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育学院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可行性报告

新疆教育学院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可行性报告

一、新疆教育学院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可行性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薇[1](2021)在《内地入疆特岗教师社会融入问题及学校关怀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管雪妮[2](2020)在《基于作品分析的智慧型教师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大数据、虚拟现实、超级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刻改变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技术的出现与使用也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来,智慧教育一词也随之出现并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未来发展方向。而教师,作为实施智慧教育中的关键要素,理应向着智慧型教师转型。如何促进中小学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型,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理念与动手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领域重要的课题。那么,现阶段中小学的智慧教育水平如何?教师距离智慧型教师有多远?中小学教师又应该如何向智慧型教师转型?这些都是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一线教师普遍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参赛作品入手,通过对教学录像课、教学设计等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隐形的数据背后深挖当前阶段新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现状,再与祝智庭教授团队研发的智慧教育水平评价量规作对比,衡量出现实与智慧教育理想目标间的差距,新疆中小学教师与智慧型教师之间的差距,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教师向智慧型教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以更好的提升新疆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绪论及研究综述。本部分有两章内容。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缘起、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又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确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在第2章中,主要对智慧教育及智慧型教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详细的梳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同时对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支持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和说明。第二部分,教师作品的详细分析。在第3章中,首先根据新疆的现实情况确定了研究所需的评价量表,即采用祝智庭教授团队研发的智慧教育水平评价量规2.0,从而确立了内容分析类目表,从精准、个性、协同、探究、思维、创造六个维度将教学录像课以及教学设计进行编码,了解新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新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亮点与存在的不足。第三部分,提出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型的路径以及有效策略。在第4章中,通过分析智慧教育水平评价量规,归纳出智慧型教师应具备的特征。再结合第3章的内容分析,将理想的智慧型教师所具备的特征与现实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对比,根据理论与经验的支持,在第5章中得出教师向智慧型教师发的有效策略与可行性建议。第四部分,总结和展望。在结尾部分,笔者对本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研究特色和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总结和归纳,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客观的审视,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国峰[3](2020)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以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为例》文中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面对严峻的挑战下,要将精准扶贫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积极落实。扶贫先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断代际传播的根本手段。新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省份,在扶贫上存在着先天的困境,存在教育客体精准识别不到位、教育主体帮扶实施难度大和精准扶贫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对教育精准扶贫进行框架分析,积极了解达坂城区的具体措施,总结教育精准扶贫的模式,最终推广到新疆整体地区。以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为例,通过研究当地教育精准扶贫的框架与行动逻辑,总结出一套符合全疆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的模式,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访谈法等,结合达坂城区教育现状,发现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存问题,提出教育精准扶贫的行动逻辑框架,从优化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和提升贫困人群的整体素质方面提出有效措施。

塔吉古丽·图尔迪[4](2019)在《新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调查及分析》文中认为新疆地处我国的西北边陲地,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具有地广人稀、学校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新疆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远程教育对新疆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有利于新疆的教育快速、均衡发展,同时对推进新疆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新疆实施远程教育资源项目是必然选择,也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积极地建设远程教育资源的同时,应该将远程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该工程的价值和作用。因此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是该工程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和核心。因此,笔者查阅国内外与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研究有关的文献,对国内外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本研究紧紧围绕研究目的,首先,通过观察法,对部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疆47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最后,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以更深入的发现当前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综合这三方面的调查分析结果,得出来的结论是:当前,新疆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仍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城乡之间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然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远程教育资源浪费等现象。这些问题主要有:当前远程教育资源数量多,但是能够满足中小学教师教学需求的偏少,教师很难找到适合本地学生水平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资源与教学整合不够深;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得不到位;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等。笔者通过访谈,进一步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的原因有:远程教育资源质量审核不够严,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薄弱,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不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工作不被重视,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薄弱;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技术支持与服务;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水平低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不断的完善中小学信息化资源建设,鼓励农村教师开发资源;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强化技能培训,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完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管理制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

王赛丽[5](2019)在《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开展有效整合技术的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技能,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未来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TPA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理论框架的提出为深刻理解技术和教师知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也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研究旨在以TPACK理论框架为指导,探索有利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培养方式,以更好的提升新疆中小学未来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为更好的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本研究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和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首先,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新疆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来自教育实践场中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实需求,以及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有所欠缺的方面,从而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现实参考。其次,以新疆A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表现和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为了解新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情况,本研究根据教育部科研项目最新研制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和有关TPACK的相关成果,从师范生的角色特点(未来教师和学生)出发设计了问卷和访谈提纲,用以调查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情况及特点,结果显示该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并不理想;同时,对该校师范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内容分析,结合相关授课教师的访谈内容,了解该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上的具体情况。综合上述三方面的调研结果,本研究以TPACK为视角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师范生整合技术的能力水平偏低;课程间相互分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课程缺乏一定情境性的创设。为提升师范生整合技术的能力,解决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的不足,TPACK理论框架为其提供了一定启示与指导,本研究以TPACK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分析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和培养路径,以及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所呈现的新特点,基于此,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策略、评价方式几个各方面初步构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以期为新疆高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上提供一定参考。

徐莉[6](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叶萍[7](2017)在《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社会学这门学科从创立之初,便被奥古斯特·孔德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基本门类。此后,诸多社会学家基本遵循与继承了“社会静力学”的研究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使其逐渐成为了主流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相反地,“社会动力学”因缺少社会学家们的青睐,使它并未得到同步发展,这也形成了研究上的长期“搁浅”状态。直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静态”社会的向往,并逐渐推动社会学界形成了以研究“社会变迁”为重点内容的历史社会学。而近三十年来,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发轫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因其改革效益的不断外溢,扩展到了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方方面面。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加入到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当中,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着作。但是这些研究中多数只是发现了哪些社会因素正在变化,但对社会变迁的方向是什么、变迁的内外部动力是什么、变迁的动力源是什么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步入改革的行列虽晚,但也正迎头赶上。生于新疆,成于新疆,见证了这场改革给新疆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不禁让人对这场变革产生了极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结合新疆多民族的地域特色,本文选取了“新疆哈萨克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近三十年来的社会生活变迁的状况。为了更好地回答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本文基于社会变迁是为了追寻“幸福生活”这一终极目的,通过建立起“生活状态——生活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借助生活质量的研究视角和具体方法,来对新疆哈萨克族近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进行测量与评析。具体而言:本文从“作为人活着”、“明白地活着”、“体面地活着”和“富足地活着”四种生活状态出发,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生存指数”、“智识指数”、“尊严指数”和“发展指数”四个指数,在四个指数下又设计了十个具体测量领域,并确定了具体指标,以构建起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广泛收集的各类统计资料,通过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分阶段地侧描了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的一幅幅壮丽图景,以更好地把握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方向,并就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质量与新疆整体的生活质量水平加以对比,以突显变迁的程度。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三十年的社会变迁历程中,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但各方面略有差异。(2)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并非呈现出单一线条的变迁趋势,其内部愈加复杂,形式越发多样,整个社会生活变迁的运作机制日益复杂。(3)提出新疆哈萨克族的发展需要在遵循“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并重”的基本理念下,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以此来全面推动哈萨克地区的发展。(4)本文构建起的哈萨克族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有着借鉴作用。最后,本文基于博士研究期间的个人经历与主观感受,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社会学者的自觉与社会学想象力等方面展开了反思与讨论,以期推动后续研究的更好开展。总而言之,生活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健康发展程度的重要价值尺度。在经济新常态和改革步入深水区时,本文的研究或许能为不断改善提高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张慧[8](2016)在《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支持工具,对于语言运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既要促进双语言的学习,又要承担双文化的传承任务,同时还要克服双语教学中各主体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取得显着发展。应然层面,双语教学资源库、语音识别技术、手持数字设备、可弹出视频、双语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的融入,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实然层面,信息技术的强势进入与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需求产生对接错位,海量教育信息资源闲置、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民族文化传承式微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整合成为亟需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方式、适切性与融合度为切入点,以新疆16所双语学校为调查样本,采用文献梳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提炼出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的典型特征,梳理了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新疆双语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本民族语言、文字是双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双语教学形成了完备的模式和体系;具有完善的双语教学研究与管理体制;南、北疆双语教学发展差异较大。同时,在教育信息化热潮推动下,新疆双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着进步,一方面嵌套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体系中;一方面也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如构建独立的双语教学资源库、开放交互式双语教学服务体系、维汉双语学习APP等。然而,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结果却收效甚微。尽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但“教育信息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剥离,造成资源适切性欠缺、民族文化资源“孤立、薄弱”,双语教师与学生资源“饥渴”仍然难解。此外,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出现盲目模仿、急躁冒进现象,而双语教学中的语言障碍、文化传承式微、跨文化适应问题、双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低、相关研究薄弱等多重“短板”,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特殊性”之间的冲突。由此,本研究基于“共生教育”视野,结合新疆双语教学的特征,从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方式、双语教学的技术需求、技术如何引领双语教学等多重视角反思,强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各民族的价值追求、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注重“民族要素之间的异质共存”。具体而言:(1)在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融入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同时关注学校之外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双语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梯级与适用的多媒体双语教材资源;将已有民族特色数据库引入双语教学,并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应用,进而促进本民族语言文化、他民族语言文化、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2)在信息技术应用上,以双向融合理念化解“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之间的冲突,以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为抓手,通过本土化研究活化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与转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沟通“线上”与“线下”,逐步提升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新疆双语教学中“活”的问题为取向,关注本地典型案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本土化研究,融通理论与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的双向融合,实现双语教学体系中各要素及其整体形成共生、共融状态。

龚洪[9](2016)在《文化认同视阈下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效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语教育是促进新疆教育发展和新疆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为确保新疆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改革方式来对双语教育进行规范、保障、激励和引导。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疆先后颁布了多项双语教育政策对其双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规范和促进作用。但也应清醒看到,由于没有太多其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在取得成功的同时难免会存在诸多问题,加之社会不断信息化、知识经济全球化和族群内外交融扩大化以及文化差异等原因使其政策在实施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本研究以文化认同理论作为切入视角,首先对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效研究的相关背景、意义、核心概念等进行了介绍,随后通过对双语教育政策文化性特征和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状况的阐释与规整,结合前期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有相关从事民族教育研究专家的访谈,划分出在文化认同视阈下对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效性影响最为突出的三大维度:认知、情感、评价,依此再结合调查对象的特质编写出了相应的少数民族教师、家长和学生调查问卷。分别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喀什市的巴楚县和疏附县进行了调查,为保证本研究的真实合理性,对回收到的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剖析了文化认同视阈下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效状况,就其实施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的推断性均值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民族群体对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了解还存在不足,这直接影响到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效性;新疆各民族群体存在既愿意支持双语教育,却又疑虑通过双语教育会消减本民族文化的双高现象,而且此现象在学生、家长和教师群体中都表现的很突出;文化差异性影响着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政府因素和区域位置因素等外部变因,也有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内生逻辑发展的需要和新疆民族自身利益发展的诉求这些内部变因。因此,要提高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建构:坚守文化共生理念以提升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决策的质量与效能;协调内外变因以推动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三位一体”文化智力以共谋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科学发展;政府干预谋划以优化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协调系统。

杨志勇[10](2015)在《教育援助与民族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新疆和西南彝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于1961年首次区分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把经济增长归功于人力资本投资: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他特别强调教育投资的收益比非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要高。这种收益我理解为既包含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包含人力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是间接的社会收益。尤其对相对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讲,教育援助是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的方式。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人力资源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国土面积超过60%为民族自治地方,从历史纵向比较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就横向比较而言,大部分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即便是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总体较快,其人力资源的质量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当今民族地区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为缩小差距,达到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其中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应成为重点之一,我国对西藏、新疆、青海、云贵川等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的区域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援助政策。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关系到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是其内生力量,也关系到整个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繁荣与稳定,影响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速度,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需要通过必要的教育投资和教育资源科学配置来实现,因此对广大经济欠发达或者贫困的民族地区来讲,必要的教育援助是不可或缺的。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区,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家对新疆实行了一系列力度较大,时间较长的教育援助项目,影响着新疆少数民族的人力资源开发,其中一些教育援疆项目已成为民族地区教育援助的典型。同时,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尤其是彝区的贫困问题也逐渐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其贫困程度之深,范围之广,由于贫困而引发社会和经济问题也逐渐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西南彝族地区贫困的有效手段之一也应该是用教育援助来达到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目的,从而促进其地区和民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内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以及相关理论的阐述,;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国外对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第三章对新疆与西南彝区的人力资源情况作了阐述并进行了一定的对比;从第四章开始结合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特点,立足于现实,就教育援助与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这一选题,对新疆和西南彝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别阐述和分析,在对西南彝区的阐述中以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典型。教育援疆的项目多,时间长,力度大,因此主要通过教育援疆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阐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彝区的相关情况进行阐述,并在该章最后一节作了一定的比较小结,第五章主要就两地教育援助和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别的阐述,同样也在该章最后一节作了一定的比较小结;第六章对两地的教育援助与人力资源开发提出相应思考和建议,并在该章最后部分根据两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相关的建议做出了一定的比较阐述;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为结语与思考,对本研究做了一个总结和对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思考以及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的期望。

二、新疆教育学院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可行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教育学院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可行性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作品分析的智慧型教师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新境界
        1.1.2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新要求
        1.1.3 智慧教育需要智慧型教师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1.4.5 论文框架
2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智慧教育
        2.1.2 智慧型教师
    2.2 智慧教育研究综述
        2.2.1 国外智慧教育研究综述
        2.2.2 国内智慧教育研究综述
        2.2.3 智慧型教师研究综述
        2.2.4 研究述评
    2.3 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
        2.3.1 国外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
        2.3.2 国内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
        2.3.3 研究述评
    2.4 理论基础
        2.4.1 智慧教育的现实研究
        2.4.2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2.4.3 扎根理论
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堂分析
    3.1 研究资料来源与样本选取
    3.2 内容分析维度的确立
    3.3 信度的检验与保证
    3.4 研究工具的确定
    3.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5.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3.5.2 精准类目分析
        3.5.3 个性类目分析
        3.5.4 探究类目分析
        3.5.5 协同类目分析
        3.5.6 思维类目分析
        3.5.7 创造类目分析
    3.6 小结
4 智慧型教师分析
    4.1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逻辑自洽
    4.2 精准提供学习材料,搭建学习支架
    4.3 创设意义连接情境,丰富学习体验
    4.4 构建多维教学环境,支持合作探究
    4.5 采用适恰多元评价,及时跟踪反馈
5 智慧型教师发展策略研究
    5.1 顺应时代转型发展
    5.2 构建智慧学习环境
        5.2.1 重构学习空间
        5.2.2 注重学习分析
    5.3 变革教师成长路径
        5.3.1 师范生:培养过程的全程跟踪记录
        5.3.2 在职教师:职业生涯的评估与反馈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以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教育扶贫模式研究
        1.2.2 国外教育扶贫模式研究
    1.3 研究主要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4.3 个案访谈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贫困的概念
        2.1.2 教育贫困的概念
        2.1.3 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
    2.2 教育扶贫的理论渊源
        2.2.1 贫困文化理论
        2.2.2 人力素质贫困理论
        2.2.3 能力贫困理论
    2.3 教育精准扶贫的要素
        2.3.1 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
        2.3.2 教育精准扶贫的客体
        2.3.3 教育精准扶贫的中介系统
    2.4 教育对贫困地区及人口的作用机理
        2.4.1 教育对贫困地区的作用机理
        2.4.2 教育对贫困人口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
    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背景
        3.1.1 民族的复杂性和语言的多样性
        3.1.2 教育文化的复杂性
        3.1.3 缺少教育资源,办学基础设施差
    3.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精准扶贫
        3.2.1 政府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平台的建设
        3.2.2 企业结对帮扶助力职业教育扶贫
        3.2.3 教育适度市场化,创新扶贫机制
        3.2.4 贫困户主动参与教育精准扶贫
    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
        3.3.1 教育客体精准识别不准确
        3.3.2 教育主体精准扶持难度大
        3.3.3 缺少教育扶贫成果考核与监督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达坂城区的教育精准扶贫现状
    4.1 达坂城区情况
        4.1.1 达坂城区人口情况
        4.1.2 达坂城区经济发展现状
    4.2 达坂城区形成教育贫困的成因
        4.2.1 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师资配置水平的制约
        4.2.2 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供给不足
        4.2.3 市场对教育精准扶贫供给存在缺陷
        4.2.4 贫困文化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阻碍
        4.2.5 贫困群体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的羁绊
    4.3 达坂城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行动逻辑框架
        4.3.1 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框架的内生逻辑
        4.3.2 教育精准脱贫模式顶层设计
        4.3.3 教育精准扶贫的行动逻辑框架
    4.4 达坂城区教育精准扶贫具体实践
        4.4.1 发展基础教育,教育脱贫效果显着
        4.4.2 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初见成效
        4.4.3 高等教育对口帮扶政策注入活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教育精准扶贫客体识别
        5.1.1 深化政府教育精准扶贫识别
        5.1.2 学校积极参与教育精准识别工作
    5.2 完善落实教育主体多层次扶持政策
        5.2.1 推动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5.2.2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发展
        5.2.3 实施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
    5.3 完善教育精准扶贫相关机制
        5.3.1 完善教育精准扶贫考核与监督机制
        5.3.2 完善教育扶贫项目精准运行机制
        5.3.3 确立和完善科学的教育救助工作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新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远程教育资源是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需
        1.1.2 远程教育资源是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需
        1.1.3 远程教育资源推动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提出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概念界定
        1.5.1 远程教育
        1.5.2 远程教育资源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论文框架
3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传播理论
    3.3 资源整合理论
4 新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过程
        4.1.1 问卷设计
        4.1.2 样本抽取方式
        4.1.3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4.1.4 调查过程
        4.1.5 问卷发放与回收
    4.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4.2.1 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情况
        4.2.2 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情况
        4.2.3 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满意度
        4.2.4 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需求情况
        4.2.5 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重视情况
    4.3 访谈调查分析
    4.4 问题分析
        4.4.1 远程教育资源数量多,但满足教师需求的资源偏少
        4.4.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度不够
        4.4.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不到位
        4.4.4 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5 新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几点建议
    5.1 优化信息化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5.2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强化培训,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
    5.3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
    5.4 完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管理制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1.1.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诉求
        1.1.3 TPACK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1.2 核心概念与理论解析
        1.2.1 核心概念
        1.2.2 理论基础解析
        1.2.3 TPACK理论框架解析
        1.2.4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1.4.5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TPACK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小结
    2.2 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小结
3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需求与现状调查
    3.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分析-源于中小学
        3.1.1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3.1.2 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情况分析
        3.1.3 研究结论
    3.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3.2.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3.2.2 调研工具设计
        3.2.3 问卷质量评估
        3.2.4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3.2.5 访谈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3.2.6 研究结论
    3.3 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课程分析
        3.3.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3.3.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3.3.3 学科教学法课程
        3.3.4 教学实践
        3.3.5 其他课程开设情况
4 基于TPACK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4.1 TPACK视域下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现实依据
    4.2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分析-理论依据
        4.2.1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分析
        4.2.2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
        4.2.3 TPACK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指导
    4.3 基于TPACK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4.3.1 确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4.3.2 重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案
        4.3.3 建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4.3.4 丰富师范生的评价方式
    4.4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
        4.4.1 加强中小学与高校间的联系
        4.4.2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4.4.3 加强新疆高校教师整合技术能力的发展
        4.4.4 提升师范生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能力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2.1 对TPACK理念的剖析不够深刻
        5.2.2 研究对象的选取上
        5.2.3 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
    5.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6)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创新
    四、研究综述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综述小结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一) 研究目标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三) 数据库建构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一) 信效度
        (二) 伦理遵循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结论
    一、研究回望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一) 研究局限
        (二) 研究展望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致谢

(7)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心口上的朱砂痣:研究缘起
    二、记忆里的哈萨克: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研究基础:文献回顾
    第一节 社会变迁理论回顾
        一、社会进化理论流派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第二节 我国社会变迁研究回顾
        一、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基本趋势
        二、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侧视图
    第三节 哈萨克族研究文献回顾
        一、哈萨克族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研究
        二、哈萨克族居民生活保障发展研究
        三、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习俗变迁研究
第二章 研究视角:生活质量研究视角
    第一节 耙梳:生活质量研究发展脉络
        一、客观生活质量研究先导阶段
        二、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异军突起
        三、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阶段
    第二节 回眸: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历程
        一、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学术探索时期
        二、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政策导向时期
        三、对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借鉴:生活质量典型指标评析
        一、我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二、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指标
        四、农村生活供给与需求系统
        五、启示与借鉴
第三章 研究设计: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方法
    第一节 指标构建的理念、思路与方法
        一、指标构建理念
        二、指标构建思路
        三、指标构建方法
        四、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
    第二节 数据获取方法
        一、客观数据的获取
        二、主观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作为人活着:生存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生存指标的选取
        一、公共安全指标的选取
        二、社会保障指标的选取
        三、健康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社会安全状况变迁
        一、社会治安状况变迁
        二、交通安全状况变迁
        三、社会稳定状况变迁
    第三节 社会保障状况变迁
        一、社会保障的平稳发展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时期
    第四节 健康状况变迁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期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明白地活着:智识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智识指标的选取
        一、教育资源指标的选取
        二、教育成果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教育状况变迁与发展水平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变革和奠基期
        二、重要的政策制定和快速发展期
        三、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期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体面地活着:尊严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尊严指标的选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的选取
        二、生活环境指标的选取
        三、社会公正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生态环境状况变迁
        一、游牧与农业经济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期
        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破坏期
        三、意识觉醒后的环境保护期
    第三节 生活环境状况变迁
        一、居住环境的变迁
        二、出行环境的变迁
        三、通讯情况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公正状况变迁
        一、以性别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二、以地域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富足地活着:发展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发展指标的选取与测量
        一、物质福利指标的选取
        二、闲暇生活指标的选取
        三、精神生活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物质生活状况变迁
        一、20世纪80、90年代的物质生活变化
        二、21世纪以来的物质生活变迁
    第三节 闲暇生活状况变迁
        一、闲暇生活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变迁
        二、闲暇娱乐方式的传承与变革
        三、闲暇娱乐生活的城乡分异
    第四节 精神生活状况变迁
        一、哈萨克族居民的宗教生活状况变迁
        二、跨民族交往状态的变迁
        三、国家归属感的建立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新疆哈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对比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第二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四类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存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二、智识/教育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三、尊严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四、发展指数变化及其全疆对比状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结论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提升的设想
        三、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研究的展望
    第二节 讨论与不足
        一、生活质量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
        二、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社会学想象力与学者的自觉
        四、研究不足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观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已有研究基础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一)新疆双语教学的历史概况
    (二)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现状
    (三)新疆双语教学的特点
二、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规划
    (二)信息技术进入双语课堂的方式及应用频率
    (三)双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与需求分析
    (四)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三、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一)“教育信息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剥离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特殊性”出现冲突
四、共生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共生教育:“信息资源”与“民族文化”的和谐之道
    (二)双向融合:“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冲突的化解之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文化认同视阈下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效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拟创新点
一、双语教育政策的文化性特征
    (一)双语教育政策的文化特质
    (二)双语教育政策的文化性维度
    (三)文化认同下双语教育政策的文化性
二、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现状
    (一)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的特征
三、文化认同下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效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测试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三)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效性现状分析
四、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二)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五、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改进建议
    (一)兼合融通:坚守文化共生理念以提升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决策质量与效能
    (二)共力助推:协调内外变因以推动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融合协作:发挥“三位一体”文化智力以共谋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科学发展
    (四)调控保障:政府干预谋划以优化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协调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10)教育援助与民族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新疆和西南彝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4.3 研究的不足之处
    1.5 相关理论基础及评论
        1.5.1 新增长理论
        1.5.2 人力资源的内涵
        1.5.3 人力资源有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5.4 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及相关理论
        1.5.5 教育学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理论基础
        1.5.6 舒尔茨人力资本论的主要观点
        1.5.7 教育援助与教育投资
        1.5.8 发展经济学中的相关援助理论在本选题的应用
2 国外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援助与人力资源开发
    2.1 美国西部开发中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2.2 日本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2.3 德国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2.4 以色列的人才强国之路
    2.5 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2.5.1 印度的农村发展计划
        2.5.2 马来西亚政府的教育发展计划
    2.6 本章小结
3 新疆与西南彝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概况
    3.1 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力资源情况
        3.1.1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3.1.2 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数量
        3.1.3 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质量
        3.1.4 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构成
    3.2 西南彝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概况
        3.2.1 西南彝区总体人口分布以及人力资源现状
        3.2.2 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比例分布和人力资源结构与新疆的相似性
4 新疆与西南彝区的教育援助与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4.1 将教育援疆与西南彝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结合研究的初衷
    4.2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以教育促进人的素质发展
    4.3 教育援疆的产生和其必要性
    4.4 教育援疆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4.4.1 “内地班”的开办与发展
        4.4.2 “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项目”的设立和实施情况
        4.4.3 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职业教育现状
    4.5 新一轮对口援疆中的教育援疆与人力资源开发举措
        4.5.1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援
        4.5.2 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育工程
    4.6 教育援疆的成效分析
    4.7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援助与人力资源开发
        4.7.1 四川省十年教育行动计划
        4.7.2 省内四市对凉山的对口教育援助
        4.7.3 非政府组织对凉山教育的援助
        4.7.4 凉山的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4.7.5 凉山教育援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新动向
    4.8 两地教育援助与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比较小结
5 新疆和西南彝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5.1 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5.1.1 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数量充足,质量不高
        5.1.2 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低、结构不合理
        5.1.3 教育资源不均衡,人口教育水平低
        5.1.4 当地对教育投入的增长相对不足
        5.1.5“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进程
    5.2 制约彝区教育援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5.2.1 重视程度小,教育投资与援助不够
        5.2.2 严峻的贫困问题困扰人力资源开发
        5.2.3 相关项目的扶持性弱持续性差
        5.2.4 凉山经济结构和就业政策未能充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人力资源
        5.2.5 传统教育观念和宗教、文化影响
        5.2.6“双语”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
    5.3 两地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比较小结
6 新疆与西南彝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6.1 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6.1.1 合理制定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6.1.2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提高创新能力
        6.1.3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6.1.4 合理增加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实现人才差异化开发
        6.1.5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双语”教育
    6.2.结合教育援疆对彝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提出的建议与对策
        6.2.1 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加大对西南彝区的教育援助
        6.2.2 加大对彝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6.2.3 尽快开办彝区内地班,长期实施对彝区教育援助的相关项目
        6.2.4 优化彝区的产业结构,落实政策促进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6.2.5 针对彝族实际情况,大力培养彝族经济相关人才
        6.2.6 大力科学地发展“双语教育“,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
        6.2.7 尽快开展彝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特殊培养计划
    6.3 两地对策建议方面的比较小结
结语与思考
附录
    附表
    访谈摘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加课题情况
后记

四、新疆教育学院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可行性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内地入疆特岗教师社会融入问题及学校关怀路径研究[D]. 王俊薇.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作品分析的智慧型教师发展策略研究[D]. 管雪妮.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以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为例[D]. 张国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新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调查及分析[D]. 塔吉古丽·图尔迪.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5]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D]. 王赛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6]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7]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D]. 叶萍. 武汉大学, 2017(07)
  • [8]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 张慧. 西南大学, 2016(02)
  • [9]文化认同视阈下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实效调查研究[D]. 龚洪. 西南大学, 2016(02)
  • [10]教育援助与民族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新疆和西南彝区的研究[D]. 杨志勇.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新疆教育学院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可行性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