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峨眉山打响新年促销第一仗(论文文献综述)
桃琳[1](2019)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以及近年来老龄化、亚健康、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养生旅游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一大热点。普洱市思茅区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条件怡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养生旅游是思茅旅游发展的客观选择,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思茅区养生旅游还只处于起步阶段,明显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吸引力不足、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与建成“全国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本论文通过对思茅区特色养生资源进行分析,在研究现阶段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养生旅游开发经验,并把市场需求与本地养生资源特征相结合之后,将珠三角市场、西南市场、长三角市场、京津冀市场确定为国内目标客源市场,将思茅养生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为山岳康体养生型、普洱茶养生型、药膳养生型和旅居养生型,并采用多种营销渠道及方法来树立思茅区的旅游形象。
董炜纬[2](2018)在《名人名着与文化产业的开发研究 ——以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徐霞客一生壮阔的旅行,其不仅是一部记录详尽的游览手册、地理科学全书,也是一部经典名着。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名着流传于世,如中国古代四大名着《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近代作家鲁迅、沈从文等的作品,这些名着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焕发了新的光彩。相关名着的作者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其名人效应在文化产业的开发中至关重要。图书再版、影视作品、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特色饮食、文化创意衍生品等都是名着资源在文化产业开发中的产品形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占比较大的一个业态,名着资源在其开发中也得以应用,名人故居、主题公园、影视城、文化旅游纪念品等都是文学名着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主要产品形态。名着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审美价值共同促进其文化产业化发展。作为一部具有历史积淀的游记类名着,《徐霞客游记》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受众基础,在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是必然的选择。《徐霞客游记》的文化产业开发主要集中于节庆经济中节庆旅游的开发、对于江阴市“徐霞客镇”地名品牌的打造、文化旅游开发中旅游消费的多样性满足等方面。《徐霞客游记》全书共62.8万字,云南在徐霞客的游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记录云南的《滇游日记》约25万字。徐霞客游历云南的过程中对云南省境内所到之地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相关地区《徐霞客游记》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集中于佛教文化游、湿地生态文化游以及历史文化古镇游等类别,但这些文化旅游类别的开发多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并未真正体现其文化内涵及价值。对名人名着进行文化产业的未来开发进行思考,在大众文化消费兴起的时代,对其开发价值洼地的挖掘必不可少,相关徐霞客研究组织更是将有关徐霞客以及《徐霞客游记》的研究成果大众化,有利于应用研究成果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开发。弘扬徐霞客精神也是这个时代在开发徐霞客相关文化产业的同时,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结合具体徐霞客相关文化产业开发现状进行思考,在未来《徐霞客游记》相关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应注重大众文化消费的满足、定制体验产品的策划、互联网载体的应用以及新媒体等媒介的宣传,才能将徐霞客相关文化产业打造得更具竞争优势。
刘玲[3](2016)在《江西龙虎山景区旅游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龙虎山旅游景区结合自身优质的旅游资源,快速发展起来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景区旅游营销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旅游景区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如何选择,旅游景区的产品定位和产品组合策略如何设计,景区门票价格如何制定,营销渠道如何跟进,如何在异军突起的新媒体发展趋势下进一步树立景区形象和推广景区品牌。这些成为困扰景区旅游营销的难题。为此,本文按照分析客源地市场—了解消费者基本属性特征—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的研究技术路线。从旅游营销的角度,以江西龙虎山景区为例,通过对龙虎山旅游市场与营销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制定了龙虎山旅游营销策略。主要包括:在市场定位上,深入挖掘道教文化内涵,主打道教文化品牌;在产品策略上,以道教音乐、膳食、养生等为主题形成旅游产品体系;在龙虎山景区价格策略上,实施低幅度、高频率的涨价策略;在龙虎山景区营销渠道方面,采用产业链联合营销模式,形成大渠道、大市场、大客流;在新媒体宣传方面,推动与新媒体平台的深度推广,重点打造微信平台与微博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营销。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本文研究可以帮助龙虎山旅游景点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吸引游客关注,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竞争力。从理论的角度看,通过对龙虎山旅游营销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研究旅游营销的理论,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价值。
代世萤[4](2015)在《民族文化主题公园“云南民族村”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云南民族村为研究对象,探讨民族文化主题公园的生产和民族文化价值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呈现这一新型社会空间在城市化发展中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在田野调查中对云南民族村发展历程、建设方式、商品形态、品牌化建设以及民族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注,分析云南民族村中民族文化价值实现的路径,以及在价值实现过程中与城市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等,探讨在民族文化的价值实践中文化与经济、民族发展的相互关系。论文首先就民族文化主题公园的生成过程,生产的缘由、策略和效果等进行了总体的呈现与分析。云南民族村的建成、转型和总体经营情况伴随着主题公园从文化展示到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与当代中国主题公园出现的历史背景相关。从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看,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仅有2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主题公园顺应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多以文化展示和政治意义表达为主。随着主题公园文化展示意义的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获得也成为最现实的需要。云南民族村建成于中国主题公园建设的初期,同样也经历了以展示多元民族文化,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为主的政治意愿表达到追求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为目标的重要转型。无论是政治意愿的表达还是经济价值的实现,云南民族村自始至终都肩负着展示民族文化的责任。作为商品形态出现的云南民族村采用了借用、拼贴、合作三种主要的建设策略,营造出多元民族文化的空间,将云南的各个民族集中在一个空间内进行展示,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作为民族文化产品的主题公园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同时,云南民族村也在不断寻找文化商品的价值实现路径。一方面,通过多样的文化商品销售获取直接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品牌化建设,扩展商品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云南民族村内被展示出来的文化商品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创新性统一的特征,民族村寨景观的呈现、活态文化商品的展演和展示、自主生产的小商品是只有在村内可以体验的在地性商品。为了弥补在地性商品的空间局限,扩展文化商品的消费可能,云南民族村还不断尝试将在地性商品转化为非在地性商品。此外,在符号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时代,品牌的区分作用日渐明显,优秀的品牌已经成为商品价值延伸的重要途径。文化商品的价值实现还需要以品牌建设不断扩展其影响力和认知度,论文也就云南民族村的品牌建设、品牌的文化价值和品牌的市场认可情况等进行了呈现与分析。论文最后将云南民族村放置于城市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解。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对云南民族村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到,云南民族村的出现实际是城市中新型社会空间的生成。这一社会空间的出现,首先成为了各民族政治表达的空间,促进了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新空间内的表达。其次为民族文化价值的实现、民族文化拥有者个人能力的提升和社会资本的获取创造了可能。最后在以政治身份表达和经济诉求实现的基础上,促进了文化发展空间的拓展,在这个新型的文化发展空间内,人与人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基于同一空间的多样化价值实现方式,也逐渐实现着自身的自由发展。
张进秋[5](2015)在《JS商业地产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由于与国家经济紧密相关,在新常态下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以商业地产的市场环境最为艰难,市场供过于求竞争最为激烈,在市场购买力大幅下降的同时,电商却在急速增长,对原本就艰难的商业地产造成了更为残酷的冲击。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作为商业地产的JS项目,在新常态的经济形式下和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的新型“营销策略”。通过转变传统的商业开发模式,改走文化旅游地产路线,大幅增加体验式商业来实现JS商业地产项目的成功销售。本文试图通过对JS商业地产项目营销策略的研究来探索出在供大于求市场情况下的二三级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与运营,同时为传统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转型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加快旅游转型 推进四川彝区特色旅游新跨越》课题组,王素英[6](2012)在《加快旅游转型 推进四川彝区特色旅游新跨越》文中指出四川彝族地区拥有原始淳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些丰富的资源将给亟待发展,彝族地区经济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目前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不足,加快旅游转型,有计划地加长旅游产业链,带动各相关行业的整体提升是彝族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
陈丽君[7](2012)在《基于资源概念的旅游语言研究》文中认为旅游是当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语言是当代语言生活中一种重要的领域语言。但迄今为止,无论语言学界还是旅游学界都尚未对旅游语言作出系统的、深入的考察。所谓“语言”通常都是将其作为一种符号体系、交际工具或能力加以研究。本文的研究将基于“语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的假设展开。语言是一种资源,而所谓“语言资源”就是可以转化为其他形态以实现某种社会价值的语言符号的体系、使用语言体系的行为和使用语言体系的能力。旅游中的语言正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形态以实现社会价值的资源。要分析一种言语行为,首先就必须对这种行为加以充分地分析。旅游行为历来有各种理解,我们认为所谓“旅游”就是借助某种条件的帮助,有休闲时间、有富余的可支配的财政支出者自愿离开家(居住地)到另外一个地方逗留一定的时间,以体验变化为基本目的的行为过程。据此,对旅游语言的研究也应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为旅游者“离开家(居住地)到另外一个地方逗留一定的时间”提供工具条件的“工具性资源”;二是研究为旅游者“以体验变化为基本目的”提供“对象”条件的“对象性资源”;三是研究旅游从业者为提供旅游业“人力”支持的“人力性资源”。其中,把语言作为工具性资源尽管以往已有不少人注意到,但依然缺乏系统性的分析。而至于把语言也看作为旅游的对象,即旅游的对象性资源,却几乎没人加以讨论。而语言作为人力性资源,无论在语言学界还是在旅游学界也都是尚未得到关注的命题。由此,在先后进行1千多人次的调查、上百人次的访谈,上千实物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展开了一系列具体的考察工作。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讨论旅游语言研究现状并提出我们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思路。第二章“作为旅游资源的语言”具体讨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资源、学术资源,也是旅游的资源。而作为旅游的资源,包括工具性资源、对象性资源和人力性资源。第三章“语言:作为工具性资源的运用”具体研究语言作为工具性资源应该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旅游项目选择信息,即旅游广告语言,其中又应该就目的地“整体形象诉求”的语言和目的地“支持条件诉求”的语言分别加以分析。二是旅游现场指示信息,即旅游解说语言,其中应该就自导式解说语言和向导式解说语言加以分析。对于工具性语言,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和“使用现状”的田野调查,我们在分析其语用规则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广告语言和旅游解说语言要最有效地实现“工具性资源”的开发,其最核心的概念应该是“陌生人假设”。第四章“语言:作为对象性资源的开发”具体讨论方言、文字、汉语本体何以能成为旅游的对象。根据“旅游是以体验经历变化为目的”,由此,作为旅游的对象性资源也将呈现两种可能:一是作为感知审美类的体验对象(包括以听觉审美为主的方言和以视觉审美为主的文字),二是综合学习类的体验对象(也即将汉语作为“语言游学者”的体验对象)。对于对象性语言,通过对其研究现状、在旅游业发挥的功能以及目前运用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要开发利用好方言、文字、汉语本体资源,其最核心的概念应该是“多元体验假设”。第五章“语言:作为人力资本的开发”具体讨论语言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也是一种人力性资源。据此,我们从旅游产业视角对语言作为人力资本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探讨了旅游产业的语言竞争力、旅游从业者的语言投入收益情况。在调查分析杭州旅游从业者普通话能力、外语能力、方言能力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应从人力资本角度来对旅游从业者进行社会语言规划和个人语言规划。第六章为“总结和余论”。总之,本文试图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以资源为核心概念,构建一个从总体上认识旅游语言、并能切实解决旅游语言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分析框架,不但为领域语言研究探索一种新的可能,并为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旅游生活质量的提升,作出语言学者的贡献。
朱小洪[8](2011)在《乐山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的不断改善,旅游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乐山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旅游业已成为乐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地区经济的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乐山旅游市场不断完善,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是相较于其他山水文化名城来讲,乐山旅游市场当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即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把握住新时期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大好机遇,是乐山旅游市场发展的研究重点。本文选取乐山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和实际,对乐山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一章绪论在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第二章中,简述了四川及乐山旅游业的发展,阐述了乐山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有关理论基础。第三章详细分析了乐山旅游市场营销的环境,并用SWOT工具分析了乐山旅游市场营销现状。第四章根据STP战略对乐山旅游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第五章针对乐山旅游市场,提出了乐山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李雪峰[9](2010)在《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指的是1992-1995年间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它们是: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苏州太湖、无锡太湖、上海佘山、杭州之江、福建武夷山、福建湄洲岛、广州南湖、昆明滇池、三亚亚龙湾以及北海银滩。此后至今,未有新的国家旅游度假区获批。作为旅游度假区建设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践,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在过去18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战略理论、旅游发展战略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旨在通过对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其未来发展之路指明方向。本文首先全面回顾了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设立背景、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参考了墨西哥旅游度假区开发和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继而提出了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从概念、定位到愿景,从战略、策略到保障的发展战略构想,并以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旅游度假区”和“国家”两个角度关注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文中明确界定了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是拥有一流资源、代表中国水平、体现中国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应以“世界新兴的度假旅游中心”(总体)和“世界一流的旅游度假区”(个体)为愿景,成为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排头兵、中国度假旅游发展的最佳示范区及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为此,必须明确并提振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国家”地位,实施国家主体、精品示范、融合共生、跨越发展四大战略,并通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国布局、竞争合作及整合营销五大策略予以落实,同时,通过构建“国家-地方-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宏观管理体制、优化微观治理结构、出台相关法规、制定扶持和优惠政策、成立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基金会以及多渠道、高起点培训和引进人才等,保障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
芮婷婷[10](2010)在《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风景名胜区进行开发和建设,在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为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和享受自然的美好愿望。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并逐渐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然而,目前风景名胜区开发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景区资源浪费和不能充分利用、景区地域文化挖掘力度不足和整合强度不大、景区品牌打造根基性不强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和更好为后期景区品牌的打造,笔者以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为例,在景区开发的初始阶段引入了品牌战略思想,规范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的各个过程。本文主要从景区品牌定位、形象设计、品牌传播、品牌价值评判四个层面探讨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品牌构建。针对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品牌建设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准确的品牌定位,并对其品牌的形象设计提出新的思路,进而进行品牌的传播与推广,最后对初创的品牌进行价值评判,不断完善品牌形象,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品牌发展提供一个系统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回溯了风景名胜区发展与研究状况,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于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的相关概念做了明确的释义,并提出本文的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第二章论述了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相关基本理论与本文的研究方法,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品牌构建提供理论依据。重点考察了游客满意度理论和品牌战略理论以及CIS理论。第三章重点分析了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地理区位与地域范围,对其近几年来的六次重大规划与建设情况作了翔实的论述,并对有关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四章总体评价了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探讨目前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体制现状,并分析了其客源市场状况。第五章分析与总结了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的调查与访谈结果,研讨了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品牌构建的影响因素,为构建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据。第六章从品牌定位、形象设计、品牌传播、品牌价值评估四个层面构建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品牌构建策略的路径。第七章论述了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品牌建设的战略思路,为其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与目标。
二、峨眉山打响新年促销第一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峨眉山打响新年促销第一仗(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与成功案例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重要概念 |
2.1.2 主要理论 |
2.2 成功养生旅游案例 |
2.2.1 国外成功养生旅游产品设计 |
2.2.2 国内成功养生旅游产品设计 |
2.2.3 经验和启示 |
3 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 |
3.1 思茅区养生旅游资源概述 |
3.1.1 自然养生资源 |
3.1.2 人文养生资源 |
3.1.3 小结 |
3.2 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 |
3.2.1 思茅区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
3.2.2 思茅区养生旅游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
3.2.3 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4 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策略 |
4.1 思茅区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理念 |
4.1.1 保护性开发,持续发展 |
4.1.2 发挥优势,打造特色 |
4.1.3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
4.1.4 统筹规划,社区参与 |
4.2 思茅区养生旅游市场前景分析与定位 |
4.2.1 思茅区养生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
4.2.2 思茅区养生旅游市场定位 |
4.3 思茅区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
4.3.1 山岳康体养生型 |
4.3.2 普洱茶养生型 |
4.3.3 药膳养生型 |
4.3.4 旅居养生型 |
4.4 思茅区养生旅游营销推广 |
4.4.1 营销目标 |
4.4.2 营销渠道 |
4.4.3 营销方法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名人名着与文化产业的开发研究 ——以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四) 研究意义、价值与创新之处 |
一、名人名着的文化经济价值分析 |
(一) 名人名着文化产品的表象形态 |
1、图书出版 |
2、影视作品 |
3、动漫游戏 |
4、文化旅游 |
5、文化创意衍生品 |
6、饮食文化 |
(二) 名人名着的综合价值 |
1、经济价值 |
2、社会价值 |
3、审美价值 |
小结 |
二、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的文化产业门类实证分析 |
(一) 节庆经济:节庆旅游开发 |
1、宁海县“中国徐霞客开游节” |
2、江阴市“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 |
(二) 地名文化品牌:“徐霞客镇”的设立 |
(三) 文化旅游: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
1、文化旅游标志地的建立 |
2、文化旅游体验的增加 |
小结 |
三、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对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影响 |
(一) 云南开发《徐霞客游记》相关文化旅游产业的类别 |
1、佛教文化游 |
2、湿地生态文化游 |
3、历史文化古镇游 |
(二) 云南《徐霞客游记》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1、“徐霞客”文化重视程度较低 |
2、形式单一的徐霞客旅游产品展示 |
3、对“徐霞客”文化缺乏有效宣传 |
小结 |
四、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考 |
(一) 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文化产业价值洼地的估值和挖掘 |
1、大众文化消费的兴起 |
2、“徐学”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 |
(二) 弘扬“徐霞客精神” |
(三) 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文化产品形式的假设与分析 |
1、大众文化产品 |
2、定制体验产品 |
3、互联网产品 |
(四) 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促进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
1、增强文化旅游体验 |
2、新媒体的宣传营销 |
3、满足大众文化消费 |
小结 |
结语 |
附录一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江西龙虎山景区旅游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 景区旅游营销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
1. 国外研究进展 |
2. 国内研究进展 |
3. 述评 |
(四)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STP理论 |
2. 4P理论 |
3. 新媒体理论 |
(五)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一、龙虎山景区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 |
(一) 龙虎山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
(二) 龙虎山景区旅游市场调查方法、问卷设计 |
(三) 龙虎山景区旅游消费者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 |
1 消费者的结构特点分析 |
2. 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调查与分析 |
3 龙虎山景区消费者感知度的调查与分析 |
(四) 龙虎山旅游市场规模的调查与分析 |
(五) 龙虎山景区旅游竞争对手分析 |
(六) 小结 |
二、龙虎山景区旅游营销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 龙虎山景区旅游营销现状调查问卷设计 |
(二) 龙虎山景区旅游产品调查结果分析 |
(三) 龙虎山景区价格调查结果分析 |
(四) 龙虎山景区营销渠道调查结果分析 |
(五) 龙虎山景区促销调查结果分析 |
(六) 存在的问题 |
三、龙虎山景区旅游营销方案设计 |
(一) 龙虎山景区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选择 |
1 目标市场选择 |
2 市场定位 |
(二) 龙虎山景区产品定位与景区产品组合设计 |
1. 打造综合性服务景区 |
2. 打造道教文化旅游产品 |
3. 注重旅游线路的升级,提升旅游产品档次 |
(三) 龙虎山景区价格策略制定 |
(四) 景区营销渠道的设计 |
1. 扶持散客专线运营平台,健全多层次营销渠道 |
2. 做大中老年市场 |
3. 加大旅游垂直类网站合作,大力提升转化率 |
(五) 景区促销策略的制定——新媒体营销策划 |
1. 利用微博话题强化微博传播力度 |
2. 扩大龙虎山官方微信传播的影响力 |
(六) 景区旅游营销方案实施的保障策略 |
1. 健全营销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措施 |
2. 加强景区信息化建设 |
3. 加强景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 研究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致谢 |
(4)民族文化主题公园“云南民族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方法 |
(一) 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 |
(二) 比较分析法 |
(三) 文献研究法 |
三、研究综述 |
(一) 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产业 |
(二) 主题公园相关研究 |
(三) 空间与空间生产研究 |
四、田野点概况 |
五、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主题公园:从文化展示到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缘起:改革开放的文化符号表达 |
一、“锦绣中华”:敞开自我的门户 |
二、“世界公园”:凝视他者的窗口 |
三、“云南民族村”:文化多元互动的平台 |
第二节 转型:时代的变化与现实的要求 |
一、属性:从侧重政治到经济为主 |
二、价值:从突出文化性到与商业性并重 |
三、体制:从事业单位到企业 |
第三节 发展:经营方式的探索 |
一、公园的总体经济状况 |
二、从单一到多元的经营方式 |
三、人力资源配置与文化资本实现 |
第二章 策略:民族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多元性 |
第一节 借用:民族村寨的复形 |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规划建设 |
二、因地制宜的村寨内部布局 |
三、饰物充实的室内外景观 |
第二节 拼贴:文化的集中呈现 |
一、村寨建筑的混搭性 |
二、“村民”的多源性 |
三、展演内容的包容性 |
第三节 合作:多样性平台的搭建 |
一、与民间艺人的合作 |
二、与公司企业的合作 |
三、与非盈利机构的合作 |
第三章 文化商品:在地性商品与非在地性商品 |
第一节 云南民族村的文化商品 |
一、被展示的文化商品 |
二、商品特征:多样性、民族性、创新性的统一 |
三、商品类型:在地性商品与非在地性商品 |
第二节 在地性文化商品 |
一、民族村寨景观的呈现 |
二、活态文化商品的展演与展示 |
三、自主生产和销售的小商品 |
第三节 非在地性文化商品 |
一、多样而同质化的零售商品 |
二、代销和代售的文化商品 |
三、从在地性商品到非在地性商品的转化 |
第四章 品牌建设:文化商品的价值延伸 |
第一节 云南民族村的品牌建设 |
一、云南民族村的品牌主题建设 |
二、“云南民族村”的子品牌建设 |
三、云南民族村的品牌传播 |
第二节 云南民族村品牌的文化价值分析 |
一、具有独特性的民族文化元素 |
二、创建优质性的品牌保障 |
三、寻求优越性的品牌区分 |
第三节 云南民族村品牌的市场认可分析 |
一、本地消费者的品牌认可分析 |
二、外地消费者的品牌认可分析 |
第五章 空间生产: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 |
第一节 民族政治身份的表达 |
一、政治表达的现实需要 |
二、从“文化自觉”到“美美与共” |
三、国家认同的表达空间 |
第二节 经济发展诉求的实现 |
一、以文化展示实现经济价值 |
二、以能力提升寻求发展机遇 |
三、以关系建构获取社会资本 |
第三节 文化发展空间的拓展 |
一、新型的文化传承空间 |
二、丰富城市文化的空间 |
三、文化自由发展的空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JS商业地产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JS项目的开发商及代理公司分析 |
2.1 JS项目的开发商简介 |
2.2 JS项目开发商经营情况分析 |
2.3 JS项目的代理公司简介 |
2.4 JS项目代理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
第三章 JS项目的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1.2 宏观政策环境分析 |
3.2 微观环境分析 |
3.2.1 JS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
3.2.2 JS项目所在地行业状况分析 |
3.2.3 JS项目竞争对手分析 |
第四章 JS项目的营销战略分析 |
4.1 JS项目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4.1.2 劣势分析【Weakness】 |
4.1.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
4.1.4 威胁分析【Threats】 |
4.1.5 SWOT分析小结 |
4.1.6 SWOT分析结论 |
4.2 JS项目市场细分 |
4.2.1 行业细分 |
4.2.2 产品细分 |
4.2.3 消费群体细分 |
4.3 JS项目的目标市场选择 |
4.3.1 目标市场业态选择 |
4.3.2 目标市场客群选择 |
4.4 JS项目的战略定位 |
第五章 JS项目的营销策略 |
5.1 JS项目的产品策略 |
5.1.1 JS项目的业态规划 |
5.1.2 产品规划 |
5.2 价格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加快旅游转型 推进四川彝区特色旅游新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川彝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
(一) 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
1. 凉山州彝族自治州。 |
2. 乐山彝族地区。 |
(二) 人文资源底蕴深厚 |
1.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文旅游资源包括: |
2. 乐山彝区人文旅游资源。 |
(三) 民族风情异彩纷呈 |
二、四川彝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 开发规划缺失 |
(二) 服务设施滞后 |
(三) 产业体系落后 |
(四) 宣传力度不够 |
(五) 投资融资不足 |
(六) 缺乏专业人员 |
三、加快四川彝区旅游业转型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对策措施 |
(一)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 实现各自为政向协同合作的转变 |
1. 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地编制景区旅游规划。 |
2. 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圈。 |
3. 以城市建设来辅助提升旅游的总体发展。 |
(二) 以设施建设为抓手, 实现由功能完善向智能高端转变 |
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3. 加快改善服务设施。 |
(三) 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
1. 开发民族旅游特色项目。 |
2. 打造特色旅游商品体系。 |
3.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
4. 培育特殊优势产业。 |
(四) 以宣传营销为手段, 实现由口碑推广向树立品牌的转变 |
1. 加强区域间联合发展。 |
2. 实施品牌战略。 |
3. 做好景区形象设计。 |
4. 加大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 |
(五)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 实现由单一投入向多方合作的转变 |
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2. 增加投融资渠道。 |
(六) 以人才培养为载体, 实现统一培养向特色培养的转变 |
(7)基于资源概念的旅游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旅游语言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
1.2.1 国内旅游语言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旅游语言研究现状 |
1.2.3 旅游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基本思路 |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基本假设与思路 |
第二章 作为旅游资源的语言 |
2.1 语言:交际工具与社会资源 |
2.2 语言:学术的资源与旅游的资源 |
2.3 语言:工具性旅游资源、对象性旅游资源与人力性旅游资源 |
第三章 语言:作为工具性资源的运用 |
3.1 工具性资源运用与旅游广告语言 |
3.1.1 旅游广告和旅游广告语言的发展 |
3.1.2 旅游广告语言的研究现状 |
3.1.3 旅游广告语言的语用规则 |
3.1.4 旅游广告语言存在的问题 |
3.2 工具性资源运用与旅游解说语言 |
3.2.1 旅游解说语言研究的现状 |
3.2.2 旅游解说语言的语用规则 |
3.2.3 自导式解说(标识)系统语言的特点与问题 |
3.2.4 向导式解说(导游解说)系统语言的特点与问题 |
3.3 “陌生人假设”和作为工具性资源的旅游语言 |
3.3.1 “陌生人假设”的提出 |
3.3.2 文本设置的陌生人假设 |
3.3.3 语码选择的陌生人假设 |
3.3.4 语义表达的陌生人假设 |
总结 |
第四章 语言:作为对象性资源的开发 |
4.1 对象性资源开发和方言 |
4.1.1 方言研究现状 |
4.1.2 方言在旅游业的地位和功能——方言作为对象性资源 |
4.1.3 方言在旅游业的运用现状和问题 |
4.2 对象性资源开发和文字 |
4.2.1 文字研究现状 |
4.2.2 文字在旅游业的地位和功能——文字作为对象性资源 |
4.2.3 文字在旅游业的运用现状和问题 |
4.3 对象性资源开发和汉语国际教育 |
4.3.1 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背景和研究现状 |
4.3.2 汉语本体在旅游业的地位和功能——汉语作为对象性资源 |
4.3.3 汉语本体在旅游业的运用现状和问题 |
4.4 “多元体验假设”和作为对象性资源的旅游语言 |
4.4.1 “多元体验假设”的提出 |
4.4.2 感知审美类的旅游体验——方言、文字的开发 |
4.4.3 综合学习类的旅游体验——汉语游学的开发 |
第五章 语言:作为人力资本的开发 |
5.1 语言:何以成为人力资本 |
5.1.1 语言作为人力资本的理论依据 |
5.1.2 旅游从业者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
5.1.3 旅游业语言竞争力分析 |
5.2 语言:作为人力资本的投入收益分析 |
5.3 语言:作为人力资本的现状——以杭州为例 |
5.4 语言:作为人力资本的开发——以杭州为例 |
总结 |
第六章 总结和余论 |
6.1 总结 |
6.2 余论 |
6.2.1 本研究的局限 |
6.2.2 对今后研究的思考 |
附录:各类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乐山旅游市场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资料研究 |
1.2.1 国外相关资料研究 |
1.2.2 国内相关资料研究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基础 |
2.1 旅游市场消费者需求理论 |
2.1.1 消费者需求理论 |
2.1.2 旅游市场消费者需求分析 |
2.2 旅游市场 STP 理论 |
2.2.1 旅游市场细分理论 |
2.2.2 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理论 |
2.2.3 旅游市场定位理论 |
2.3 旅游市场4PS 理论 |
2.3.1 旅游市场产品策略 |
2.3.2 旅游市场定价策略 |
2.3.3 旅游市场渠道策略 |
2.3.4 旅游市场促销策略 |
第三章 乐山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乐山旅游市场优势(strengths) |
3.1.1 丰富的旅游资源 |
3.1.2 地理区位优势 |
3.1.3 区域内经济发展优势 |
3.1.4 乐山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
3.2 乐山旅游市场劣势(weaknesses) |
3.2.1 缺乏旅游战略规划 |
3.2.2 业务范围窄、经营规模有限 |
3.2.3 旅游市场的宣传力度不到位 |
3.2.4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
3.3 乐山旅游市场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
3.3.1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
3.3.2 四川旅游业的升温 |
3.3.3 旅游交通系统的完善 |
3.3.4 乐山城市快速发展的机遇 |
3.4 乐山旅游市场面临的挑战(threats) |
3.4.1 灾后四川旅游业受到重创 |
3.4.2 旅游产品单一,资源开发不足 |
3.4.3 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省外、省内) |
第四章 乐山旅游市场STP 战略 |
4.1 乐山旅游市场细分 |
4.2 乐山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 |
4.3 乐山旅游市场的营销定位 |
第五章 乐山旅游市场营销组合(4PS)策略的实施 |
5.1 乐山旅游市场产品策略 |
5.1.1 乐山旅游产品现状 |
5.1.2 乐山旅游市场产品策略的实施 |
5.2 乐山旅游市场价格策略 |
5.2.1 乐山旅游市场价格现状 |
5.2.2 乐山旅游市场价格策略的实施 |
5.3 乐山旅游市场渠道策略 |
5.3.1 乐山旅游市场渠道现状 |
5.3.2 乐山旅游市场渠道策略的实施 |
5.4 乐山旅游市场促销策略 |
5.4.1 乐山旅游市场促销现状 |
5.4.2 乐山旅游市场促销策略的实施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9)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面临问题 |
二、迎来机遇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方法 |
二、实地勘察方法 |
三、社会调查方法 |
四、实证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注释 |
第一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度假旅游 |
(一) 已有概念阐述 |
(二) 相关概念辨析 |
(三) 本文概念界定 |
二、旅游度假区 |
(一) 已有概念阐述 |
(二) 相关概念辨析 |
(三) 本文概念界定 |
三、国家旅游度假区 |
(一) 已有概念阐述 |
(二) 相关概念比较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战略及其相关理论 |
(一) 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
(二) 战略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相关理论 |
(一) 旅游发展战略的概念 |
(二) 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 |
(二)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
第三节 研究进展 |
一、国外旅游度假区研究热点 |
(一) 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 |
(二) 旅游度假区的生命周期 |
(三) 旅游度假区的影响效应 |
(四) 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
二、国内旅游度假区研究热点 |
(一) 国外旅游度假区的经验介绍 |
(二)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 |
(三) 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 |
三、国家旅游度假区研究综述 |
(一) 文献统计 |
(二) 研究评述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回顾 |
第一节 设立背景 |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
二、旅游业利用外资的背景 |
三、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背景 |
第二节 发展阶段 |
一、孕育起步阶段(1992-1995年) |
二、探索发展阶段(1996-2008年) |
三、全面转型阶段(2009年.)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现状解读与问题诊断 |
第一节 发展现状 |
一、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
二、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 |
三、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
四、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
五、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
六、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
七、福建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
八、福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 |
九、广州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
十、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
十一、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 |
十二、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
第二节 主要成就 |
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旅游产品的内涵 |
(一) 建成了一批丰富多样的康体休闲项目 |
(二) 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观光游览项目 |
(三) 建成了一批量多质优的高星级度假酒店 |
(四) 塑造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节赛活动品牌 |
二、初步探索了中国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道路 |
(一) 积极多元筹措资金 |
(二) 法规建设先行开展 |
(三) 规划设计循序渐进 |
(四) 充分展现地方文化 |
(五) 严格控制开发品质 |
三、推动了中国度假旅游产品的蓬勃发展 |
(一) 示范带动了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和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建设 |
(二) 初步形成了中国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
四、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
(一) 有力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
(二) 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社会进步 |
(三) 积极地优化了地区生态环境 |
第三节 问题诊断 |
一、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一) 区位相近 |
(二) 资源类型单 |
(三) 功能布局雷同 |
(四) 观光产品占据主导 |
(五) 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
二、个体间发展不平衡 |
(一) 水平参差不齐 |
(二) 主题异化明显 |
三、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
(一) 区位、交通、政策等优势逐渐丧失 |
(二) 资源、环境、土地等条件面临瓶颈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墨西哥经验 |
一、墨西哥旅游发展战略概况 |
(一) 战略背景 |
(二) 战略实施 |
二、墨西哥经验的启示 |
(一) 旅游度假区建设对旅游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
(二) 旅游度假区发展需要中央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 |
(三) 旅游度假区需要权威的开发管理机构以确保其顺利开发 |
第二节 美国国家公园模式 |
一、美国国家公园体系概况 |
(一) 形成与发展 |
(二) 现状与效益 |
二、美国国家公园模式的启示 |
(一) "国家"体系建设需要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 |
(二) "国家"体系建设需要全面完善的法律制度 |
(三) "国家"体系建设需要严格规范的准入机制 |
(四) "国家"体系建设需要社会各方的全力参与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重构 |
第一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战略重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一、需要战略重构以明确发展方向 |
二、需要战略重构以明晰发展路径 |
三、需要战略重构以重塑发展动力 |
第二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面临的战略层面的矛盾 |
一、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
二、国家品牌与地方运作的矛盾 |
三、长远目标与短期利益的矛盾 |
四、统一标准与地方特色的矛盾 |
五、大众消费与精英独享的矛盾 |
第三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过往及当前战略反思 |
一、过往战略:国家级开发区战略 |
二、当前战略:A级旅游度假区战略 |
第四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战略契机 |
一、休闲时代来临 |
二、旅游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 |
三、旅游度假区建设进入快车道 |
四、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进入全面提升阶段 |
第五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战略设计 |
一、总体思路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已有概念评析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三、战略定位 |
(一) 中国旅游业接轨国际的排头兵 |
(二) 中国度假旅游发展的最佳示范区 |
(三)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
四、战略愿景 |
(一) 总体愿景:世界新兴的度假旅游中心 |
(二) 个体愿景:世界一流的旅游度假区 |
五、战略核心 |
(一) “国家”目标是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根本宗旨 |
(二) “国家”地位是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实现途径 |
(三) “国家”政策是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不竭动力 |
(四) “国家”背景是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坚实后盾 |
第六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 |
一、国家主体战略 |
二、精品示范战略 |
三、融合共生战略 |
四、跨越发展战略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六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加快发展策略 |
一、确立以旅游度假区为主体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 |
二、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扩容进程 |
第二节 转型升级策略 |
一、模式上从观光旅游区向度假综合体转变 |
二、产业上从单一旅游业向多元复合产业转变 |
三、产品上从观光主导向“度假+观光”转变 |
第三节 全国布局策略 |
一、滨海一线 |
二、海岛并立 |
三、都市环绕 |
四、西部延展 |
第四节 竞争合作策略 |
一、构建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联合体 |
二、建立良性互动的竞合机制 |
三、探讨多样切实的竞合模式 |
第五节 整合营销策略 |
一、塑造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整体形象 |
二、深化中国“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 |
三、开展全方位、多样化、针对性的宣传推广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七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保障研究 |
第一节 管理体制保障 |
一、构建"中央-地方-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宏观管理体制 |
二、优化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微观治理结构 |
第二节 政策法规保障 |
一、尽快出台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相关法规 |
二、制定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扶持和激励政策 |
第三节 资金和人才保障 |
一、成立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基金会 |
二、多渠道、高起点培训和引进人才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八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的个案研究:上海佘山 |
第一节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递嬗演化 |
一、定位的演变 |
二、规划的推进 |
三、产品的更新 |
第二节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成就 |
一、保持并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
二、核心区基本建成,旅游发展初见规模 |
第三节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存在问题 |
一、地位与作用不够显着和突出 |
二、开发仍处于观光水平 |
三、产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 |
第四节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大上海"发展战略设想 |
一、确立佘山度假区在上海旅游业中的主体地位 |
二、提高佘山度假区管委会层级 |
三、加大佘山度假区政策扶持力度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后续思考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国家旅游度假区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 国家旅游度假区相关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国家旅游度假区相关评定标准 |
后记 |
(10)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风景名胜区的发展透视与研究回溯 |
一、风景名胜区的界定与分类 |
二、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轨迹 |
三、风景名胜区研究成果梳理 |
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研究述评 |
一、品牌、风景名胜区品牌与品牌战略界定 |
二、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研究回溯 |
第三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研究回顾 |
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景观描述与特质分析研究 |
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
三、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研究 |
第四节 课题的选择及其意义 |
一、课题选择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路径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游客满意度理论 |
二、品牌战略理论 |
三、CIS 理论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实地调研与访谈 |
二、实证分析法 |
三、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三节 研究路线 |
第三章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 |
第一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地理区位与地域范围 |
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地理区位 |
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域范围 |
第二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演进与景区建设概述 |
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与景区初建 |
二、《扬州园林“八五”及十年建设规划》与景区建设 |
三、《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景区扩建 |
四、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景区开发 |
第四章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的现实基础 |
第一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的资源基础 |
一、旅游资源的区域划分与分区特征 |
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结构 |
三、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
第二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的体制基础 |
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新体制 |
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中的管理主体 |
第三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的市场基础 |
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
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国内游客的特征分析 |
第五章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的调研分析与问题透视 |
第一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的调查与分析 |
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调研与访谈 |
二、调研与访谈初步结论 |
第二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问题诊断 |
一、发展规划滞后 |
二、风景资源特色没有彰显 |
三、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
四、体验性与参与性旅游项目较少 |
五、人才培养不足 |
六、营销手段单一 |
第三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品牌特质 |
二、客源市场 |
三、政府行为 |
四、企业决策与执行 |
第六章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路径分析 |
第一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定位 |
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定位的意义 |
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定位的角度 |
三、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定位策略 |
第二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形象设计 |
一、CIS 识别系统 |
二、风景名胜区品牌形象建设的重点区域 |
第三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传播 |
一、行为传播策略 |
二、媒介传播策略 |
三、口碑传播策略 |
第四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价值评判 |
一、品牌名称与商标 |
二、品牌个性和意象 |
三、知名度与美誉度 |
四、品牌市场影响力 |
五、游客体验与品牌认知 |
第七章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提升的战略思考 |
第一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战略 |
一、通过主题旅游整合旅游资源 |
二、以游览线为依托进行旅游资源整合 |
第二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联动与合作战略 |
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与扬州其他旅游景区的联合 |
二、宁镇扬板块下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间的互动 |
三、江浙旅游区联动 |
第三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战略 |
一、景区资源保护原则 |
二、景区保护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决议 |
论文评审意见: |
四、峨眉山打响新年促销第一仗(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桃琳. 云南大学, 2019(03)
- [2]名人名着与文化产业的开发研究 ——以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为例[D]. 董炜纬. 云南大学, 2018(01)
- [3]江西龙虎山景区旅游营销研究[D]. 刘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4]民族文化主题公园“云南民族村”发展研究[D]. 代世萤. 云南大学, 2015(05)
- [5]JS商业地产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张进秋.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
- [6]加快旅游转型 推进四川彝区特色旅游新跨越[J]. 《加快旅游转型 推进四川彝区特色旅游新跨越》课题组,王素英. 经济研究导刊, 2012(34)
- [7]基于资源概念的旅游语言研究[D]. 陈丽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8]乐山旅游市场营销研究[D]. 朱小洪. 延安大学, 2011(01)
- [9]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D]. 李雪峰. 复旦大学, 2010(11)
- [10]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研究[D]. 芮婷婷. 扬州大学, 2010(02)
标签:徐霞客游记论文; 云南民族村论文; 峨眉山旅游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