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实施烟草控制的多管齐下的方法

在学校实施烟草控制的多管齐下的方法

一、多管齐下把学校控烟工作落到实处(论文文献综述)

郭嘉星[1](2021)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声音的重要性,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话语。2013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国家话语权”的明确要求。2016年在全国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又一次阐述了国家话语权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我国的话语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中国话语要具有鲜明的立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顺应大势,深刻指出:“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中国体育工作从国家层面得以高度重视,中国体育强国建设成为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树立了旗帜。中国体育话语权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新中国体育赋予的宣传中国体育成就、弘扬中国体育精神、传承中国体育文化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寄予的展示中国繁荣强盛的伟大形象,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提升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地位和影响的时代重任。该文正是围绕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神圣使命和时代重任,着重从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影响力、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权阻碍和提升策略等五个方面,对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实质内涵、本质作用、发展规律、自身特点、成就贡献、困难挑战和未来愿景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精准详实的论证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内涵博大精深,具体体现在“真、柔、利、力”四个层面,主要是指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功夫、软实力、高价值和原动力。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载体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突出表现效果是举办北京奥运会时的“举重若轻”和筹备北京冬奥会时的“巩固提高”。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规律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一脉相承,先后经历了初步觉醒阶段、另起炉灶阶段、困难挑战并存阶段、积极进取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等五大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体育话语权开启新征程,担负起体育强国建设的新使命,实施“六大方略”,构建“四大体制”,体现出人民性、全局性、文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五个时代特点。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因素,不外乎来自国际、国内和自身三个方面,国际上反华势力的阴谋破坏和涉台问题的干扰捣乱,国内困难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文革”期间的停滞不前以及自身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和遇到困难挑战等。探索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重点包括增强综合实力、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对外交流、扩大体育影响,创新体育法治、贡献中国智慧,加强体育教育、培养体育人才,适应时代需要、建设体育强国等五大具体措施。总结中国体育话语权70年的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对未来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笔者充满信心、立足当下、放眼全球,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条思考建议,以冀中国体育话语权在新的征程上再创新佳绩,再铸新辉煌。

曹猛[2](2021)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加强全媒体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提升党建质量,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三全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主客体、方式方法等因素都在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交流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相继召开,《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和具体要求,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增强。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任重道远。因此,探讨新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应有之义。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移动互联、智能传播、网络视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并与传统媒体交叉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了当前的媒介形态,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已经成为互联网应用和全媒体传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领域,高校师生是全媒体技术运用和推动的主流群体。全媒体不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也是一种认识观念和技术方式,更是影响人、改变人和发展人的时代背景,全媒体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理念、方式、内容、机制等产生深远影响,给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全媒体技术力量有效提升高校党建质量,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坚持理论研究、实证调研、实践探索相结合,根据“理论阐释——现实审视——基本遵循——路径探析”的脉络,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全媒体与高校党建质量提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理论资源入手,进而阐述高校党建实践的基本经验与特点,分析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发展机遇,从而概括总结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遵循,最后从优化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完善评价等方面,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策略进行探析。对高校党建工作现状的调研是开展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的基础环节。论文基于对公办本科、民办本科、高职高专等8所不同类别高校185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40份访谈记录的综合整理表明,当下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体制机制缺畅通、要素资源难协同、技术方法欠创新、评价方式不科学等;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相关的可借鉴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系统,全媒体技术持续融入高校党建的力量不强,有效的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合力氛围尚未形成等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是一个包含着众多因素的系统性工程,针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坚持以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为坐标轴,以当下高校党建工作现状和具体实践为观测点,以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和科学化水平为突破口,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党建设和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的思想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开展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研究思路、丰富资源平台、校准技术路线、探析解决路径。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内容是:借力全程媒体实现党建信息整合共享、借力全息媒体实现党建情势实时监测、借力全员媒体实现党建组织精准覆盖、借力全效媒体实现党建措施智慧生成。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的优化构建:一是健全全媒体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规避机制合力发挥的风险;二是构建全媒体党建工作协同机制,强化机制合力效果;三是完善全媒体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奠定机制合力基石。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优化整合路径:一是科学定位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目标;二是系统扩充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内容;三是充分激发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效能。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的创新路向:一是明确立足点,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二是强化着力点,挖掘全媒体助力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的关键要素;三是找准落脚点,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发展需要。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改进策略:一是以育人为导向科学设置党建质量评价体系;二是以一线为重点增加基层质量评价意见权重;三是以奖惩为动力推动党建质量评价精准实施。

李文婧[3](2020)在《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成了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建设好坏关乎国家未来、关系民族大业。高校领导干部是推进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和骨干力量,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离不开领导干部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工作。因此,对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问题研究是当务之急。本文结构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主要论述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为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正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论述了高校领导干部、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概念及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基本内容,并阐述加强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对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第二,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方面论述了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思想理论基础。第三,以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调查问卷和访谈为依据,较为全面地了解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现状,并介绍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实施过程。第四,阐述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有:责任担当意识不足、责任担当能力欠缺、责任担当执行不彻底、组织纪律不严守四个方面。同时,分析了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理想信念动摇、初心使命模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纪律底线失守四个方面。第五,针对高校领导干部在责任担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对策方面进行了思考。主要包括:坚持初心使命教育常态化、提高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能力、推进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制度机制建设。结语部分,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张戈[4](2020)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无神论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的新要求,面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任务,面对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新课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理当讲清“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为此,可以从本体论上揭示“神”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以此回答“为什么世上无神”;从认识论上剖析“神”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以此回答“为什么有人信神”;从方法论上阐释“神”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明确在尊重信教群众信仰选择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此回答“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但也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主要对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乎党和国家的未前途命运,应以他们为重点;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乎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应以他们为关键;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应以他们为难点。做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基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二是用好学校主渠道,在大中小学和党校(行政学院)的课堂教育中融入无神论;三是守好社会宣传阵地,借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此外,还应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提供体制保障和学术支撑。

李百艳[5](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崔秀兰[6](2019)在《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钱乘旦在《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有着鲜明的特质,保守中内蕴着开拓、进取,有敢为天下先的霸气;开拓中坚守着渐进,有顺应潮流的稳健。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决定着英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发展。因此,在传统与变革中,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循着本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现实世界的可能性,沿着一条开拓、渐进、稳健的路径向前发展。同时,在卓越教师的“教师专业标准”“校本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卓越教育无处不在”等方面引领世界。二战后70多年来,英国卓越教师从理念上的价值追求走向课堂、走向教学实践,卓越教师的内涵和意义不断丰富发展,引领世界卓越教师培养的方向。因此,本文基于长期以来对我国特级教师,即中国卓越教师的关注,进而从比较的视野追寻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发展变迁,从政策文本分析出发,对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出台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价值变迁、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探问源头,回眸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社会历史根基,而且问道求索,审视英国乃至世界的现实发展状况,同时关注政策制定的政治变革、经济需求、文化传承、教育思潮、改革诉求等社会发展背景,进而研究探索思考、总结、归纳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的特征。其特征具体来讲,主要是第一,二战后英国卓越教育政策发展的历程是英国人追求卓越的过程;第二,二战后英国卓越教育政策发展过程中有一条隐形的人文主义教育主线;第三,二战后英国卓越教育政策发展与英国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第四,二战后英国卓越教育政策是在传承、发展、批判、反思、创新和超越中不断地渐进式发展,绵延向前,引领世界。同时,本文还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探问中国教育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希望得到对我国卓越教师政策的深刻启示和有益借鉴,努力践行比较教育家贝雷迪(G.Z.F.Bereday)的观点:“从认识别人而得到自我认识,是比较教育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教育。”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及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文献综述阅读和研究了国内外对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研究现状,主要是对英国卓越教师的内涵、标准、评价和问题对策等内容进行文献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第二章分析了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出台的背景和英国卓越教师政策之间的联系。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耗尽了大英帝国国力,特别是二战后,英国从世界帝国的顶峰跌落,由英帝国变成英联邦。丢掉帝国并不情愿,英国人不断努力变革,因此英国虽然衰落却并不落后,仍然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育方面,首先,追求卓越是二战后英国教育变革的价值选择和实践探索。其次,教师专业主义盛行。第三,二战后工党的“社会民主主义”、撒切尔等保守党的“新自由主义”、布莱尔新工党的“第三条道路”、卡梅伦一克莱格联合政府的兼顾公平与卓越的执政理念,都是影响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背景。第三章梳理了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的历程,并对代表性文本。按时间顺序进行述要,主要是对:1945-1979年萌芽期的《詹姆斯报告》、1979-2016年形成期的《高级技能教师计划》《高级技能教师标准》、2006-2015年发展期的《优秀教师计划》《优秀教师标准》、2011年《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计划》《杰出教师标准》和2016-2019年深化期的《卓越教育无处不在》《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叙述和简要分析。第四章探讨了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过程、积极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对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贡献,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其中,第一部分总结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实施过程中实现的变革期盼,主要包括政策实施主体获得了政策保障、政策实施取得较快进展。第二部分总结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实施获得的积极成效,包括优化了教师结构、提高了教师效能和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第三部分总结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反应的现实诉求,包括标准与职责的问题、资金与管理的问题和计划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等。第五章阐述了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对我国培养卓越教师、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启示。其中,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优势。主要有:以法律政策为机制保障、以追求卓越为价值取向、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以校本培训为精准模式、以评估问责为促进手段等。第二部分总结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对我国的相关启示和借鉴:“教育优先”的国家战略不是口号是行动、“卓越教师计划2.0”缩小政策和实施的落差、“教师专业发展标准2.0”的前瞻性设计与“教师幸福感”的卓越教师政策吸引和防止基层“政策失灵”的中国特色卓越教师政策的研制等,旨在积极努力地探寻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的成功机制与路径。

费洪燕[7](2019)在《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人、财、物等要素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有序顺利进行的保证,为广大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提供保障服务工作,从而促进学校任务完成的系统性过程。后勤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其根本目标是育人,发挥育人功能是学校后勤工作必须坚守的真义。尤其是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中,学校后勤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服务育人的工作机制,大胆创新服务育人的工作方式,努力提升学校后勤工作的育人功能。在阐述了中小学后勤工作内容及育人属性的基础上,对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以湖南省Y市10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前中小学后勤工作及其发挥育人功能的现状、影响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领导意识到了后勤工作能够发挥育人功能,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当前学校后勤工作育人效果不够明显、后勤人员综合素质及其能力参差不齐、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认同度不一致、后勤对劳动教育和安全教育监管不强;导致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后勤育人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学校实践未完全落实到位;后勤人员育人责任感待加强,不利于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后勤育人评价体系有待健全,后勤管理还未实现精细化;后勤工作亟需彰显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监管力度须强化;要克服以上这些困难,探索有效发挥后勤工作育人功能的对策,则需要更新育人理念,重新定位后勤育人功能;强化后勤队伍,提升育人责任和使命感;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后勤育人评价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安全教育监管力度;加强部门协同,搭建育人功能发挥桥梁。

杨莹莹[8](2019)在《“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慎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不仅在当时的历史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慎独”融入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培育过程,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坚守着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了文化自信。从对“慎独”的内涵解读着手,并找到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契合之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实现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培育,进而实现大学生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是一批具有生机活力的生产力,利用“慎独”培育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层面而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保障。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慎独”培育大学生道德人格研究的基础上,找到借鉴的思考点,对于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第二部分,“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相关概念,厘清“慎独”思想的概念与基本内涵。从心理学、伦理学角度总结道德人格的内涵,并总结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涵;“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二者之间的内在契合点与内在逻辑性指出培育的可能性所在。第三部分,“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时代价值,可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的品德建设,实现道德人格培育的角色转变。第四部分,“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内容,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主体意识培育、道德自省教育、道德自律教育与道德责任教育,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的大前提下坚持方向性原则,其中有对方向性原则的必要性认识及贯彻的科学性与方法性。加强“慎独”培育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渗透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及示范性原则。第五部分,“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路径,从自我修养、反省、自我管理的角度强调“慎独”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从家庭环境、学校入手,营造“慎独”存在的微观环境;从社会、文化、媒体入手,营造“慎独”的宏观环境。“慎独”培育大学生道德人格,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利用优秀的文化基因解决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当今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张健[9](2019)在《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下简称特色学校)是落实校园足球“角色定位”和“使命任务”的基本单位和中坚力量,其发展的“质”与“量”是校园足球成败的关键。目前特色学校的数量已突破两万所的规模,如何对质量做出判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评价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发挥评价的管理与监督效能提升特色学校的办学质量是本研究的主旨所在,为此构建了《基于CIPP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这不仅为北京市校园足球运动协会对特色学校实施评价提供了工具支持,还是应用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解决学校体育实践问题的有益尝试。本文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德尔菲和环比构权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CIPP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对它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出判断,具体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第一、构建了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为宏观指导、CIPP模式为中观指导、指标构建理论为微观指导的《基于CIPP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该体系符合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链,三个层次的理论衔接紧密,使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工作既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实践支撑;第二、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主要体现在该评价体系从“目标—资源—过程—结果”四个维度对学校展开评价,评价指标兼顾前瞻性与基础性、过程性与增幅性、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评价过程遵循“平等、协商、对话”的原则,在行政、校方和师生共同参与下进行,使得学校的主体地位和师生利益得到尊重,评价结果兼顾多方利益诉求;第三、该评价体系由发展目标、资源保障、组织执行、发展成果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是0.1584、0.2794、0.3797、0.1835,评价标准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加快发展校园足球重点督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实际情况综合制定;第四、实证研究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诊断性和区分性功能,能够较准确地鉴别不同学校的整体发展程度、甄别优势与薄弱环节;第五、从整体来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处于特色办学的孕育阶段,特色学校在价值导向上着眼于全员参与、培养兴趣,均以足球课程建设与实施为着力点,以提高校园足球活动形式的数量与质量为手段,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反映出前期以规范办学行为为目的的初衷已经实现;同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学校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程度不等的“断层现象”,致使发展目标的定向凝聚作用“被削弱”;师资、场地和课程建设依然是特色学校资源配给的短板;校园足球活动形式创新性不够、推进方式趋同化、学生参与人数比例受限是组织执行的薄弱环节;特色学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渐成型,但发展成果尚不显着。

本刊编辑部[10](2019)在《把高校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河南部分高校领导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而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河南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社会主义办学旗帜,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把学校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本刊编辑整理了河南部分高校领导关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思考,让大家对新时期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多管齐下把学校控烟工作落到实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管齐下把学校控烟工作落到实处(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建国70载,体育强中国
        1.1.2 立在新潮头,奋斗新时代
        1.1.3 用好体育指挥棒,建设体育新强国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3.3 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权力”与“权利”
        2.1.1 “权力”
        2.1.2 “权利”
    2.2 “话语”与“话语权”
        2.2.1 “话语”的概念界定
        2.2.2 “话语权”的起源与发展
        2.2.3 “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2.3 “体育话语权”
        2.3.1 “体育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2.3.2 “体育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2.3.3 “体育话语权”的重要作用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历史研究法
    3.3 研究创新与不足
        3.3.1 研究创新
        3.3.2 研究不足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构成要素
        4.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内涵
        4.1.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
        4.1.3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柔”
        4.1.4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利”
        4.1.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力”
        4.1.6 小结
    4.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
        4.2.1 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会
        4.2.2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举重若轻”
        4.2.3 展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
        4.2.4 小结
    4.3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划分
        4.3.1 初步觉醒阶段(1949—1958 年)
        4.3.2 另起炉灶阶段(1958—1978 年)
        4.3.3 困难挑战并存阶段(1978—1990 年)
        4.3.4 积极进取阶段(1990—2001 年)
        4.3.5 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2 年)
        4.3.6 小结
    4.4 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
        4.4.1 新时代伟大历史发展新阶段
        4.4.2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任务
        4.4.3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特点
        4.4.4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道路
        4.4.5 小结
    4.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阻碍和提升策略
        4.5.1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阻碍
        4.5.2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4.5.3 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
        4.5.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
        5.1.2 中国体育话语权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
        5.1.3 中国体育话语权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
        5.1.4 小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理论探讨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 党建、高校党建的概念梳理
        (二) 质量、党建质量、高校党建质量的概念及衡量标准
        (三) 全媒体、全媒体时代的概念与特点
    二、全媒体与高校党建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 全媒体特征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
        (二) 全媒体技术与优化高校党建育人过程具有深度嵌入性
        (三) 全媒体机制与增强高校党建体系合力具有广度协同性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党建设及教育的基本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的思想
    四、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理论资源
        (一) 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
        (二) 互联网发展及媒体融合的理论
第二章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现实审视
    一、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总结
        (一) 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特点
        (二) 高校党建实践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 传统党建机制不适应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新要求
        (二) 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滞后于全媒体时代的新发展
        (三) 发挥全媒体优势进行高校党建资源优化整合不够系统
        (四) 运用全媒体技术推动高校党建创新发展的能力本领不足
        (五) 传统的评价方式与现实的高校党建工作匹配度不高
    三、全媒体给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带来新机遇
        (一) 时空重塑的数字场景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创设新场域
        (二) 共享动态的信息资讯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扩充新内涵
        (三) 交互智能的网络技术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增添新平台
        (四) 多维融合的媒介体系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拓宽新路径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目标、原则及内容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目标
        (一)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二)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先进性原则:始终树立走在前列意识
        (二) 坚持人民性原则:始终牢记服务师生的宗旨
        (三) 坚持革命性原则:始终坚持党建创新的高质量方向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内容
        (一) 借力全程媒体实现党建信息整合共享
        (二) 借力全息媒体实现党建情势实时监测
        (三) 借力全员媒体实现党建组织精准覆盖
        (四) 借力全效媒体实现党建措施智慧生成
第四章 优化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
    一、优化机制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前提
        (一) 高校党建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二)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机制优化构建的原则和要求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生成理路
        (一)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理论支撑
        (二) 全媒体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生成提供可能
        (三)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生成理路特征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的构建进路
        (一) 健全全媒体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规避影响机制合力发挥的风险
        (二) 构建全媒体党建工作协同机制,强化机制合力效果
        (三) 完善全媒体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奠定机制合力基石
第五章 整合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
    一、整合资源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核心
        (一) 资源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二) 资源优化整合的可行性
        (三)资源优化整合的理论支撑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优化整合的现状分析
        (一) 资源优化整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 资源优化整合的原则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的优化整合路径
        (一) 科学定位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目标
        (二) 系统扩充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内容
        (三) 充分激发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效能
第六章 创新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
    一、创新方法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抓手
        (一) 方法创新发展的合理性
        (二) 方法创新发展的可行性
        (三) 方法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创新的现实要求
        (一)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方法的新变化
        (二)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的创新路向
        (一) 明确立足点,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
        (二) 强化着力点,挖掘全媒体助力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的关键要素
        (三) 找准落脚点,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发展需要
第七章 完善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模块结构与运行路径
        (一) 系统构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模块结构
        (二) 积极探寻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运行路径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发展趋势与遵循原则
        (一)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
        (二)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需要遵循的原则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改进策略
        (一) 以育人为导向科学设置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二) 以一线为重点增加基层质量评价意见权重
        (三) 以奖惩为动力推动党建质量评价精准实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调查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基本内涵
        1.高校领导干部界定
        2.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概念
        3.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基本内容
    (二)加强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有利于打造高素质高校领导干部队伍
        3.有利于发挥高校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责任担当的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责任担当的思想
        2.列宁关于责任担当的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责任担当的思想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责任担当的阐述
        2.习近平关于责任担当的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责任担当的观点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君子强学而力行
三、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调查设计及实施
    (一)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问卷调查设计及实施
        1.问卷调查目的
        2.问卷调查设计
        3.问卷发放与回收
    (二)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访谈调查设计及实施
        1.访谈调查目的
        2.访谈调查设计
        3.访谈调查过程和结果
四、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存在的问题
        1.责任担当意识不足
        2.责任担当能力欠缺
        3.责任担当执行不彻底
        4.组织纪律不严守
    (二)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存在问题的原因
        1.理想信念动摇
        2.初心使命模糊
        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
        4.纪律底线失守
五、提升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初心使命教育常态化
        1.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3.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执教初心
    (二)提高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能力
        1.加强学习能力
        2.提高创新能力
        3.增强实践能力
    (三)推进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制度机制建设
        1.坚持正确选人用人机制
        2.创设责任担当的机制环境
        3.完善考核问责机制
        4.执行党内各项规章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调查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1 :访谈笔录(吴老师)
    附录2 :访谈笔录(王老师)
    附录3 :访谈笔录(李老师)
    附录4 :访谈笔录(郎老师)
    附录5 :访谈笔录(王老师)
    附录6 :访谈笔录(朱老师)
    附录7 :访谈笔录(李老师)
    附录8 :访谈笔录(杨老师)
致谢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基本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生成逻辑
    2.1 理论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2.1.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2.1.2 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2.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坚持无神论而且要宣传无神论
    2.2 实践逻辑: 维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2.2.1 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2.2.2 巩固和增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2.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神聚气
    2.3 历史逻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3.1 创造性转化“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2.3.2 创新性发展“重人轻神”的民本理念
        2.3.3 继承和升华“制天用之”的理性传统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
    3.1 本体论上回答: 为什么世上无神
        3.1.1 神的本质: 异己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3.1.2 神的发展: 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
        3.1.3 神的不存在: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结论
    3.2 认识论上回答: 为什么有人信神
        3.2.1 自然根源: 尚未完全支配的自然力量
        3.2.2 社会根源: 无法摆脱的社会异己力量
        3.2.3 认识根源: 对宗教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
    3.3 方法论上回答: 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
        3.3.1 科学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
        3.3.2 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选择
        3.3.3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4.1 青少年: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点
        4.1.1 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4.1.2 青少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拉拢信教的重要对象
        4.1.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
    4.2 党员干部: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关键
        4.2.1 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4.2.2 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宗教”“不问苍生问鬼神”
        4.2.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3 农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难点
        4.3.1 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系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4.3.2 个别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猖獗
        4.3.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具体途径
    5.1 基础工作: 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现实基础
        5.1.1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1.2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5.2 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5.2.1 小学阶段
        5.2.2 初中阶段
        5.2.3 高中阶段
        5.2.4 大学阶段
        5.2.5 党校(行政学院)
    5.3 社会宣传: 积极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载体
        5.3.1 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3.2 用好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
    6.1 体制保障: 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6.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6.1.2 纳入法治化运行轨道
    6.2 学术支撑: 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
        6.2.1 发展学术组织
        6.2.2 推出优秀成果
        6.2.3 培养专业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四、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伦理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背景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第三节 研究空间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结语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培养卓越教师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培养卓越教师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追求
        (三)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借鉴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政策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英国卓越教师相关政策研究
        (二)对英国卓越教师的内涵研究
        (三)对英国卓越教师的特质研究
        (四)对英国卓越教师的实践指导研究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一)英国卓越教师相关政策研究
        (二)英国卓越教师内涵研究
        (三)英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英国卓越教师评价体系研究
        (五)英国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及机制实践探索研究
        (六)国外卓越教师对我国启示的研究
        (七)卓越教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二章 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二战后国际教育思潮促进卓越教师政策萌发
        (一)二战后终身教育思潮的卓越教师需求凸显
        (二)二战后国际教育思潮的优质化发展特征诉求
    二、二战后英国追求卓越教育的价值选择
        (一)英国卓越教师思想溯源再现卓越教师传统价值观
        (二)二战后初期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酝酿助推政策出台
        (三)二十世纪末英国教育改革追求卓越的价值选择
    三、新教师专业主义理念催生卓越教师政策
        (一)教师专业地位的确认开启卓越教师新起点
        (二)教师专业主义反映卓越教师专业化倾向
        (三)新教师专业主义促进卓越教师政策发展
    四、英国政府执政党更迭与教育战略的变化
        (一)撒切尔—梅杰保守党政府开启卓尔不群教师专业化运动(1979-1997)
        (二)布莱尔—布朗工党政府实施效益取向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1997-2010)
        (三)卡梅伦—克莱格联合政府强调公平取向的卓越教育(2010-2016)
        (四)特蕾莎×梅保守党政府脱欧与卓越教师政策的新困境(2016-2019)
第三章 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的历程与代表性文本述要
    一、萌芽期的教育法提供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的法律保障(1944-1979)
        (一)《1944 年教育法》为教师政策提供法律基础(1944)
        (二)《詹姆斯报告》推进教师政策进入新时代(1972)
    二、形成期的教育优先战略助推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出台(1979-2006)
        (一)撒切尔时期英国教育市场化理念下的《1988 年教育法》(1988)
        (二)布莱尔时期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下的《高级技能教师计划》(1998)
        (三)《高级技能教师计划》(1998)文本述要
    三、发展期的兼顾效益取向推进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完善(2006-2015)
        (一)布朗时期帮助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优秀教师计划》(2006)
        (二)《优秀教师计划》(2006)文本述要
        (三)卡梅伦时期吸引最优生从教的《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计划》(2011)
        (四)《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计划》(2011)文本述要
        (五)《杰出教师标准》(2011)文本述要
    四、深化期的兼顾公平取向反映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公平愿景(2016-2019)
        (一)卡梅伦政府发布兼顾公平与卓越的《卓越教育无处不在》(2016)
        (二)《卓越教育无处不在》(2016)文本述要
        (三)《教师专业发展标准》(2016)文本述要
    五、教师专业标准引领下的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变迁
        (一)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与修订背景的变化
        (二)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的修订历程及其价值取向的变化
        (三)英国教师专业标准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
        (四)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继承与超越
        (五)对完善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启示
第四章 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实施的成效与问题
    一、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实现变革期盼
        (一)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主体获得政策保证
        (二)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进程快速推进
    二、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获得积极成效
        (一)优化教师结构
        (二)提高教师效能
        (三)增强职业吸引力
    三、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实施问题反应现实诉求
        (一)标准与职责的问题
        (二)资金与管理的问题
        (三)计划与现实的落差
第五章 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研究的思考与启示
    一、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优势
        (一)以法律政策为机制保障
        (二)以追求卓越为价值取向
        (三)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
        (四)以校本培训为精准模式
        (五)以督查评估为促进手段
    二、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启示
        (一)“教育优先”国家战略不是口号是行动
        (二)“卓越教师计划2.0”缩小政策实施的落差
        (三)“教师专业发展标准2.0”要为明日的学生设计
        (四)“教师幸福感”政策多渠道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五)“双向人性化”评估引导卓越教师能力建设
        (六)防止“政策失灵”的中国特色卓越教师政策研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7)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第2章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中小学后勤工作主要内容及其育人属性
    2.2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必要性
        2.2.1 后勤育人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2.2 后勤的广泛性和渗透性为育人提供必要平台
        2.2.3 后勤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必要角色
        2.2.4 后勤是提升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必要渠道
    2.3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2.3.1 后勤工作实操性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及劳动技能
        2.3.2 后勤人员的行事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精神和职业素质
        2.3.3 后勤环境的勃勃生机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心态和良好品格
        2.3.4 后勤制度的严格执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及自控能力
第3章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现状调查
    3.1 调查实施
        3.1.1 调查工具编制
        3.1.2 调查方式
    3.2 调查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3.2.1 当前学校后勤工作育人效果不够明显
        3.2.2 后勤人员综合素质及其能力参差不齐
        3.2.3 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认同度不一致
        3.2.4 后勤对劳动教育和安全教育监管不强
第4章 影响当前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原因
    4.1 后勤育人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学校实践未完全落实到位
    4.2 后勤人员育人责任感待加强,不利于育人功能充分发挥
    4.3 后勤育人评价体系有待健全,后勤管理还未实现精细化
    4.4 后勤工作亟需彰显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监督力度须强化
    4.5 后勤工作立德树人渗透不强,校内育人资源共享待加强
第5章 中小学后勤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对策
    5.1 更新育人理念,重新定位后勤育人功能
        5.1.1 全员树立后勤育人理念
        5.1.2 完善后勤育人工作规划
    5.2 强化后勤队伍,提升育人责任和使命感
        5.2.1 加强自身责任和使命感
        5.2.2 突出发挥自身技能优势
    5.3 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后勤育人评价体系
        5.3.1 创新后勤服务管理方式
        5.3.2 科学建设育人评价体系
    5.4 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安全教育监管力度
        5.4.1 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5.4.2 强化安全教育监管力度
    5.5 加强部门协同,搭建育人功能发挥桥梁
        5.5.1 借助后勤管理渗透德育
        5.5.2 优质后勤服务渗透德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1.1 有助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1.1.2 实现大学生价值统一的重要途径
        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情况
        1.2.2 国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相关概念
    2.1 “慎独”概念及基本内涵
        2.1.1 “慎独”的概念
        2.1.2 “慎独”的基本内涵
    2.2 道德人格及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涵
        2.2.1 心理学中的人格范畴
        2.2.2 伦理学中的道德人格范畴
        2.2.3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范畴
    2.3 “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可能性
        2.3.1 “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具有内在契合点
        2.3.2 “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具有内在逻辑性
第三章 “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时代价值
    3.1 有利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1.1 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引领作用
        3.1.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建设力量
        3.1.3 “以小见大”的形式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3.2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品德建设
        3.2.1 思想道德意识的增强
        3.2.2 自我约束力的增强
        3.2.3 道德修养的提升
    3.3 实现道德人格培育中的观念转变
        3.3.1 从工具价值到本体价值的转变
        3.3.2 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变
第四章 “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内容
    4.1 培育原则
        4.1.1 方向性原则
        4.1.2 渗透性原则
        4.1.3 主体性原则
        4.1.4 示范性原则
    4.2 培育内容
        4.2.1 主体意识的培育
        4.2.2 道德自省的教育
        4.2.3 道德自律的教育
        4.2.4 道德责任的教育
第五章 “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路径
    5.1 强调“慎独”的自我教育
        5.1.1 自我修养
        5.1.2 自我反思
        5.1.3 自我管理
    5.2 营造“慎独”的微观环境
        5.2.1 家庭环境
        5.2.2 学校环境
    5.3 营造“慎独”的宏观环境
        5.3.1 社会环境
        5.3.2 文化环境
        5.3.3 全媒体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校园足球研究进展
        二、CIPP模式的应用研究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
        二、系统科学理论
        三、综合评价理论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依据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理论依据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政策依据
        三、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现实依据
    第三节 CIPP模式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契合性
        一、CIPP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二、CIPP模式对发展性学校评价理念的体现
        三、基于CIPP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施策略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基于CIPP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界定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界定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诠释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系统分析
        一、系统分析的概念
        二、系统分析的步骤
    第三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基本问题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目标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结构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模型
        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特点
        五、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协同运行的框架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形成机制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协同运行的实现机制
        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协同运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分析程序
        一、明确评价对象系统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三、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四、确定评价标准
        五、合成综合评价值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三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权方法
    第四节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初步构建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与优化
        三、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四、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释义
    第五节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确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权重的整体思路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权重的获取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合成
        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表
        五、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施步骤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施方法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验证
        一、A校评价内容、分值和依据汇总
        二、A校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三、A校的发展建议
    第三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整体评价结果分析
        一、试点学校评价结果汇总
        二、新旧评价体系的保序性检验结果
        三、新旧评价体系产生差异性的对比分析
    第四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资源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发展成果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发展建议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件5
附录6
附录7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把高校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河南部分高校领导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牛书成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卢克平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李漪河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赵国祥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张元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黄荣杰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谭贞黄淮学院校长
葛玻洛阳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李水信阳农林学院党委书记
张德伟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张绍通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吴泽强郑州商学院院长
施昌海信阳学院党委专职副书记
杨义波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李四清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苏东民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许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王金台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范晓伟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四、多管齐下把学校控烟工作落到实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D]. 郭嘉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D]. 曹猛.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校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研究[D]. 李文婧.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5)
  •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D]. 张戈.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7)
  • [5]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研究[D]. 崔秀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7]中小学后勤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及对策研究[D]. 费洪燕.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8]“慎独”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研究[D]. 杨莹莹.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张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把高校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河南部分高校领导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J]. 本刊编辑部. 河南教育(高教), 2019(01)

标签:;  ;  ;  ;  ;  

在学校实施烟草控制的多管齐下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