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中学体育教师的培养

论21世纪中学体育教师的培养

一、论21世纪中学体育师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陈瑞洁[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教师形象意指主流社会对理想教师职业的期待,是教师内在特质、外在表征以及社会期待的综合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新鲜事物不断涌入到当前社会生活中,致使人们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形象也难免受到影响,发生了变化。教师形象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过程又如何?本研究从传媒文本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使用文本研究法,利用NVivo质性软件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的中小学教师形象,力求完整地呈现龙头传媒所建构的教师形象及其流变过程,以期为后续新闻媒介中教师形象的构建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有关中小学教师的报道进行提炼,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的历程共分为了三个时期:1978年至1991年是“教学技能人”时期;1992年至2000年是“无私奉献者”时期;2001年至2018年是“爱岗守业人”时期。研究发现,“教学技能人”时期教师形象通常聚焦于乐学善教形象。“无私奉献者”时期教师形象通常聚焦于为人师表形象。“爱岗守业人”时期教师则聚焦于教师爱岗敬业形象。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构成各要素嬗变的分析,发现在“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乐学善教”、“研究创新”、“爱岗敬业”、“社会担当”等形象构成要素上存在内涵演变,具体而言,为人师表的内涵从“严格身教”到“廉洁从教”再转变为“舍生取义”,关爱学生的内涵从“思想引导”到“个别关注”再过渡到“身心共育”,乐学善教的内涵从“能学能教”到“成果突出”再演化为“方式多样”,研究创新的内涵从“教法革新”到“教法完善”再转变为“课程开发”,爱岗敬业的内涵从“兢兢业业”到“集体意识”再转变为“守护乡村”,社会担当的内涵从“爱党爱国”到“劝学建校”再转换为“公益参与”。从社会背景、教育政策和媒体特色三个角度对《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进行了归因分析,认为在社会背景上,教师形象同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侧面反映时代社会风貌;在教育政策上,教师形象同教育政策走向基本相一致,宣传政策理想形象;在媒体特色上,教师形象长期笼罩神圣色彩,但逐渐开始平凡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小学教师形象,《人民日报》应反馈社会背景需求的形象,塑造作为时代文化符号的教师形象;转变单纯宣传教育政策的职能,增强媒体与教育政策的双向互动;吸收同类媒体的报道优势,让教师形象避免神圣化和模板化。

甘梅[2](2020)在《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转变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近代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广泛传播,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地位,成为了中国近代体育活动的主流。可以说,在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时,西方近代体育是作为强国御侮的一种手段而被引进、吸收和传入中国的,并成为近代学校的教育内容。清末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章程,之后又进行了几次的学制改革,都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各项内容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西方近代体育逐渐进入了中国的教育系统,为广西各级学校体育的普遍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地处西南边陲,随着梧州、龙州等地相继开放为通商口岸,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而传入广西,进入学校课堂。受制于广西落后的经济文化水平,广西的学校体育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落后于内地各省。在这样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广西的学校体育紧跟着中央的步伐,效仿国外的体育课程模式,促使学校体育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已有的对广西体育的研究成果中,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居多,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的系统研究甚少,《广西通志·体育志》中虽有部分关于广西学校体育教育的论述,但是较为零散也不够丰富。因此笔者打算从一些原始史料出发,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细致地考察。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近代广西学校体育为研究对象,纵向探讨广西学校体育之缘起、在近代的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学校体育对近代广西社会的影响。对其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地方社会历史文化,了解近代广西的教育史、体育史,且对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弘扬崇尚体育精神,增强体魄,促进全民健身都有实际意义。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状况、研究范围及方法。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近代广西学校体育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洋务运动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引进;教会学校对引进近代体育的贡献;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清末赴日教育考察为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提供蓝本;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体育教育兴起的契机;民国时期国民教育体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促进。第二、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论述了1840-1921年和1922-1949年两个时期的广西学校体育教育情况,主要从新学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广西体育实施的情况、体育师资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来考察。第四部分总结了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存在的不足以及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结语部分,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作出评价,同时阐明可供当今体育教育参考的经验及方法。

李兆旭[3](2020)在《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兼具“小众”与“大众”性质——以体育为业的人才固然是少数,但每个人都可以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都与体育人才的主导和参与密不可分。体育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是体育行业的基础,又是大众体育的引领者,这就让体育学校具备沟通多种研究视角的可能性。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是体育学科和体育行业发展状况的典型样本;体育学校与政府、民众的关系,又反映着民国时期体育文化的特质、发展路径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状况。为进一步梳理有关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史实,展现中国体育行业的专业化、近代化进程,并更准确地评价中国近代体育学校的历史地位及历史作用,本论文分五章、两部分研究了民国时期的体育学校。第一部分由第一、二、三章组成,分别从起源、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三方面入手,呈现近代体育学校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国人自主兴办的体育学校和西方人在华培养体育人才的工作,是体育学校在中国的两大起源。两者均认同体育兼具锻炼身体和塑造精神的意义,因此都迫切希望大量培养体育教师。两类体育学校在竞争中,共同塑造了以自然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体育教师为首要目标,理论学科与运动训练相结合,融入中国传统体育元素的体育专业教育模式。体育学校日后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在起步阶段初露端倪。第二章分别探讨了公立体育学校和私立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状况。1929年前,公立体育学校的发展相对迟缓,而私立体育学校深受五四时期民族主义和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力量。从1929年起,南京国民政府的体育政策日益积极,辐射全国的公立体育学校系统初现雏形。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私立体育学校的约束,私立体育学校被纳入体育师资训练系统。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私立体育学校大受打击,公立体育学校成为体育学校的主体。第三章探究了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训练体育师资为宗旨和首要目标,培养文化素质全面,体育理论扎实,运动技能优秀,实务能力突出的体育人才,是体育学校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体育学校在招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毕业就业各环节,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采取了多种手段,希望将人才培养机制的效能最大化,但效果并不理想。体育学校的产生、经营和教学活动,既体现了近代体育学的学科建设成果,也反映了民国时期体育事业总体孱弱的现实。第二部分由第四、五章组成,探究近代体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从体育视角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其中,第四章探讨了体育学校中的武术教学,认为武术成为近代体育的重要项目,既是以西方体育学科衡量和改造中国传统体育的结果,也是在民族主义话语下与西方对抗的实践。在“西方近代体育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追求下,专业学校武术成为了一门自成体系的,技术和理论兼备的“学问”,但是,仅凭近代专业学校武术,尚难以充分完成传承、发展武术的重任。第五章延续了过往学者关于体育对女性的身体改造,以及体育与妇女解放关系的探讨,认为近代女子体育专业教育一方面以“体育救国”的追求打破和否定了传统意义上“柔弱无力”的文雅,另一方面又定义了健康柔美的“文雅”,两者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内核一脉相承,都认为女子应阴柔委婉,女性应弱于男性。性别刻板印象的推翻与重建,既刺激和保护了女子体育的初步发展,客观上在体育行业内创造了女子专属的空间。又严重限制了女体育从业者的从业方向和上升空间。民族主义在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支配地位,似乎与自然体育思想的主流地位相悖;实质是民族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统一。因为自然体育提升身体素质的目标仍然与“体育救国”相一致,其引入的近代竞技体育项目,不仅为传统体育的改造提供了样板,甚至也成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的重要方式。因此,自然体育思想虽然在价值观上与“体育救国”存在差异,但仍能与“体育救国”并行不悖。

姚烨[4](2018)在《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教育顺应时代需求,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相应推进课程改革的共同的发展趋势,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和各学科知识的结构变化,而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研究应是根据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分别在1980年、1986年、1991年、1997年和2003年进行修订,这五套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观念、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束缚。为了更全面使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论证法、专家问卷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探讨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体系,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论文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以当前的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从体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等方面课程设置定位不仅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提出的要求,而且也要考虑中学体育教学新概念的理解相一致,特别是中学教学目标适应体育教育的需要。其次,体育培养目标是国家根据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依据《课程方案》精神,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五个目标。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三类专业课以方向目标,达到了《课程方案》所规定了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要求。第三,根据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教育的需求,在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是实现目标与规格的具体体现。本论文研究从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的课程设置入手。构建了体育教育专项术科课程按类培养体系,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六类必修类课程方向,三类辅修类课程方向,三类公选类课程方向,初步解决了课程设置按类培养存在的问题,达到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必须要求。最后,从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是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体育术科课程更是起到了体育教育的根本和特色。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术科课程按类培养框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初步确定了各类术科课程学时量,学分安排,使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对接,也是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要求,使术科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也为术科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晓峰[5](2017)在《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文中研究指明学校体育政策规定了学校体育的性质、任务、管理实施模式和运行机制。而学术上,对于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个多世纪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梳理,呈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和特征,为研究学校体育变迁的规律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管理提供借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政策文本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通过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历程、内容、特征及动因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一、百余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健全、管理逐渐规范。从近代清末的学部开始,发展到现代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国家行政部门为主导,以相关学校体育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咨询与指导组织和学校体育社团等为辅的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构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出台的坚实基础。二、清末随着各级学校和教育管理体系迅速建立的同时,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也仿照日本逐渐建立起来,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具雏形并强调建章立制,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但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战争溃败、“西学东渐”、近代国外政策成效的示范效应、陈腐教育等是促使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三、民国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政策颁布机构开始协同工作,政策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对有关机构、制度、人员和设施、标准等都有了相关的法规文件,呈现出了体系比较完备、内容层次比较清晰严谨、制定技术相对规范的特征,但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实际可行性存疑。对国民身体教育改革诉求、民主革命以及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积极尝试成为政策变迁重要动因。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学校体育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学校体育制度的基础。构建了较完备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但法制化较弱,计划色彩浓厚,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出现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等问题。苏联学校体育政策模式的引进、政策至上理念、对民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造、计划体制与经验缺乏等成为此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六、“文革”中后期中断五年的学校体育政策开始恢复,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确认,学校体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体育的法制体系逐步形成与完善。我国的学校体育法制体系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专门法中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规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关文件中有关学校体育具有法规性质的要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有关学校体育的专门法规。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涉及范围广泛拓展,政策质量日益提高,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等鲜明特征。但政策强制性较弱,政策重叠过多,政策内容尚需优化。而学校体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七、借用多源流理论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发现其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各个时期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问题源流互动明显,政治流占主导地位;问题源流受客观因素影响显着;精英化决策模式主导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表现在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国家意志的执政理念,使政治源流贯穿于三条源流的始终,并影响着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的走向,体现了政治流为主导的,三源流高互动性。八、针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特征和动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的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柴静[6](2015)在《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师资现状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乡经济显着性差异虽有所改善但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体育教师是中学体育教育的指导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现状和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关系到学校体育师资队伍质量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对中学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设高素质的乡镇中学体育师资队伍,是缩小由城乡经济差距导致城乡中学体育师资资源的差距途径之一。本研究主要是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访谈法对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师资现状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体育师资现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职后教育和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并对城乡有关体育师资队伍学校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试图发现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师资现状及师资队伍存在的差异和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1 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教师的数量和中青年体育教师比例高于乡镇中学。性别和学历比例相对合理、教龄时间长,职称较乡镇中学分布合理。2洛阳市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量大,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田径和球类项目为主,以全班教学为主,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较单一。城乡中学体育教师较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多数能够按照体育课堂常规进行教学,多数教师能执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内容。而乡镇中学大部分体育教师课堂常规较差。多数体育教师不能按照体育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体育教学、部分的教师能执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大部分准备课时教案、但能按课时教案上课人数相对较少。3城乡中学体育教师较乡镇中学体育教育知识基本掌握情良好且能够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对新课程标准认知程度较高基本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研论文发表的目的和动机多数是为了提高师资待遇。参加职后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目的是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城乡中学青年教师和即将要退休的老年教师工作满意度较高,低学历的乡镇中学体育教师较高学历城乡中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高。4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人数和性别比例基本合理,中年教师较多,基本上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分布较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相对合理。乡镇中学男性青年教师居多中老年教师相对较少,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学缘结构呈现出近亲繁殖的现象,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专业技术技能较城乡中学差,体育师资队伍不稳定,对体育师资队伍评价的标准主要是以体育课堂的教学为主。

刘国安[7](2011)在《回归前后香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港自1997年回归中国大陆,经过十多年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行政方针,向全世界展示了现时香港更有活力。回归之后,香港进行了多项的教育改革,因应「3-3-4」学制的实施,大学本科课程将实行四年制,而各所院校亦已积极筹备于2012-2013学年正式推行四年制新课程。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教学人员为着作育英才,努力贯彻体育专业教育的改革,积极参与各项相关的工作。本研究以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分析为主题,全面了解香港在回归前及回归后有关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独特情况,深入探索社会需求中的因素,仔细分析其体制特征,以及客观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和素质,来寻求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三所开办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院校作为研究案例,进行质性研究,透过专家访谈的方法,并采用NVivo8软件来处理和分析全部访谈内容。最终得出以下的结论:(1)社会需求与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确实有密切的关系。本地大学开办体育本科学位课程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并且帮助培养本地体育专业人才。而回归因素对于香港体育教师教育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虽然当中的改变并不是十分明显,而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某程度上却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转变契机。(2)过往香港体育教师教育受到一定的政治环境限制,以致本地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只能达到师范专科程度,严重影响发展情况。现时课程由专科程度提升到本科程度,达至全面学位化的发展,确实对香港体育教师教育带来正面而深远的影响。香港体育会考确能帮助提升体育学科的地位,直接促成体育学位教师的设立,并且制造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学位化的需要,有利大学成功申办体育本科学位课程。(3)香港的教师体制把中小学教师划分为文凭教师和学位教师两个系统,加上受到单一的证书课程所限制,一直阻碍了体育教师的事业发展。当全面落实体育课程的学位化,取消了证书课程,为体育教师教育带来正面的影响和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政府在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上担当了主导的角色,因应社会的需求情况制定合适的人力统筹方案,确保资源运用恰当。(4)开办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以分散方式或集中方式各有利弊之处,以不同模式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树立各院校自己的特色,让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得到很大的裨益。香港推行3-3-4新学制为体育教师教育带来了冲击,而现时培训课程的名额和内容已经足以应付有关需要。如果同时增加一般学校体育课的时数,将会让体育教师有更大空间发挥所长,有助于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5)香港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发展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十分多元化,确能因应社会环境转变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随时作出合理适当的调整,有效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中小学分开模式和中小学兼备模式两种课程模式各有其优点,而推出跨阶段模式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增强竞争力,能够配合现实环境的需要。(6)香港教育学院(教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和香港浸会大学(浸大)在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上肩负起重要的角色,透过从外国回流的体育学者引进了创新思维,并主导了正确的发展路线,有效提升体育科的学术地位。院校深入协作计划的理念不错,可以有效运用资源来提升院校的学术成果,但是当落实推行时却面对种种困难,只能留于理论层面,未能真正有效实施,未能帮助到香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7)体育教师教育的领域上采用果效为本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并不会遇到很多困难,而且可以重新检视体育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增加培养共通能力的成份,以配合现今教育改革的要求。体育与健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将是未来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势头,体育教师教育必须加强健康方面的内涵。

王玉忠[8](2011)在《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师资及其田径能力的现状调查与职后培训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高中体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中体育工作的质量。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师资及其田径能力的强弱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师资及其田径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从中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职后培训对策,为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促进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师资建设。本文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河南省南阳市8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师资及其田径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肤浅的探究。了解到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目前的现状,既有可取之处,同时,也有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职后培训对策主要从职后培训调查意向出发,围绕职后培训的培训目的、组织模式、学习方式、培训方式、内容需求、考核方式、田径类课程培训等方面,结合高中体育教育观念,以及新课程课程提出了13条对策。它们分别是:(1)提高认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2)增强职后培训的目的性。(3)增强职后培训课程的针对性、适用性、全面性和创新性。(4)研究体育师资队伍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制定应对措施。(5)完善职后培训课程方案。(6)研究并完善职后培训内容。(7)提供多方位的培训组织模式。(8)职后培训形式要符合高中体育教师的特点。(9)职后培训应采用比较适合高中体育教师的学习方式。(10)加强职后培训的考核。(11)加大职后培训经费投入,建立职后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12)调整时间安排,提高进修效率。(13)不断完善职后培训的长效激励机制,引导和推动职后培训持续健康发展。最后建议对本文提出的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职后培训对策,要进一步论证,在实践中探索其可行性和效果。

赵进[9](2011)在《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研究》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育教师之于学校体育亦然。回顾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绝非不证自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是基于对体育教师专业性与时俱进的把握,是体育教师实现其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并超越以往“自然成长”专业发展模式,从而推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抉择。从国际上看,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标准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尽管也曾受到非议,但其仍居于主流地位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在专业发展中的核心指导作用。国际上一些国家早已实施了自己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教育也显得颇为成熟,相比之下,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及体育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远远超越了实践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已经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了制约,教师资格制度亟待改革、补充与完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但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多囿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及现状介绍,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研究以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体育教师教育的关系研究,尚相对薄弱。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结合教育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学科知识,对中学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进行了基础理论分析与初步的构建。相关结果及结论如下:1.学校体育课程的出现诞生了体育教师职业。与其他专业发展较为成熟学科相比(尤其是法学、医学专业)、与他国体育教师专业较高发展程度相比,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体育教师的学科地位及社会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实施则能促成体育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备条件。2.教师专业标准制度已经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肯定,国外早期执行标准的部分国家其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比较成熟完善,在体育教师教育方面也已取得显着效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对于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公认。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尚付阙如,相关研究较少,体育教师教育也缺乏相应的标准依据,其研制工作迫在眉睫。我国现有的有关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研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同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对应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教育内容,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应该是一套包含初任、胜任、资深、专家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系列标准体系,未来我国应建立多维的学校教育标准体系,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应先指向初任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构建研究。3.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构建应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体育教师专业性和体育教师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构建。研究认为,第一,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与非相邻行业相比,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性和师范性上;从教育学视角来看,与相邻行业的师范教育其他学科的相比,体育教育专业具有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与相似行业(如教练员)相较,体育教育专业义有它教学方面的特殊性。“师范性”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学科的专业性”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内核,“社会性”是体育教师的专业价值。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必须基于体育教师专业性的分析,透彻了解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才能把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脉络,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标准,进而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体育教师观应包含“师德观”、“学生观”、“职业职责观”、“职业素质观”、“体育教学观”、“专业发展观”等方面,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应符合体育教师观的要求。第三,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是集中在四个维度的标准体系,即:“专业教学策略”、“专业基本属性”、“专业知识”、“专业协调能力”,包含了25项的二级指标,这与国际上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维度的划分基本一致,基本涵盖了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必备要素。4.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制订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从而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最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体育教师教育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则为体育教师教育的目标提供了指导方向。国外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与体育教师教育互动发展的经验事实对认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出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在职前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目标的单一化、同质化;学生对“术科”认识与实践有失偏颇;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匮乏。在职后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对体育教师职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监管;缺乏明确的目标;行政化干预过重,走入了“专业化”误区。在此基础上,对于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能改变以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程度不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同时也能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则可以使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由目标不明的自然、无序状态到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有序状态转变。

季从生[10](2011)在《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与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江苏省体育师资培养机制由三级转变为二级,高职高专、普通院校、体育专业院校等培养机构承担了培养小学体育教师的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这些培养小学体育教师的学校在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中,是否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的从业要求,值得探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与培养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梳理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含义,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框架;以2010年江苏省各相关院校颁布的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计划为依据,通过对江苏省培养小学体育师资学校的调查,提供了目前江苏省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现状;通过对南京市小学专任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现状的调查,客观地分析了我省对小学学校体育人才的需求特点;并以2010年江苏省各相关院校颁布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通过对样本学校培养计划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比较研究,找出其共性和个性,提出了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对策建议。

二、论21世纪中学体育师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21世纪中学体育师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对教师形象重建的期待
        2.教师媒介形象影响公众认知
        3.教师媒介形象研究的缺失
        4.一线教师呼吁正面教师形象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教师形象
    (三)文献综述
        1.教师形象研究视角综述
        2.教师形象的结构和要素
        3.教师形象变迁的研究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3.研究对象
        4.研究方法
        5.中小学教师形象分析框架的确定
一、中小学教师形象在《人民日报》中的嬗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基本信息整体统计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基本信息嬗变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的历程
        1.教师是教学技能人(1978—1991年)
        2.教师是无私奉献者(1992—2000年)
        3.教师是爱岗守业人(2001—2018年)
    (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构成各要素嬗变的分析
        1.为人师表:从“严格身教”到“廉洁从教”再到“舍生取义”
        2.关爱学生:从“思想引导”到“个别关注”再到“身心共育”
        3.乐学善教:从“能学能教”到“成果突出”再到“方式多样”
        4.研究创新:从“教法革新”到“教法完善”再到“课程开发”
        5.爱岗敬业:从“兢兢业业”到“集体意识”再到“守护乡村”
        6.社会担当:从“爱党爱国”到“劝学建校”再到“公益参与”
    (四)小结
二、《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的原因探讨
    (一)社会背景孕育教师形象的更新
    (二)教育政策引导教师形象的塑造
    (三)媒体特色介入教师形象的建构
    (四)小结
三、《人民日报》未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塑造的前景展望
    (一)反馈社会背景需求的教师形象
    (二)增强媒体与教育政策的双向互动
    (三)吸收同类媒体报道的优势
    (四)小结
四、结论与讨论
    (一)《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原因及展望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
        2.关于近代学校体育和体育教育的研究
        3.关于地方体育的研究
        4.关于广西近代体育教育研究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洋务运动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引进
    (二)教会学校对引进近代体育的贡献
    (三)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
    (四)清末赴日教育考察为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提供蓝本
    (五)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体育教育兴起的契机
    (六)民国时期国民教育体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促进
二、清末民初的广西学校体育教育(1840-1921)
    (一)近代前广西民间传统体育概况
    (二)清末广西学校体育实践(1840-1911)
        1.西方体育教育引进广西
        2.清末广西学校体育状况
    (三)民国初期的广西学校体育实践(1912-1921)
        1.民初广西体操课沿袭清末
        2.球类运动在广西学校的出现
    (四)广西体育师资培训的初始
    (五)清末民初的体育竞技状况
    (六)清末民初广西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特征
        1.模仿日本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2.以兵式体操为主的课程内容
        3.体育课形式大于内容
        4.由清末学校的体育单轨制变为民初的双轨并行
        5.与清末的癸卯学制相比,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科学性更高
三、民国中后期的广西学校体育教育(1922-1949)
    (一)1922-1936年的广西学校体育
        1.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变革
        2.广西学校体育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二)1937-1949年广西学校体育
        1.学校体育变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2.体育设备不断完善
        3.抗战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三)广西体育师资培养的专业化
    (四)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
    (五)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1.马君武的体育教育思想
        2.任中敏的体育思想
    (六)民国中后期广西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1.学习美国的体育教育模式
        2.体育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元
        3.体育课程更加严整规范
        4.注意人本教育
四、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的评述
    (一)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1.广西有重视体育的传统,群众基础较好
        2.一些主要人物对体育运动及学校体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领导人比较重视体育
        4.中国共产党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体育社团的建立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6.一批爱好体育的体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指导
        7.广西与广东毗邻,有利于西方体育的传入与发展
    (二)近代广西体育发展存在的不足
        1.锦标主义盛行
        2.体育师资和经费不足
        3.近代提倡体育,其主观目的更多是为了服务政治和军事建设的需要
    (三)近代广西体育对当代广西体育发展的启示
        1.辩证地看待锦标主义
        2.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完善体育场馆等设施
        3.学校体育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学校体育能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5.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 近代中国体育史研究
        (二)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史研究
    三、研究简介
        (一)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二) 基本史料和研究方法
        (三)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起源
    一、中国人自办体育学校:以中国体操学校为中心
        (一) 自办体育学校的动机
        (二) 中国体操学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的办学实践
    二、外国人在华兴办体育学校: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中心
        (一) 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在华体育人才的动机
        (二)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兴衰
        (三)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训练方式
        (四)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与中国体育事业
    四、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
    一、私立体育学校
        (一) 五四时期的“私立体育学校热”
        (二) 经营私立体育学校的困难
        (三) 私立体育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以办学资质争议为中心
    二、公立体育学校
        (一) 1903~1929年:公立体育学校的缺位
        (二) 1929~1937年:起步与初步发展
        (三) 1937~1945年:整理与扩张
        (四) 1945~1949年:不正常的“常态”
    三、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招生制度
        (一) 普通招生:体育学校选材标准分析
        (二) 保送招生:学校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互动
    二、课程体系
        (一) 体育学课程
        (二) 其它课程
    三、课外活动
        (一) 运动技能的展示和检验
        (二) 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拓展
    四、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措施与实际成效
        (一)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措施
        (二) 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五、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中的传统体育教学:以专业学校武术为中心
    一、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及其发展动力
        (一) 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
        (二) 专业学校武术的发展动力:中小学全面推广学校武术
    二、专业学校武术的建构
        (一) 对西方近代体育学的顺应
        (二) 建设“中国式体育学”的尝试
    三、专业学校武术的成效和局限
    四、小结
第五章 民国体育学校中的女子体育专业教育
    一、女子体育专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
        (一) 近代精英阶层对女子体育的提倡
        (二) 女性自觉投入体育事业
    二、女子体育专业教育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 与男性平分秋色的运动健将
        (二) “健康而温柔”的新女性美
    三、女子体育专业的就业情况
        (一) 女性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二) 女性体育从业者受到的束缚
    四、小结
结语:多重视角下的体育史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民国体育学校简称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4)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相关研究
        1.2.4 国外体育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
    1.3 研究依据
        1.3.1.国家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现行的教育课程改革
        1.3.2.从社会需求发展的研究依据
        1.3.3.从体育教育专业单位的特点产生的依据
        1.3.4.从学生的终身培养发展的研究依据
        1.3.5.与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区别的研究依据
    1.4 研究意义
        1.4.1.研究理论意义
        1.4.2.研究实践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和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理论论证法
        2.2.3 专家问卷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的目标和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分析
        3.1.1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的目标和依据分析
        3.1.2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的指导思想分析
        3.1.3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的原则分析
    3.2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分析
        3.2.1 区域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
        3.2.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3.2.3 按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分析
    3.3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分析
        3.3.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规格分析
        3.3.2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目标分析
        3.3.3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方向类目标设置分析
    3.4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课程设置构建
        3.4.1 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3.4.2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体系构建
        3.4.3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总学时数与总学分数分析
        3.4.4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课程结构分析
        3.4.5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课程设置的比例分析
        3.4.6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课程门数分析
        3.4.7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课的开设情况分析
    3.5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措施及思考
        3.5.1 我国五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3.5.2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特色分析
        3.5.3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教学实践环节分析
        3.5.4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培养目标与中、小学师资人才规格分析
        3.5.5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A
附件B

(5)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史学缺失
        1.1.2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教育政策研究
        1.4.2 相关体育政策研究
        1.4.3 国外对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研究
        1.4.4 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学校体育政策相关研究
        1.4.5 对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1.4.6 有关教育政策分类研究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分类的借鉴
        1.4.7 小结及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论域及时空跨度
        1.5.2 概念界定和术语选择
        1.5.3 方法及思路
        1.5.4 关于本研究的历史分期
        1.5.5 本研究所依据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
2 末世初兴: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初露头角(1904-1911)
    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2.1.1 政策环境概述
        2.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2.2 政策文件
    2.3 政策内容:新式教育中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提及
        2.3.1 《钦定学堂章程》的出台与旋即废止
        2.3.2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
    2.4 主要特征及问题
        2.4.1 学校体育政策体系略有雏形
        2.4.2 学校体育政策主题强调建章立制
        2.4.3 清政府学校体育政策颁布机构的单一
        2.4.4 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
        2.4.5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变化无序
        2.4.6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并未有效实施
3 共和风云: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对进展(1912-1949)
    3.1 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3.1.1 政策环境概述
        3.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3.2 政策文件
    3.3 政策内容
        3.3.1 民国前期: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阶段(1912-1927)
        3.3.2 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阶段(1928-1949)
    3.4 主要特征及问题
        3.4.1 立法视角下政策制定初现民主化倾向
        3.4.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的初现
        3.4.3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技术较为规范
        3.4.4 民国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步完备
        3.4.5 学校体育政策内容层次较为清晰
        3.4.6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
        3.4.7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实际可行性存疑
4 计划深痕: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进退反复(1949-1978)
    4.1 政策基础:建国前共产党治理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学校体育政策
        4.1.1 政策环境概述
        4.1.2 政策内容及特点
    4.2 建国初期政策环境
        4.2.1 政策环境概述
        4.2.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4.3 政策文件
    4.4 政策内容
        4.4.1 建国初期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构建和探索(1949-1965)
        4.4.2 “文革”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中断与复苏(1966-1978)
    4.5 主要特征及问题
        4.5.1 形成了苏联模式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4.5.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
        4.5.3 法制化较弱,仅部分政策具备法规属性
        4.5.4 计划色彩浓厚
        4.5.5 问题一: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
        4.5.6 问题二:“大跃进”的政策使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
5 法治宏篇: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逐步振兴到历史辉煌(1979-2014)
    5.1 政策环境
        5.1.1 政策环境概述
        5.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5.2 政策文件
    5.3 政策内容
        5.3.1 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期政策的恢复与转变(1979-1992)
        5.3.2 市场经济确立背景下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辉煌(1993-2014)
    5.4 主要特征及问题
        5.4.1 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法制化程度大幅提升
        5.4.2 学校体育政策涉及范围广泛拓展
        5.4.3 政策质量日益提高
        5.4.4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
        5.4.5 问题一:政策强制性较弱,部分政策尚需完善
        5.4.6 问题二:部分政策重叠与过多,执行出现偏差
6 动因演变:基于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
    6.1 多源流理论对政策变迁的解释逻辑
    6.2 各阶段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演变
        6.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02-1911)
        6.2.2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12-1949)
        6.2.3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49-1978)
        6.2.4 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79-2014)
    6.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认识
        6.3.1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问题源流:客观因素影响显着
        6.3.2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策源流:精英化决策模式占主导地位
        6.3.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治源流: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
        6.3.4 三条源流的关系:互动明显,政治流主导
7 余论:历史变迁对当今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7.1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
    7.2 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
    7.3 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
8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8.1 结论
    8.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民国期间全国性教育、体育会议决议案(1912-1949)
附录 B: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文件(1949-2014)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师资现状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国内有关体育师资方面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比较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3.1.1 体育教师性别比例情况调查
        3.1.2 体育教师的年龄和教龄结构情况调查
        3.1.3 体育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
        3.1.4 体育教师所修专业情况调查
        3.1.5 师生比与教师工作负荷
    3.2 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现状比较分析
        3.2.1 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3.2.2 教学方法运用情况比较分析
        3.2.3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
        3.2.4 体育教师课堂常规遵守的比较分析
        3.2.5 体育教师体育课教学的考核评价比较分析
    3.3 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科研、职后教育及其工作满意度比较分析
        3.3.1 城乡中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比较分析
        3.3.2 城乡中学体育教师科研状况的比较分析
        3.3.3 城乡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状况的的比较分析
        3.3.4 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比较分析
    3.4 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3.4.1 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基本情况的调查
        3.4.2 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体育教育技能的比较分析
        3.4.3 城乡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工作评价方式的比较分析
        3.4.4 影响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积极性与稳定性比较分析
        3.4.5 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对策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7)回归前后香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专家访谈法
        1.3.3 比较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假设
        1.4.3 研究重点
        1.4.4 研究难点
    1.5 题解与说明
        1.5.1 香港
        1.5.2 体育教师教育
        1.5.3 发展研究
        1.5.4 社会需求
        1.5.5 体制
        1.5.6 人才培养模式
        1.5.7 历史分期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师资比较的探讨
        2.1.2 课程比较的探讨
        2.1.3 历史演变的探讨
        2.1.4 发展过程的探讨
        2.1.5 办学特色的探讨
        2.1.6 教育体制的探讨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传统性的研究方向
        2.2.2 行为性的研究方向
        2.2.3 个人性的研究方向
        2.2.4 批判性的研究方向
    2.3 小结
3 香港教师教育的历史考察
    3.1 港英政府时期
        3.1.1 罗富国教育学院
        3.1.2 乡村师范专科学校
        3.1.3 葛量洪教育学院
        3.1.4 柏立基教育学院
        3.1.5 大学的教育院系
    3.2 回归前过渡时期
        3.2.1 香港教育学院
        3.2.2 大学的教育院系
    3.3 回归后特区政府时期
        3.3.1 香港教育学院
        3.3.2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3.3.3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3.3.4 香港浸会大学教育学系
4 香港学校体育发展概况
    4.1 港英政府时期
        4.1.1 香港开埠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4.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六十年代
        4.1.3 七十至八十年代
    4.2 回归前过渡时期
    4.3 回归后特区政府时期
        4.3.1 中小学的一般体育课程
        4.3.2 新高中体育选修科
        4.3.3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
    4.4 小结
5 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形成过程考察
    5.1 港英政府时期
        5.1.1 早期体育教师教育的概况
        5.1.2 师范专科学校的体育选修科
        5.1.3 体育教师证书课程
        5.1.4 体育高级师资训练课程
    5.2 回归前过渡时期
        5.2.1 香港教育学院成立并开办教育证书课程
        5.2.2 香港中文大学首办体育本科学位课程
        5.2.3 香港浸会大学开办体育本科学位课程
    5.3 回归后特区政府时期
        5.3.1 香港体育教师资格的认定
        5.3.2 香港教育学院
        5.3.3 香港中文大学
        5.3.4 香港浸会大学
    5.4 小结
6 社会需求对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影响分析
    6.1 社会需求的因素
        6.1.1 大学体育导师需求的因素
        6.1.2 响应社会问责要求的因素
        6.1.3 影响教师培训数额的因素
        6.1.4 面对社会健康问题的因素
    6.2 回归之后的改变
        6.2.1 去除殖民地政治意识的影响
        6.2.2 推动非本地学历的认可
        6.2.3 持续创新的动力元素
        6.2.4 课程中运动项目的多元化
        6.2.5 对体育教师的观念改变
        6.2.6 体育课时数的局限
    6.3 学位课程的开设
        6.3.1 受到英国本地情况的影响
        6.3.2 开设体育本科欠缺实际需求
        6.3.3 香港中文大学首办体育本科学位课程
        6.3.4 香港浸会大学开办体育本科学位课程
        6.3.5 香港教育学院开设体育本科学位课程
        6.3.6 开设学位课程丰富专业领域
    6.4 体育会考的推行
        6.4.1 提升体育的学科地位
        6.4.2 不容易的考试内容
        6.4.3 需要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
        6.4.4 成绩未能有助于考进大学
        6.4.5 切勿失去体育本身的特点
    6.5 小结
7 体制对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影响分析
    7.1 教师体制的局限
        7.1.1 倒模式的培训现象
        7.1.2 由历史发展而来的单一模式
        7.1.3 提升教师资格的途径
        7.1.4 课程学位化的良好发展
    7.2 政府主导的角色
        7.2.1 环境欠缺调节能力
        7.2.2 人力资源的统筹
        7.2.3 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控制
        7.2.4 院校难以自行个别发展
        7.2.5 开拓健康领域创造需求
    7.3 各校开办的课程
        7.3.1 院校角色明确定位
        7.3.2 课程集中避免竞争
        7.3.3 树立院校不同特色
        7.3.4 良性竞争推动前进
        7.3.5 分散课程推展专业
    7.4 新推学制的配合
        7.4.1 培训名额和内容无须改变
        7.4.2 检视内容确保达到要求水平
        7.4.3 作为大学入学科目得到重视
        7.4.4 由新思维人士推行变革效果才明显
        7.4.5 把握良机改革本科课程
        7.4.6 增加一般体育课程时数
    7.5 小结
8 人才培养模式对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影响分析
    8.1 培养模式的类型
        8.1.1 学位课程取代证书课程
        8.1.2 4+0模式的完整性
        8.1.3 3+1模式富有灵活弹性
        8.1.4 2+2模式增强师资培养效果
        8.1.5 发展多元化模式配合所需
    8.2 协作关系的建立
        8.2.1 学术水平不同协作难成
        8.2.2 学生网络有助建立协作关系
        8.2.3 推动院校合并进程
        8.2.4 多方向的协作关系
        8.2.5 欠缺基本因素难以落实推行
    8.3 课程划分中小学
        8.3.1 政治因素影响开办
        8.3.2 分开模式的理据
        8.3.3 兼备模式的理据
        8.3.4 跨阶段模式的推行
    8.4 小结
9 香港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展望
    9.1 发展过程的困难
        9.1.1 欠缺体育的学者专家
        9.1.2 体育素来不被重视
        9.1.3 与其他学科一起竞争
        9.1.4 名额限制与导师难求
        9.1.5 学术发展和技能学习的平衡
        9.1.6 学生无归属感与学系转变频繁
        9.1.7 欠缺国际视野和科学研究
        9.1.8 因应实际情况保持弹性
    9.2 果效为本的学习
        9.2.1 看重成果的专业学科
        9.2.2 增强共通能力的培养
        9.2.3 组成综合性的评估
        9.2.4 部份成果不可能评估
    9.3 未来发展的方向
        9.3.1 受到杀校问题的困扰
        9.3.2 以人为本的课程内容
        9.3.3 加强实证为本的教学方法
        9.3.4 改善学位教师的编制
        9.3.5 增强体育与健康的相互关系
        9.3.6 增加学校体育教学时数
    9.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8)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师资及其田径能力的现状调查与职后培训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中学体育师资研究现状
        1.2.2 我国中学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现状
        1.2.3 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的田径能力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与本课题有关的概念群
    3.2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设置现状
    3.3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师资的现状
        3.3.1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现状.
        3.3.2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师资结构现状
        3.3.3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工作与生活状况
        3.3.4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3.4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教育现状
        3.4.1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情况
        3.4.2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入职教育情况
        3.4.3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情况
    3.5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田径能力现状
        3.5.1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田径普修课程情况
        3.5.2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选修课程情况
        3.5.3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田径特长项目况
        3.5.4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田径专项培训情况
        3.5.5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田径工作情况
    3.6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与致因分析
        3.6.1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师资存在的问题与致因分析
        3.6.2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致因分析
        3.6.3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田径能力存在的问题与致因分析
    3.7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策研究
        3.7.1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意向调查
        3.7.2 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策思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6 附件
7 致谢
8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9)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二)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案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核心概念及其关系阐释
        (一) 体育教师资格
        (二) 体育教师职业
        (三) 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专业标准
        (四) 体育教师教育
        (五)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国外教师及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第一节 美日两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一、美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二、日本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第二节 其他主要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一、英国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二、澳大利亚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三、新西兰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四、德国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五、荷兰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一、加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化
        二、建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促进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三、建立多维的学校教育标准体系
第二章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体育教师职业的依托——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综略
        二、学校体育的演变及体育教师职业的确立
    第二节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萌生与演进
        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及其缺陷
        二、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
第三章 体育教师专业性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师专业性的基本含义
        一、专业性
        二、教师专业性
        三、体育教师专业性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性的内涵解析
        一、基于非相邻行业的比较——体育教师专业性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二、基于相邻行业的比较——体育教师专业性分析的教育学视角
        三、体育教师的职业职责的特殊性
第四章 体育教师观
    第一节 教师观与体育教师观回溯
        一、教师与体育教师的历史价值
        二、教师观与体育教师观厘析
    第二节 当代体育教师观
        一、师德观
        二、学生观
        三、职责观
        四、素质观
        五、教学观
        六、发展观
第五章 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构建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初步构建的认识论前提
        一、明确对象系统
        二、明确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性质
        三、明确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科学认知
        四、明确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初步构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可操作性原则
        四、普适性原则
        五、发展性原则
    第三节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程序及结果
        一、理论分析
        二、问卷的生成
        三、问卷调查与样本构成
        四、被调查者统计学特征
        五、因子分析及其结果
        六、信度系数
        七、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教育
    第一节 美日两国体育教师教育与专业标准的互动发展
        一、"标准本位"下的美国体育教师教育标准
        二、"标准本位"下的日本的体育教师教育
    第二节 "标准本位"下我国未来体育教师教育发展
        一、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回顾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现状
        三、我国未来体育教师教育展望
结语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学校体育师资培养在二级培养机制取代三级培养机制过程中出现问题
        1.1.2 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知识结构的文献综述
        1.3.2 有关教师知识的文献综述
        1.3.3 有关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文献综述
        1.3.4 有关体育教师培养途径的文献综述
    1.4 概念界定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省小学体育师资情况分析
        3.1.1 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渠道情况分析
        3.1.2 小学专职与兼职体育教师比例情况分析
        3.1.3 小学体育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情况分析
    3.2 南京市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现状分析
        3.2.1 南京市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对普通基础知识重要性认识分析
        3.2.2 南京市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专业知识重要性认识分析
        3.2.3 南京市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重要性认识分析
    3.3 江苏省高职高专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3.3.1 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3.3.2 课程体系比较分析
        3.3.3 主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3.3.4 通识类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3.3.5 综合实践类课程与教育学类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3.3.6 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3.3.7 专业必修课学科与术科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3.4 小学体育教师新培养方案设想
        3.4.1 实现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渠道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向性、培养模式的多样性
        3.4.2 课程体系设置要合理化,需精减学科类课程,丰富通识类、综合实践类、教育学类课程设置
        3.4.3 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小学学校体育的时代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附录1 南京市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现状调查表
附录2 江苏省小学体育现状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21世纪中学体育师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D]. 陈瑞洁.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研究[D]. 甘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D]. 李兆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研究[D]. 姚烨.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7)
  • [5]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D]. 高晓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
  • [6]洛阳市城乡中学体育师资现状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D]. 柴静. 首都体育学院, 2015(07)
  • [7]回归前后香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研究[D]. 刘国安. 武汉体育学院, 2011(12)
  • [8]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师资及其田径能力的现状调查与职后培训对策研究[D]. 王玉忠.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4)
  • [9]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研究[D]. 赵进.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10]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与培养研究[D]. 季从生.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论21世纪中学体育教师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