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防产品行业发展趋势与合格评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1](2021)在《深化消防执法改革后消防产品监督管理新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以来,消防产品市场准入限制放宽,行业主管部门机构改革重组,各类因素导致过渡期消防产品存在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流通渠道多元化、产品质量合格率下降等诸多问题。通过对消防产品质量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剖析问题原因,提出深化消防执法改革后以分段监管模式推动消防产品质量综合治理的方法,为解决现阶段消防产品监督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改善不良市场竞争行为,净化消防产品市场提供参考。
刘权震,李安定[2](2020)在《浅谈消防产品认证改革对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影响和对策》文中指出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精神,2019年7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急管理部发布了《关于取消部分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的公告》(2019年第36号),取消了消防水带、喷水灭火产品、消防车等13类消防产品的强制性认证,改为自愿性认证。2019年7月30日,应急管理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发布《关于落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急管理部关于取消部分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的公告>的通知》(应急消评[2019]20号),不再受理取消的13类消防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委托,统一注销涉及上述产品的强制性认证证书,
邱雅清[3](2020)在《XT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防工程施工是消防行业的一种重要的类别,很多消防企业都是从事这部分业务的。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十分迅速,所以消防工程建设这方面的业务也发展得十分迅速。但是,自从2018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来,各行各业都发展较缓慢,而工程建设发展也不例外,这样一来,依附于工程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消防工程建设也遇到了危机,在市场上业务总量减少而消防工程企业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这使得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为了破局,在惨烈的竞争者生存下来,广大消防工程企业需要有效地利用公司内外的各种有利的优势,改变和优化本企业的竞争战略,才能有重整旗鼓,逆市上扬的机会。本文以XT消防工程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对XT公司的竞争战略的实际情况和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希望这种研究对于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充实与丰富的意义,对于XT公司以及其他类似消防工程建设公司的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研究中,本文主要通过企业战略制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一些分析工具和相关企业的竞争战略参考,并对XT公司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内部环境的分析,得出其竞争战略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消防工程服务模式多年未变、消防工程施工质量趋同、消防工程建设品牌不够、消防工程建设没有差异性等,然后对XT公司的竞争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从而进行XT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在上文的分析基础上,找出XT公司的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这种竞争战略对XT公司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能够促使该企业最终实现既定大目标。本文得出的XT公司的竞争战略的实施方案包括:强化品牌价值、加强与甲方客户的联系;加快技术研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改善企业内部运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希望这些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对XT公司的发展壮大有指导作用,也对其他类似企业也能有所参考。
王健俊[4](2019)在《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研究》文中指出认证活动与计量、标准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家标准化组织定义为国家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是政府和企业提升生产力、维护生命健康、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维护安全和提升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我国认证行业不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愈加紧密,随之而来的,认证行业乱象现象也层出不穷,虚假认证、不实认证的情况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认证机构的公信力,因此加强认证活动监管有效性势在必行。本文从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的现状出发,介绍了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的法律体系、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的主体和主要监管方式,并介绍了扬州市目前认证行业发展的现状,包括认证机构数量、认证活动开展数量、获证组织数量以及获证组织分布情况,最后结合了扬州市典型的认证监管案例分析了目前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本文主要从政府监管方面、认证机构方面、获证组织方面以及社会公众方面等角度分析认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认证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基层监管运行机制不顺畅、认证机构认证有效性不高、获证组织违法行为频发以及社会监督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借助监管工作经验,依据政府监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体现在主动推进认证行业发展、积极参与法律法规修订、加强质监系统认证监管制度建设、强化执法力度、优化外部监管环境等五个方面,希望借助机构改革和认证行业发展的机遇的契机进一步优化认证监管,助推认证行业的高速安全有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张蕾,张晓颖,李继宝,张笑怡[5](2019)在《我国消防产品认证现状及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消防管理部门和消防企业对消防产品认证基础知识以及近年认证发展情况的需求,结合现今国家认证认可政策的发展情况,汇总认证发展各个时期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阐述消防产品认证发展态势和面临的挑战。
高国钧[6](2016)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文中研究指明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是政府为保障产品安全、公共安全、保护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由特定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其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安全、效率与秩序的价值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众多的认证机构,其认证服务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环境、政府管理、教育及人权保障,逐渐成长为重塑世界秩序的引导者。基于中立、客观、专业立场及“平民主义”精神,认证的理念、内容与方式具有普适性与超国家性,具有克服外部性、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政府规制市场,事实上承担着干预主体的角色。在国家干预与社会自治之间,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既有中介服务组织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异性。已有的研究探讨大多局限于认证对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影响。多年来,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颇受垢病,认证标志的“安全性”与“消费导向”价值尚未得到社会认可。保障认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是认证行业的生命线,也是认证主体的基本法律义务。尽管入世以来,国家认监委组织多次专项执法行动,但效果并不佳,认证主体不实认证、认证合谋、市场主体花钱买证等认证“形式主义”尚未予以根治;另一方面,认证程序、认证模式、认证单元划分、认证收费制度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强制性认证产品合格率不高,认证有效性不强,消费安全面临极大隐患。本质上,在产品质量治理方面,当下政府所面临的并非单向式简单干预,而是双层干预,既要直面规制微观市场,维护竞争秩序,又要对认证主体实行干预。政府经济干预权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认证主体,对这种“混合规制”的规制已有的主流经济法理论并未对此予以恰当的重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存在问题也多,已构成对我国市场秩序及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的极大挑战,带来的命题是:什么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规制能够使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系统最有效率地履行其支持市场系统的应然功能?为此,本文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尝试在“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的分析框架下,以风险社会为切入点,以认证权为逻辑起点,以解决认证有效性为主线,以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为研究重心,探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基本范畴,以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为基础,检视并总结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及运行的规律和特征、存在问题,细致考察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模式、特征及趋势,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做一个一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研究,以澄清和巩固认证机构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找到认证有效性不足问题发生的内在机理及多年未根治的原因,从宏观上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从微观上明晰政府规制认证有效性的策略工具及法律责任实现机制。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各章内容具体分述如下:第一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在政府、社会中间层和市场三者间合理地分配权力与权利,明晰干预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形成三方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局面,可改变政府“一股独大”的权力配置结构。认证制度源于西方,只有观照其制度起源和发展史,才能探究和洞悉其内在的功能与价值。风险社会的来临,引发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需求,凸显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首要“安全性”应用价值,阐释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与现实的五个动因及意义。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本质上究竟有何特别的制度机理?故有必要梳理认证概念起源和沿革,从而揭示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从权力与权利的分野与耦合角度,揭示了认证权的权源、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择取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分别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视角、主体间性“多元治理”视角、法律与伦理交融视角,阐明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该当性,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具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双重特征,引进并借鉴于西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正在从认证大国向认证强国迈进。作为一种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我国市场规制法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全景式梳理其基本内容及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制度渊源、监管体制、认证程序、认证模式及收费制度。制度渊源除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之外,还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指南、国际标准及国家认监委、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认证认可行业协会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渊源的广泛性、复杂性、多层次性凸显了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变动性特征。良好的监管体制、科学的认证程序、优化的认证模式、市场化的收费制度对提高行政效率、认证绩效具有正向效应。上述事实性内容的交代,为概括和总结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提供素材和依据,即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第三章是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应然意义上,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现实运行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从简单模仿到改革完善,从被动依从到主动融入,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前行。在深入剖析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面板数据,总结认证主体社会化、认证证书集中化、认证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等整体失衡基础上,梳理、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度创新与完善提供靶向。大抵来说,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立法机制视角的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行政干预视角的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认证绩效视角的认证有效性不高。具体表现为:立法位阶低层次,法律规范严重冲突,立法空白,立法体系不完整;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顺畅,执法力度不够大;机构独立性不强,技术标准不协调,认证程序不规范,虚假认证未根治及认证采信度不高。立法缺陷是根源,有效性不高是制度运行的表征,而监管不力是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认证典型案例,运用博弈利益主体分析,进一步剖析和归纳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及影响。第四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作为“互补性”制度移植,认证来源与引进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制度与实践的深入考察可为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经验和范本。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和历史传统、法系差异,世界各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运行和规制并没有统一固定的版式,从而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知识”。在概述世界主要国家放松规制政策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背景基础上,检视世界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运行状况,并从宏观上归纳了各国模式,即美国、德国的标准先行、市场推动型模式;俄罗斯、日本、印度立法规范、政府主导型模式;英国、韩国因势利导、协同推进型模式。并总结概括上述典型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启示与借鉴,即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第五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国际认证的发展趋势,需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产业发展做出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和完善。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在坚持科学发展、认证主权的总体理念指导下,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前提,科学界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定位,统筹规划,宏观布局,理顺政府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规制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认证有效性为核心目标,在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基础上,坚持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认证协同发展原则。针对目前中央力促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同时要克服国家干预过度与干预不足的倾向,坚持国家干预适度性的经济法理念。放开认证行业,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干预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范围,要正确处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生产许可证制度两者的关系和边界,促进合格评定方式的改革创新。剖析了《合格评定法》与《技术监督法》两种立法模式的历史条件和优劣,探讨了《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总体框架及立法重点,分析了强制性标准在强制性产品认证中的法律地位,建设性提出修订《标准化法》的总体导向、基本原则和建议。第六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法律制度运行好坏取决于其责任的科学设计与实施。预期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是有效治理的基本要求,认证主体法律责任是认证市场有序发展的保证,是认证法律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然而,认证的公益性与自利性的冲突与矛盾决定了对其规制的复杂程度。在论述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律效力和范围基础上,以提高认证有效性为目标,探讨了市场导向与强制性产品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提出科学构建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的指定标准、程序规则、权利救济途径。认证行为的可控性是法律规制的目标,建议从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规范性两个方面来强化指定认证机构的规制。最后,从法律责任创新与完善角度,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法治化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大声誉成本;连带责任的认定与实现。从适用主体、行为模式、责任承担角度对《产品质量法》与《认证认可条例》中的连带责任规定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的程序与条件、责任分担规则等,并提出合理化的立法建议。从制度执行的个体维度,提出在保证职业独立性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制度。
王阳益,马凯[7](2014)在《如何有效的实现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控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安全隐患的增多,火灾的频发,使人们的消防意识增强,社会大众对于消防产品、用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关注。消防产品主要指的是用于预防火灾的发生、扑救火灾现场、进行火灾现场的逃生、疏散人群、保障人民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值的产品。可以说在火灾险情频发的当今社会,消防产品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当今消防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消防产品的监督和控制,以全面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崔秋鹏[8](2012)在《山东省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消防产品需求急剧增多。然而,在一些地方消防产品市场秩序混乱,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违法生产销售、持证造假、偷工减料、以假充真现象十分猖獗;消防产品是纳入国家强制性管理的公共安全类产品,消防产品的质量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假冒伪劣消防产品一旦投入使用,将对社会公共安全环境构成长期危害。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市场,是保护消防产品健康发展,提高社会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的一件大事,不容忽视。本文在此研究背景下,研究山东省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在借助国内外关于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和定义,根据山东省消防产品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构建了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完善消防产品质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本文主要分为7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是山东省消防产品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第四部分是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五部分是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的实证分析;第六部分是完善消防产品质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第七部分是结论。
余威,王鹏翔[9](2012)在《我国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总结我国近年来消防产品质量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深入剖析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法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技术手段不足、经费难落实、管理不够规范等。在现行《消防法》的框架下,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对策。强调全面实施现场检查判定方法,规范质检站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消防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的重要性。
吴小松[10](2011)在《浅谈新形势下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消防产品市场需求急剧增多,消防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问题日渐突出。文章提及在形势下消防产品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消防产品行业发展趋势与合格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防产品行业发展趋势与合格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深化消防执法改革后消防产品监督管理新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执法改革后消防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
1.1 市场及政策因素 |
1.2 行业自律因素 |
1.3 监督管理因素 |
2 执法改革后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
2.1 重末端轻源头的现象依然突出 |
2.2 产品流通治理缺乏有效手段 |
2.3 监管部门尚未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
2.4 认证检验机构管理与产品质量管理未能有效衔接 |
3 推动消防产品源头监管新举措 |
3.1 尽快出台完善配套监管政策法规及标准文件 |
3.2 建立健全消防产品全领域联合执法机制 |
3.3 建立建强专业的消防产品监督人才队伍 |
3.4 合理有效运用信息化监管手段 |
3.5 通过火灾事故调查推动消防产品质量责任追究 |
3.6 加强社会化宣传及舆论监督 |
4 结语 |
(2)浅谈消防产品认证改革对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影响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消防产品的认证形式 |
消防产品认证改革后的影响 |
消防产品监督管理的对策 |
(3)XT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
2.2 竞争战略类型 |
2.2.1 成本领先战略 |
2.2.2 差异化战略 |
2.2.3 专一化战略 |
2.3 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 |
2.3.2 SWOT分析法 |
2.3.3 波特五力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XT公司竞争战略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2.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2.3 替代品分析 |
3.2.4 购买者分析 |
3.2.5 供应商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公司概况 |
3.3.2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3.3.3 基于价值链的内部能力分析 |
3.4 目前竞争战略存在的问题 |
3.4.1 消防工程服务模式多年未变 |
3.4.2 消防工程施工质量趋同 |
3.4.3 消防工程品牌建设不够 |
3.4.4 消防工程建设没有差异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XT公司竞争战略的分析与制定 |
4.1 XT公司战略环境的SWOT分析 |
4.1.1 优势 |
4.1.2 劣势 |
4.1.3 机遇 |
4.1.4 威胁 |
4.1.5 SWOT矩阵分析评估 |
4.2 XT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
4.2.1 XT公司竞争战略目标的制定 |
4.2.4 XT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XT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
5.1 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方案 |
5.1.1 强化品牌价值、加强与甲方客户的联系 |
5.1.2 加快技术研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
5.1.3 改善企业内部运营 |
5.1.3.1 加强市场营销管理 |
5.1.3.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5.1.4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
5.2 XT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 |
5.2.2 战略实施的人才保障 |
5.2.3 战略实施的制度保障 |
5.2.4 战略实施的资金保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认证监管研究评述 |
1.2.1 国外认证监管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认证监管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认证的基本概念 |
2.1.2 认证机构的基本概念 |
2.1.3 认证的基本类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监管理论 |
2.2.2 外部效应理论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3 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现状 |
3.1 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概况 |
3.1.1 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的法律体系 |
3.1.2 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主体 |
3.1.3 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的主要方式 |
3.2 扬州市认证行业发展现状 |
3.2.1 认证机构及认证活动开展情况 |
3.2.2 扬州市认证证书分布情况 |
3.3 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典型案例 |
3.3.1 消防产品执法权争议案 |
3.3.2 机电动三、四轮车咨询投诉处理始末 |
3.3.3 认证审核人员不到现场案 |
4 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扬州质监系统认证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1 认证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
4.1.2 基层监管运行机制不顺畅 |
4.1.3 认证机构认证有效性不高 |
4.1.4 获证企业违反认证法律法规现象时有发生 |
4.1.5 社会监督作用甚微 |
4.2 对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地方财政支持不够 |
4.2.2 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
4.2.3 认证活动中的合谋现象 |
4.2.4 企业认证动机的复杂性 |
4.2.5 社会公众的认证意识较弱 |
5 完善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推进认证行业发展,加强政府重视程度 |
5.2 积极参与法律法规修订,畅通基层监管机制运行 |
5.3 加强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制度建设提升认证活动有效性 |
5.3.1 加强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体系建设 |
5.3.2 建立完善认证全过程监管模式 |
5.3.3 建立完善协同合作机制 |
5.4 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认证行业违法违规现象 |
5.5 拓宽社会监督渠道,优化监管外部环境 |
5.5.1 拓宽认证行业社会监督渠道 |
5.5.2 推行行政监管与社会共治联动模式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消防产品认证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消防产品认证基本知识 |
1.1 消防产品认证背景 |
1.2 消防产品的定义 |
1.3 主要认证种类 |
1.4 消防产品认证程序 |
1.5 消防产品认证费用 |
1.6 认证的作用 |
2 消防产品认证现状分析 |
2.1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发展 |
2.2 自愿性认证的发展现状 |
3 消防产品认证发展态势与面临的挑战 |
3.1 发展趋势 |
3.2 面临的挑战 |
(6)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风险社会对认证的制度需求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背景 |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动因与意义 |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理内涵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概念之界定 |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分析 |
三、认证权的本质与特征 |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治理理论 |
二、社会中间层理论 |
三、法律的道德性理论 |
第二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 |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及转轨特性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历程 |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转轨特性 |
第二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体系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渊源 |
二、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运行体制 |
第三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主要特征 |
一、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 |
二、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 |
三、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 |
四、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 |
五、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 |
第三章 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整体失衡 |
一、认证主体社会化 |
二、证书分布集中化 |
三、寡头垄断的认证市场结构 |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立法机制视角 |
二、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行政干预视角 |
三、认证有效性不高——基于认证绩效视角 |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案例研究与批判 |
一、案例述介 |
二、认证法律制度移植出现异化 |
三、认证合谋导致监管机制缺失 |
四、政府干预不足与干预过度并存 |
第四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
第一节 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运行概况 |
一、放松规制下的制度替代 |
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 |
第二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检视 |
一、标准先行、市场推动 |
二、立法规范、政府主导 |
三、因势利导、协同推进 |
第三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 |
一、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 |
二、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 |
三、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 |
四、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 |
第五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
一、他治与自治平衡:强制性与自愿性协同发展 |
二、硬法与软法结合:适度干预理念下弹性管理 |
三、认证与审批衔接:促进合格评定的方式创新 |
第二节 路径选择的立法模式 |
一、总体思路:《合格评定法》抑或《技术监督法》? |
二、《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 |
三、标准改进模式——兼谈《标准化法》的修改 |
第六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 |
第一节 明确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效力和范围 |
第二节 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中市场准入制度 |
一、市场导向与强制性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 |
二、认证机构的指定及救济 |
第三节 强化对指定认证机构行为的规制 |
一、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 |
二、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的规范性 |
第四节 建立健全指定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制度 |
一、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 |
二、完善认证制度中的连带责任 |
三、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如何有效的实现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消防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 |
1.自动灭火器普遍使用的频率较低 |
2.消防产品质量不合格,难以起到有效的救火作用 |
3.群众对消防火灾意识不足,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 |
二、对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的对策 |
1.加大监督力度,有效提高消防产品质量 |
2.加强对生产维修型消防产品企业进行监督 |
3.对伪劣产品依法进行处罚 |
4.政府起到监督作用,企业要进行必要的自我管理作用 |
三、结语 |
(8)山东省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消防产品 |
2.2 质量管理 |
2.2.1 质量的定义 |
2.2.2 质量管理 |
2.2.3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
3 山东省消防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消防器材类产品质量状况分析 |
3.1.1 消防器材类产品质量检验基本情况 |
3.1.2 消防器材类产品不合格项及原因分析 |
3.1.3 2011年与2010年质量状况比较分析 |
3.2 防火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 |
3.2.1 防火门产品质量检验基本情况 |
3.2.2 防火门产品不合格项及原因分析 |
3.2.3 2011年与2010年质量状况比较分析 |
3.3 灭火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 |
3.3.1 灭火器产品质量检验基本情况 |
3.3.2 灭火器产品质量不合格项及原因分析 |
3.3.3 2011年与2010年质量状况比较分析 |
3.4 消防应急灯具产品质量状况分析 |
3.4.1 消防应急灯具产品质量检验基本情况 |
3.4.2 消防应急灯具产品质量不合格项原因分析 |
3.4.3 2011年与2010年产品质量状况比较分析 |
3.5 山东省消防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5.1 法律依据不具体 |
3.5.2 消防产品生产销售领域质量监管处于过渡期 |
3.5.3 使用、流通领域消防产品质童存在主要问题 |
4 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方法 |
4.1.1 现有评价方法 |
4.1.2 综合比较结果 |
4.1.3 本文采用的因子评价方法 |
4.2 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指标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2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构建 |
5 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实证分析 |
5.1 实证对象 |
5.2 数据处理 |
5.2.1 原始指标的处理 |
5.2.2 因子分析过程 |
5.3 实证结果 |
6 完善消防产品质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6.1 从制造消防产品的企业的角度 |
6.1.1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6.1.2 加强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 |
6.1.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考核机制 |
6.2 从消防产品监督者的角度 |
6.2.1 加强发证后的产品监管 |
6.2.2 完善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的相关法规 |
6.2.3 加强监管人员培训和检验设备配备,提高基层直接检测判定能力 |
6.2.4 大力支持行业自律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
6.2.5 加强市场检查,净化消防产品经营环境 |
6.2.6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消防产品的知晓率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部分原始数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我国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年来消防产品质量状况及原因分析 |
2 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
2.1 法制不健全 |
2.2 机制不完善 |
2.3 技术手段不足 |
2.4 经费难落实 |
2.5 管理不够规范 |
3 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
3.1 正确解读《消防法》, 进一步理清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的思路 |
3.2 建立健全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法规体系, 为产品监督提供法律武器 |
3.3 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建立消防产品监管新机制 |
3.3.1 建立消防产品质量符合性查验制度 |
3.3.2 建立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
3.3.3 推动建立消防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协作工作机制 |
3.3.4 建立消防产品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机制 |
3.3.5建立消防产品市场准入资格管理和监督执法结果的有机互动机制 |
4 全面实施现场检查判定方法, 规范质检站建设 |
4.1 实施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方法 |
4.2 强化现役制消防产品质检站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
5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强化消防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 |
5.1 推广实施消防产品质量认证网上办理制度 |
5.2 推广实施消防产品身份信息管理制度 |
5.3 完善消防产品质量信息和监督执法信息发布制度 |
(10)浅谈新形势下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消防产品的行业现状 |
2 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现状 |
3 存在问题分析 |
4 新形势下管理模式探讨 |
四、消防产品行业发展趋势与合格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化消防执法改革后消防产品监督管理新模式探讨[J]. 李倩.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21(10)
- [2]浅谈消防产品认证改革对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影响和对策[J]. 刘权震,李安定. 中国消防, 2020(11)
- [3]XT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邱雅清. 华侨大学, 2020(01)
- [4]扬州市质监系统认证监管研究[D]. 王健俊. 扬州大学, 2019(02)
- [5]我国消防产品认证现状及发展[J]. 张蕾,张晓颖,李继宝,张笑怡.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9(03)
- [6]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D]. 高国钧.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7]如何有效的实现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控制[J]. 王阳益,马凯. 电子世界, 2014(10)
- [8]山东省消防产品质量管理评价研究[D]. 崔秋鹏. 山东大学, 2012(05)
- [9]我国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对策研究[J]. 余威,王鹏翔.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06)
- [10]浅谈新形势下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及对策[J]. 吴小松. 中国西部科技, 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