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临特茶法的改革

论北宋临特茶法的改革

一、论北宋林特茶法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张亦冰[1](2021)在《论北宋财政管理中三司、中书门下的分工模式与权能关系》文中提出北宋真宗朝,随着诏敕被编修为法条,财政管理的分工模式在其规范下逐渐形成。对于"明有条贯"之事,三司可自主处置,相关法条亦多由三司官员主持编定。至于无条可依之事,则由中书门下宰执主导决策,三司备顾问并奉行指挥。由于中书门下宰执不参与三司法条编修,且缺乏财政数据处理能力,故既难充分把握条法内容,决策尤依赖三司提供的信息与分析结果,加之二者互无统属关系,彼此缺乏有效沟通机制,上述分工体系中存在权能"错位"的可能。至北宋中叶,随着"无条"之事与军国要务增多,三司与中书门下宰执间的权能"错位"问题逐渐显露,影响了国家财政管理的效率及合理性。自宋仁宗后期,士大夫多建议加强宰执的财政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理顺宰执、三司的分工与权能关系。这一主张,至熙宁新政展开,方得逐步落实。但中枢决策层与行政部门分工中的权能关系,仍存在难以完全消弭的问题。

李娟[2](2021)在《北宋宦官参与经济事务研究》文中提出

章珂熔,胡燕,应瑞瑶[3](2020)在《宋代茶政的当代追问——以茶叶经济制度为例》文中认为宋朝是茶叶生产、消费、贸易的兴盛时期,宋朝出台了各种茶叶政策,以茶叶经济制度为例,可以分为三说法、贴射法/见钱法、林特茶法、通商法、水磨茶法。这些茶叶经济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满足特定需要产生的,对当时社会,包括财政和茶商茶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运用经济学理论,并结合史实来分析这些影响,得出通商法是最有效率的茶叶经济制度,这有助于我们结合当代国内茶叶消费有待提高的现状,提供具体的路径选择和改进思路。

徐超群[4](2019)在《宋夏关系与北宋经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处于对峙状态。自982年李继迁叛宋后,宋夏关系便起伏不定。宋夏关系先后经历了宋初夏州政权时期,李继迁与李德明时期,大规模爆发战争的元昊谅祚时期以及宋攻夏守的秉常乾顺时期等四个阶段。宋夏关系起伏不定,对北宋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当宋夏关系处于紧张时期,则北宋在西北沿边军费开支大幅增加,进而导致国内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持军费开支。因此,宋廷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更多的考虑政府是否增收问题,并不断向商人或民户索取更多利益。另外,西夏岁赐成为北宋制夏政策之一。盐法方面,为了与西夏青白盐争夺陕西路课盐之利,北宋将陕西路划为解盐的行用区域,并设置禁榷制度。同时制定严苛的法律以遏制西夏青白盐的走私贸易。另外,宋廷还将榷盐制度与沿边入中制度结合起来,在保障陕西沿边军需物资供给的同时,又要保障解盐盐利,从而发展完善出钞盐制度。茶法方面,为了保障西北军需,宋代东南茶法很快与沿边入中制度结合起来,茶叶成为折中商品。但是这两种制度的结合,产生了保障军需与保障茶利之间的矛盾,并且此矛盾因宋夏关系起伏不定而变得不可调和,东南茶法因而屡次改变。另外,四川茶法也因神宗积极制夏政策的实施而发生变革,由通商之法变为禁榷之法。货币政策方面,庆历时宋夏战争不断,西北沿边亟需钱物以助军。宋廷便在陕西路行用新钱法,铸造新币种。同时,宋廷设置更多的钱监,通过大量铸造铜铁钱币的方式以满足军需。这使得陕西路由原来的铜钱区演变为特殊的铜、铁钱行用区,河东路则变为铁钱区。另外,宋廷又在东南诸路征收赋税时折变现钱,以及新铸更多货币运往陕西路,致使东南钱荒现象愈发严重。贸易政策方面,北宋初年,宋廷通过贡使贸易与包括夏州政权在内的西北诸政权保持友好的交往。但自西夏崛起以后,北宋改变以往西北贸易政策,并制定了联蕃制夏的贸易政策。北宋通过茶马贸易加强与唃厮啰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并维持与西域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宋夏关系也影响了11世纪东段陆上丝绸之路主路线的转移。

李世忠[5](2019)在《论宋真宗的茶政改革》文中提出宋真宗即位后对茶政多有革新,主要体现为对茶货流通环节治理的强化,对茶货税收的改革及新茶法的制定施行。茶货流通环节治理主要是:调整购销政策以遏止浪费,恢复收纳"旧制"以节省民力,调整收纳价格以维护茶户利益,及订立茶货管理与支出程序,设立杂卖场并调整其职能,规范茶政人员任用制度,废除茶货私贩中的告赏制等;茶货税收改革,主要体现为税收祖额制的确立及"门税"的征收;此外,真宗在位期间所推行的"林特茶法",则成为此后长期指导宋代茶叶经营的基本制度。

闻轩轩[6](2019)在《南北之争与北宋政治》文中研究指明北宋时期的南北士人之争,是中国的地域格局在安史之乱后完成由东西对峙格局向南北竞争格局转变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北宋前期实行“重北轻南”的地域政策,北方士人占据政治主导地位,然而伴随着宋太宗朝南方士人群体的不断崛起,双方开始了对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的争夺,并在宋真宗朝后期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南北政争。北宋中期的士人中产生了“安静”和“有为”两种政治理念,由于南北方地域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的差异,这两种分别较多的体现在北方士人和南方士人身上,由此使得当时的政治改革与南北士人之争扯上了关联:庆历新政即是南方士人逐渐在宋廷中枢权力结构中占据优势地位期间的一次政治改革,其失败促使南北士人群体进行分裂重组,从而形成了宋廷中枢权力结构中的南北平衡格局;至熙丰变法时期,王安石为推行新法,破坏了这一南北平衡的中枢权力格局,导致南北方士人矛盾激化,使得双方围绕着新法推行与否及其南北差异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此外,北宋中期的南北士人还存在着科举取士问题上的理念差异,南方士人的政治形象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现象。北宋后期的南北士人之争和党争呈现出混溶的趋势,无论是元佑初年的新法存废之争、新旧党争,还是旧党内部的洛蜀朔党争,背后都有南北地域因素的影响;元佑后期旧党臣僚对新党再起的警惕、重新执政的新党成员对旧党臣僚的报复性倾轧,及蔡卞、蔡京官员任用上“重北轻南”的倾向,乃至北宋垂危之际的“靖康党论”,都夹杂着南北士人之争的成分;宋室南渡后,北方流寓士人和江南土着士人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政策分歧,并被宋高宗和秦桧所利用,从而对宋金议和与南宋初年政局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北宋处于中国古代南北政治势力消长的关键阶段,故北宋时期的南北士人之争为后世所延续,并奠定了元明清时代南北士人之争的基本形态和发展趋势,深刻影响了帝制中国后期的政治演进。

叶伟颖[7](2017)在《宋代茶叶私贩研究》文中认为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贸易的活跃以及茶叶消费的扩大使茶这一物资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茶叶已成为与盐、酒并重的专卖商品。为了在茶利分配中获取最大份额,宋政府通过榷茶制度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以保证政府对茶利的独占。宋代榷茶制度制定的出发点是从统治集团的切身利益来考虑的,与榷茶相伴而生的是茶叶的私贩。茶叶私贩问题,自唐中叶实行榷茶制度以来就已出现,特别是进入宋代以后,随着政府对茶叶经营管理的不断加强,茶叶私贩活动之盛,远非唐、五代时期所能及。宋代茶叶的私贩贸易既有广阔的市场,又有高额的利润,诱使不同阶层的私贩群体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多种私贩方式参与到私茶的贩卖中来。纵观两宋时期,民间的茶叶私贩活动从未间断,是困扰宋代统治集团的一大难题。虽然宋政府一再三令五申,并严密了对私茶的防范和打击,但往往收效甚微。政府的强制手段只能起一时的威慑作用,茶叶私贩活动始终屡禁不止,成为宋代茶叶贸易中无法消除的顽疾。究其原因,宋代的茶叶私贩是榷茶制度残酷掠夺下的必然产物,所以任何严刑酷法也不能完全禁绝。私贩屡禁不止的背后,不仅揭示出了榷茶制度所存在的一些弊病,迫使政府作出一些政策上的调整,而且也从侧面说明了茶叶私贩活动的存在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宋代茶叶的私贩作为一种谋利的经济活动,已逐渐成为商人、园户同政府争夺茶利,展开博弈的一种重要手段。茶叶私贩活动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宋代政府的茶叶专卖政策,打破了其在茶叶销售中的垄断地位。这不仅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为了减少茶叶私贩,缓和与园户、中小商贩的矛盾,政府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对园户与中小商贩的控制和剥削,给予他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宋代茶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茶业经济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运行机制,政府对茶业经济的行政干预只有控制在合理范围,才能有利于其更好的发展。

何卯[8](2016)在《北宋时期的便钱钞与茶盐钞》文中研究说明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商品生产和交换空前活跃,货币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商业信用、乡土信用、官府信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揭开了中国古代经济史上信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篇章。由唐朝后期出现的“飞钱”演变而来的宋朝“便钱钞”,以及以“茶盐钞”为代表的信用票据构成了北宋商品信用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深入研究便钱钞、茶盐钞及二者的关系,对深化宋代货币金融史、信用经济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前辈学者分别研究北宋货币史、专卖制度史,有关“便钱钞”与“茶盐钞”的成果十分丰硕,但很少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论文通过比较、分析二者在北宋经济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替代的关系,进而探究“便钱钞”与“茶盐钞”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随着历史进程逐渐合一并渐渐表现出具有货币形态的趋势,阐述从宋到金北方市场上“钱钞并用”货币流通格局演进的历史轨迹。在此基础上,对二者在北宋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地位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前言主要是对有关北宋“便钱钞”和“茶盐钞”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说明本文的研究领域、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一章主要梳理、比较、分析“便钱钞”与“茶盐钞”二者的异同点。在简单阐述二者由来的基础上,对二者在性质、动因、管理机构、内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它们之间存在许多明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章在具体分析二者的诸多异同点之上,探究二者在北宋官府经济举措中相互补充、相互替代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北宋官府的专卖制、跨地区财富转输、北方军事行动等几个方面。第三章重在从货币金融史的角度论述“便钱钞”、“茶盐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所呈现的货币功能,以及朝着货币方向发展的趋势。二者在北宋后期逐渐合一并对宋金时期出现的“钞”纸币具有重要影响。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探究“便钱钞”与“茶盐钞”二者在北宋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地位。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进行总结和归纳。阐明北宋市场上两种信用票据—“便钱钞”与“茶盐钞”存在许多异同点,并呈现出复杂的关系,这些特点和关系是客观存在于北宋时期的。不同时段表现出不同情况,二者在北宋货币金融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宋春[9](2011)在《宋代茶俗与行业经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茶的发源地,饮茶历史悠久。茶叶自神农时代开始被使用,从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开始向外传播。当饮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也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茶俗。茶俗是与待客、结婚、丧仪、祭祀、宗教、民族风情等方面相结合而形成的习俗和各种茶的礼仪。茶俗无处不在,人们在种茶、制茶、烹茶、品茶、饮茶等方面所形成的某种风俗,亦属于茶俗的范畴。茶俗文化的发展不断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而茶业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直接推动了茶俗文化的发展进程。对于茶文化而言,茶叶是个重要载体,由此使得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东西或理念,这就是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到唐代茶成为普通人家的饮品,茶业经济真正兴盛起来,自此以后,茶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商业经济的发展、边区的社会稳定与进步,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借力于佛教的盛行,茶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到五代时期,茶马贸易兴盛,出现了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茶业贸易。以上都为宋代茶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自宋代以降,茶文化日益发展和繁荣,这个时期的茶书自成体例,详细记录了北苑贡茶等名品,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宋代茶文化的独特性,首先是点茶法和贡茶的发展,以及斗茶的兴盛,这些茶品的研制和比争活动,直接促进了宋代制茶工艺的提高和茶着的增多;其次是市民茶文化的兴盛,市民茶文化为宋代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最后是茶艺和有关茶的礼仪,以及由茶艺结合儒释道精神升华之茶道,由此展现了宋代茶文化特有的韵味和气质。宋代诸多的茶类诗词、歌赋、对联以及茶专着等书面形式的茶文化,又对饮茶之风起了重要的宣传和助推作用。从唐至宋,茶业经济在政府财政收入、军事和政治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为此宋太祖时开始实行“榷茶”,即政府实施专卖制,垄断茶业利益。虽然茶利充盈了宋代的财政,但是榷茶制度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茶的生产和流通,导致私贩猖獗,且大量茶利被茶商攫取,政府为保证茶利滥施刑罚,招致民怨。同时,军事形势也要求宋政府改革茶法,重新分配官府、商人与园户之间的利益。宋代共经历了十余次茶法改革,其中入中茶法、三说法、现钱法、嘉佑通商法与政和茶法影响较大,但总体而言,其实是榷茶法和通商法的博弈。根据全国不同产茶地区的情况采取分法而治的政策,也是宋代茶法的重要特征,即榷茶法和通商法从来都没有统一施行于各个地区,更多的时候是二者并行,此消彼长。尽管宋代茶法多次变革导致了一些混乱,茶法对茶业经济的管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从总体上讲,宋代茶法变革及其实施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宋代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和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逐渐规模化、网络化推进,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初级市场、中转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并建立起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国内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宋代茶叶边疆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茶业经济的发展,首先为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茶利来源,也通过茶马贸易满足了对战马的需求,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维持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友好稳定关系的纽带,这在积贫积弱的宋代无疑显示出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民生方面形成了以茶叶为中心,将众多商品纳入交换过程的有机体系,很大程度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宋代茶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密切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农产品商业化程度的提高,壮大了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份额。

刘国喜[10](2011)在《宋真宗后期的政治 ——“祥符”道路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论北宋林特茶法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北宋林特茶法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论北宋财政管理中三司、中书门下的分工模式与权能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有条事件”与三司自主处置权的形成
    (一)“明有条贯”:三司自主处置权限的形成
    (二)“条贯”编修中三司的主导地位
“无条”政务处置中三司、中书的分工与互动
    (一)作为朝廷决策依据的三司财政数据
    (二)中书处理财政数据的局限
三司、中书权能关系的“错位”与应对
    (一)权能“错位”的制度成因与影响
    (二)“同制国用”:宋人对“权能错位”导致问题的应对之策
余论

(4)宋夏关系与北宋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围界定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宋夏关系概述
    一、宋初夏州时期(960-982)
    二、李继迁与李德明时期(982-1032)
    三、元昊与谅祚时期(1032-1067)
    四、秉常与乾顺时期(1067-1127)
第二章 宋夏关系与北宋财政政策
    第一节 宋夏关系下的北宋财政收支及政策调整
        一、宋夏战争与北宋财政支出及收支政策调整
        二、西夏岁赐支出对北宋财政政策实施的影响
    第二节 宋夏关系与北宋财政政策之盐法改革
        一、北宋盐法概述
        二、宋夏关系下的盐法改革与变动
    第三节 宋夏关系与北宋财政政策之茶法改革
        一、北宋茶法概述
        二、宋夏关系下的茶法改革与变动
第三章 宋夏关系与北宋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宋夏战争兴发与陕西货币政策变动
    第二节 宋夏和议后新货币政策的调整
        一、宋夏和议后新货币政策之弊立现
        二、宋夏和议后对新货币政策的持续调整
    第三节 宋夏战争下的北宋钱荒
        一、宋钱大量流入西夏
        二、宋夏战争与北宋货币流向变动
第四章 宋夏关系与北宋贸易政策
    第一节 宋夏关系与西北贸易政策变动
        一、战争引发贸易政策变动
        二、贸易政策变动后的影响
    第二节 宋夏关系对11世纪东段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一、宋夏关系与11世纪东段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变动
        二、宋夏关系与11世纪东段陆上丝绸之路作用的下降
结语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论宋真宗的茶政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货流通环节的治理
    (一)调整茶货购销政策
    (二)强化茶货管理制度
    (三)废除茶货私贩中的告赏制
二、茶货税收领域的改革
    (一)确立税收祖额制
    (二)开征针对携带茶货的“出门税”
三、新茶法的制定

(6)南北之争与北宋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北宋南北势力消长方面
        (二)北宋南北士人与官僚方面
        (三)北宋官员南北构成方面
        (四)北宋科举南北差异方面
        (五)北宋南北士人与政争方面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天下大势分为南北”——北宋南北政治地域格局的形成与确立
    一、中国古代地域格局变迁之大势
        (一)东西对峙格局的发展和演进趋势
        (二)东西对峙向南北竞争格局的过渡
    二、晚唐五代南北政治势力的发展
        (一)北方政局变迁中的士人分化
        (二)南方士人群体性特征的形成
    三、宋初的地缘政治与南北政策
        (一)“南北异术”的集权统一策略
        (二)“承北”与“重北轻南”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北宋前期南北士人群体的构成与冲突
    一、宋初北方士人群体的优势地位
        (一)北方士人优势地位成因再探索
        (二)“不用南人为相”诸问题新识
    二、宋初南方士人群体构成的变化
        (一)影响南方降臣入宋境遇的因素
        (二)宋太宗朝科举与南方士人崛起
    三、北宋南北士人之争的初起与激化
        (一)南方士人所受的排挤及其反击
        (二)南北之争与宋真宗后期的政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别南北,此深可虑”——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与南北士人之争
    一、士人政治理念与南北地域之关系
        (一)“安静”与“有为”的政治理念
        (二)两种政治理念在南北地域的体现
    二、庆历新政与南北士人的分裂重组
        (一)南北士人之争视野下的庆历新政
        (二)庆历新政后南北平衡格局的形成
    三、熙丰变法与南北士人的长期对立
        (一)王安石与南北平衡格局的破坏
        (二)变法期间南北士人的矛盾冲突
    四、南北士人的科举与政治话语冲突
        (一)南北士人关于科举取士的争论
        (二)南方士人负面政治形象的演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南分北,偏而不还”——北宋后期南北士人之争与党争的混溶
    一、南北士人与新法存废及新旧党争
        (一)南北士人在役法上的不同理念
        (二)元佑新旧党争的南北地域因素
    二、“更化”“绍述”下的南北士人
        (一)洛蜀朔党争中的南北地域问题
        (二)新党复起与绍圣后的南北士人
    三、北宋南北之争的影响及后世回响
        (一)南北士人与两宋之际政治更迭
        (二)北宋南北士人之争的历史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今人论着
        (一)着作
        (二)论文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宋代茶叶私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宋代榷茶制度的演变概述
第二章 宋代茶叶私贩的群体构成与主要方式
    第一节 宋代茶叶私贩群体的构成
    第二节 宋代茶叶私贩的主要方式
        一、园户与茶商的私相交易
        二、越界私贩
        三、利用职权便利私贩茶叶
        四、利用茶引、笼篰私贩茶叶
        五、走私路,绕过官府盘查
        六、拉帮结伙,武装私贩
        七、其它私贩方式
第三章 宋代政府对茶叶私贩的法律规范与政策管理
    第一节 制定相关法律打击茶叶私贩
        一、对官吏私贩茶叶的处罚
        二、对商人私贩茶叶的处罚
        三、对园户私贩茶叶的处罚
        四、对武装私贩茶叶的处罚
    第二节 建立严密的缉私巡检网
    第三节 完善茶叶缉私的各项赏罚制度
        一、对捕获私茶有功的官吏给予重赏
        二、惩处因缉私失职透漏私茶的官吏
        三、实行告赏法,奖励告捕私茶者
第四章 宋代茶叶私贩屡禁不止的原因
    第一节 宋代榷茶制度自身的弊端
        一、政府盘剥过重
        二、政府法令苛细
    第二节 私茶质优价平,受消费者欢迎
    第三节 官商勾结,权力寻租
第五章 宋代茶叶私贩的影响
    第一节 侵夺官课,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第二节 破坏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第三节 促使政府调整榷茶政策,优抚茶商园户
        一、减轻征敛,让利于茶商园户
        二、革除横税,招抚私贩茶商
        三、发行小引,鼓励小商人参与贩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北宋时期的便钱钞与茶盐钞(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主要内容
第一章 便钱钞与茶盐钞的由来与异同
    第一节 便钱钞与茶盐钞的由来
        一、便钱钞
        二、茶盐钞
    第二节 便钱钞与茶盐钞之异
        一、便钱钞与茶盐钞之主要入纳内容
        二、便钱钞与茶盐钞之运作程序
        三、便钱钞与茶盐钞之用途
    第三节 便钱钞与茶盐钞之同
        一、便钱钞与茶盐钞发展之动因
        二、便钱钞与茶盐钞之性质
        三、便钱钞与茶盐钞之功能
        四、便钱钞与茶盐钞之管理机构
第二章 便钱钞与茶盐钞的相互补充与替代
    第一节 便钱钞与茶盐钞相互补充
        一、财富跨地区转移中便钱钞与茶盐钞相互调剂
        二、西北沿边军备中便钱钞与茶盐钞相互调剂
    第二节 便钱钞与茶盐钞资金相互周转
        一、便钱钞为茶盐钞提供资金援助
        二、茶盐钞为便钱钞提供现钱
    第三节 便钱钞与茶盐钞相互替代
        一、北宋前期便钱钞、茶盐钞各自独立发展
        二、北宋中后期便钱钞受阻茶盐钞后来居上
第三章 便钱钞与茶盐钞走向统一
    第一节 便钱钞与茶盐钞逐渐合一及发展趋势
        一、便钱钞与茶盐钞逐渐合一
        二、便钱钞与茶盐钞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钱钞并用”的初步形成
        一、北方市场的发展与钱重难行
        二、从“钞”到纸币
第四章 便钱钞、茶盐钞与北宋的经济、政治、军事
    第一节 便钱钞、茶盐钞与北宋财政
        一、促进专卖的发展
        二、加强中央地方之间财富转输
    第二节 北宋便钱钞与茶盐钞之政治、军事
        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二、供给北方沿边军事所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宋代茶俗与行业经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动态
    1.3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基本概念与范围界定
        1.3.2 基本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结构
2 宋代以前茶俗与茶业经济的历史演变
    2.1 茶俗的渊源
    2.2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1 茶文化的含义
        2.2.2 茶文化的形成
        2.2.3 茶文化的发展
    2.3 茶业经济的出现及其作用
        2.3.1 茶业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阶段
        2.3.2 茶业经济的社会作用
3 宋代茶俗文化的发展及其特征
    3.1 关于茶的着述
    3.2 茶艺、茶具与茶的礼仪
        3.2.1 茶艺
        3.2.2 茶具
        3.2.3 茶的礼仪
    3.3 茶与诗词书画
    3.4 宋代茶俗的特征
4 宋代茶法的演变
    4.1 茶法变革的背景分析及影响
    4.2 茶法的几次主要变革
    4.3 茶法变革中重要人物的作用
5 宋代茶业经济的发展
    5.1 茶叶的生产与加工
        5.1.1 茶叶的生产
        5.1.2 茶叶的加工
    5.2 茶叶的运输和贮存
        5.2.1 茶叶的运输
        5.2.2 茶叶的贮存
    5.3 茶叶市场的分布和销售
        5.3.1 乡村初级市场
        5.3.2 中转市场
        5.3.3 茶马贸易
        5.3.4 茶叶市场的总体分析
    5.4 茶业经济中的环节链关系
        5.4.1 茶叶生产者
        5.4.2 茶商
        5.4.3 经营者
        5.4.4 消费者
    5.5 宋代茶业经济的历史地位
        5.5.1 茶业经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5.5.2 茶业经济的民生作用
        5.5.3 茶业经济的社会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宋真宗后期的政治 ——“祥符”道路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比隆汉唐”
    1.1 祥和而内敛的局面
    1.2 充沛的财政资源
    1.3 “比隆汉唐”的愿望
第二章 宋真宗的性格
    2.1 太宗的背影
    2.2 真宗的性格
    2.3 封疆宁谧、机务多暇之后
第三章 时空塑造下的朝廷
    3.1 南与北
    3.2 从太平兴国五年到景德二年
    3.3 “同利为朋”的“小人”们
参考文献

四、论北宋林特茶法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北宋财政管理中三司、中书门下的分工模式与权能关系[J]. 张亦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北宋宦官参与经济事务研究[D]. 李娟. 辽宁大学, 2021
  • [3]宋代茶政的当代追问——以茶叶经济制度为例[J]. 章珂熔,胡燕,应瑞瑶. 中国农史, 2020(02)
  • [4]宋夏关系与北宋经济政策研究[D]. 徐超群.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4)
  • [5]论宋真宗的茶政改革[J]. 李世忠. 史志学刊, 2019(03)
  • [6]南北之争与北宋政治[D]. 闻轩轩. 河南大学, 2019(01)
  • [7]宋代茶叶私贩研究[D]. 叶伟颖. 云南大学, 2017(05)
  • [8]北宋时期的便钱钞与茶盐钞[D]. 何卯. 云南大学, 2016(02)
  • [9]宋代茶俗与行业经济问题研究[D]. 宋春. 郑州大学, 2011(12)
  • [10]宋真宗后期的政治 ——“祥符”道路的选择[D]. 刘国喜. 湖南科技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论北宋临特茶法的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