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的工程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白杨杨[1](2019)在《新建西尔根66kV变电站设计》文中提出科右中旗地区地域狭长,村屯分散,本设计中变电站的建设地点科右中旗西尔根地区目前尚无66kV变电站,仅由一条10kV线路供电,由于线路供电半径较大,使得西尔根地区的电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西尔根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每年夏季水浇地负荷高峰时期,供电电压都会明显降低,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加之近年来西尔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落户企业迅速增多,政府规划负荷逐年增长,本着国网公司经济发展,电网先行的原则,西尔根变电站的建设便成了当务之急。结合负荷增长需求,新建66kV西尔根变电站,主变容量本期为1×10MVA。本次工程建设,缩短了10kV供电半径,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了电压质量,另外,由于转移了66kV铜矿变电站的负荷,也有利于其他各乡的负荷发展。本设计首先根据该地区负荷增长情况论述了本站建设的必要性,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条件对变电站站址进行了选择,然后对本站的建设规模和接线情况做出了合理规划,通过简要的短路计算和潮流分析确定了电气设备的参数。并根据系统继电保护方式和调度自动化现状,着重对二次系统的远动功能、信号采集、元件保护、调度自动化等进行设备配置的设计,确定二次系统设计整体要求和满足无人值守需求的方案。最后,对线路路径进行了选择设计,本站的建设将满足西尔根地区新增负荷的用电需求,增强该地区的供电可靠性。
郝吉祥[2](2014)在《电能量计量系统在发电厂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电网商业化运营以及电力技术不断发展的一项产物,电能量计量系统能够有效地采集传输、处理以及存储电能表数据,其借助于预定义数据模型,可以准确的统计及结算点能量,其能够帮助发电商以及电网经营管理者完成电量的准确计算以及有效的服务管理工作。神华准能矸石发电公司为了更好的完成电能量的自动抄表以及发电考核等操作,应用了电能量计量系统,并取得较好成效。该文以神华准能矸石发电公司为例,分析与研究电能量计量系统在发电厂的应用情况,以期促使电能量计量系统能够在发电厂中获得更加合理与广泛的应用。
孙宏宇[3](2014)在《基于省级电网的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是集电力企业输配电网络的电能量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和预处理、统计分析及负荷控制的综合电能量管理平台。系统针对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生产和管理需求,采用一体化设计理念,将变电站、公用配变、大用户、商业用户和居民用户的电能计量应用进行了整合。整个系统充分考虑了电力监管系统的接口要求,支持电力市场的运营、电费结算、电网运行、线损管理、费用结算和经济补偿计算等高级功能。在通信层面,针对不同应用,灵活应用了光纤、中低压PLC、无线网络、点对点通信技术等,为业务的深层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与保障。本文从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入手,分析了吉林省电网的现状和需求,提出了一套基于全省可行的电能量采集、分析和应用的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并且着重分析了数据共享模式,既以CIM电力行业通用信息模型为基础的数据信息平台,对比了现有的通信通道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实际环境下的通信通道选择方法。最后,对主站软件功能、采集终端硬件以及采集终端的软件进行了设计。基于吉林省的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能量管理,解决了全省标准和管理不统一的问题,这使得全网各环节的线损分析等数据更加准确。该系统既解决了各种类型变电站、发电厂、大中用户的关口电能量进行采集、处理、分时计费等,也解决了各区域供电公司所辖重要用户、工厂、矿山、油田及小区居民用户的电能量进行采集、处理、统计和用电控制管理;实现全网的统一运行、管理。
童小敏[4](2010)在《浅析电能量计费系统故障产生及处理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用电量也在不断攀升,电网的运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电能量计费系统的作用也随之增大,现对电能量计费系统产生的故障作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吕雪燕[5](2010)在《发电厂电能量计量计费小主站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为了实现发电厂对电能量的自动化管理,提高电厂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本文介绍了基于厂站的电能量计量计费小主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设计以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中心,采用C/S+B/S软件体系结构搭建软件框架。系统集数据采集、统计、考核与一体,可方便的实现电厂电能量数据报表的生成、打印,提高电厂运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张勇,傅金羽,徐正山,王耀鑫[6](2009)在《华北电网一体化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设计和实现》文中指出设计和实现了华北电网一体化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论述了基于IEC60870-5-102标准的华北电网电能累计量传输协议应用规范、基于虚拟计量点的异构数据处理、华北电网网间交易模式自适应的电能量结算模型、华北电网网损率波动分析模型等关键技术要点,阐述了其为解决华北电网多交易主体交易结算以及网损率波动等关键问题的应用。
吕雪燕,张敏,黄国兵[7](2009)在《电能量计量计费小主站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发电厂对电能量的自动抄表、计量结算与发电考核等功能,本文介绍了针对电厂厂站的电能量计量计费小主站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系统功能实现技术。该系统的数据模型是建立在电力计量对象的基础上,以CJHJ为开发工具,同时采用了C/S+B/S多层体系结构,在设计模式上采用了先进的MVC设计模式。该系统集数据自动采集、统计、考核于一体,可方便实现与电厂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交换。
陈雷[8](2010)在《兖矿集团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的电能量计量系统(TMR:Tele Meter Reading System)随着电能计量系统方面近些年来的不断的研究与开发,电能量计量系统已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国内大型城市以及各省际的电网已完成电能量计量系统的装配。并开始向区县的供电网方向发展,电能量计量系统的普及率正在逐年提高。并且电能量计量的具体实现功能已经演化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AGC和SCADA功能之后的又一基本功能,为电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做到重要贡献。随着电力行业机制的改革,电网的运营模式也开始向市场化发展,为实现电力的均衡市场模式,电能量计量系统更应该得到及时的发展,为此在研究与开发电能量计量系统这方的开发,各运营商,开发商均已加大了研发的力度。华聚能源公司作为兖矿集团公司对外电量结算的部门,对于各单位的网供电量和上网电量须准确地采集和统计分析,作为和地方电业局进行对照的数字依据。兖矿集团华聚能源公司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实现了对集团公司各电厂及变电所的发、供、用电情况的实时采集和统计,有效掌握了各电厂和变电所的关口结算电量,并为电量的结算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数字依据;通过对集团公司内部线网的线路损耗进行统计,为解决合理、有效地供电运行提供了方便;并在与地方供电公司进行网供电量结算的过程中,可以和其网供电量台帐进行对比,减少了误计、误算等情况的发生,保护了兖矿集团公司的经济利益。本文详细介绍了兖矿集团HT-1000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的组成、原理及软件、硬件配置,通过对兖矿集团HT-1000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主要模块的功能及系统的构建设计,实现了HT-1000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在兖矿集团华聚能源公司的成功应用。
李苏扬[9](2009)在《基于J2EE架构的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几年来,电能量计量系统的发展,为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营、公平竞争、准确结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电网的商业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市场运行模式和规则不断修改和完善,对电能量采集系统提出了更多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要求电能量计量系统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方便地进行系统扩充、修改和引入第三方软件和设备。同时,随着电力系统应用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应用也越来越庞大和复杂,传统二层架构系统在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变得越来越差。因此,电力应用系统发展趋向于基于服务器的多层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并支持各种系统的互操作,同时信息技术的重点也由数据管理转移到业务逻辑上,数据的重用与集成已成为分布式电力应用系统的关键。因此,根据当前电能量计量系统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满足电网运营和电力市场发展需求,本文提出基于J2EE(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架构、采用更先进技术、满足更高要求的新一代电能量计量系统的设计以及实现的技术方案。新一代电能量计量系统由电能表、远方电能量计量终端、电能自动计量主站系统等多部分组成。通过远方电能量计量终端不间断监测关口点电能表运行情况,按主站配置的逻辑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并将分析后的信息通过网络或拨号通信方式传输给主站系统,在主站系统上或通过其它接口完成各种分析统计、报表功能。该系统能够实现电能量的集中采集、处理、计量结算,通过网络实现信息查询,为电能量分析提供了详实可信的数据支持,对电网的经营管理和运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分析了新一代电能量计量系统的总体框架、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2)论述主站系统的需求和主要功能。3)介绍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和主要的系统表结构。4)详细讨论主站系统的技术难点,如面向对象的数据持久化实现、最新Web技术的应用、基于任务分配的电能信息采集技术、跨安全分区技术等。5)研究介绍IEC61970标准的主要内容,同时介绍了如何遵循IEC61970标准进行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
张丽萍[10](2008)在《石嘴山电网电量计费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电力市场化方面的改革,电量计费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成为热门话题。电量计费自动化系统,是电力运营管理部门(如:用电处、生计处、调度所等)进行电量计量和电费核算、用电分析、统计网损线损电量以及在电力市场情况下制定电量计划、发布实时电价信息、提供系统优化基础数据的自动化工具。本文是从我国电能数据测量和采集的现状入手,结合电量计费自动化系统的国内外研发状况,阐述了电量计费系统的设计原则及电量计费系统功能的技术要求。本文简要说明了建立石嘴山电网电量计费系统的必要性,从总体上提出了石嘴山电网电量计费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思想和框架模型,并把系统划分成九个应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档案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自动计算服务模块、数据业务模块、报表模块、WEB服务模块、系统集成模块。并对各应用模块的功能作详细设计。对石嘴山电网电量计费系统的总体实现技术进行了讨论,指出系统实现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并介绍了系统中相当重要的数据采集模块和自动计算服务模块电量统计功能的技术实现细节。提出在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建设电能数据应用平台,从而实现各自动化系统电能数据的互连互通。到目前为止,石嘴山电网电量计费系统运行稳定并在石嘴山电网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的工程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的工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新建西尔根66kV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科右中旗电网概况 |
1.1.2 项目实施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工程规模 |
1.3.2 设计依据 |
1.3.3 主要设计内容 |
第2章 变电站主接线设计 |
2.1 负荷预测 |
2.1.1 科右中旗地区负荷预测 |
2.1.2 西尔根地区负荷预测 |
2.2 接入系统方案 |
2.2.1 外部条件及分析 |
2.2.2 接入系统唯一性认证 |
2.3 电气主接线 |
2.3.1 变电站建设规模 |
2.3.2 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 |
2.3.3 电气主接线方案的选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气设备选择 |
3.1 潮流计算 |
3.2 短路电流计算 |
3.2.1 短路电流计算条件 |
3.2.2 短路电流计算 |
3.2.3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
3.2.4 无功补偿及调相调压计算 |
3.3 电气设备的选择 |
3.3.1 主变压器的选择2 |
3.3.2 其他一次设备主要参数 |
3.4 导体的选择 |
3.5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3.5.1 避雷器的配置 |
3.5.2 66kV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 |
3.5.3 10kV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 |
3.6 站用电及照明 |
3.6.1 站用电接线 |
3.6.2 动力系统 |
3.6.3 照明系统 |
3.7 防雷接地 |
3.7.1 防雷 |
3.7.2 全站接地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次部分 |
4.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4.1.1 二次系统现状 |
4.1.2 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配置 |
4.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4.2.1 调度关系 |
4.2.2 调度端主站设备配置 |
4.2.3 远动传输方式和远动通道 |
4.2.4 远动信息采集范围 |
4.2.5 电量计费系统 |
4.2.6 电力调度数据专网 |
4.2.7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4.2.8 安全监视系统 |
4.3 系统通信及站内通信 |
4.3.1 工程概况 |
4.3.2 系统通信现状 |
4.3.3 业务需求分析 |
4.3.4 光缆建设方案 |
4.3.5 系统通信通道组织 |
4.3.6 通信设备配置 |
4.3.7 站内通信 |
4.3.8 光纤通信 |
4.3.9 进站光缆 |
4.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4.4.1 管理模式 |
4.4.2 监测、监控范围 |
4.4.3 站用交直流电源系统 |
4.5 其他二次系统 |
4.5.1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
4.5.2 非关口电能计量系统 |
4.5.3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电能量计量系统在发电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厂端工作站 |
2 电厂端客户机 |
3 电能量信息采集终端 |
3.1 基本组成 |
3.2 基本功能 |
3.3 数据库 |
4 电能表与失压断流计时仪 |
(3)基于省级电网的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2章 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1 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组成 |
2.2 电能量公共数据模型技术 |
2.3 电能量数据分析技术 |
2.4 电能量数据采集通信技术 |
2.4.1 GPRS和CDMA等无线公网 |
2.4.2 McWiLL和WiMAX无线专网 |
2.4.3 光纤专网 |
2.4.4 三种通信方式的技术比较 |
2.5 电能量综合管理相关规约概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省级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吉林省电网的现状 |
3.1.1 电能量采集系统建设现状 |
3.1.2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管理制度现状 |
3.2 建立省级统一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
3.3 效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平台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系统平台方案设计 |
4.3 主站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4 数据库管理平台设计 |
4.5 综合电能量采集系统管理层次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的软硬件功能设计 |
5.1 主站系统软件设计 |
5.1.1 主站系统软件功能框图 |
5.1.2 软件功能设计 |
5.1.3 网络通信协议 |
5.2 厂站系统硬件设计 |
5.2.1 采集终端的硬件设计 |
5.2.2 电能表的硬件设计 |
5.3 厂站系统的软件设计 |
5.3.1 采集终端的软件设计 |
5.3.2 电能表的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浅析电能量计费系统故障产生及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电能量计费系统的故障原因分析 |
2.1 主站的故障 |
2.1.1 常见的故障 |
2.1.2 故障产生的原因 |
2.2 厂站端的故障 |
2.2.1 常见的故障 |
2.2.2 原因分析 |
3 采取的相应处理措施 |
4 结语 |
(5)发电厂电能量计量计费小主站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体系结构 |
1.1 系统功能描述 |
1.2 数据流程分析 |
1.3 自动抄表流程分析 |
2 服务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3 客户端软件设计 |
4 IEC60870-5-102通信软件包的设计 |
4.1 异步串口编程 |
4.2 IEC60870-5-102协议软件包 |
5 服务器运行参数与客户端配置操作的同步处理设计 |
6 结论 |
(6)华北电网一体化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技术框架 |
1.1 系统建设目标 |
1.2 体系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功能 |
2 系统核心技术 |
2.1 电能量数据传输协议 |
2.2 基于虚拟计量点的异构数据处理 |
2.3 网间交易电能量结算模型 |
2.4 华北电网网损率波动分析模型 |
3 结语 |
(7)电能量计量计费小主站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系统体系结构 |
1.1 硬件架构 |
1.2 系统设计原则及系统平台 |
1.3 系统设计目标 |
2 系统与数据库设计 |
2.1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
1) 用户管理模块: |
2) 用户登录模块: |
3) 一次接线图模块: |
4) 数据查询分析模块: |
5) 报表模块: |
6) 系统维护管理模块: |
2.2 数据库设计 |
2.3 程序实现 |
3 运行评价 |
(8)兖矿集团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电能量采集现状 |
1.2 兖矿电能量采集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供电企业关口电能量计量系统 |
2.1 火电厂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建设中的问题 |
2.1.1 主站系统建设 |
2.1.2 电能量采集终端 |
2.1.3 电能表 |
2.2 电能量计量系统需解决的问题 |
2.3 电能量计量系统的系统设置 |
2.3.1 关口电能表 |
2.3.2 电能量远方终端 |
2.3.3 通信系统 |
2.3.4 终端接入方式的比较 |
2.3.5 主站系统 |
2.4 电能量计量系统的管理 |
2.5 电能量计量系统配置情况 |
2.6 典型系统组成 |
2.6.1 前端采集子系统 |
2.6.2 通信子系统 |
2.6.3 中心处理子系统 |
2.7 电能量计量系统的主要特点 |
2.8 旁路代功能实施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抄表系统 |
3.1 自动抄表的系统组成 |
3.2 数据的采集 |
3.2.1 采集方式 |
3.2.2 采集设备 |
3.3 数据的通讯方式 |
3.3.1 光纤通讯 |
3.3.2 无线电通信 |
3.3.3 电话线传输 |
3.3.4 GPRS 传输 |
3.3.5 RS485 线传输 |
3.3.6 电力线载波通信 |
3.4 数据的分析处理 |
3.4.1 抄表功能 |
3.4.2 统计分析功能 |
3.4.3 终端管理功能 |
3.4.4 良好的人机界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T-1000 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 |
4.1 HT-1000 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主站概述 |
4.1.1 系统设计基础 |
4.1.2 系统基本模块组成 |
4.1.3 系统工作原理 |
4.1.4 HT-P100 配置表 |
4.2 HT-1000 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主站系统软件功能 |
4.2.1 数据采集 |
4.2.2 数据管理 |
4.2.3 档案管理 |
4.2.4 系统管理 |
4.2.5 系统软件人机界面 |
4.2.6 HT-P100 技术特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兖矿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
5.1 总体设计原则 |
5.1.1 可靠性 |
5.1.2 开放性 |
5.1.3 可扩充性 |
5.1.4 安全性 |
5.1.5 灵活性 |
5.1.6 容错性 |
5.1.7 使用方便性 |
5.1.8 系统可维护性 |
5.1.9 数据源唯一性 |
5.2 计费关口点设置原则 |
5.3 电能量计量系统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的两种接入模式比较 |
5.3.1 统一平台模式 |
5.3.2 互联模式 |
5.4 系统拓扑结构 |
5.5 系统通讯组网方案 |
5.6 系统设计 |
5.6.1 电能量采集终端设计 |
5.6.1.1 电能量采集终端数据采集范围 |
5.6.1.2 电能量采集终端功能及指标要求 |
5.6.1.3 电能量采集终端运行界面 |
5.6.2 通讯设计 |
5.6.3 主站设计 |
5.6.3.1 前置机模块(CCM) |
5.6.3.2 数据中心模块(ADM) |
5.6.3.3 数据库编辑模块(DBEDIT) |
5.6.3.4 绘图模块(DRAW) |
5.6.3.5 人机界面模块(MMI) |
5.6.3.6 兖矿集团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各主要功能界面展示 |
5.6.4 系统设备清单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对电能量计量系统提出一些建议 |
6.2 关于自动抄表应用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9)基于J2EE架构的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框架 |
2.2 硬件设计 |
2.2.1 硬件环境 |
2.2.2 硬件配置说明 |
2.3 软件设计 |
2.3.1 操作系统 |
2.3.2 系统软件 |
2.3.3 应用软件 |
2.4 系统设计原则 |
2.4.1 基于EJB组件 |
2.4.2 多层结构 |
2.4.3 单一和统一的安全模式 |
2.4.4 瘦客户和 B/S结构 |
2.4.5 连接池,组件池,线程池 |
2.4.6 纯 Java技术 |
2.4.7 基于容器的对象数据库接口 |
2.4.8 容器化的事务管理 |
2.4.9 负载均衡和恢复机制 |
2.4.10 采集系统全部采用 Java技术 |
2.4.11 不同系统的集成 |
2.5 系统的应用 |
3 系统功能设计 |
3.1 电量数据采集 |
3.2 电量数据存储和处理 |
3.3 电量数据统计、计算、考核 |
3.4 参数维护 |
3.5 数据查询 |
3.6 报表功能 |
3.7 系统管理功能 |
3.7.1 数据库备份 |
3.7.2 系统监视 |
3.7.3 告警管理 |
3.7.4 对时管理 |
3.8 设备管理 |
3.8.1 换表处理 |
3.8.2 换 CT/PT处理 |
3.8.3 电表参数管理 |
3.9 安全管理 |
3.10 费率管理与结算 |
3.11 数据交换 |
4 IEC61970标准应用 |
4.1 基于 CIM的数据库建模 |
4.1.1 CIM简介 |
4.1.2 基于CIM模型的面向对象数据库 |
4.1.3 系统数据模型和 CIM的对应关系 |
4.1.4 系统模型中类之间的继承关系 |
4.1.5 系统模型中类之间的关联关系 |
4.2 基于 CIM/XML的互联 |
4.2.1 CIM/XML简介 |
4.2.2 通过CIM/XML交换电网模型 |
4.2.3 通过CIM/XML交换图形 |
4.3 基于 CIS的互联 |
4.3.1 CIS通用服务 |
4.3.2 基于读访问服务的应用实例 |
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1 电网模型 |
5.1.1 E-R图 |
5.1.2 数据实体说明 |
5.2 采集模型 |
5.2.1 E-图 |
5.2.2 数据实体说明 |
5.3 管理模型 |
5.3.1 E-R图 |
5.3.2 数据实体说明 |
6 关键技术实现 |
6.1 面向对象的数据持久技术 |
6.1.1 DAO模式基础 |
6.1.2 DAO的实例 |
6.1.3 深入 DAO |
6.1.4 DAO模式在电能量计量系统中的优势 |
6.2 Struts-MVC框架在系统中的应用 |
6.2.1 Struts-MVC框架介绍 |
6.2.2 Struts-MVC框架下的电量计费系统web模块 |
6.2.3 相关技术和实现 |
6.3 基于任务调度的数据采集系统 |
6.3.1 任务分配原理 |
6.3.2 体系结构及调度模式 |
6.3.3 调度算法 |
6.3.4 任务分配机制 |
6.4 电能量计量系统跨安全分区技术 |
6.4.1 分区电能量计量系统的体系架构 |
6.4.2 分区电能量计量系统的整合方式 |
6.4.3 正向数据库同步实现 |
6.4.4 反向操作隧道的实现 |
7 结束语 |
7.1 总结 |
7.2 后续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石嘴山电网电量计费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量计费系统设计原则 |
1.2.2 电量计费系统功能的技术要求 |
1.2.3 主站系统功能技术要求 |
1.2.4 电量采集装置功能技术要求 |
1.2.5 通讯网络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石嘴山电网电量计费系统总体设计 |
2.1 建立石嘴山电网电量计费系统的必要性 |
2.2 系统设计目标 |
2.3 系统设计思想 |
2.4 系统硬件结构 |
2.5 系统软件结构 |
2.6 系统应用模块及模块间流程 |
2.7 本章小结 |
3 石嘴山电网电量计费系统应用模块功能设计 |
3.1 数据采集模块功能设计 |
3.2 档案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
3.2.1 采集系统档案的建立 |
3.2.2 设备档案和统计对象的构建 |
3.3 系统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
3.3.1 系统管理模块结构设计 |
3.3.2 系统管理模块常用功能设计 |
3.4 数据库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
3.4.1 历史数据库 |
3.4.2 实时数据库 |
3.5 自动计算服务模块功能设计 |
3.6 数据业务模块功能设计 |
3.6.1 抄表数据浏览 |
3.6.2 统计分析结果数据查询 |
3.6.3 计量业务 |
3.7 报表模块功能设计 |
3.8 WEB服务模块功能设计 |
3.9 系统集成模块功能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4 石嘴山电网电量计费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实现综述 |
4.1.1 系统硬件实现 |
4.1.2 关键技术 |
4.2 采集模块编程实现技术 |
4.3 自动计算服务模块电量统计实现技术 |
4.3.1 电量统计实现综述 |
4.3.2 电量统计的旁路实现原理 |
4.3.3 电量统计的旁路实现实例分析 |
4.3.4 面向对象的电量统计实现 |
4.4 电能数据应用平台的实现 |
4.4.1 电能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思想 |
4.4.2 电能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的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建议 |
5.1 本文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及建议 |
5.2.1 和其它系统的通信 |
5.2.2 通道的完善 |
5.2.3 加强对电量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的工程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建西尔根66kV变电站设计[D]. 白杨杨.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2]电能量计量系统在发电厂的应用研究[J]. 郝吉祥. 科技资讯, 2014(27)
- [3]基于省级电网的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孙宏宇.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4]浅析电能量计费系统故障产生及处理方法[J]. 童小敏. 机电信息, 2010(24)
- [5]发电厂电能量计量计费小主站系统设计与实现[J]. 吕雪燕. 科技信息, 2010(19)
- [6]华北电网一体化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设计和实现[J]. 张勇,傅金羽,徐正山,王耀鑫.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22)
- [7]电能量计量计费小主站系统设计[J]. 吕雪燕,张敏,黄国兵. 电子测试, 2009(08)
- [8]兖矿集团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雷.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9]基于J2EE架构的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苏扬.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10]石嘴山电网电量计费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丽萍. 重庆大学, 2008(06)
标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能源论文; 变电站论文; 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