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全人类分享科学带来的利益(论文文献综述)
王黎明[1](2021)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向》文中指出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所造成的全球生态危机等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问题构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挑战。要解决生态危机,需要世界各国坚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来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要坚持对话协商,排斥生态霸权主义;坚持共建共享,让全人类都能享受到生态福祉;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全人类共同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难题;坚持绿色低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克服生态危机,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解苗苗[2](2021)在《习近平关于网络共享观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
孙姣[3](2021)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文中提出随着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西方经济大步腾飞,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也开始日益紧张。各种生态危机的频频出现使得人类对环境问题不得不加以重视,在这一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转变人类的思维及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思考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对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判,找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从工业文明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困境入手,考察工业文明的兴起、发展和存在的主要弊端,既能够清晰看到工业文明的本质及其在推进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能够清晰看到工业文明行走后的一片荒芜,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接着从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分析入手,阐述生态文明产生的理论来源——中国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生态文明产生的现实背景是国内外频发的生态危机,进而说明生态文明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是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纲领。如上所述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可持续的,那二者到底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我们着重从二者的共同点、区别和联系展开阐述的。共同点在于都注重制度保障、物质成果累积和科技创新,区别在于自然价值观、发展观、科技观和消费观不同,联系在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文明,吸收了工业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一种更适合于人类与地球共生共荣的历史选择。通过对二者辩证关系的深刻梳理,为今后发展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启示。最后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断丰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发展趋势,但改善成效并不稳定。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科技、倡导生态消费——四方面协同发力,以普及生态文明理论、培育生态意识为切入点,从健全生态园区、完善绿色国民经济体系构建上着手,从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注重绿色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着眼于消费模式转变、树立科学消费理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王家曦[4](2021)在《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战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外交所做之比较研究。本文认为,“经济外交”即某一国基于政治考量,透过权力相对关系,将经济工具作为媒介,针对特定的外交战略目标,由施动主体(国家、国家联合、国际组织等)对受动主体(同样为国家、国家联合、国际组织等)策动与控制,以引导或迫使受动主体服从施动主体的政策目标及利益诉求的行为。经济外交有两种形式,即“一国政府或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其二,“一国政府或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本国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中最为典型的两种经济外交,其涉及对象的广泛性、战略目标的多元性、战略手段的丰富性和战略效果的显着性,都为探讨经济外交的性质、作用和意义指明了方向。经济外交实践又作为国际社会体系和权力结构中的能动因素,形成了一个交叉嵌套、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战略交汇与互动,这就为在层次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对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进行比较研究创造了可能性。战后的美日经济外交处在相同或相近的时空背景下,面临共同但有所区别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所关注的即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对机遇和挑战的认知与因应,并尝试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加以探讨。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战后不同阶段中,美日两国进行了哪些经济外交实践?其发展和演变呈现出哪些特点?从理论视角看,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存在哪些联系和区别?形成这些联系和区别的主要动因为何?这些动因又将如何影响美日两国经济外交的决策和实施?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回答,是本文展开研究的主要脉络。通过梳理美日两国经济外交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本文根据战略核心指向的转换与战略的调整和演进,梳理出以下几点研究发现:其一,战后初期是国际经贸新秩序的形成阶段,美日两国由于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权力资源的不同,选择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外交路径。美国通过经济外交塑造了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经贸新秩序,并形成了更加专注于获得并维持经济权力的经济外交路径。而日本则通过积极在东南亚开展经济外交摆脱了战争带来的萧条与停滞,重建了自身的国际形象,并形成了更加专注于获得并扩大经济权利和利益的经济外交路径。其二,进入冷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全球经贸联系的日益紧密,经济外交在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和权重都在持续上升。安全关切也成为经济外交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能源、贸易、高科技产品等涉及国际经贸的议题成为外交战略中安全关切聚焦的重点。在经贸和科技领域拥有压倒性的体量和优势的美日两国,其经济外交中的安全化构建也随之展开。贸易壁垒、贸易保护和经济制裁成为经济外交的新工具,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安全内涵。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国际经贸发展的形式和方向,也对此后两极格局的瓦解和新的全球经贸秩序形成埋下了伏笔。其三,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瓦解释放了压在国际经济贸易头上的安全重负。从20世纪末至今,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国际经贸大繁荣、大发展的催化剂。在进入新的跨越式发展时代后,面对变化了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需要对全球化和区域化这两大趋势做出战略回应。对于美国来说,“其他国家从自由贸易协定中获益过多”被界定为对美国经济安全的威胁。“域外国家”和“亚太地区主要参与者”双重角色之下的美国为了应对此种威胁,确保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便通过经济外交对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这一战略挑战做出了回应。而面对亚太区域的整合和域内国家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日本有以下几个战略主张:第一,以经济为手段建立美国、日本与欧洲三极国际新秩序;第二,加强美日安保及突显自己为西方国家一员,除了运用美日同盟关系与亚太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外,日本也以亚太先进民主化国家自居,主导亚太民主化;认为身为亚太民主国家,必要努力使亚太稳定与和平共存。回顾美日经济外交从形成到发展的整个变迁过程不难发现,经济事务在外交中的地位和权重是持续增加的。作为传统外交和非传统外交相交叉的特殊领域,经济外交是国际关系领域中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对经济外交的既有研究中,经济外交的性质、手段、地位和作用受到较多关注。纵观二战以来的外交史,经济外交的作用不断强化,影响不断外溢,特别是在全球化将全人类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之后,经济外交的更加不可替代。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经济外交倡导的“合作、互惠、共赢”理念并非总能在外交政策中占据主导,甚至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经济外交本身就会成为冲突和对抗的诱因。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入口,如何通过经济外交框架下的合作共赢和包容性增长重建国际社会的领导力和进步主义,经济外交如何在防范和化解冲突风险、拓展人类共同福祉、促进国际经济制度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将是时代留给所有国际事务参与者们共同求索的一道考题。
刘程[5](2021)在《《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起草的纲领。因此,《宣言》中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形成基础、重要的基本内容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等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1917年俄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这让一些放眼世界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党宣言》展示的一系列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成果有其无与伦比的价值,给后来中国革命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内外以及各界学者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重要之作,新中国成立至今,其一直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教材之一,其中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无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还是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始终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要节点,重读《共产党宣言》及相关经典原着,深度挖掘《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渊源,再度梳理《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深刻内涵,同时,阐述了《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在绪论当中介绍了研究背景,阐述了研究意义,综述了业界既有研究成果,明确了撰写思路及其主要方法,梳理了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形成基础。其中包括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两部分,现实基础包括两方面,分别是《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产生之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崛起,理论基础即是在《共产党宣言》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产生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理论方面的准备研究。第三部分是《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原则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第四部分是《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重要价值,研究了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贡献、对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意义以及对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王瑞,王贤斌[6](2021)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疫情治理机制创新》文中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卫生治理难题,考验着当下全球性疫情治理机制。在疫情治理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出现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理念为全球疫情治理开具了一味良方,即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它将人类当前疾病的医治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把全世界的人联合了起来,团结协作共同应对重大疫情,使人类更健康地生活着。当前西方倡导的疫情治理理念使全球疫情治理机制无以为继,难以有效阻止疫情的蔓延,相反中国秉承的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已经成功遏止了疫情的全国性传播,并及时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医疗卫生公共产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既会扭转当前人类疫情治理的被动局面,也会激发人类对未来传染病治理的集体安全意识,并对后疫情时代人类卫生健康及全球事务治理格局的重新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马萍[7](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战争遗产与和平建设》文中指出战争遗产多被与和平建设关联起来加以理解,其内涵因之发生转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和平不再被仅仅理解为没有战争,更是一种利益共同体意义上的建构模式,相应地,对战争遗产价值的理解也更加丰富多元,战争遗产在当下和平建设中的实践方式实现了包含宣扬和平潜能、传递和平智慧、培育反思精神、传授和平技能等方面的创新。新语境下的中国战争遗产在今天的积极和平建设中格外具有力量和优势。它将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出更多的和平智慧,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聪宇[8](2020)在《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要宏图被相继提出并不断完善,彰显着我国对网络空间治理与发展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的网络空间仍旧充满着冲突与不平衡。习近平基于时代发展条件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相关重要论述,其中既包含着深度的理论分析、又体现着生动的实践指导,回应了新时代网络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和机遇的现实需要。不仅有利于指引我国网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对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四项原则”与“五点主张”是切实可行的,内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打造维护以及网络强国目标的更好实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展示着我国心系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问题的大国责任感,体现着我国的治理智慧。因此,论文以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介绍,首先是通过对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的梳理引出论文研究的开端;其次是通过对习近平这一论述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述评,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再者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体思路与使用到的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论文研究所遇到的重难点与可能形成的创新点。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形成理路。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所包含的关于共同体的三种形态为起点,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发展,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三者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第三章是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内涵特质。先是对网络空间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进行解析,接着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其主要内容,即:核心技术是关键命门、安全有序是重要保障、平等尊重是基本导向、普惠共赢是价值目标、开放合作是实施途径,最后分析了论述的四种理论特质。第四章是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国内方面,这一论述有利于更好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网络强国目标的更好实现;国际方面,这一论述有利于促进世界优秀文明交流互鉴、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思路、为网络网络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第五章则是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探析。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多方参与、共同合作为主要逻辑,通过缩小数字鸿沟、打造互联互通的网络设施共同体,维护网络安全、打造清朗和谐的网络安全共同体,推动产业合作、打造合作共赢的网络经济共同体,增进优秀文明交流、打造兼收并蓄的网络文化共同体,提升互联网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治理共同体。
高雯雯[9](2020)在《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法律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海洋资源神秘而丰富,物种庞大,且商业价值和科研价值巨大,我国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海洋大国,必须重视对海洋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目前,国家主权范围内的海域资源都被各个国家所管控和利用,但国家管辖范围外的海域遗传资源可能比较陌生,随着国际社会围绕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议题越发深挖和重视,加之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价值巨大,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争夺该海域中微生物遗传资源,对其获取和后续的利益分享成为海洋法领域讨论不可忽视的热点。由于国家管辖外海域的遗传资源的法律属性无法确定下来,各国争论不休,尚无有关的直接国际法律制度有所规定,因此目前对于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开发管理是一个无序的灰色地带。其中《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的第三个执行协定的谈论热点就是围绕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如何公平地惠益分享。目前现有的国际法律规制的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是属于国家管辖范围内的,然而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应该考虑到利益的平衡。本文通过研究比较目前国际上现有的关于惠益分享机制,并适当结合知识产权制度,进而能对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机制从法律层面上提出更合理的方案对策。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国家管辖外海域的遗传资源的定义、范围等概念的阐述。从海洋法角度介绍国家管辖外海域的范围,以及遗传资源的概念,溯源梳理惠益分享的内涵界定,另外分析国家管辖外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的必要性。第二章梳理现有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惠益分享规定的国际法律公约,以及分析对于适用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借鉴意义与局限之处,梳理规定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机制的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国际条约,从中总结对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制度的借鉴的地方,提出结合知识产权制度的合理有利规则完善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机制。第三章通过阐述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惠益分享机制的可适用性、优势及关联,提出具体完善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惠益分享机制的措施,如从明确惠益分享的内容、提高来源披露条件和建立公共数据库等建议措施设置,更有利于构建合理公平的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惠益机制。第四章立足中国视角,主要提出我国对于在惠益分享制度的立场对策。结合目前BBNJ谈判进程,坚定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法律属性,加大我国在国际海洋法领域的法学研究和科研,建设符合人类共同体原则下的海洋布局策略。我国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未来在海洋议题的事务中更要发挥话语权和主动性。
陶媛媛[10](2020)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下的惠益分享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资源的勘探开发及利益分享问题是目前国际上的热点话题之一,尤其是利益分享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分歧点。发达国家试图凭借强大的资金及技术力量在“区域”占据资源开发的最大化利益,这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就规定对“区域”及其资源适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区域”资源归全人类共同所有,设立海管局,赋予国家海底海管局代表全人类管理并控制“区域”的资源活动,从公约的规定来看,该资源仅仅指矿产资源。目前,对“区域”资源的探索路程正从勘探阶段向开发阶段转化,开发利益的分享成为一个难题,如何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下公平公正地进行惠益分享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在就《“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草案》征集评论意见,其中一项就是关于“惠益分享”是否纳入草案中,在各国产生了激烈地争议,各国态度不一。因此,对惠益分享制度的研究存在着必要性。本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对“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惠益分享进行一个概述,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出发,介绍其发展历程,从而引出作为其中心内容的惠益分享,介绍惠益分享概念的界定和惠益分享的具体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惠益分享”之间的关系,阐述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执行协定》中,惠益分享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下的地位,推测“开采规章”中惠益分享的地位。第三部分是针对惠益分享主体的分析,包括资源的开发主体、资源的监管主体和利益的惠益主体,分析这些主体的现状及一些完善的措施。第四部分是惠益分享制度的模式研究。结合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惠益分享模式,分析这些模式在“区域”惠益分享适用的可能性,从中获取一些经验,构建“区域”惠益分享模式。第五部分根据本文的分析,介绍惠益分享制度的一个发展前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作为在“区域”拥有矿区最多的国家,面对惠益分享制度发展现状,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如何参与到“区域”惠益分享制度的制定中。
二、让全人类分享科学带来的利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全人类分享科学带来的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文明的代价 |
二、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
(一)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剧了对自然的剥削 |
(三)后发国家对现代化的片面理解也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 |
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认识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 |
(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二)工业文明的思维方法无益于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 |
(三)工业文明无法解决人类整体利益与国家、民族、个人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
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路径 |
(一)坚持对话协商,排斥生态霸权主义 |
(二)坚持共建共享,让全人类都能享受到生态福祉 |
(三)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全人类共同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难题 |
(四)坚持绿色低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
(3)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研究概况 |
(二)关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研究的几个具体问题 |
(三)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主要内容与构架 |
(一)主要内容 |
(二)基本构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一部分 工业文明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困境 |
一、工业文明的兴起 |
(一)工业文明的本质 |
(二)工业文明的历史起点——英国工业革命 |
(三)工业革命在世界兴起的历史条件 |
二、工业文明的发展 |
(一)工业文明在西方的发展 |
(二)工业文明在我国的发展 |
三、工业文明的痼疾 |
(一)人类中心主义盛行 |
(二)公众陷入消费主义泥潭 |
(三)经济增长至上 |
第二部分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分析 |
一、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
(一)本来基因: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
(二)原来基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三)外来坐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生态文明产生的现实分析 |
(一)全球生态状况 |
(二)我国生态状况 |
三、生态文明产生的时代意义 |
(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发展 |
(二)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行动纲领 |
(三)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中国方案 |
第三部分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 |
一、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共同点 |
(一)注重制度保障 |
(二)强调物质成果累积 |
(三)重视科技创新 |
二、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联系 |
(一)工业文明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
(二)工业文明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三)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 |
三、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区别 |
(一)机械论价值观与有机论自然观 |
(二)经济增长观与科学发展观 |
(三)征服型科技观与和谐型科技观 |
(四)消费主义消费观与生态消费观 |
第四部分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辩证关系的当代启示 |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一)普及生态文明理论 |
(二)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
(三)拓宽公众参与平台 |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 |
(一)建设生态工业园 |
(二)健全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
(三)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三、发展生态科技 |
(一)确立生态科技价值观 |
(二)践行生态科技发展原则 |
(三)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 |
四、倡导生态消费 |
(一)政府引导消费模式转变 |
(二)企业树立环保和责任意识 |
(三)大众树立科学消费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内容与章节设置 |
第一章 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的理论工具与研究路径 |
第一节 主要理论工具:新现实主义与权力转移理论 |
第二节 研究路径:战后美日经济外交的发展阶段的总结及比较 |
第二章 “权力”与“权利”之辩:美日经济外交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战后初期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 |
第二节 案例分析:战后初期美日经济外交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比较研究:美日经济外交的路径选择 |
第三章 “安全化”:冷战背景下美日经济外交的演化 |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冷战中美日经济外交的“安全化”进程 |
第二节 案例分析:美日经济外交“安全化”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比较研究:美日经济外交对“安全化”的认知与回应 |
第四章 机遇、挑战与回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区域整合与美日经济外交 |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区域经贸整合与美日经济外交 |
第二节 案例分析:美日经济外交的“重新校准” |
第三节 比较研究:亚太区域经贸整合中的机遇、挑战与美日经济外交的回应 |
结论 |
研究发现 |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5)《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写作思路和方法 |
一、写作思路 |
二、写作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形成基础 |
第一节 现实基础 |
一、社会背景 |
二、阶级基础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对无产阶级斗争根源的研究 |
二、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研究 |
三、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研究 |
第二章 《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
一、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
二、以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
第二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 |
一、共产党的最近目的 |
二、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原则 |
一、把当前斗争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的策略 |
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
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策略 |
四、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区分又结合的策略 |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 |
一、阶级性 |
二、先进性 |
三、革命性 |
四、国际性 |
五、科学性 |
第三章 《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重要价值 |
第一节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贡献 |
一、理论贡献 |
二、实践武器 |
第二节 对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意义 |
一、指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
二、指导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
三、筑牢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第三节 对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
一、有利于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发展 |
二、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
三、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疫情治理机制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疫情治理机制的耦合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研究现状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疫情治理机制的理论创新 |
(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内涵 |
二、对全球疫情治理机制的评估和反思 |
(一)对疫情防控措施的偏见削弱了国际社会采取有效行动的政治意愿 |
1. 基于政治制度的偏见 |
2. 基于国别和种族的偏见 |
(二)现存全球疫情防控的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不足影响其运行成果 |
1. 应对疫情缺乏协调统一性 |
2. 疫情治理的执行权力出现真空 |
(三)一些国家的狭隘利益诉求导致全球疫情防控的态势日趋严峻 |
1. 经济发展的利益诉求 |
2. 掌控意识形态的利益诉求 |
3. 执政集团的政治诉求 |
三、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中国促进全球疫情治理机制创新的重要贡献 |
(一)为全球疫情治理提供重要的支持 |
1. 分享疫情治理的重要数据和宝贵经验 |
2. 提供疫情治理的必要物资 |
3. 提供疫情治理的人员和科技支持 |
(二)为全球疫情治理注入新的动力 |
1. 提供疫情治理的中国方案 |
2. 彰显了中国疫情治理的制度优势 |
3. 形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
(三)促成疫情治理领域的新合作 |
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疫情治理机制创新的时代展望 |
(一)形成人类卫生健康共治的全球意识 |
(二)推动世界性健康应急治理机制的建构 |
(三)拓宽人类合作治理全球事务的实践路径 |
(7)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战争遗产与和平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争遗产”概念与内涵的演变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积极和平观” |
三新语境下战争遗产“和平价值”的转向 |
四战争遗产在和平建设中的实践路径 |
(一)加强和平信息的挖掘,宣扬和平潜能 |
(二)构筑交流互动空间,传递和平智慧 |
(三)融入多元观点,培育反思精神 |
(四)提升共情能力,传授和平技能 |
五中国战争遗产在和平建设中的角色再定位 |
(8)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形成理路 |
第一节 理论溯源: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 |
一、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
二、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虚假的共同体” |
三、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真正的共同体” |
第二节 当代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全球化时代为背景 |
二、以中国优秀传统“和”文化为重要理论借鉴 |
三、从“真正的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三节 网络延伸: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一、以变化发展的全球网络空间为背景 |
二、以习近平工作实践经历为影响因素 |
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内涵特质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概念解析 |
一、网络空间的概念解析 |
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解析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
一、核心技术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命门 |
二、安全有序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
三、平等尊重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导向 |
四、开放合作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施途径 |
五、普惠共赢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
一、历史的继承性与时代的创新性相统一 |
二、理论的前瞻性与实践的现实性相统一 |
三、立场的人民性与发展的目的性相统一 |
四、对外的开放性与对内的自主性相统一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中国价值 |
一、有利于更好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有利于助推我国网络强国目标的更好实现 |
三、有利于促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世界价值 |
一、有利于促进世界优秀文明交流互鉴 |
二、有利于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三、有利于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思路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路径探析 |
第一节 缩小数字鸿沟,打造互联互通的网络设施共同体 |
一、加大对落后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
二、推动5G等新技术发展下的设施合作建设,实现设施优化升级 |
第二节 维护网络安全,打造清朗和谐的网络安全共同体 |
一、完善网络空间立法执法,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
二、发挥道德伦理引导作用,规范网络主体行为 |
第三节 推动产业合作,打造合作共赢的网络经济共同体 |
一、促进全球数字经贸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
二、推动完善数字经贸规则,确保公正有序 |
第四节 增进优秀文明交流,打造兼收并蓄的网络文化共同体 |
一、筑牢根基,增强我国网络文化自信 |
二、取长补短,推动优秀文明交流互鉴 |
第五节 提升互联网治理水平,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网络治理共同体 |
一、深化各主体务实合作,推动网络空间协同治理 |
二、完善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规则,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9)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文章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概述 |
第一节 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产资源的内涵 |
一、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概念 |
二、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特征 |
第二节 惠益分享机制的内涵概述 |
一、“惠益分享”的界定 |
二、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的必要性 |
(一)平衡各方的机制选择 |
(二)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法律地位之争的切入点 |
(三)最大程度地保护海洋遗传资源的可持续性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现有国际法律依据 |
第一节 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现有规定及局限 |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之局限性 |
二、《生物多样性公约》有关规定之局限性 |
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相关规定之局限性 |
第二节 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制度的国际法依据 |
一、《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的惠益分享规定 |
二、《名古屋议定书》的惠益分享规定 |
三、《粮农条约》的惠益分享规定 |
四、《波恩准则》的惠益分享规定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惠益分享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的制度选择 |
一、知识产权制度的可适用性 |
二、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优势 |
第二节 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惠益分享制度的法律依据 |
一、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产生更大的惠益 |
二、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本质为智力成果 |
三、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专利时效有利于真正实现惠益分享 |
四、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惠益分享制度现有国际法规定 |
第三节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下的惠益分享规定 |
一、明确惠益分享类型 |
(一)技术分享 |
(二)提高国家能力 |
二、落实来源披露制度 |
(一)明确披露的启动条件 |
(二)来源披露的范围 |
三、建立共享信托基金和共享数据库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在海洋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方面的立场与对策 |
第一节 兼顾“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立场 |
一、我国海洋资源勘探水平优势不足 |
二、有利于实现海洋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第二节 加强海洋遗传资源的法学和技术研究 |
一、加强关于海洋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的法律研究 |
二、加大对海洋遗传资源的科研投入 |
三、提升主导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
第三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10)“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下的惠益分享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与惠益分享基本理论 |
1.1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相关理论 |
1.1.1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发展历程 |
1.1.2 各国对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态度 |
1.1.3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内容 |
1.2 惠益分享制度的内容 |
1.2.1 惠益分享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2 惠益分享制度的具体内容 |
1.3 惠益分享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下惠益分享制度的地位分析 |
2.1 惠益分享和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关系 |
2.2 惠益分享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下的地位 |
2.2.1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地位 |
2.2.2 在《执行协定》的地位 |
2.2.3 在“开采规章”的地位 |
第3章 惠益分享制度的主体分析 |
3.1 资源勘探开发主体 |
3.1.1 承包者 |
3.1.2 企业部 |
3.2 资源活动监管主体 |
3.3 开发利益分享主体 |
3.3.1 当代人与后代人代际利益的平衡 |
3.3.2 全人类和开发者商业利益协调问题 |
第4章 惠益分享制度的模式分析 |
4.1 国际现有的惠益分享制度的模式及借鉴性分析 |
4.1.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2条的规定 |
4.1.2 《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波恩准则》的规定 |
4.1.3 《名古屋议定书》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的规定 |
4.2 构建“区域”惠益分享制度的模式建议 |
4.2.1 探索合同和立法相结合模式 |
4.2.2 构建货币和非货币相统一模式 |
第5章 惠益分享制度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策略 |
5.1 惠益分享制度的发展前景 |
5.2 中国应采取的策略 |
5.2.1 助推公平完善的惠益分享模式形成 |
5.2.2 完善国内有关“区域”立法 |
5.2.3 参与并主导相关国际法规的制定 |
5.2.4 协调国际关系,加强国际合作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让全人类分享科学带来的利益(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向[J]. 王黎明.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5)
- [2]习近平关于网络共享观重要论述研究[D]. 解苗苗.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D]. 孙姣.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2)
- [4]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D]. 王家曦. 外交学院, 2021(11)
- [5]《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研究[D]. 刘程. 喀什大学, 2021(07)
- [6]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疫情治理机制创新[J]. 王瑞,王贤斌. 理论建设, 2021(02)
- [7]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战争遗产与和平建设[J]. 马萍. 遗产, 2020(02)
- [8]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D]. 刘聪宇.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9]国家管辖外海域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法律机制研究[D]. 高雯雯.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10]“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下的惠益分享制度研究[D]. 陶媛媛. 南昌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