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C-7721细胞P-糖蛋白变化诱导耐药

SMMC-7721细胞P-糖蛋白变化诱导耐药

一、SMMC-7721细胞诱导耐药培养中P-糖蛋白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江梅[1](2021)在《32种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作用的构效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探讨32种人参皂苷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生长的影响,探讨人参皂苷的不同结构以及不同浓度与肝癌细胞生长的关系;2、探讨32种人参皂苷对人肝正常细胞HL-7702是否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研究方法:以HepG2、SMMC7721和HL-7702细胞为实验对象,考察32种人参皂苷对三种细胞增殖的影响。设置药物组、对照组和空白组,药物组:32种人参皂苷用0.5%DMSO的10%DMEM高糖培养基依次配制4个浓度梯度(10umol/l、20umol/l、40umol/l、80umol/l)的药物溶液,每个浓度设置4个平行孔;对照组:加入含0.5%DMSO的10%DMEM高糖培养基。空白组:不含细胞和人参皂苷的含0.5%DMSO的10%DMEM高糖培养基。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培养24小时后,加入药物,培养48小时后,用CCK-8法检测HepG2、SMMC7721和HL-7702细胞的存活率。以上实验均重复三次。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32种人参皂苷的结构和浓度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关系,以及对正常肝细胞是否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32种人参皂苷对HL-7702人正常肝细胞均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2、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随着糖基数目的减少而增强。3、糖基在C-3的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糖基在C-6和C-20的人参皂苷强。4、PPD型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PPT型人参皂苷强。5、20(S)型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20(R)型人参皂苷强。6、双键在C-20(21)的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双键在C-20(22)的人参皂苷强。研究结论:1、32种人参皂苷对HL-7702人正常肝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2、32种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的构效关系为:(1)糖基数量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随着糖基数量的减少,抑制作用增强;(2)糖基位置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C-3>C-20>C-6;(3)苷元结构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PPD型>PPT型;(4)20(R、S)构型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20(S)>20(R);(5)C-20双键位置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C-20(21)>C-20(22)。

李惠兰[2](2021)在《新型NO供体聚合物紫杉醇胶束的制备及抗肿瘤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设计与合成NO供体(mPEG-PLA-NO)型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胶束包载紫杉醇作为纳米药物输送系统(NO/PTX),旨在增强紫杉醇的溶解度,降低毒性和增强抗肿瘤活性,并对其进行急性毒性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抗肿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以及药性评价,为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的制备和表征选用呋咱型一氧化氮供体,采用活性酸酐法制备了m PEG-PLA-NO两亲性聚合物胶束,采用核磁共振谱(1H NMR),凝胶渗透色谱仪对m PEG-PLA-NO进行分析。采用自乳化法制备包载紫杉醇于聚合物胶束内核的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纳米胶束(NO/PTX),采用透射电镜,马尔文激光散射粒度仪对NO/PTX进行形态表征。采用高效液相法对药物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了检测和计算。采用Greiss法测定NO/PTX体外一氧化氮的释放。第二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急性毒性研究SPF级昆明小鼠60只,适应喂养3 d后,分为m PEG-PLA组和m PEG-PLA-NO组。从800 mg/kg剂量开始,以20 m L/kg的给药体积进行尾静脉注射m PEG-PLA或m PEG-PLA-NO,每个剂量组最少6只小鼠。计算出LD50,进行载药材料安全性评价。另取SPF级昆明小鼠120只,适应喂养3 d后,分为PTX组,NO/PTX组,每组KM小鼠40只,禁食不禁水,称重标记。进行PTX组与NO/PTX组的急性毒性比较。按照15、30、45、60、75 mg/kg浓度梯度尾静脉注射的紫杉醇。在确定Dn和Dm后,根据给药间隔i,以i或i的倍数确定3-5个给药剂量。每个剂量至少5只小鼠,观察,记录状态和死亡情况。计算出LD50,进行药物安全性的比较。观察,记录状态和死亡情况。并且连续观察14 d内小鼠的体重变化,以及毛色、四肢活动、进食、饮水、排泄等情况,并记录各组有无中毒情况出现,以及是否有死亡情况。第三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药物动力学研究采用H22细胞建立的雄性KM小鼠异种移植模型,研究了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以描述NO/PTX在体内的分布。通过尾静脉给小鼠注射盐水中的PTX(20 mg/kg,以紫杉醇计算)或NO/PTX(50 mg/kg,以紫杉醇计算)溶液。在0、0.05、0.5、1、2、3、4、8、12和24 h收集血浆和肿瘤。在每个采样时间点,用乙醚麻醉3至4只小鼠,并通过心脏穿刺从每只小鼠收集血液。然后,处死这些小鼠并收集所有肿瘤。离心后,从每只小鼠收集约100μL血浆并冷冻。通过HPLC测定血浆和肿瘤中PTX的浓度,并以多西紫杉醇为内标,通过HPLC-MS/MS测定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中PTX的浓度。使用DAS 2.0软件包(中国药理学会)通过房室分析处理药代动力学参数。第四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体外抗肿瘤细胞及对P-gp蛋白的影响体外培养SMMC-7721,SCG-7901,SW480,Sk-ov-3,A549,Bel-7402,HCT-116,MCF-7,Hela,HEPG-2,HT29和NCI-H460共12株人源性肿瘤细胞,采用MTT法检测PTX和NO/PTX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并计算半效抑制浓度IC50,实验至少重复3次。体外培养SMMC-7721,SCG-7901,SW480,Sk-ov-3,A549,Bel-7402,HCT-116,MCF-7,Hela,HEPG-2,HT29和NCI-H460共12株人源性肿瘤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TX和NO/PTX干预后,外排蛋白P-gp蛋白的表达。第五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抗结肠癌和紫杉醇耐药性结肠癌作用机制研究通过体外培养人HCT116细胞,PTX,NO/PTX或不含一氧化氮供体的聚合物紫杉醇胶束(PTX Nano)干预24 h后,采用Hoechest/PI染色,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流式细胞术观察PTX,NO/PTX对HCT116细胞周期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PTX,NO/PTX对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与细胞凋亡和增殖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体外培养人HCT116细胞和Taxol/HCT116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两者细胞形态差异;CCK8实验检测PTX和NO/PTX对HCT116细胞和Taxol/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IC50值和Taxol/HCT116细胞的耐药指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HCT116与Taxol/HCT116细胞P-gp蛋白的表达差异以及PTX、NO/PTX对Taxol/HCT116细胞紫杉醇耐药关键蛋白P-gp蛋白和β3-Tublin蛋白的表达。第六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通过体外培养人Bel-7402细胞,CCK8检测PTX和NO/PTX对Bel-7402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建立H22肝癌小鼠模型,分为空白组,m PEG-PLA组和m PEG-PLA-NO组,给药3次,每次间隔72 h,末次给药后72 h取瘤,称量瘤重计算抑瘤率(%),观察m PEG-PLA和m PEG-PLA-NO干预后对各移植瘤的影响。通过建立H22肝癌小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PTX,Genexol?-PM和NO/PTX,并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同样给药3次,每次间隔72 h,末次给药后72 h取瘤,称量瘤重计算抑瘤率(%),观察PTX和NO/PTX干预后对各移植瘤的影响。通过体外培养人Bel-7402细胞,给与PTX和NO/PTX 48 h后,提取Bel-7402细胞蛋白质,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SOD、MDA和GSH-PX水平。流式细胞术观察PTX和NO/PTX对细胞Bel-7402凋亡检测。Western Blot检测NO/PTX对于铁死亡,焦亡,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作用。第七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药性评价SD大鼠40只,分为空白组,PTX组,NO/PTX组,PTX Nano组。每组10只。每三天给药一次,共给药七次。检测大鼠体温和体重变化,安捷伦1290串联6460三重四级杆质谱仪检测大鼠尿液代谢组。正交偏最小二乘(OSC-PLS-DA)分析数据,进行药性判别。结果第一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的制备和表征制备并合成了m PEG-PLA-NO,核磁共振谱(1H NMR)结构确证其分子结构,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分析m PEG-PLA的PDI为1.19,m PEG-PLA-NO的PDI为1.13。制备了聚合物胶束NO/PTX,粒径为30±0.58 nm,zeta电位为-2.76±0.25。透射电镜结果表明NO/PTX呈球形,分布均匀。NO/PTX的包封率为98.6%,NO/PTX的紫杉醇载药量4.69%。Greiss法测定一氧化氮释放率,结果表明,与硝酸甘油和PTX相比,NO/PTX在10 h内具有良好的释放性能,在6 h内释放率最高,达到66.8%。第二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急性毒性研究通过CALC 2.0软件和BLISS方法确定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非致死剂量(MNLD)。m PEG-PLA和m PEG-PLA-NO的MNLD分别为2000 mg/kg和1500 mg/kg,表明m PEG-PLA和m PEG-PLA-NO均为无毒两亲性共聚物。PTX的最大耐受剂量LD0为36.3 mg/kg,绝对致死剂量LD100为45 mg/kg。NO/PTX的最大耐受剂量LD0为80 mg/kg,绝对致死剂量LD100为160 mg/kg。KM小鼠中PTX和NO/PTX的LD50分别为39.9 mg/kg和137.1 mg/kg。NO/PTX的急性毒性比PTX降低了3.43倍。第三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药物动力学研究血清样品预处理后,其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紫杉醇和内标的测定。在此色谱条件下血浆中多西紫杉醇、紫杉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9.43 min和22.08 min。按照加权最小二乘法计算线性关系式为:Y=0.0618X-0.0648(R2=0.9986),(n=3)表明血浆紫杉醇的质量浓度在0.5~150μg/m L内线性关系好。按照加权最小二乘法计算线性关系式为:Y=0.0783X-0.2581(R2=0.9961),(n=3)表明肿瘤组织紫杉醇的质量浓度在1~150μg/m L内线性关系好。紫杉醇浓度由高到低逐渐稀释,测定出最低检测限紫杉醇浓度为0.25μg/m L,最低定量限血浆紫杉醇浓度为0.5μM/m L,肿瘤组织为1μg/m L,准确度均在85%-115%之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血浆提取回收率分别为103.2%,99.4%,95.7%,肿瘤提取去回收率分别为112.0%,95.2%,95.5%。内标提取回收率为92.55%。小鼠尾静脉注射PTX或NO/PTX后在体内的代谢与二室模型相符。小鼠尾静脉注射50 mg/kg剂量的NO/PTX后,获得的峰值血浆浓度(Cmax)为105.2μg/m L,尾静脉注射20 mg/kg剂量的PTX后,Cmax为71.7μg/m L。PTX的消除半衰期(t1/2β)1.5 h,NO/PTX的t1/2β为1.7 h。NO/PTX和PTX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0-∞))分别为128.1μg.h/m L和86.9μg.h/m L/kg。NO/PTX的AUC(0-∞)是PTX的1.35倍。在给药用后,紫杉醇广泛分布于大多数组织中。其中,在肿瘤中明显发现了最高的紫杉醇浓度。在所有时间点,肿瘤中NO/PTX组的紫杉醇浓度均高于PTX组,并在3 h左右达到最大紫杉醇浓度。除肿瘤外的各组织器官中紫杉醇的浓度较低,在KM小鼠组织器官中,紫杉醇最高浓度低于10μg/m L,大部分在24 h以后消除完全。给药后(3 min以后),PTX在组织器官中分布顺序为:肿瘤>肾>肺>心>脾>肝,NO/PTX在各组织器官中分布顺序为:肿瘤>肺>肾>心>脾>肝。第四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体外抗肿瘤细胞及对P-gp蛋白的影响本实验采MTT法对12种人源性肿瘤细胞进行药效学研究,实验均最少重复三次。结果显示NO/PTX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胃腺癌细胞SCG-7901,人结肠癌细胞SW480,人结直肠腺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IC50值较国产紫杉醇注射液低,表明其抗肿瘤效果优于国产紫杉醇注射液。电泳显色结果显示,在紫杉醇0.01μg/mL的浓度下,NO/PTX组Bel-7402细胞SW480细胞,Hela细胞,SMMC-7721细胞,HCT-116细胞,Hep G2细胞,MCF-7细胞,HT29细胞,SCG-7901细胞的P-gp蛋白表达量低于PTX组,表明NO/PTX增强紫杉醇抗肿瘤效果可能与抑制P-gp蛋白相关。第五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抗结肠癌和紫杉醇耐药性结肠癌作用机制研究首先,通过Hoechst/PI染色,可以更直观的观察到NO/PTX较PTX具有更好的抗结肠癌HCT116作用。通过细胞周期实验,我们检测到NO/PTX在0.001μg/m L和PTX 0.01μg/m L两个浓度对细胞G2M期的抑制作用均大于PTX(NO/PTX抑制率为39.6%和50%,PTX为30.2%和36.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O/PTX较空白组,PTX组更能够降低HCT116细胞P-gp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同时表明,NO/PTX较空白组和PTX组,能够增加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升高BAX/Bcl-2的比值,增加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显示出比市售紫杉醇注射液PTX更好的抗人结肠癌HCT116的结果。无一氧化氮供体的聚合物紫杉醇纳米胶束PTX Nano较空白组和PTX组,也能够降低HCT116细胞P-gp蛋白和增加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但降低P-gp蛋白和增加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的作用比不上NO/PTX。PTX Nano证明m PEG-PLA聚合物胶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制剂优势,同时表明NO/PTX抗肿瘤作用不仅仅是因为制剂优势,还是紫杉醇与一氧化氮供体双重阻断的结果。其次,细胞划痕实验表明,NO/PTX较空白组和PTX组具有更好的抗HCT116细胞增殖迁移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O/PTX降低Vimentin蛋白表达,增加ZO-1蛋白表达,降低β3-Tublin和p-GSK-3β表达。PTX Nano较NO/PTX显示出更好的降低Vimentin蛋白表达,增加ZO-1蛋白表达能力,然而对于没有显示出降低β3-Tublin和p-GSK-3β表达作用。再者,NO/PTX抗结肠癌肿瘤优势还体现在对于结肠癌耐药细胞具有更好的抗肿瘤作用。我们首先对耐紫杉醇人结肠癌细胞Taxol/HCT116细胞的细胞形态,耐药稀释和P-gp蛋白表达进行了研究。确认Taxol/HCT116细胞较HCT116细胞具有强的紫杉醇耐药性。CCK8实验分析PTX和NO/PTX对taxol/HCT116细胞的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NO/PTX(IC50:1.2±0.4μg/m L)的IC50显着低于PTX(IC50:5.6±1.9μg/m L),NO/PTX具有比PTX低至4.66倍的IC50值,表明NO/PTX较PTX具有更加显着的抗结肠癌耐药性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O/PTX较空白组和PTX组,显着降低了紫杉醇耐药性的关键蛋白P-gp蛋白和β3-tublin蛋白的表达。第六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首先,我们用CCK8检查了NO/PTX和PTX对肝癌Bel-7402细胞的影响。PTX的IC50为7.8±0.4μg/m L,NO/PTX IC50为3.7±1.1μg/m L。这些结果表明,NO/PTX对Bel-7402细胞的毒性比PTX强。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有相同结论。其次,本部分首先制备了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m PEG-PLA没有显示任何抗肿瘤反应,在m PEG-PLA-NO组中观察到轻微的抗肿瘤作用。在PTX,Genexol?-PM和NO/PTX组中观察到了显着的抗肿瘤活性。PTX,Genexol?-PM和NO/PTX组在低剂量(10 mg/kg)下显示出可比的抗肿瘤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9%,36%和41%)。此外,当剂量达到15 mg/kg时,NO/PTX的抗肿瘤作用明显强于PTX和Genexol?-PM组(PTX,Genexol?-PM和NO/PTX组分别为53%,41%和67%),证明NO和紫杉醇的协同作用增强了抗肿瘤活性。此外,我们阐明了NO/PTX诱导肝癌细胞死亡是由铁死亡,焦亡,内质网应激(ERS)和凋亡相关网络介导的。NO/PTX通过增加活性氧(ROS)和丙二醛的水平,并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的水平引起铁死亡。使用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或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会降低NO/PTX的抗癌活性。此外,NO/PTX上调了caspase-1的表达,下调了炎性细胞因子IL-1β,这是细胞焦亡的关键蛋白。此外,NO/PTX上调了一系列调节剂的表达,例如钙结合蛋白,需肌醇酶1a(IRE1a),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leaved-caspase-7,cleaved-caspase-3和降低的B-细胞淋巴瘤2(BCL-2),核NF-κB,可诱导Bel-7402内质网介导的应激和凋亡。更重要的是,我们证明了NO/PTX增强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下调多药耐药转运蛋白P-gp蛋白,β3-微管蛋白,致敏紫杉醇化疗有关。最后,我们通过流式细胞仪,紫杉醇干预48 h后,检测了Bel-7402细胞凋亡率。NO/PTX在各浓度的凋亡率均高于PTX,表明NO/PTX较PTX具有更好的抗Bel-7402细胞作用。第七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药性评价PTX组,NO/PTX组和PTX Nano组均位于寒性药区域,无明显的差异。表明PTX,NO/PTX和PTX Nano均属于寒性药,通过制剂手段制备成聚合物紫杉醇胶束或者连接供体的聚合物紫杉醇胶束,均没有改变药物的药性。结论1、NO/PTX是一种粒径为30 nm左右,呈球形,分布均匀的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NO/PTX的包封率为98.6%,NO/PTX的紫杉醇的载药量4.69%,具有良好的一氧化氮释放性能。载药材料m PEG-PLA和m PEG-PLA-NO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NO/PTX耐受性好,最大耐受剂量是PTX的2.2倍。NO/PTX主要分布于肿瘤组织中,在组织器官中的浓度低。2、NO/PTX对MCF-7,SCG-7901,SW480,HCT-116,Bel-7402细胞中抗肿瘤效果优于国产紫杉醇注射液PTX,其增强紫杉醇的抗肿瘤效果与抑制P-gp蛋白表达相关。3、NO/PTX较PTX具有更好的抗结肠癌HCT116作用和抗HCT116细胞增殖迁移的能力,与紫杉醇和一氧化氮供体双重阻断相关。NO/PTX较PTX对于结肠癌耐药具有更好的抗紫杉醇耐药性,NO/PTX的抗紫杉醇耐药性作用与NO/PTX抑制P-gp和β3-tublin蛋白表达相关。4、NO/PTX诱导肝癌细胞死亡是由铁死亡,焦亡,内质网应激和凋亡相关网络介导的。抑制铁死亡降低了NO/PTX对Bel-7402细胞毒性。高浓度的NO/PTX引起Bel-7402细胞主要死亡方式为凋亡,而焦亡发生在NO/PTX中低浓度。5、PTX,NO/PTX和PTX Nano均属于寒性药,通过制剂手段制备成PTX Nano或者连接供体的NO/PTX,均没有改变药物的药性。

郝兰香,潘超,唐志腾,廖洪锋[3](2020)在《核因子-κB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核因子-κB(NF-κB)在肝癌亲本株细胞及其耐药株细胞中的表达,探讨NF-κB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肝癌亲本株细胞(Bel-7402和SMMC-7721),使用5 mg·L-1阿霉素(ADM)反复间歇冲击诱导,建立人肝癌细胞耐药株细胞(Bel-7402/ADM和SMMC-7721/ADM)。将对数生长期Bel-7402、SMMC-7721、Bel-7402/ADM和SMMC-7721/ADM细胞分别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ADM、紫杉醇(PTX)、5-氟尿嘧啶(5-Fu)、长春新碱(VCR)、顺铂(CDDP)加药组,每组设15个复孔。加药组分别加入30μL各浓度梯度的化学治疗药物ADM(0.004、0.040、0.400、4.000、40.000 mg·L-1)、PTX(0.045、0.450、4.500、45.000、450.000 mg·L-1)、5-Fu(0.500、5.000、50.000、500.000、5 000.000 mg·L-1)、VCR(0.005、0.050、0.500、5.000、50.000 mg·L-1)、CDDP(0.025、0.250、2.500、25.000、250.000 mg·L-1)处理,各浓度设3个复孔。阴性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同时设无细胞的空白组,只加入细胞培养基。另将对数生长期的耐药株细胞Bel-7402/ADM和SMMC-7721/ADM分别随机分为ADM组、VCR组、CDDP组、ADM+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VCR+PDTC组、CDDP+PDTC组。ADM组、VCR组、CDDP组细胞分别加入30μL各浓度梯度的ADM、VCR、CDDP。ADM+PDTC组、VCR+PDTC组、CDDP+PDTC组细胞先加50μL PDTC (10μmol·L-1)预处理1 h,再加入30μL各浓度梯度的ADM、VCR、CDDP。药物处理48 h后,采用腺苷三磷酸生物发光法检测各组细胞对化学治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采用链霉菌亲和素-过氧化物酶连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在肿瘤细胞Bel-7402、SMMC-7721、Bel-7402/ADM和SMMC-7721/ADM的表达位置及表达量。提取Bel-7402、SMMC-7721、Bel-7402/ADM和SMMC-7721/ADM细胞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量。结果 Bel-7402/ADM和SMMC-7721/ADM细胞对ADM的耐药指数分别为21.2±1.4、16.2±1.0,符合中度耐药。Bel-7402/ADM和SMMC-7721/ADM细胞对PTX、5-Fu、VCR、CDDP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ADM、PTX、5-Fu、VCR、CDDP加药组Bel-7402/ADM和SMMC-7721/ADM细胞的耐药指数均明显高于其亲本株细胞(P <0.05)。ADM+PDTC组、VCR+PDTC组、CDDP+PDTC组Bel-7402/ADM和SMMC-7721/ADM细胞半数抑制浓度均显着低于相应ADM组、VCR组、CDDP组(P <0.05)。NF-κB在Bel-7402、SMMC-7721、Bel-7402/ADM和SMMC-7721/ADM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其中亲本株细胞以细胞质表达为主,而耐药株细胞以细胞核表达为主,且Bel-7402/ADM和SMMC-7721/ADM细胞中NF-κB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其亲本株细胞(P <0.05)。Bel-7402/ADM和SMMC-7721/ADM细胞中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亲本株细胞(P <0.05)。结论 NF-κB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起促进作用,PDTC可在一定程度减少肝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NF-κB是调控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重要靶点。

石维维[4](2020)在《SphK2/S1P通过激活STAT3和NF-κB介导肝细胞肝癌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瑞戈非尼(Regorafenib)是治疗中晚期HCC的标准二线药物,能够在一线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治疗失败后继续生效,体内外研究中均展现出良好的抗HCC效果。然而获得性耐药的发生不仅限制了HCC患者从瑞戈非尼治疗中长久获益,还使疾病恶化,病程加速。因此探究HCC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问题,并寻求可能的逆转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肿瘤中的异常鞘磷脂代谢受到了广泛关注,鞘磷脂代谢的关键激酶——鞘氨醇激酶2(sphingosine kinase,SphK2),通过催化生成具有促癌作用的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介导了增殖、迁移、侵袭以及获得性耐药等恶性过程,促进了包括HCC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本课题拟明确发生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的HCC细胞是否会向更恶性表型进展,SphK2/S1P在此过程中是否发挥关键调控作用,选择性抑制SphK2活性能否增加瑞戈非尼的抗HCC效果甚至逆转耐药,并深入探究SphK2/S1P调控HCC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本课题运用浓度梯度递增法构建HCC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细胞株,利用CCK-8实验比较耐药细胞和非耐药母系细胞对瑞戈非尼的敏感性。随后,采用显微镜直接观察、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克隆形成实验表征耐药细胞的恶性行为。我们利用si RNA干扰技术、慢病毒转染技术分别降低和升高细胞SphK2表达以及用S1P刺激细胞后,CCK-8实验、流式凋亡实验、细胞周期实验、克隆形成实验以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瑞戈非尼抑制HCC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能力,以明确SphK2/S1P是否调控HCC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接着我们利用耐药细胞以及HC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SphK2特异性抑制剂ABC294640与瑞戈非尼联合应用是否具有显着的体内外抗耐药肿瘤效力。最后,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探究SphK2/S1P的下游信号分子。结果:我们所构建的两株HCC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细胞对瑞戈非尼的敏感性显着下降;相比于非耐药母系细胞,耐药细胞更倾向于间质表型,迁移、侵袭、增殖能力显着上升。SphK2而非SphK1在瑞戈非尼耐药细胞中表达上调,且SphK2蛋白表达水平与HCC细胞对瑞戈非尼的敏感性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敲除SphK2升高耐药细胞对瑞戈非尼的敏感性,而敲除SphK1不具备这样的效果;过表达SphK2以及S1P刺激均能够降低非耐药母系细胞对瑞戈非尼的敏感性。联合应用ABC294640和瑞戈非尼能够显着抑制耐药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还能抑制耐药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与SphK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一致,S1P刺激细胞也能够升高STAT3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结论:本课题证明了HCC细胞在发生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后会向更恶性表型进展,SphK2/S1P通过激活STAT3和NF-κB促进了这一恶性过程。ABC294640和瑞戈非尼联合应用在体内外均具有显着的抗耐药肿瘤效力,具有成为中晚期HCC有效治疗方案的潜力。

何晓晓[5](2020)在《阿帕替尼抑制人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和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阿帕替尼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下调MMP相关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目的】我们旨在研究阿帕替尼在体外是否对人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划痕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阿帕替尼对Hep G2,Hep3B,Huh7和SMMC-7721这四种人肝癌细胞系迁移和侵袭的影响。(2)实时定量逆转录PCR(q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阿帕替尼处理后Hep G2和Hep3B这两种人肝癌细胞中金属基质蛋白(MMPs)家族、金属蛋白酶内源性组织抑制剂(TIMPs)家族基因以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阿帕替尼对Hep G2,Hep3B,Huh7和SMMC-7721这四种人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给予阿帕替尼处理后,Hep G2和Hep3B细胞系中MMP-1,-2,-3,-7,-9,-10,-11和-1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3)相反,TIMP-3和TIMP-4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TIMP-1和TIMP-2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4)除此之外,与对照组相比,阿帕替尼处理组细胞中IκBα和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结论】(1)阿帕替尼通过下调MMP家族基因中的MMP-1,-2,-3,-7,-9,-10,-11和-16表达来抑制人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2)MMP相关基因表达的下调与其内源性组织抑制剂TIMP-1和TIMP-2的表达上调相关;(3)阿帕替尼的以上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实现的。第二部分阿帕替尼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下调MDR相关蛋白表达,从而逆转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性【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阿帕替尼是否对人肝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具有逆转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1)首先通过逐渐增加培养基中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的浓度来建立Hep3B/5-Fu多药耐药细胞系。(2)细胞增殖实验(CCK-8)和流式细胞仪检测Hep3B/5-Fu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以及阿帕替尼对其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3)NF-κB p65特异性Si RNA转染Hep3B/5-Fu多药耐药细胞系,检测阿帕替尼处理后Hep3B/5-Fu中MDR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4)通过皮下注射Hep3B/5-Fu细胞建立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组(50 mg/kg/天);5-Fu单药治疗组(20mg/kg,每周给药两次);奥沙利铂单药治疗组(6 mg/kg,每周给药两次);阿帕替尼+5-Fu联合治疗组,阿帕替尼+奥沙利铂联合治疗组;5-Fu+奥沙利铂联合治疗组;阿帕替尼+5-Fu+奥沙利铂三药联合治疗组。每隔2天测量皮下移植瘤的体积。(5)末次给药24小时后处死裸鼠并剥离瘤体,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成功建立Hep3B/5-Fu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系,Hep3B/5-Fu细胞显示出5-Fu的高耐药性(耐药指数46.14±10.26),其对表柔比星和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均降低(耐药指数分别为4.31±0.90和6.61±0.78)。(2)阿帕替尼可逆转Hep3B/5-Fu细胞的耐药性并促进其凋亡,逆转指数为2.193.86,并随着阿帕替尼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转染NF-κB p65 si RNA后,Hep3B/5-Fu细胞中的耐药相关蛋白P-gp和LRP的表达明显下调。(4)在转染的Hep3B/5-Fu多药耐药细胞中进行试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阿帕替尼治疗组细胞中P-gp,LRP,GST-pi以及p-IκBα,p-p65的表达显着降低。(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联合治疗(阿帕替尼加化疗药物)组的肿瘤生长速度显着低于单纯化疗药物治疗组,三药联合治疗组(阿帕替尼+5-Fu+奥沙利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显示出最慢的生长速度,并且治疗结束后瘤体的体积最小。(6)从剥离的移植瘤中提取蛋白和m RNA,再次验证了阿帕替尼可以抑制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LRP,MRP2和GST-pi表达的作用。【结论】(1)阿帕替尼可以促进肝癌多药耐药细胞系Hep3B/-5Fu的凋亡并逆转其多药耐药性;(2)阿帕替尼通过下调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LRP,MRP2和GST-pi的表达来逆转人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的多药耐药性;(3)该药对肝癌细胞MDR的逆转作用可以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实现。

范冰冰[6](2020)在《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chii Lynch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症。赤芍总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内毒素、保护神经系统和心脏等作用。本课题对赤芍的有效组分赤芍总苷进行提取、纯化及药效筛选研究,采用UPLC-QTOF-MS等现代分析仪器和方法对赤芍总苷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疾病靶点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SEA等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通过H22荷瘤肝癌小鼠模型及体外Hep G2细胞模型,开展赤芍总苷抗肿瘤体内及体外药理、药效学研究,明确赤芍总苷是否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角度及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活性及基因水平的影响对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大鼠血清中肝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指标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是否引起大鼠肝脏毒性。本研究明确赤芍总苷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多角度阐释其作用机制,为赤芍总苷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芍药苷、赤芍总苷、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筛选赤芍总苷最佳提取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合大孔树脂技术,通过静、动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采用MTT法,通过肝癌Hep G2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赤芍、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结合对照品、文献、相关数据库信息比对的办法,对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分子网络研究方法,构建赤芍总苷分子离子可视化网络图,结合质谱相关信息,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3.采用体外药效MTT法,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通过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以抑瘤率、脏器指数、瘤体病理切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ALT、AST、FAS、FASL、IL-2、IFN-γ、TNF-α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开展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4.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靶点基因信息;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查找肝癌相关靶点,从而得到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采用STRING等数据库,得到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探讨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参与调控肝癌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进而利用KEGG数据库对靶点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从大数据方面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5.利用流式细胞仪,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采用PI单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从基因及蛋白水平阐释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7.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亚酶CYP1A2,CYP3A4,CYP2D6,CYP2C9,CYP2E1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CYP1A2,CYP3A2,CYP2D1,CYP2C11,CYP2E1 m RNA水平的表达,考察赤芍总苷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的影响。8.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ALT、AST、ALP及γ-GT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SOD、MDA及GSH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氧化损伤的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a+-K+-ATPase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线粒体的损伤程度。结果1.赤芍总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3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为选用HPD-700大孔吸附树脂,上样生药浓度为0.1g/m L,树脂比上柱量为0.3g/m L(原药材/湿树脂),2BV水除杂,5BV 30%乙醇洗脱,即得赤芍总苷化学物质组分。赤芍、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9.66%、66.00%。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经正离子检测模式,经对照品、文献与相关数据库信息确定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比对推测出芍药内酯苷异构体、毛蕊异黄酮苷、牡丹皮苷E、没食子酰芍药苷或异构体构建赤芍总苷的分子可视化网络,共找到5个分子网络成分簇,其中一个分子簇为芍药苷及其相关化合物。3.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挖掘出赤芍总苷成分共调控139个潜在靶蛋白。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共找到5727个癌症相关靶点。通过VENNY软件对赤芍总苷各成分靶蛋白与肝癌潜在靶点进行映射,共得到99个交集靶点,主要包含IL-2、Bcl-2、TNF、PTEN等。通过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明确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在生物过程方面主要富集于细胞增殖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MAPK级联、炎症反应的负性调节等;在细胞组成方面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细胞外间隙、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等;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一氧化氮合酶调节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生长因子活性等各种蛋白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84条通路参与到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细胞的过程,主要包括MAPK、PI3K/Akt、VEGF、肿瘤坏死因子、癌症中心碳代谢等信号通路。4.体外药效实验结果显示,赤芍总苷1mg/m L给药浓度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24h,36h,48h的抑制率分别为66.00%、72.52%、74.10%,IC50值分别为0.71、0.57、0.52mg/m L;体内药效实验结果显示,环磷酰胺组、赤芍总苷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7.61%、23.06%、36.64%、48.13%,除赤芍总苷低剂量组,肿瘤的抑制作用均超过30%(中药的瘤重抑制率>30%,评定药物具有抑瘤作用),符合相关要求。5.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高、中剂量组血清中ALT、AST、FAS、FASL的含量显着降低、IL-2的含量显着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赤芍总苷各剂量组血清中IFN-γ、TNF-α的含量显着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6.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低、中、高剂量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1.7%、16.9%、22.9%;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中剂量组肝癌Hep G2细胞G2/M期的比例降低。7.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后,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组细胞中Akt、Bcl-2、PI3K、MEK、ERK m RNA和蛋白的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TEN、Bax m RNA的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8.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活性显着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4、CYP2D6、CYP2C9和CYP2E1活性没有显着性变化;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 m RNA水平显着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2,CYP2D1,CYP2C11和CYP2E1 m RNA水平没有显着性变化。9.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大鼠血清中ALT、AST、ALP、γ-GT、SOD、MDA、GSH及Na+-K+-ATPase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结论1.本课题优化了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方法,其工艺简单且操作方便,为赤芍总苷的后续药效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2.采用UHPLC-Q-TOF-MS技术、构建赤芍总苷化学成分网络,能够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并能呈现成分之间的关系,为其开发利用及药效研究奠定实验基础。3.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手段,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通过蛋白网络互作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分析、靶点调控通路分析等,实现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的快速、系统分析,发现赤芍总苷抗肝癌作用可能与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4.赤芍总苷对Hep G2肝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Hep G2细胞凋亡、降低G2/M期细胞的比例,扰乱细胞正常分裂状态达到抑制作用。5.赤芍总苷能够减轻肝脏损伤程度,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可能与抑制Hep 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调控PI3K/Akt及MEK/ERK信号通路有关。7.赤芍总苷可能通过诱导CYP450酶亚型CYPl A2的活性发挥抗肝肿瘤作用。8.赤芍总苷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及一定给药时间内,不影响肝脏的功能,没有肝毒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明发,沈雅琴[7](2020)在《苦参碱抗肝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苦参碱能防治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原发性肝癌和小鼠肝癌H22细胞移植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体外实验发现苦参碱能浓度相关地抑制肝癌H22细胞、SMMC-7721细胞、BEL-7402细胞、BEL-7404细胞、Hep3B细胞、QGY细胞、QGY/CDDP细胞、97H细胞、CRBH-7919细胞、CRBH-7919/mdr1细胞增殖、黏附、迁移、侵袭并诱导凋亡,也能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BEL-7402细胞、BEL-7404细胞、化学品诱发肝癌大鼠体内的低分化肝卵圆细胞分化,也能提高荷瘤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临床上苦参碱注射液正在试用于肝癌的治疗和复发的预防。

甘彩玉[8](2019)在《基于PI3K/Akt/P53信号通路探讨藤茶总黄酮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藤茶总黄酮抗肝癌作用与PI3K/Akt/P53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1)研究藤茶总黄酮(TF)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BEL-7404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调整细胞浓度至2.0×104个/m L,设置细胞对照组和8个不同TF浓度组(5.0、7.5、11.3、16.9、25.3、38.0、57.0、85.4μg·m L-1),采用MTT法评价TF对体外培养的BEL-7404细胞增殖的影响。(2)研究TF体内对裸鼠人肝癌细胞移植瘤的作用。建立裸鼠人肝癌BEL-7404细胞移植瘤模型,实验共分5组,分别为模型组、20 mg·kg-15-FU阳性组及600、300、150mg·kg-1TF剂量组,给药干预两周后处死裸鼠,分离出瘤组织,计算瘤重、抑瘤率(IR)、相对肿瘤体积(RTV)及相对肿瘤增殖率(T/C);采用HE染色观察移植瘤瘤组织病理学的改变。(3)采用TUNEL法检测TF对瘤组织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4)从PI3K/Akt/P53信号通路探讨TF抗肝癌的作用机制:(4.1)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法检测TF对瘤组织PI3K/Akt/P53信号通路pi3k、akt-1、p53、caspase-3、bcl-2、bax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4.2)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WB)技术检测TF对瘤组织PI3K/Akt/P53信号通路PI3K、AKT-1、P53、CASPASE-3、BCL-2、BAX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MTT法实验结果表明,与细胞对照组比较,7.5、11.3、16.9、25.3、36.0、57.0、85.4μg·m L-1浓度的TF可抑制体外培养的BEL-7404细胞增殖(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9.15μg·m L-1。(2)裸鼠人肝癌细胞移植瘤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600、300、150 mg·kg-1TF剂量组可使瘤重减轻(P<0.05或P<0.01),IR分别为53.26%、35.94%、26.74%,T/C分别为59.74%、69.66%、84.82%;HE染色病理检查发现,与模型组比较,600、300、150 mg·kg-1TF剂量组病理切片上可见瘤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泡及肝癌细胞坏死或凋亡。(3)TUNEL法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600、300 mg·kg-1TF组肝癌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增加(P<0.01)。(4)TF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4.1)RT-PCR和q PCR基因检测结果均表明,与模型组比较,600 mg·kg-1TF组瘤组织pi3k、akt-1、bcl-2m RNA表达下调(P<0.05或P<0.01),而p53、capsase-3、baxm RNA表达上调(P<0.05或P<0.01);300 mg·kg-1TF组瘤组织bcl-2m RNA表达下调(P<0.05),而p53、baxm RNA表达上调(P<0.05);(4.2)免疫组化蛋白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600、300 mg·kg-1TF剂量组可致瘤组织PI3K、AKT-1、BCL-2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P<0.01),而P53、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P<0.01);WB蛋白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600 mg·kg-1TF组可致瘤组织PI3K、AKT-1、BCL-2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P<0.01),而P53、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P<0.01);300mg·kg-1TF组可致瘤组织BCL-2蛋白表达下调(P<0.05),而P53和BAX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TF体外可明显抑制培养的人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体内可使人肝癌BEL-7404细胞移植瘤瘤重减轻、瘤体积缩小,可促进移植瘤肝癌细胞凋亡,其机制与上调PI3k/Akt/P53信号通路p53、caspase-3、bax基因和蛋白表达及下调pi3k、akt-1、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

曹禺[9](2019)在《O-GlcNAc糖基化调控肿瘤细胞耐药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化学疗法是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几乎所有化疗药使用过程中,肿瘤细胞都会通过不同机制和途径产生耐药,大大限制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分析肿瘤细胞耐药产生的分子机制,将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药泵类转运载体P糖蛋白(P-gp)表达失调导致药物外排增强以外,包括蛋白质糖基化在内的翻译后修饰异常介导的凋亡逃逸也是肿瘤细胞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糖基化修饰异常是肿瘤细胞的共同特征,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表明,氧连接的氮乙酰葡糖胺(O-GlcNAc)糖基化参与了肺癌细胞的顺铂耐药。O-GlcNAc糖基化是由O-GlcNAc糖基转移酶(OGT)催化的一种可逆单糖修饰,普遍存在于胞质和核蛋白的丝/苏氨酸残基上,与磷酸化修饰存在竞争关系,参与了众多细胞生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调节。然而,这种重要的糖基化修饰调控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机制尚待阐明。本论文借助蛋白质免疫印迹、RT-qPCR、液质联用以及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手段,分析化疗药敏感和抗性肿瘤细胞中O-GlcNAc糖基化的改变,阐释O-GlcNAc糖基化与肿瘤细胞化疗耐药的关系,获得了O-GlcNAc糖基化调控肿瘤细胞耐药新的分子机制。以阿霉素(DOX)、喜树碱(CPT)等化疗药为例,本文在化疗药内源抗性(Hela、SMMC-7721)和获得性抗性(MCF-7/ADR、HL60/ADR)的肿瘤细胞中发现,相比化疗药敏感(MCF-7、HL60)的细胞系,抗性细胞胞内蛋白整体O-GlcNAc糖基化水平明显升高,并在DOX刺激后出现动态上调。通过干扰RNA抑制胞内蛋白的O-GlcNAc修饰水平能够显着降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进一步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在DOX刺激后通过转录水平上调氨基己糖生物合成途径(HBP)的关键酶GFAT,继而使得O-GlcNAc糖基化反应所需的糖供体UDP-GlcNAc积累,增加胞内蛋白的O-GlcNAc修饰水平。这些结果证明,肿瘤细胞通过上调GFAT表达,增加胞内蛋白的O-GlcNAc修饰,抑制化疗药诱导的细胞死亡。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化疗药刺激上调GFAT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DOX可明显上调抗性细胞SMMC-7721、MCF-7/ADR中AKT的磷酸化,继而使得AKT下游的转录因子XBP1被激活。XBP1作为GFAT的转录因子可调控GFAT的转录。下调GFAT的转录水平,降低细胞内UDP-GlcNAc的含量,抑制O-GlcNAc糖基化,最终导致耐药细胞恢复对DOX的敏感性。此外,本文还证明了药物刺激诱导的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增加能够阻断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9/3的切割/活化,并增加促生存因子NF-κB和AKT的磷酸化,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既然O-GlcNAc糖基化能够调控肿瘤细胞化疗耐药,本文进一步在化疗耐药的细胞系使用O-GlcNAc糖基化抑制剂OSMI-1与化疗药联用。OSMI-1能够在耐药细胞中显着增加化疗药DOX、CPT等诱导的细胞凋亡。在化疗抗性的原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样本(AML)中也可观察到一致的结果。这些结果从另一角度证明了O-GlcNAc糖基化在肿瘤细胞耐药中扮演重要角色。综上,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化疗药物可通过AKT/XBP1通路在转录水平上调HBP途径关键酶GFAT的表达,增加胞内UDP-GlcNAc积累,上调胞内蛋白的O-GlcNAc糖基化水平,下游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9/3被抑制,而促生存因子NF-κB、AKT被激活,因此提高了细胞死亡的阈值,增加了肿瘤细胞的耐药性。通过O-GlcNAc抑制剂降低胞内糖基化水平可逆转肿瘤细胞的化疗抗性。本文通过对化疗药改变肿瘤细胞内O-GlcNAc糖基化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肿瘤细胞耐药机制,为O-GlcNAc修饰作为新的抗肿瘤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据,为逆转肿瘤化疗耐药提供了新策略。

张旭[10](2019)在《多功能二氧化硅载体制备、控制释放及生物相容性》文中研究说明癌症是当今全世界范围内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如何有效治疗癌症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世界级难题。化疗作为传统疗法不可避免的引起诸多副作用,而纳米载体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多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作为药物输运载体凭借其独特的优点备受关注。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微乳液法制备了多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并以纳米微球为药物载体,以有机分子和纳米颗粒为控释开关,接枝靶向分子,实现载体靶向、控释及示踪。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1)叶酸功能化多孔二氧化硅载体制备及氧化还原响应释放药物采用溶胶—凝胶方法,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修饰剂,设计并制备了巯基/氨基双功能化多孔二氧化硅纳米载体。以叶酸分子为靶向修饰剂,将叶酸接枝在二氧化硅载体的表面,形成了具有靶向功能的药物载体。利用纳米载体中所含巯基与模型药物卡托普利(Cap)上的巯基氧化形成二硫键及物理吸附作用共同负载药物分子。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纳米载体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多孔二氧化硅载体粒径约65 nm,其药物释放行为受还原剂调控。红细胞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该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细胞摄取实验表明该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2)聚丙烯酸功能化多孔二氧化硅载体的制备及p H响应释放药物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氨基功能化多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利用多孔二氧化硅表面上的氨基与聚丙烯酸上的羧基键合,将聚丙烯酸接枝到二氧化硅表面作为响应层。以聚丙烯酸功能化多孔二氧化硅为药物载体,负载药物甲氨蝶呤(MTX)后,利用载体表面上的羧基与氧化锌量子点上的氨基进行键合,将氧化锌量子点修饰在载体表面,实现对药物载体孔道的封堵。利用聚丙烯酸在酸性环境中形变、氧化锌量子点在酸性环境中降解行为,实现药物p H响应释放。利用氧化锌量子点荧光性能实现对载体的示踪。采用红细胞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来证明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可响应降解多孔二氧化硅载体制备及p H/GSH响应释放药物采用微乳液方法制备了可降解柠檬状多孔二氧化硅载体。所制备二氧化硅载体呈柠檬状核壳结构微球,粒径约为180 nm。利用纳米微球上的氨基与胱氨酸中的羧基进行键合,将胱氨酸成功修饰在多孔二氧化硅载体的表面。药物阿霉素(DOX)负载在载体的孔道中,利用氧化锌量子点上的氨基与载体表面的羧基键合,将氧化锌量子点修饰在载体表面以作为―门控开关‖封堵载体孔道,同时氧化锌量子点又赋予载体荧光检测性能。药物载体在生理条件下相对稳定,在酸性环境中随时间的延长从外层到内核降解,而在还原剂存在时,发生从内核到外层的降解行为。通过体外模拟释放发现,药物载体具有p H和GSH双重响应,红细胞溶血和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4)胶原蛋白功能化多孔二氧化硅载体制备及响应序列释放药物针对肿瘤临床治疗中存在的多药耐药问题,设计制备了多孔二氧化硅基序列释放药物输运体系。利用微-乳液方法制备粒径为60 nm多孔二氧化硅基微球,并对其表面进行羧基化。以羧基化多孔二氧化硅为载体负载疏水性药物甲氨蝶呤(MTX),利用载体表面的羧基与胶原蛋白I上的氨基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胶原蛋白包覆层,来封堵载体孔道,同时接枝靶向分子乳糖酸。在包覆层中负载水溶性药物盐酸阿霉素(DOX);为封堵药物分子及示踪载体,将氧化锌量子点修饰在载体最外层,形成具有荧光特性的药物载体。该载体能够在酸性或还原剂存在的条件下序列释放药物,同时实现载体响应降解。红细胞溶血和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5)用于逆转癌细胞耐药功能化多孔二氧化硅载体制备及响应释放药物针对耐药肿瘤细胞过度表达P-糖蛋白(P-gp)而导致的治疗失败,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粒径为100 nm的多孔二氧化硅载体。负载模型药物阿霉素后,对载体表面进行羧甲基壳聚糖修饰来封堵药物阿霉素,同时提高了载体的稳定性。随后在羧甲基壳聚糖修饰层中负载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VRP),并在其表层修饰氧化锌量子点来封堵维拉帕米。在弱酸或GSH刺激下,载体发生降解,同时,两种药物分子释放出来,从而杀死耐药癌细胞。该载体血液相容性好,细胞毒性较低。

二、SMMC-7721细胞诱导耐药培养中P-糖蛋白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MMC-7721细胞诱导耐药培养中P-糖蛋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32种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作用的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肝细胞肝癌的危险因素
    1.3 肝细胞肝癌的治疗进展
    1.4 人参皂苷的研究现状
    1.5 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
    1.6 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细胞株
    2.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HepG2、SMMC7721 以及HL-7702 细胞的常规培养
        2.4.2 研究分组及处理
        2.4.3 CCK-8 法检测
    2.5 数据处理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32 种人参皂苷对HL-7702 人正常肝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2 32 种人参皂苷对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2.1 人参皂苷的糖基数目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3.2.2 人参皂苷的糖基位置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3.2.3 人参皂苷的类型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3.2.4 20(S)型和20(R)型人参皂苷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3.2.5 人参皂苷C-20 双键位置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3.3 32 种人参皂苷对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1 人参皂苷的糖基数量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3.3.2 人参皂苷的糖基位置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3.3.3 人参皂苷的类型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3.3.4 20(R)型和20(S)型人参皂苷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3.3.5 人参皂苷 C-20 双键位置与 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实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参皂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新型NO供体聚合物紫杉醇胶束的制备及抗肿瘤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急性毒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药物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四部分 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体外抗肿瘤细胞及对P-糖蛋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五部分 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抗结肠癌和紫杉醇耐药性结肠癌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六部分 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七部分 一氧化氮供体型聚合物紫杉醇胶束药性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4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一氧化氮对肿瘤作用的浓度依赖作用和化疗增敏机制
    References
个人简介

(3)核因子-κB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试剂与仪器
    1.2 细胞培养与耐药细胞株诱导
    1.3 细胞分组
    1.4 ATP生物发光法检测细胞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
    1.5链霉菌亲和素-过氧化物酶连结(streptavidinperoxidase link,S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中NF-κB的表达位置和表达量
    1.6 ELISA法检测肿瘤细胞中NF-κB p65蛋白表达量
    1.7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肝癌细胞对化学治疗药物的IC50及RI
    2.2 PDTC处理后耐药株细胞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
    2.3 NF-κB在各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
    2.4 NF-κB p65蛋白在亲本株细胞和耐药株细胞中的表达量
3 讨论

(4)SphK2/S1P通过激活STAT3和NF-κB介导肝细胞肝癌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CC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恶性行为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phK2/S1P调控HCC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SphK2特异性抑制剂ABC294640与瑞戈非尼联合应用的体内外抗耐药肿瘤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SphK2/S1P激活STAT3和NF-κB促进HCC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缩略词表

(5)阿帕替尼抑制人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和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阿帕替尼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下调MMP相关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与抗体
        2.3 细胞与细胞培养
        2.4 检测阿帕替尼对人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2.4.1 划痕实验
        2.4.2 Transwell侵袭实验
        2.4.3 实时定量逆转录PCR(q RT-PCR)
        2.4.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阿帕替尼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Hep3B,Huh7和SMMC-7721的迁移能力
        3.2 阿帕替尼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Hep3B,Huh7和SMMC-7721的侵袭转移能力
        3.3 阿帕替尼可下调HepG2和Hep3B肝癌细胞中MMP家族基因的表达水平
        3.4 阿帕替尼对MMPS表达的调控作用与TIMP-3和TIMP-4 表达的上调有关
        3.5 阿帕替尼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4 讨论
    5 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阿帕替尼在体内及体外实验中通过调节 NF-κB信号通路下调 MDR 相关蛋白表达,从而逆转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性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抗体
        2.2 细胞与细胞培养
        2.3 阿帕替尼在细胞水平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研究
        2.3.1 建立Hep3B/5-Fu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系
        2.3.2 细胞增殖实验(CCK-8)分析Hep3B/5-Fu细胞的药物敏感性
        2.3.3 CCK-8 实验检测阿帕替尼对Hep3B/5-Fu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
        2.3.4 流式细胞仪检测Hep3B/5-Fu的凋亡率
        2.3.5 NF-κBp65特异性SiRNA转染多药耐药细胞系
        2.3.6 检测阿帕替尼处理后MDR和NF-κB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2.4 在体试验研究阿帕替尼对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
        2.4.1 建立裸鼠皮下人肝癌移植瘤模型
        2.4.2 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2.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变化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阿帕替尼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抑制肝癌细胞MDR相关基因的表达
        3.1.1 Hep3B/5-Fu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系中MDR相关基因过表达
        3.1.2 Hep3B/5-Fu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3.1.3 阿帕替尼可逆转多药耐药细胞的耐药性
        3.1.4 阿帕替尼促进Hep3B/5-Fu细胞的凋亡
        3.1.5 转染NF-κBp65siRNA的Hep3B/5-Fu细胞中P-gp和LRP的表达下调
        3.1.6 阿帕替尼下调MDR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3.2 阿帕替尼在体内动物实验中抑制MDR相关的基因表达
        3.2.1 阿帕替尼治疗可抑制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的生长
        3.2.2 阿帕替尼治疗可下调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中MDR相关基因的表达
    4 讨论
    5 实验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6)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赤芍本草考证及赤芍研究进展
    第一节 赤芍本草考证
    第二节 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赤芍总苷抗肝癌疗效研究
第二章 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及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第一节 赤芍总苷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纯化工艺研究
    第三节 赤芍、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比较研究
    第四节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第五节 基于分子网络的赤芍总苷化学成分可视化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赤芍总苷体内、外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赤芍总苷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赤芍总苷抗肝癌分子机制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人肝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三节 赤芍总苷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四节 赤芍总苷介导MEK/ERK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赤芍总苷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及肝毒性评价
    第一节 细胞色素P450酶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的活性影响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分析讨论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赤芍总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个人简历
致谢

(7)苦参碱抗肝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治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大鼠肝癌
2 防治小鼠肝癌H22细胞移植瘤
3 抗人肝癌SMMC-7721细胞
4 抗人肝癌BEL细胞
    4.1 抗人肝癌BEL-7402细胞
    4.2 抗人肝癌BEL-7404细胞
5 抗其他肝癌细胞
6 促进肝干细胞分化
7 抗肝癌的临床应用
8 结语

(8)基于PI3K/Akt/P53信号通路探讨藤茶总黄酮抗肝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TF体外抗肝癌活性的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细胞株
        1.3 仪器设备
        1.4 试剂
        1.5 试剂及药物的配制
        1.6 检测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及冻存
        2.2 细胞复苏及培养
        2.3 TF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MTT法检测TF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TF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TF体内抗肝癌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肿瘤细胞株
        1.3 实验动物
        1.4 仪器设备
        1.5 试剂
        1.6 药物的配制
        1.7 检测项目
    2 实验方法
        2.1 裸鼠人肝癌细胞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1.1 裸鼠的饲养
        2.1.2 建模
        2.2 TF对裸鼠人肝癌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2.2.1 裸鼠一般生长情况的观察
        2.2.2 瘤体体积的测量
        2.2.3 抑瘤评价方法
        2.2.4 TF对肝癌移植瘤瘤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2.2.4.1 瘤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
        2.2.4.2 HE染色实验
        2.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裸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对裸鼠体重的影响
        3.3 对瘤体重量的影响
        3.4 对瘤体体积的影响
        3.5 对瘤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TF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
        1.1 肿瘤组织
        1.2 仪器设备
        1.3 试剂
        1.4 检测项目
    2 实验项目
        2.1 肝癌移植瘤病理切片的制备
        2.2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2.3 结果评定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从PI3K/AKt/P53信号通路探讨TF抗肝癌作用机制
    (一)TF对人肝癌细胞移植瘤PI3k/Akt/P5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肿瘤组织
        1.2 仪器设备
        1.3 试剂
        1.4 检测项目
        2 实验方法
        2.1 RT-PCR法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2.1.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2 提取样本总RNA
        2.1.3 逆转录反应(RT)
        2.1.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2.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2.1.6 产物分析
        2.2 q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2 提取样本总RNA和质量鉴定
        2.2.3 cDNA的合成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5 结果分析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RT-PCR基因检测结果
        4.2 qPCR基因检测结果
    (二)TF对裸鼠人肝癌细胞移植瘤PI3K/Akt/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肿瘤组织
        1.2 仪器设备
        1.3 试剂
        1.4 检测项目
        2 实验方法
        2.1 免疫组化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2.2 WB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2.2.1 瘤组织总蛋白提取
        2.2.2 总蛋白浓度测定
        2.2.3 样本蛋白变性
        2.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2.5 转模(湿转法)
        2.2.6 封闭与杂交
        2.2.7 显影与图像采集及分析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免疫组化蛋白检测结果
        4.2 WB蛋白检测结果
        4.2.1 蛋白浓度标准曲线测定结果
        4.2.2 WB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结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综述 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抗肝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9)O-GlcNAc糖基化调控肿瘤细胞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肿瘤耐药
    1.2 肿瘤耐药的发生机制
        1.2.1 ABC转运蛋白表达失调与耐药
        1.2.2 药物靶标异常与耐药
        1.2.3 细胞凋亡逃逸与耐药
        1.2.4 细胞自噬与耐药
        1.2.5 DNA损伤修复异常与耐药
        1.2.6 miRNA与耐药
        1.2.7 代谢重编程与耐药
    1.3 O-GlcNAc糖基化概述
        1.3.1 氨基己糖生物合成途径与UDP-GlcNAc
        1.3.2 O-GlcNAc糖基化
        1.3.3 O-GlcNAc糖基化生物学功能
    1.4 O-GlcNAc糖基化与肿瘤发生发展
    1.5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2 化疗药激活HBP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内O-GlcNAc糖基化上调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肿瘤细胞化疗药抗性与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水平呈正相关
        2.3.2 下调肿瘤细胞O-GlcNAc糖基化水平,增加细胞化疗药敏感性
        2.3.3 化疗药上调GFAT转录表达并激活HBP途径
    2.4 本章小结
3 化疗药激活AKT/XBP1 信号,上调O-GlcNAc糖基化水平,提高肿瘤细胞死亡阈值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KT/XBP1 信号上调GFAT转录,增加肿瘤细胞化疗抗性
        3.3.2 化疗药诱导的O-GlcNAc糖基化抑制Caspase-9/3 剪切激活
        3.3.3 化疗药诱导的O-GlcNAc糖基化激活促生存因子NF-κB和 AKT
        3.3.4 化疗药诱导的O-GlcNAc糖基化抑制细胞凋亡
    3.4 本章小结
4 O-GlcNAc糖基化抑制剂与化疗药联用逆转肿瘤细胞耐药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O-GlcNAc糖基化抑制剂与化疗药联使逆转肿瘤细胞系耐药
        4.3.2 O-GlcNAc糖基化抑制剂与化疗药联用逆转原代AML细胞耐药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多功能二氧化硅载体制备、控制释放及生物相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介孔二氧化硅药物载体
        1.2.1 刺激响应二氧化硅药物载体
        1.2.2 介孔二氧化硅可视化修饰
    1.3 二氧化硅载体降解
        1.3.1 比表面调控
        1.3.2 无机掺杂
        1.3.3 有机掺杂
        1.3.4 界面调控
    1.4 选题意义
    1.5 主要研究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叶酸功能化载体制备及GSH响应释放药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样品制备过程
        2.2.4 卡托普利(Cap)标准曲线的制作及负载
        2.2.5 Cap体外药物释放
        2.2.6 血液相容性
        2.2.7 肿瘤细胞复苏、培养、细胞活力测定及靶向行为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表征
        2.3.2 体外释放实验研究
        2.3.3 体外性能实验
        2.3.4 靶向作用实验
    2.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丙烯酸功能化载体制备及pH响应释放药物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多孔二氧化硅载体制备
        3.2.4 甲氨蝶呤(MTX)的标准曲线制作
        3.2.5 MTX的负载及释放
        3.2.6 血液相容性研究
        3.2.7 肿瘤细胞复苏、培养、细胞活力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征
        3.3.2 药物负载及体外释放
    3.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响应降解载体制备及pH/GSH响应释放药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样品制备及功能化
        4.2.4 样品的稳定性考察
        4.2.5 模型药物(DOX)标准曲线制作
        4.2.6 模型药物的负载量探讨、药物负载及ZnO-NH2 QDs封堵
        4.2.7 模型药物释放
        4.2.8 血液相容性研究
        4.2.9 细胞复苏,培养及细胞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表征
        4.3.2 药物负载及释放
        4.3.3 样品体外性能测定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胶原蛋白功能化载体的制备及序列释放药物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样品制备及功能化
        5.2.4 样品降解行为研究
        5.2.5 模型药物(MTX和 DOX)标准曲线制作
        5.2.6 模型药物的负载量探讨、药物负载及ZnO-NH2 QDs封堵
        5.2.7 模型药物释放
        5.2.8 血液相容性研究
        5.2.9 细胞复苏,培养及细胞活性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样品的合成与表征
        5.3.2 药物负载及体外控释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用于逆转癌细胞耐药载体制备及其响应释放药物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实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2.3 样品制备及功能化
        6.2.4 样品的稳定性考察
        6.2.5 模型药物(DOX和 VRP)标准曲线制作
        6.2.6 模型药物的负载量探讨、药物负载及ZnO-NH2 QDs封堵
        6.2.7 模型药物释放
        6.2.8 血液相容性研究
        6.2.9 细胞复苏,培养及细胞活性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样品的合成与表征
        6.3.2 药物负载及体外控释
        6.3.3 样品体外性能测定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SMMC-7721细胞诱导耐药培养中P-糖蛋白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32种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作用的构效关系[D]. 刘江梅. 南昌大学, 2021(01)
  • [2]新型NO供体聚合物紫杉醇胶束的制备及抗肿瘤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李惠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核因子-κB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J]. 郝兰香,潘超,唐志腾,廖洪锋.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0(10)
  • [4]SphK2/S1P通过激活STAT3和NF-κB介导肝细胞肝癌瑞戈非尼获得性耐药[D]. 石维维. 南京大学, 2020(09)
  • [5]阿帕替尼抑制人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和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何晓晓.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2)
  • [6]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D]. 范冰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苦参碱抗肝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20(01)
  • [8]基于PI3K/Akt/P53信号通路探讨藤茶总黄酮抗肝癌的作用机制[D]. 甘彩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O-GlcNAc糖基化调控肿瘤细胞耐药机制研究[D]. 曹禺.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多功能二氧化硅载体制备、控制释放及生物相容性[D]. 张旭. 河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SMMC-7721细胞P-糖蛋白变化诱导耐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