式。首先,关注过程性,建立多元考评体系;其次,兼顾精神动力与物质动力的奖励制度;最后,完善管理模式,加强后期监管。第三,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多元性、实效性。首先,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协同多方发展;其次,结合成都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园本培训;为教师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最后,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第四,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层次性、多样性。首先,在“艺友制”思想的基础上完善师徒制;其次,采用结构化研讨法,提高培训的长效性;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制定网上培训课程;最后,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第五,关注教师个性发展,深化分层培训,完善培训模式。
寇文亮[3](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罗雄[4](2020)在《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认为
王丽晶[5](2020)在《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学术身份建构研究 ——以S大学2018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为个案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生是从事研究式学习的研究者。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研究生需要从事许多学术活动,而这些学术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学术写作。学术写作,包括写作、修订、发表、交流、反馈等程序。然而,许多硕士研究生反映,自己对学术写作知之甚少,面对各项学术写作相关任务感到力不从心,认为自己不具备学术写作能力,并不能够真正具备学术身份。学界有不少关于学术身份的研究,并且也探讨了学术写作和学术身份建构的关系,但绝大多数研究对象是资深学者,博士研究生,大学老师等群体,针对硕士研究生学术身份建构的研究极为稀少。本论文旨在补上这一方面的缺口,探究硕士研究生在学术写作中学术身份的建构过程。本文在梳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聚焦影响身份建构的个人、行为和环境三方面因素,深入调查影响一位S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过程的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勾勒出这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身份建构。身份建构并非一日之功,学术写作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一名硕士研究生学术身份的建构过程体现其在学术写作技巧,研究领域知识能力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日积月累的提升。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式,深入倾听、观察、感受研究对象在学术写作中身份发展的过程。本论文选取这名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此研究对象正刚刚开始他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处于学术身份的迷茫期,不知道如何开展学术写作,符合本研究的需求。通过将近一年的深入调查中,我应用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收集法等得到了详实的研究资料。在对资料进行转录和整理后,我总结了10个故事,用叙事的方式叙说了这名硕士研究生在学术写作中学术身份建构的过程,探究影响其学术身份建构的各种因素以及各自的影响程度,为硕士研究生学术身份建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李辉[6](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张晓晴[7](2020)在《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班主任不仅是学校实施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而且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教育者,同时还是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与精神生活的关怀者,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首席责任教师”。随着国家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班主任岗位是学校重要专业性岗位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班主任专业化日趋受到关注,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日益受到重视。小学班主任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水平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班主任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入职低于三年的小学初任班主任,他们既处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起始阶段,又处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奠基阶段”和“关键阶段”。在初任阶段的成长关键期,小学初任班主任能否从容应对,不断突破制约自身专业成长的种种现实考验与困境,直接影响其以后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也影响到整个班主任队伍的专业水平。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初任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正是基于对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借鉴已有的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位在小学承担班主任工作将近三年且各方面发展程度与水平相对较好的普通新入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的方法,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这位小学初任班主任进行深入访谈、分析解读,力求真实呈现小学初任班主任职前生活经历、入职后的专业成长状态、专业成长空间等,进而考察初任班主任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分析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建议。本研究共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提出的原因、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研究设计部分,包括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伦理。第三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用教育叙事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对研究对象初任班主任A老师入职前学生时期的生活经历、入职后初任阶段过程中的专业成长的历程进行叙述。A老师入职后初任阶段经过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分别为需要磨合适应的入职初期、在实践中积累沉淀的职中胜任期。第四章是初任班主任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分析部分,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叙事分析:一是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状态方面进行分析;二是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前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叙事背后的简要探讨。第五章为根据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影响因素,从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管理、高等师范院校、初任班主任自身四个维度给出了促进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启示和建议,为小学初任班主任更好地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与支持。
王春华[8](2020)在《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初中数学新教师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力后备军,而新老教师更替,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使新教师逐渐成长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关系到新老交替的有序更新,关系到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本文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切实改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帮助新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促使其尽快成长,希望为推动呼市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先进地区,各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关注的重点,总结其优秀的做法,更好地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三所水平不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培训现状、培训效果以及新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该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建议。调查结果表明,三所学校都很重视新教师培训工作,均制定了各种培训措施来促进新教师成长,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并且各校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有自己的特色:1.金山学校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名师引领;2.二附中采取的岗前培训与职后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培训过后进行的跟踪考核及对培训资源的充分挖掘值得借鉴;3.启秀中学特色之处在于“新教师”认定特色,稳定的师徒关系以及特色“磨课活动”等。但三所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忽视了新教师的培训需求,“师徒帮带”实现困难;对培训方案的部分内容落实不足。2.二附中针对数学教材、数学本身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培训不足;师德师风内容培训形式单一等。3.启秀中学相较于其他两所学校,校外培训资源利用少;数学文化、数学史内容培训不足;对新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程度不足。基于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以下5条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1.深入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2.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3.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4.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5.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俞美娟[9](2020)在《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现状研究 ——以云南省玉溪市A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园教师良好的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灵魂与核心,目前,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水平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教师专业理念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因此,研究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云南省玉溪市A区8所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进行研究,对幼儿园教师的整体专业理念,以及其之下的学前教育价值观、儿童观、保教活动观三个领域展开调查。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水平在年龄、工作年限、专业背景、学历以及职称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教师的学前教育目的观明确、职业观会受到职称和工作年限的影响、教师职业和职业期望存在一定偏差;教师在关爱幼儿以及注重生活教育方面表现良好、在尊重幼儿方面有待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受工作年限的影响;在坚持保教结合方面情况不理想、能够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教师保教活动观和其专业背景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发现,A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存在整体上专业理念水平参差不齐;分领域维度下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不够深入;低职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观不理想。初任幼儿园教师儿童观不理想;在尊重幼儿的理解上有偏差。在坚持保教结合上落实不到位;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保教活动观上的表现欠佳这些问题。同时,也对教师专业理念存在的问题从内部外部两个因素进行了原因分析:未评定职称的幼儿园教师职业信念不坚定;初任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不足;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教师缺少专业熏陶;低学历幼儿园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幼儿园教师职业认知不到位以及缺乏反思意识与行动。幼儿园对教师专业理念的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幼儿园对教师专业理念的考评机制不健全以及不同园所之间的幼儿园教师职后培养存在差异。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不够完善;提供的职称发展空间有限;政府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比例偏低。最后提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发展的思考:建立自我发展意识,增强职业认同感;善于自我反思,深化对专业理念的认识;付诸实践,将对专业理念的认识外化于形;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增强教师从教的专业性;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强化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
秦蒙蒙[10](2020)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注重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强调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的学者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符合成人学生学习特点具有成人特色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既能够帮助成人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又可以促进成人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成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支持。“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应用研究主要以河南省3所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相关的调研与分析。通过调研发现,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在教学中会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但总体来说,“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应用状况不理想,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主要有:教师应用主动意识不强;教师在应用细节上存在部分缺失;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结合不佳;线上资源的开发及运用不充分;学生问题解决意识不强;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欠缺。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保守;教师对教学模式的精髓把握不到位;教师未能基于教学实际选择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形式大于实质;学生深受“灌入式”教学的影响;师生双方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是引发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提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教师要提高应用自觉性;教师要严格应用环节;教师要结合适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学生要不断增强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合力。此外,在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具体教学案例的基础上,为更好提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效能提出了几点应注意的事项:如教师要不断提高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能力;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要避免形式化;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大有前途。笔者希望本研究可以使成人教育领域的教师及学者深刻认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价值,并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成人教学模式,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二、如何做一名适应成教工作特点的合格教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做一名适应成教工作特点的合格教师(论文提纲范文)
(1)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时代呼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二)自我解惑:面临着不同的声音 |
(三)范式转型:校长成长的实然迫求 |
(四)自身情结:解读笔者研究兴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师职业选择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职业选择初心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关于校长成长的研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一)初心 |
(二)嬗变 |
(三)选择、教师职业选择 |
(四)校长成长 |
五、研究途径 |
(一)研究方法 |
1.个案研究法 |
2.文献分析法 |
3.访谈法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过程 |
(四)研究视角 |
1.生命历程理论 |
2.生命历程理论研究个体成长的适切性 |
第1章 溯源:少年成长的积累 |
一、孕育:年少的境遇与后来的选择 |
(一)出生环境:农民家庭 |
(二)成长环境:中师热潮 |
二、播种:灵活的课堂与心灵的向往 |
三、生根:冥冥的注定与被动的取舍 |
(一)父亲的执意坚持 |
(二)倾心相助的老校长 |
四、小结 |
第2章 选择:成为理想的自己 |
一、毕业之际的“硬”选择 |
二、初任教师的“软”发展 |
(一)合格的新手教师 |
(二)G市小有名气的教师 |
三、教而优则仕 |
(一)初次结缘行政工作:年级组长 |
(二)再次选择接受教育:去读研了 |
四、小结 |
第3章 寻觅:磨砺中经历变迁 |
一、艰难中前行:经历着职业倦怠 |
(一)工作失意:未能如愿执教高中 |
(二)无奈选择:再次担任班主任 |
(三)分身乏术:压力重迫想辞职 |
二、前行中突破:第一次当校长 |
(一)机缘巧合:D学校的副校长 |
(二)举荐有成:初任校长 |
1.初任期等于不适应期 |
3.困境中的启发 |
三、小结 |
第4章 交融:突破中走向未来 |
一、Z小学:全新的工作领域 |
(一)新官上任:三步规划 |
(二)打消质疑:校长上语文课 |
(三)亲近关系:校长餐桌与校长下午茶 |
(四)加入新基础教育:丰富办学理念 |
二、且歌且行:入选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 |
三、共生养成:家庭与“我”,“我”与Z小学的山水 |
四、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一)生命历程理论下Y的成长 |
(二)Y成长历程中的初心丰富与蜕变 |
二、研究启示 |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内在要求 |
(二)独特的人格魅力:校长初心嬗变的关键所在 |
(三)创新的办学理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制胜法宝 |
(四)持续的学习观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必由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国家大力推进幼儿教师的培训,园本培训成为必然趋势 |
1.1.2 成都市政府重视幼儿教师队伍质量 |
1.1.3 公办园是成都市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力 |
1.1.4 成都市学前教育发展与公立园园本培训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园本培训 |
1.3.2 公立幼儿园 |
1.4 文献综述 |
1.4.1 校本培训、园本培训的产生及内涵研究 |
1.4.2 园本培训的制度研究 |
1.4.3 幼儿教师培训与园本培训的内容研究 |
1.4.4 幼儿教师培训与园本培训的方式研究 |
1.4.5 园本培训的特征研究 |
1.4.6 园本培训的价值研究 |
1.4.7 园本培训的问题研究 |
1.4.8 改善园本培训的策略研究 |
1.4.9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伦理 |
2 A园园本培训的实施状况 |
2.1 A园园本培训的理念与组织 |
2.1.1 园本培训的理念与目标 |
2.1.2 园本培训的计划与方案 |
2.1.3 园本培训的原则 |
2.2 A园园本培训开展的现状 |
2.2.1 培训者多为教科室管理者、骨干、名师,对专家期待颇高 |
2.2.2 园本培训的开展频率较高,时间集中在工作日 |
2.2.3 园本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实践 |
2.2.4 园本培训的方式以专题讲座、听课评课为主 |
2.2.5 园本培训的考核方式以现场观摩活动、教学评比为主 |
2.2.6 园本培训的激励方式主要为教师层级发展激励机制 |
2.2.7 园本培训的效果评价方式主要为管理层评价 |
2.3 A园园本培训取得的成效 |
2.3.1 建立了对口引领的园本培训制度 |
2.3.2 制定了教师层级发展激励机制 |
2.3.3 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式的园本培训模式 |
2.3.4 制定了教师培训课程,将分层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
2.3.5 在传统的园本培训方式基础上尝试创新 |
3 园本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3.1 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3.2 政府主管部门对园本培训的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 |
3.3 “坐班制”与“教师轮保”的管理模式存在不足 |
3.3.1 参与培训教师对于训后的信息分享不足 |
3.3.2 “教师轮保”导致部分教师的培训信息脱节 |
3.4 园本培训的效果评价缺少对过程的关注 |
3.5 园本培训并未完全纳入考核体系,且考核、奖励制度不完备 |
3.6 园本培训内容缺乏全面性 |
3.6.1 分层培训还在探索中,每层级内容较不完整 |
3.6.2 教师反思能力的培训较为缺乏 |
3.6.3 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较少 |
4 完善园本培训的启示与建议 |
4.1 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与管理作用 |
4.1.1 制定完善的园本培训制度 |
4.1.2 成立成都市园本培训工作室 |
4.2 建全园本培训的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完善管理模式 |
4.2.1 关注过程性,建立多元考评制度 |
4.2.2 兼顾精神动力与物质动力的奖励制度 |
4.2.3 完善管理模式,加强后期监管 |
4.3 丰富园本培训内容,提高多元性、实效性 |
4.3.1 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协同多方发展 |
4.3.2 结合成都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园本培训 |
4.3.3 为教师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
4.3.4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
4.4 丰富园本培训的方式,提高层次性、多样性 |
4.4.1 在“艺友制”思想的基础上完善师徒制 |
4.4.2 采用结构化研讨法,提高培训的长效性 |
4.4.3 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制定网上培训课程 |
4.4.4 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
4.5 关注教师个性发展,深化分层培训,完善培训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幼儿园幼儿教师园本培训调查问卷 |
附录2 A幼儿园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3 A幼儿园幼儿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
(三)幼儿教育实验 |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设计 |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学术身份建构研究 ——以S大学2018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为个案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定义 |
1.3.1 硕士研究生 |
1.3.2 学术写作 |
1.3.3 身份 |
1.3.4 学术身份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身份研究综述 |
2.2 学术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学术身份建构的研究 |
2.2.2 国内学术身份建构的研究 |
2.3 学术写作中的身份建构研究 |
2.4 理论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选择 |
3.1.1 叙事研究 |
3.1.2 研究方法选择原因 |
3.2 研究对象 |
3.3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式 |
3.3.1 访谈法 |
3.3.2 观察法 |
3.3.3 实物收集法 |
3.3.4 数据分析方法 |
3.3.5 研究效度 |
第四章 周明学术写作中学术身份建构的故事 |
4.1 周明的成长故事 |
4.2 阶段一:身份迷茫阶段 |
4.2.1 “我到底在做什么” |
4.2.2 “我终于开始做研究了” |
4.3 阶段二逐渐发展期 |
4.3.1 “原来我也可以完成一篇综述” |
4.3.2 “测量工具太头痛了” |
4.3.3 “做了一次成功的课堂展示” |
4.3.4 “收集数据略有波澜” |
4.3.5 “讲座中的感悟” |
4.4 阶段三:身份明朗期 |
4.4.1 “论文写作这件事,就是需要不断扎实前进” |
4.4.2 “前路漫漫,砥砺奋进”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1.1 个人、行为、环境的具体影响因素 |
5.1.2 个人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学术身份建构 |
5.1.3 个人、行为、环境因素的各自影响程度 |
5.1.4 讨论 |
5.2 建议 |
5.2.1 对硕士研究生的建议 |
5.2.2 对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的建议 |
5.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半结构性访谈提纲 |
附录2 :观察表格 |
附录3 :访谈记录 |
(6)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
(一)编制目的 |
(二)编制方法 |
(三)编制过程 |
(四)问卷使用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访谈提纲》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班主任专业化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
二、初任班主任处于专业成长的关键阶段 |
三、个人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班主任 |
二、初任班主任 |
三、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 |
四、班主任专业成长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论 |
二、行动学习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叙事研究法 |
三、访谈法 |
四、观察法 |
五、实物分析法 |
第六节 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小学初任班主任A老师的教育叙事 |
第一节 年少筑梦:职前学生时代 |
一、年少怀揣教师梦 |
二、一路前行,追逐梦想 |
第二节 梦想起航:入职考核、岗前培训及师徒结对 |
一、靠近梦想:入职考核,层层选拔 |
二、拥抱梦想:收获颇丰的岗前培训及师徒结对 |
第三节 摸索前行:入职初期,适应与磨合 |
一、初当班主任:意料之中 |
二、初当班主任:开端真是步履艰难 |
三、初当班主任:也会成就感满满 |
第四节 点滴回望:第一年,那些重要而深刻的事件 |
一、第一次家长会:摸着石头过河 |
二、第一次公开课:过程虽苦,成长很大 |
三、成功转化问题学生:用爱心和耐心浇灌学生心田 |
第五节 积累沉淀:职中胜任期,在实践中成长 |
一、细节见证成长:班级管理过程中的转变和改进 |
二、理智化解冲突:在家校沟通中趋向圆融 |
第六节 感悟与反思:坚守初心,提升自我 |
一、对于班主任角色的感悟 |
二、A老师的个人反思 |
第七节 他人眼中的A老师 |
一、领导眼中的A老师 |
二、同事眼中的A老师 |
三、家长眼中的A老师 |
四、学生眼中的A老师 |
第四章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叙事分析 |
第一节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状态分析 |
一、职业认同意识方面:入职初期偶有波动,但总体职业认同意识较强 |
二、专业成长意识方面:自主成长意识强烈,但缺乏理性而具体的成长规划 |
三、专业知识方面:具备胜任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断建构、生成 |
四、专业能力方面:各方面能力不断提升,但班主任工作反思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尚待提高 |
五、专业情意方面:逐渐体验到责任感、成就感与幸福感 |
第二节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班主任个人外部影响因素 |
二、班主任个人内部影响因素 |
第三节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研究结论与探讨 |
一、关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研究结论 |
二、关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叙事背后的简要探讨 |
第五章 促进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建议 |
第一节 针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建议 |
一、建立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提高班主任岗位的专业性 |
二、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制度 |
三、制定班主任职级晋升制度,拓宽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空间 |
第二节 针对学校管理层的建议 |
一、营造适合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合作文化氛围 |
二、构建班主任学习共同体,拓宽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空间 |
三、健全班主任激励制度,激发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热情 |
第三节 针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建议 |
一、合理优化课程设置 |
二、注重教育实习方面,增强师范生的实践技能 |
第四节 针对初任班主任的建议 |
一、树立坚定的班主任专业信念,增强对班主任岗位的认同感 |
二、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
三、增强班主任专业成长意识,激发初任班主任主动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任班主任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与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 与领导或同事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与学生家长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评述及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2.1 呼市地区中学教育发展简史 |
2.2 呼市地区数学新教师的选拔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新教师 |
2.3.2 校本培训 |
2.4 新教师的特征 |
2.5 新教师的职前培养现状 |
2.6 新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
2.6.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2.6.2 教师职业专业化理论 |
2.6.3 终身教育理论 |
2.7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7.1 专业知识 |
2.7.2 专业精神 |
2.7.3 专业能力 |
2.8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3章 金山学校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的调查 |
3.1 学校介绍 |
3.1.1 基本概况 |
3.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
3.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
3.2 调查结果 |
3.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
3.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
3.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
3.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
3.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
3.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调查 |
4.1 学校介绍 |
4.1.1 基本概况 |
4.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
4.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
4.2 调查结果 |
4.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
4.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
4.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
4.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
4.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
4.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章 启秀中学调查 |
5.1 学校介绍 |
5.1.1 基本概况 |
5.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
5.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
5.2 调查结果 |
5.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
5.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
5.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
5.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
5.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
5.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章 完善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的建议 |
6.1 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 |
6.2 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 |
6.3 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 |
6.4 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 |
6.5 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现状研究 ——以云南省玉溪市A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的提升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保障 |
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水平有待提升 |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的提升可促进玉溪市A区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
四、个人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幼儿园教师 |
二、教师专业理念 |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二章 玉溪市A区8所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的现状 |
第一节 玉溪市A区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一、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二、研究对象特点 |
第二节 玉溪市A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的整体现状 |
一、玉溪市A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的总体得分情况 |
二、不同人口学特征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现状 |
第三节 玉溪市A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的分领域现状 |
一、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价值观领域现状 |
二、幼儿园教师儿童观领域现状 |
三、幼儿园教师保教活动观领域现状 |
第三章 玉溪市A区8所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玉溪市A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
第二节 玉溪市A区幼儿园教师在学前价值观领域存在的问题 |
一、幼儿园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与理解不深入 |
二、未评定职称或低职称幼儿园教师在职业观方面表现欠佳 |
第三节 玉溪市A区幼儿园教师在儿童观领域存在的问题 |
一、初任幼儿园教师在儿童观上的情况不理想 |
二、幼儿园教师在尊重幼儿的理解上有偏差 |
第四节 玉溪市A区幼儿园教师在保教活动观领域存在的问题 |
一、幼儿园教师在坚持保教结合原则上落实不到位 |
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在保教活动观上的表现欠佳 |
第四章 玉溪市A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内部因素 |
一、未评定职称的幼儿园教师职业信念不坚定 |
二、初任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不足 |
三、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教师缺少专业熏陶 |
四、低学历幼儿园教师理论知识欠缺 |
五、幼儿园教师职业认知不到位 |
六、幼儿园教师缺乏反思意识与行动 |
第二节 外部因素 |
一、幼儿园对教师专业理念的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
二、幼儿园对教师专业理念的考评机制不健全 |
三、不同园所之间的幼儿园教师职后培养存在差异 |
四、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不够完善 |
五、政府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比例偏低 |
第五章 提升玉溪市A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的思考 |
第一节 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的内在发展能力 |
一、建立自我发展意识,增强职业认同感 |
二、善于自我反思,深化对专业理念的认识 |
三、付诸实践,将专业理念认识外化于形 |
第二节 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的外在长效机制 |
一、改革职称评定制度 |
二、提高准入门槛,增强教师从教的专业性 |
三、重视对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 |
四、强化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成人高等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 |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 |
(三)个人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成人高等教育 |
(二)教学模式 |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五、理论基础 |
(一)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七、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可行性分析 |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特点 |
(一)教学的开展以问题为中心 |
(二)教学实施中注重学生的个体经验 |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
(四)教学活动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 |
(五)教学环境更加民主开放 |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满足成人教学的需要 |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符合成人认知学习的特点 |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注重成人实践能力的提高 |
(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提高成人教学质量 |
第二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 |
一、研究设计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应用主动意识不强 |
(二)教师在应用细节上存在部分缺失 |
(三)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结合不佳 |
(四)线上资源的开发及运用不充分 |
(五)学生问题解决意识不强 |
(六)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欠缺 |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保守 |
(二)教师对教学模式精髓把握不到位 |
(三)教师未能基于教学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
(四)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形式大于实质 |
(五)学生深受“灌入式”教学的影响 |
(六)师生双方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
第四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 |
一、教师要提高应用自觉性 |
(一)结合教学新理念不断提高实用价值 |
(二)结合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理论 |
(三)结合多种成长渠道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
二、教师要严格应用环节 |
(一)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 |
(二)分析探究与解决问题 |
(三)反馈与评价 |
(四)反思与提升 |
三、教师要结合适宜教学方法 |
(一)教学方法要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
(二)教学方法要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 |
(三)教学方法要能够助推教学环节的实施 |
(四)教学方法要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
四、实现线上线下有效结合 |
(一)结合现代化教学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二)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 |
(三)结合成人学生的人生阅历激发学习动机 |
五、学生要不断增强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 |
(一)逐步提升独立思考及批判的能力 |
(二)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
(三)加强自身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 |
六、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合力 |
(一)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
(二)学生要自觉增强主动学习意识 |
(三)学校要严格教学管理并给予相应支持 |
第五章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案例分析 |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1:成人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学》课程案例分析 |
(二)案例2:成人高等教育《政治经济学》课程案例分析 |
(三)小结 |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能力 |
(二)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要避免形式化 |
(三)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有关问题”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有关问题的老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如何做一名适应成教工作特点的合格教师(论文参考文献)
- [1]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D]. 李雅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个案研究[D]. 蒋林芩. 成都大学, 2021(07)
- [3]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4]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罗雄. 湘潭大学, 2020
- [5]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学术身份建构研究 ——以S大学2018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为个案的叙事研究[D]. 王丽晶.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张晓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8]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D]. 王春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现状研究 ——以云南省玉溪市A区为例[D]. 俞美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秦蒙蒙.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