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滕磊[1](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产品生产、国家税收创造、就业岗位供给、市场活力赋能等方面贡献巨大。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始终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现象,集中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既有中小企业经营历史短、抵押资产少、信用资本不足等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金融市场发育不足、金融结构不够合理、融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原因,另外,传统金融活动本身的运行逻辑,即其“嫌贫爱富”的风险-收益匹配机制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重要成因。从上述种种原因和特定的时代经济背景出发,国内外众多学者均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优序融资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普惠金融理论等角度为之提供解决之道,但总体而言,中小企业相对恶劣的融资环境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甚至在特定时期还出现较为强烈的反弹。例如,2018年之后我国中小企业就再次面临了较为严重的融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专门强调“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寻求中小企业融资便利的现实路径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各类数字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正凭借对于数据金融信息价值的挖掘和利用,持续展现其在实现金融普惠服务中的价值,这为原本缺乏信用数据信息而被传统金融体系所排斥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解决融资问题的新思路。那么,数字金融实现金融普惠的金融经济学逻辑是什么?是否能够真正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悖论?如果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其具体途径又是什么?另外,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全社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来源,众多处于企业发展种子期和萌芽期的创业企业同样是中小企业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创业融资约束,那么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同样对其具有融资约束缓解效应?这种效应又受到何种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能否将包括传统和新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金融监管机构等纳入数字金融创新系统,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较好的解决路径?以上均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首先,本文对中小企业和数字金融发展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回顾,并结合中国现实,深入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解决之道,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概念缘起、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和创新的核心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存在着强劲的需求和供给动力,其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则充分发挥了数字金融以金融普惠服务为核心的创新价值,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可行选择。其次,运用理论分析演绎的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是从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参与者的禀赋特征等出发,建立了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分析框架,为理解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打下了理论基础。二是在分析传统信贷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悖论的基础上,通过将数字普惠金融因素引入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如何通过发挥其普惠价值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普”、“惠”、“险”不可能三角悖论,通过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抵押资本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从而提升其进行各类项目投资的成功概率。第三,在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研究假说,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中小企业创业融资的实际效果。研究使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建立了基于现金-现金流融资约束指标的实证模型,固定效应和差分GMM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缓解效应,且相对国有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缓解效应更为明显。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两条路径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在具体的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方式中,投资和信贷服务的缓解效应最为明显。另外,基于创业资金是制约创业活动的核心约束条件,本文建立创业活跃程度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框架,固定效应和系统GMM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创业活动具有较为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使用深度对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覆盖广度,最后是数字化程度;在地区异质性检验中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中部地区创业活动的促进效果最好,其次是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也有一定的促进效果,而城镇化水平越低、社会资本越弱,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最后,在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融资约束实际效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了构建面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链,并将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构建监管沙盒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配置资源效应和有为政府的监管作用,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等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的技术性改造,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金融运行的方式,而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提供金融普惠服务,这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实际价值。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创新结合,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黄祺鹏[2](2021)在《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以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园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的不断发展,“健康中国”政策以及创新驱动的推动之下,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逐渐受到重视,且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力军,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健康中国2030”的建设极为关键。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面临自身创新能力弱、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承担风险能力差等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构建符合当前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测评分析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情况,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以适应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本文以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发展及其创新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寻找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综合、全面的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之间的权重,并采用线性加权函数综合评价方法对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进行评价。根据其现状以及评价结果找出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由观念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业务(技术)创新能力、营销创新能力以及制度创新能力5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组成。(2)目前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园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总体创新能力较低,其中管理创新能力、业务(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营销创新能力等方面尤为薄弱,是制约提升园区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力的重要原因。(3)基于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园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现状以及评价结果分析,存在以下问题:专业性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创新投入的资金不足、企业营销模式较为落后等问题。(4)针对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园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其创新力,本文建议如下:完善员工培训机制的建设,逐渐加大培训投入资金;切实加大创新投入,学会使用非市场逻辑;打造“体育+”价值链体系,通过合作形成成本友好型多用途资产的组织;市场定位采用归核化战略,开展体验营销等发展建议。
高樟[3](2020)在《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截至2019年底,中国有实质经营的中小企业有4800余万家。中小型企业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0%,超过六成以上的GDP由中小企业创造,同时这部分企业还创造了65%的国家专利和70%的技术创新,另外超过80%的新产品研发也是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还创造的81%的城市就业岗位。尽管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但高昂的融资成本和苛刻的融资条件依旧阻碍中小企业成长和快速发展,作为具有企业发展的血液之称的营运资金,获取方式和渠道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近年来金融业发展迅速,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丰富,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获取融资最重要也是最容易的渠道只有商业银行。资金问题已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最大障碍。我国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存在内部管理风险能力薄弱、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过于简单、为发展选择轻资本运营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对于银行传统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贸易融资审查模型审核要点相悖,很难获取相应融资。中小企业占我们企业总数的95%以上,相对大企业却只获得不到20%的信贷资源。早在2008年,我国就提出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工商银行作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2009年就推出了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在十多年的金融服务中,工商银行根据信贷业务中实际出现的问题,一直进行着信贷政策和策略的调整。由于国家政策管控、国际形势变化、违法骗贷犯罪猖獗等多重原因,工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研究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增长和发展、推进金融市场有序创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旨在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服务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理论及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描述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的现状,并通过SWOT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工商银行沈阳分行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指出社会环境问题、工商银行沈阳分行的问题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再次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首先制定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的发展战略,明确方向;其次从优化产品体系、完善贷款业务的内部管理机制,实施信贷营销组合模式、实施综合风险管理四个方面积极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体系;最后从资金、人员、风险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以推动工商银行沈阳分行的发展,并为其他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提供可供参考的借鉴。
刘晓夏[4](2020)在《江苏银行徐州分行科技支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我国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且企业经营风险性较大等独有特点,使得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传统商业银行进行融资比较困难。为此,政府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建立科技银行,在此背景下江苏银行(简称JSB)徐州分行科技支行应运而生。JSB徐州科技支行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徐州当地科创行业发展作出了相应贡献。然而,在经营过程中其短板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制约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JSB徐州科技支行为代表,希望能在解决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探讨JSB徐州科技支行实现“专业化经营、特色化发展、体系化运作、品牌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国内同类科技支行发展提供相应借鉴与参考。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研究前提下,首先,从微观视角系统分析JSB徐州科技支行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短板;其次,从宏观视角分析JSB徐州科技支行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与技术环境等;再次,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JSB徐州科技支行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通过策略组合选择SO策略和WO策略作为其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科技银行的先进发展经验,研究提出JSB徐州科技支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目标,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JSB徐州科技支行如何利用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技术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的口碑、客户定位、产品定位等优势,克服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系列短板,不断拓展市场业务空间。在策略提出过程中,以“有效控制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市场原则”“创新原则”“风控原则”,研究提出JSB徐州科技支行“专业化经营”“特色化发展”“体系化运作”“品牌化管理”的“四化”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时,为推动“四化”策略的顺利实施,研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一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设立专职岗位,打造专业化服务;二是依托科技,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有效降低“逆向选择”风险;三是多方平台合作,扩大客户基数,实现风险分摊,提升品牌影响力。以期通过JSB徐州科技支行“四化”发展策略的提出与实施,推动其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天宇[5](2020)在《中国特色小镇功能分析 ——从中小企业提升与乡村振兴互动的角度》文中认为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极大激发了我国的发展活力与潜力,使我国在各方面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尤其表现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带动我国整体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然而在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同时由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缺乏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协调共进,导致时至今日,农村发展仍然处于比较明显的滞后状态。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强调对农村发展、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全面支持,并且着重指出,没有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整体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需要有创新性思路的引领。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依据中国特色和具体国情来进行推进深化,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首先认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现代产业的坚实支撑(包括一、二、三产业)。农村整体与现代经济发展的严重脱节,农村现代化就是一种无本之木。因此,欲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农村高质量全面发展,必须依靠以现代产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要素在农村的植入、扎根、支撑及对农村传统体系的持续改造,打造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强大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发展与植入现代经济要素、依靠现代产业全面带动农村现代化发展方面,曾经有过许多积极的探索,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兴起,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早期代表有过辉煌的历史,极大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和农村日益富裕,对农村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之资金供应向大企业倾斜,技术人才和技术品牌的严重缺失,特别是国内市场环境总体上由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而路径依赖下的乡镇企业恰恰缺乏在过剩经济中最重要的竞争和发展利器——技术特色。在这些背景条件下,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前景日益渺茫。同时,我们也充分关注到,除了乡镇企业的衰落,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同样处于艰难困境之中,其原因与乡镇企业如出一辙,关键就是技术进步缓慢、缺乏大企业的技术引领、特别是缺乏极其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集聚协作平台,及因集聚协作而引发的众多技术进步激励效应。由此,特色小镇建设就具有重大意义:依托本地独特资源禀赋,瞄准我国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转型提升,引入集聚相关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及本地特色乡镇企业,细化分工协作,培育、壮大、发展具有明显现代意义的特色产业,成为农村发展最重要的经济依靠力量,以现代产业支撑并全面协调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及目前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不仅为乡村发展带来重要的现代力量,更重要的是,特色小镇建设历史性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大重要难题:即既通过集聚协作效应加速中小企业提升,又充分依靠这一支现代力量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实现两者有效互动提升。因此,特色小镇就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成为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集聚平台、乡村振兴的重要增长极、农村全面对接城市化和工业化及现代服务的重要通道。在这基础上,本文充分研究现代产业对传统农村的全面改造,认为现代产业带来了全新的革命性气息:现代产业本身是对传统农村产业的根本性改造;现代产业带来全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现代产业所要求的全新社会服务和空间环境;现代产业所带来的农村与外界全面对接等。本文同时进一步深化分析特色小镇的功能:第一,植入现代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将现代产业的根系进一步深入到乡镇一级,并且十分强调专业化集聚,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效应,壮大乡村发展的经济基础;特色小镇通过现代产业与乡村资源的对接,拉动乡村资源的价值回归,创造更多的乡村社会财富,成为乡村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增长极;第二,特色小镇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升机制。通过产业规模集聚协作效应,总体上加速中小企业技术进步:通过规模效应、协作效应、学习效应、品牌效应等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细分效应,更利于营造中小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良好环境。特色小镇及特色产业的市场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扩张,有利于中小企业所集聚的产业品牌与特色小镇品牌的提升。结合目前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两大发展难题(乡村振兴与中小企业提升)来研究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功能指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显着的中国特色和强烈的时代要求。特色小镇发展必须紧密契合乡村振兴与中小企业提升的迫切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并且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强调中国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为生命线,无“特”就无“特色小镇”。而产业特色愈明显,就愈能促进特色小镇更加蓬勃健康发展。本文最后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典范——浙江“大唐袜艺小镇”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令人鼓舞的是,从产业特色、品牌效应、企业提升、乡村富裕、农村发展等不同角度,“大唐袜艺小镇”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阶段性答卷。本文对中国特色小镇如何在全新的发展阶段,历史性契合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振兴和中小企业提升的三者互动关系与机制,进行了有一定创新性意义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清晰突出中国特色小镇的功能倾向。
邓鹏[6](2020)在《C公司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策略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融资租赁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末的稳步发展,已经成衔接金融资本和产业发展的纽带。在欧美国家,租赁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是和金融机构、保险业务、信托、证券并列的五大融资方式之一。在我国,融资租赁行业也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从西方金融体系中舶来的融资租赁,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市场细分和精细化、专业化。在当前经济周期步入下行通道的背景下,金融行业供给侧改革和强监管也给融资租赁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利率市场化,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及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给各类金融机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营销角度来看,融资租赁公司同样面临市场细分、目标客户和市场定位的问题。由于融资租赁公司的资源禀赋各异,在各自发展道路上必然会有的放矢,选取最擅长的业务领域和细分市场,但在此过程中,也会经历相对艰难的博弈和尝试。因此,结合宏观政策的导向和金融市场的现实需求,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束缚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金融强监管的态势也促使融资租赁行业不断加强自律,改革创新,自我扬弃。是继续秉持融资租赁的政信类平台业务模式,还是回归租赁本源,深耕产业,走经营性租赁发展之路,成为许多融资租赁公司面临当前竞争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以曾工作过的C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与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外部环境及演变趋势,针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和C公司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发展策略进行优化提升,重新设计其业务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规划、业务发展重点任务与主要内容、业务发展策略设计与实施计划、业务发展保障措施与绩效评价、业务发展技术创新与风险控制措施,促进C公司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做大做强,支撑公司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希望本课题研究能对破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一定帮助。
邢瑛[7](2019)在《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以及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市场和新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青岛市中小企业具有组织结构灵活、专业化程度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反应敏捷的特点,在科技创新的开展和实施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中小企业也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滞后以及科技创新投入相对较弱等诸多问题和局限。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研究正是为了切实了解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概念及基础理论的层层论述,总结出影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因素,在研究及分析国内外典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实施模式后,针对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相结合评价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发现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出影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为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罗亚轮[8](2019)在《四川省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增加就业推动民生的重要保障。传统制造业是一国工业的基础,是一国GDP的重要来源,也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伴随着全球经济乏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特点,这就对各行业各企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但我国传统制造业以粗放、密集劳动为主要发展方式,且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这种产能过剩是相对品质不高,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相对过剩。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之下,传统制造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创新协调绿色发展之路。四川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数量多,其发展虽灵活但也存在基础薄、抗风险能力弱、创新动力不足、资金短缺等方面问题。此外,四川省远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在川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这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走创新发展之路。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四川省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其存在的人才匮乏、资金不足及缺乏有力机制等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此外,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以及网络搜集整理的资料,本文主要涉及的四川省传统制造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因此,本文讨论的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以及统计的数据只涉及上述行业。本文以创新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小企业及传统制造业概念进行界定,并整理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有关创新发展的理论。其次,以详实的数据为支撑,分析四川省传统制造业企业取得的经济贡献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以及政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的成绩。深度分析其存在融资难、企业内外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及并究其原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企业提高自身创新发展能力,政府打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适应经济转型变化,以创新推动企业升级的对策。
陈平[9](2019)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小企业占据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转轨的当下,更是发挥着关键作用:贡献了60%的GDP、50%的税收、80%的就业岗位、65%的专利发明、80%的新产品开发、75%的科技创新。但是,融资问题是当下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一直以来,我国中小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方面,主要存在规模匹配、信息不对称程度低、业务激励强三方面特殊优势,因此相比于其他融资渠道,更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是,我国中小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过程中,也存在市场定位偏离、业务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导致服务中小企业的意愿和能力不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中小银行回归服务中小企业实体本源、加速传统业务模式改革创新等方面形成了倒逼,从而显着增强了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意愿和能力。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我国中小银行加速改革创新,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从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影响两方面进行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其次,本文分析了中小银行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机理和现状,以及互联网金融对中小银行增强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意愿和能力所产生的倒逼机制和现状。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运用Eviews7.0计量软件建立互联网金融、中小银行、中小企业三者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利用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小银行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但中小企业发展主要还是靠自身积累;第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倒逼中小银行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增强了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意愿和能力。最后,本文从中小企业、中小银行、金融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中小企业要实现互联网化诚信经营,提高信息披露程度,增加信贷可得性;中小银行要坚定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与互联网金融进行更加深度的融合,推进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意愿和能力;政府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并监督相关政策落实,且要积极搭建“银政”合作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王阳[10](2019)在《本土中小企业应对跨国巨头竞争的防御者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经济日渐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跨国贸易与跨国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各大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外的商业巨头都瞄准中国市场,这些跨国公司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如何利用发挥本土优势应对国外企业的冲击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以Niraj Dawer和Tony Frost提出的本土中小企业根据行业特征和自己意愿,可以选择“躲闪者”“防御者”“抗衡者”“扩张者”以应对跨国公司的市场竞争的策略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对H公司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将H公司作为国内中小企业的一个代表,通过对H公司的分析以点带面,为中小企业的竞争策略制定提供一些参考。通过竞争角色的要素分析,本文认为H公司可以选择“防御者”的竞争策略,并着重提出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策略措施:(1)利用已有优势稳固市场(2)个性定制和服务锁定“利基”客户(3)加强销售渠道建设,提高结构壁垒(4)保持市场敏锐性积极创新抢占先机(5)深化行业合作互利共赢。作者认为这是H公司当前防御者角色应当重点遵循和实施的竞争措施。并且对H公司未来可能发生的竞争角色转移的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指出了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的案例研究给同样在面对跨国竞争的某一类本土中小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期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 |
2.1.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来源 |
2.1.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研究 |
2.1.3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解决途径 |
2.2 数字普惠金融有关问题的研究 |
2.2.1 数字普惠金融的起源与理论基础研究 |
2.2.2 数字普惠金融的功能研究 |
2.2.3 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
2.3 文献评述 |
2.3.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文献评述 |
2.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献评述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核心概念 |
3.1.1 中小企业 |
3.1.2 融资约束 |
3.1.3 数字普惠金融 |
3.2 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理论 |
3.2.1 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理论 |
3.2.2 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理论 |
3.2.3 企业成长周期与融资需求规律 |
3.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理论 |
3.3.1 数字经济理论 |
3.3.2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理论 |
4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国际比较 |
4.1.1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与主要融资指标的比较 |
4.1.2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国际比较 |
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
4.2.1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类别 |
4.2.2 主要融资渠道的建设情况 |
4.3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境况 |
4.3.1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与其经济贡献度不匹配 |
4.3.2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
4.3.3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脆弱 |
4.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取得的积极成效 |
4.4.1 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和组织体系逐渐健全 |
4.4.2 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渐多元 |
4.4.3 数字技术应用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
4.4.4 融资成本有所下降,风险相对可控 |
5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与核心价值 |
5.1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 |
5.1.1 数字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 |
5.1.2 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基础与政策环境 |
5.2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动力与运行机制 |
5.2.1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供给动力 |
5.2.2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需求动力 |
5.2.3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
5.3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与核心价值 |
5.3.1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 |
5.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 |
6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 |
6.1 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解释 |
6.1.1 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 |
6.1.2 数字普惠金融参与者的经济特征 |
6.1.3 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及其均衡 |
6.2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传统融资悖论的破解 |
6.2.1 传统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 |
6.2.2 数字普惠金融对融资悖论的破解 |
7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一:基于现金流视角 |
7.1 研究假说 |
7.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 |
7.2.1 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 |
7.2.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
7.3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7.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7.3.2 数据来源和统计性描述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基准回归分析 |
7.4.2 异质性分析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融资约束的维度分析 |
8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二:基于创业融资视角 |
8.1 研究假说 |
8.2 计量模型与描述性统计 |
8.2.1 模型构建 |
8.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8.3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整体效果分析 |
8.3.1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基准回归分析 |
8.3.2 不同维度的回归结果分析 |
8.4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创业融资的影响因素 |
8.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
8.4.2 影响因素检验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课题项目与论文成果 |
致谢 |
(2)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以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园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空间充足、环境良好 |
1.1.2 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
1.1.3 “创新力”有助于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良性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国内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研究 |
2.1.2 国内关于中小企业创新研究 |
2.1.3 国内关于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及企业研究 |
2.1.4 国内关于体育企业的创新力研究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关于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
2.2.2 国外体育健身休闲发展现状研究 |
2.3 国内外关于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的研究 |
2.4 相关概念界定 |
2.4.1 体育健身休闲产业 |
2.4.2 中小企业 |
2.4.3 创新力 |
2.5 评价指标理论基础——企业创新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2 查阅文献资料 |
3.1.3 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3.1.4 实地调研 |
3.1.5 专家咨询 |
3.2 评价指标选取 |
3.2.1 观念创新能力 |
3.2.2 管理创新能力 |
3.2.3 业务(技术)创新能力 |
3.2.4 营销创新能力 |
3.2.5 制度创新能力 |
3.3 本章小结 |
4 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园企业为例 |
4.1 评价方法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综合评价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 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
4.3.1 整体创新力评价结果分析 |
4.3.2 创新力一级指标及创新力二级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上海市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调研提纲 |
附录2 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 |
附录3 上海市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4 |
附录4-a |
附录4-b |
附录4-c |
附录4-d |
附录4-e |
附录4-f |
附录4-g |
附录4-h |
附录4-i |
附录4-j |
附录4-k |
(3)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述 |
2.1 中小企业信贷相关理论 |
2.1.1 信贷理论 |
2.1.2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2.1.3 信贷配给理论 |
2.1.4 融资次序理论 |
2.2 营销相关理论 |
2.2.1 4Ps营销理论 |
2.2.2 4Cs营销理论 |
2.2.3 STP营销理论 |
2.3 中小企业信贷概述 |
2.3.1 中小企业概述 |
2.3.2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特点 |
2.3.3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影响因素 |
第3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现状 |
3.1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概况 |
3.2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状况 |
3.2.1 中小企业客户分布状况 |
3.2.2 中小企业信贷额度状况 |
3.2.3 中小企业贷款类型状况 |
3.3 现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 |
3.3.1 信贷政策 |
3.3.2 信贷营销策略 |
3.3.3 信贷营销策略的运行情况 |
3.4 现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 |
3.5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1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5.2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制定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政策分析 |
4.1.2 监管环境分析 |
4.1.3 业务需求分析 |
4.1.4 行业状况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运营平台分析 |
4.2.2 经营模式分析 |
4.2.3 品牌建设分析 |
4.2.4 产品定价分析 |
4.2.5 人力资源分析 |
4.3 SWOT矩阵 |
第5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策略制定 |
5.1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理念设计 |
5.1.1 提升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理念 |
5.1.2 信贷业务营销原则 |
5.2 市场定位策略 |
5.2.1 市场细分 |
5.2.2 目标市场选择 |
5.2.3 市场定位 |
5.3 信贷营销组合策略 |
5.3.1 产品策略 |
5.3.2 价格策略 |
5.3.3 分销渠道策略 |
5.3.4 促销策略 |
第6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资金保障 |
6.2 人力保障 |
6.2.1 完善聘用机制 |
6.2.2 培养专业人才 |
6.2.3 完善激励约束体系 |
6.3 风险保障 |
6.3.1 加强贷款贷前调查 |
6.3.2 加强贷款审查 |
6.3.3 从严放款核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2018年大中型客户贷款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市场调查问卷 |
(4)江苏银行徐州分行科技支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2.1 科技银行 |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 |
2.3 科技金融 |
2.4 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5 战略管理理论 |
2.6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JSB徐州科技支行发展现状研究 |
3.1 基本情况 |
3.2 市场地位 |
3.3 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 |
3.4 产品创新 |
3.5 管理及考核模式 |
3.6 资产质量 |
4 JSB徐州科技支行宏观环境分析(PEST) |
4.1 政治环境 |
4.2 经济环境 |
4.3 社会环境 |
4.4 技术环境 |
4.5 小结 |
5 JSB徐州科技支行发展SWOT分析 |
5.1 优势 |
5.2 劣势 |
5.3 机遇 |
5.4 威胁 |
5.5 组合策略 |
5.6 JSB徐州科技支行发展策略选择 |
6 JSB徐州科技支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出 |
6.1 国内外科技银行发展经验分析 |
6.2 JSB徐州科技支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提出 |
7 JSB徐州科技支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保障 |
7.1 加强支行团队建设 |
7.2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7.3 强合作、扩基数、树品牌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国特色小镇功能分析 ——从中小企业提升与乡村振兴互动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研究及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重点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与完善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进一步完善 |
第二章 特色小镇、中小企业提升和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 |
二、特色小镇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三、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 |
四、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 |
第二节 中小企业升级研究综述 |
一、中小企业升级的概念 |
二、中小企业升级路径 |
三、中小企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
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原因 |
第三节 乡村振兴研究进展 |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 |
二、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 |
四、乡村振兴的难点、障碍及其关键 |
第四节 特色小镇、中小企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简评 |
第三章 特色小镇、中小企业与乡村振兴三者契合互动的逻辑 |
第一节 三者互动关系所反映的现实发展困局 |
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与农村发展的脱节 |
二、中小企业亟需适宜发展平台加快转型提升 |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契合互动效应 |
第二节 三者契合互动的内在逻辑关系 |
一、乡村振兴是三者互动关系的中心目标 |
二、特色小镇是三者互动关系的中枢平台 |
三、中小企业提升:三者互动关系的动力因素及其契合 |
第三节 三者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 |
一、三者互动的目标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二、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增长极 |
三、中小企业转型提升:企业集聚理论的应用 |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中特色小镇的功能指向 |
一、农村全面对接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
二、植入现代产业,对接中小企业,打造现代经济体系 |
三、融入现代经济体系,挖掘乡村存量资源的现代价值 |
四、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我国乡村发展的样板 |
五、特色小镇引发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性完善的紧迫需求 |
第四章 中国特色小镇提升中小企业机制分析 |
第一节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
一、目前中小企业总体发展状况 |
二、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的表现 |
三、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 |
第二节 特色小镇提升中小企业的优势体现 |
一、更具针对性的综合服务优势 |
二、凸显产业链集聚的加速提升优势 |
三、比较城市地区的综合成本优势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小镇提升中小企业的特色功能 |
一、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孵化平台 |
二、特色产业:专业性中小企业竞争性的集聚 |
三、集聚效应:中小企业提升加速器 |
第四节 中国特色小镇提升中小企业的作用机制 |
一、集聚效应:特色小镇加速器的核心功能 |
二、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 |
三、集聚产生的协作效应 |
四、集聚产生的学习效应 |
五、集聚产生的品牌效应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小镇推动乡村振兴机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乡村振兴的阶段性要点及理论解释 |
一、当前中国乡村衰落主要表现及原因 |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与理论解释 |
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探讨 |
第二节 中国特色小镇推动振兴乡村的功能 |
一、增长极:中国特色小镇推动振兴乡村的核心功能 |
二、中国特色小镇推动乡村振兴的三大支撑功能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小镇振兴乡村的促进机制 |
一、资源要素集聚机制 |
二、现代发展动力机制 |
三、协调统筹融合机制 |
第四节 简要小结 |
第六章 大唐袜艺小镇:产业集聚转型提升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大唐袜艺小镇的发展演进 |
一、大唐镇基本概况 |
二、大唐袜艺小镇的产业演进过程 |
三、大唐袜艺小镇的空间演进过程 |
第二节 大唐袜业小镇发展效应分析 |
一、特色产业:集聚与集约效应 |
二、乡村振兴:综合带动效应 |
三、本地及周边地区现代化发展:带动效应 |
第三节 简要总结与借鉴 |
一、特色小镇的区位与资源特色 |
二、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培育 |
三、特色小镇的产业与文化融合 |
四、特色小镇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协作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中国特色小镇发展与中小企业提升和乡村振兴三者有效互动契合 |
二、中国特色小镇的适宜环境将加速中小企业提升 |
三、中国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振兴的功能机制 |
第二节 剖析特色小镇发展典型案例的启示 |
一、发挥优势,注重服务 |
二、搭建平台,强化融合 |
三、有机契合,互促共进 |
第三节 相关政策建议 |
一、在特色小镇的遴选与培育方面:产业产品特色是第一选择 |
二、在特色小镇的产业培育方面:专业化合作是主要方向 |
三、在特色小镇服务中小企业方面:适宜综合环境是重要考虑 |
四、在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制定乡村全面发展规划是重要保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6)C公司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策略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内容与研究框架 |
2.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相关文献综述 |
2.1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
2.2 国内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
2.3 国外融资租赁业务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
2.4 国内融资租赁业务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
3.融资租赁行业现状和机遇 |
3.1 总体概况 |
3.2 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方向 |
3.3 融资租赁市场竞争格局 |
3.3.1 国内融资租赁企业的竞争格局 |
3.3.2 国外融资租赁企业的竞争格局 |
3.4 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
3.4.1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
3.4.2 融资租赁面向中小企业的机遇 |
3.4.3 融资租赁的政策机遇 |
3.5 国内融资租赁行业发展困境探因 |
3.5.1 融资租赁与经济金融的周期协同性 |
3.5.2 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缺失 |
3.5.3 税收制度的完善,传统融资租赁业务难以为继 |
3.5.4 下游客户行业风险波动明显,信用风险剧增 |
3.5.5 融资租赁专业人才匮乏 |
3.6 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3.6.1 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起步晚 |
3.6.2 中小企业对融资租赁认知不足 |
3.6.3 中小企业的融资竞争力不足 |
3.6.4 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4.C公司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策略分析 |
4.1 C公司发展概况 |
4.2 C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现状 |
4.3 C公司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公司定位不清晰 |
4.3.2 融资租赁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
4.3.3 运营管理能力较弱 |
4.4 C公司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STP分析 |
4.4.1 市场细分(Segmenting) |
4.4.2 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 |
4.4.3 业务定位(Positioning) |
4.5 C公司的战略选择 |
5.C公司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策略优化方案 |
5.1 业务发展策略与目标规划 |
5.1.1 “类信贷”转向“真租赁”——错位竞争 |
5.1.2 服务实体经济—开辟中小企业融资新通道 |
5.1.3 打通产业链和供给侧-提高融资租赁渗透率 |
5.2 业务发展策略设计与实施计划 |
5.2.1 融资租赁业务向综合型、专业型转变 |
5.2.2 业务操作模块化、智能化、条线化 |
5.3 业务发展保障措施与绩效评价 |
5.4 业务发展技术创新与风险控制 |
5.4.1 产品线的创新 |
5.4.2 以IT技术创新为支点,撬动民营中小业务板块的难点 |
5.4.3 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思考 |
6.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 |
6.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科技创新理论研究 |
1.4.2 企业科技创新研究 |
1.4.3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研究 |
1.4.4 研究述评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中小企业概述 |
2.1.1 中小企业定义 |
2.1.2 中小企业的特点 |
2.1.3 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2.2 科技创新理论基础 |
2.2.1 科技创新内涵与主体 |
2.2.2 科技创新特征 |
2.3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研究 |
2.3.1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
2.3.2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研究 |
2.3.3 影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核心因素研究 |
2.4 层次分析法及其基本步骤 |
2.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2.4.2 构造判断矩阵 |
2.4.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2.4.4 层次总排序 |
3 国内外典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验借鉴与启示 |
3.1 国外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验借鉴 |
3.1.1 德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
3.1.2 日本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验 |
3.1.3 国外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启示 |
3.2 国内典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验借鉴 |
3.2.1 杭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经验 |
3.2.2 苏州“智造”高端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
3.2.3 广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验借鉴 |
3.2.4 国内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启示 |
4 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分析 |
4.1 青岛市中小企业概况 |
4.1.1 青岛市基本情况简介 |
4.1.2 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历程 |
4.1.3 青岛市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情况 |
4.2 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
4.2.1 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基本情况 |
4.2.2 青岛市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举措 |
4.2.3 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特点 |
4.3 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与评价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4.3.2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层次模型指标的确立 |
4.3.3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及一致性检验 |
4.3.4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模糊综合评价 |
4.3.5 层次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原因分析 |
4.4.1 科技创新环境方面 |
4.4.2 科技创新团队方面 |
4.4.3 科技创新管理方面 |
4.4.4 科技创新投入方面 |
4.4.5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 |
5 关于加强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
5.1 改善科技创新环境 |
5.1.1 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
5.1.2 优化融资渠道,提供定向金融扶持 |
5.1.3 中小企业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 |
5.2 调整科技创新团队结构 |
5.2.1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
5.2.2 积极开展岗位培训,拓宽员工知识层面 |
5.3 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水平 |
5.3.1 建立先进的创新管理理念 |
5.3.2 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
5.3.3 多元的信息渠道建设,建立良性沟通机制 |
5.4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
5.4.1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5.4.2 用好科技创新政策,获取科技创新补贴 |
5.5 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
5.5.1 依靠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依托 |
5.5.2 注重开发原创性创新项目或原发性科技成果 |
5.6 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
5.6.1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
5.6.2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务模式 |
5.6.3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应用价值 |
6 总结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
(8)四川省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小企业的概念 |
2.1.2 传统制造业的概念 |
2.1.3 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特征 |
2.2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创新的理论 |
2.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创新思想的梳理 |
2.2.3 西方经济学创新理论 |
3 四川省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
3.1 四川省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取得的成绩分析 |
3.1.1 企业技术创新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增强 |
3.1.2 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提升 |
3.1.3 政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
3.2 四川省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机遇分析 |
3.2.1 “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
3.2.2 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
3.2.3 电商时代带来新发展平台 |
3.3 四川省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装备陈旧技术落后 |
3.3.2 员工结构单一技术低 |
3.3.3 生产成本攀高利润薄 |
3.3.4 新政策下企业生存压力大 |
小结 |
4 四川省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创新发展的资源要素缺失 |
4.1.1 技术要素 |
4.1.2 人才要素 |
4.1.3 资金要素 |
4.2 发展理念落后 |
4.2.1 “短平快”定位忽视创新发展 |
4.2.2 创新意识淡薄阻滞创新动力 |
4.3 四川省区位劣势 |
4.3.1 深居内陆起步晚 |
4.3.2 远离发达地区难获先进技术资源 |
4.4 国内外环境不佳 |
4.4.1 复杂的国际关系提高生产成本 |
4.4.2 国内低端销售市场滋生生产惰性 |
4.5 政策性因素制约企业创新发展 |
4.5.1 培育模式重高新轻传统 |
4.5.2 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 |
4.5.3 融资渠道不畅通 |
4.5.4 人才引进乏力 |
4.5.5 环保政策缺乏弹性 |
小结 |
5 四川省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分析 |
5.1 夯实基础以保障创新发展资源要素 |
5.2 转变发展理念 |
5.2.1 转变发展定位,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
5.2.2 提高意识,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
5.3 变区位劣势为竞争优势 |
5.3.1 借力乡村振兴战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
5.3.2 加强东西部产业合作,推进转型升级 |
5.4 把握国内外发展机遇 |
5.4.1 紧抓“一带一路”倡议,融入国际市场 |
5.4.2 搭上电商发展快车,把握国内新机遇 |
5.5 强化政策支持 |
5.5.1 转变政府职能,加大传统制造业支持权重 |
5.5.2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保障企业创新成果 |
5.5.3 完善企业融资体系,降低融资门槛 |
5.5.4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
5.5.5 打造差异化环保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的文献综述 |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 |
二、中小银行概念界定 |
三、中小企业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综述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信贷配给理论 |
三、网络经济理论 |
四、长尾市场理论 |
第三章 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机理及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
一、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规模匹配 |
二、中小银行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 |
三、中小银行存在向中小企业贷款的较强业务激励 |
第二节 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二、中小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对中小银行改革创新的倒逼机制及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对中小银行改革创新的倒逼机制分析 |
一、对市场定位变革的倒逼分析 |
二、对业务模式创新的倒逼分析 |
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倒逼分析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银行改革创新的现状分析 |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
二、中小银行改革创新的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目的及方法 |
一、实证分析目的 |
二、实证分析方法 |
第二节 数据的选取与计量模型的建立 |
一、样本数据的选取及来源 |
二、计量模型的建立 |
第三节 实证结果总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总结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关于中小银行方面 |
二、关于中小企业方面 |
三、关于金融环境建设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10)本土中小企业应对跨国巨头竞争的防御者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策略概述 |
第一节 中小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
一、市场开拓的利基营销策略 |
二、利基市场的竞争策略 |
三、其他传统营销和竞争策略 |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分析 |
一、“全球化战略,本土化行动”的策略 |
二、“全球定位”的标准化营销策略 |
第三节 中小企业面对跨国巨头竞争策略研究 |
第三章 本土中小企业与跨国巨头竞争角色模式 |
第一节 中小企业抗衡跨国巨头策略框架的角色条件 |
一、角色定位的两个重要参量 |
二、所处角色位置的确立 |
第二节 H公司的行业结构和现状分析 |
一、H公司行业及公司简介 |
二、H公司所在行业现状和定位 |
三、H公司策略角色的维度分析 |
第四章 H公司“防御者”的竞争策略 |
第一节 防御者的一般竞争策略 |
一、优势防御策略 |
二、灵活多变策略 |
三、加强销售渠道建设策略 |
四、积极创新抢占先机策略 |
五、联合竞争策略 |
第二节 H公司的防御者策略实施 |
一、利用已有优势稳固市场 |
二、个性定制和服务锁定“利基”客户 |
三、加强销售渠道建设,提高结构壁垒 |
四、保持市场敏锐性积极创新抢占先机 |
五、深化行业合作互利共赢 |
第五章 H公司向“扩张者”或“抗衡者”策略的转变 |
第一节 向“扩张者”转变 |
第二节 向“抗衡者”转变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D]. 滕磊. 四川大学, 2021(02)
- [2]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类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以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园企业为例[D]. 黄祺鹏.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研究[D]. 高樟.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4]江苏银行徐州分行科技支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D]. 刘晓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中国特色小镇功能分析 ——从中小企业提升与乡村振兴互动的角度[D]. 王天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6]C公司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策略改进研究[D]. 邓鹏.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青岛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研究[D]. 邢瑛.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8]四川省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D]. 罗亚轮.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9]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研究[D]. 陈平.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10]本土中小企业应对跨国巨头竞争的防御者策略研究[D]. 王阳.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