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全球新锐水面战舰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薄宏涛[2](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郭如鑫[3](2020)在《基于强化学习的无人艇路径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无人艇(Unmanned Surface Vehicle,USV)在海洋环境中高度自主航行是造船以及航海运产业链的一个新目标。无人艇自主避碰并合理进行路径规划能力是该目标的核心,也是完全自主无人艇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强化学习探索学习理念为无人艇在未知环境下的路径规划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本文通过改进强化学习算法并结合人工势场法处理无人艇在不同环境下的路径规划问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叙述如下。首先,通过对无人艇、路径规划技术、强化学习算法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无人艇的避碰规划的基本理论进行建模和计算,对课题采用的强化学习算法的模型和收敛性进行严格推导和证明。其次,针对无人艇在狭窄水域复杂环境下的路径规划问题,提出基于无人艇操纵特性的改进Q-Learning强化学习算法。通过无人艇的运动特性进行算法优化,利用无人艇每一时刻的位置和航向作为算法的状态空间、基于无人艇回转特性进行动作空间优化、动态奖惩函数对路径规划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模拟退火法自适应可变探索率解决了强化学习算法利用和探索二者之间平衡的难题,以此为基础给出障碍物分布密集的静态环境下无人艇路径规划策略。通过设计仿真对比试验验证改进算法在无人艇路径规划上的合理可行性。然后,针对无人艇在航行过程中遇到障碍物需要快速决策并且环境信息获取有误等原因造成的未知障碍物在静态路径规划中没有被考虑等问题,提出强化-势场法进行全局路径规划决策。人工势场法无法解决的局部震荡问题通过提出稳定震荡检测算法,进入局部稳定区域时采取在虚拟最小局部范围内吸引力角度改变策略跳出局部最小值。利用强化学习固有的学习能力对人工势场法的增益参数和改进策略中角度变化量和虚拟最小局部范围的大小进行在线调整和优化,改善参数对于算法敏感度较高的问题。保持了传统人工势场法在路径规划上的优势同时提升了算法路径规划性能。通过对不同障碍物地图进行仿真实验验证所提算法的可实施性。最后,针对无人艇躲避动态船舶的动态路径规划问题提出无人艇动态避碰模型。在目标船和无人艇相对运动参数以及会遇态势划分的基础上,引入运动障碍物的速度斥力场,将静态的人工势场变成动态的人工势场。设置无人艇安全区域向量场,指导无人艇按照海上避碰规则进行相关的避碰操作。通过对不同会遇态势下无人艇局部避碰路径规划以及混合路径规划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无人艇对运动船舶的避让操作在符合避碰规则的基础上还满足避碰安全性和实时性。
范兴宇[4](2019)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无人水面艇自抗扰控制》文中认为随着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开发利用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加强研发、设计和制造海洋装备以维护本国海洋权益。无人水面艇作为一种能够监测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的智能化海洋装备,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在极其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设计一种无人水面艇自主运动控制器,使无人水面艇具有快速精确的跟踪期望航向和航迹的能力,是保证无人水面艇能够安全航行并执行特定任务的前提。因此,本文以“蓝信”号无人水面艇的自主运动控制为研究对象,针对“蓝信”号无人水面艇航向与航迹的精确跟踪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无人水面艇自抗扰控制器,并通过仿真实验与实船实验验证所设计控制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针对“蓝信”号无人水面艇的运动模型和干扰模型问题,分别建立了“蓝信”号无人水面艇的线性数学模型与非线性响应型数学模型,并对外界风浪流干扰进行数学建模,为航向控制和航迹跟踪控制提供模型基础。针对“蓝信”号无人水面艇的航向控制问题,利用RBF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强的优点,在ADRC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ADRC航向控制器,并给出了对参数的调整方法。通过仿真对比实验,表明了在有风、浪、流干扰条件下,基于RBF神经网络的ADRC航向控制可对控制器参数的在线调整,抗干扰能力更强,控制效果更好。针对“蓝信”号无人水面艇的航迹跟踪控制问题,将LOS算法与基于RBF神经网络的ADRC航向控制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基于LOS的RBF神经网络ADRC航迹跟踪控制器,并分别进行了直线和曲线航迹跟踪控制的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对比实验,表明了在有风、浪、流干扰条件下,基于LOS的RBF神经网络ADRC航迹跟踪控制具有更高的跟踪精度,控制性能更好。最后,对本文所设计的航向控制器和航迹控制器进行实船验证。将所设计的控制器应用到“蓝信”号无人水面艇的运动控制中,并在海上分别进行了航向和航迹跟踪控制的实船实验。通过对实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设计的控制器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能够实现对期望航向和航迹的精确跟踪控制,为无人水面艇的航向和航迹的跟踪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精确跟踪控制方法。
贾庆军[5](2016)在《美国南海政策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美国涉足南海以来,南海问题便融入越来越多的美国因素。当今,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强势、深度介入南海问题给南海问题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美国已成为影响南海问题最具全局性和决定性的外部因素,南海问题也已经成为中美之间的重大问题。何以如此?本论文希望从历史中找出答案。本论文从历史角度系统地论述了美国从1950年到201 5年的南海政策,它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章是1950年前美国与南海关系的历史回顾。本章从美国海上力量兵临南海、美国对菲律宾领土的界定和美国觊觎南海地缘战略价值三个方面回顾了 1950年前美国与南海的关系。本章最后得出结论:1950年前美国与南海的关系是1950年后美国南海遏制中国政策的缘起。第二章是1950年至1970年的美国南海政策。这时期美国主导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公开否决中国南海主权;还在南海周边构建军事同盟围堵中国;公然直接侵犯中国南海主权;对中国几百次的抗议置若罔闻,而对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侵占中国南海岛礁放纵和偏袒。本章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在南海打造“防共”防波提,意图遏制共产党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第三章是1971年至1991年的美国南海政策。这时期中国和美国走近,结成了“准同盟”,共同对付苏联的霸权威胁。这使得美国过去对中国咄咄逼人的南海政策发生了变化。美国在南海主权争端上采取“中立”政策,这从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赤瓜礁海战可以看出。虽然如此,美国在实际行动中还是对中国有所防范。防范中国的意图尤其表现在美国更加重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在南海,美国遏制苏联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遏制了中国,因为南海的绝大部分是中国的。美国这种表面“中立”、背后仍防范中国的南海政策在1989年到1991年间逐渐了发生了变化。其原因在于美国对中国满怀希望的“和平演变”彻底失败了。这给美国以极大的震撼。美国立刻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宣布制裁中国。美国重新采取公开遏制中国的政策。本章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美国的“隐性遏制”还是美国的“显性遏制”,意识形态因素一直左右着这时期的美国南海政策。第四章是克林顿政府的南海政策。打着反共反华旗号上台的克林顿政府一方面仍顽固抱守冷战意识形态思维,攻击中国的人权,又一方面警惕中国的崛起,害怕中国会威胁到美国的霸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遏制色彩越来越重,这种遏制的重心也由防范中国意识形态转移到防范中国崛起。而且,冷战后南海地缘战略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军事价值的增加给美国遏制中国提供了条件。美国把南海当做遏制中国的重要战场。由此,美国改变过去自己一直宣称的对南海主权争端“不持立场”主张,而采取偏向越南和菲律宾的南海主张。本章最后得出结论:从克林顿政府开始,美国政府南海政策的重心就转移到遏制中国崛起上。第五章是小布什的南海政策。这时期,虽然美国对外政策重点是反恐,但在对华政策上,美国仍然妄图以南海问题牵制中国。与克林顿政府不同,小布什政府没有直接介入南海主权争端,而是更侧重利用南海地缘战略价值来遏制中国。例如,主张南海的“航行自由和飞越自由”、加强美菲同盟关系及支持菲律宾的军力发展、签订双边军事协议、频繁举行双边和多边军事演习、加强发展与越南的关系及支持越南的军力发展、介入南海资源开发、主导构建多层次的南海安全合作机制、强化在南海周边的军事部署,等等。本章最后结论:小布什政府的南海政策坚持遏制中国崛起。第六章是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这时期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加。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将战略矛头直指中国。受此影响,美国加强军事部署,巩固和扩大在南海的军事“前沿存在”;加大军援菲律宾和越南,并在主权争端中偏袒它们;积极推动南海主权争端法律化,企图否定中国南海主权;积极拉拢东盟和区外大国插手南海事务,组建南海遏华联盟;强化“航行自由”,直接挑战中国南海主权。奥巴马政府深度介入南海争端的原因在于,它不相信中国提出的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认为中国不会和平崛起,南海争端是美国对中国实施“抵销战略”的最佳支点。本章得出最后结论: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加大遏制中国崛起。。考察1950年到2015年的美国南海政策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体会:美国南海政策随南海地缘战略价值的增加而不断演变;遏制中国是贯穿美国南海政策史的主线;遏制中国的重心由“意识形态”转到“中国崛起”;遏制中国是南海问题激化的重要推手;遏制中国影响了中国与他国的关系。
石志宏[6](2016)在《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国家海上安全理论及海权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主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剖析影响印度洋海上安全的地理与历史背景、冷战结束以来的总体海上安全形势、来自印度洋地区内外的主要行为体所扮演角色的基础上,对于中美印“战略三角形”各自现有的海上安全战略(或战略态势)及其双边与三边海上安全互动进行聚焦式研究,进而剖析了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最后从陆海统筹、中国印度洋“蓝水海军”建设与远程军力投射、海上安全双边关系与多边互动等不同的方面,探讨中国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的应有之义。关于印度洋海上安全的地理与历史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印度洋的“深层次结构”包括地形、季风等自然地理因素,揭示海洋及印度洋与人类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简要叙述了印度洋从有史以来直至冷战结束前的各个时期里对于人类出行与迁徙、贸易和征服、文化传播的影响,评述了从“达伽马时代”直至冷战结束前印度洋海上安全秩序演变的历史。关于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洋海上安全的总体形势,通过分析各种地缘因素尤其是海洋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认为印度洋地区已经决定性地处于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前列,但它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问题丛生和危险的区域之一。该地区在资源、人口、经济和环境安全方面的当务之急普遍地汇聚于海洋领域,海洋也是沿岸国家和外来大国集体利益和交叉利益的焦点之所在。众多的地区内外重要国家行为体及非国家行为体在印度洋海上安全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都想获得波斯湾石油和印度洋战略性海上交通线的进入权,一个美中印“战略三角形”正在印度洋上呈现,而且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印度洋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塑造性力量。关于印度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本文揭示了印度海上安全战略观的演变、印度海上力量的发展、印度全方位的海上安全对外关系,认为印度所怀有的“印度之洋”的战略抱负面临内外的众多限制性因素。关于中国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本文涉及印度洋及印度洋地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对于国外尤其是美印盛行的所谓的中国“珍珠链战略”进行辨析,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行动对于中国远洋军力投射的启示、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印度洋战略的思考等方面,认为中国走向印度洋是一种战略上的势在必行之事;所谓的中国印度洋“珍珠链战略”在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是由美国首先杜撰并引起了国际社会极大关注甚至恶意炒作的话题,其对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尤其是中印关系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而国外专家依据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实际存在和中国海军地区外部署的经历所作的解读,对于中国思考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不无裨益。无论在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方面,中国在维护自身在印度洋地区正当的海上安全利益和集体利益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美国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本文指出美国为首的列强冷战以来尤其是冷战后在该地区的重大政治与军事活动,导致了其在印度洋海上安全变迁动力中的战略性支配地位。但美国对于整个印度洋地区并无一致的视角,其政治与军事资源分配是破碎的,难以对整个地区的安全作出可信的承诺。美国目前围绕印度洋海上安全大战略所展开的深入讨论及提出的各种方案,揭示了美国的印度洋大战略可能的演变方向。关于中美印双边及三边互动,本文揭示了中国的重大利益、印度的强烈抱负与美国在印度洋的确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三者在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反恐、反海盗等方面存在合作空间,以及由于力量格局变迁与政策理念分歧而可能激化潜在矛盾导致冲突,三方在印度洋既合作又对抗,从而呈现“非盟非敌”的三边互动态势,三方应当通过大国协调、机制建设与功能性合作等构建有序竞争的博弈关系。关于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秩序的构建,本文分析了印度洋地区海上安全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现状和构想。本文认为环印度洋联盟、印度洋研究集团、印度洋海军论坛具有成为一轨、二轨和技术层面的印度洋海上安全合作平台的潜质。印度洋海上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面临着众多的具体挑战。如果要创立一种印度洋海上安全机制,印度洋国家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它究竟应当是排它性的还是包容性的。从地区的长期稳定来看,一种围绕能源利益攸关者(能源进口依赖国、能源专营经济体和能源安全咽喉要道国)而构建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机制更具有前景。本文最后对中国的印度洋战略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着重思考印度洋战略及其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及其统筹协调问题、中国在探索陆海统筹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方面所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支柱国家”、中国印度洋“蓝水海军”能力建设、与地区国家的双边及多边海上安全合作等问题。
杨王诗剑[7](2016)在《进步?进化?——杂谈美国“福特”级航母首舰“福特”号》文中研究指明近日,美国海军最新一级核动力航母"福特"级首舰"福特"号完成了海试前的第一阶段测试,美国海军官网称其是"革命性的"。这说明,从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驶出的最新一级大型航母的首舰已基本具备了自主能力,此前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全球最强",正向世人展露其全部"獠牙"。沉默的回答背后危机四伏"福特"级是美国海军继"企业"级、"尼米兹"级后的第三型核动力航空母舰,令人不解的是,在"尼米兹"级航母已独步全
历伟[8](2016)在《思想史语境中的乔纳森·斯威夫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在学界的刻板印象中似是一个贫瘠的研究对象。随着西方学界“理论热”的消褪,早先围绕在斯威夫特小说及政治文本四周的各类理论话语“穿透式”的研究也逐渐式微;除却个别“斯学”专家在政治身份、族裔身份等“深度话题”上有所斩获之外,其研究基本走向停滞。出现此种情态,除了材料限制之外,研究视域的局促可能是主要肇因。反观英国文学汉语学界,长久以来对《格列佛游记》及少数散文文本的偏执和禁囿,加之对斯威夫特诗歌及非虚构类作品的“刻意”忽略,使得其研究总体上处于“同义反复”的尴尬地位,既无专着,更没有产生“深度专题”研究。本文正基于国内外前人学者的得失之上,欲以“思想史”视角切入斯威夫特研究;此举意味着研究必须回溯启蒙时期——寡头制稳定成长,教俗关系紧张,殖民贸易和商业化加剧,思想暗流彼此冲击震荡的时代语境中;以求得既能抵近文本细部,透视其美学特质,更能把此种美学特质置于宏大的“话语及思想织物”中综合考量。因此,在首章厘清学术成果及本文论述思路后,本文第二章首先以斯威夫特在“古今之争”中主张的“包容古今”此一文化立场为研究切口;继而在第二、三章中着力体现其宗教书写与政治文本中呈示出来的复杂姿态;并于第四章中勾连斯威夫特唯一的小说文本《格列佛游记》,着重探究政治、宗教诉求对其小说美学价值的“规约”。论文结构过程中,文本注重将“古今之争”“英国自然神论”“新哈林顿主义”“伍德币事件”“爱尔兰视角”等学界较为忽略的思潮、事件囊括进研究之中,以探究其动态关联时斯威夫特的政治、宗教、文化立场与道德诉求。
王宗涛[9](2014)在《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美国走向世界之巅的垫脚石,同时,也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战功卓着的世界名将,切斯特·尼米兹(1886.2.24-1966.2.20)是这些璀璨将星中较为耀眼夺目的一颗。尼米兹不但是着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也是美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在太平洋战场上,他率领美国太平洋舰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同时以超凡卓越的指挥才华和低调谦和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景仰。其海军思想不但为美国海军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对美国海军建设和作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海军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导言部分系统梳理了关于尼米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47年戎马生涯间,尼米兹身经百战,战功卓着,形成了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包括独特的战争观,对海权新诠释,海上实力和平论、海军战略、战术、建军、后勤保障、军事教育和军事指挥等多个方面。第一章主要阐述尼米兹军事思想萌芽时期的内容。该部分首先以时间为序,通过对尼米兹的人生轨迹的简要勾勒,使读者对他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全面理解尼米兹的军事思想奠定基础。然后从教育因素、马汉的影响来分析其军事思想形成的原因。在这一时期,尼米兹在不同岗位上作出了杰出的成绩,他发展了柴—电潜艇,改进了海上补给技术,首创了航母编队方式,海军教育思想与建设思想,实践了自己的治军原则。这些是尼米兹军事思想萌芽时期的主要内容,它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尼米兹军事思想形成既是对客观现实所做出的反映,也是长期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此极具生命力。第二章重点论述二战期间尼米兹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这是本文的重点。在太平洋战场上,尼米兹算无遗策,审时度势,根据战争局势的发展和对日作战的攻势,不断调整战略。采用航母编队作战、两栖登陆作战、海上破交战、信号情报战、轰炸等战术对抗日军,促使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尼米兹不但在军事战略、战术上出类拔萃,而且在海军建设装备方面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参与了海军后勤改革,成立了“服务十队”勤务部队,并研究出来新式组合式船坞等设施;在治军方面,尼米兹作为统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一方面镇定自若,富有责任感,组织协调能力强;另一方面他既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又能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采取多种举措提高军人素质,并赢得了上下级的一致认可。第三章,主要阐述尼米兹军事思想发展时期的内容。尼米兹本人崇尚和平,但也认识到正义战争对于维护和平和人权的重要性。他反对“先发制人”的战争,主张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核武器的“遏制威胁”扞卫和平。在“海权”方面,他与时俱进,强调空中力量和后勤保障对制海权的意义。面对二战后裁军的高潮,他竭力维护海军的独立地位,并提出了“海上实力和平论”。与此同时,他极度重视海军装备革新,尤其是核动力的应用。第四章,对尼米兹军事思想进行了评析。首先尼米兹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成立联合作战指挥部,统一指挥美军,实施区域联合作战;根据海军作战特点,他独具匠心把一个舰队分作两个战斗群来用,并且不干涉手下将领的现场指挥;在实战当中,注重集中兵力与奇袭灵活破敌;其次,通过与同时代麦克阿瑟、邓尼茨和山本五十六三位军事统帅比较,分析尼米兹军事思想的优缺点,总结出它的特点,也让本文更加立体饱满。从整个美国军事史来看,特别是从传统大舰巨炮的舰队决战到开启“海空致胜”航母时代来分析,尼米兹的军事思想是美国现代海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事实上,尼米兹是一位潜艇动力专家,海上补给鼎新的先驱,航母大规模作战奠基人,越岛作战的创始人,海上和平实力论缔造者,是领导美国海军不断胜利的卓越统帅。他的军事思想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对美国军事力量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尼米兹的军事思想不可能尽善尽美,本章最后兼论一些他军事思想的不足之处。
马捷[10](2014)在《论电视频道招商宣传片的设计与实现 ——以电视频道招商宣传片《超级战舰》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的电视内容不断丰富,频道节目制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各个电视台之间,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许多电视频道为了让吸引更多观众,培养忠实观众,在视觉包装上煞费苦心,在节目内容上精益求进。电视媒体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精品栏目是电视媒体战略营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电视频道经营都走了专业化道路,找到适合自身频道特色的营销手法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为了频道品牌的树立及发展,资源的整合,资金的投入,成为了十分现实的问题。电视媒体要完成一整条“产业链”必然会进行广告招商,其他企业品牌的支持促进了电视媒体的自身发展,也实现了品牌间的强强联合。电视台举办的广告资源招商推广会是电视媒体与各大企业沟通合作的平台,而招商推广会上的招商宣传片成为了体现频道品牌价值的最直接体现。为了达到较好的视觉感受,频道宣传片开始向商业广告制作学习。遵守简练鲜明的设计原则,使宣传片易于大众理解,有效传达;尽可能的展示频道与其他竞争对手所不同的专业特性或主张,成为留住观众的重要理由;树立频道品牌意识,在观众中打响品牌。本文首先说明了电视频道品牌的涵义,电视频道招商的目的以及电视频道招商宣传片的作用,阐述了我国电视行业发展现状。从第三章开始分析总结了电视频道宣传片的设计要点,选取了较为成功的频道招商宣传片案例,分析了它们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树立频道品牌。并且以湖北电视台为例,制作招商宣传片《超级战舰》,从商业视角入手探讨电视宣传片设计理念,分析为了扩大影响,在广告商中打响品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招商宣传片的设计思路与制作要点。通过对湖北省的地域特色的了解,顺应湖北卫视的改版升级,抓住其改版的精髓,把握战略核心,诠释频道品牌内涵。本文将以以下设计流程对设计项目的制作过程进行分析:对湖北电视台品牌进行文案设计——确定宣传片风格方案——分镜头设计——中期制作——渲染输出——剪辑合成——特效制作——配音配乐——修改定稿——完成。
二、2003全球新锐水面战舰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全球新锐水面战舰扫描(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
1.3 研究概念界定 |
1.3.1 城市更新 |
1.3.2 工业遗存 |
1.3.3 工业遗存更新 |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范围界定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
2.2.4.3 城市复兴 |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
2.4 小结 |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
3.3.2.1 缝合与叠置 |
3.3.2.2 内置与包络 |
3.3.2.3 并置与对偶 |
3.3.2.4 嵌固与植入 |
3.3.2.5 封存与再现 |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
3.9 小结 |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
4.9 小结 |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
5.7.1 梳理上位条件 |
5.7.2 编制建设方案 |
5.7.3 推进更新产策 |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
5.8.1 操作资金构成 |
5.8.2 运管团队构成 |
5.8.3 工作机制创建 |
5.9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
6.2 主要创新点 |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作者简介及成果 |
(3)基于强化学习的无人艇路径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人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路径规划技术研究现状 |
1.3.1 静态环境下路径规划技术 |
1.3.2 动态环境下路径规划技术 |
1.4 强化学习研究现状 |
1.4.1 强化学习在路径规划上的应用 |
1.4.2 强化学习算法分类 |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无人艇避碰基础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无人艇避碰规划基本理论 |
2.2.1 无人艇会遇态势分析 |
2.2.2 无人艇避碰责任划分 |
2.3 无人艇避碰危险度模型 |
2.3.1 无人艇安全会遇指标 |
2.3.2 无人艇的运动参数 |
2.3.3 无人艇碰撞危险度 |
2.4 强化学习基本理论 |
2.4.1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
2.4.2 强化学习的基本要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Q强化学习的狭窄水域路径规划 |
3.1 引言 |
3.2 经典Q-learning算法介绍 |
3.2.1 Q-Learning算法基本原理 |
3.2.2 Q-Learning算法收敛性证明 |
3.2.3 经典Q-learning算法仿真验证 |
3.2.4 Q-Learning算法优缺点分析 |
3.3 基于无人艇特性改进Q-learning算法 |
3.3.1 考虑无人艇回转性能动作空间优化 |
3.3.2 状态空间及Q表建模 |
3.3.3 基于模拟退火法的可变随机策略 |
3.3.4 路径规划算法设计与流程 |
3.4 无人艇狭窄水域路径规划仿真实验设计 |
3.4.1 环境模型设计 |
3.4.2 状态空间与动作空间设计 |
3.4.3 奖惩函数设计 |
3.5 无人艇狭窄水域仿真实验 |
3.5.1 算法参数 |
3.5.2 仿真实验 |
3.5.3 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强化-势场法的全局静态路径规划 |
4.1 引言 |
4.2 经典人工势场法介绍 |
4.2.1 人工势场法基本原理 |
4.2.2 人工势场法路径规划缺陷分析 |
4.3 基于强化-势场法的无人艇全局路径规划 |
4.3.1 局部稳定检测算法 |
4.3.2 目标点吸引力角度改变策略 |
4.3.3 虚拟局部稳定最小区域 |
4.3.4 强化学习自动机参数优化 |
4.3.5 路径规划算法设计与流程 |
4.4 无人艇全局路径规划仿真实验 |
4.4.1 仿真实验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动态强化-势场法的局部动态路径规划 |
5.1 引言 |
5.2 无人艇动态避碰模型 |
5.3 基于动态强化-势场法的局部路径规划 |
5.3.1 动态障碍物速度斥力场 |
5.3.2 安全区域向量场设计 |
5.3.3 无人艇局部动态避碰算法设计与流程 |
5.4 无人艇路径规划仿真实验 |
5.4.1 局部动态路径规划仿真实验 |
5.4.2 全局混合路径规划仿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无人水面艇自抗扰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水面艇航向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2 无人水面艇航迹跟踪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3 RBF神经网络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2 无人水面艇运动数学模型及干扰模型 |
2.1 无人水面艇运动数学模型 |
2.1.1 无人水面艇的运动坐标系 |
2.1.2 无人水面艇的线性数学模型 |
2.1.3 无人水面艇的非线性响应型数学模型 |
2.2 艉机模型 |
2.3 干扰数学模型 |
2.3.1 海风干扰 |
2.3.2 海浪干扰 |
2.3.3 海流干扰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ADRC航向控制 |
3.1 RBF神经网络 |
3.1.1 RBF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
3.1.2 RBF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
3.2 ADRC算法 |
3.2.1 ADRC算法的理论基础 |
3.2.2 ADRC的参数整定方法 |
3.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ADRC航向控制器设计 |
3.4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ADRC航向控制器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LOS的无人水面艇航迹跟踪控制 |
4.1 LOS制导算法 |
4.2 基于LOS的航迹控制器的设计 |
4.3 直线航迹跟踪控制的仿真验证 |
4.4 曲线航迹跟踪控制的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航向与航迹跟踪控制的实船实验 |
5.1 实验系统的设计 |
5.1.1 硬件设计 |
5.1.2 软件设计 |
5.2 航向跟踪控制的实船验证 |
5.3 航迹跟踪控制的实船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美国南海政策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
二、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综述 |
三、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本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1950年前美国涉足南海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美国海上力量兵临南海 |
一、美国与南海的关系始之于贸易 |
二、美国海上军事力量兵临南海 |
第二节 美国对菲律宾领土范围的界定 |
一、美西《巴黎和约》和《华盛顿条约》 |
二、《美英条约》 |
第三节 美国觊觎南海地缘战略价值 |
一、法国和日本争夺南海 |
二、日本占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
三、《开罗宣言》暗藏玄机 |
四、美国“帮助”中国接收南海诸岛 |
第二章 1950年至1970年的美国南海政策:敌对下的对华遏制 |
第一节 主导《旧金山和约》 |
一、拒绝《旧金山和约》给予中国南海主权 |
二、拒绝两岸中国人参加对日和会 |
第二节 构建南海军事包围 |
一、美国确立南海遏制中国政策 |
二、美国构建南海遏制中国军事包围圈 |
第三节 美国南海政策诱导南海主权争端爆发 |
一、美国的侵犯遭到中国抗议 |
二、美国南海政策诱导菲律宾侵犯中国南海主权 |
三、美国南海政策诱导越南侵犯中国南海主权 |
第三章 1971年至1991年的美国南海政策: “中立”下的对华遏制 |
第一节 “中立”政策与美苏南海争夺 |
一、美国对1974年西沙海战的立场 |
二、美国对1988年赤瓜礁海战的立场 |
三、美国与苏联争夺南海控制权 |
第二节 重回遏制: 美国加强关注南海主权争端 |
一、从“和平演变”到“重回遏制” |
二、美国加强关注南海主权争端 |
第四章 克林顿政府的南海政策: 开始遏制中国崛起 |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 |
一、遏制中国 |
二、接触中国 |
第二节 冷战后南海地缘战略价值增加 |
一、南海地缘战略经济价值增加 |
二、南海地缘战略政治价值增加 |
三、南海地缘战略军事价值增加 |
第三节 美国积极介入南海主权争端 |
一、1992: 影响克林顿政府南海政策关键年 |
二、“美济礁事件” |
三、遏制中国崛起: 克林顿政府南海政策新目标 |
第五章 小布什政府的南海政策: 坚持遏制中国崛起 |
第一节 “4.1”中美撞机事件与美国的“FON”计划 |
一、“4·1”中美撞机事件 |
二、“FON”计划的历史回顾 |
第二节 “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的南海政策 |
一、提高威慑中国的军事能力 |
二、加强美菲军事同盟关系 |
三、加快发展与越南的关系 |
第六章 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加大遏制中国崛起 |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
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出台 |
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 |
三、盖茨和希拉里拉开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序幕 |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深度介入南海主权争端 |
一、加强军事部署 |
二、加大军援菲律宾和越南 |
三、强化“航行自由” |
四、积极推动南海主权争端法律化 |
五、积极构筑“南海遏华联盟” |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深度介入南海争端原因探析 |
一、奥巴马政府认为中国不会和平崛起 |
二、奥巴马政府对“新型大国关系”心存戒心 |
三、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实施“抵销战略” |
结语 |
附录一 美国南海政策史料摘录(1898-2015) |
附录二 1995年5月10日美国国务院关于南海立场的声明 |
附录三 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关于美国南海立场的声明 |
附录四 2014年12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布报告《海洋界限—中国在南海的海洋主张》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个人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印度洋海上安全:研究意义与方法 |
一,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 海上安全研究基本概念 |
三, 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
四,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印度洋及其海上安全形势 |
第一节 印度洋海上安全的自然与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冷战后印度洋地区安全态势 |
第二章 “两洋战略”与美国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 |
第一节 美国“破碎的”印度洋战略态势 |
第二节 美国关于印度洋大战略的讨论 |
第三章 印度的“印度之洋”海上安全战略 |
第一节 印度对于印度洋的战略思考 |
第二节 印度的“印度之洋”战略及其前景 |
第四章 “中国的‘珍珠链’战略”与“和谐印度洋” |
第一节 中国走向印度洋的动因 |
第二节 “珍珠链”、“场所”、基地? |
第三节 “和谐印度洋”战略与“海上丝绸之路” |
第五章 中美印印度洋安全战略互动 |
第一节 美印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
第二节 中印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
第三节 中美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
第四节 中美印在印度洋的三边海上安全互动 |
第六章 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互动及安全缔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8)思想史语境中的乔纳森·斯威夫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缘起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综述 |
引言 |
一、期刊论文研究 |
二、硕士学位论文研究 |
三、着述、专题研究 |
结语 |
第二节 西方斯威夫特研究综述 |
一、传记与评述研究 |
二、作品整理及编撰 |
三、专题研究阶段 |
结论 |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与言说策略 |
一、文学(理论)研究的危机 |
二、文学的文化研究转向 |
三、思想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的耦合 |
四、思想史语境中斯威夫特研究的展开机制 |
第一章 斯威夫特与“古今之争” |
第一节 科技之光与哲学分野:英国“古今之争”溯源 |
一、科技革命中的英国性塑形 |
二、由“法”入“英”:“古今之争”的肇始与分野 |
第二节 1690年代英格兰思潮:“进步话语”中的思想拉锯 |
一、威廉·坦普尔的“崇古德性” |
二、从《答古今学术略论》到《法拉里斯信札》 |
第三节 多重面具与形式反讽:“离题话”中的崇古思想 |
一、被忽略的文本及其误读 |
二、“形式悖论”与“叙事面具” |
三、“离题话”中不离其旨的道德主张 |
第四节 调和古今:《书战》叙事裂缝中的文化抉择 |
一、“学术共和国”的纷争 |
二、“蜘蛛与蜜蜂”形象的“创造性叛逆” |
三、“调和古今”:斯威夫特的立场 |
余论 英国“古今之争”的多个侧面 |
第二章 斯威夫特的宗教书写 |
第一节 “占星闹剧”与“被迫死亡”:斯威夫特的宗教之刃 |
一、1708年的死亡预言与“身份”谋杀 |
二、游戏悬念的“延滞”与“自毁”装置 |
三、占星闹剧背后的宗教诉求 |
第二节 隐没的上帝:宗教世俗化与自然神论背景 |
一、启蒙思想、宗教改革与自然神论 |
二、约翰·洛克与自然神论 |
三、英国自然神论的结果及影响 |
第三节 《木桶的故事》戏谑之笔背后的虔敬之心 |
一、斯威夫特V.S廷代尔,失败的尝试 |
二、散漫各处的线索:指向《木桶的故事》 |
三、隐匿的寓言与炙燃的讽刺 |
第四节 保守主义牧师的忧思:斯威夫特布道文研究 |
一、道德真空的焦虑 |
二、“婚姻卖淫”与“买卖妻子”:两个道德指标 |
三、宗教书写中的政治立场 |
第三章 斯威夫特的政治身份研究 |
第一节 咖啡馆里的喧嚣:中产阶层与公共舆论空间 |
一、咖啡馆·阶层景观·政治冲动 |
二、识字率与教育革命中的宗教因素 |
三、出版印刷业的爆炸奇观 |
第二节《审査者》的政治审査:1710-1年英格兰政治图式 |
一、时局变幻中的舆情交锋 |
二、新朝政府合法性的证词 |
三、“经济人”、信用与女性譬喻 |
四、有破有立:党魁们的性格特写 |
第三节 新哈林顿主义谱系中的斯威夫特 |
一、“变节者”与政治身份难题 |
二、作为危机公关的《盟军的行为》 |
三、为托利最后一辩:《辉格党人公共精神》 |
四、新哈林顿主义:古典德性的脆弱平衡 |
第四节 分裂的爱尔兰英雄:“两间一卒”与“人肉筵宴” |
一、殖民困境与蛰伏的英雄 |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三、呼号的布商与独立宣言 |
四、“我们”中隐藏着“他们” |
五、《一个小小的建议》与“食人癖性” |
第四章 《格列佛游记》与政治转喻 |
第一节 启蒙思想的转捩与英国小说的兴起 |
一、主客体的统一与书写自觉 |
二、时间之轮的拆解与线性发展 |
三、空间感受的解缚与多维扩展 |
本节结论 |
第二节 愤世嫉俗者的“政治寓言 |
一、“哈哈镜”里的世相全景 |
二、“肉体叙事”:填充与排泄 |
三、“愤世嫉俗者”的忧思? |
第三节 厌新患者的“醉翁之意”:再看卷三“反科学” |
一、科技厌恶者? |
二、《游记》中的“伍德币” |
三、科技武装的暴政机器 |
本节结语 |
结论 |
附录1 斯威夫特年谱 |
附录2 斯威夫特生平参考年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 |
三、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尼米兹军事思想的萌芽(1901—1941) |
第一节 尼米兹的成长 |
一、 艰苦奋斗时期 1885-1901 |
二、 海军基层锻炼 1901-1922 |
三、 中高级岗位完善 1922-1941 |
第二节 军事思想萌芽条件 |
一、 军事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
二、 “海权论”影响 |
第三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
一、 重视技术进步思想 |
二、 完善海上补给思想 |
三、 创新海军战术新思想 |
四、 海军教育思想 |
五、 海军建设思想 |
(一) 增加海军编制 |
(二) 扩充文职人员 |
(三) 统一预备役和现役人员服装 |
第二章 二战期间尼米兹军事思想(1942-1945) |
第一节 形成军事思想条件 |
一、 经济因素 |
二、 军事科技因素 |
第二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
一、 战区战略 |
(一) 积极防御战略 |
(二) 进攻为主战略 |
(三) 重视战略反攻 |
二、 海军作战思想 |
(一) 航母编队作战 |
(二) 两栖登陆 |
(三) 海上破交战 |
(四) 重视信息情报 |
(五) 轰炸战术 |
三、 海军建设思想 |
(一) 后勤保障 |
(二) 提高人员素质 |
四、 治军思想 |
(一) 治军严格,赏罚分明 |
(二) 委以重任,人尽其才 |
(三) 尊上爱下,知人善任 |
第三章 二战后尼米兹军事思想发展(1945-1947) |
第一节 军事思想发展因素 |
一、 史无前例的裁军 |
二、 面临被合并危机 |
三、 空军与核武器至上的威胁 |
第二节 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
一、 战争观 |
二、 海权新诠释 |
三、 海上实力和平论 |
(一) 维护海军独立 |
(二) 维持强大海军 |
四、 武器装备思想 |
(一) 发展核动力航母 |
(二) 发展核动力潜艇 |
(三) 海军战舰核试验 |
(四) 均衡发展海军力量 |
五、 海军教育思想 |
第四章 尼米兹军事思想评价 |
第一节 尼米兹军事思想的特点 |
一、 战区联合作战 |
二、 一支舰队两套班子 |
三、 集中优势兵力与奇袭 |
四、 任务式指挥 |
第二节 与同时代海军将领的比较 |
一、 与麦克阿瑟军事思想的比较 |
二、 与邓尼茨“狼群战术”的比较 |
三、 与山本五十六军事思想的比较 |
第三节 在现代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 |
一、 航母大规模作战的奠基人 |
二、 越岛作战的创始人 |
三、 海上补给先驱之一 |
四、 海上实力和平论的缔造者 |
五、 太平洋战争中的卓越将领 |
第四节 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
一、 早期战略战术过于保守 |
二、 联合作战不力 |
三、 对妇女参战存有偏见 |
四、 过分强调发展海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论电视频道招商宣传片的设计与实现 ——以电视频道招商宣传片《超级战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具体研究方法 |
第2章 电视频道品牌宣传 |
2.1 电视频道品牌的涵义 |
2.1.1 电视频道品牌的概念 |
2.1.2 电视频道品牌的特点 |
2.1.3 电视频道品牌的包装 |
2.1.4 电视频道品牌的营销 |
2.2 电视频道招商宣传的概述 |
2.2.1 电视频道招商的目的和重要性 |
2.2.2 电视频道招商宣传片的出现及作用 |
第3章 电视频道招商宣传片的设计要点 |
3.1 整体结构框架的确定 |
3.2 文案的确定 |
3.3 风格的确定 |
3.4 色彩设计 |
3.5 文字特效 |
3.6 分镜脚本的确定 |
3.7 配音配乐 |
第4章 频道招商宣传片《超级战舰》的前期创意 |
4.1 制定工作流程 |
4.2 设计方案的背景资料 |
4.2.1 频道的包装原则 |
4.2.2 频道的包装理念 |
4.2.3 频道招商宣传片设计的现实依据 |
4.3 宣传片的文案设计 |
4.4 宣传片的风格定位 |
4.5 宣传片的色彩设计 |
4.6 宣传片的分镜头脚本 |
4.7 宣传片的配音配乐 |
第5章 频道招商宣传片《超级战舰》的设计制作 |
5.1 宣传片的制作分析 |
5.2 视频的编辑调整 |
5.3 特效素材的制作 |
5.3.1 文字特效的制作 |
5.3.2 粒子特效的制作 |
5.4 后期合成 |
5.5 制作经验总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2003全球新锐水面战舰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3]基于强化学习的无人艇路径规划方法研究[D]. 郭如鑫.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无人水面艇自抗扰控制[D]. 范兴宇.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美国南海政策史研究[D]. 贾庆军.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6]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D]. 石志宏. 南京大学, 2016(02)
- [7]进步?进化?——杂谈美国“福特”级航母首舰“福特”号[J]. 杨王诗剑. 兵器知识, 2016(08)
- [8]思想史语境中的乔纳森·斯威夫特研究[D]. 历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9]尼米兹军事思想研究[D]. 王宗涛.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3)
- [10]论电视频道招商宣传片的设计与实现 ——以电视频道招商宣传片《超级战舰》为例[D]. 马捷. 湖北工业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