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还利于民还是低价倾销?(论文文献综述)
惠航[1](2019)在《市场价格壁垒的形成原因与打破市场价格壁垒的制度考虑》文中认为在需求端对经济刺激作用不断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用供给端的供给侧改革重整经济。需求端所造成的低价倾销和低价壁垒使众多的行业一度陷入不良竞争当中,而通过供给端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在大小企业吃掉小企业的过程中,大企业逐步掌握了的市场定价权,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寡头价格,也就是高价格壁垒。无论是高价格壁垒还是低价壁垒,都对市场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这个经济现象,找到突破两种价格壁垒的有效方式。
向洁[2](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领导人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5年1月提出/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组织,并于2015年5月8日签署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接合作共识由此达成,其亦开创了欧亚区域多边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双方对接合作正处在稳步推进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模式选择、机制构建与平台运用等制度性深层对接方面仍缺乏实质性安排,阻力因素依然较多。此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问题,探寻各国发展新思路,谋求多方合作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可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双方对接合作规划的制定以及具体务实行动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阐释对接必然性与现实基础——总结对接成效与问题——识别对接机遇与挑战——剖析对接基本架构——优选对接模式——构建对接机制——探寻对接路径”为基本逻辑框架,结合文献分析与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统计与比较、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等分析方法,旨在探寻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机制及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从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两方面阐释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必要性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区域一体化潮流以及区域各国国内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可行性则是基于双方地缘毗邻、政治互信、贸易互补、发展理念相近、民意支持等优势基础的存在。2.从“五通”视角梳理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早期收获,并指出了相关问题。目前双方对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机制特性差异、深度对接能力和意愿有限、合作依赖关系非对称、技术服务标准迥异、务实合作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深度化发展。同时,双方还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部环境。3.从发展战略对接与务实领域合作的宏、中微两个层面剖析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指出:发展战略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点推进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项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这两大跨国跨区域性战略对接。务实领域方面,要以设施对接为优先,贸易对接为首要,能源对接为基本,产能对接为重点,金融对接为突破,农业对接为补充。在贸易对接问题研究上引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贸易效率,揭示出双边贸易效率水平中等,贸易潜力较大,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如建立自贸区)进一步拓展,同时指出上合组织在其中发挥正向作用,可作为双方对接平台。4.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方视角分别探寻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模式方面:从主体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整体的“CN+1”(N≥5)、与联盟各国的“C1+1”、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以及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4种模式优难点,并指出具体推进中应综合使用,同步开展;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自由贸易区、跨国经济走廊、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人文交流基地5种具体推进模式。其中,自贸区,尤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模式为关键。对此,文章利用WITS-SMART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关税减让对双方贸易、福利效应及关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论证出该FTA建设在经济效应上可行的结论。机制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了以多边领导人高位协商为主的“CN+1”(N≥5),以双边政府首脑、总理+部长、地方政府、高级别工作组等为主的“C1+1”以及以企业对接、银行对接与融资对接为主的“E+F”3种对接机制;从功能角度提出了智库对话、政府磋商、跨国管理、监督反馈、法律协调、信息交流等6种具体推进机制。5.从主体推力、实体抓手、制度保障和推进原则四方面确立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具体路径。即以政、企、智、媒、民五方主体为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贸易便利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等为抓手,以规则构建、自贸区建设、人文互动为关键,以次区域、多边单项对接为先行,多措并举,同步推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给予了分别设计。二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系统性分析论证了上合组织作为双方对接合作平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功能作用。三是在WITS-SMART模型框架下,基于HS6分位贸易数据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性(短期和长期)关税减让对双方经济效应的影响。
杨腾飞[3](2018)在《实现共享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是其中之一。随后的“十三五规划”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要做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以实现共享发展目标。那么,什么是共享发展?共享发展与制度之间有何关系?当前我国共享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制约共享发展目标实现的制度根源是什么?如何通过可行的制度创新实现共享发展目标?这些问题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是: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在这一框架下,本文首先探讨了共享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共享发展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制度创新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和维度。随后指出当前我国共享不足的现状及其制度根源,也即制度需求问题。最后是在三个原则指导下,通过制度的有效供给来实现共享发展目标。具体来讲,共享发展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权利、机会和物质发展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物质发展成果,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而权利平等和规则公正可以为物质成果的共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共享发展具有主体的全民性、过程的参与性、实现手段的多样性以及目标的均衡性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度与共享发展的关系方面主要体现为:制度为共享发展奠定根本的制度条件,并规定共享发展格局和分配秩序,为共享发展提供成果保障。在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权利平等、机会公平和规则公正的原则,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的共享社会物质成果。当前中国共享发展不足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全民的分享度下降,灰色、黑色收入居高不下,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之所以形成这个局面,与政治制度方面,公共决策制度中人民决定权不足,政治权力集中程度高,监督权力有限;经济制度方面,基本经济和分配制度分配功能弱化,部分行业事实上的垄断地位,财政支付转移内在缺陷;社会制度方面,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多轨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教育制度等密切相关。因此,要达到共享发展的目标,必须以权利平等、机会公平和规则公正为指导,供给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创新公共决策制度、公共财政制度以及权力监督制度;经济制度方面,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税收制度、土地制度,实现平等的市场准入制度;社会制度方面,创新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所有上述制度创新的实现将为实现共享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建立起实现共享发展的公平制度保障体系。
章睿晗[4](2016)在《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化学工业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不断深入,化工行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化工行业已成为了外国对我国频繁使用反倾销手段的重灾区。从1995年到2013年,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调查次数达到188次。鉴于此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权益,有必要将应对来自国外的反倾销作为研究课题。本文以反倾销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概括总结了世界及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分析了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并建立回归模型检验了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化工行业应如何对国际反倾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引言,概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概述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学理论、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以及反倾销博弈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调研分析了世界及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第四章从国际和国内角度,定性分析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主要原因;进而以此为基础,第五章以我国化工遭遇反倾销力度为被解释变量,以世界GDP年均增长率、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化工产品出口总额比重、我国化工产品出口价格降低率以及我国对外发起化工反倾销案件调查数量四个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四个解释变量对我国化工产品遭遇反倾销力度均有显着影响。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第六章从化工企业、化工行业协会以及政府三个角度对我国化工产品应对国外反倾销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政府表明自由贸易立场,行业协会广搜信息,鼓励企业创新,企业控制自身出口增速,优化化工生产出口结构等,以求最大程度上减少遭遇反倾销带来的损失,促进我国化工产业对外贸易的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马佳[5](2014)在《近代应城膏盐矿业研究(1853-1949)》文中认为本文以近代湖北省应城县的膏盐矿业作为研究对象,对近代应城膏盐矿业的具体发展情况、生产形态以及发展影响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近代应城膏盐矿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特征及其影响,意图丰富对非金属矿的研究,同时为学界提供一个关于近代湖北中小矿业发展的个案研究。应城膏盐矿业兴起于明末,随后持续发展到近代。晚清以后,膏盐矿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生产日益扩大,发展迅速,抗战开始后逐步衰败。具体发展阶段可分为:1853—1911年初步发展期、1912—1922年膏盛盐弱期、1923—1929年膏弱盐盛期、1930—1937年膏盐并盛发展期、1938—1949年膏盐衰败期。近代应城膏盐矿业兴衰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是生产形态和经营组织的经营措施。外部因素主要是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等。近代应城膏盐矿业的发展,整体上仍属于传统矿业。从生产形态上看,近代应城膏盐矿业从晚清到民国一直停留在工场手工业生产阶段,以细密分工的手工劳动为基础,采用封建把头和管事经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呈现出很强的落后性。民国时期开始尝试机器化生产,实现了部分非关键工序嫁接机器动力,但30年代以后一直停滞不前。膏盐矿业是近代应城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它的勃兴促进了应城地方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突出的表现在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传统市镇的新生和新兴市镇的崛起,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三个方面。
章建[6](2013)在《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近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力量,铁路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社会风气演变等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同样,晚清末季铁路传入中国后,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铁路也担当了促进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角色。近代安徽是中国东南的重要省份,物产丰富,农产品等大宗物品的外销迫切需要有能沟通南北、连接口岸与广大腹地的便捷运输通道,这种对于近代交通方式的诉求成为了推动铁路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铁路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自1912年津浦铁路首通,到20世纪30年代淮南铁路、江南铁路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在安徽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运输网络。这一网络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安徽交通格局仅以东西向的水运为主,而缺乏连通南北重要孔道的局面。在铁路以及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共同努力之下,近代安徽的运输局面为之一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变迁步伐。具体而言,由于铁路的贯通和大量促进运输的政策的推行,首先使得广大铁路沿线地区以及接受铁路影响的“腹地”农村,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进而出现了连片的规模化经验模式,使得以小麦、水稻、茶叶、烟草等为代表的农作物在满足农民自我消费的同时,商品化趋势发展明显。其次,铁路的运营对于工业品由沿海输入内地、由城市输入农村建构了便捷的通道,在此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工业艰难起步,同时亦通过铁路运输的作用,拥有丰富煤、铁矿藏的安徽成为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煤炭、铁矿石供应基地之一,这一点在20世纪30年代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再次,在铁路运营的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不仅出现了火车带来的城市,而且铁路沿线城镇的近代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发轫于清代的安徽省会之“争”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铁路成为了省会确立的必要条件。第四,铁路的建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风气的流变,正是通过铁路这一近代交通工具,架起了安徽腹地与口岸联系的桥梁,近代旅游业逐步萌发、近代城市生活方式开始起步,社会发展呈现出外向与开放的姿态。然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种由于铁路的贯通而带来的进步,犹如星星之火,在积淀已深的传统社会中尚未形成燎原之势,就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生活在乡村的众多人们而言,社会经济变迁对他们生活影响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于铁路在近代社会中的革命作用要有充分而适度的估计。从某种程度上说,铁路的存在之于近代安徽的经济社会变迁,不仅是一种推动力量,更是一种促进变迁的必要条件,假以时日,必能产生类似“耦合”的充分效应,而这已被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实所证明。
袁依山[7](2011)在《图书定价也应遵循《价格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们的印象中,《价格法》是规范工农业产品价格和经营性收费的,其实不然。图书作为商品,其价格也在《价格法》规范范围内,图书定价也应遵循《价格法》。
蓝晓熙[8](2011)在《反垄断刘强东炮轰24出版社 京东发动价格战搅局书市》文中提出伴随刘强东狠话的抛出,京东商城在数十亿美元巨额融资的支持下搅局图书生态系统,用出乎意料的低价撬动了图书行业上游的利益格局电子商务行业挑战图书出版业的底线,京东成了"罪魁祸首"。5月23日,随着"六一"儿童节的临近,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亚马逊在儿童图书领域的价格战日益激烈。继京东商城少儿图书4折封顶后,当当网表示3万种图书3.9折封顶。此前几天,京东商城宣布"全部少儿图书4折封顶"促销,其CEO刘强东称要"打破图书行业垄断行为",这顿时引发了图书业的降价浪潮。跟风的除了当当,卓越亚马逊的图书频道也掀起了"万种畅销童书4折疯抢,少儿图书全场5.5折封顶"大行动。
雷音[9](2009)在《一元钱的飞机票为啥不让卖?》文中提出所谓的"低价倾销"根本不存在。天上掉下飞机票当人们买到非常便宜的商品时,往往会得意地说"天上掉馅饼了"。天上当然不会掉馅饼,但是天上却的确会掉下飞机票!从山东济南飞到上海,全程数百千米,飞机票只要一块钱!通常,全价飞机票往往要上千
张驰[10](2006)在《单兵突进市场经济地位下的民企韬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刚刚过去的10月,中国的制鞋企业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欧盟宣布,从10月7日起对中国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为期两年。实际上,深受反倾销之苦的不仅仅是制鞋业,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约定,中国自入世之日起15年内其他缔约方可以不视之为市场经济体。因此,只要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获承认,中国企业就可能随时掉进反倾销的陷阱,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现在,依靠国家和行业协会的力量,来应对反倾销调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基本共识。这确实是应对反倾销的一个正确和必要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个企业就不能在反倾销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实际上,中国已经有68个企业获得了欧盟认可的市场经济地位。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设想如果中国有更多的企业能像这68家企业一样,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取得市场经济地位,那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不是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还利于民还是低价倾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还利于民还是低价倾销?(论文提纲范文)
(1)市场价格壁垒的形成原因与打破市场价格壁垒的制度考虑(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场定价的形成 |
(一)市场价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
(二)对公示P=C+NP+SD的说明过程 |
二、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价格壁垒特征 |
三、低价壁垒与高价壁垒的形成与寡头之间的联系分析 |
(一)低价壁垒的形成及寡头价格对低价壁垒的结构的破除 |
(二)寡头价格导致高价壁垒的形成,市场前景存在隐忧 |
四、政府层面的价格监管体制下存在价格的监管盲区的原因分析 |
五、价格监管机制的重塑与企业竞争自律机制的建设是打破价格壁垒的重要工具 |
(一)进一步修订对相关法律的修订,不断强化价格执法手段的有效性 |
(二)不断强化价格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法律认知 |
(三)设立价格监管上限和监管下限的预警机制,做到提前预警,提前预防 |
(四)加强企业竞争自律机制的建设,营造企业共赢环境 |
六、结束语 |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基础阐述 |
一、国际贸易理论 |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 |
三、区域合作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点 |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内涵、特点 |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概念界定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 |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
一、“一带”共建发展的客观要求 |
二、“一盟”摆脱内部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
三、区域一体化潮流推动的客观使然 |
四、中俄等国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实基础 |
一、对接合作前提:覆盖区域重叠交叉,地缘基础明显 |
二、对接合作保障:双/多边机制丰富,政治互信良好 |
三、对接合作关键:贸易联系紧密,互补优势显着 |
四、对接合作动能:发展理念相近,战略规划高度契合 |
五、对接合作基石:人文基础坚实,主流社会亦普遍支持 |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 |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状 |
一、政策沟通已达初步共识 |
二、设施联通成效显着 |
三、贸易畅通稳步发展 |
四、资金融通进展明显 |
五、民心相通日益深化 |
六、其他领域务实合作势头强劲 |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问题 |
一、机制特性差异问题 |
二、深度对接能力与意愿问题 |
三、经济对接前景问题 |
四、技术服务标准迥异问题 |
五、务实合作经验不足问题 |
第三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机遇 |
一、中国加快“一带”沿线地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定期举办的平台机遇 |
三、受西方经济集团挑战下俄罗斯“向东看”的发展机遇 |
四、俄罗斯“大欧亚伙伴关系”推进下的区域合作机遇 |
第四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挑战 |
一、“一盟”内部发展挑战 |
二、“一盟”成员国对“一带”认知挑战 |
三、“一带一盟”区域内部安全挑战 |
四、来自西方世界外部挑战 |
五、多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 |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
一、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及远东开发战略相对接 |
二、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相对接 |
三、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相对接 |
四、与白俄罗斯2030年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战略相对接 |
五、与亚美尼亚2014~2025发展战略相对接 |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务实合作领域对接 |
一、以设施对接为优先工程,构筑交通物流网 |
二、以贸易对接为首要标志,扩大经贸联系 |
三、以能源对接为基本内容,稳定供求关系 |
四、以产能对接为重点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 |
五、以金融对接为关键突破,搭建跨国服务体系 |
六、以农业对接为重要补充,强化物质基础 |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模式探讨 |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对接模式 |
二、与“一盟”各国的“C1+1”对接模式 |
三、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对接模式 |
四、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对接模式 |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模式选择 |
一、自由贸易区模式,深化贸易联系 |
二、跨国经济走廊建模式,完善交通体系 |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丰富投资方式 |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创新企业合作 |
五、人文交流基地模式,构筑人文平台 |
第三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机制探讨 |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的对接机制 |
二、与“一盟”各国政府的“C1+1”对接机制 |
三、各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E+F”对接机制 |
第四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机制构建 |
一、多元化智库对话机制,凝聚各方智慧 |
二、常态化政府磋商机制,引导高位决策 |
三、长效化跨国管理机制,协调各国利益 |
四、动态化监督反馈机制,防范各类风险 |
五、多边化法律协调机制,强化制度优势 |
六、通畅化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以多方主体为推力,增进各方对接共识 |
一、坚持政府高位引导,对接规划编制先行 |
二、强化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市场联动与融合发展 |
三、联合各方智库学界研究探讨,适时启动数据库建设 |
四、加强媒体互动交流,推进各方认知与理解 |
五、深化民间人文合作,培育国家价值共识 |
第二节 以实体项目为抓手,深化务实领域合作 |
一、着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
二、有效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 |
三、继续深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 |
四、积极打造多元融资平台 |
五、进一步优化项目参与方式 |
第三节 以规则对接与自贸区建设为关键,强化制度保障功能 |
一、加快标准体系的互认与构建,力促规则对接 |
二、坚持自贸区建设长期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 |
三、适时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制度发展 |
第四节 以次区域合作为突破口,逐层拓展,逐步推广 |
一、率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
二、以毗邻周边对接为着力点,逐层拓展 |
三、以多边单项合作为示范蓝本,逐步推广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3)实现共享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既有文献回顾及其评估 |
(一) 已有文献回顾 |
(二) 既有文献的意义与不足 |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共享发展的涵义及其意义 |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特质 |
一、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 |
二、共享发展的特质 |
(一) 共享发展主体的全民性 |
(二) 共享发展过程的参与性 |
(三) 共享发展手段的多样性 |
(四) 共享发展成果的均衡性 |
第二节 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共享发展与制度保障的关系 |
第一节 制度是实现共享发展最根本的保障 |
一、制度为共享发展奠定根本的制度条件 |
(一) 制度清晰界定并保护产权 |
(二) 制度为市场提供博弈规则 |
(三) 制度稳定人们的发展预期 |
二、制度规定共享发展格局和分配秩序 |
(一) 初次分配是共享的主要形式 |
(二) 再分配是对初次共享的调节 |
(三) 第三次分配是对前两次共享的重要补充 |
三、制度为共享发展提供成果保障 |
第二节 实现共享发展的三个主要制度构建原则 |
一、权利平等 |
二、机会公平 |
三、规则公正 |
第三节 实现共享发展的三个基本制度保障维度 |
一、政治制度 |
二、经济制度 |
三、社会制度 |
第三章 当前中国共享发展不足的制度根源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共享发展不足的现状描述 |
一、全民的分享度下降 |
(一) 收入格局不合理 |
(二) 初次分配中居民工资占比较低 |
(三) 共享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较低 |
二、灰色和黑色收入居高不下 |
(一) 官员贪腐和滥用职权取得灰色收入 |
(二) 私设小金库以及违法违规发放奖金 |
(三) 商业回扣和红包 |
三、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
(一)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
(二) 区域收入差距明显 |
(三)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比较明显 |
(四) 个人和家庭之间差距过大 |
第二节 中国共享发展不足的制度根源分析 |
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够合理的制度分析 |
(一) 人民在公共决策制度中决定权和参与度不足 |
(二) 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分配功能弱化 |
(三) 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制度导致百姓受益不足 |
(四) 所得税制度不合理以及非税收入较多 |
二、黑色和灰色收入居高不下的制度分析 |
(一) 事前监督不足 |
(二) 事中监督乏力 |
(三) 事后监督缺位 |
(四) 政治权力集中程度高 |
(五) 监督主体的监督效果有限 |
三、居民内部差距收入较大的制度分析 |
(一) 不合理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 |
(二) 部分行业事实上的垄断制度 |
(三) 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 |
(四) 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教育制度 |
(五) 多轨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四章 实现共享发展的政治制度创新路径 |
第一节 创新公共决策制度 |
一、落实并完善决策的民主集中制 |
二、决策部门对党和人大负责 |
三、政策制定者由人民选择 |
四、决策过程人民参与 |
五、决策结果人民评估 |
第二节 创新公共财政制度 |
一、规范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 |
二、减少不利于共享的财政收入 |
三、增加共享方面的财政支出 |
四、改革并完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 |
第三节 创新权力监督制度 |
一、控制并清理特权现象和行为 |
二、打击和治理腐败 |
三、改革升迁考核指标 |
四、整合并健全监督体系 |
五、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第五章 实现共享发展的经济制度创新路径 |
第一节 实现平等的市场准入制度 |
一、破除各类形式的垄断行为 |
二、消除地域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 |
三、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的进入机会 |
四、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的权利 |
第二节 创新税收制度 |
一、科学设计税种和税率以减轻普通居民税负 |
二、合理确定税制结构 |
三、开征房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
四、严格控制税收优惠政策 |
五、加强税收征管能力和监管体系建设 |
第三节 创新土地制度 |
一、严格土地的征收过程 |
二、加强城市建设用地使用过程的监管 |
三、把城市土地收益更多分享给居民 |
四、赋予农民更多的农村集体土地权益 |
第四节 创新收入分配制度 |
一、改革公有制经济运行与发展形式 |
二、加大合法私人财产保护力度 |
三、提高劳动报酬的分配比重与取缔各类灰色收入 |
四、构建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三方共享机制 |
第五节 创新工资制度 |
一、治理各类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 |
二、提高一线职工的待遇 |
三、落实同工同酬的工资制度并严控高管工资 |
四、确定不同岗位劳动者的合理工资比例 |
五、完善工资定期增长机制 |
第六章 实现共享发展的社会制度创新路径 |
第一节 创新户籍制度 |
一、近期目标:以居住证替代部分户籍制度功能 |
二、中期目标:全面放开特大城市以下的户籍限制 |
三、远期目标:废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
第二节 创新教育制度 |
一、在城乡和区域之间均衡配置各类教育资源 |
二、赋予各类学校入学机会平等 |
三、加强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力度 |
第三节 创新就业制度 |
一、禁止各类歧视性招聘规定 |
二、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 |
三、为就业困难家庭和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
四、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创业带动就业 |
第四节 创新社会保障制度 |
一、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
二、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和资金管理 |
三、提高医疗保险大病报销比例并实现全国互联互通 |
四、最终废除多轨制的社会保障体系 |
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4)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经济因素对反倾销影响的研究 |
1.2.2 非经济因素对反倾销影响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反倾销相关理论及经济学分析 |
2.1 倾销与反倾销简述 |
2.2 贸易保护主义 |
2.3 反倾销博弈论与经济分析 |
2.3.1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博弈 |
2.3.2 反倾销经济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化工行业遭遇反倾销现状分析 |
3.1 世界反倾销总体情况 |
3.2 我国遭遇反倾销形势概况 |
3.3 我国化工行业遭遇反倾销形势概况 |
3.3.1 我国化工行业发展概况 |
3.3.2 世界及我国化工反倾销现状 |
3.3.3 我国化工产品遭遇反倾销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1 国际因素 |
4.1.1 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
4.1.2 产业结构问题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向夹击 |
4.1.3 化工行业生产特点造成反倾销报复现象 |
4.1.4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
4.2 国内因素 |
4.2.1 化工产品出口增速过快 |
4.2.2 出口价格及结构不合理 |
4.2.3 企业应诉不利 |
4.2.4 受出口退税政策间接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实证分析 |
5.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5.1.1 指标选取 |
5.1.2 数据来源 |
5.2 模型设定与相关性假设 |
5.2.1 模型设定 |
5.2.2 相关性假设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应对反倾销的对策及建议 |
6.1 企业积极调整出口结构及市场 |
6.1.1 控制化工产品出口增速 |
6.1.2 优化化工生产出口结构 |
6.1.3 开辟新的出口市场 |
6.2 行业协会通过鼓励创新来完善价格机制 |
6.3 政府维护公平贸易态度 |
6.4 全行业共同完善反倾销应对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5)近代应城膏盐矿业研究(185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相关学术研究现状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前近代时期应城膏盐矿业概况 |
一、矿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
(一) 应城膏盐矿的成因、储量与分布 |
(二) 矿区自然地理情况 |
二、前近代时期应城膏盐矿业的发展脉络 |
(一) 露天开采时期 |
(二) “狗爬峒”开采时期 |
(三) 直井开采时期 |
第二章 1853—1937年发展中的膏盐业 |
一、1853—1911年初步发展期 |
(一) 石膏业的进一步发展 |
(二) 应盐的初步发展 |
二、1912—1922年膏盛盐弱期 |
(一) 膏业的兴盛 |
(二) 盐业的萧条 |
三、1923—1930年膏弱盐盛期 |
(一)石膏业的停滞不前 |
(二) 盐业的迅速发展 |
四、1931—1937年膏盐并盛发展期 |
(一) 商办石膏公司时期的石膏业 |
(二) 应盐收归中央管理 |
第三章 1938—1949年衰败中的膏盐业 |
一、沦陷期间膏盐业的衰败 |
(一) 沦陷初期的商办石膏公司 |
(二) 沦陷初期盐业的发展状况 |
(三) 沦陷后期膏盐业的发展状况 |
二、战后膏盐业恢复发展失败 |
(一) 石膏公司的成立及运营机制 |
(二) 石膏公司经营困境和应对举措 |
第四章 近代应城膏盐矿业的生产形态及发展影响 |
一、工场手工业生产形态 |
(一) 细密分工的手工劳动 |
(二) 落后的生产管理制度 |
(三) 机器的嫁接与停滞不前 |
二、膏盐矿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变迁 |
(一) 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
(二) 传统集镇的新生和新兴市镇的崛起 |
(三) 社会生活的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与运营 |
第一节 近代安徽发展的铁路诉求 |
一、 近代安徽基本省情及客观的铁路需求 |
二、 沿线民众修建铁路的愿望与态度 |
第二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 |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修建 |
二、 铁路的建成改善了安徽南北交通格局 |
第三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运营 |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运营 |
二、 铁路的运营没有根本改变传统运输格局 |
第二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农业 |
第一节 铁路当局积极开展农产调查及品种改良 |
一、 民国前期安徽农业生产的曲折发展 |
二、 铁路沿线农产品生产状况的调查 |
三、 铁路与农业品种的改良和推广 |
第二节 铁路与农产品商品化 |
一、 铁路全力推动农产品外运与外销 |
二、 铁路对近代安徽茶叶生产及外销的影响 |
三、 铁路时代洋烟对近代安徽烟草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铁路与土地整理和宣城华侨垦殖事业 |
一、 民国时期土地调查整理与土地陈报工作的源起 |
二、 安徽省土地调查整理工作的开展 |
三、 铁路与安徽华侨垦殖事业的发展 |
第三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工矿业 |
第一节 近代安徽工矿业的起步和发展 |
一、 近代中国铁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延伸 |
二、 晚清时期安徽工矿业的艰难起步 |
三、 民国时期安徽工矿业的缓慢发展 |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煤矿业 |
一、 近代以来安徽煤矿业的发展 |
二、 淮南铁路与淮南煤矿的开采 |
三、 津浦铁路与烈山煤矿的兴衰 |
第三节 矿山铁路与近代安徽铁矿 |
一、 近代安徽铁矿石的开采及在全国的地位 |
二、 矿山铁路对铁矿石开采及其外运的作用 |
三、 铁路与马鞍山中央钢铁厂的筹建 |
第四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化 |
第一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镇布局 |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的发展 |
一、 铁路沿线各城市经济格局的形成 |
二、 铁路沿线城市近代金融业的兴起 |
三、 铁路沿线城市邮政通信业的发展 |
第三节 火车带来的城市——蚌埠 |
一、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空间布局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
二、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人口的集聚与盐粮经济的发展 |
三、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 |
第四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的省会之“争” |
一、 安徽建省以及省会的“艰难”确立 |
二、 铁路与民国时期的省会之“争” |
第五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乡社会生活 |
第一节 铁路与新型生活方式 |
一、 铁路沿线新型生活方式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
二、 铁路沿线城乡社会的落后面相依然存在 |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旅游业 |
一、 各条铁路建成后系统地进行了沿线旅游资源的调查 |
二、 铁路推动近代安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举措 |
三、 名人政要旅游对安徽铁路沿线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
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图书定价也应遵循《价格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书定价也应实行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
二、图书定价也应讲究诚实信用 |
三、图书定价也应有依据 |
四、图书定价也应合理 |
五、图书定价也应禁止价格垄断 |
六、图书定价也应禁止低价倾销 |
(9)一元钱的飞机票为啥不让卖?(论文提纲范文)
天上掉下飞机票 |
捞本何其难 |
世间本无低价倾销 |
(10)单兵突进市场经济地位下的民企韬略(论文提纲范文)
祸起反倾销 |
难以信服的“借口” |
代价高昂 |
考验国家智慧 |
蚂蚁雄兵 |
四、还利于民还是低价倾销?(论文参考文献)
- [1]市场价格壁垒的形成原因与打破市场价格壁垒的制度考虑[J]. 惠航. 财富生活, 2019(20)
-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D]. 向洁. 新疆大学, 2018(12)
- [3]实现共享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研究[D]. 杨腾飞. 武汉大学, 2018(06)
- [4]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影响因素分析[D]. 章睿晗. 北京理工大学, 2016(11)
- [5]近代应城膏盐矿业研究(1853-1949)[D]. 马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6)
- [6]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 章建. 苏州大学, 2013(09)
- [7]图书定价也应遵循《价格法》[J]. 袁依山. 中国价格监督检查, 2011(08)
- [8]反垄断刘强东炮轰24出版社 京东发动价格战搅局书市[J]. 蓝晓熙. IT时代周刊, 2011(12)
- [9]一元钱的飞机票为啥不让卖?[J]. 雷音.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09(11)
- [10]单兵突进市场经济地位下的民企韬略[J]. 张驰. 法人杂志,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