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势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作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徐侠侠[2](2020)在《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对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新部署,特别是就围绕创新人才做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创新人才的时代价值与重要使命,无论是在外出考察期间还是在有关会议等重要场合,坚持创新理念,围绕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创新发展之路,关键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当今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人才重要讲话,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创新人才发展体系,系统回答了创新人才为何重要、需要何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文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对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进行理论与实践剖析。全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阐释:从理论之本、理论之基、理论之根及理论之鉴四方面结合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回答了论述“来自哪里”的问题。一是梳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创新人才思想;二是凝练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三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精华;四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实践基础、时代之需、现实诉求及发展历程四方面入手分析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回答了论述“因何产生”的问题。一是阐述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及创新成果;二是明确综合国力竞争、“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创新人才的客观现实;三是审视我国创新人才建设面临国际争夺激烈、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以及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的现实诉求;四是回顾习近平在延安插队时期、地方任职时期以及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实践探索及理论完善与工作部署的发展历程。从创新人才价值论、选用论、党管人才原则论、制度论以及环境保障论出发概括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主要回答了论述“有何内容”的问题。一是分析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重要,涵括了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以及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的内容;二是分析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为用,涵括了创新人才选拔观、培育观、使用观以及引进观的内容;三是分析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凝聚,涵括了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的内容;四是分析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保障,涵括了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以及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的内容;五是分析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汇聚,涵括了营造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工作生态环境、成长成才生态环境以及生活生态环境的内容。从归纳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回答论述是“运用何种思维方式并具有何种特征”的问题。一是凝练具有哲学意蕴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开放思维以及民本思维;二是总结出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品格。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以及世界维度回答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有何贡献”的问题。一是体现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以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新境界的理论价值;二是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以及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的实践价值;三是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以及注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创新动力的世界价值。
隋丽萍[3](2020)在《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才是强国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层次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特点更加显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才工作做出指示批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各级政府部门开展高层次人才招引战略提供了政策导向。本研究选取了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以及胶州市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展开分析,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是按照“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的思路进行。本文在研究与剖析的过程中,运用了案例分析法与文献法,来对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具体包含: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且流失严重、缺乏专业化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队伍、高层次人才承载能力不强等。最后结合对胶州市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强化职业发展平台、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环境,增强人才吸引力等对策建议。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很多地区也普遍存在。本文从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对于充实人才理论的具体内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倪建军[4](2020)在《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繁荣,人们对科学知识以及知识创新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发展的优势,知识密集型企业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创新人才,在对创新人才进行开发时需要采取适宜的发展战略,即基于创新人才开发的战略。H公司作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行业国内领先的人才发展使能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肩负着带动ICT行业人才发展整体水平提高的使命,在促进行业人才转型的过程中客户评价颇高。当前,在5G、云、物联网等技术推动行业新一轮发展时,H公司又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H公司却明显感到后劲不足,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创新人才供应不足,创新人才岗位胜任能力存在差距,以及创新人才开发缺乏前瞻性等问题。本文以H公司为研究对象,依托企业战略、岗位胜任能力素质模型、创新人才开发相关理论,对H公司在创新人才开发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缺乏创新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素质标准,创新人才开发速度慢,创新人才开发的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导致不能满足公司快速扩张期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提出要解决H公司当前面对的创新人才困境,首先要解决创新人才开发的前瞻性和战略问题,借助SWOT战略分析工具,对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结合公司整体战略目标输入,提出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应采取SO战略,据此制定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战略的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本文研究得出:创新人才开发战略应以企业战略作为最重要依据,以岗位胜任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形成创新人才开发战略目标指导下的实施路径和创新人才开发管理体系。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H公司未来三至五年的创新人才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引,也可以为其他高科技类型公司的创新人才开发提供借鉴。
李越尧[5](2020)在《基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研究 ——以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为例》文中认为青年干部培养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是各方面需要重视的重要政治任务。税务系统作为经济社会活动中重要的职能部门,承担着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重任。而青年干部是税务系统中的核心骨干力量,其培养效果会对税收事业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基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税务系统青年干部队伍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习近平中青年干部成长思想为指导,运用人员素质理论和激励理论,以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为例,研究了基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问题。本文导言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介绍了研究内容和方法,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界定了基层税务部门、青年干部、青年干部培养等概念,阐述了人员素质理论、激励理论和习近平中青年干部成长思想;第二章介绍了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的现状,论述了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的措施及成效;第三章分析了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针对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的对策建议;结论总结了全文的内容,指出了本文的结论。
涂孟梅[6](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四川省A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的重大部署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开篇,也带来了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新机遇。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关键在人的作用发挥,乡村人才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民发展的领头雁,党中央和国务院长期以来都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推动人才振兴。我国学者一致认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一直以来对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当前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总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留才难、引才难、育才难、管才难等仍是制约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短板。对此,我们应多层面、多角度聚焦于乡村人才队伍培育和建设,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创新人才建设机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四川省A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为研究对象。四川省A县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双重国家战略交汇区域,处于成都、重庆、西安三角经济区腹地。近年来随着嘉陵江畔大美公园城市战略的实施,该县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推进,全面迎来振兴发展良机,于2016年10月贫困县摘帽。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分析,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四川省A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结合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参考意义的对策和建议。从整体结构上看,全文共包含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研究重难点。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对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人才等核心概念进行内涵说明的基础上,对乡村人才进行分类,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动因”,主要阐述了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第四章“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主要从多个角度剖析A县乡村人才队伍的总体状况,队伍建设工作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第五章“A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探讨A县乡村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剖析其成因。第六章“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针对问题和成因分析,提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A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通过明确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依靠五大模式等措施,对乡村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持续强化,乡村人才队伍总量、整体素质、发展环境有所改善。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依旧不高、建设工作中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灵活性、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等。深入剖析成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县级财政制约、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不够。因此提出通过进一步厘清人才工作思路、树立科学人才观念、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组织管理格局、完善教育培训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对策建议来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苏耿鑫[7](2019)在《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层次人才在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级地方政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鉴于此,如何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人才政策,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更好地挖掘和实现高层次人才的价值,俨然已成为了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必须要深刻研究和探索的一项现实课题。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及成就激励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对泉州市人才引进现状和政策进行了解读,分析目前泉州市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方面存在的各种难题,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人才引进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符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的对策与建议。通过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人才引进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人才载体发展不平衡、人才服务保障不足等问题,剖析影响因素,则主要表现为人才观念、人才保障和人才政策等三方面,比如人才战略观念不强、存在政绩攀比倾向、区域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引才政策重叠化,等等。为进一步优化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推动泉州市人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六点对策建议:树立正确的高层次人才理念、创新人才引进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完善高层次人才政策设计、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体系。
董博[8](2019)在《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才问题历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重大问题。选择研究“人才发展治理”问题,主要基于以下时代背景:一是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全球人才竞争变革。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已经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由于人才资源的稀缺性,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薪酬、待遇、平台的比拼,而日益成为全方面、系统性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二是治理理论的出现引发对人才发展路径的反思。治理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被应用于各类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与此同时,人才发展格局正在改变,政府不再是推动人才发展的唯一责任主体,市场经常性在人才配置中出现失灵,社会组织蓬勃兴起开始参与人才发展事务,人才也以独立的姿态成为推动人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促使我们必须用治理理念去重新审视人才发展问题。人才发展已经踏入治理时代。三是破解人才发展实践难题需要构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我国人才发展面临着国际人才竞争力不足、区域人才发展不平衡、面向未来的高端人才开发体系不成熟三大挑战,需要用开放包容的制度、运行高效的模式、科学规范的机制解决,这些都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四是党管人才体制加速人才发展治理进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讲话、批示和指示,体现出丰富的治理思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创新驱动要求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推动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成为当前我国人才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特别是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做出“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部署,为人才发展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人才发展治理开始在更广范围内受到关注。这些重大变革趋势,凸显了人才发展治理的重要性,为人才发展治理创造了条件。本研究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在理论上,用治理理论思考人才发展问题,梳理人才发展治理形成脉络、概括人才发展治理特征、提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应然框架,丰富和拓展了治理理论的研究范畴。二是在实践上,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出发,系统分析我国人才发展治理案例,概括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尝试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构建路径,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参考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一是通过查阅文献,对人才发展治理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研究,确定研究重点,梳理理论基础。二是对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发展基础的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进行梳理和对比,从中寻找人才发展治理基本规律。三是深入3个省的15个县市的农村、园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座谈等,选择重点人才发展案例进行“解剖麻雀”式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构建路径。本文除去绪论和结论共分四章:第一章“人才发展治理概念阐释和理想愿景”。基于对有关概念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的梳理阐述,对本研究涉及的人才、人才发展和人才发展治理三个核心概念进行深入阐释和界定,对人才发展治理的整体特征进行初步描述,提出了多中心布局、多层次结构、多关系网络的人才发展治的理想愿景,使研究问题范畴更加精准。第二章“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借鉴”。一是依次剖析对人才发展治理研究有支撑作用的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理论和治理理论,探讨阐述这些理论对于丰富人才发展治理理论和指导人才发展治理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二是梳理、回顾、对比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历程,挖掘国外人才发展过程中的治理思想。三是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等四个维度,归纳国外人才发展治理基本要素特征。最后,对世界主要国家人才发展治理共性经验进行概括,从中寻求对人才发展治理的规律性认识。第三章“人才发展治理的中国探索和理论反思”。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才发展治理孕育发展历程进行概括,对4个人才发展典型案例和东北J省人才发展治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遇到的治理目标不明确、治理体制不顺、治理环境不优等实践困境,以及我国人才发展治理面临的适应人才自由全面发展需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适应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需要等4方面趋势要求。第四章“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建构路径”。在前面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应然构架,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建设目标、机制构成进行概括。并进一步阐述了构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路径,从夯实运行基础、强化能力建设、完善方式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从人才自身、人才资本和人才事业三者共同发展的视角提出“人才发展”的概念。学者们对“人才”概念研究论述得较多,但对于“人才发展”少有探讨。研究中在对人才发展概念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历史上与“人才发展”内涵相似、使用语境相近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基础上,跳出基于“人才发展”语义层面的理解,提出人才发展是“包括人才自身发展、人才资本增值、人才事业进步在内的诸多公共事务的总和”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助于准确确定“人才发展治理”的研究范畴。二是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能力和治理结构等4方面概括了世界主要国家人才发展治理的特征。通过将人才发展置于治理视角下进行探讨,从人才竞争战略、人才培养开发、人才引进、人才法律法规等4方面,对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概括出治理主体多元与协同、治理方式法制与规范、治理能力现代与科学、治理结构立体与高效等人才发展治理规律性特点。并从操作层面对政府主导的宏观决策机制、畅通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人才资金投入多元化机制、市场化运作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全链条人才开发体系等5方面经验做法进行阐述。此前没有学者对人才发展治理的特点和经验进行概括。三是用治理理论对中国人才发展实践进行剖析,对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孕育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并通过案例分析概括了当前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主要理念和方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产生发展过程概括为“基础积累期”“雏形出现期”“格局加快构建期”和“体系形成期”4个阶段。并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人才争夺战降温”“区域间人才平衡发展”“推动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等4个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单位层面人才发展治理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概括出政府间合作、推动政府角色重塑、公共服务市场化、多中心治理等治理理念和治理方法,从而对我国人才发展实践困境和趋势要求进行了科学判断,对于科学客观判断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状况具有一定意义。四是提出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构建路径。基于对国际和国内人才发展治理实践的分析,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是什么”“怎么办”问题进行阐释,将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概括为以“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为目标,由“党委统筹的领导机制”“政策引导的运行机制”“市场配置的动力机制”“依法治国的保障机制”构成的网络化治理,并对建设目标和机制构成进行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生态、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加强监测评估等策略加快构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张俊[9](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文中认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其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这是党中央立足现实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所作的新指示、新要求和新部署。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充分凝聚发挥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展开研究。留学人员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组成部分,因此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依据的。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紧紧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发展的两条主线:即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历史进程的主线以及留学人员统战政策演变的主线。70年来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从开端起步,到曲折发展、几经停滞,逐步恢复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留学人员统战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规范和逐步优化的演进过程:从“保障回国”到“鼓励回国”,从强调“回国服务”到“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并举,从“要求回国”到“来去自由”,从“改善待遇”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等,为吸引和汇聚留学人才服务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宝贵的统战理论及统战智慧运用到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当中,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秉承“凝聚人、团结人”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留学人员报国方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性的实证调查和全国性的样本分析,点面结合,着重探讨了新时代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外部挑战,进而从增强统战意识、健全统战机制、强化文化认同、优化统战环境、改善统战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不断提高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统战效果。
李城元[10](2019)在《新时代苏州侨务工作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进中外交流合作的独特力量,在苏州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侨务工作担负着凝聚发挥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力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新的形势和机遇,侨务工作将承担更多新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如何联系和团结海内外侨胞,发挥广大侨胞的自身优势,推动国家加快改革开放、服务侨务公共外交、强化对外经贸合作、加强中外人文联系等,已成为党和政府新的时代课题。本文从以苏州侨务工作为研究对象,从地方政府侨务部门的工作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当前苏州侨务部门开展工作的情况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政治文化环境、政策因素影响和制度设计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新时代苏州侨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并从坚决服务大局、转变工作作风、抓住机构改革机遇、涵养海外优质资源、注重依法护侨和加强联络联谊等角度提出了加强新时代苏州侨务工作的对策建议,为开拓地方侨务工作新局面,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贡献力量。
二、新形势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作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形势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人力 |
2.1.2 人才 |
2.1.3 人力资本 |
2.1.4 人才资源 |
2.1.5 人才支撑体系 |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
2.2.1 产业兴旺 |
2.2.2 生态宜居 |
2.2.3 乡风文明 |
2.2.4 治理有效 |
2.2.5 生活富裕 |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4.1 以农为本思想 |
3.4.2 政以才治思想 |
3.4.3 养护农民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4.1.1 职业农民 |
4.1.2 新型农民 |
4.1.3 新型职业农民 |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4.2.1 乡村专业人才 |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
4.3.1 农民工 |
4.3.2 新生代农民工 |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
4.5.1 社会各界 |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
5.1.1 实施阳光工程 |
5.1.2 实施雨露计划 |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创新之处 |
1.6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1.6.1 人才 |
1.6.2 人才资本 |
1.6.3 人力资本 |
1.6.4 创新 |
1.6.5 创新人才 |
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新人才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 |
2.1.2 列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专家”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 |
2.2.1 毛泽东“向科学进军,建设知识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人才思想 |
2.2.2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造就科学技术队伍”的创新人才理论 |
2.2.3 江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关键在人才”的创新人才思想 |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 |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精华汲取 |
2.3.1 儒家“为政在人,尚贤使能”的人才思想 |
2.3.2 墨家“尚贤为政,为贤是求”的人才思想 |
2.3.3 法家“以功取人,量能授官”的人才思想 |
2.4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的有益借鉴 |
2.4.1 人力资本理论 |
2.4.2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4.3 颠覆性创新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
3.1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实践基础 |
3.1.1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
3.1.2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
3.1.3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
3.2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时代之需 |
3.2.1 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创新人才竞争 |
3.2.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人才 |
3.2.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靠创新人才 |
3.3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现实诉求 |
3.3.1 国际创新人才争夺激烈 |
3.3.2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
3.3.3 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
3.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发展历程 |
3.4.1 延安插队时期对创新人才的初步认识 |
3.4.2 地方任职时期对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视与实践运用 |
3.4.3 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理论的完善与工作部署 |
3.5 本章小结 |
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
4.1 创新人才何以重要——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 |
4.1.1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 |
4.1.2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 |
4.1.3 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 |
4.2 创新人才何以为用——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 |
4.2.1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的创新人才选拔观 |
4.2.2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创新人才培育观 |
4.2.3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创新人才使用观 |
4.2.4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的创新人才引进观 |
4.3 创新人才何以凝聚——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 |
4.3.1 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 |
4.3.2 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 |
4.3.3 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 |
4.4 创新人才何以保障——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 |
4.4.1 遵循客观规律,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
4.4.2 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 |
4.4.3 开展科学评价,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 |
4.5 创新人才何以汇聚——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 |
4.5.1 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 |
4.5.2 营造风清气正、保障权益的创新人才工作生态环境 |
4.5.3 营造重视教育、协同创新的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生态环境 |
4.5.4 营造后顾无忧、充满温度的创新人才生活生态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5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 |
5.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 |
5.1.1 立意深远、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 |
5.1.2 抓住本质、把握规律的辩证思维 |
5.1.3 敢于突破、不断开拓的创新思维 |
5.1.4 统筹兼顾、层次分明的系统思维 |
5.1.5 思维开阔、视野宏大的开放思维 |
5.1.6 不忘初心、爱民为民的民本思维 |
5.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 |
5.2.1 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 |
5.2.2 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 |
5.2.3 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 |
5.2.4 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 |
5.2.5 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 |
5.2.6 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 |
5.3 本章小结 |
6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
6.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6.1.1 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 |
6.1.2 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 |
6.1.3 开辟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境界 |
6.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
6.2.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 |
6.2.2 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 |
6.2.3 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 |
6.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世界价值 |
6.3.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
6.3.2 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 |
6.3.3 注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创新动力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内文献综述 |
0.2.2 国外文献综述 |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0.4.1 研究思路 |
0.4.2 技术路线 |
0.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0.5.1 创新点 |
0.5.2 难点 |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1 概念界定 |
1.1.1 高层次人才 |
1.1.2 人才引进 |
1.2 理论基础 |
1.2.1 人力资本理论 |
1.2.2 推拉理论 |
1.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与成效 |
2.1 胶州市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 |
2.1.1 胶州市基本情况 |
2.1.2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 |
2.1.3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特点 |
2.2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成效 |
2.2.1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
2.2.2 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逐年增加 |
2.2.3 高层次人才队伍水平日益增高 |
3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问题 |
3.1.1 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且流失严重 |
3.1.2 缺乏专业化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队伍 |
3.1.3 高层次人才的承载能力不强 |
3.1.4 政府与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 |
3.1.5 缺乏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的调研 |
3.2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的主要成因 |
3.2.1 服务保障体系滞后,缺乏工作生活保障 |
3.2.2 创新创业载体不牢固,缺少职业发展平台 |
3.2.3 企业作用发挥不够,引才偏离目标导向 |
4 其他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成功经验及启示 |
4.1 其他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成功经验 |
4.1.1 深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做法 |
4.1.2 无锡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做法 |
4.1.3 昆山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做法 |
4.1.4 龙口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做法 |
4.2 其他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成功经验启示 |
4.2.1 高层次人才引进要因地制宜 |
4.2.2 高层次人才引进要服务当先 |
4.2.3 高层次人才引进要科技助力 |
5 完善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
5.1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 |
5.1.1 搭建高层次人才供需服务信息平台 |
5.1.2 开发高层次人才服务APP |
5.2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强化职业发展平台 |
5.2.1 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 |
5.2.2 明确孵化器定位,转变孵化器经营机制 |
5.2.3 完善孵化器网络,促进差异化竞争 |
5.3 施行政企合作引才模式,增强人才引进目标性 |
5.3.1 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
5.3.2 重视企业主体作用 |
5.4 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环境,增强人才吸引力 |
5.4.1 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环境 |
5.4.2 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环境 |
5.4.3 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社会环境 |
5.5 精简待遇落实程序,提升服务效能 |
5.5.1 简化待遇申请程序 |
5.5.2 提升待遇审批效率 |
5.5.3 遵守待遇兑现时限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技术路线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创新与创新人才涵义 |
2.1.1 创新涵义 |
2.1.2 创新人才涵义 |
2.2 创新人才开发 |
2.2.1 创新人才特征 |
2.2.2 创新人才胜任力涵义 |
2.2.3 创新人才开发涵义 |
2.3 企业战略相关理论 |
2.3.1 企业战略 |
2.3.2 创新人才开发战略 |
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4.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4.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4.3 文献述评 |
2.5 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三章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H公司简介 |
3.2 H公司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
3.2.1 H公司创新人才结构分析 |
3.2.2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现状 |
3.3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调研 |
3.3.1 调研设计 |
3.3.2 调研过程 |
3.3.3 调研结果分析 |
3.4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存在问题 |
3.4.1 创新人才供应不足 |
3.4.2 创新人才开发处于无序状态 |
3.4.3 创新人才内训效果不佳 |
3.5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问题原因分析 |
3.5.1 创新人才开发缺乏战略思考和长期规划 |
3.5.2 创新人才开发缺少岗位胜任能力素质模型 |
3.5.3 “内生型”创新人才开发机制缺失 |
第四章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战略制定 |
4.1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4.2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内外部环境分析 |
4.2.1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所面临的优势 |
4.2.2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所面临的劣势 |
4.2.3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所面临的机会 |
4.2.4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所面临的威胁 |
4.3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战略选择 |
4.4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战略目标 |
4.5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战略实施路径 |
4.5.1 构建创新人才胜任能力素质模型 |
4.5.2 提高外部创新人才招聘质量 |
4.5.3 建设“内生型”创新人才开发机制 |
第五章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战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机制保障 |
5.2.1 构建专家发展体系 |
5.2.2 明确创新人才权益分配 |
5.3 组织文化 |
5.3.1 创新26条 |
5.3.2 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倡“干中学” |
5.4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1 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H公司管理者对于创新人才开发现状访谈大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研究 ——以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存在的不足 |
一、相关概念与思想理论依据 |
1.1 相关概念 |
1.1.1 基层税务部门 |
1.1.2 青年干部 |
1.1.3 青年干部培养 |
1.2 思想理论依据 |
1.2.1 人员素质理论 |
1.2.2 激励理论 |
1.2.3 习近平中青年干部成长思想 |
二、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的现状 |
2.1 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基本情况 |
2.1.1 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领导管理体制 |
2.1.2 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组织结构及人员配置 |
2.2 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基本情况 |
2.2.1 年龄结构 |
2.2.2 政治面貌 |
2.2.3 学历专业 |
2.2.4 户籍来源 |
2.2.5 民族构成 |
2.2.6 职务职级 |
2.3 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的措施及成效 |
2.3.1 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
2.3.2 实施五级人才培养规划 |
2.3.3 开展“5+5+5”精准培训 |
2.3.4 突出加强青年干部培训锻炼 |
2.3.5 强化新录用公务员教育培训 |
三、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 |
3.1.1 教育培养方案有待落实 |
3.1.2 培训教育有待创新 |
3.1.3 干部流动有待增加 |
3.1.4 岗位与干部专业契合度有待提高 |
3.1.5 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
3.1.6 青年干部晋升有待拓宽 |
3.2 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青年干部培养重视不够 |
3.2.2 青年干部培养规划缺失 |
3.2.3 干部管理体制不够合理 |
3.2.4 青年干部培养机制不健全 |
3.2.5 选人用人环境有待优化 |
3.2.6 青年干部自我培养不足 |
3.2.7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
四、加强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青年干部培养思想认识和宣传教育 |
4.1.1 提高青年干部培养的思想认识 |
4.1.2 强化青年干部培养的宣传教育 |
4.2 制定青年干部培养规划和目标 |
4.2.1 制定青年干部培养规划 |
4.2.2 明确青年干部培养目标 |
4.3 完善青年干部培养制度 |
4.3.1 建立青年干部储备制度 |
4.3.2 创新青年干部培训制度 |
4.3.3 健全青年干部流动制度 |
4.3.4 优化青年干部选拔制度 |
4.4 创新青年干部培养机制 |
4.4.1 强化激励机制 |
4.4.2 完善保障机制 |
4.4.3 健全监督机制 |
4.5 营造青年干部培养良好环境 |
4.5.1 消除选人用人不良现象 |
4.5.2 营造民主公平竞争环境 |
4.6 加强青年干部自我培养 |
4.6.1 树立自我培养意识 |
4.6.2 开展自觉培养行动 |
4.7 借鉴区外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的经验 |
4.7.1 区外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的经验 |
4.7.2 区外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经验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四川省A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乡村人才的内涵和分类 |
二、理论基础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激励相关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四)习近平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动因 |
一、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分析 |
(一)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
(一)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 |
(二)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生态振兴的依靠 |
(三)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 |
(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组织振兴的助力 |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人才队伍的新要求 |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要求 |
第四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
一、A县概况 |
(一)自然地理 |
(二)区域经济状况 |
(三)人民生活 |
二、样本选取原因 |
(一)典型性 |
(二)可靠性 |
三、A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 |
(一)人才队伍总体结构 |
(二)年龄结构 |
(三)学历结构 |
(四)类型分布 |
(五)区域分布 |
(六)政治面貌 |
四、A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
(一)围绕一个中心,确立一个目标 |
(二)组建一支队伍,加强组织领导 |
(三)落实三大保障,优化发展环境 |
(四)依靠五大模式,构建人才高地 |
(五)A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
第五章 A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乡村人才总量不足,增长乏力 |
(二)乡村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分布失衡 |
(三)乡村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参加培训较少 |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不力 |
(五)乡村人才队伍培养模式上存在问题 |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客观原因 |
(二)主观原因 |
第六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厘清人才工作思路,明确队伍建设目标 |
(一)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坚持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三)明确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
二、规范乡村人才识别,树立科学人才观念 |
(一)构建科学规范识别体系 |
(二)树立人才为先的人才观 |
(三)强化乡村人才主体意识 |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人才振兴高地 |
(一)打造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 |
(二)营造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 |
(三)优化优才助才的服务环境 |
(四)保障顾才留才的工作环境 |
四、优化组织管理格局,健全人才工作体系 |
(一)强化力量配备协同,形成管理工作合力 |
(二)采用动态数据模式,实现精细联动管理 |
(三)完善目标考核办法,提高人才管理质量 |
(四)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强化人才管理保障 |
五、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素质强能力 |
(一)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培养新兴后备人才 |
(二)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实用人才 |
(三)高度重视科学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
(四)加快推进培训立法,护航人才队伍成长 |
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
(一)改进乡村人才培养支持机制 |
(二)构建乡村人才引才用才机制 |
(三)强化乡村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
(四)创新乡村人才评价考核机制 |
(五)健全乡村人才顺畅流动机制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 B A县2019年乡村人才调查统计表 |
附录 C 关于做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关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工作的通知 |
附录 D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问题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7)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高层次人才 |
二、人才引进政策 |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二、双因素理论 |
三、成就激励理论 |
第三章 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简况 |
一、基本情况 |
二、城市特点 |
第二节 泉州市人才资源概况和特点 |
一、泉州市人才资源概况 |
二、泉州市人才资源特点 |
第三节 泉州市人才工作现况 |
一、总体情况 |
二、人才培养方面 |
三、人才环境方面 |
第四节 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 |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 |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主要做法 |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的成效 |
第四章 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人才引进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
二、人才载体发展不平衡 |
三、人才服务保障不足 |
第二节 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人才观念因素 |
二、人才保障因素 |
三、人才政策因素 |
第五章 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经验 |
一、新加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举措 |
二、印度班加罗尔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举措 |
第二节 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经验 |
一、上海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政策举措 |
二、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政策举措 |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对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借鉴与启示 |
一、加强人才立法和政策环境的有机结合 |
二、打破传统人才观念 |
三、拓展引才渠道 |
四、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 |
第六章 优化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对策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高层次人才理念 |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念 |
二、构建紧密协作机制 |
三、提高人才工作者素质 |
第二节 创新人才引进工作体制机制 |
一、搭建人才引进工作平台 |
二、创新人才引进工作载体 |
三、探索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
第三节 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
一、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育 |
二、积极引进创新人才 |
三、创新人才管理方法 |
第四节 提升人才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 |
一、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
二、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
第五节 完善高层次人才政策设计 |
一、建构并完善相关人才数据库 |
二、建构并完善引才政策的延续性和长期影响力 |
第六节 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体系 |
一、探索靶向式的制度改革 |
二、完善社会保障网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 |
(8)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内容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概念阐释和理想愿景 |
一、人才发展治理核心概念阐释 |
(一)人才 |
(二)人才发展 |
(三)人才发展治理 |
二、人才发展治理的理想愿景 |
(一)多中心布局 |
(二)多层次结构 |
(三)多关系网络 |
第二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借鉴 |
一、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创新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二、国外人才发展实践历程 |
(一)北美及大洋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
(二)欧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
(三)亚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
(四)金砖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
三、国外人才发展的治理要素特征 |
(一)治理主体:多元与协同 |
(二)治理方式:法治与规范 |
(三)治理能力:现代与科学 |
(四)治理结构:立体与高效 |
四、国外人才发展的治理经验 |
(一)政府主导的宏观决策机制 |
(二)畅通的跨部门合作机制 |
(三)人才资金投入多元化机制 |
(四)市场化运作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 |
(五)全链条人才开发体系 |
第三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中国探索与理论反思 |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孕育发展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年):基础积累期 |
(二)改革开放后(1978—2000 年):雏形出现期 |
(三)进入21 世纪后(2000—2012 年):格局加快构建期 |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现在):体系形成期 |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人才争夺战降温案例:政府间合作 |
(二)区域人才平衡发展案例:政府角色重塑 |
(三)推动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公共服务市场化 |
(四)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案例:多中心治理 |
三、人才发展治理的地方实践:以中国东北J省为例 |
(一)J省人才发展治理背景及基础 |
(二)J省人才发展治理实践历程 |
(三)J省人才发展治理成效 |
(四)J省人才发展治理遇到的挑战 |
(五)J省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思考 |
四、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与趋势要求 |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 |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趋势要求 |
第四章 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建构路径 |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设目标 |
(一)科学规范 |
(二)开放包容 |
(三)运行高效 |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机制构成 |
(一)党委统筹的领导机制 |
(二)政策引导的运行机制 |
(三)市场配置的动力机制 |
(四)依法治国的保障机制 |
三、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构路径 |
(一)夯实中国人才发展治理运行基础 |
(二)强化中国人才发展治理能力建设 |
(三)完善中国人才发展治理方式手段 |
结论 |
一、主要观点 |
二、主要创新 |
三、未尽研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博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致谢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三)研究现状评论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留学人员 |
(二)统一战线 |
(三)留学人员统战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思想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49-1956) |
(一)通过政治宣传发表留学人员回国号召 |
(二)利用外交手段强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谈判协商 |
(三)动员留学人员亲友密切海外联系 |
(四)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留学人员归国事宜 |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57—1977) |
(一)进行集中的思想政治学习 |
(二)开展有步骤的“反修防修”教育 |
(三)保护部分归国留学专家 |
(四)对回国留学人员进行集中分配 |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78-1991) |
(一)优化政治环境消除留学人员思想顾虑 |
(二)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留学人员归国 |
(三)成立专门服务机构强化留学人员主体地位 |
四、改革开放发展时期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92-2011) |
(一)理顺关系、创新留学人员报国形式 |
(二)加大支持力度夯实留学人员服务平台 |
(三)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归国自主创业 |
五、十八大以来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2-) |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的政策法规 |
(二)积极打造海外留学人才对接平台 |
(三)营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
第四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政策演进及主要成效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争取动员、资助回国、妥善安置 |
(二)一视同仁、红专教育、统一待遇 |
(三)保障回国、信任使用、政策吸引 |
(四)鼓励回国、为国服务、政策照顾 |
(五)发挥作用、重视使用、完善服务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主要成效 |
(一)奠定了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亟需的人才基础 |
(二)推动了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及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快速发展 |
(三)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的热潮 |
第五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 |
(一)情感联络的方法 |
(二)利益照顾的方法 |
(三)民主协商的方法 |
(三)理论实践教育法 |
(四)显性隐性教育法 |
(五)典型示范的方法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
(二)贯彻以人为本、为留学人员服务的理念 |
(三)秉承凝集人心、汇集才智、发挥作用的宗旨 |
(四)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
(五)坚持统战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 |
(一)基于广州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调研 |
(二)基于全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分析 |
二、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认识亟待提高 |
(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
(三)留学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待加强 |
(四)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环境有待优化 |
(五)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
三、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 |
(一)世界人才争夺加剧带来的人才流失及人才移民挑战 |
(二)世界多元文化渗透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认同挑战 |
(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带来的挑战 |
第七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 |
一、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意识和统战工作能力 |
(一)准确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定位 |
(二)着力提升统战干部工作能力水平 |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 |
(一)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组织沟通及协调机制 |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服务及决策咨询机制 |
(三)建立健全留学人员评估选拔及参与机制 |
三、强化留学人员文化认同及思想引领 |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增进文化认同 |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加强教育引导 |
(三)以转变观念为主旨提高文化适应力 |
四、优化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整体环境 |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发展的政策环境 |
(二)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 |
(三)营造留学人员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
五、探索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路径 |
(一)树立留学人员统战数据化的思维理念 |
(二)构建常态化、法制化的网络统战大格局 |
(三)运用统战智慧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艺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新时代苏州侨务工作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 新时代苏州侨务工作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 新时代苏州侨务工作研究的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数据分析法 |
(四) 政策研究法 |
五、研究的创新性与困难 |
(一) 研究的重点与不足 |
(二) 研究的创新性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侨情 |
(二) 侨务工作 |
(三) 新时代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 服务型政府理论 |
(二) 公共外交理论 |
(三) 统一战线理论 |
第二章 新时代的侨情变化和苏州侨务工作主要做法 |
一、“新时代”的侨情变化 |
(一) 新时代侨情的变化 |
(二) 新时代侨情变化对侨务工作的新要求 |
二、苏州市侨情 |
三、苏州侨务工作的主要做法 |
(一) 涵养优质资源助力侨务公共外交 |
(二) 紧跟需求加强侨务引智引资 |
(三) 强化综合保障服务在苏侨胞发展 |
(四) 创新形式深化对外人文交流 |
第三章 新时代苏州侨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侨务机构设置与服务需求相差较大 |
(一) 人岗设置存在不足 |
(二) 侨务工作职责划分不够清晰 |
二、侨胞服务满意度表现仍有差距 |
三、侨务部门引智引才、助才保障手段单一 |
(一) 高层次人才的比重仍需提高 |
(二) 人才均衡培养有待深化 |
(三) 引才理念急需优化 |
(四) 人才竞争加剧影响苏州市人才引进 |
四、对外文化交流层次较低 |
(一) 走出去联络联谊机会较少 |
(二) 对外文化交流份覆盖面和影响力不足 |
第四章 苏州侨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主观因素的影响 |
(一)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影响工作效率 |
(二) 固化思维影响侨务工作改革创新 |
二、政府制度设计不够健全 |
三、人才政策不完善影响聚才引才效果 |
四、“大文化”工作体系建设不到位 |
第五章 优化新时代苏州侨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抓住机构改革机遇,完善侨务部门运行机制 |
(一)把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
(二)利用机构改革推动侨务部门科学发展 |
(三) 主动调结构、转方式、强作风 |
二、注重依法护侨,在改善侨界民生上有作为 |
(一) 及时转变护侨理念 |
(二) 提升依法履职水平 |
(三) 加强为侨公共服务 |
三、以涵养海外优质资源为抓手,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来苏创业 |
(一) 加快集聚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才集聚的国际化 |
(二) 创新人才工作方式,实现引才育才的项目化 |
(三) 努力追求一流品牌,实现人才发展的品牌化 |
(四) 整合海外优质侨务资源,实现人才开发的全球化 |
(五)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人才服务的个性化 |
四、构建对外文化工作体系,形成文化开放新格局 |
(一) 强化顶层设计 |
(二) 打造精品侨文化活动 |
(三) 打造对外“大外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苏州市侨务部门行使政府职能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苏州市涉侨服务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新形势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作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D]. 徐侠侠.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D]. 隋丽萍.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H公司创新人才开发战略研究[D]. 倪建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基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研究 ——以二连浩特市税务系统为例[D]. 李越尧.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四川省A县为例[D]. 涂孟梅.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7]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问题研究[D]. 苏耿鑫. 华侨大学, 2019(05)
- [8]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D]. 董博. 吉林大学, 2019(10)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新时代苏州侨务工作现状及优化研究[D]. 李城元. 苏州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