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办二级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蕊[1](2020)在《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经济全面调整转型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作为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独立学院也应按照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完成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任务。A独立学院是云南省7所独立学院之一,其自身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本文以A独立学院为研究样本,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分析法对学校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A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战略。本文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高校战略管理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竞争和行业环境。通过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了解A独立学院的竞争态势,掌握外部环境带给A独立学院的机会与挑战;通过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等要素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内部环境,总结了A独立学院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运用SWOT分析法对A独立学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出影响A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为A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目标指出方向。笔者参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成功案例,总结出A独立学院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明确A独立学院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后,笔者重点从职能层角度做出了A独立学院的转型战略选择,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实施路径。
任海宏[2](2020)在《SXA学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民办学院由社会力量兴办,完善了高校在教育服务中的供给,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办学条件资源有限,这就使民办学院能够精细预算指标,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能健康地进行滚动发展,在具体的预算管理中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本文基于这一点,以SXA民办学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针对该学院的预算管理体系问题展开研究,同时,结合预算管理的相关的理论对SXA民办学院预算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归纳总结了SXA民办学院预算管理的问题主要是:组织机构范围界定不清晰;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人员专业不足;预算执行效率低、随意性强;信息不对称,未形成预算指导核算的意识;监督机制流于形式,奖惩机制缺失。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预算管理水平不高、评估编制不科学、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不够、预算信息沟通不及时、预算监督力度薄弱。最后,本文针对SXA民办学院预算管理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组织机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考核等五个方面。同时以SXA民办学院支出管理为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且提出了保障性的措施,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SXA民办学院的预算管理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使得学校的资源能够合理分配,改善收入来源渠道的局限性,企业家们迫切需求根据学院的特点,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规划,针对民办学院的自身教育资源建立一套适合其发展的预算体系。同时也希望通过文本的研究能为SXA民办学院解决现有预算体系的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民办院校预算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许浙川[3](2020)在《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指出在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重要取向的当下,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依然是当前中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确定了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纵观以往学前教育普及研究多是从某一侧面进行切入或研究某一主体在其中的作用,缺乏对学前教育普及问题的整体性关照。本研究所提出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便是以一种生态性的视角来整体分析学前教育普及的道路选择问题。在微观研究盛行的时代,适当的中宏观研究实属必要。本研究围绕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应答而展开,寻求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之道,以达到推进学前教育普及的目的。论文整体分为导言、正文(六章)和结语三大部分。导言部分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并围绕着承载力、教育资源承载力、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三个概念对以往研究做出梳理与述评。第一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本章在对承载力历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学前教育现实,提出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现实样态、总体特征等进行了深度解构与阐述,为后续论文的展开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该章还对支撑承载力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二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循迹。本章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即快速恢复期(1979-1992)、持续徘徊期(1993-2009)、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追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经验启迪。第三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本章以历史背景和园长的访谈资料作为基础,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作为问题分析的框架,具体呈现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情境弹性力方面存在区域供能低下和赋权不足的困境;在资源基础力方面存在资源区域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困境;在管理形塑力方面存在管理缺位、信息时滞和激励阙如的困境。第四章是以静态关照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静态关照的核心便是深入挖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静态形态,以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指标建设过程采用了三种方法,即用文本分析法从39份政策文件中提取承载力的相关要素;用德尔菲法对所提取的要素及其指标话语表达进行专家判断并生成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生成承载力指数以展示一种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省级数据测量,我们发现我国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逐步从阶梯状分布转变为“中部塌陷”的状态,东部保持领先优势、西部强势崛起、中部发展滞后。第五章是以动态把握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动态把握的核心便是系统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形态,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同时,文章详细解析了平衡机制内部的驱动系统、承压系统和响应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明确高效运行的平衡机制应该具有螺旋上升的线路地图、激励相容的主体关系、信息通畅的系统网络和制度明晰的系统结构。第六章是基于静态关照与动态把握,以及国际经验参考的背景下生成本土的具体行动策略。本章首先扩展了研究的国际视野,选择了两个具有不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的西方大国(即美国和英国)作为国际经验参考。其次基于前述分析,从理念之维、制度之维、工具之维提出具体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在理念层面,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的理念;在制度层面,需要改革学前教育供给与管理制度;在工具层面,需要组建承载力数据系统和专业评价机构。结语是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未来展望。此部分通过对前述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总结,阐述了承载力所应具有的三重向度,即内含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内置生态型思维的把握方式、内生承载力测量的评价工具,为未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合理取向。
刘学民[4](2020)在《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满足了不同人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为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办高等教育也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主体定位不明、法人属性不清、办学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民办高校身份模糊问题,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规定,也即是将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分类管理政策的出台解决民办高校身份认同等问题,新政策给予了民办高校尤其是营利性民办高校更多自主决策权,调动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但是,分类管理政策推行也给营利性民办高校带来了之前并未遇到的风险,在这些风险中,值得关注的有五大风险,它们分别是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办学质量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生源市场风险、办学市场风险、就业市场风险)等。如果无法妥善地处理和应对这些风险,这些风险极大概率会演变成危机,甚至会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综合运用教育经济学、投资学、风险管理学、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理论与方法,分别从管理决策、财务、办学质量、政策法规、市场五个角度,系统而又细致地分析了分类管理后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研究结果如下:(1)详细梳理了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内容及分类管理后民办高校经营方向选择。首先,详细阐述了分类管理政策的部署和推进过程,对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内容,特别是分类管理下营利性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的不同,展开详细深入分析。同时,进一步提炼出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独特性。其次,采用访谈形式对国内50多所民办高校负责人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和掌握这些民办高校的办学选择倾向。最终发现在接受访谈的50多位民办高校负责人中,有30位表示其所在学校目前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但并未进行明确登记。同时,通过50多位负责人的阐述和资料收集,对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为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环境分析提供更加科学的借鉴。(2)梳理并提炼了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经营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动因。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分类管理具体规定,同时结合现实民办高等院校管理内容,梳理并提炼了分类管理条件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法规风险、管理决策风险、办学质量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这五大风险。且这五类风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忽视其中任何一类风险都可能催生其他风险恶化,进而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对并处理这些风险时应当统筹、系统的考量而不能遗漏其中任何一项。在对相关风险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深入分析,这也为处理这些风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以上五种管理风险的重要性和差异程度。虽然以上五种风险对于分类管理条件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常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各个风险重要性程度并不一致,若对这些风险进行同等管理显然效率较低。因此,在有限管理资源条件限制下,应当针对不同重要性程度的风险进行分类才能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基于此,以接受访谈中30所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的民办高校相关数据为例,对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展开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并充分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各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众多因素进行归类,同时又进一步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主要因素,为后期的风险防控提供基础。(4)结合国外民办高校风险管理经验及国内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三维、六位、一体”的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如何妥善应对以上风险是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所以在前文梳理风险类型、风险成因、确定风险重要性程度的基础上,在充分借鉴国外高等教育风险防控和教学质量保障成功经验的条件下,本文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提出了“三维、六位、一体”的管理风险防控体系,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后风险防控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国内其他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提供参考。并以进行实际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设计,以从教学质量角度降低办学风险。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将风险防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分类管理实施后的民办高校管理中,充分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问题。第二,对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类型及成因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第三,以现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的30所民办高校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0所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各类型风险以及综合风险展开实证评估。第四,创造性的提出了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机制,即“三维六位一体”的风险防控机制,为我国民办高校风险防控提供借鉴。
刘振红[5](2019)在《高校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 ——以TJBD为例》文中认为国内独立学院最初来源于公立高等学校内部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由于原有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国民对高等教育的极大需求,因而公立高等学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迅速发展起来。针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规范问题,教育部于2003年发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由此,独立学院正式诞生。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相比,由于存在办学时间短等问题,独立学院自身也存在着不足与短板,面对外部众多的竞争和威胁,如何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对独立学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以TJBD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战略分析工具对学院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竞争性的发展战略,以使学院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战略性成长。研究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TJBD独立学院为例,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并说明了论文的预期成果和创新点。第二章为文献回顾与综述。主要对企业战略的基本理论、战略环境评价的基本方法等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国内外高校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现状。第三章为TJBD战略环境分析。主要运用宏观环境分析法、行业环境分析法对TJBD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资源和能力两个方面对其内部环境进行分析。第四章为TJBD SWOT分析结论。在TJBD战略环境分析基础上,总结TJBD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并运用SWOT矩阵模型提炼出SO、ST、WO、WT四种战略方案。第五章为TJBD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途径。通过对四种战略方案的比较分析,选择出适合TJBD的发展战略为以增长型为主的混合型战略,并明确具体的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第六章为TJBD战略保障措施。为确保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出具体的战略保障措施。包括完善战略体系、做好战略发动、加强战略执行和强化战略控制。第七章为总结与展望。对本论文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并说明不足与今后应该注意的方面。本文通过对发展战略理论的深入研究,运用战略分析工具,对TJBD独立学院具体发展战略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开拓了战略管理理论的运用领域。同时,供独立学院借鉴的发展战略案例较少,本文对TJBD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同类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陈沛酉[6](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陈春梅[7](2019)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民营资本,充分发挥公私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势,从而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随着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公办高职习惯了“养尊处优”且担心与民营企业合作有损公益形象或导致国有资本流失,而民办高职由于被视为“二等公民”难以吸引优秀企业合作,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是否可以探索一种新的办学体制以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不同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201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鼓励各类办学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办学,并明确指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从而拉开了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序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指由来自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以多种要素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具有多元产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且不同产权主体共同治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特点。国务院倡导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旨在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案例院校的调研,梳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现状并着重探究其内部治理。相比于国外,当前我国关于公私合作办学的实践较少,相关研究也有限。研究中选取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机构——社区学院(大都会学院)和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戴维瑞教育集团和阿波罗教育集团)的典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以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研究发现:社区学院的公私合作不涉及产权。各方通过签订协议保护举办者权益;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为了人才培养愿意大力投入办学。研究还发现,大型营利性教育集团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相对完善。董事会是集团实现内部治理的载体,因此必须强调董事成员构成的科学性,包括董事成员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多样化,且独立董事和女性董事应占一定比例。为了保障机构规范、有序运行,这些机构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运行保障制度。与国外公私合作办学不同,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涉及产权问题,且产权结构影响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然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权大小与话语权大小不一定呈正相关。政府的产权占比可能很小,但却拥有较大话语权。因此,不能完全套用经济的产权逻辑分析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类似,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在于构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教育组织,高职院校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其内部治理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应借鉴现代大学制度;与此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其内部治理又应借鉴现代公司治理的合理内核。本研究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分析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环境。与此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其内部治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明确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和法人属性、保护各举办方的合法权益并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第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提高董事会(理事会)及监事会成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董事(理事)成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且来自法律、财务、会计、管理及教育等多种职业背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校友、教师、学生、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并实行监督权。此外,应增加独立董事(理事)和独立监事的比例。其次,职业校长(院长)由董事会(理事会)聘任,并实行任职回避制度。且职业校长(院长)的激励方式应多元化。还要正确处理董事会(理事会)、职业校长(院长)、党委及监事会等之间的关系;第三,制定、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以推动高职院校实现依法依规治校、治学。今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制衡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当然,对这种新的办学体制的探索,一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如独立法人的问题、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高职院校在后续的改革探索中,由学者进一步跟踪研究。
李平[8](2019)在《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成效与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独立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组织,其之所以能够迅速壮大,与母体高校为之提供了优质的品牌、成熟的教育教学管理优势、专业支持、雄厚的师资力量等无形资产密不可分。但随着独立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原本与母体高校相互依赖的模式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出台政策,引导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脱钩”,转设为普通的民办本科院校。然而,“转设”就意味着失去母体高校提供的强力支持,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因此,独立院校转设之后如何健康发展,如何摆脱对母体高校的依赖惯性,实施转变策略,便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背景介绍。一方面,本文系统梳理了与独立学院转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从宏观上对转设前独立学院与主要外部组织的关系即独立学院转设前与母体高校、政府以及投资方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独立学院转设前的资源依赖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第三部分,四川省独立院校的转设情况。四川省独立学院长期稳定发展,转设工作已取得一些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即从整体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四川独立院校的转设进程仍然较慢,多所院校仍处于想转而未转的观望状态。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对四所转设成功的独立学院的相关管理者进行了访谈,并将访谈内容详细列于文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四川省独立院校转设情况进行了探索。第四部分,独立学院转设之后的成效。总结访谈并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本研究认为,这些独立学院转设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办学规模明显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专业设置更具特色;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逐步建立起独立于母体高校的教师队伍;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第五部分,独立学院转设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生源质量有待提升等。第六部分,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独立学院转设后的转变战略。首先介绍了转设给独立学院带来的资源变化;其次写了独立学院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作出的战略调整;最后介绍了独立学院为实现更好的发展,揭晓资源依赖,应整合内外部资源,促进良性竞争。最后一部分,总结与展望。独立学院转设之后,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独立学院的发展除了需要自身努力外,更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要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实现资源整合,需要政府、社会和独立学院共同努力。独立学院自诞生以来也不过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转设之后的发展时间更短,所以一切都还是新的,一切都还处于发展之中,有着无限可能。
姚环[9](2019)在《独立学院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N大学独立学院为例》文中提出独立学院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创新教育体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独立学院办学主体不明,产权关系不清,无法按时完成教育部“26号令”所要求的独立转设。因此,研究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独立学院顺利转设,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有序地发展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它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高等教育研究,也为我国独立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能更好地指导独立学院的办学实践。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研究政府在独立学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梳理并分析了独立学院发展的历程、特点和发展意义;主要以N大学独立学院为研究个案,结合该学院的创办过程、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从公共管理的理论视角来分析政府在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政府积极推动了独立学院的成立;提供了土地、财政和政策支持;监管着独立学院的办学秩序,在独立学院的转设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政府对独立学院这种办学模式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在促进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政策法规、监管、支助与扶持几方面分析了其作用发挥不到位的原因;最后从完善法规与政策、加强管理与监督、加大办学资源支持力度3个方面提出加强政府作用的对策建议,以促进独立学院更健康持续地发展。
徐程旭[10](2018)在《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持民办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其社会基础更加坚固,认可度、办学规模和学费标准等均不断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产业变得越来越复杂,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风险也相应增大。内部控制是民办高校的一项管理活动,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实现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其综合办学实力,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内部控制体系至关重要。本文以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为研究对象,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哈尔滨石油学院工作实际,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规范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等方法,围绕内部控制的五个基本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通过对学校内部控制现状的系统分析,找出学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控制环境缺陷、办学风险较大、控制活动不规范、信息沟通不畅、内部监督薄弱等,进而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外部监管力量缺失、民办高校属性的尴尬处境,以及举办者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优化控制环境、加强风险防范、规划控制活动、强化信息沟通、完善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加强学校内部控制的对策。为使对策得以顺利实施,提出了四条保障措施,即学校领导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学校全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积极参与、内部机构及人员职责权限的有效约束、应充分权衡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对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的研究,为其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有助于学校依法依规办学、财产物资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管理效率效果、实现办学战略目标,并为其他同类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经验。
二、民办二级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办二级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历程及转型背景 |
二、A独立学院转型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独立学院 |
二、战略 |
三、战略管理 |
四、应用型大学 |
第二节 高校战略管理理论 |
一、高等学校战略管理涵义 |
二、高等学校战略管理基本特点 |
三、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主要构成 |
四、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类型 |
五、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过程 |
第三节 理论回顾 |
一、PEST分析 |
二、SWOT分析 |
三、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四、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三章 A独立学院发展情况分析 |
第一节 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
二、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
第二节 A独立学院基本情况 |
第三节 A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产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
三、市场环境分析 |
第四节 A独立学院的内部环境分析 |
一、资源分析 |
二、能力分析 |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四章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分析 |
第一节 A独立学院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一、主观必要性分析 |
二、客观必要性分析 |
第二节 A独立学院转型SWOT分析 |
一、优势因素分析 |
二、劣势因素分析 |
三、机会因素分析 |
四、威胁因素分析 |
第三节 A独立学院SWOT战略分析 |
一、SO战略 |
二、WO战略 |
三、ST战略 |
四、WT战略 |
第四节 A独立学院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一、A独立学院的利益相关者识别 |
二、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
三、预期型利益相关者 |
四、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
第五节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启示 |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进程 |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特点 |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经验总结 |
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对我国独立学院转型的启示 |
第五章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思路 |
第一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定位 |
一、战略思想 |
二、战略方向 |
三、战略目标 |
四、战略任务 |
第二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选择 |
一、财务成本控制策略 |
二、人才强校强教策略 |
三、目标生源细分策略 |
四、课程开发市场化策略 |
五、后勤管理精细化策略 |
第三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实施路径 |
一、治理管理方面 |
二、教育教学方面 |
三、师资建设方面 |
四、招生市场方面 |
五、财物资源方面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SXA学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学院预算管理概念 |
2.2 学院预算管理体系 |
2.2.1 预算编制的原则 |
2.2.2 预算编制的程序 |
2.2.3 预算项目的类型 |
2.2.4 预算编制的方法 |
2.2.5 预算管理的内容 |
2.3 预算管理成熟度模型理论 |
2.4 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
2.4.1 预算管理理论 |
2.4.2 全面预算概述 |
第三章 SXA学院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XA学院预算管理现状 |
3.1.1 SXA学院概况 |
3.1.2 SXA学院组织机构 |
3.1.3 SXA学院预算编制 |
3.1.4 SXA学院预算的编制程序 |
3.1.5 SXA学院预算执行 |
3.1.6 SXA学院预算考评 |
3.2 SXA学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SXA学院预算管理体系成熟度分析 |
3.2.2 SXA学院预算管理体系分析 |
3.2.3 SXA学院预算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 SXA学院预算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预算管理水平不高 |
3.3.2 评估编制不科学 |
3.3.3 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
3.3.4 预算信息沟通不及时 |
3.3.5 预算监督力度薄弱 |
第四章 SXA学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
4.1 设置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明确预算目标 |
4.1.1 设置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
4.1.2 明确预算目标 |
4.2 科学编制预算 |
4.2.1 预算编制的原则 |
4.2.2 夯实预算编制基础 |
4.2.3 设立合理的预算项目 |
4.2.4 改善预算编制方法 |
4.2.5 适当调整预算编制时间 |
4.2.6 SXA学院预算编制模拟 |
4.3 严格执行预算 |
4.3.1 各预算部门定期汇报预算执行情况 |
4.3.2 关注各预算部门的预算差异分析 |
4.3.3 及时对各预算部门做出预警机制 |
4.3.4 学院预算分析流程设计 |
4.4 控制预算调整 |
4.4.1 确保预算的权威性 |
4.4.2 做好预算差异分析 |
4.4.3 控制各预算部门的预算调整 |
4.4.4 学院预算调整流程设计 |
4.5 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
4.5.1 明确预算考核主体和考核对象 |
4.5.2 设计预算考核指标 |
4.5.3 落实预算考核结果 |
4.5.4 学院预算考核管理流程设计 |
第五章 完善SXA学院预算管理体系的相关保障措施 |
5.1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
5.2 加快学院会计制度改革 |
5.3 促进预算管理机制的完善 |
5.4 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 |
5.5 完善预算执行的全面监督 |
5.6 将预算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考核和奖惩相结合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普及学前教育是当下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议程 |
(二)普及学前教育需要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
(三)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研究缺少生态性的思维方式 |
二、研究问题 |
(一)理论本体问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为何? |
(二)客观现实问题—历史与现实中的状况如何? |
(三)实践应答问题—提升路径与具体策略是何?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
(二)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
(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研究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德尔菲法 |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理论摸索: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解读 |
(一)承载力的内涵流变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释义 |
(三)资源承载力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 |
(一)施压方—承载对象 |
(二)承载方—支撑结构 |
(三)承压结果—承载水平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 |
(一)现实总样态—指向有质量的学位供给 |
(二)情境弹性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支撑条件 |
(三)资源基础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基础条件 |
(四)管理形塑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 |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
(一)目标的双向寻优性 |
(二)结构的系统性 |
(三)边界的有限性与开放性 |
(四)关系的递阶性与相互性 |
五、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机制设计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二章 历史循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演进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快速恢复期(1978—1992) |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开启了承载主体多元化进程 |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附着导致了承载力边界的闭合性 |
(三)承载标准的初步规定刻画了承载力的总体轮廓 |
(四)学前教育的福利定位造成承载水平的普遍低质量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持续徘徊期(1993—2009) |
(一)政府将责任推向市场造成了承载主体的结构失衡 |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流动推动了承载力边界走向开放 |
(三)承载标准的逐步颁布刻画了承载力的内部结构 |
(四)学前教育的市场定位造成承载水平非公平低质量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 |
(一)政府强化责任的承担促进了承载主体趋向于稳态 |
(二)承载媒介质与量的提升标志着承载力的巨大进步 |
(三)承载标准精确化规定提升了承载力的质量要求 |
(四)学前教育的普惠定位促进承载水平的有质量均衡 |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演进的思考 |
(一)多主体协同是主体结构趋向稳态的重要保证 |
(二)资源流动的互补功能有利于区域分异的消解 |
(三)标准精确化保证质量的同时不利于资源汇聚 |
(四)合理的学前教育定位有利于承载水平的提升 |
第三章 现实审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 |
一、情境弹性力层面的困境 |
(一)供能低下:区域可用资源的限制 |
(二)赋权不足:区域自主能力的低下 |
二、资源基础力层面的困境 |
(一)区域失衡: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 |
(二)结构失衡:教师队伍补充的滞后 |
三、管理形塑力层面的困境 |
(一)管理缺位:专业力量建设的不足 |
(二)信息时滞:政策响应对象的偏差 |
(三)激励阙如:市场资源汇聚的乏力 |
第四章 静态关照: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指标建设 |
一、指标建设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
(一)探寻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短板,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
(二)明确区域生境有效支撑能力,合理规划政府参与层级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的思路 |
(一)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的相关研究经验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原则与依据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核心要素提取 |
三、主成分分析法在测量中的应用—以省级面板数据为例 |
(一)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测评过程 |
(二)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简要分析 |
第五章 动态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 |
一、平衡机制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
(一)展现承载力的运作路径,促进平衡路径的谋划 |
(二)解析承载力的动态困境,提升管理形塑的能力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平衡机制的分析 |
(一)承载力非平衡状态的动因—驱动系统 |
(二)非平衡压力在结构中传导—承压系统 |
(三)非平衡向平衡状态的复归—响应系统 |
三、平衡机制高效运行的总体特征 |
(一)运行的线路地图:螺旋上升 |
(二)运行的主体关系:激励相容 |
(三)运行的系统联结:信息通畅 |
(四)运行的结构支持:制度保障 |
第六章 行动生成: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举措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美英经验参考 |
(一)以强化公共部门介入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美国经验 |
(二)以推动私人市场发展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英国经验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构建 |
(一)理念之维: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理念的确立 |
(二)制度之维:学前教育供给侧与管理制度的改革 |
(三)工具之维:承载力数据系统与专业机构的组建 |
结语—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三重向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研究 |
二、民办高校发展的比较研究 |
三、风险理论与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综述基本评析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民办高等院校的内涵 |
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及分类管理 |
三、风险及民办高校风险 |
第二节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一、风险理论 |
二、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
一、基本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
第四节 民办高等教育的属性分析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三、民办高等教育的私人属性 |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部署和推进 |
第一节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推进 |
第二节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基本内容 |
一、营利性民办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经营的区别 |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 |
第三节 民办高校分类选择的趋势和现状 |
一、我国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选择趋势 |
二、民办高校的分类选择 |
三、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
四、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的发展特征 |
第四节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意义和影响 |
一、搭建了营利性大学发展平台 |
二、重构了营利性大学财产权益 |
三、增加了营利性大学办学成本 |
四、放大了营利性大学的营利形象 |
五、放开了营利性大学收费限制 |
六、增加了营利性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 |
第四章 分类管理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风险及成因 |
第一节 分类管理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风险 |
一、政策法律法规风险 |
二、管理决策风险 |
三、办学质量风险 |
四、财务风险 |
五、市场风险 |
第二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成因 |
一、政策法规风险成因 |
二、管理决策风险成因 |
三、办学质量风险成因 |
四、财务风险成因 |
五、市场风险成因 |
第五章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评估及分析 |
第一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
一、风险评估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
二、风险评估体系设计 |
三、评价指标的处理 |
第二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的评估 |
一、实证分析过程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营利性民办高校的SWOT分析 |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
二、内部劣势(Weakness)分析 |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四、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
第六章 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国际经验和借鉴 |
第一节 “专业机构+高校+政府”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
一、日本私立高校的经验 |
二、韩国私立高校的经验 |
第二节 “专业机构+高校”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
一、以英、德、法为代表欧洲国家的机制与经验 |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经验 |
第三节 “专业机构+政府机构”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
一、高等教育机构风险评估的流程 |
二、高等教育机构风险控制的措施 |
第四节 对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借鉴 |
一、政府管理层面 |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管理层面 |
第七章 “三维六位”一体的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防控体系与机制构建 |
第一节 “三维六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原则及框架 |
一、体系与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二、体系和机制建构的基本框架 |
第二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 |
一、提高内部治理质量,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 |
二、转变内部治理观念,规范办学行为 |
三、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学校的决策与执行能力 |
第三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基本原则 |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基本路径 |
三、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
第四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
一、树立风险意识,全面认识办学风险 |
二、建立风险预警与评估系统,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
三、做好风险防范管理准备,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
第五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 |
一、建立和完善财务自我平衡机制 |
二、建立和完善财务的自我扩张机制 |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
第六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政府及社会职能与功能完善 |
一、政府的功能与责任 |
二、社会相关团体与公众的功能与责任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校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 ——以TJBD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
2.1 企业战略基本理论 |
2.1.1 战略管理过程研究 |
2.1.2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2.1.3 战略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
2.2 国内外高校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
2.2.1 国外高校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
2.2.2 国内高校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
2.3 高校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第三章 TJBD战略环境分析 |
3.1 TJBD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TJBD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独立学院目前主要竞争格局分析 |
3.2.2 潜在新加入独立学院分析 |
3.2.3 选择独立学院生源形势分析 |
3.2.4 独立学院与生源博弈能力分析 |
3.2.5 学生选择其他求学渠道分析 |
3.3 TJBD内部环境分析 |
3.3.1 TJBD概况 |
3.3.2 TJBD资源分析 |
3.3.3 TJBD能力分析 |
第四章 TJBD SWOT分析结论 |
4.1 TJBD内部优势 |
4.2 TJBD内部劣势 |
4.3 TJBD外部机会 |
4.4 TJBD外部威胁 |
4.5 TJBD SWOT战略形成矩阵 |
第五章 TJBD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途径 |
5.1 TJBD战略比较分析 |
5.2 TJBD战略选择 |
5.3 TJBD发展战略实施途径 |
5.3.1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
5.3.2 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
5.3.3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5.3.4 健全招生就业工作制度 |
5.3.5 打造科学的实验室及实验教学体系 |
5.3.6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六章 TJBD战略保障措施 |
6.1 完善战略体系 |
6.2 做好战略发动 |
6.3 加强战略执行 |
6.4 强化战略控制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高等职业院校 |
二、组织转型 |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
一、文献考察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延伸个案法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组织文化整合 |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混合经济”的发展 |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 |
三、“混合所有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渗透 |
第二节 研究缘起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可靠性 |
五、研究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依据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中文文献 |
二、外文文献 |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生态系统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产权理论 |
四、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节 第三方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公私合作及其内部治理的研究与启示 |
第一节 社区学院公私合作探究 |
一、概况简介 |
二、案例分析 |
三、特征归纳 |
四、启示 |
第二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公私合作 |
一、概况筒介: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前景不乐观 |
二、案例分析:普渡大学收购卡普兰大学 |
三、启示 |
第三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内部治理 |
一、戴维瑞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
二、阿波罗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
三、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 |
第一节 内涵、特征及其二元选择 |
一、概念解读 |
二、主要特征 |
三、二元选择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一、企业的利益诉求 |
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
三、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 |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发展趋势 |
三、相关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 |
第一节 影响因素 |
一、政府的支持 |
二、校长的魅力 |
三、产权的设计 |
四、文化的交流 |
五、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 |
六、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
第二节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 |
一、董事会(理事会)决策 |
二、校长(院长)及各职能部门执行 |
三、党委及监事会监督 |
四、运行制度保障 |
第三节 激励约束机制 |
一、校长(院长)年薪制 |
二、管理层及骨干教师持股 |
三、教师薪酬、发展空间及退休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内部治理的分析、发展趋势及“悬置”的问题 |
第一节 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缺失 |
二、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
三、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
二、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更为完善 |
第三节 “悬置”的问题 |
一、关于独立法人的问题 |
二、关于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 |
三、关于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 |
四、关于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8)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成效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独立学院转设前的资源依赖 |
2.1 独立学院发展过程 |
2.1.1 探索期 |
2.1.2 发展期 |
2.1.3 规范期 |
2.1.4 过渡期 |
2.1.5 后过渡期 |
2.2 独立学院转设前与主要外部组织的关系 |
2.2.1 独立学院与政府的关系 |
2.2.2 独立学院与投资方的关系 |
2.2.3 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关系 |
3 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的现状及调查 |
3.1 独立学院转设的相关政策 |
3.2 独立学院转设情况 |
3.3 对独立学院转设后的调查 |
4 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成效 |
4.1 办学规模明显扩大 |
4.2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
4.3 专业设置更具特色 |
4.4 招生规模逐渐扩大 |
4.5 独立的教师队伍逐步建立 |
4.6 独立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
5 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存在的问题 |
5.1 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
5.2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
5.3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
5.4 生源质量有待提升 |
6 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探讨转设后的发展 |
6.1 独立学院外部资源的变化 |
6.1.1 独立学院转设前与母体高校的关系 |
6.1.2 转设给独立学院带来的变化 |
6.2 独立学院的转变战略 |
6.2.1 加强品牌建设 |
6.2.2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
6.2.3 优化管理体系 |
6.2.4 发展特色专业 |
6.2.5 整合内部资源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9)独立学院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N大学独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视角 |
2.1 基本概念 |
2.1.1 独立学院 |
2.1.2 政府作用 |
2.2 理论视角 |
2.2.1 准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政府规制理论 |
3 独立学院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意义 |
3.1 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 |
3.1.1 创办起步阶段 |
3.1.2 调整规范阶段 |
3.1.3 独立转设阶段 |
3.2 独立学院发展的特点 |
3.2.1 公益性与营利性兼容的办学理念 |
3.2.2 依托性与独立性并存的办学实体 |
3.2.3 市场性与计划性交织的运营方式 |
3.3 独立学院的发展意义 |
4 N大学独立学院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
4.1 对独立学院的设立进行审批与规划 |
4.2 提供资源与政策支持 |
4.2.1 提供土地支持 |
4.2.2 提供财政支持 |
4.2.3 提供政策支持 |
4.3 监督管理独立学院办学秩序 |
4.3.1 明确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 |
4.3.2 监管独立学院的办学过程 |
4.4 支持独立学院顺利转设与发展 |
5 独立学院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
5.1 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不足 |
5.1.1 相关法规、政策还不够健全 |
5.1.2 监督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 |
5.1.3 资助与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
5.2 政府作用发挥存在不足的原因 |
5.2.1 主观上对独立学院办学的认识不够深入 |
5.2.2 客观上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依然紧张 |
6 独立学院发展中加强政府作用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独立学院发展的法规与政策 |
6.2 加强对独立学院的管理与监督 |
6.3 加大对独立学院办学资源的支持力度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1 N大学独立学院的办学情况调查表 |
附2 N大学独立学院主管领导访谈提纲 |
附3 教育行政官员访谈提纲 |
(10)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2.1 哈尔滨石油学院简介 |
2.1.1 学校概况 |
2.1.2 学校发展现状 |
2.1.3 学校组织架构现状 |
2.2 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现状 |
2.2.1 控制环境现状 |
2.2.2 风险评估现状 |
2.2.3 控制活动现状 |
2.2.4 信息沟通现状 |
2.2.5 内部监督现状 |
2.3 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2.3.1 控制环境存在缺陷 |
2.3.2 办学风险较大 |
2.3.3 控制活动不规范 |
2.3.4 信息沟通不畅 |
2.3.5 内部监督薄弱 |
2.4 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
2.4.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2.4.2 外部监管力量缺失 |
2.4.3 民办高校属性的尴尬处境 |
2.4.4 举办者个人能力的局限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强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的对策 |
3.1 优化控制环境 |
3.1.1 理顺组织治理架构 |
3.1.2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
3.2 加强风险防范 |
3.2.1 明确学校战略目标 |
3.2.2 确认风险潜在事项 |
3.2.3 分析风险影响程度 |
3.2.4 提出风险应对策略 |
3.3 规划控制活动 |
3.3.1 加强资产管理控制 |
3.3.2 规范采购业务控制 |
3.3.3 强化财务管理控制 |
3.3.4 推行全面预算控制 |
3.4 强化信息沟通 |
3.4.1 疏通信息传递路径 |
3.4.2 拓宽信息沟通渠道 |
3.5 完善内部监督 |
3.5.1 健全内部监督体系 |
3.5.2 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
4.1 学校领导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 |
4.1.1 强化学校举办人的内部控制意识 |
4.1.2 加强对学校领导层的培训 |
4.2 学校全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积极参与 |
4.2.1 加强对学校全员内控的宣传及培训 |
4.2.2 营造具有内控特色的组织氛围 |
4.2.3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4.3 内部机构及人员职责权限的有效约束 |
4.3.1 明确内部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 |
4.3.2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问责机制 |
4.4 应充分权衡成本效益原则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现状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四、民办二级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D]. 徐蕊.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2]SXA学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任海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3]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D]. 许浙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D]. 刘学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高校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 ——以TJBD为例[D]. 刘振红. 天津商业大学, 2019(12)
- [6]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7]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D]. 陈春梅. 厦门大学, 2019
- [8]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成效与问题研究[D]. 李平.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独立学院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N大学独立学院为例[D]. 姚环. 宁波大学, 2019(06)
- [10]哈尔滨石油学院内部控制研究[D]. 徐程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