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段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媛[1](2021)在《两级动态膜反应器污水浓缩和厌氧发酵产能工艺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污水的排放与处理量持续增加。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在成功实现水污染控制的同时,也面临着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污泥产量大等诸多问题,因此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污水处理日益重要。将厌氧发酵与膜分离技术耦合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可有效截留生长速率缓慢的厌氧微生物,实现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停留时间(SRT)的分别调控,降低污泥产量及曝气引起的能量消耗,同时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富含甲烷的生物气,实现能源回收与利用,因而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技术逐渐得到研究与应用。然而,AnMBR技术仍然需要克服两方面的难点问题:一是分离膜本身的高成本、高能耗和膜污染问题;二是对于低有机物浓度的城市污水直接厌氧发酵产能效率低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基于动态膜分离技术低成本、低能耗的特点,提出采用廉价粗孔微网作为支撑材料制备动态膜组件,构建两级动态膜高效污水处理和能源回收工艺,即通过第一级动态膜过滤反应器(DMF)直接过滤污水完成有机物的富集浓缩,耦合第二级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nDMBR)完成浓缩液发酵实现能源回收。结合批式和连续实验,研究了两级动态膜系统(DMF-AnDMBR)的处理特性和稳定运行问题,分析了污水及其浓缩液中污染物的赋存状态,评价了系统的有机物和能量的收支平衡关系,为该工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解析了城市污水的颗粒物尺度和有机物组分分布,构建了 DMF装置并开展污水浓缩实验研究。典型城市污水的COD浓度约为440 mg/L,SS浓度约为170mg/L,有机物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类和多糖类。DMF工艺可有效富集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单周期运行(24h)后,可获得COD浓度超过2000mg/L的污水浓缩液,其中沉淀态SS和悬浮态SS占比分别为63%和34%,有机物中蛋白质和脂类占比分别为40%和4%,污水浓缩液的产甲烷潜能达到262.52±11.86 mL CH4/g COD,为回收生物能源提供了有利条件。(2)基于自生动态膜(SF)和预涂动态膜(PC)两种成膜方式,构建了两组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SF-AnDMBR和PC-AnDMBR),开展动态膜形成过程及污水处理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式下均能形成稳定的动态膜,跨膜压差(TMP)增长缓慢,但是PC-AnDMBR的出水浊度更为稳定(27.1±9.44NTU),COD去除率更高(83%)。对比分析微生物降解和动态膜截留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发现两组反应器的差别不大,生微物降解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率均大于65%,而预涂动态膜对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截留效果优于自生动态膜。(3)确定了 AnDMBR工艺预涂形成DM的最优操作条件。通过批式实验,考察了抽吸通量和抽吸时间对预涂动态膜形成过程、DM的性质以及过滤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快速形成稳定DM的操作条件为高通量(380 L/m2·h)下的短时间(15 s)抽吸,在该条件下,可以快速形成稳定的DM并获得良好的出水水质,以此作为后续实验的DM预涂最佳操作条件。(4)研究了运行温度(25℃与37℃)与反应器构型(完全混合式(CSTR)和上向流)对AnDMBR处理污水浓缩液功效的影响。不同温度与反应器构型条件下,均可实现缓慢的TMP增长,完成COD和浊度的高效去除(>96%)。相较于25℃,中温(37℃)条件下厌氧微生物活性更高,提升了污水浓缩液的甲烷化效率。在中温条件下,CSTR-AnDMBR通过水力剪切加强了混合与传质作用,强化了水解酸化作用,达到较高的甲烷转化率(0.16LCH4/g COD),提高了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优势微生物,尤其是参与有机物水解酸化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具有更高的相对丰度,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甲烷丝菌(Methanothrix)也具有较高相对丰度。(5)基于处理水质、有机物和能源收支平衡解析,全面评价了 DMF-AnDMBR的工艺性能。第一级DMF工艺实现污水中有机物的富集浓缩,第二级AnDMBR完成厌氧消化产能。两级反应器的出水均呈有机物浓度低、氮磷浓度高的特点,且SS浓度低,满足农业灌溉回用水的要求。在整个系统中,由于对溶解性有机物的截留效果差,随出水损失的COD占据33%左右,虽然污水中可转化为甲烷的COD占比不高(24%),但是通过污水处理和浓缩液厌氧发酵,可产生的能量折算为电能可达到1.29 kWh/m3,高于系统自身的能耗,实现可观的能量盈余。
辛思雨[2](2020)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物效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以人工配水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实验将以三种环境影响因素(温度、p H值、溶解氧)和两种营养物影响因素(C/N比、C/P比)的各水平与SMBR反应器处理污染物效能的关系展开研究,同时借助宏基因组学中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了各因素各水平条件下SMBR反应器内菌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并探索优势微生物。为SMBR工艺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科学指导,为全面认识SMBR工艺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及降解机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高温水平抑制了微生物代谢,随温度升高系统脱氮除磷能力明显下降,释磷吸磷作用放缓,随着温度升高,COD上清液平均浓度出现下降趋势,在温度为30°C时去除率仅为84.42%。而COD膜出水去除率均保持在95%以上,说明系统对温度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随着温度升高菌群物种丰度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群落多样性则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温度为20°C时虽有利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但微生物的多样性并不丰富。(2)系统中过低或过高的p H值对污染物去除能效能波动较大,在系统p H值为6.5时,出水COD浓度最高,当p H值逐渐增加时,氮磷和COD去除率出现升高趋势,四种p H值下系统COD去除率均保持95%以上,说明膜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系统的稳定性保证出水水质;随p H值升高菌群物种丰度和群落多样性减小,p H为8时OTU数目下降至1709。(3)DO浓度从0.5mg/L提高到3 mg/L时,系统内污染物去除率得到提高,污泥沉降速率变快;比较3mg/L和5mg/L时随溶解氧浓度增加,但去除效能趋于水平不会再提高;随溶解氧浓度升高菌群物种丰度和群落多样性增加,但是溶解氧浓度由3mg/L升至5mg/L时,增长并不明显。(4)不同碳氮比条件下系统对COD生物去除率都在90%以上,在碳氮比为100:8时COD生物去除率最高;随着进水氮浓度的升高,使得反应器除磷能力迅速变差,随着碳氮比减小菌群物种丰度出现减小,而群落多样性则小幅增加,表明系统内进水氮含量的增加,抑制了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多样性上则较丰富。(5)碳磷比比由100:2.0升至100:1.0时,去磷效率有明显提升,但进水磷含量下降时碳氮比为100:0.5时,出水磷含量虽然在0.5 mg/L以下,但系统不能进一步强化除磷,使得磷的去除率不高,此系统除磷达到一定限值;随着碳氮比减小菌群物种丰度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群落多样性也出现相同变化趋势,碳磷比为100:1.5时微生物数量最大,多样性也最丰富。
刘天禄[3](2019)在《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对象为某大型综合性炼化企业废水处理场的废水,该废水污染物来源多、成分复杂,CODcr、氨氮、油类等浓度变化幅度大,经“隔油-气浮-生化”工艺处理后,排水各项指标已不能满足国家废水排放标准的要求。针对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工艺(Carrier fluidized biofilm Reactor,CFBR)进行了工业化规模的现场实验,研究了好氧过程短程硝化反硝化作用(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SCND)和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强化脱氮机理,对废水中特征污染物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methyl Ester,DMT)的生物降解进行了研究,筛选出5株DMT生物降解菌种,构建了优势菌群。设计了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Fixed-bed Membrane Bioreactor,FBMBR),分析了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机理,对废水处理场排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探索部分回用处理场出水的可能性。研究结论如下:(1)CFBR工艺废水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活性污泥法工艺(Actived Sluge technology,AS),生物脱氮效果良好,适用于废水处理场的改造,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优点。废水处理场出水能够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8978-1996),石油类小于5mg/L、CODcr小于60mg/L、氨氮小于15mg/L。(2)CFBR工艺可以强化SCND作用,同步实现SND作用。系统SCND的NO2--N积累率可以达到80%以上,SND的NOx--N饱和常数为5.33,SND反硝化作用效果明显提高,TN去除率能够达到80%以上。CFBR工艺最佳运行参数为DO为2.0~3.0mg/L,pH为7.5~8.0,温度为30~35℃,HRT为10~12h,吨废水耗碱量为20g/m3。(3)采用DMT逐量分批驯化方法,筛选分离得到5株DMT高效降解菌。经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分别为多杀巴斯德氏菌,蜡状芽孢杆菌,为嗜中温甲基杆菌,食酸菌属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菌株DMT降解条件优化实验表明,DMT降解细菌适宜条件为:温度在28℃~36℃之间,pH值为7.5~8.0,菌种投加比例为5%。(4)在HRT为1.25h、气水比为0.5:1、选择填料A的条件下,FBMBR工艺装置出水CODcr小于35mg/L、BOD5小于5mg/L、氨氮小于3mg/L、悬浮物小于5mg/L、浊度小于5 NTU,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工业循环水补水指标要求。(5)FBMBR装置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混合液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混合液的比阻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影响可以忽略。装置的结构设计能有效缓解SMP对膜的污染,降低超滤膜的跨膜压差,延长超滤膜的清洗周期与使用寿命。
于世纯[4](2019)在《两级动态膜工艺的生活污水处理与生物能源回收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生活污水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资源能源载体,而不是废弃物,这使得污水处理模式正在从污染控制转向资源能源回收。本研究提出利用新型动态膜过滤法(DMF)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浓缩预处理获取富含有机物的浓缩液,再利用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nDMBR)工艺对浓缩液进行处理,以达到产生生物能源的目的。论文主要研究了动态膜(DM)支撑材料的筛选,DMF的污水预浓缩过程及性能,评价了有机浓缩液的产甲烷潜力,考察了AnDMBR对高浓度有机浓缩液的处理效果和产甲烷效能,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了DMF工艺的优化及生活污水的浓缩性能分析,并评价了浓缩液的产甲烷潜力。实验结果表明,以25μm不锈钢丝网为支撑材料的三层结构DM膜组件,可在原污水富含的悬浮颗粒的辅助下,在1 h内快速形成DM层。在跨膜压力小于40 kPa的条件下,DMF工艺可以在30-54 L/m2h的高通量下稳定运行。DMF连续运行时,进水COD均值为305 mg/L,出水COD均值为113 mg/L,浓缩液中COD的平均浓度为7008 mg/L,而其它污染物(如氮、磷)的去除效果不同,表明DM层对不同污染物的选择性截留效果。空气反冲洗加膜表面刷洗的物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再生DM层,保持长期稳定运行,但是随着过滤周期的增加TMP增速有所提高,可能是由于不可逆污染物的积累所致。COD平衡分析认为,进水COD中的37%透过DM层随出水流失,表明DM层对溶解性有机物的截留效果较差,约12%的COD损失,可能是由于生物降解或不锈钢丝网上残存部分有机物不能完全清洗干净所致,但仍有51%的COD以可回收的形式富集于有机浓缩液中,这为后续的厌氧消化产甲烷提供了基质。DMF浓缩液的生化产甲烷潜力(BMP)为0.20 L CH4/g COD,与城市污水厌氧消化产气量相当,表明DMF工艺与厌氧消化相结合实现同步污水处理与能源化是可行的。(2)应用AnDMBR处理DMF工艺产生的污水浓缩液,考察了其对污水浓缩液的处理效果,并采用仪器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污泥粒径、胞外聚合物(EPS)及溶解性有机物等(DOM)的变化情况。AnDMBR处理实际污水浓缩液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启动阶段(即驯化阶段),进水COD约为1000 mg/L,为期30天,启动阶段出水浊度始终在40 NTU以下,COD去除率为89.3%-91.1%。第二阶段为稳定运行阶段,进水COD约为2000 mg/L,为期30天,稳定运行阶段出水浊度始终在20 NTU以下,最低仅为9.5 NTU,COD去除率为96.7%-97.3%,但其对氨氮及磷酸盐没有去除效果。反应器运行期间厌氧污泥相对于接种污泥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其中接种污泥的平均粒径为48.6μm,稳定运行一个月后的污泥平均粒径为52.2μm。对于EPS这类潜在的膜污染物质,发现其总量和组分(蛋白质和多糖)随时间均呈上升的趋势,伴随着膜污染的加剧。对进水、上清液及出水中的DOM进行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结果表明色氨酸类蛋白质和芳香类蛋白质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动态膜对其也有一定截留作用,而腐植酸类有机物和富里酸类有机物降解性差,其含量沿处理流程基本不变。此外,由于产甲烷微生物生长缓慢、驯化时间长和污水浓缩液基质的复杂性,使得AnDMBR工艺的实际产甲烷率较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改进。
林宏[5](2014)在《关于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市政污水组合、技术局限及展望综述》文中指出近年来,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该工艺具有高效低耗、病原体去除程度高且节省空间的特点,能用于处理含氮量高的污水,出水水质好。到目前为止,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者们已进行各种类型的厌氧反应器与膜技术相组合的研究,本文客观地评价各种厌氧反应器与膜技术组合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应用于处理城市污水的可能性。此外,还讨论了各种影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生物和过滤性能的因素,包括该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何蕙君[6](2013)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高速公路服务区在为过往人员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量的污水,如何处理服务区污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中空纤维帘式膜组件制成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对模拟服务区污水进行处理试验研究,以期为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探讨了IAMBR和A/O-MBR两种工艺中曝气量、HRT、pH、曝气:搅拌时间(或回流比)对服务区污水中COD、NH4+-N、TN和TP等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找出了系统稳定运行的最优参数,得出IAMBR在曝气量为1000L/h,HRT为8h,曝气:搅拌时间为2h:1h,pH为7.5的条件下,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71%、69.96%、63.32%、95.48%,出水可用作城市绿化与建筑施工用水;A/O-MBR工在曝气量为1200L/h,HRT为10h,pH为7.5左右,回流比300%的条件下,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52%、82.68%、72.16%、97.30%,出水满足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可回用作服务区冲厕、道路清扫、消防、绿化、车辆冲洗等用水。(2)研究了污泥特性及膜污染处置方法。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浓度较稳定,约为60007000mg/L,污泥活性较高,膜污染可以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且清洗后膜通量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A/O-MBR工艺有较强的抗膜污染能力。(3)建立了IAMBR和A/O-MBR两种工艺去除有机物动力学模型,可据此预测出水有机物浓度。(4)对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服务区污水的经济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膜生物反应器用于服务区污水处理与回用的基建总投资与普通生物处理法相当,但运行成本远低于普通生物处理法,经济上可行。膜生物反应器能有效解决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可靠,自动化程度高,且运行费用较低,将出水回用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庆华[7](2012)在《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水资源人均量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严重污染和用水效率低是造成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中水回用能够有效节约淡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量,减轻水环境污染,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MBR)工艺为对象,利用PLC对系统自动控制,对SBMBR系统活性污泥培养驯化、SBMBR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效果、SBMBR系统SBR反应器好氧段最佳溶解氧浓度、SBMBR系统最佳水力停留时间和膜清洗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间歇式曝气和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活性污泥培养驯化,MLSS和SVI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SBMBR工艺能够实现强化生物脱氮除磷,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SBMBR系统SBR反应器好氧段最佳溶解氧浓度为3~4.2mg/L;SBMBR系统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16~23h,从去除磷的效果分析,可以考虑系统排泥周期为20d;SBMBR正常运行过程中膜过滤压差相对稳定,维持在0.01~0.025MPa之间,膜通量在80L/m2﹒h以下时,采用水力反冲洗能够有效减缓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对膜污染的形成和影响膜污染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膜组件辅以一定曝气量的前提下,水力反冲洗能够有效去除可逆污染物及部分不可逆污染物。PLC自动化技术使组合工艺SBMBR不仅操作简单、便于自动化控制,出水水质安全可靠,而且实现脱氮除磷一体化。中水回用以独有的特点适用于宾馆、医院、住宅小区等场所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利用PLC自动控制技术的SBMBR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应用于中水回用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很大。
王伟国[8](2011)在《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水资源短缺,生活污水作为一种稳定可靠、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对其回收利用是有效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和加工的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以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探求SMBR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污染物去除特性及膜污染的形成与控制方法。以实现SMBR稳定高效运行、出水水质达回用标准的同时,减少膜污染的发生。主要的研究结果有:采用连续培养加周期培养的污泥培养驯化方式,活性污泥经24天驯化完成。活性污泥生长较快,MLSS浓度从2000mg/L增至6200mg/L,污泥产率为0.37kg(MLSS)/kg(CODCr)。硝化细菌生长较慢,污泥培养中后期通过降低进水中的CODCr浓度,使异养菌的增殖减慢,为硝化菌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SMBR的最佳运行参数为:每周期6小时,其中缺氧1小时、好氧5小时;出水体积交换比为0.3,即每周期出水9L;MLSS浓度为8000mg/L;曝气量为0.3 m3/h,DO维持在2mg/L左右。在此条件下,既能使系统维持较高的污染物去除率又能节约能耗。系统在最佳运行条件下运行40天。当进水pH为7~9时,SMBR对污染物有较高的去除率。CODCr平均去除率为98.01%,NH4+-N平均去除率为96.51%,TN平均去除率为73.38%,TP平均去除率为73.21%,浊度平均去除率为99.56%,色度平均去除率为92.2%。SMBR对进水水质的抗负荷冲击能力强,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当进水pH降至6时,对CODcr的去除率影响不大,平均去除率仍达95.14%,NH4+-N平均去除率下降至76.85%,TN平均去除率降至61.42%,TP平均去除率降至62.87%,浊度和色度去除率基本不受进水pH影响,去浊率仍保持在99%以上,说明低进水pH不利于系统脱氮除磷。测定了SMBR在五种不同MLSS浓度及三种不同曝气强度下的临界通量。结果表明,在一定MLSS浓度范围内(<10000mg/L),适当增大曝气强度能提高系统临界通量;MLSS浓度较小时(<4000mg/L),曝气强度有一个临界值,大于此值临界通量并不会随曝气量增加进一步增加;MLSS浓度过大时(>10000mg/L),增大曝气强度以延缓膜污染的作用已不明显。系统在合适的污泥浓度和曝气强度下(MLSS浓度为8000mg/L、曝气量为0.3m3/h),采用间歇进出水、间歇曝气,缺氧-好氧交替的序批方式在次临界通量下运行,膜污染发展平稳,没有出现急剧的TMP跃升,膜污染速率为0.126KPa/d,说明该工艺能有效控制膜污染。投加粉末活性炭(PAC)能改善混合液性质,进一步延缓膜污染,当MLSS浓度为8000mg/L、PAC的投加量为1.5g/L时,膜污染速率降为0.04KPa/d。
姚明炫[9](2010)在《智能型复合膜中水处理工艺技术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是水资源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污水处理后实现中水回用是目前缓解问题的主要方法。针对城市综合污水的特点,本实验研究以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为核心,在一体式好氧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序批式的操作方式,进行了系统运行总体效能的研究,出水水质满足《GB/T 18920-2002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且该工艺在实际中水回用工程中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本实验在第一阶段采用中空纤维超滤膜,建立由PLC智能控制的一体式好氧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针对城市污水处理效果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出水稳定水质良好,抗负荷冲击能力强。在膜生物反应器中生物降解对COD、氨氮和磷等污染物的去除起主要作用,而膜的截留作用对维持稳定的系统出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阶段实验以序批式双反应器SBMBR工艺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对COD、氨氮和磷等的去除良好,最终膜出水水质满足生活杂用水回用标准;该系统工艺采用膜过滤取代序批式工艺中的沉淀和排水阶段,简化了传统SBR工艺,同时强化了脱氮除磷能力,试验中反应器内混合液的污泥沉降性能及活性始终保持良好。实验分析了水力反冲洗、超声波清洗。化学清洗、空曝气四种膜清洗方式对减缓膜污染的影响,研究了膜污染的形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膜污染在系统运行初期以膜孔的堵塞为主要污染,之后膜面沉积层的形成控制膜的过滤压差。水力反洗、超声波间歇清洗和空曝气主要去除膜面沉积层的污染,化学清洗可消除因膜孔堵塞引起的污染。对MBR系统处理城市污水的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概算,探讨影响成本费用的因素,结果表明系统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林方敏[10](2010)在《超声波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回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目前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将膜生物反应器(MBR)与超声波清洗技术进行组合,采用漂悬式中空纤维超滤膜作为膜组件,采用浸入式安装于反应器中,并安装往复式超声波振板装置可对膜组件进行往复式照射,在线清洗。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超声空化、声流作用对膜组件进行清洗,防止膜堵塞,恢复膜通量和过滤性能,达到延长膜寿命,增加MBR经济性的目的。本研究以经过一级物化处理后的印染废水为对象,研究超声波膜生物反应器(UMBR)工艺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UMB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进水水质、气水比、水力停留时间、污泥浓度等,影响膜清洗效果的因素有超声波装置运行时间、声频、声强等。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采用频率为40kHz,声强为60W的超声波振源,对膜组件连续照射清洗15分钟,可使被污染的膜组件的膜通量恢复至80%以上,处理系统的COD去除率达90%以上,但色度的去除效果不理想,去除率在85%左右,不能保证出水色度达标。本研究在实验室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工程实践,利用“气浮-UMBR”组合工艺处理回用80m3/d的机械加工废水,该项目从2009年10月开始运行,出水CODCr浓度低于40mg/L,浊度低于4NTU,说明UMBR系统的出水各项指标均优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的各项指标。
二、二段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段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级动态膜反应器污水浓缩和厌氧发酵产能工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城市污水处理研究进展 |
1.1.1 城市污水产生和处理现状 |
1.1.2 城市污水的能源回收潜力与方式 |
1.2 城市污水有机物富集浓缩技术研究进展 |
1.2.1 高负荷活性污泥(HRAS)工艺 |
1.2.2 化学强化一级处理(CEPT)工艺 |
1.2.3 膜分离技术 |
1.3 城市污水的生物能源回收技术 |
1.3.1 厌氧消化处理技术 |
1.3.2 AnMBR技术 |
1.3.3 AnDMBR技术 |
1.3.4 AnDMBR和AnMBR工艺性能比较 |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动态膜组件及污水水质 |
2.1.1 动态膜材料与膜组件 |
2.1.2 污水来源及水质特点 |
2.2 实验装置及实验设计 |
2.2.1 污水分级实验 |
2.2.2 DMF污水浓缩实验 |
2.2.3 AnDMBR中DM形成实验 |
2.2.4 AnDMBR厌氧发酵城市污水浓缩液实验 |
2.2.5 分析指标 |
2.3 污泥及泥饼分析 |
2.3.1 污泥及泥饼层前期预处理 |
2.3.2 BMP及SMA实验 |
2.3.3 微生物群落分析 |
2.4 分析方法 |
2.4.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
2.4.2 仪器分析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2.5.1 数据差异性分析 |
2.5.2 数据相关性分析 |
2.5.3 产气数据模拟分析 |
3 动态膜过滤工艺(DMF)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
3.1 DMF-AnDMBR系统的构建原理 |
3.2 DMF的优化与污水浓缩效能 |
3.2.1 城市污水分级特性 |
3.2.2 DMF的工艺条件优化 |
3.2.3 DMF的污水浓缩效能 |
3.3 城市污水浓缩液的分级特性 |
3.3.1 城市污水浓缩液的分级特性 |
3.3.2 污水和污水浓缩液的差异分析 |
3.3.3 污水浓缩液中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分析 |
3.3.4 污水浓缩液的产甲烷潜力 |
3.4 本章小结 |
4 AnDMBR中动态膜的形成方式与优化研究 |
4.1 厌氧动态膜形成方式对比 |
4.1.1 过滤性能分析 |
4.1.2 常规污染物去除分析 |
4.1.3 溶解性有机物(DOM)去除分析 |
4.2 动态膜的性质分析 |
4.2.1 动态膜的物化性质 |
4.2.2 动态膜的形态分析 |
4.2.3 动态膜的阻力分析 |
4.3 预涂动态膜形成过程的优化 |
4.3.1 不同预涂参数设置下动态膜运行特性 |
4.3.2 最优预涂条件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AnDMBR处理污水浓缩液的工艺性能研究 |
5.1 温度对AnDMBR工艺性能的影响 |
5.1.1 过滤性能 |
5.1.2 COD去除率与产甲烷分析 |
5.1.3 DM膜组件的清洗 |
5.2 反应器构型对AnDMBR工艺性能的影响 |
5.2.1 过滤性能 |
5.2.2 COD去除及产甲烷分析 |
5.2.3 污泥及泥饼性质分析 |
5.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5.3.1 不同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分析 |
5.3.2 不同反应器构型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DMF-AnDMBR污水浓缩与产能系统评价 |
6.1 DMF-AnDMBR的水质评价 |
6.2 COD平衡及能量收支平衡分析 |
6.2.1 COD平衡分析 |
6.2.2 能量收支平衡计算分析 |
6.3 DMF-AnDMBR的综合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2)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物效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提出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提出 |
1.2 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现状 |
1.2.1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原理 |
1.2.2 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 |
1.3 膜生物反应器介绍 |
1.3.1 膜生物反应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膜生物反应器的优势和类型 |
1.3.3 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
1.4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 |
1.4.1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
1.4.2 序批式反应器的应用现状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课题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装置与用水水质 |
2.1.1 试验装置 |
2.1.2 试验用水水质 |
2.2 试验常用仪器设备 |
2.3 试验分析方法 |
2.3.1 常规水质指标的检测方法 |
2.3.2 微生物多样性测序的检测方法 |
第3章 SMBR工艺污染物去除效能研究 |
3.1 温度对SMBR系统的影响 |
3.1.1 不同温度下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情况 |
3.1.2 不同温度运行周期内污染物变化情况 |
3.1.3 不同温度对活性污泥性质影响情况 |
3.2 pH值对SMBR系统的影响 |
3.2.1 不同pH值下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情况 |
3.2.2 不同pH值运行周期内污染物变化情况 |
3.2.3 不同pH值对活性污泥性质影响情况 |
3.3 DO浓度对SMBR的影响 |
3.3.1 不同DO浓度下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情况 |
3.3.2 不同DO浓度运行周期内污染物变化情况 |
3.3.3 不同DO浓度对活性污泥性质影响情况 |
3.4 C/N比对SMBR的影响 |
3.4.1 不同C/N比下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情况 |
3.4.2 不同C/N比运行周期内污染物变化情况 |
3.4.3 不同C/N比对活性污泥性质影响情况 |
3.5 C/P比对SMBR的影响 |
3.5.1 不同C/P比下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情况 |
3.5.2 不同C/P比运行周期内污染物变化情况 |
3.5.3 不同C/P比对活性污泥性质影响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SMBR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4.1 污泥样品DNA提取和PCR扩增 |
4.2 不同温度下SMBR的菌群特性 |
4.2.1 多样性指数分析 |
4.2.2 基于OTU的样本丰度分析 |
4.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4.3 不同pH值下SMBR的菌群特性 |
4.3.1 多样性指数分析 |
4.3.2 基于OTU的样本丰度分析 |
4.3.3 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分析 |
4.4 不同DO浓度下SMBR的菌群特性 |
4.4.1 多样性指数分析 |
4.4.2 基于OTU的样本丰度分析 |
4.4.3 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分析 |
4.5 不同C/N比下SMBR的菌群特性 |
4.5.1 多样性指数分析 |
4.5.2 基于OTU的样本丰度分析 |
4.5.3 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分析 |
4.6 不同C/P比下SMBR的菌群特性 |
4.6.1 多样性指数分析 |
4.6.2 基于OTU的样本丰度分析 |
4.6.3 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
致谢 |
(3)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水资源和循环利用现状 |
1.2 炼化污水污染和治理技术 |
1.2.1 炼化废水来源及特点 |
1.2.2 炼化废水预处理方法 |
1.2.3 生物法原理 |
1.2.4 常规生物法工艺 |
1.2.5 载体流化床生物膜法 |
1.2.6 膜生物反应器 |
1.2.7 废水回用技术及工程 |
1.3 废水处理场水质及原工艺处理效果 |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废水特征污染物分析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分析仪器 |
2.1.4 接种污泥 |
2.2 实验方法 |
2.2.1 污染物及分析方法 |
2.2.2 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 |
2.2.3 活性污泥指标 |
2.2.4 活性污泥镜检指标 |
2.3 计算方法 |
2.3.1 SND率公式 |
2.3.2 NO_2~--N积累率公式 |
2.3.3 SND动力学模型 |
2.3.4 膜过滤阻力 |
第3章 CFBR工艺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用水及水量测量 |
3.3 生物膜载体选择及特点 |
3.4 实验工艺 |
3.4.1 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 |
3.4.2 CFBR工艺特点 |
3.4.3 工艺影响因素及要求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生物膜培养 |
3.5.2 短程硝化反硝化实验 |
3.5.3 同步硝化反硝化实验 |
3.5.4 稳定运行实验 |
3.5.5 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
3.5.6 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及菌群优选 |
4.1 引言 |
4.2 生物难降解污染物研究 |
4.2.1 炼化废水中生物难降解污染物 |
4.2.2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生物降解 |
4.3 菌种筛选与混合菌群 |
4.3.1 菌种筛选 |
4.3.2 混合菌群构建 |
4.3.3 混合菌群接种量的配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水回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废水及回用标准 |
5.2.1 实验废水 |
5.2.2 废水回用方向 |
5.2.3 废水回用标准 |
5.3 研究内容 |
5.4 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 |
5.5 生物膜填料 |
5.6 生物膜的培养 |
5.7 运行参数研究 |
5.7.1 运行参数优化 |
5.7.2 稳定运行实验 |
5.7.3 FBMBR各段的作用 |
5.7.4 高浓度废水影响 |
5.8 膜污染研究 |
5.8.1 TMP变化和膜过滤阻力 |
5.8.2 膜污染的成因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两级动态膜工艺的生活污水处理与生物能源回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现状 |
1.1.2 新型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现状 |
1.2 污水中有机物浓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混凝沉淀 |
1.2.2 混凝吸附 |
1.2.3 磁分离 |
1.2.4 膜过滤 |
1.2.5 动态膜 |
1.3 动态膜技术及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
1.3.1 传统膜生物反应器 |
1.3.2 动态膜技术 |
1.3.3 好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 |
1.4 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nDMBR)研究进展 |
1.4.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
1.4.2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 |
1.4.3 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nDMBR)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试验装置、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装置 |
2.1.1 动态膜过滤反应器批式试验装置 |
2.1.2 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装置 |
2.2 污水来源及水质特点 |
2.3 测试分析方法 |
2.3.1 常规指标测试方法 |
2.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3 仪器分析方法 |
3 第一级动态膜污水过滤(DMF)工艺的优化与性能 |
3.1 生活污水的粒径分布特征 |
3.2 膜材料的筛选 |
3.3 膜组件构型的筛选 |
3.4 单周期运行工艺性能 |
3.4.1 过滤性能 |
3.4.2 污染物去除性能 |
3.5 连续运行工艺性能 |
3.5.1 过滤性能 |
3.5.2 污染物去除性能 |
3.5.3 粒度分布(PSD)分析 |
3.6 动态膜的清洗再生过程 |
3.7 浓缩性能评价及浓缩液产甲烷潜能分析 |
3.7.1 COD物料衡算 |
3.7.2 产甲烷潜能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第二级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nDMBR)的工艺性能 |
4.1 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过滤性能 |
4.2 污染物去除及产气性能 |
4.3 污泥性质 |
4.3.1 污泥粒径分布 |
4.3.2 胞外聚合物(EPS)分布 |
4.3.3 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5)关于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市政污水组合、技术局限及展望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膜技术与各种厌氧反应器的组合 |
1.1 完全混合反应器 |
1.2 高效厌氧反应器 |
1.2.1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
1.2.2 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 |
1.2.3 其他类型反应器 |
2 其他可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处理流程 |
3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影响因素 |
3.1 运行参数 |
3.1.1 温度 (T) |
3.1.2 OLR |
3.1.3 水力停留时间 (HRT) |
3.1.4 上升流速 |
3.2 污泥特性 |
3.3 添加吸附剂 |
4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影响膜性能的因素 |
4.1 膜的特性 |
4.1.1 膜材料 |
4.1.2 膜组件及配置方式 |
4.2 运行参数 |
4.2.1 剪切速率 |
4.2.2 通量 |
4.2.3 操作方式 |
4.2.4 温度 |
4.2.5 上升流速 |
4.2.6 SRT |
4.2.7 HRT |
4.3 污泥特性 |
4.4 通量增强剂的补充 |
5 清洗方式 |
6 An MBRs在市政污水处理中的经济可行性 |
7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前景 |
8 结论 |
9 致谢 |
(6)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
1.2.1 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水质水量特点 |
1.2.2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现状 |
1.3 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1.3.1 膜生物反应器简介 |
1.3.2 膜生物反应器在国内外的的研究进展 |
1.3.3 膜生物反应器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IAMBR 工艺处理服务区污水试验研究 |
2.1 试验部分 |
2.1.1 试验装置与操作参数 |
2.1.2 试验用水与分析方法 |
2.2 IAMBR 影响因素研究 |
2.2.1 曝气量对 IAMBR 处理性能的影响 |
2.2.2 HRT 对 IAMBR 处理性能的影响 |
2.2.3 曝气:搅拌时间对 IAMBR 处理性能的影响 |
2.2.4 pH 对 IAMBR 处理性能的影响 |
2.2.5 最优工况下 IAMBR 对模拟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效果 |
2.3 污泥特性与膜污染 |
2.3.1 污泥特性 |
2.3.2 膜污染 |
2.4 IAMBR 去除有机物动力学模型 |
2.4.1 基本假设 |
2.4.2 模型的建立 |
2.4.3 模型的求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O-MBR 处理服务区污水试验研究 |
3.1 试验部分 |
3.1.1 试验装置与操作参数 |
3.1.2 试验用水与分析方法 |
3.2 A/O-MBR 影响因素研究 |
3.2.1 曝气量对 A/O-MBR 处理性能的影响 |
3.2.2 HRT 对 A/O-MBR 处理性能的影响 |
3.2.3 pH 对 A/O-MBR 处理性能的影响 |
3.2.4 回流比对 A/O-MBR 处理性能的影响 |
3.2.5 最优工况下 A/O-MBR 对模拟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效果 |
3.3 污泥特性与膜污染 |
3.4 A/O-MBR 去除有机物动力学模型 |
3.4.1 基本假设 |
3.4.2 模型的建立 |
3.4.3 模型的求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服务区污水的经济效益分析 |
4.1 工艺的选择 |
4.2 基建总投资 |
4.3 运行费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7)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中水回用的现状及意义 |
1.2.1 中水回用的现状 |
1.2.2 中水回用的意义 |
1.3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 |
1.3.1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 |
1.3.2 应用自动化技术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实验系统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装置和工艺流程 |
2.1.1 实验装置及主要设备 |
2.1.2 工艺流程 |
2.2 工艺分析 |
2.3 实验条件 |
2.3.1 实验原水 |
2.3.2 接种污泥 |
2.3.3 超滤运行方式 |
2.3.4 水力停留时间和固体停留时间 |
2.4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章 SBMBR 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实验研究 |
3.1 脱氮除磷技术 |
3.1.1 污水生物脱氮原理 |
3.1.2 污水生物除磷原理 |
3.1.3 SBR 工艺的脱氮除磷 |
3.1.4 MBR 工艺的脱氮除磷 |
3.2 活性污泥培养驯化 |
3.2.1 对 COD 的去除效果 |
3.2.2 对 NH_3-N 的去除效果 |
3.2.3 结论 |
3.3 SBMBR 系统运行效果的研究 |
3.3.1 对 COD 的去除效果 |
3.3.2 对 NH_3-N 的去除效果 |
3.3.3 对 TN 的去除效果 |
3.3.4 对 TP 的去除效果 |
3.3.5 混合液的沉降性能和实验条件 |
3.3.6 结论 |
3.4 SBMBR 系统 SBR 反应器好氧段最佳溶解氧浓度的研究 |
3.4.1 对 COD 的去除效果 |
3.4.2 对 NH_3-N 的去除效果 |
3.4.3 对 TN 的去除效果 |
3.4.4 对 TP 的去除效果 |
3.4.5 混合液的沉降性能和实验条件 |
3.4.6 结论 |
3.5 SBMBR 系统最佳水力停留时间的研究 |
3.5.1 对 COD 的去除效果 |
3.5.2 对 NH_3-N 的去除效果 |
3.5.3 对 TN 的去除效果 |
3.5.4 对 TP 的去除效果 |
3.5.5 混合液的沉降性能和实验条件 |
3.5.6 结论 |
第4章 膜清洗的实验研究 |
4.1 膜污染的机理 |
4.1.1 膜污染的形成 |
4.1.2 影响膜污染的因素 |
4.2 减缓膜污染的措施 |
4.2.1 膜污染的预防 |
4.2.2 膜污染的清洗 |
4.3 膜清洗的研究 |
4.3.1 膜清洗效果 |
4.3.2 结论 |
第5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SBMBR 工艺自动控制系统要求 |
5.2 可编程控制器设计 |
5.2.1 可编程控制器 |
5.2.2 其他主要设备 |
5.3 逻辑框图和程序梯形图 |
5.3.1 逻辑框图 |
5.3.2 程序梯形图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8)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膜生物反应器(MBR) |
1.2.1 膜生物反应器简介 |
1.2.2 膜生物反应器膜材料及构型 |
1.2.3 膜生物反应器的分类 |
1.2.4 膜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
1.2.5 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1.2.6 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
1.3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工艺及研究动态 |
1.4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参数评价 |
1.4.1 膜通量 |
1.4.2 临界通量 |
1.4.3 错流过滤 |
1.4.4 浓差极化 |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方法及反应器的启动 |
2.1 试验装置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案 |
2.4 分析项目与方法 |
2.5 反应器的启动与调试 |
2.5.1 膜组件清水试验 |
2.5.2 污泥培养与驯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MBR运行参数的优化 |
3.1 周期时间的确定 |
3.2 缺氧/好氧时间的确定 |
3.3 交换比的确定 |
3.4 MLSS浓度的确定 |
3.5 曝气量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MBR对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
4.1 SMBR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4.1.1 SMBR对COD_(Cr)的去除效果 |
4.1.2 SMBR对NH_4~+-N的去除效果 |
4.1.3 SMBR对TN的去除效果 |
4.1.4 SMBR对TP的去除效果 |
4.1.5 SMBR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
4.1.6 SMBR对色度的去除效果 |
4.2 SMBR出水水质与排放及回用水标准比较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膜污染机理及控制 |
5.1 膜污染 |
5.1.1 膜污染定义 |
5.1.2 膜污染机理分析 |
5.1.3 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
5.2 膜污染控制与改善方法 |
5.3 本试验控制膜污染措施 |
5.3.1 选择合适的操作通量 |
5.3.2 投加粉末活性炭 |
5.4 系统运行时的膜污染特征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智能型复合膜中水处理工艺技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城市污水回用技术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2 城市污水的性质及特点 |
1.1.3 城市污水回用技术 |
1.2 膜生物反应器 |
1.2.1 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研究概况 |
1.2.2 膜生物反应器的类型 |
1.2.3 膜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
1.2.4 膜生物反应器在城市污水回用中的应用 |
1.3 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技术 |
1.3.1 典型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
1.3.2 MBR 脱氮除磷技术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2.1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
2.1.1 实验装置及主要设备 |
2.1.2 工艺流程 |
2.2 实验条件 |
2.2.1 实验原水 |
2.2.2 接种污泥 |
2.2.3 恒流过滤 |
2.2.4 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 |
2.3 实验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3章 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实验 |
3.1 实验启动 |
3.1.1 工艺流程 |
3.1.2 活性污泥培养 |
3.2 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对污染物去除特性的研究 |
3.2.1 对有机物去除特性的研究 |
3.2.2 对氨氮去除特性的研究 |
3.2.3 对磷去除特性的研究 |
3.2.4 对浊度及SS 去除效果的研究 |
3.3 膜的截留作用 |
3.4 小结 |
第4章 SBMBR 工艺总体效能与脱氮除磷实验研究 |
4.1 实验启动及运行 |
4.1.1 实验启动 |
4.1.2 实验工艺流程 |
4.2 SBMBR 工艺系统的总体运行效能 |
4.2.1 COD 去除效果 |
4.2.2 氨氮去除效果 |
4.2.3 总磷去除效果 |
4.2.4 周期实验 |
4.2.5 污泥特性 |
4.2.6 系统出水水质标准 |
4.3 系统脱氮特性的研究 |
4.3.1 生物脱氮机理 |
4.3.2 影响生物脱氮的因素 |
4.3.3 系统脱氮总体效能 |
4.4 系统除磷性能的研究 |
4.4.1 生物除磷机理 |
4.4.2 影响生物除磷的因素 |
4.4.3 典型周期除P 特性 |
4.4.4 沉淀阶段混合液P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4.5 小结 |
第5章 膜污染问题的研究 |
5.1 膜污染的形成机理 |
5.1.1 实验膜污染的情况 |
5.1.2 膜污染的形成 |
5.1.3 浓差极化现象 |
5.1.4 膜污染的机理分析 |
5.2 减缓膜污染的措施 |
5.2.1 膜材料的选择 |
5.2.2 优化操作方式 |
5.2.3 曝气方式 |
5.2.4 改进膜组件和装置结构 |
5.2.5 料液的有效预处理 |
5.2.6 降低膜面受到的平均压力 |
5.3 膜的清洗 |
5.3.1 水力反冲洗 |
5.3.2 超声波清洗 |
5.3.3 化学清洗 |
5.3.4 空曝气 |
5.4 小结 |
第6章 MBR 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
6.1 MBR 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
6.1.1 投资成本分析 |
6.1.2 运行管理成本分析 |
6.1.3 成本核算 |
6.1.4 可行性分析 |
6.2 社会效益 |
6.3 环境效益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10)超声波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回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膜生物反应器的分类与特点 |
1.2.1 膜生物反应器的分类 |
1.2.2 膜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
1.3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研究进展 |
1.3.1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 |
1.3.2 膜生物反应器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2.1 UMBR工艺的设计 |
2.1.1 UMBR工艺的设计参数 |
2.1.2 UMBR膜组件的选择 |
2.1.3 UMBR实验用膜的技术参数 |
2.2 UMBR实验装置 |
2.3 实验流程 |
2.4 实验用水 |
2.5 分析方法与仪器 |
第三章 UMBR去除污染物质的研究 |
3.1 UMBR的启动 |
3.2 运行参数的优化研究 |
3.2.1 UMBR反应器的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
3.2.2 污泥浓度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3.2.3 水力负荷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3.2.4 曝气强度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3.2.5 污泥龄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3.3 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UMBR中超声波控制膜污染的研究 |
4.1 膜污染现象和膜污染控制方法 |
4.2 UMBR工艺中超声波控制膜污染的研究 |
4.2.1 超声波控制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
4.2.2 实验采用的超声波清洗方法 |
4.2.3 膜污染速率的测定 |
4.3 超声功率对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响 |
4.4 超声功率对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UMBR在机械加工废水处理回用中的应用 |
5.1 工艺流程 |
5.2 设计参数及主要单体参数 |
5.3 系统运行情况 |
5.3.1 COD的去除 |
5.3.2 浊度的去除 |
5.4 技术经济指标 |
5.4.1 工程投资 |
5.4.2 运行成本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二段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级动态膜反应器污水浓缩和厌氧发酵产能工艺特性研究[D]. 杨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物效能的研究[D]. 辛思雨.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3]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D]. 刘天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两级动态膜工艺的生活污水处理与生物能源回收特性研究[D]. 于世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关于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市政污水组合、技术局限及展望综述[J]. 林宏. 四川建材, 2014(03)
- [6]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试验研究[D]. 何蕙君.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7]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D]. 刘庆华. 青岛理工大学, 2012(S1)
- [8]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研究[D]. 王伟国. 山西大学, 2011(06)
- [9]智能型复合膜中水处理工艺技术的实验研究[D]. 姚明炫.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5)
- [10]超声波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回用的研究[D]. 林方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