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袁星星[1](2020)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科技现代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际化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我国在1978年后,经济建设的对外开放要求高等教育领域培养相应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与内涵与时俱进,以往专业人才和外语翻译人才分开培养,如今是培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浙江省高等学校在新时期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使命、是践行国家人才强国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举措、是促进浙江对外开放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深化高校自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满足人民追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力途径。因此,科学的梳理和评估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并发现和优化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为研究对象,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背景;以影响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的重大标志性政策或会议为标志,科学的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恢复铺垫期(1978-1984)、改革新时期(1985-1998)、入世转折期(1999-2009)、规范发展期(2010-至今)四个阶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浙江实际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构成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包含双向留学、国际化办学、国际化课程与教学、国际化师资及国际学术交流五个维度,分别阐述每个维度的政策内容。在对政策发展进程和内容梳理的基础上,评估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发现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目标渗透学校发展规划、培养形式多元丰富、国际化进程系统规范等特点;概述政策实施成效,包括国际化人才培养三级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人才培养条件逐渐配备、高校排名和影响力显着提升;发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如管理体制、质量保障、均衡发展等问题。此外,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审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实施现状、总结经验与局限。针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包括着力形成人才培养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校际国际化均衡发展、扩大公费出国比例和提升留学生结构层次、因校制宜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以期能够完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杨凯良[2](2020)在《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文中认为在新旧文明交替、时局动荡混乱的民国时期,大学校长作为过渡时代的思想引领者,他们的高等教育思想从何而来?本文结合运用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对作用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及相关因素给予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清末民初的时代环境及教育近代化的开展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萌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场景。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的西风东渐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的生发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催化剂。儒家文化成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萌生的原生思想背景。所处具体地域文化场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高等教育性情和学术偏好,也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铺设了个人思维层面的基底。教育文化场景中:虽然民国着名大学校长国内的知识结构上存在共性,然而留德和留美学人群的不同教育文化场景导致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大学校长所获取或感知的或显或隐的西方大学理念和古希腊哲学思想为他们回国后主持大学奠定了高等教育思想的来源基础。社会任职场景中:编译馆或杂志社任职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炼化厂;在政府任职时期积累的人脉为他们日后执掌大学、保证大学正常运转提供了诸多方便;任职大学是最为关键的职业经历,可以加深他们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感知和体认,为他们提出颇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依据。教育文化场景和社会任职场景烘托下,高等教育思想呈现出衍生从属性、中西杂交性、理想性和前瞻性、公共性和批判性。场景的转换对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认识和发展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期间伴随着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的冲突与磨合,偶有可能发生政域场和学域场之间高等教育沟通思维的调适。对学术场景的聚焦研究发现:杜威一脉学术师承秉承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实验主义的方法,然而其中国弟子在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上与杜威相比发生了异变;北大同人的学术网络聚合性强,交互性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同质性和细微分化。对大学实践场景考察发现:大学校长的人事变迁不一定会导致一所大学理念的断裂,职业场景变换却可能使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发生微调或转变。对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教育理念相关核心文本的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思想内核的多元调和性与对立共生性。由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和实践的场景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联结性和交叉性这几种特性,因此从工具论角度出发截取他们的高等教育思想片段或者场景进行“神话”预制式的研究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的不适切,亦可能遮蔽真实的高等教育历史。此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民国着名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思想并未上升到理论化层面。基于场景视角,论文总结了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形成特点,以此为参照,初步探讨了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状貌并尝试性提出了场景建设的路向。
梅是菲[3](2020)在《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杨德广是我国着名高等教育学者,至今出版专着4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先后承担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有3项获全国第一、二、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他思想开放,学术眼光敏锐,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许多重大的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杨德广从教以来,一直与时俱进地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问题,很多观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杨德广用他校长、教师与学者的多重身份,以其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高等教育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通过查阅、梳理大量文献以及对杨德广本人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分析了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阐释了杨德广有关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观点;凝练出杨德广在改革实践方面取得的成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启示。本研究认为:杨德广在人生成长阶段经历了苦难的岁月,在磨练中发愤图强,锻炼了坚韧的品质,为他之后在倡导改革时那种逆流而上、不畏阻力的精神提供了心灵上的支撑。通过杨德广的工作经历以及他的研究脉络来看,他的研究领域和时任工作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往往理论研究的主题来源于工作实践,又回归到实践以解决问题。成长、工作经历、一些教育家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都是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因素。杨德广认为高等教育要主动去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他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都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那些过时的、陈旧的管理政策、方法,该朝着怎样的目标去改革,以解决目前产生的问题,以达到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分析探索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第一部分聚焦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及实践,主要涉及他对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市场的改革理念。在办学体制方面,杨德广提出多元化办学的主张,并且强调一定要通过各渠道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高等教育市场理念上杨德广主张高校要走进市场,这是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部分研究杨德广有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以及后勤管理方面的改革理念与具体实践。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杨德广的主要理念包括校长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能够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要运用管理学知识来管理学校,要坚持民主等;在教学管理方面杨德广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因材施教等理念,并且在实际管理中采取“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改革实践;在人事管理方面,杨德广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考核机制,致力于提高教师地位,同时也强调高校教师的来源需要多样化;在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杨德广秉持“德育为先”的德育观,并且他也是最早一批提倡毕业生分配需要改革的学者之一;在后勤管理方面,杨德广最主要的观点就是高校后勤必须要社会化,同时他还非常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总结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和实践,可以发现其理念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先导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并且杨德广勇于面对质疑和压力的魄力、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模式、扎实的学术功底、提倡吸收国外先进观点的开放性理念,都是一名管理者和改革者所应该具备的重要人格特性,对所有管理者和改革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潘莹[4](2019)在《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与比较优势研究 ——基于中国的理论与经验》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人口红利”比较优势,成功参与全球分工,促进了中国贸易发展。贸易自由化进程伴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加速,进口关税按入世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线下降至较低水平。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采取差异化地区发展策略,以及地区间自身存在的经济历史、地理位置等差异,最终造成关税经济效应传导的地区差异性。与此同时,国内人力资本结构也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投资二者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受到部分学者关注,但目前关于此类研究大多集中在出口侧,以贸易开放度的视角研究出口贸易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很少有从进口贸易自由化的角度展开研究,对进一步的人力资本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研究也较少。本文基于Findlay和Kierzkowski(1983)的教育投资函数,结合Melitz(2003)为代表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和Dixit和Grossman(1982)的多阶段连续生产理论,囊括异质性工人技能、个体教育投资决策和全球分工等多个角度,通过数理建模首先考察了贸易自由化进程影响个体教育投资的渠道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待检验的理论假说和推论。进一步的,结合全球分工理论,进一步考察了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从而丰富和拓展了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研究视角。本文的主要结论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第一,在两国对称的模型下,贸易自由化通过提高国内技能工人的技能溢价,提高了个体进行教育投资的预期报酬,降低个体进行教育投资的能力阈值,最终激励个体增加教育投资。利用CHIPs微观调查数据、WITS数据库提供的产品关税数据,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行业就业数据展开经验研究,得到贸易自由化显着提高了个体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并且还存在地区、行业和性别差异。利用二阶段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以及多种稳健性检验的结果都表明贸易自由化深化会增加个体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来解构影响机制发现,贸易自由化首先通过提高行业内技能工人的工资溢价,提高了个体劳动者进行教育投资的预期报酬,鼓励个体劳动者增加教育投资;其次贸易自由化增加了技能工人岗位需求,降低个体进行教育投资的能力阈值,激励个体劳动者继续学校教育。第二,贸易自由化通过鼓励个体进行教育投资,增加个体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推动了人力资本结构由初级向高级演进,并最终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采用了双重差分方法克服潜在的内生性之后,我们发现中国加入WTO后,关税削减更多的城市,也就是贸易自由化程度变化更大的城市,关税削减提高城市劳动人口中大学学历人口比重会更多,贸易自由化深化促进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进一步分解劳动者教育结构的回归结果表明,关税削减更多的城市,关税削减降低了高中以下学历劳动比重并提高了大学及以上学历劳动者比重,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在考察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分布的拓展分析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变动越大,或者说,贸易自由化深化的幅度越大,城市教育基尼系数越小,城市人力资本结构分布越趋于均等化。第三,随着贸易成本下降,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深化,企业参与全球分工的生产阶段向上游移动,生产所需技能强度提高,由于技能强度由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人口在总劳动人口中占比表示,生产阶段所代表的比较优势来源逐渐向高等教育学历劳动转变。利用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WIOD数据库子数据库SEA数据库提供的中国行业层面就业技能数据,经验分析结果是,低关税行业(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高行业)劳动者高等教育占比增加对行业比较优势的正向影响比高关税行业(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低的行业)更大。考虑行业技能强度与工人技能需求匹配,将行业进行分类后分析,发现在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内,受高等教育工人占比的增加会显着提升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而受初等教育工人占比增加则会显着提升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利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以及多种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仍然是稳健的。基于以上的主要结论,我们得到的主要的政策建议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继续深化贸易自由化改革,提升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有研究指出,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是以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为基础的(张幼文,2015),寻求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持。本文的实证结果证明,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通过提高行业内技能工人的技能溢价和增加技能工作岗位两种途径,有利提升了个体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正向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以支撑外贸改革,进而提供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离不开人力资本。党的十九大也指出要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劳动者大军”的科学论断。因此,要继续深化贸易自由化改革,有序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提高个体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最终提供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贸易自由化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使用,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本文第五章的经验分析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变动更大的地区大学及以上学历劳动人口的比重增加的更多,同时降低了城市劳动人口中高中以下劳动人口的比例,有利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并且,贸易自由化还降低了城市的基尼系数,缩小了城市内部人力资本结构分布的不平等程度。中国“人口红利”比较优势积极推动了中国经济和贸易在改革初期的发展,但目前这一“人口红利”比较优势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周边国家工业发展,正逐渐丧失,实现“人才红利”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举措。根据经验分析结果,协调贸易自由化政策与产业政策,提高个体劳动者进行教育投资的预期报酬,并降低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将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三是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匹配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人才需要。党中央文件多次强调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此后多次重申这一论断,足以说明在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复杂内外环境变化的当下,寻求外贸发展比较优势新来源十分迫切。本文第六章的经验分析表明,平均意义上,行业内高等教育劳动的占比增加显着提高了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并且低关税行业高等教育劳动的占比增加对行业显性比较优势的正向影响比高关税行业更大;而在对技能工人需求更大的知识性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高等教育劳动对行业显性比较优势的正向影响更大。这一结果意味着,人力资本结构改善,提高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与行业技能需求的匹配度,能更好地促进行业的比较优势发挥,为构建外贸发展竞争新优势提供人才支撑。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除去导论和结论之外,还包括六个章节。导论部分简要地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有关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结构与比较优势的文献综述。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基于教育投资函数和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以及全球分工思想的连续生产模型,分析贸易成本下降,或者说贸易自由化进程对个体教育投资决策影响的机制渠道,得到相应的理论假说;并在已得到的理论假说基础上进一步得到贸易成本下降与人力资本结构的关系;最后,在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下嵌入连续生产,在均衡分析中得到贸易成本下降与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第三章是中国贸易自由化和教育、人力资本结构的特征和事实。这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关税政策调整及其主要功能变化,其次从数据上对中国贸易自由化、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结构等问题,初步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利用图表关系初探中国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四章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在第二章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检验第一个和第二个理论假说。利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提供的CHIPs微观调查数据、WITS数据库提供的海关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合并数据,分析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如何影响个体劳动者的教育投资,并从不同样本的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地,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具体分析贸易自由化影响个体劳动者教育投资的机制渠道。第五章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及其分布的影响。这一章检验了第二章理论分析中的理论推论1。首先利用双重差分的计量模型解决可能存在的潜在内生性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总体和分样本层面考察贸易自由化影响人力资本结构的逻辑关系,并拓展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分布的影响。第六章分析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这一章将检验第二章理论分析的第三个理论假说。利用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比安及其子数据库SEA数据库提供的中国行业层面就业、产出、工人技能等信息,经验考察贸易自由化和人力资本结构对行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陈金凤[5](2010)在《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探论 ——基于大学教师社会使命的视角》文中认为存在即合理,大学的存在自有其客观依据。大学的逻辑,即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在于大学的社会价值。大学教师的逻辑取决于大学的逻辑,当代大学的社会价值决定了大学的使命,从而亦决定了大学教师的社会使命——学术使命(大学教师的核心使命)与服务使命(大学教师的派生使命)。自中世纪以来,大学使命经历了从单一发展到多重的过程,相应地,大学教师的社会使命也由一元发展到多元,从而为当代大学教师的学术人格注入了传统性与现代性。学术人格是大学教师承载社会使命的唯一内在凭据,理想的学术人格是大学教师有效承载社会使命的基石。以学术道德为轴心,以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融合统一为内涵,以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统一、适应与超越相统一、出世精神与入世精神相统一、价值性与工具性相统一、非功利性与革命功利性相统一、学术性与服务性相统一为导向的学术人格,是本研究希图构建的当代大学教师理想的学术人格。学术或高深学问是大学的本质,高尚的学术人格是大学教师的职业精神特质。然而,近年来大学屡生学术腐败、学术不端与学术失范现象,部分大学教师狭隘功利主义严重,表明如今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式微、学术人格低下之势正在蔓延中,并非无病呻吟,这是现代大学精神失落的一个重要侧面。“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振兴大学的希望在重塑当代大学教师的学术人格。本研究基于当代大学教师社会使命的视角,试图从中国古代传统教师学术人格内涵的生成与近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思想中吸取养料,对当代我国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的应然之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由此得出核心结论——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的基本要义: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融合统一;对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的“异化”与“所谓的异化”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为重塑当代大学教师理想学术人格提供问题导向与实践依据;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超越认识论、政治论与生命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基于“人·大学·社会系统和谐共生”的逻辑起点,提出了建构和谐论高等教育哲学的时代课题,并以此为引领,以重塑当代大学教师理想学术人格为旨归,突出现代性与中国特色,立足出世精神与入世精神兼及、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统合、内在生成与外在维护并重的思想,提出了重塑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的若干策略。
张燕天[6](2006)在《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3.6亿,面积6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5%。由于历史发展和自身条件限制的原因,西部历来经济发展落后于中、东部。西部地区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大意义。 我国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政府给予西部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以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吸引人才,但是由于西部地区条件和大学生个人认识和发展的限制,大学生就业依然以东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首要选择,到西部就业的相对较少,真正去西部就业的更少。其中部分西部的大学毕业生也不愿意留在西部,希望到西部以外的地区寻求发展,大学生西部就业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发展,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论文在评述国内外有关就业理论和就业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的环境和存在的现实问题。论文在收集了大量可靠、翔实的数据资料基础上,从当前西部发展的状况与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现状出发,由宏观至微观,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因素。由于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要比东部较弱,自身又存在人才向东部流动的现象,出现了我国大学生东部就业相对难,而西部人才紧缺的现象。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可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可以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和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收益,同时能更好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论文的后半部分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的对策,以期能真正合理有效的推动大学生西部就业,实现个人和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丁琼[7](2005)在《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入WTO后湖南省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影响。通过WTO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SWOT分析及优势—机遇、劣势—机遇、优势—挑战、劣势—挑战等战略匹配,论文探讨了WTO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策。
窦鹏辉[8](2005)在《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提出15—35 岁年龄段的农村青年,是农村人口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核心。本研究的目标在于,理清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所面临的形势、背景及客观需求,认识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揭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最终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层面,提出其开发的方向、重点、途径和模式,然后进一步提出与这种开发方略最适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与这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长效保障机制。作为一项管理学领域的战略研究,基于围绕本研究所做的社会问卷调查,本着针对性、可操作性、可预见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本研究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明理分析,从应用的角度大胆破旧创新,提出一些可供各界决策、研究所需要的思路、判断和结论。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社会调查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个案研究和共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辨证地参考同行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胆地进行模式设计和理论创新。在研究过程中,大量运用经济学(包括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社会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学、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立足于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理论、农业研究资源配置理论、投入产出比理论等等,通过与历史比较、与现状比较、与国外比较,提出切实可行的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及其运行机制和实施模式。同时,结合“外地进京务工青年状况调查”(2004 年3 月)和“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2004)”两次社会问卷调查,同时亲赴陕西铜川、甘肃定西、北京昌平、陕西咸阳等四地进行实地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并运用SPSS 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上述结论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支撑。 本研究通过分析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形势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背景下、加入WTO 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农村青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这种大背景、新形势对农村青年的客观需求,进而提出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涵义、特点与开发的现状和内容。结合问卷调查和官方统计数据,通过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化、处世心态与置身状态、对待生活、家庭及亲友的态度、对待事关“三农”大事的态度及其生命与健康状况的分析,提出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在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组织农村青年在职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前职业技能培训、
郭小丽[9](2004)在《WTO与我国高等教育》文中认为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服务贸易和其它服务贸易一样 ,同样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服务提供方式。我们应充分地认识入世所带来的机遇 ,认真分析利弊 ,引入新的竞争机制 ,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张亚军[10](2004)在《试论WTO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入WTO后,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机遇多于挑战。面对中外不同办学思想和模式的冲突及教育服务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断调整应对策略,使WTO中的中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入世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
2.国际化人才培养破解“一带一路”人才结构性短缺 |
3.高校具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和优质资源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谱图分析 |
2.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分析 |
(四)文献综述 |
1.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研究 |
2.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3.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研究 |
4.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与思考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六)研究思路 |
(七)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个案研究法 |
3.数理统计法 |
(八)创新点与不足 |
1.创新点 |
2.可能存在的不足 |
一、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相关理论 |
(一)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相关概念界定 |
1.国际化人才 |
2.国际化人才培养 |
3.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 |
(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研究的相关理论 |
1.需要导向理论 |
2.组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3.人力资本与人才强国战略理论 |
二、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当今政策的构成分析 |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背景 |
1.良好的物质基础使浙江人民对高水平大学有所期盼 |
2.国际化人才是促进浙江对外开放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
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 |
4.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整体实力不高相关政策不配套 |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历史沿革 |
1.恢复铺垫期(1978-1984):高校主体作用重新确立 |
2.改革新时期(1985-1998):教育体制改革唤醒活力 |
3.入世转折期(1999-2009):高等教育服务走出去战略 |
4.规范发展期(2010-至今):国际化人才培养步入新台阶 |
(三)现今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构成 |
1.双向留学政策 |
2.国际化办学政策 |
3.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政策 |
4.国际化师资政策 |
5.国际学术交流政策 |
三、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执行评估——基于相关报告的分析 |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特点 |
1.国际化愿景融入学校发展规划 |
2.国际化人才培养形式多元交互 |
3.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系统规范 |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成效 |
1.三级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
2.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模扩大 |
3.国际化人才培养条件配备 |
4.浙江高校排名显着提升 |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存在的问题 |
1.管理体制繁杂难于形成合力 |
2.质量保障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
3.校际国际化均衡发展显不足 |
4.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尚待明确 |
5.学生出国交流交换受限较多 |
6.来华留学结构层次亟待提升 |
7.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条件有限 |
8.国际化办学资源空间尚需开拓 |
四、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实施现状举例——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
(一)学校简介及选择原因 |
(二)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类型与作用 |
1.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类型 |
2.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作用 |
(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 |
1.双向留学规模逐年递增 |
2.国际化专业建设日益推进 |
3.国际化办学模式日渐多样 |
4.国际化师资层次水平极大提升 |
5.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影响深远 |
(四)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经验与局限性 |
1.学校领导和学者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 |
2.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存在局限性分析 |
(五)案例总结 |
五、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优化策略 |
(一)着力形成人才培养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校际国际化均衡发展 |
(三)扩大公费出国比例和提升留学生结构层次 |
(四)因校制宜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课程 |
六、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西方大学理念相关研究 |
1.2.2 民国时期着名大学校长个体高等教育思想相关研究 |
1.2.3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群体思想研究 |
1.2.4 大学校长个性特质、能力及社会角色相关研究 |
1.2.5 知识社会学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
1.2.6 已有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着名大学校长 |
1.3.2 高等教育思想 |
1.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1.4.1 场景:本义及多元衍生义 |
1.4.2 分析框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基础场景 |
2.1 时代背景:清末民初国际国内政治社会演变 |
2.1.1 洋务运动与器物之变 |
2.1.2 变法运动与制度之替 |
2.1.3 革命运动和思想之立 |
2.2 因应时局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展开 |
2.2.1 洋务运动时期的早期教育近代化 |
2.2.2 民国成立以来的教育近代化 |
2.2.3 近代教育及高等教育制度变革对现代大学的呼唤 |
2.3 思想文化的鏖战: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取舍 |
2.3.1 中国儒家文化的式微和演变 |
2.3.2 西方现代性观念的涌入 |
2.3.2.1 “进步”与“竞争”的人生趋向 |
2.3.2.2 “自由”与“民主”的价值理念 |
2.3.2.3 “科学”与“实用”的内容导向 |
2.3.2.4 “社会改良”与“社会改造”的政治诉求 |
2.3.3 思想文化环境:“无序的多元” |
2.4 时代和思潮影响下高等教育理想的型塑 |
2.4.1 树立教育/科学救国的信仰 |
2.4.2 树立创办现代一流大学的理念 |
2.5 高等教育思想孕育的基础场景分析 |
2.5.1 共时性:所处基础场景的特征 |
2.5.2 教育/学术救国:所处基础场景的主题和灵魂 |
3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子场景分析 |
3.1 地域文化场景及其影响:以吴越文化为例 |
3.2 教育文化场景及其影响 |
3.2.1 教育文化场景所形成知识结构的共性 |
3.2.2 留学文化场景不同导致知识结构的差异 |
3.2.2.1 留德学人群:庞杂且多元的知识结构 |
3.2.2.2 留美学人群:术业有专攻的知识结构 |
3.2.3 不同留学文化场景下思维模式的差异 |
3.2.3.1 留德学人:思辨理性哲学传统的精神取向 |
3.2.3.2 留美学人:经验(实用)主义哲学传统的科学取向 |
3.2.4 教育文化场景的衍生:古希腊哲学思想及西方大学理念的灌溉 |
3.2.4.1 对于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涉猎 |
3.2.4.2 对于西方大学理念直接或间接的感知 |
3.3 社会组织任职场景分析 |
3.3.1 编译馆/杂志社历练:教育思想交流的炼化厂 |
3.3.2 政府部门任职: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
3.3.3 大学任职:一旦投入便报以赤诚 |
3.4 教育文化场景和社会任职场景作用下的高等教育思想特性 |
3.4.1 “硕学鸿儒”的学术特质与高等教育思想的衍生从属性 |
3.4.2 “学贯中西”的学术路径与高等教育思想的中西杂交性 |
3.4.3 “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与高等教育思想的理想性和前瞻性 |
3.4.4 “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高等教育思想的公共性和批判性 |
3.5 场景变换对高等教育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分析 |
3.5.1 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之冲突与磨合 |
3.5.2 借力政域场以成就学域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的调适 |
3.6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子场景关系分析 |
3.6.1 子场景之间的联结性 |
3.6.2 子场景之间的交叉性 |
4 学术场景的聚焦:学术师承和学术网络维度 |
4.1 学术谱系两维度解析 |
4.1.1 师承关系维度 |
4.1.2 学术网络维度 |
4.2 学术师承:以杜威一脉为例 |
4.2.1 治学方式:实验主义的方法 |
4.2.2 治学理念: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
4.2.3 杜威一脉师承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承继性和变异性 |
4.3 学术网络:以北大相关的大学校长为例 |
4.3.1 聚合性强的学术网络:师生之间的职业传承和学术交流 |
4.3.2 交互性佳的学术网络:大学校长平辈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
4.3.3 北大同人教育理念上的同质性和细微分化 |
4.4 学术谱系观照下高等教育思想的引入和植根 |
5 大学实践场景的轮换:北大校长和科学社成员的高等教育思想流变分析 |
5.1 大学校长更迭与高等教育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以北大为例 |
5.1.1 蔡元培初掌北京大学时期:德国经典大学理念的实践 |
5.1.2 蔡退蒋进:德国经典大学理念与美国现代大学理念渐融合 |
5.1.3 蒋辞胡继:从关注单一大学发展到聚焦国家高等教育全局 |
5.2 大学校长的社团交往、职业流动与高等教育理念的维系与转向 |
5.2.1 缘起中国科学社:留美学生的科学教育梦想 |
5.2.2 初露峥嵘:科学教育思想的早期萌芽 |
5.2.3 职业沉浮间:科学教育观的维系或转向 |
5.2.3.1 任鸿隽:一以贯之的科学教育提倡者 |
5.2.3.2 竺可桢:从看重科学教育到科学人文教育并重 |
5.2.3.3 胡先骕:教育观的天平从科学向人文偏移 |
5.3 大学实践场景下高等教育思想的流变和延续 |
6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核及特点 |
6.1 大学理念文本梳理 |
6.1.1 关于大学的使命、功能、职能的认知演进 |
6.1.2 关于大学理想和大学精神的认知推进 |
6.1.3 关于具体大学理念的论述列举 |
6.2 大学教育理念内核:科学与人文的拉锯与对峙 |
6.2.1 古代社会人文教育的辉煌 |
6.2.2 民国时期科学教育对于人文教育的冲击和压制 |
6.2.3 群策群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眼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
6.3 基于文本分析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多元共生性 |
6.3.1 大学理念:使命、理想和精神的多元调和 |
6.3.2 教育理念:理想追求与现实需要的对立共生 |
6.4 共价值性:高等教育思想的文化价值观场景特点 |
7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及研究的再反思 |
7.1 民国时期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社会时代影响和价值 |
7.1.1 对于中西学术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贡献 |
7.1.2 破除政教合一、争取教育独立和教育改造社会的尝试 |
7.1.3 为现今的大学发展和大学校长掌校做参考 |
7.1.3.1 大学校训的理念传承 |
7.1.3.2 大学校长毕业演说词的寄托 |
7.1.3.3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挈领 |
7.2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的再反思 |
7.2.1 民国大学校长研究的“神话”预制 |
7.2.2 场景特质的呈现及“神话”的解构 |
7.2.2.1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场景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 |
7.2.2.2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和实践场景具有错综复杂性 |
7.2.3 “神话”的内伤:高等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基于场景分析的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 |
8.1.1 形成过程 |
8.1.2 影响因素 |
8.1.3 形成特点 |
8.2 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状貌 |
8.2.1 基础场景健全平稳却无法形成核心凝聚力 |
8.2.2 教育文化场景宏大规整且“亚教育文化场景”开始出现 |
8.2.3 社会任职场景中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面临着主客观挑战 |
8.3 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场景建设的路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3)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研究 |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理念和管理实践的研究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
二、访谈设计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 |
一、杨德广生平经历对其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 |
(一)杨德广的学生时代 |
(二)杨德广的工作阶段 |
二、国内外教育家的影响 |
第四章 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
一、办学体制改革理念 |
(一)建立一主多元所有制的改革理念 |
(二)国家调控、高校自主、市场引导的领导体制改革理念 |
二、高等教育市场理念 |
第五章 杨德广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
一、高校内部体制管理理念 |
(一)职权观念 |
1.校长在党委领导下工作 |
2.校长要树立服务观念 |
3.校长要充分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 |
(二)科学管理观念 |
1.管理学校需要运用管理学知识 |
2.决策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
3.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
(三)管理者素质观 |
1.有能力、精力、魄力、效力 |
2.关注小事细节 |
3.眼光好、视野高 |
二、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
(一)建立奖学金制,激发学生积极性 |
(二)我国的学分制需要有中国特色 |
(三)奖励与淘汰并存的学籍管理理念 |
(四)高等学校整体教育理念 |
1.素质教育 |
2.创新教育 |
3.充实教育 |
4.因材施教 |
(五)根据时代发展更新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 |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
三、高校人事管理理念 |
(一)促进师资流动,加强教师考核 |
(二)重视教师发展,不滥用人才 |
(三)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激励教师 |
(四)打破“近亲繁殖”,确保教师来源多样化 |
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 |
(一)高校德育观 |
1.从“三育并举”到“德育为先” |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二)学以致用、优才优用的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理念 |
五、高校后勤管理理念 |
(一)高校后勤必须社会化 |
(二)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
第六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总结 |
一、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的特点 |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贡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与比较优势研究 ——基于中国的理论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
一、文献解析法 |
二、数理建模法 |
三、计量分析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 |
二、主要的不足 |
第一章 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与比较优势:文献述评 |
第一节 贸易自由化对个体教育投资的影响 |
一、个体教育投资的决定因素 |
二、贸易自由化影响教育投资的机制 |
第二节 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本 |
一、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
二、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重要性 |
第三节 全球分工与比较优势 |
一、比较优势指标的测算 |
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
三、全球分工与比较优势 |
第四节 研究现状评述 |
第二章 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投资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个体教育投资决策 |
一、教育产出函数 |
二、个体教育投资决策函数 |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投资:技能溢价渠道 |
一、需求侧分析 |
二、生产侧分析 |
三、开放经济下的均衡分析 |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投资:就业效应渠道 |
一、贸易自由化的就业创造与破坏效应 |
二、就业机会与人力资本投资 |
第四节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
一、生产成本函数与比较优势 |
二、开放经济下的均衡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及分布:特征和事实 |
第一节 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
一、关税政策的演进过程 |
二、关税政策实施的经济功能 |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的测度及定量分析 |
一、贸易自由化指标测度 |
二、贸易自由化的特征性事实 |
第三节 中国人力资本结构分布特征 |
一、人力资本积累与教育结构分布 |
二、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分布 |
第四节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投资及结构分布:图形分析 |
一、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
二、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及其分布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
第一节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
二、变量选取及测度 |
三、数据说明 |
第二节 估计结果及分析 |
一、地区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基准回归 |
二、地区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异质性回归 |
第三节 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 |
一、内生性问题 |
二、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机制分解——技能溢价与就业效应 |
一、中介效应模型的设定 |
二、中介效应模型的结果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及其分布的影响 |
第一节 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基于DID方法 |
一、计量模型设定和平行趋势检验 |
二、计量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稳健性检验及结果分析 |
一、稳健性检验设计 |
二、估计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拓展分析:地区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分布 |
一、计量模型设定和平衡趋势检验 |
二、计量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
第一节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第二节 估计结果及分析 |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
二、内生性问题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一、改变比较优势定义: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
二、改变比较优势定义:Michaely指数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
一、关于贸易自由化对个体教育投资影响的结论 |
二、关于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及其分布影响的结论 |
三、关于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影响的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含义 |
一、继续深化贸易自由化改革,提升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
二、贸易自由化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使用,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 |
三、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匹配培育外贸竞争优势的人才需要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探论 ——基于大学教师社会使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扫描 |
四、本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五、核心概念厘定 |
六、主要研究方法 |
七、本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古今中外大学教师社会使命之流变 |
第一节 大学使命的历史演变 |
一、西方国家大学使命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
二、中国大学使命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
第二节 大学教师社会使命的历史演变 |
一、西方国家大学教师社会使命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
二、中国大学教师社会使命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
第三节 我国当代大学教师的社会使命及其特点 |
一、学术使命 |
二、服务使命 |
三、学术使命与服务使命的有机统一 |
第二章 近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思想史略论 |
第一节 西方国家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思想的经典时期 |
一、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的学术人格思想 |
二、约翰·亨利·纽曼的学术人格思想 |
第二节 西方国家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思想的过渡时期——以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人格思想为代表 |
一、学术本位,潜心学问——学术与人格相统一 |
二、价值无涉(价值中立)——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
三、以学术为志业——学术人格的第一要义 |
四、制度建设——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建构的环境因素 |
第三节 西方国家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思想的现代时期 |
一、传统主义者、守望派,有着浓厚的自由教育情怀 |
二、进步主义者、理性的重建派,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
三、基于进步主义(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功利主义者,激进的重建派 |
第四节 近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内涵的生成与启示 |
一、近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内涵的生成 |
二、近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思想史给今人的启示 |
第五节 经典理想型知识分子学术人格的价值取向 |
一、自由独立精神 |
二、超然与介入的统一 |
三、社会的公共关怀与社会的良心 |
四、勇为真理殉身 |
第三章 我国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的应然之意 |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教师学术人格内涵的生成与启示——以孔子的学术人格为例 |
一、孔子学术人格的内涵 |
二、孔子学术人格对今人的启示 |
第二节 当代大学教师学术魅力的应然取向 |
一、精深的专业知识 |
二、广博的人文素养 |
三、甘于奉献,以育人为天职 |
四、勇于创新,以"精品"、"上品"为学术目标 |
五、"内圣外王":积极入世,关注社会民生 |
六、善于合作学习与研究,注重学术交流 |
第三节 当代大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应然取向 |
一、注重自身文化与德行修养 |
二、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三、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
四、淡泊名利,致志学业 |
五、锲而不舍,文以载道 |
六、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四节 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的基本要义: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融合统一 |
一、学术与人格的辩证关系 |
二、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辩证关系 |
三、经师与人师的辩证关系 |
四、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的时代特征 |
第四章 我国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异化"与"所谓的异化"透析 |
第一节 我国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的现状——基于个案分析 |
一、高尚的学术人格拥有者如孟二冬教授 |
二、典型的学术人格异化者如刘辉教授 |
第二节 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异化的表象、危害及其成因分析 |
一、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异化面面观 |
二、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异化的危害 |
三、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异化的成因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所谓的异化"现象之澄清 |
一、关于当代大学教师参政议政 |
二、关于当代大学教师的趋利性 |
三、关于当代大学教师扮演学术明星 |
第五章 重塑当代大学教师理想学术人格的策略构想 |
第一节 确立学术本位理念,提升大学教师学术人格 |
一、学术本位理念的精神实质 |
二、学术本位理念对于提升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具有永恒价值 |
三、学术本位理念是大学教师应然的人生价值取向 |
第二节 倡导新公共知识分子精神 |
一、由"神圣知识"和"政治中立"走向"专业知识"和"参与政治"——传统公共知识分子与新公共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 |
二、当代大学教师成为新公共知识分子,何以可能? |
第三节 强化以学术魅力为动力、人格魅力为特征的学术自律 |
一、学术自律的内涵 |
二、学术自律是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
三、自觉承担学术责任是学术自律的重要内容 |
四、自觉提升师德师能是学术自律的重要体现 |
第四节 重塑现代大学精神,涵养大学教师精神家园 |
一、大学精神及其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
二、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精神? |
三、理想的大学精神有益于塑造理想的学术人格 |
第五节 学术文化与学术制度建设并重,纯化优化学术软环境 |
一、学术软环境的内涵及其对学术发展的意义 |
二、着力培育基于鼓励原创的学术文化 |
三、强化基于遵循学术规律的现代学术制度建设 |
第六节 重人文关怀:营造有利于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发展的良性生态 |
一、推行大学教师岗位聘任制与提升大学教师待遇并举 |
二、双元异构,和谐而治——尊重学术权力 |
三、创设多元文化共生的语境,消解专制文化的束缚 |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注重提升大学教师人文素养 |
五、优化社会环境——正确引导大学教师兼及出世与入世精神 |
结束语:路漫长兮,求索不已!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 记 |
(6)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提出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结构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2 大学生西部就业的需求环境和现状分析 |
2.1 大学生西部就业的需求环境分析 |
2.1.1 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 |
2.1.2 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 |
2.1.3 西部地区发展的落后性 |
2.2 大学生西部就业的现状分析 |
2.2.1 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 |
2.2.2 大学生西部就业现状 |
3 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影响因素 SWOT分析 |
3.1 经济因素 |
3.1.1 西部经济发展状况 |
3.1.2 西部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 |
3.1.3 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 |
3.1.4 西部 FDI的发展 |
3.2 政治因素 |
3.2.1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
3.2.2 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政策的颁布 |
3.2.3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开展 |
3.2.4 劳动力市场稀薄与制度的缺失 |
3.3 环境因素 |
3.3.1 自然环境分析 |
3.3.2 人文环境分析 |
3.4 思想、心理因素 |
3.4.1 大学生高工资待遇的期待 |
3.4.2 个人未来发展的期待 |
4 促进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对策研究 |
4.1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
4.1.1 经济发展与大学生西部就业 |
4.1.2 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第三产业 |
4.1.3 推动西部地区技术进步 |
4.2 加大各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
4.2.1 中央政府做好宏观上的调控 |
4.2.2 地方政府和组织落实鼓励政策 |
4.2.3 各级政府和部门协作健全就业体制体系 |
4.3 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的引导工作 |
4.3.1 大学生荣辱观价值观教育 |
4.3.2 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教育 |
4.3.3 大学生就业创新观念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7)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 |
2.1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与湖南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状况 |
2.2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
3.1 加入WTO 后湖南省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变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
3.2 加入WTO 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
3.3 加入WTO 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WTO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对策研究 |
4.1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SWOT 分析 |
4.2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优势-机遇战略 |
4.3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劣势-机遇战略 |
4.4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优势-挑战战略 |
4.5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劣势-挑战战略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8)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设想与创新之处 |
1.5 研究基础与已取得的研究成绩 |
1.5.1 研究的自身基础及有利条件 |
1.5.2 已经取得的研究成绩 |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形势背景及客观需求 |
2.1 我国“三农”新形势的特征和要求 |
2.1.1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和要求 |
2.1.2 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特征和人力资源的要求 |
2.1.2.1 历代关于“小康”社会的描述 |
2.1.2.2 新中国对“小康社会”的描述 |
2.1.2.3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目标 |
2.1.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及要求 |
2.1.3 我国加入WTO后农村人力资源的特征及其要求 |
2.1.3.1 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差距 |
2.1.3.2 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双重影响 |
2.1.3.3 “入世”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2.2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以及政治、经济政策和社会背景 |
2.2.1 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背景下农村青年的角色重置 |
2.2.1.1 传统农民的角色定位 |
2.2.1.2 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中的农民角色重置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
2.2.2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形势下农村青年的角色定位 |
2.2.3 入世后农村青年面临的挑战 |
2.2.4 非公经济对当代农村青年带来的诱惑与困惑 |
2.2.4.1 国家关于农村非公经济的有关政策 |
2.2.4.2 发展农村公有制经济的成功实践 |
2.2.4.3 农村青年面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诱惑与困惑 |
2.2.5 新文化对传统农村青年的冲击和影响 |
2.3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和有益借鉴 |
2.3.1 欧洲青年中心在青年发展和发挥非政府青年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和对我国的启示 |
2.3.2 美国19世纪的“赠地学院”和“新经济”形势下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
2.3.3 法国通过发展农村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做法及其借鉴 |
2.3.4 印度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 |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 |
3.1 人力资源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1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辨析 |
3.1.2 农村人力资源的涵义及其现状 |
3.2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涵义及其特点 |
3.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3.3.1 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3.3.2 国内外关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进展 |
3.4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学认识 |
3.4.1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研究成果 |
3.4.2 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关于教育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作用 |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其分析 |
4.1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人口统计情况 |
4.2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受教育情况 |
4.2.1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但依然偏低 |
4.2.2 农村教育结构虽日趋合理,但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滞后 |
4.2.3 教育经费虽有明显增加,但投入仍严重不足;教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但教学设施及条件仍然较差 |
4.2.4 农村基础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式过于统一,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
4.2.5 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 |
4.2.6 农村教育体制日臻健全,但实施中仍存在供需不对称、机制无保障等问题 |
4.3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职业分化情况 |
4.4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收入与消费情况 |
4.5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处世心态与置身状态 |
4.5.1 农村青年对待生活、家庭与事业的态度 |
4.5.2 农村青年对待自己与亲友的态度 |
4.5.3 农村青年对待事关“三农”大事的态度 |
4.6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生命与健康状况 |
第五章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
5.1 提高农村青年初中进入高中的入学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5.2 组织农村青年在职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前职业技能培训 |
5.3 通过各种途径,有组织地引导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 |
5.4 鼓励进城青年返乡参加务农和创业 |
5.5 丰富并提高农村青年文化素质,深化农村青年的时代责任感、自强观念和守法意识 |
5.6 增强农村青年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提高其避免和抵御自然灾害和人身灾难的能力 |
第六章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及其机制 |
6.1 农村青年教育的体系分化与制度重建 |
6.1.1 教育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位与效用 |
6.1.2 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农村青年中等教育的体制架构 |
6.1.3 建立新的农村青年中等教育的保障机制及体系 |
6.2 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的机制与特征 |
6.2.1 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的必要性、迫切性及特殊性 |
6.2.2 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的重点和方向 |
6.2.3 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6.3 社团组织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途径及其作用机制 |
6.3.1 共青团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机制与途径 |
6.3.2 农村青年中心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机制与途径 |
6.3.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机制与途径 |
6.4 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的引导、保障及回流机制 |
6.4.1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
6.4.2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6.4.3 建立疏导和保障农村转移青年劳动力回流的机制 |
6.5 农村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模式选择与保障机制 |
6.5.1 农村青年社会保障的经济理论基础概述 |
6.5.2 农村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则与目标 |
6.5.3 农村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三种模式选择 |
6.5.4 农村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保障机制 |
第七章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 |
7.1 我国现行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体制及相关机制 |
7.2 关于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
7.2.1 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的组织保障 |
7.2.2 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管理 |
7.2.3 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的平衡机制 |
7.2.4 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机制 |
后记 |
参考文献 |
(9)WTO与我国高等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一) 入世有利于我们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
(二) 入世有利于促使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三) 入世有利于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 增强我们高等教育实力。 |
(四) 入世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的双向交流。 |
(五) 入世有利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
三 |
(10)试论WTO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
1.1 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 |
1.2 入世给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 |
1.3 入世对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的紧迫性 |
2 WTO与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2.1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开发抢占教育市场、创造教育机会的发展观 |
2.1.1 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
2.1.2 改革办学体制,实现办学体制的多样化 |
2.1.3 增加教育投入与教育成本分担相结合,实现规模扩张,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 |
2.2 强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增强高校办学实力 |
2.2.1 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地位 |
2.2.2 加强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 |
2.2.3 进一步扩大并落实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
2.2.4 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与内涵充实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
四、入世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D]. 袁星星.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D]. 杨凯良. 浙江大学, 2020(04)
- [3]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D]. 梅是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与比较优势研究 ——基于中国的理论与经验[D]. 潘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5]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探论 ——基于大学教师社会使命的视角[D]. 陈金凤. 西南大学, 2010(08)
- [6]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D]. 张燕天.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9)
- [7]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D]. 丁琼.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2)
- [8]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窦鹏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9]WTO与我国高等教育[J]. 郭小丽.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4(04)
- [10]试论WTO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J]. 张亚军.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