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菜小孢子培养及其单倍体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影[1](2020)在《青花菜和花椰菜DH系的创制》文中指出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Italica)和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botrytis)是芸薹属甘蓝种中两种以幼嫩花球为食用器官的高品质、高营养蔬菜。当前,市售主流青花菜和花椰菜杂交品种多依赖于进口,我国自主创新选育的品种较少,竞争力差。因此,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高品质杂交种非常重要。然而,青花菜和花椰菜都是异花授粉作物,选育具有强杂种优势、性状优良的杂交种的前提是获得稳定的纯系,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可以解决此问题。本研究以20个不同基因型的青花菜和6个不同基因型的花椰菜为材料,对其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胚状体,然后对子叶形胚状体进行继代、成苗、生根培养,移栽成活后进行倍性鉴定,将青花菜材料鉴定出的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植株进行自交繁殖、园艺学性状调查以及优异DH系的筛选,为青花菜育种工作提供材料,花椰菜材料经小孢子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经过倍性鉴定,获得双单倍体植株。结果如下:1.基因型在青花菜小孢子培养中是影响胚状体发生的主导因素之一。在20个试材中有10个试材成功获得了胚状体,其中‘B4’胚诱导率最高,为10.5胚/蕾;‘B8’胚诱导率最低,仅有0.33胚/蕾,前者比后者多10.17胚/蕾。在胚状体再生发育方面,10个基因型青花菜存在显着差异,‘B8’在10个基因型中成苗率居首位,为94.27%,‘B7’成苗率最低为57.24%,二者相差37.03%。不同基因型青花菜的胚发育畸形率有差异,最高的是‘B2’,为16.89%,比胚发育畸形率最低的‘B8’高出14.52%。青花菜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均达到80%以上,其中‘B6’移栽成活率为96.30%,在10个基因型中最高。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了620株再生植株,共有335株双单倍体植株,平均双单倍体率为54.03%,其中最高为73.44%(B1)。对获得的DH系进行园艺学性状调查,‘Y5’和‘Y8’颜色蓝绿、花球紧实、花蕾大小一致、茎不中空,是综合性状最优的DH系。2.在6个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游离小孢子培养中,有4个基因型成功获得胚状体,4个基因型花椰菜产胚量差异显着,其中‘WB03’产胚量为9.67胚/蕾,‘WB01’仅获得球形胚状体,产胚量仅为0.16胚/蕾,前者单蕾产胚量是后者的60.43倍。试验表明,NLN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的处理比未加入活性炭的处理对花椰菜胚胎发生的作用显着不同,后者未获得胚状体。此外,3个基因型花椰菜在成苗上存在差异,其中‘WB03’的成苗率最高,高达94.44%,‘WB04’成苗率最低,为73.20%,并且它的死亡率最高,为10.55%。‘WB02’胚发育畸形率最高,为24.85%,而‘WB03’花椰菜胚发育畸形率最低,仅为3.33%。对成苗的再生植株进行移栽,花椰菜移栽成活率都在80%以上,移栽成活率最高的是‘WB04’,为90.12%。对花椰菜的再生植株进行倍性检测,发现在306株再生植株中共有122株双单倍体植株,平均双单倍体率为39.45%。
张娅[2](2019)在《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胚胎发生相关基因BcSERK1与BcCYP78A5的克隆和表达分析》文中认为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中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通过常规杂交育种需要多代自交才能得到优良的自交系亲本,然而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可以在1-2年内获得纯合株系。本文研究了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并对再生植株进行了倍性鉴定;探究了细胞穿透肽在不结球白菜小孢子上的应用;从不结球白菜中克隆了BcSERK1和BcCYP78A5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三个品种的不结球白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 0 mg·L-1、10 mg·L-1、20 mg·L-1、50 mg·L-1和100 mg·L-1谷胱甘肽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并对再生植株进行了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当谷胱甘肽浓度达10 mg·L-1时,‘青梗’和‘快菜’出胚率均达最高,分别为42胚/蕾和36胚/蕾;当谷胱甘肽浓度为20 mg·L-1时,‘二桩白’出胚率最高,达到20胚/蕾;之后随着谷胱甘肽浓度的升高,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出胚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将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s)应用到不结球白菜小孢子上,结果表明细胞穿透肽能够保护质粒,与质粒的最适比例为4:1;能够单独进入小孢子细胞,且能介导质粒进入小孢子细胞,但后期得到的胚状体未带荧光。2.BcSERK1开放阅读框(ORF)为1878 bp,编码氨基酸625个;含有两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信号肽;BcSERK1在进化过程中的保守程度较高,与甘蓝型油菜和野甘蓝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99.68%和99.04%;利用双酶切的方法构建PC1300-BcSERK1-YFP载体,采用基因枪介导的方法将其瞬时转入洋葱表皮细胞,发现BcSERK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显示:‘二桩白’出胚率可达6.67胚/蕾,而‘四九菜心’不出胚;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BcSERK1在两个品种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四九菜心’除根外的组织中表达量均低于在‘二桩白’中的表达量;在小孢子胚胎发生早期,BcSERK1基因在‘二桩白’各个时间点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在‘四九菜心’中的表达量。总之,BcSERK1在不结球白菜出胚材料除根外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不出胚材料,在小孢子胚胎发育早期的表达量均高于在其在不出胚材料中的表达量,且在小孢子胚胎发育早期其表达量呈下降趋势。3.BcCYP78A5开放阅读框(ORF)为1551 bp,编码氨基酸516个,等电点(pI)为4.99,相对分子质量为12.840355×104。氨基酸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cCYP78A5与甘蓝型油菜和野甘蓝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98.85%和97.69%,具有高度保守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游离小孢子培养后的0d、1d和21d表达量极低,在7-14 d表达量呈上升的趋势。采用VIGS(Virus-inducedgene silencing)技术沉默BcCYP78A5分析其在小孢子胚胎发生方面的功能,结果表明沉默BcCYP78A的植株与对照植株小孢子出胚率差异不显着。
张西林[3](2019)在《抗氧化剂对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及其再生植株倍性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在无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挤压研磨和温度、激光等胁迫处理,改变其原有的配子体途径,使其转向孢子体发育途径,并通过诱导和培养,使其发育为完整植株的技术。在不结球白菜育种中,传统的育种方法需要6~8年才能得到纯合植株,而小孢子培养技术只需要1~2年即可得到大量的双单倍体植株,大大减少了育种所需时间及成本。本研究对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以及小孢子再生植株培养和倍性水平鉴定进行探究,旨在提高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率,简化小孢子培养技术,提高不结球白菜纯合植株的获得效率,获得纯合材料,促进新品种的选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14个基因型不同的不结球白菜为材料,研究基因型对不结球白菜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4个品种全部得到胚状体,胚胎发生率达到100%,其中出胚率最高的为‘快菜’,平均达到26.8胚/mL,’NHCC-224’次之,平均达到12.9胚/mL,而‘NHCC-063’出胚率最低,只有0.2胚/mL。(2)根据出胚情况,选择3个出胚率有差异的品种(‘NHCC-224’、‘快菜’、‘NHCC-068’)探究抗坏血酸、不同配比的6-BA和抗坏血酸、抗坏血酸钠对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浓度为0~20 mg/L的抗坏血酸可以提高小孢子的出胚率,当浓度高于20 mg/L时抑制胚胎发生;同时添加6-BA和抗坏血酸比单独使用两者之一效果更佳,但对不同的基因型存在差异;0~0.2μmol/L的抗坏血酸钠可以提高出胚率,高于0.2μmol/L抑制胚胎发生。(3)以不同品种小孢子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为材料,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获得再生植株,其中‘苏州青×矮脚黄’的再生植株成活率最高,高达87.27%。(4)运用形态学鉴定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的方法对所得再生植株的倍性水平进行鉴定,发现随着倍性水平的增加,植株长势增强,叶片变大,花序变长;单倍体花蕾数量少且不饱满,无花粉。对所有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发现存在有单倍体、二倍体、四倍体和嵌合体,‘苏州青×矮脚黄’加倍率最高,为92%,而‘五月慢’加倍率最低,只有40%,‘苏州青×矮脚黄’、‘五月慢’和‘大丰菜’中均出现嵌合体。总体自然加倍率较高。
马钰莹[4](2019)在《小菘菜和奶白菜DH系的创制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小菘菜和奶白菜都是F1代的种子,品种资源比较少。小菘菜和奶白菜属于异花授粉植物,获得性状优良的杂交品种首先需要得到纯系,应用小孢子培养方法可以大大减少获得纯系的时间。本研究以8个小菘菜和3个奶白菜杂交商品种为试材,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并对获得的子叶形胚状体进行转胚、继代、生根培养,移栽成活后鉴定再生植株的倍性,对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植株进行自交繁殖,并进行亲和指数测定,调查DH系的园艺学性状,对筛选出的自交不亲和的小菘菜优良DH系配制杂交组合,并对杂交组合进行园艺学性状调查及小区产量分析。结果如下:1.在小菘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中,8个试材中有6个获得了胚状体,但6个基因型小菘菜胚诱导率间显着差异,其中‘18SY13’胚诱导率最高,为6.23胚/蕾;‘18SY14’胚诱导率最低,仅有0.25胚/蕾,两者相差5.98胚/蕾。6个基因型小菘菜成苗率存在差异,其中‘18SY13’直接成苗率最高为73.34%,比成苗率最低的‘18SY17’高52.23%。成苗后对所有小菘菜再生植株进行移栽,平均移栽成活率为95.57%。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了522株再生植株,共有331株DH系,平均双单倍体率为63.41%,其中最高为71.33%(18SY13)。对获得的DH系进行自交亲和指数测定,花期亲和指数在0.050.22之间;蕾期亲和指数在2.042.52之间。对获得的DH系经园艺学性状鉴定,发现‘SM002’株型直立,叶色亮绿,是优异的DH系。以课题组筛选的小菘菜自交不亲和系为母本,以新创制的5个DH系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114‘材料综合园艺学性状表现优异。2.在奶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中,3个试验材料均得到了胚状体,但3个基因型奶白菜胚诱导率之间表现差异,其中‘18SY01’胚诱导率最高,为1.92胚/蕾;‘18SY03’胚诱导率最低,仅有0.58胚/蕾,最高与最低差3.31倍。震荡培养不但提高了奶白菜子叶形胚的数量,而且加快了培养皿内胚状体的发育。3个基因型奶白菜间成苗表现差异,其中‘18SY02’的成苗率最高,高达58.62%;‘18SY01’的成苗率最低,为49.23%。对成苗的61株再生植株进行移栽,移栽成活58株,移栽成活率为95.08%。通过植株形态和流式细胞仪鉴定对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获得33个双单倍体,双单倍体率均在50%以上,其中‘18SY01’的双单倍体率最高,为60%。对获得的DH系进行自交亲和指数测定,测定结果:花期亲和指数<0.5,蕾期亲和指数>2。对由奶白菜获得的DH系进行园艺学性状调查,发现?BM001‘的综合园艺学性状较好。其中‘BM002’、‘BM012’叶片颜色与其它植株不同,叶片颜色为浅绿色,并能正常生长。
贾俊香[5](2019)在《基于小孢子培养的白菜类蔬菜种质创新》文中指出白菜类蔬菜属于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芸薹种(B.campestris,syn.B.rapa),多以幼嫩的叶片或花薹为产品器官,其种类繁多,广泛栽培的就有青梗菜、乌塌菜、奶白菜、小菘菜、菜心、紫菜苔等十余种,其适应性广、易于栽培,在我国蔬菜市场周年供应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以新青梗菜、乌塌菜、小菘菜、马耳菜、菜心以及上述蔬菜之间的杂交后代材料为试材,在优化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小孢子培养快速创制双单倍体纯系材料,并对获得的DH系进行了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白菜类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的优化在小孢子培养优化的体系中,4个青梗菜,1个小菘菜和5个菜心均获得了胚状体,表现出不同的胚胎发生能力。在3份材料XM2、QW3和QW4中,添加一定浓度的TDZ或FDT对胚状体的诱导有促进作用。当TDZ浓度为0.10.5 g·L-1时,胚诱导率显着高于对照,且当TDZ为0.5 g·L-1时,XM2胚胎诱导率最高,可达37.67胚·蕾-1。当添加的FDT浓度在0.10.3mg·L-1范围内时,三种材料胚状体诱导率显着高于对照,当FDT浓度为0.3mg·L-1时,试材QW4胚诱导率达到最高,为25.33胚·蕾-1;ZT或BR对培养的3种基因型菜心SC1、SC2和SC3的胚状体诱导均有促进作用。当添加的ZT浓度为0.02mg·L-1时,所用的3种菜心胚诱导率均显示最高,分别为6.60、15.00和16.40胚·蕾-1;当BR浓度0.02 mg·L-1时,SC3胚诱导率最高,21.67胚·蕾-1。当添加的山梨醇浓度在510 g·L-1范围内,青梗菜胚状体诱导率提高;且当山梨醇浓度为10 g·L-1时,QW4诱导率最高,可以达到20.75胚·蕾-1。添加MT、IAA或NAA浓度为0.025mg·L-1时,胚诱导率最高,17.67胚·蕾-1。3种表面活性剂浓度0.0001%mg·L-1时,胚诱导率最高,21.33胚·蕾-1。试验中摇床培养最佳速率为50 rpm·min-1,既改善了培养基的通气条件,又提高胚状体发育的同步性。热激1d时,胚状体发育最佳。2.多叶型耐抽薹青梗菜双单倍体纯系的创制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对新创制的具有持绿特性的青梗菜F2代材料进行培养,创制出叶片多耐抽薹的多叶型青梗菜DH系235份。添加一定浓度的MT、NAA和IAA对两种青梗菜QW1和QW2胚状体诱导有促进作用,3种药品浓度为0.025mg·L-1时,两种青梗菜胚状体诱导率达到最高。将全部的胚状体接种到MS培养基时,QW4成苗率最高,达68.67%。小孢子胚状体成苗的最佳时期为1525d内,且成苗率在63.3%76.7%。当NAA浓度0.050.1 mg·L-1之间,有利于再生苗根系的形成。4种青梗菜的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均在58%以上。两种青梗菜QW1和QW2基因型共获得具有持绿性状的青梗菜植株163株。获得的5个优异青梗菜DH植株花期亲和性指数经测定的结果均小于0.3,而蕾期亲和性指数测定结果均大于5,可以作为自交不亲和系在杂交制种中使用。3.多头菜心双单倍体纯系的创制试验中获得了多头、叶色油亮的纯和的菜心DH系203份,以青梗菜和菜心的杂交种为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改善了菜心出胚难、胚诱导率和再生率低的问题。0.10.5 mg·L-1 TDZ显着改善了小孢子胚形成,直接成苗率在60%以上,其中,基因型17sy06,0.5 mg·L-1的TDZ浓度直接成苗率最高,达81.67%。获得的双单倍体植株自然加倍率多数高于70%。小区总薹重最高的为SC09,达5775.7 g。CC01,CC11,CC02,CC03综合风味较好。菜心17sy07获得的DH系经鉴定其花期亲和指数结果均小于0.3,蕾期亲和指数经测定结果均大于3.9,具有自交不亲和性。一般配合力最高的为DH系SC04可以作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基因重组获得需要的稳定品种。特殊配合力最高的组合为SC07×奇2不育系,其次为SC16×019不育系,可以用做亲本选育一代杂交种。4.多叶型小菘菜双单倍体纯系的创制小菘菜和马耳菜杂交后获得小菘菜杂交种,经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了多叶型小菘菜DH系197份,其叶片数明显增多,叶片亮绿色,叶片上冲;植株分蘖力强,产量高,抗病能力增强,可作为杂交种选育的亲本材料。芸苔素内酯可以有效的促进孢子胚状体的诱导和植株再生,‘XM1’、‘XM2’和‘XM3’要求的最佳BR浓度分别为0.02 mg·L-1、0.01 mg·L-1和0.02 mg·L-1,平均诱导率分别为25.00、20.05和8.5胚·蕾-1,直接成苗率分别为87.00%、83.67%和74.00%。当添加的BR浓度达到0.08 mg·L-1时,胚诱导率和直接成苗率均下降。3种基因型小菘菜双单倍体自然加倍率在68.5%以上,其中XM1的双单倍体率最高,达70.63%。在对XM2获得的14个DH系的植物学性状鉴定中发现,DH系各个性状间差异较大,每个DH系表现整齐稳定。花期亲和指数小于0.5,蕾期亲和指数大于6.5,可以作为自交不亲和系在杂交育种中使用。5.紫叶菜心双单倍体纯系的创制菜心在小孢子培养时表现为出胚难,胚诱导率低,经过与紫叶青梗菜杂交以后,后代进行小孢子培养时,胚诱导均有提高,获得了紫叶菜心DH系122份。不同类型的菜心经小孢子培养,结果差异较大,三个杂交组合ZC1、ZC2和ZC3中,仅有ZC1和ZC2诱导出胚状体,ZC3在小孢子培养时添加了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也未出胚。0.0001%g·L-1的表面活性剂在小孢子胚状体诱导和植株再生均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胚状体诱导率在12个胚·蕾-1以上,直接成苗率在50%以上,随着浓度增加,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率逐渐下降,高浓度时出现了抑制,甚至不出胚现象。2种基因型紫叶菜心的平均双单倍体率在70%以上,其中ZC1的双单倍体率最高,达81.82%,在对获得的9个优良DH系的植物学性状鉴定中发现,DH系各个性状间差异较大,主薹和侧薹的高度和粗度对菜心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梁超凡[6](2018)在《不结球白菜高效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优化》文中指出小孢子培养技术是指利用细胞的全能性,结合现代细胞培养技术,使游离小孢子因受到外界刺激而改变其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转变为孢子体,最终发育成植株。与传统上通过自交获得纯系的方法相比,小孢子培养技术只需1-2年就可获得DH群体。本试验对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及小孢子植株培养和倍性的鉴定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游离小孢子出胚效率,简化小孢子培养技术,从而提高不结球白菜DH植株获得效率,促进新品种的培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12个不结球白菜的商品种为材料,探究基因型对不结球白菜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2个品种中,有10个品种得到胚状体,出胚发生率达到了 83.3%,其中出胚率最高的品种‘快菜’平均出胚情况为13.62胚/蕾;而‘奶白菜’品种只有0.12胚/蕾,高自交亲本与F1相比出胚率并无显着差异。(2)根据出胚情况,选取3个出胚率有差异的品种(‘快菜’、‘二桩白’、‘青梗菜’),探究激素6-BA、微量硼元素、花期、活性炭对小孢子出胚率的影响。当6-BA的浓度在0~0.06mg/L时会促进小孢子的出胚率,但当6-BA浓度大于0.06mg/L时,6-BA对小孢子出胚率有抑制作用;初花期或者盛花期的出胚率较高;硼元素能够增加小孢子的出胚率,但对不同基因型的作用存在差异;活性炭的作用主要发挥在前四天,到了第六天,活性炭的作用基本消失。(3)以‘快菜’、‘二桩白’、‘青梗菜’三种胚状体为材料,筛选出改良培养基(常规MS培养基+0.02mg/L NAA+2mg/L 6-BA+活性炭1mg/L+蔗糖浓度为3%+琼脂浓度为1.2%)能够简单有效地诱导小孢子胚状体发育成植株,最高的‘二桩白’品种成苗率为67.5%,而‘快菜’品种也有37.5%。(4)运用形态学及流式细胞仪对所得植株进行倍性鉴定,发现单倍体的植株长势较弱,叶片较小且皱缩,花序较小,不饱满,花蕾的数量少且干瘪瘦小,花粉少或无。在鉴定的26棵不结球白菜小孢子植株中,双单倍体有5株,单倍体有21株,无嵌合体发现,品种‘二桩白’加倍率为20%;品种‘快菜’加倍率为33.3%;品种‘青梗菜’加倍率为0%。
顾祥昆[7](2013)在《芥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育种和基础研究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芸薹属作物中。但芥菜小孢子培养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也较少,芥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完善芥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促进该体系在芥菜育种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本文选取不同类型的36份芥菜材料,通过显微观察确定大部分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所对应的花蕾长度,即为适合培养的花蕾大小;同时对供试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基因型、热激诱导条件、供体植株生长条件和外源ABA对芥菜小孢子培养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对两个芥菜小孢子植株群体进行倍性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芥菜处于单核靠边期的小孢子呈三棱形,有三条明显的萌发沟,体积比单核中期的小孢子要大,这些特征可作为进行小孢子快速显微镜检的形态学标志,用来确定处于单核靠边期的小孢子。2.适于芥菜小孢子诱导培养的花蕾,其长度范围一般是23mm,但基因型不同,各材料适宜培养的花蕾长度稍有差异。3.对36份芥菜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有16份诱导出胚,诱导率达44.4%,其中V03B0097和A12959出胚率最高,分别为5.87胚·蕾-1和5.54胚·蕾-1,其他14份材料出胚率较低。出胚率随基因型的不同表现出很大差异,本研究认为基因型是影响芥菜小孢子培养效果的决定性因素。4.适于芥菜小孢子培养的热激条件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差异。35℃、3d是本试验中较多材料适宜的热激条件,其他的热激温度、热激天数组合尽管适用的基因型范围不如35℃、3d广,但在本试验的部分材料小孢子培养中也表现较好的诱导效果。5.供体植株在较低的温度环境—25.7℃/14.25℃(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生长有利于芥菜小孢子诱导胚胎发生。6.不同芥菜基因型对外源ABA处理的反应不同,与对照相比,V03B0097在10uM的ABA处理下提高了小孢子胚胎发生率,V03C0001在ABA处理下却降低了小孢子出胚率,V03A0223、V03C0021和A10801的ABA处理结果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长期的外源ABA处理不利于芥菜小孢子培养。7. V03B0097和A12959两个芥菜小孢子植株群体均是由单倍体(1n)、双单倍体(2n)和嵌合体(1n+2n)组成的混合型群体。本研究中芥菜的自然加倍率较低,其中V03B0097群体的自然加倍率为21.52%,A12959群体的自然加倍率为5.39%。
王玉书[8](2012)在《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及红叶性状的SRAP标记》文中研究说明羽衣甘蓝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和蔬菜作物,但由于其为绿体春化植物,花芽分化所需时间长,两年才能完成一个有性生活周期,利用常规育种手段培育一个自交系需要68年。采用双单倍体育种方法替代自交系选育过程,可以有效地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小孢子培养便是一种高效的培育双单倍体的细胞育种技术,因此,优化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叶色是羽衣甘蓝最重要的观赏性状,开发与叶色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探索叶色形成机理和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的重要前提。本项研究以16个羽衣甘蓝杂交种为试材进行小孢子培养,分析小孢子胚状体的发生与发育、以及小孢子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筛选准确高效的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方法,探索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方法,鉴定培养所得DH系的自交亲和性及用其配制杂交种的园艺学性状;利用小孢子培养创制的DH系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2分离群体,筛选与红叶性状连锁的SRAP标记。获得了以下结果:1.优化了羽衣甘蓝小孢子胚诱导体系。研究证明了基因型是影响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中胚状体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供试的16个基因型材料中15个基因型获得了小孢子胚状体,但出胚品种的胚诱导率相差很大,最高的‘皱叶红心’和最低的‘白鸠’两者胚诱导率相差达1.94胚·蕾-1。花蕾长度在3.013.50mm范围内时,小孢子所处单核中晚期的比例最高,达67.31%。因此,在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时,选蕾长度应集中在3.013.50mm范围内,有助于胚状体诱导成功,此时花瓣与花药比在2/34/5。花蕾经4℃低温预处理可以提高胚产量,以处理24h效果最好,时间过长则会起反作用;小孢子培养前先在33℃热激处理24h有利于小孢子启动胚状体发育途径。培养过程中添加和更换培养基均能显着提高胚产量,加液培养更有利于提高胚产量。不同材料对激素反应不尽相同。‘波浪叶红心’在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中胚诱导率最高;‘红欧’以在添加0.10mg·L-16-BA的培养基中培养效果最好;‘白鸥’则在6-BA0.10mg·L-1+NAA0.10mg·L-1浓度组合的培养基中反应最好。振荡培养有利于胚状体的发生和发育,既能提高小孢子胚诱导率,又能促进子叶形胚发生,提高子叶形胚的比例,减少畸形胚发生率。2.建立了羽衣甘蓝小孢子胚高频再生植株体系。B5固体培养基最适合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的再生。小孢子胚形成后,转至B5培养基,萌发很快,胚芽迅速分化,有利于胚发育成再生植株。子叶形胚植株再生频率显着高于其它类型的胚。鱼雷形胚可以发育成子叶形胚,然后再发育成苗;也可以先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成植株。心形胚、球形胚和畸形胚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发育形成植株。最适宜的转胚时间是小孢子培养后的第25天。尽量减少胚状体在NLN液体培养基中滞留的时间,可以获得高的植株再生频率。小孢子胚转至固体培养基后,先在4℃低温培养一定时间,可以显着提高植株再生频率。‘白欧’和‘皱叶白心’的小孢子胚在4℃处理5d时效果最好;而‘皱叶红心’的胚在4℃处理2d后再生频率最高,但是低温处理时间不宜过长。接种到添加活性炭培养基上的胚状体萌发较快,再生植株生长健壮,成活率高。但是,添加活性炭并不能显着提高植株再生频率。添加适当浓度的AgNO3能促进小孢子胚发育形成植株。‘红欧’在添加3.0mg·L-1AgNO3处理中获得最高植株再生频率,‘皱叶红心’在添加5.0mg·L-1AgNO3的处理中植株再生频率最高。3.研究确定了羽衣甘蓝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及加倍方法。小孢子再生植株鉴定方法可以应用染色体计数的直接鉴定方法与形态学特征、气孔特征、花粉粒大小与活力、自交结实情况和流式细胞仪间接鉴定方法相结合。小孢子再生植株群体中,单倍体、双单倍体和四倍体同时存在,但不同基因型间再生植株的自然加倍率差别很大,对于自然加倍率低的基因型有必要进行人工加倍处理。在不同人工染色体加倍方法中,秋水仙素处理小孢子方法效果最好,在50mg·L-1处理36h时加倍效率为52.9%,显着高于对照;秋水仙素处理切根小植株处理效果最差,小植株死亡率很高;在试管苗浸根试验中以1000mg·L-1的秋水仙素处理植株根部4h的加倍效果最好,为44.8%,但这种方法容易造成根部损伤,移栽田间后生长较弱。4.鉴定筛选出一批优异的羽衣甘蓝DH系。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的优化,获得10个品种羽衣甘蓝来自不同胚状体的小孢子植株239株,经园艺学性状鉴定筛选出优异DH系18个。经自交亲和指数测定,所有DH系均符合自交不亲和系标准。利用DH系试配杂交组合,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7个。5.筛选获得了与红叶性状紧密连锁的SRAP标记。通过遗传分析证明了羽衣甘蓝红叶与白叶性状为一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红叶为显性。采用SRAP+BSA法,筛选获得了3个与红叶基因Re紧密连锁的SRAP标记,它们位于Re基因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2.2cM、6.4cM和3.7cM。
崔群香[9](2011)在《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培养及其胚胎发生机制》文中指出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中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不结球白菜营养丰富,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普遍栽培,近年来欧美等国家也广泛引种,逐渐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蔬菜。不结球白菜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了解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机理、提高小孢子胚胎发生频率及可重复性,从而建立稳定的培养体系,在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小孢子胚胎诱导技术研究以抽薹较早的4个不结球白菜品种为试材,对可能影响其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稳定的培养程序并利用该程序对18个品种进行培养以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从植株始花开始不断采摘幼嫩小花序进行培养,可以使植株上的花序长时间保持初花状态,延长适宜取材的时期,并有利于减少或克服部分品种由于裂蕾等导致的污染;2d或3d32.8℃预处理以及NLN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活性炭能够提高小孢子的胚胎发生频率;使用前将B5培养基以及NLN培养基的pH值调整至5.8可大大提高小孢子胚胎发生频率;B5培养基和/或NLN培养基添加0.05mg·L-16-BA有利于提高不结球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频率;利用该培养程序可使基因型反应频率达到88.9%,并使多数品种的胚胎发生频率达到或超过10胚/皿。2.小孢子胚胎萌发及炼苗移栽利用试验中获得的小孢子胚胎对部分影响胚胎萌发成苗的因素以及炼苗移栽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期间的热处理时间不同会影响小孢子成苗,热处理2d和3d后诱导产生的胚胎移栽成苗率较热处理1d的高;培养25d的胚胎在固体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胚胎根部插入培养基较平放培养基表面胚胎成苗率更高,低温预处理不能增加胚胎成苗率;含1.2%琼脂的B5培养基中添加0.4g·L-1活性炭和0.05mg·L-16-BA有利于小孢子胚胎直接成苗,‘青梗’小孢子胚胎成苗率可达93.51%;直接成苗的小孢子植株经过生根后更有利于移栽,移栽过程中注意保湿可使成活率达到74%以上。移栽后的多数小孢子植株能够现蕾开花。3.小孢子再生植株倍性鉴定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移栽成活的123株再生株进行倍性鉴定,对其中的113株进行了叶绿体计数分析,将两种方法鉴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进一步用形态法和减数分裂观察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培养再生植株中存在单倍体、二倍体和四倍体等不同倍性的植株,总自然加倍率为55.3%,但不同品种加倍率有一定的差异,‘华京’自然加倍率最低,为57.5%,‘华冠’为73.1%,‘夏绿2号’为80.0%,‘青梗’最高,达94.7%;叶绿体数目鉴定法与流式细胞仪鉴定的结果一致性很高,均达到92.8%以上。对结果一致的103株进一步分析则表明:无论是单一品种分别分析还是各品种综合分析,结果均表明不同倍性植株叶绿体平均数之间差异极显着;根据各不同倍性植株叶绿体平均数分布推断叶绿体平均数平均值(四舍五入)在不同倍性植株的分界为:单倍体≤9;10≤二倍体<16;四倍体等多倍体则≥16。叶绿体数分界法鉴定结果与田间形态鉴定倍性结果吻合,较流式细胞仪法更简便,该方法既可以在苗期利用莲座叶也可以在抽薹期利用薹生叶进行植株倍性鉴定。不同倍性植株在形态上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植株倍性越高植株生长势越强,花瓣先端也随倍性增加而变宽。单倍体减数分裂中期I出现10个单价体,中期Ⅱ观察到单价体5/5分离,花粉呈不规则的扁盘状;二倍体减数分裂正常,终变期、中期I可见到10个二价体,中期II出现两组各10条染色体,花粉三裂状;而四倍体中期II、后期Ⅱ及末期Ⅱ中染色体数目明显多于10条,中期II可观察到两组染色体中一组染色体数目为20个,其花粉常出现四裂或多裂。4.小孢子形成、发育及胚胎发生细胞学研究采用H33258荧光染色法研究了不结球白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并用FDA荧光染色法对小孢子游离后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终变期二价体多为棒状和环状。终变期、中期I和中期Ⅱ是染色体数目鉴定的最佳时期。1.5-2.49mm长的花蕾中花粉处于单核早至中期,2.5-3.0mm长的花蕾中花粉处于单核靠边期至2核早期。FDA染色反应显示单核靠边期小孢子活力最强,适宜进行培养。多数游离小孢子培养经历的发育过程与合子胚相似,并且胚胎发育迅速,6-9d产生大量球胚,13d开始出现子叶形胚胎。其发育途径既有白菜中普遍报道的B途径,也有第1次不对称分裂后营养细胞发育的A途径;第1次不对称分裂后,观察到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共同发育的现象即E途径,未发现生殖细胞单独发育。不同品种胚胎发育的途径存在一定的差异。
介智靖,闫晓红,方小平,杨洁,黄进勇,魏文辉[10](2010)在《甘蓝型油菜DH植株创建及其倍性的流式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以甘蓝型油菜大粒品系和小粒品系的小孢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取样时期、花蕾大小、培养基类型及添加成分对小孢子产胚率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小孢子再生植株及加倍植株进行了准确、快速的倍性分析。结果表明,始花期为最佳取蕾时期,花蕾大小在2.53.5mm为宜,培养基以液体培养基最好。培养基中加入0.1mg/L6-BA可以促进小孢子胚的发生,而活性炭对小孢子培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显示小孢子再生植株加倍后的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占49%,还存在少量的三倍体(11.3%)、四倍体(1.1%)及嵌合体(27.3%)植株。本研究为油菜材料的快速纯合及其DH系群体的构建等提供了新的经验。
二、油菜小孢子培养及其单倍体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小孢子培养及其单倍体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青花菜和花椰菜DH系的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意义 |
1.2 甘蓝种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3 甘蓝种蔬菜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 |
1.3.1 基因型 |
1.3.2 供体植株的生长环境 |
1.3.3 取样时期及试材生理状态 |
1.3.4 小孢子发育时期 |
1.3.5 材料预处理 |
1.3.6 小孢子接种密度 |
1.3.7 培养基类型及添加物 |
1.4 甘蓝种蔬菜游离小孢子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 |
1.4.1 基因型 |
1.4.2 胚状体状态 |
1.4.3 培养基及添加物 |
1.5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及加倍方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青花菜DH系的创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青花菜小孢子胚诱导率的差异 |
2.2.2 青花菜小孢子胚状体再生成苗 |
2.2.3 青花菜再生植株生根移栽 |
2.2.4 青花菜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2.2.5 青花菜DH系的园艺学性状调查 |
2.3 讨论 |
2.3.1 与其它青花菜小孢子培养研究的比较 |
2.3.2 基因型对甘蓝种蔬菜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影响 |
2.3.3 小孢子再生植株移栽 |
第三章 花椰菜DH系的创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因型对花椰菜小孢子胚诱导率的影响 |
3.2.2 NLN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对花椰菜胚诱导率的影响 |
3.2.3 不同基因型花椰菜小孢子再生成苗 |
3.2.4 不同基因型花椰菜再生植株生根与移栽 |
3.2.5 花椰菜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3.3 讨论 |
3.3.1 基因型对花椰菜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影响 |
3.3.2 活性炭的添加对小孢子胚发生能力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4.1 青花菜DH系的创制及鉴定 |
4.2 花椰菜DH系的创制 |
4.3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胚胎发生相关基因BcSERK1与BcCYP78A5的克隆和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芸薹属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2 游离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2.1 供体植株的基因型 |
2.2 供体植株的生理状况 |
2.3 小孢子发育时期 |
2.4 花蕾预处理方式 |
2.5 小孢子密度 |
2.6 培养基添加物 |
3 游离小孢子培养再生植株及其倍性研究进展 |
4 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
4.1 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细胞学研究 |
4.2 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
5 SERK基因研究进展 |
6 CYP78A5基因研究进展 |
7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 |
7.1 在育种上的应用 |
7.2 在基因工程上的应用 |
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谷胱甘肽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及细胞穿透肽介导的小孢子遗传转化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孢子发育过程 |
2.2 谷胱甘肽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出胚率的影响 |
2.3 细胞穿透肽在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上的应用 |
2.4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培养过程 |
2.5 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BcSERK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cSERK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2.2 不结球白菜BcSERK1系统进化分析 |
2.3 BcSERK1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
2.4 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BcSERK1基因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不结球白菜BcCYP78A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cCYP78A5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2.2 BcCYP78A5系统进化分析 |
2.3 BcCYP78A5在不结球白菜‘青梗’小孢子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
2.4 沉默BcCYP78A5对不结球白菜‘青梗’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抗氧化剂对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及其再生植株倍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2 植物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 |
2.1 供体材料的影响 |
2.2 培养体系的影响 |
3 小孢子植株的培养和倍性鉴定 |
3.1 小孢子再生植株培养 |
3.2 小孢子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
4 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 |
4.1 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进行远缘杂交或种间杂交 |
4.2 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进行抗病抗逆种质筛选 |
4.3 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进行诱变育种 |
4.4 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进行转基因 |
4.5 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构建遗传连锁图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影响因素探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供体植株及其生长条件 |
1.2 试剂及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4 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影响因素的探究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型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
2.2 AsA对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
2.3 不同配比的6-BA和AsA对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
2.4 抗坏血酸钠对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基因型对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
3.2 AsA对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
3.3 6-BA和AsA对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
3.4 抗坏血酸钠对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培养植株再生与倍性鉴定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培养过程 |
2.2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2.3 小孢子再生植株倍性的形态学鉴定 |
3 讨论 |
3.1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培养 |
3.2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倍性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获得成果情况 |
致谢 |
(4)小菘菜和奶白菜DH系的创制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芸薹属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概况 |
1.2 小孢子培养在芸薹属蔬菜的应用 |
1.3 芸薹属蔬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 |
1.3.1 供体植株的基因型 |
1.3.2 供体植株的生长环境条件 |
1.3.3 花期选取时期 |
1.3.4 小孢子发育时期 |
1.3.5 小孢子预处理 |
1.3.6 培养基成分 |
1.3.7 小孢子培养密度 |
1.3.8 震荡培养 |
1.3.9 影响胚状体成苗的因素 |
1.4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及单倍体加倍方法 |
1.5 小孢子培养在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小菘菜DH系的创制与利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小菘菜小孢子胚诱导率的差异 |
2.2.2 小菘菜小孢子胚状体再生成苗 |
2.2.3 小菘菜再生植株移栽 |
2.2.4 小菘菜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2.2.5 小菘菜DH系的园艺学性状 |
2.2.6 小菘菜DH系自交亲和性测定 |
2.2.7 小菘菜杂交组合的园艺学性状鉴定及小区产量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与其它小菘菜小孢子培养的比较 |
2.3.2 不同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影响 |
2.3.3 小孢子再生植株移栽 |
第三章 奶白菜DH系的创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因型对奶白菜小孢子胚诱导率影响 |
3.2.2 震荡培养对胚状体发育的影响 |
3.2.3 奶白菜小孢子胚状体再生成苗 |
3.2.4 奶白菜再生植株移栽 |
3.2.5 奶白菜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
3.2.6 奶白菜DH系的园艺学性状鉴定 |
3.2.7 奶白菜DH系自交亲和性测定 |
3.3 讨论 |
3.3.1 不同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3.3.2 震荡培养对胚状体发育的影响 |
3.3.3 小孢子DH系的自然加倍率 |
结论 |
1.小菘菜DH系的创制及利用 |
2.奶白菜DH系的创制及鉴定 |
3.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小孢子培养的白菜类蔬菜种质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白菜类蔬菜的起源及演化 |
1.2 白菜类蔬菜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 |
1.2.1 远缘杂交 |
1.2.2 小孢子培养 |
1.2.3 体细胞杂交 |
1.2.4 分子育种 |
1.3 小孢子培养的意义 |
1.3.1 筛选突变体 |
1.3.2 加快育种进程 |
1.3.3 转基因受体 |
1.3.4 基因定位 |
1.4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研究概况 |
1.5 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 |
1.5.1 基因型 |
1.5.2 植株的生长条件 |
1.5.3 小孢子发育时期 |
1.5.4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6 小孢子胚胎生长发育与植株再生 |
1.6.1 内因影响 |
1.6.2 外因影响 |
1.7 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及加倍方法 |
1.7.1 形态鉴定 |
1.7.2 染色体计数 |
1.7.3 流式细胞仪鉴定 |
1.7.4 小孢子植株加倍技术 |
1.8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 |
1.8.1 在育种上的应用 |
1.8.2 在基因工程上的应用 |
1.8.3 在创制突变体上的应用 |
1.8.4 在QTL定位上的应用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白菜类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的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小孢子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
2.1.3 小孢子胚状体成苗、生根和移栽 |
2.1.4 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
2.1.5 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因素的研究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材料的基因型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2.2.2 噻苯隆(TDZ)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2.2.3 氟啶酮(FDT)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2.2.4 玉米素(ZT)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2.2.5 芸薹素内酯(BR)对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2.2.6 山梨醇(SL)对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2.2.7 振荡培养对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2.2.8 热激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2.2.9 褪黑素、吲哚乙酸和α-萘乙酸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2.2.10 表面活性剂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三章 多叶耐抽薹青梗菜双单倍体纯系的创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植物的基因型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3.1.4 褪黑素(MT)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3.1.5 吲哚-3-乙酸(IAA)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3.1.6 α-萘乙酸(NAA)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3.1.7 材料的基因型对小孢子胚状体成苗的影响 |
3.1.8 胚状体的发育时期对再生成苗的影响 |
3.1.9 不同NAA浓度对幼苗生根的影响 |
3.1.10 再生植株的持绿性鉴定 |
3.1.11 DH系的评价鉴定及利用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材料的基因型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3.2.2 褪黑素(MT)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3.2.3 吲哚-3-乙酸(IAA)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NAA)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3.2.5 不同基因型对小孢子胚状体成苗的影响 |
3.2.6 小孢子胚状体的发育时期对成苗的影响 |
3.2.7 不同NAA浓度对小孢子培养再生苗生根的影响 |
3.2.8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3.2.9 再生植株的持绿性状鉴定 |
3.2.10 青梗菜DH系植物学性状的鉴定 |
3.2.11 DH系自交亲和性指数测定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多头菜心双单倍体纯系的创制 |
4.1 植物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噻苯隆的制备 |
4.2.2 不同基因型菜心小孢子胚诱导率的差异 |
4.2.3 噻苯隆(TDZ)对小孢子胚形成的影响 |
4.2.4 NLN培养基中的TDZ处理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4.2.5 再生植株倍性鉴定方法 |
4.2.6 DH系植株评价利用 |
4.2.7 数据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不同基因型菜心间小孢子胚诱导率的差异 |
4.3.2 噻苯隆(TDZ)对小孢子胚形成的影响 |
4.3.3 NLN培养基中的TDZ处理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4.3.4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4.3.5 DH系的植物学性状鉴定 |
4.3.6 DH系产量分析 |
4.3.7 DH系自交结实鉴定 |
4.3.8 DH系风味品质的鉴定 |
4.3.9 DH系成份分析 |
4.3.10 DH系配制杂交组合调查结果 |
4.3.11 DH系配合力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多叶型小菘菜双单倍体纯系的创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小菘菜小孢子成胚研究 |
5.1.4 小菘菜小孢子胚状体成苗研究 |
5.1.5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方法 |
5.1.6 DH系的植物学性状鉴定 |
5.1.7 自交结实鉴定 |
5.1.8 试验设计 |
5.2 结果分析 |
5.2.1 基因型对小菘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5.2.2 芸苔素内酯(BR)对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
5.2.3 BR对小菘菜胚状体成苗的的影响 |
5.2.4 小孢子植株的倍性鉴定 |
5.2.5 再生植株田间植株形态学鉴定 |
5.2.6 再生植株自交结实鉴定 |
5.3 小结 |
第六章 紫叶菜心双单倍体纯系的创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植物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紫叶菜心小孢子成胚研究 |
6.1.4 紫叶菜心小孢子胚状体成苗研究 |
6.1.5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方法 |
6.1.6 DH系植株评价利用 |
6.2 结果分析 |
6.2.1 不同材料的基因型间小孢子胚诱导率的差异 |
6.2.2 泊洛沙姆(F-68)对紫叶菜心小孢子胚诱导率的影响 |
6.2.3 吐温20(T-20)对紫叶菜心小孢子胚诱导率的影响 |
6.2.4 曲拉通(T-100)对紫叶菜心小孢子胚诱导率的影响 |
6.2.5 泊洛沙姆(F-68)对紫叶菜心小孢子胚诱导成苗的影响 |
6.2.6 吐温20(T-20)对紫叶菜心小孢子胚诱导成苗的影响 |
6.2.7 曲拉通(T-100)对紫叶菜心小孢子胚诱导成苗的影响 |
6.2.8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6.2.9 紫叶菜心DH系的植物学性状鉴定 |
6.2.10 DH系产量分析 |
6.2.11 DH系自交结实鉴定 |
6.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不结球白菜高效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小孢子培养技术进展 |
2 植物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 |
2.1 供体材料的影响 |
2.2 培养体系的影响 |
3 小孢子植株的培养与倍性鉴定 |
3.1 小孢子植株培养 |
3.2 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 |
4 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 |
4.1 在育种的应用 |
4.2 在基因工程的应用 |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供体植株及其生长条件 |
1.2 试剂及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4 影响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因素的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2.2 花期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2.3 硼元素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2.4 活性炭施加时间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2.5 6-BA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3.2 花期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3.3 硼元素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3.4 活性炭施加时间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时间 |
3.5 激素6-BA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小孢子植株的培养与倍性鉴定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孢子植株培养过程 |
2.2 小孢子植株的倍性鉴定 |
2.3 小孢子植株的形态学鉴定 |
3 讨论 |
3.1 小孢子植株的培养 |
3.2 小孢子植株的倍性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7)芥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芸薹属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
1.1.1 总体概况 |
1.1.2 芥菜小孢子培养研究概况 |
1.2 影响小孢子培养的因素 |
1.2.1 内因 |
1.2.2 外界影响因素 |
1.3 小孢子胚状体植株再生研究 |
1.3.1 小孢子胚状体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 |
1.3.2 再生植株的倍性研究 |
1.4 小孢子培养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花蕾长度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关系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 |
2.2.2 试剂与仪器 |
2.2.3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显微观察 |
2.3.2 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所对应的花蕾长度 |
2.4 讨论 |
第三章 基因型、热激条件及供体植株生长条件对芥菜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 |
3.2.2 试剂与仪器 |
3.2.3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小孢子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
3.3.2 基因型对小孢子胚产量的影响 |
3.3.3 热激条件对芥菜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
3.3.4 供体植株生长条件对芥菜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外源 ABA 对芥菜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试剂与仪器 |
4.2.3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小孢子植株的倍性鉴定与形态学比较 |
5.1 引言 |
5.2 试剂与仪器 |
5.2.1 主要试剂 |
5.2.2 主要仪器 |
5.3 材料和方法 |
5.3.1 材料 |
5.3.2 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小孢子胚状体的萌发与分化 |
5.4.2 小孢子植株的倍性鉴定 |
5.4.3 单倍体与双单倍体植株的形态学比较 |
5.5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及红叶性状的SRAP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 |
1.1.1 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概念和意义 |
1.1.2 小孢子的发育途径 |
1.1.3 小孢子培养的基本程序 |
1.1.4 小孢子培养技术的研究概况 |
1.1.5 影响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 |
1.1.6 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 |
1.1.7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方法 |
1.1.8 染色体加倍方法 |
1.1.9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移栽 |
1.2 分子标记及在蔬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2.1 DNA 分子标记 |
1.2.2 分子标记的获得 |
1.2.3 蔬菜作物质量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状体的诱导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羽衣甘蓝小孢子胚发生的细胞学观察 |
2.2.2 花蕾大小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关系 |
2.2.3 基因型对小孢子胚发生的影响 |
2.2.4 花蕾低温预处理对小孢子胚发生的影响 |
2.2.5 高温预处理对小孢子胚发生的影响 |
2.2.6 更换和添加培养基对小孢子胚发生的影响 |
2.2.7 6-BA 和 NAA 对小孢子胚发生的影响 |
2.2.8 振荡培养对小孢子胚发生和发育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三章 羽衣甘蓝小孢子植株的再生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本培养基对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影响 |
3.2.2 琼脂浓度对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影响 |
3.2.3 胚状体发育阶段对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影响 |
3.2.4 胚龄对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影响 |
3.2.5 低温处理对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影响 |
3.2.6 活性炭对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影响 |
3.2.7 AgNO_3对小孢子胚植株再生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羽衣甘蓝小孢子植株倍性变异与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小孢子植株形态性状的鉴定 |
4.2.2 小孢子植株叶片气孔特征 |
4.2.3 小孢子植株根尖染色体数目 |
4.2.4 小孢子植株花粉母颗粒形态与活力 |
4.2.5 小孢子植株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记数 |
4.2.6 小孢子植株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 |
4.2.7 小孢子植株自交结实情况 |
4.3 小结 |
第五章 羽衣甘蓝小孢子植株染色体加倍方法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基因型材料染色体自然加倍率的差异 |
5.2.2 秋水仙素处理小孢子的加倍效果 |
5.2.3 秋水仙素处理试管苗的加倍效果 |
5.2.4 秋水仙素浸根处理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果 |
5.3 小结 |
第六章 羽衣甘蓝 DH 系的园艺学性状鉴定与利用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DH 系园艺学性状调查结果 |
6.2.2 DH 系自交亲和性鉴定结果 |
6.2.3 杂交组合性状调查结果 |
6.2.4 双单倍体自交后代及其杂交组合的整齐性鉴定结果 |
6.3 小结 |
第七章 羽衣甘蓝红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及 SRAP 标记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材与试剂 |
7.1.2 试验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红叶性状的遗传分析 |
7.2.2 基因组 DNA 质量的检测 |
7.2.3 亲本间多态性的筛选 |
7.2.4 基因池的 BSA |
7.2.5 单株验证及遗传距离估算 |
7.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培养及其胚胎发生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1.1 小孢子培养的意义 |
1.2 芸薹属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
1.3 影响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因素 |
1.4 小孢子胚胎发育及植株再生 |
1.5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研究 |
1.6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加倍技术研究 |
2 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
2.1 细胞学研究进展 |
2.2 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机制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研究进展 |
3.1 RT-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3.2 荧光定量PCR主要类型 |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特点 |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展望 |
第二章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热激处理对小孢子胚胎诱导频率的影响 |
2.2 活性炭对小孢子胚胎诱导频率的影响 |
2.3 B_5-13洗涤培养基pH值对胚诱导率的影响 |
2.4 6-BA对胚诱导率的影响 |
2.5 不同品种小孢子胚胎发生频率 |
2.6 供体植株花期及摘花序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2.7 培养基中CaNO_3浓度对胚胎发生频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胎发生频率的影响 |
3.2 供体植株花期及摘花序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3.3 热激处理对小孢子胚胎诱导频率的影响 |
3.4 培养基pH值对小孢子胚胎诱导频率的影响 |
3.5 培养基中不同成分及其浓度对胚胎诱导频率的影响 |
第三章 小孢子胚胎萌发及炼苗移栽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温及胚胎摆放方式对胚胎萌发的影响 |
2.2 不同培养基对胚胎萌发的影响 |
2.3 不同胚龄对胚胎萌发的影响 |
2.4 不同热激时间对胚胎萌发的影响 |
2.5 生根及移栽成活 |
3 讨论 |
3.1 小孢子胚胎萌发成苗 |
3.2 小孢子再生植株移栽 |
第四章 小孢子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倍性鉴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 |
2.2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鉴定 |
2.3 利用形态鉴别倍性 |
2.4 不同倍性植株减数分裂过程差异 |
3 讨论 |
第五章 小孢子形成、发育及胚胎发生细胞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 |
2.2 小孢子释放及雄配子体发育 |
2.3 花蕾长度与花粉发育时期的对应关系 |
2.4 小孢子胚胎发育过程 |
2.5 小孢子胚胎产生的可能途径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甘蓝型油菜DH植株创建及其倍性的流式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1.2.1 花蕾的采集时期及选择标准 |
1.2.2 小孢子的游离 |
1.2.3 小孢子胚状体的诱导 |
1.2.4 小孢子胚培养和生根 |
1.2.5 倍性流式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蕾的选取时期 |
2.2 花蕾的选择标准 |
2.3 培养基成分与小孢子出胚率的影响 |
2.4 大粒品系DH植株染色体倍性鉴定 |
3 讨论 |
四、油菜小孢子培养及其单倍体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花菜和花椰菜DH系的创制[D]. 王影.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胚胎发生相关基因BcSERK1与BcCYP78A5的克隆和表达分析[D]. 张娅.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3]抗氧化剂对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及其再生植株倍性鉴定[D]. 张西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4]小菘菜和奶白菜DH系的创制与鉴定[D]. 马钰莹.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基于小孢子培养的白菜类蔬菜种质创新[D]. 贾俊香.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6]不结球白菜高效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优化[D]. 梁超凡.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芥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D]. 顾祥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8]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及红叶性状的SRAP标记[D]. 王玉书. 沈阳农业大学, 2012(01)
- [9]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培养及其胚胎发生机制[D]. 崔群香.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10]甘蓝型油菜DH植株创建及其倍性的流式鉴定[J]. 介智靖,闫晓红,方小平,杨洁,黄进勇,魏文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