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拟提高高耗能业电价开征煤价调节基金(论文文献综述)
冯煜纾[1](2016)在《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税负及生产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12月1日,煤炭领域的资源税改革开始实行,煤炭资源税从价税率为2%-10%,此外,矿产资源收费基金项目的清理工作也同步展开,原油、天然气、原煤行业的价格调节基金被取消,这三个行业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也降为零。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能源,该领域的资源税改革不仅将对煤炭行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将通过煤炭价格变动影响到下游企业和居民,因此,煤炭资源税改革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以煤炭资源税改革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了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税负及生产效率的影响。首先,文章对煤炭资源税的变革历程和征收现状做了简要介绍。其后,在理论分析部分,文章通过构造“资源税均衡税负价格”这一指标来分析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税负的影响。同时,在对煤炭行业资源税负转嫁程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公式的推导分析了资源税改革引起的单位成本变化如何影响煤炭行业的生产效率。再者,在实证分析部分,文章采用上市公司数据计算分析了不同企业的资源税均衡税负价格及单位税额差值。此外,文章以带有能源和资源税费占比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模型,采用34个季度的全国数据做回归分析,探讨了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生产效率的具体影响。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资源税改革对税费负担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炭市场价格和资源税税率,在煤炭行业繁荣时期,资源税改革会加重企业的税费负担,在煤炭行业低迷时期,税费负担变化方向则存在很大不确定性;(2)资源税改革引起资源税费占比的变化,进而对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增加资源税费占比有利于提高资产、能源等中间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而减小资源税费占比则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从改进资源税从价计征公式、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源税费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沈义琳[2](2014)在《战略成本管理在S火力发电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现行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煤炭行业的价格波动和不稳定性,火力发电企业遭受到上下游行业的双重压力,其不断向厂网分开、网上竞价的方向深入发展。发电企业产品主要是电能,电能的高度同质性,产供销同时完成,使得火电企业的唯一选择是成本领先战略。成本的降低程度也就决定了火电企业在市场中所具有的竞争力量。因此,火力发电企业必须认识到要通过低成本管理来赢取企业的竞争优势,而管理不善的企业将在激烈竞争的发电行业中淘汰,因此,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来控制火力发电企业的成本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S火力发电企业是湖南省火力发电公司建厂较早的电厂。根据火力发电行业的特点,本文按照战略成本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搜集数据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桑克模式对S火电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应用分析。本文通过对S火力发电企业实际情况的调查并结合电力行业政策、电力体制改革的内容对企业带来的影响,阐述了该电厂成本项目的构成,成本管理的组织结构,以及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深刻剖析了S火力发电企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其价值链、战略定位、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应用,最后提出应用的建议和保障措施。通过应用分析认为,S火电企业可以通过战略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创新成本管理理念,优化企业价值链,把握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提高全员参与度,以期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S火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罗世兴[3](2013)在《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力煤又称燃料用煤、燃烧用煤,其查明资源储量占煤炭查明资源储量的75.83%,是我国煤炭的主体。2012年,我国进口动力煤1.01亿吨,增长83.8%。加上经济增长放缓,价格双轨制取消等因素,国内动力煤价格波动日益剧烈,深刻影响物价系统,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严重冲击,直接威胁一些煤炭企业,资源城市的经济社会安全。本文依托“鄂尔多斯盆地矿产资源区划研究”与“鄂尔多斯能源矿产、非能源化工矿产技术经济评价”两个地调项目,选择2002年以来动力煤价格、经济增长等月度动态数据,以鄂尔多斯市为实证,研究动力煤价格波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本论文取得了以下进展:将动力煤价格作为独立对象进行系统性的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1月—2013年2月动力煤价格波动轨迹经历了3个完整的收缩性周期和1个不完整的回升周期,周期平均长度约30个月,扩收比为0.69。动力煤价格波动主要以能源替代作用为主,其中国外动力煤价格和石油价格的贡献率分别为18.0%和14.05%,市场供给与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1%与9.46%,而动力煤贸易中的进口比例贡献率仅为2.76%,因此现阶段可适度加大动力煤进口规模。动力煤价格波动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且与投资关系不明显,其与消费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与进口、出口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动力煤价格与经济增长及其构成要素存在三个层次关系:(1)动力煤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消费、进口与出口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动力煤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消费、进口与出口在滞后弹性与传导强度上存在显着的非对称性特点。其中经济增长对动力煤价格的滞后弹性为-0.11,传导强度为18.18%,而后者对前者的滞后弹性为2.41,传导强度为3.92%;(3)动力煤价格波动对消费、进口、出口的动态冲击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存在2004年与2008年两个拐点。鄂尔多斯市依靠动力煤开采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然而2012年来动力煤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其经济增长出现严重放缓,加速民间借贷资金链的断裂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其规划转型依托的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受阻,阻碍了其产业转型的难度。因此需要采取建立动力煤期货市场、发展替代能源、提高进口比例、控制高能耗产业盲目发展,加大勘查力度等措施,避免动力煤价格出现过频过大波动。
车康模[4](2011)在《我国煤炭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是经济与管理科学中一类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问题,它直接影响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健全的煤炭资源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是煤炭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和维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中国煤炭价格的“双轨制”背离了能源资源科学发展的要求,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本研究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煤炭价格形成理论为基础,对煤炭的全成本构成进行深入研究,梳理煤炭价格机制改革历程以及现状,着重对煤炭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煤炭价格的预测及价格监测预警定量指标,借鉴国外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深入挖掘我国煤炭价格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将煤炭价格形成机制作为一个系统,提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自我调整功能的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对资源管理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君平[5](2010)在《中国煤炭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培育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指出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提高煤炭价格,到1985年开始实施“价格双轨制”,再到1993年放开除电煤以外的煤炭价格,一直到2007年全部放开电煤价格,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煤炭价格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整个煤炭行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由于煤炭市场和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加之人们对煤炭价格放开认识不清,缺乏总体思路,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改革仍然滞后,煤炭市场价格政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本文通过对我国煤炭市场和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现状的阐述,对现行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在国内外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现实途径,提出基于劣等资源定价的煤炭全成本定价模型,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山西省为例,对构成煤炭全成本定价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各项因素的权重,最后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将资源税制改革、市场交易体系等纳入到煤炭价格机制的构建过程当中,力争对煤炭价格形成机制这一现实问题给出一些有理论支撑和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和改革思路。
陈仁贵[6](2007)在《不断开创贵州物价工作新局面》文中指出$T贵州省物价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仁贵$E 今年以来,我国价格水平上升较快,8、9、10三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超过了6%,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充分肯定经济工作成绩的同时,着重指出当前仍然存在着价格上涨?
陈文福[7](2005)在《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范畴、相关理论进行概述、评析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发展条件、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论文应用科学发展观和空间均衡的基本原理论述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同时阐明西南喀斯特地区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但资源却较为丰富的特殊类型的问题区域。西南喀斯特地区以贵州省为中心,横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涉及四川和重庆的一部分地区。该地区处于长江和珠江的上游,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何,将影响长江和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安全。同时,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材料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发该地区的资源,不仅有利于全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较快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然而,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和丰富资源,构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组合格局。采用何种开发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才能使得该地区步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是较为严峻而又紧迫的课题。 其次,论文在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相关经济区划回顾的基础上,选取44个反映自然、经济以及社会基本情况的指标,并搜集了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30个市(州、地)进行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类型的划分。认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可分为五大类型区,即良好状态类型区、较好状态类型区、一般状态类型区、较差状态类型区和极差状态类型区;由于处于一般状态以下的市(州、地)将近60%,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张群山[8](2005)在《张群山副省长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2005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会议提出了2005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即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 4%,第二产业增长13.5%,第三产业增长10.5%。为保证实现上述目标,要求工业增长14%。这一目
二、贵州拟提高高耗能业电价开征煤价调节基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拟提高高耗能业电价开征煤价调节基金(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税负及生产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煤炭资源税制度的变革历程及现状分析 |
2.1 煤炭资源税制度的变革历程 |
2.1.1 煤炭资源税的初建时期 |
2.1.2 煤炭资源税的发展时期 |
2.1.3 煤炭资源税新一轮的改革 |
2.2 我国资源税的征收现状分析 |
2.2.1 资源税在我国税制体系中的地位 |
2.2.2 煤炭资源税征收现状分析 |
3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税负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 |
3.1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税负的影响 |
3.2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3.2.1 煤炭行业转嫁资源税税负的能力 |
3.2.2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单位成本的影响 |
3.2.3 单位成本对煤炭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4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税负及生产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
4.1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税负的影响 |
4.2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4.2.1 研究设计 |
4.2.2 计量结果及其分析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改进资源税从价计征公式 |
5.2.2 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
5.2.3 理顺资源税费体系 |
参考文献 |
(2)战略成本管理在S火力发电企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战略成本管理基础理论 |
2.1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及特征 |
2.1.1 战略成本理论 |
2.1.2 战略成本管理特征 |
2.2 战略成本管理分析框架 |
2.2.1 价值链分析 |
2.2.2 战略定位分析 |
2.2.3 成本动因分析 |
2.3 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 |
第三章 S火力发电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
3.1 S火力发电企业基本情况 |
3.2 S火力发电企业成本构成及管理的现状 |
3.2.1 S火力发电企业成本项目 |
3.2.2 S火力发电企业成本管理的组织结构 |
3.2.3 S火力发电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
3.3 S火力发电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 |
3.3.1 成本管理的理念比较传统 |
3.3.2 检修环节的成本控制薄弱 |
3.3.3 企业价值链的分析片面化 |
3.3.4 燃料采购缺乏自主权及燃料的利用效率不高 |
3.4 S火力发电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
第四章 S火力发电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分析 |
4.1 S火电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思路 |
4.2 S火力发电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环境分析 |
4.2.1 S火力发电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 |
4.2.2 S火力发电企业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3 S火力发电企业价值链分析应用 |
4.3.1 行业价值链 |
4.3.2 内部价值链 |
4.3.3 竞争对手价值链 |
4.4 S火力发电企业战略定位分析应用 |
4.5 S火力发电企业成本动因分析应用 |
4.5.1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应用 |
4.5.2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应用 |
第五章 S火力发电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建议与保障措施 |
5.1 S火力发电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建议 |
5.1.1 将战略成本管理理念融入S电厂 |
5.1.2 深入分析内部价值链 |
5.1.3 全面分析企业的价值链 |
5.1.4 强化燃料管理环节成本控制,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 |
5.2 S火力发电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
5.2.1 组织保障 |
5.2.2 人力资源 |
5.2.3 制度保证 |
5.2.4 企业文化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动力煤是我国煤炭主体,消费需求日益增加 |
1.1.2 动力煤进口量逐年增加,进口比例不断提升 |
1.1.3 动力煤价格双轨制取消,市场化改革深化 |
1.1.4 动力煤价格波动日益剧烈,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运行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学者对动力煤价格的研究 |
1.3.2 国外学者对能源价格的研究 |
1.3.3 现有文献对本文的启示与借鉴 |
1.4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数据来源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性研究成果 |
2 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周期性特征研究 |
2.1 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的历史轨迹 |
2.2 动力煤价格波动的周期测度 |
2.3 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的聚集性特征 |
2.3.1 基本特征统计 |
2.3.2 Garch 模型简介 |
2.3.3 建模结果及分析 |
2.4 动力煤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特征 |
2.4.1 Tarch 和 EGARCH 模型 |
2.4.2 Tarch 和 EGARCH 模型估计与分析 |
2.5 动力煤价格波动的风险收益特征 |
2.5.1 Garch-M 模型 |
2.5.2 Garch-M 建模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成因与传导机制研究 |
3.1 影响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因素分析 |
3.1.1 需求因素 |
3.1.2 供给因素 |
3.1.3 成本因素 |
3.1.4 政策因素 |
3.1.5 替代因素 |
3.2 基于 VAR 模型的我国动力煤价格变动成因研究 |
3.2.1 变量选择与预处理 |
3.2.2 各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
3.2.3 各因素与动力煤价格的长期均衡关系 |
3.2.4 各变量对动力煤价格的动态影响 |
3.3 动力煤价格波动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 |
3.3.1 我国动力煤价格的形成机制变迁 |
3.3.2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研究 |
4.1 研究思路与变量选择 |
4.2 动力煤价格对宏观经济变量的传导路径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Granger 因果检验 |
4.3 动力煤价格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传导效应 |
4.3.1 动力煤价格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 |
4.3.2 动力煤价格与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 |
4.3.3 动力煤价格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 |
4.4 动力煤价格与消费、进口及出口的传导效应 |
4.4.1 动力煤价格与消费、进口及出口的长期均衡关系 |
4.4.2 动力煤价格与消费、进口及出口传导非对称效应 |
4.4.3 动力煤价格与消费、进口及出口传导的动态效应 |
4.5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具体产业影响的动态研究 |
4.5.1 投入产出法简介 |
4.5.2 动力煤产业的产业关联效果分析 |
4.5.3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具体产业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资源地区的影响——以鄂尔多斯为例 |
5.1.1 鄂尔多斯市自然社会概况 |
5.1.2 鄂尔多斯市煤炭产业状况 |
5.1.3 动力煤价格下跌引发经济增长放缓 |
5.2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整体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
5.2.1 动力煤价格与经济增长 |
5.2.2 动力煤价格与消费 |
5.2.3 动力煤价格与进出口 |
5.3 本章小结 |
6 对策与建议 |
6.1 设立动力煤期货品种,发挥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 |
6.2 完善动力煤价格指数,建立动态价格监督与预警机制 |
6.3 推进资源税改革进程,充分反映资源稀缺与环境成本 |
6.4 加强资源的勘查投入,提高动力煤资源的自给能力 |
6.5 淘汰高耗煤落后产能,抑制煤化工等需求不合理增长 |
6.6 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增加进口规模与提高进口煤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4)我国煤炭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本研究的出发点 |
1.3 结构安排 |
2 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理论基础 |
2.1 价格形成理论 |
2.1.1 供需均衡价格论 |
2.1.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2.1.3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
2.1.4 效用价格理论 |
2.1.5 垄断价格理论 |
2.2 煤炭价格形成理论 |
2.2.1 矿产资源资产价值构成 |
2.2.2 现行的煤炭成本构成 |
2.2.3 煤炭全面成本分析 |
3 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理 |
3.1 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概述 |
3.1.1 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历程 |
3.1.2 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现状 |
3.2 国外主要产煤国家煤炭价格机制分析及经验 |
3.3 煤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供求关系是煤炭价格波动主因 |
3.3.2 全面成本是煤炭价格价值基础 |
3.3.3 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 |
4 煤炭价格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4.1 时间序列ARMA 预测模型 |
4.2 模型的构建 |
4.3 预测分析 |
5 中国煤炭价格监测预警定量指标研究 |
5.1 煤炭价格监测预警内容和方式 |
5.2 煤炭价格预警指标体系 |
5.2.1 警兆指标的选择 |
5.2.2 警情指标的选择 |
5.2.3 警源分析 |
5.2.4 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预警识别及调控机制 |
6 中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及其政策建议 |
6.1 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探讨 |
6.2 完善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
6.2.1 完善煤炭产业政策 |
6.2.2 完善煤炭行业法律法规 |
6.2.3 完善煤炭价格机制改革 |
6.2.4 完善煤炭价格管理体制改革 |
6.2.5 加快推进煤炭相关领域体制改革 |
7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5)中国煤炭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培育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 煤炭价格形成的基本理论分析 |
2.1 国家干预理论 |
2.1.1 90 年代前期的国家干预理论 |
2.1.2 90 年代后期的国家干预理论 |
2.1.3 国家干预理论下的煤炭价格机制 |
2.2 矿产资源价格形成理论 |
2.3 全成本定价理论 |
3 中外煤炭价格机制比较分析 |
3.1 中国煤炭价格机制的现状 |
3.2 国际上现行的煤炭价格机制 |
3.2.1 美国现行的煤炭价格机制 |
3.2.2 澳大利亚现行的煤炭价格机制 |
3.3 中外煤炭价格机制的比较 |
3.4 中国煤炭价格机制的缺陷 |
3.4.1 煤炭价格不反映供求关系 |
3.4.2 煤炭价格不能反映价值 |
3.4.3 煤炭市场交易体系不完善 |
3.4.4 煤炭价格稳定性差 |
3.4.5 煤炭价格双轨下机制扭曲 |
4 中国煤炭价格机制培育途径 |
4.1 煤炭完全成本的定价 |
4.1.1 煤炭资源全成本定价所遵循的原则 |
4.1.2 煤炭资源全成本定价模型 |
4.1.3 煤炭资源全成本定价模型分析 |
4.1.4 相关因素分析 |
4.2 煤炭市场交易体系的完善 |
4.2.1 煤炭柜台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建立 |
4.2.2 煤炭交易市场框架的构建 |
4.2.3 煤炭市场交易主体的改建 |
4.3 煤炭资源税制改革 |
4.4 煤炭价格调控基金的设立 |
4.5 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的执行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结构与内容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创新观点 |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评析 |
第一节 相关范畴研讨 |
一、区域、问题区域、生态脆弱区 |
二、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评析 |
一、古典主义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贡献 |
二、新古典主义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
三、新增长理论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贡献 |
四、结构主义分析思路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 |
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
第二章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区域分类 |
第一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概念及其地域范围 |
一、喀斯特地区概念 |
二、世界及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 |
三、西南喀斯特地区范围 |
第二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区划分 |
一、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划分综述 |
二、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类型划分原则 |
三、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类型划分的地域范围 |
四、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
五、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及类型划分 |
六、五大类型区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四个亚区中的分布 |
第三章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 |
第一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一、西南喀斯特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分析 |
二、西南喀斯特地区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
三、西南喀斯特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五大类型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
一、五种类型区三次产业结构形态的比较分析 |
二、西南喀斯特地区五种类型区的就业结构比较分析 |
三、西南喀斯特地区五个类型区的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
一、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二、发展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后续支柱产业 |
三、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
四、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 |
五、加大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力度 |
六、依托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主干线,合理调整布局 |
第四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西电东送的可持续性:以贵州为例 |
一、西电东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贵州西电东送可持续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贵州西电东送可持续性的思路 |
第四章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 |
第一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城市化水平分析 |
一、西南喀斯特地区城市化现状 |
二、西南喀斯特地区城市化的演进 |
三、西南喀斯特地区城镇的数量和密度 |
第二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分析 |
一、按照行政级别来划分的城市等级规模体系 |
二、按照人口规模来划分的城市等级规模体系 |
三、中心城市的确定及城市等级的划分 |
四、西南喀斯特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分析 |
第三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
一、西南喀斯特地区空间经济优化(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 |
二、完善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
三、构造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中心与外围的协调发展 |
四、建立西南喀斯特地区空间结构优化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改善 |
第一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环境问题 |
一、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
二、环境污染状况 |
三、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二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补偿实践及其补偿政策评价 |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
二、退耕还林(草)工程 |
第三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制度创新机制 |
一、加大资金和科技支持力度 |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 |
三、尽快开展国家对个人投资营造的重点公益林的收购工作 |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轻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压力 |
五、产业开发应提取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本 |
第六章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政策 |
第一节 区域政策的一般论述 |
一、区域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
二、区域政策的要素构成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中国区域政策分析 |
一、平衡发展战略下的区域经济政策 |
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下的区域经济政策 |
三、非均衡协调发展下的区域经济政策 |
四、各个时期区域经济政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简要评价 |
第三节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政策创新 |
一、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政策创新约束条件 |
二、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政策创新 |
附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 |
声明 |
后记 |
四、贵州拟提高高耗能业电价开征煤价调节基金(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税负及生产效率的影响[D]. 冯煜纾. 浙江大学, 2016(08)
- [2]战略成本管理在S火力发电企业的应用研究[D]. 沈义琳.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5)
- [3]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研究[D]. 罗世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4]我国煤炭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 车康模. 山西财经大学, 2011(10)
- [5]中国煤炭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培育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李君平.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4)
- [6]不断开创贵州物价工作新局面[N]. 陈仁贵. 中国经济导报, 2007
- [7]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文福. 四川大学, 2005(06)
- [8]张群山副省长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张群山.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