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EC60870-5-101/104规约在长春电网的应用及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何鹏辉[1](2020)在《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推进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加速推动着水电站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所提数据采集系统是水电站群集控中心监控系统(以下简称:水电站远程集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据门户,其主要承担着整个集控系统的数据采集任务,包括与厂站端/上下级集控中心/调度中心的远程通信、信息交换、规约处理、与其他系统的数据通信以及数据转发等。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大多采用紧耦合的方式进行构建,各项应用功能模块被打包在一个工程里,未能实现功能层面的有效分离与解耦合,难以进行分布式开发与部署,且系统运行维护与升级困难。在实际工业运行过程中,这种紧耦合结构的数据采集系统在数据吞吐能力、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性能瓶颈已日益凸显,已难以满足当前“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智能水电站建设的需求。因此,结合先进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一套满足智能水电站集控业务发展需求的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已十分必要。本文对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涉及系统硬件与软件架构设计以及历史数据库设计,针对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各功能模块紧密耦合的问题,借助面向服务架构思想(SOA)将系统进行解耦合,将原本集中式结构的系统转换为松耦合的分布式系统。与此同时,提出了基于异步事件驱动机制的IEC60870-5-104规约处理方法,以提高系统数据采集的稳定性。此外,针对传统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的系统安装部署复杂,兼容性与可维护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构建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的实现方案,使得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复杂的客户端软件,只需通过浏览器即可对系统进行跨平台Web访问,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另外,将系统部署至云平台上,可充分利用云技术具备的技术优势,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可扩展性。本文结合广西某流域小水电站群集控中心建设项目实际应用需求,采用微软.NET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接入实际工程数据,将系统投入在线运行,运行效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突破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存在的瓶颈,适应了未来智能水电站集控业务的发展需求。
周瑞芳[2](2018)在《工业网络的虚拟化研究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工业网络是应用于工业生产环境中的数字化、双向通信、多业务点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随着工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网络从传统的传感网络、现场总线向广域工业控制网络发展,新型工业网络对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可靠性、覆盖率和安全隔离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虚拟化技术为满足以上性能需求提供了技术保障。电网是一种典型的工业网络,需要新技术、新结构提升其智能化、网络化的水平。论文开展了工业网络的虚拟化方案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在电网中进行实践,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工业网络的结构以及业务的通信需求,业务网主要分为经营管理、信息采集、生产控制三类,三类业务网需要采用不同的通信网络虚拟化方案。针对经营管理类业务,采用虚拟运营商的方案,实现通信传输网络的集团用户资费管理;针对信息采集类业务,采用虚拟APN远程通道和本地SDN技术,解决通信网络的资源复用、安全隔离问题;针对生产控制类业务,采用虚拟网络层解耦业务网与通信传输网,实现业务与通信传输之间的动态匹配。本文重点研究生产控制类业务的虚拟化方案及关键技术。(2)针对生产控制类业务设计了工业网络的虚拟化方案。该虚拟化方案是在业务网和通信网之间构建虚拟网络,并在虚拟网络中设计代理服务器和终端适配器两种网元实体。两种网元实体具备数据关口、通道控制、时间同步、终端管理功能模块,数据关口模块采用双端映射技术,解决异网多通道之间切换引起的业务中断问题;通道控制模块采用双端自主切换和主动侦听与跨层监测的技术,实现工业网络实时、可靠地切换控制;时间同步模块采用虚拟队列编排技术,解决业务报文在异构网络结构传输的时序逻辑同步问题;终端管理实现对远程业务终端的实时管控。(3)针对电网中的应用,开展了实现设计工作,采用工业网络虚拟化技术,实现配电自动化业务在异构网络切换过程中保持连续。理论分析和实践结果表明,工业网络的虚拟化方案及其关键技术,实现了业务网与传输网之间的解耦,提高了业务的实时、可靠、可管控能力。
谢婧[3](2018)在《配电网信息模型异构映射与即插即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供电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电力应用系统分布式应用需求的增长,消除各应用系统间的“信息孤岛”已成为配网信息集成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IEC61968/61970和IEC61850标准在配网信息集成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分别为配电管理系统及电力企业自动化系统信息模型语法提供了规范的定义。配网信息集成需要综合应用IEC61968/61970及IEC61850标准,但不同标准的差异和大量私有扩展导致了模型异构,阻碍了信息集成的实现。本文以IEC61968/61970标准及IEC61850标准为研究基础,分析了信息模型的具体差异及融合建模方法,设计了配网异构信息模型映射与数据转换模块,以电池储能系统为典型对象提出了配网设备即插即用信息流技术的实现架构。首先,分析配网的信息模型差异与差异融合建模方法。本文不仅分析了IEC61970/IEC61968标准更新引发的CIM模型不同版本间异构以及电力企业对CIM私有扩展造成的交互数据难以解析等现象,还阐释了IEC61850标准信息模型与标准CIM模型在模型结构、接口服务、通信协议等方面的差异。基于模型差异分析结果,从拓扑与量测两个方面进行了模型扩展,消除了IEC61850与CIM模型在语法定义、建模范围、模型结构等方面大部分的差异。其次,重点研究配电网异构信息模型映射与数据转换方案。信息模型的差异将会造成信息交互中的数据冲突,阻碍信息集成的正常进行。为实现异构模型间的映射转换,从本体语言表达与本体拓扑存储技术出发,设计了异构信息模型节点映射算法,通过对模型节点语言、结构相似度的比对及冗余度筛选导出优化映射结果,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考查映射方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XSLT转换脚本生成算法,并进一步提出了异构模型数据转换方案。而后,制定了一致性测试规则与测试方案构架。最后,以不同版本CIM变压器模型实例及IEC61850、IEC61968拓扑模型实例为算例执行映射转换并进行一致性测试,验证异构信息模型映射与数据转换算法可用性及结果可靠性。最后,研究配网设备即插即用信息流的实现机制。异构信息模型映射与数据转换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实现标准化的信息集成,为分布式能源主动控制和管理奠定基础。选取电池储能系统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分析了各典型场景下BESS的运行状态、控制策略及功能需求,选取特定功能的逻辑节点组建逻辑设备并进行自描述配置。基于IEC61850标准,分析了BESS并网的发现/注册机制及IEC61850通信模型与IEC60870-5-104规约映射的方法。以自描述建模为基础、以异构信息模型映射与数据转换模块为核心、以通信模型和规约映射为保障,构建了电池储能系统即插即用信息流实现架构。本文研究成果能够为配网各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提供模型映射与数据转换服务,有利于提升分布式能源并网运行的有效性和便捷性,切实提高配网信息集成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易克难,贺建明[4](2014)在《IEC60870-5-101/104规约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IEC60870-5-101/104规约在国内电力远动通信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快速准确地对101/104规约的报文内容进行解析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针对IEC60870-5-101/104规约的传输报文结构,以模块化的设计思路,采用Visual Basic 6.0设计开发了一种针对IEC60870-5-101/104规约的规约分析软件,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闫飞飞[5](2012)在《基于IEC60870-5-101规约和104规约的FTU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最近几年新兴技术的发展,配电自动化已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必然趋势。配电自动化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将配电网上的实时数据、用户信息、地理信息及电网参数进行综合集成,组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实施配电自动化中,通信方式和通信规约的选择和实现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实现数据和命令快速、可靠传输的基础。馈线自动化对于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改善供电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实现配电自动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馈线终端单元(FTU)作为馈线自动化的基础控制单元,当故障发生时,能迅速采集故障信息,向主站上报故障中的遥信变位信息,根据主站发送的遥控指令,实现故障隔离,恢复供电。本文主要研究了IEC60870-5-101规约和IEC60870-5-104规约在基于TMS320F28335的FTU上μC/OS-Ⅱ中的实现。文章首先综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和馈线自动化系统,并对两者的关系及功能作了分析和探讨。第二章对嵌入操作系统μC/OS-Ⅱ的内核结构、功能、特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完成将μC/OS-Ⅱ移植到TMS320F28335上的工作,并设计测试用例证明移植成功。第三章主要介绍了FTU的系统构成和工作流程,并针对DSP核心板,以及异步串口RS485的电路设计和网口8019的电路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第四章通过分析IEC60870-5-101规约和串口通信接口(SCI)模块,完成在μC/OS-Ⅱ下串口通信程序的编写以及101规约的FTU软件设计和程序编写;最后,对上位机(PC)和FTU进行101规约的收发,实验测试证明,该部分满足IEC60870-5-101规约的基本要求。第五章通过介绍IEC60870-5-104规约,嵌入式TCP/IP协议和RTL8019以太网控制器,完成在μC/OS-Ⅱ下以太网控制器RTL8019的驱动程序编写,TCP/IP协议在μC/OS-Ⅱ上的移植以及104规约的FTU软件设计和程序编写;最后,对上位机(PC)和FTU进行104规约的收发,实验测试证明,该部分满足IEC60870-5-104规约的基本要求。
王凯[6](2012)在《基于IEC61850的智能配电终端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面向最终用户的关键环节,是目前制约供电可靠性提高的瓶颈所在。提高供电可靠性成为智能配电网发展的一项主要目标之一。加强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利用馈线自动化功能提高供电可靠性已成为当前配电网建设的一项主题。另外在配电自动化的建设过程中,配电终端设备点多面广,是导致配电自动化建设和维护的成本高的主要原因,采用标准化设计,实现即插即用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本论文以分析智能配电网中的馈线自动化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以研究配电网故障快速隔离技术、基于IEC61850标准的配电终端为核心内容,以提供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为目标进行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实验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整个研究工作。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建立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配电终端模型。2)建立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馈线自动化快速自愈模型。3)建立了基于IEC61850-80-1标准的配电终端之间通信模型。4)建立了基于IEC61850-80-1标准的配电终端与主站通信模型。5)研制了基于上述IEC61850标准模型的配电终端。本论文为基于IEC61850标准的配电终端丌发提供了技术积累。
周鸿艳[7](2012)在《基于IEC60870-5-104规约的智能配电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案及软件设计》文中认为智能配电网的建设以配电自动化为基础。而配电自动化则是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综合利用多种通信方式,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对配电系统的全面监测与控制。由此可见,通信系统是配电自动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所用的通信规约以IEC60870-5-104规约为主。通过参与长沙麓谷配电自动化的配电通信系统工程的建设,了解到IEC60870-5-104规约在配电网的应用推动了配电网的建设,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配电终端设备在通信上存在兼容性、互操作性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开发了104规约测试软件,可模拟配电主站对配电终端设备进行IEC60870-5-104规约的测试。在全国IEC60870-5-104规约的运用过程中,由于104规约的可选项多、可配置的参数多,各地纷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104规约的实施规范。本文在参考104规约国家标准、华中电网104规约实施规范的同时,以长沙配电自动化104规约实施细则和麓谷配电自动化的实际情况为主,制定了配电终端设备的104规约测试方案,方案主要包括测试项目、各测试项目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依据104规约的相关内容和测试方案,采用Microsoft Visual C++6.0开发工具开发了一款专用于测试配电终端设备104规约的测试软件,实现了软件模拟主站与配电终端设备进行104规约通信,对配电终端设备的通信过程和上传的报文进行检测,对报文进行逐字节甚至到位的解析等主要功能。该测试软件通过对多个厂家的配电终端设备进行了104规约测试,找出了配电终端设备在104规约的实现上不一致的情况。现场测试结果表明,使用该测试软件对配电终端设备进行104规约测试是解决配电终端兼容性和互操作问题的有效方法。
薛飞[8](2012)在《IEC60870-5-104协议的软件建模与实现》文中提出火电厂厂级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是指按预定条件和要求自动控制火电厂母线电压或全厂无功功率的控制系统。云南电网公司十分重视厂站侧AVC系统的研究与建设,于2007年就开展了《云南电网厂站侧AVC方案研究》等课题研究。云南电力研究院也于2010年3月提出AVC系统的研究课题。在这个课题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从电网调度侧以及电厂侧的数据源采集一系列的现场数据信号。与这些数据源通信主要是依靠远动通信方式。远动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远程通信技术,对远方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远程测量、远程信号、远程控制和远程调节的各项功能。它用于实现调度中心对远方电厂或者变电站的四遥(遥测、遥信、遥控与遥调)。远动规约是进行远动通信时,收发双方数据传达的格式。跟以前的常规远动通信方式比较,IEC60870-5-104规约在实时性、通用性等性能上更有优势。本文首先对IEC60870-5-104规约在规约的层面上对其规约结构、报文格式、报文结构并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多个报文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对IEC60870-5-104规约在安全控制上所做的一些防范措施本文根据实时通信软件的特点选取了面向对象技术、统一建模语言(UML)技术来分析设计远动通信软件,阐述了上述两项技术的优点和适应性,总结并提出了一套针对IEC60870-5-104规约的以面向对象为理论基础,统一建模语言为工具的高度结构化的编程实现框架,与传统的实现方法比较,该实现框架具有更好的可维护性、可复用性。接着在对IEC60870-5-104规约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上述的方法对104规约软件建模,在分析阶段,引入抽象层软件体系结构,将系统分成4个线程:主窗口线程、数据线程、日志线程、网络线程,建立起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在设计阶段,通过对通信活动并发性的分析,构建任务(线程),确定对象、消息的特征,应用大量UML中的类图、状态图进行统一的描述,详细介绍了主窗口线程、数据线程、网络线程的设计和实现。
郭志彬[9](2012)在《超高压电网远动系统中通信规约的应用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0引言随着超高压电网的发展,500kV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变电站的大量出现,作为电力主网架的超高压电网实时数据的传输和监测更是尤其重要,远动系统的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到整个主网架实时数据的可靠、及时传输和监测。远动系统中应用的通信规约主要有厂家自定义[1]、参照负控规约、参照远动规约、采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规约[2]等几种。按照可靠
刘海龙,娄英俊,欧阳琪,田巍巍[10](2011)在《101、104规约在配电网历史数据传输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据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IEC60870-5-101和IEC60870-5-104远动规约,及我国配套标准DL/T634.5101-2002和DL/634.5104-2002规约,结合目前配电网终端设备发展需求及实际应用。本文先介绍101、104规约基本架构,并详细说明101、104规约在配网终端设备中的实际应用,特别在历史数据传输应用中有新突破。经实际工程检验证明,101、104规约不仅很好满足配电网实时数据传输要求,更用于故障分析处理和负荷预测转移历史数据的传输要求,解决目前对于历史数据传输没有特定标准规约格式的现状,着眼于配电网未来发展,具有很高应用价值。
二、IEC60870-5-101/104规约在长春电网的应用及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EC60870-5-101/104规约在长春电网的应用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电监控技术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 |
1.2.2 SOA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1.2.3 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云计算技术 |
2.1.1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
2.1.2 云计算技术主要特点 |
2.2 Windows通信平台(WCF)技术 |
2.2.1 WCF基本概念 |
2.2.2 WCF技术框架 |
2.3 AJAX技术 |
2.3.1 AJAX技术原理 |
2.3.2 基于AJAX技术的应用模式 |
2.3.3 ASP.NET中的AJAX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3.3 系统历史数据库设计 |
3.3.1 系统历史数据库特点 |
3.3.2 历史数据库的选型 |
3.3.3 历史数据表设计 |
3.3.4 历史数据的存储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IEC104规约的数据通信功能实现 |
4.1 IEC104规约主要内容 |
4.1.1 规约体系结构 |
4.1.2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 |
4.1.3 三种类型的报文格式 |
4.1.4 规约核心参数说明 |
4.1.5 报文传输安全控制机制 |
4.1.6 IEC104规约启动过程 |
4.2 基于异步事件驱动机制的规约处理方法 |
4.3 数据通信功能的实现 |
4.3.1 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 |
4.3.2 软件开发的难点与解决思路 |
4.3.3 实例仿真与软件功能测试 |
4.3.4 软件的工程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功能结构 |
5.2 开发环境 |
5.3 基于WCF技术的数据服务开发 |
5.4 基于B/S模式的人机交互子系统开发 |
5.4.1 ASP.NET技术特点 |
5.4.2 人机交互子系统开发 |
5.5 系统部署与集成 |
5.5.1 IIS安装与配置 |
5.5.2 系统部署与发布 |
5.6 系统运行及功能展示 |
5.6.1 通道状态监测 |
5.6.2 GIS地图全景监视 |
5.6.3 遥测信息设置 |
5.6.4 遥信信息设置 |
5.6.5 计算量点设置 |
5.7 系统性能测试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工业网络的虚拟化研究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论文创新和章节安排 |
2 工业网络的虚拟化方案 |
2.1 工业网络的结构及业务分析 |
2.1.1 工业网络的结构 |
2.1.2 工业网络的业务分析 |
2.2 信息采集类业务的分析 |
2.2.1 业务QoS指标需求 |
2.2.2 通信规约 |
2.2.3 多表集抄方案 |
2.3 生产控制类业务的分析 |
2.3.1 业务QoS指标需求 |
2.3.2 通信规约 |
2.3.3 配电自动化的冗余结构方案 |
2.4 工业网络的虚拟化方案 |
2.4.1 采集场景下的虚拟化方案 |
2.4.2 控制场景下的虚拟化方案 |
2.4.3 方案对比与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3 虚拟化方案的关键技术 |
3.1 远程通道层的多通道结构 |
3.1.1 移动网络结构 |
3.1.2 同网多通道结构 |
3.1.3 异网多通道结构 |
3.2 双端口映射技术 |
3.2.1 NAT和NAT-PROXY技术 |
3.2.2 双端口映射技术设计思想 |
3.3 多通道切换控制技术 |
3.3.1 连接状态监测 |
3.3.2 双端自主切换 |
3.3.3 切换执行过程 |
3.4 异构网络的时间同步 |
3.4.1 时标体系场景 |
3.4.2 虚拟队列编排模型 |
3.5 终端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4 仿真实验与现场试验 |
4.1 双端口地址映射实验 |
4.2 配电自动化异构无线网络现场试验 |
4.3 连接状态监测的仿真实验 |
4.4 虚拟队列编排模型的仿真实验 |
4.5 终端管理平台的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配电网信息模型异构映射与即插即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标准化信息模型 |
1.2.2 异构XML数据转换与测试 |
1.2.3 配网通信体系 |
1.2.4 即插即用机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异构信息模型差异分析 |
2.1 引言 |
2.2 IEC61970/61968标准与IEC61850标准 |
2.2.1 IEC61970/61968标准 |
2.2.2 IEC61850标准 |
2.3 CIM模型差异分析 |
2.3.1 CIM模型发展历程 |
2.3.2 CIM模型版本更新 |
2.3.3 CIM模型扩展 |
2.4 IEC61850与CIM模型差异分析 |
2.4.1 静态拓扑模型差异 |
2.4.2 量测模型差异 |
2.5 IEC61850与CIM模型差异融合 |
2.5.1 IEC61850拓扑模型扩展 |
2.5.2 IEC61968量测模型扩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异构信息模型节点映射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本体分析技术 |
3.2.1 本体表达方法 |
3.2.2 模型本体构造 |
3.2.3 本体存储结构 |
3.3 模型节点映射 |
3.3.1 映射算法流程 |
3.3.2 语言相似度计算 |
3.3.3 结构相似度计算 |
3.3.4 映射结果优化 |
3.3.5 映射结果评估 |
3.4 算例验证 |
3.4.1 异构变压器模型映射算例 |
3.4.2 异构拓扑模型映射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构信息模型数据转换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异构模型数据转换 |
4.2.1 XML文件解析 |
4.2.2 XSLT转换脚本 |
4.2.3 异构转换方案 |
4.3 一致性测试 |
4.3.1 一致性测试元数据 |
4.3.2 一致性测试规则 |
4.3.3 一致性测试平台构架 |
4.4 算例验证 |
4.4.1 异构变压器模型数据转换算例 |
4.4.2 异构拓扑模型数据转换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池储能系统即插即用信息流实现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BESS逻辑建模 |
5.2.1 IED建模方法 |
5.2.2 BESS功能需求分析 |
5.2.3 BESS逻辑节点结构 |
5.2.4 自描述文件配置 |
5.3 基于IEC61850-80-1的通信模型 |
5.3.1 IEC61850 通信模型 |
5.3.2 发现/注册机制 |
5.3.3 通信模型映射 |
5.4 即插即用信息流实现架构 |
5.4.1 即插即用信息流 |
5.4.2 模型映射与数据转换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申请的发明专利与软着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基于IEC60870-5-101规约和104规约的FTU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配电自动化系统 |
1.1.1 配电自动化的定义 |
1.1.2 配电自动化的内容和构成 |
1.1.3 实现配电自动化的优点 |
1.1.4 配电自动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
1.2 馈线自动化系统 |
1.2.1 馈线自动化系统简介 |
1.2.2 FTU 简介 |
1.2.3 基于 FTU 的馈线自动化系统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
2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 在 TMS320F28335 上的移植 |
2.1 实时操作系统内核μC/OS-II |
2.1.1 选择μC/OS-II 的理由 |
2.1.2 μC/OS II 内核分析 |
2.2 μC/OS-II 在 TMS320F28335 上的移植 |
2.2.1 μC/OS-II 移植的一般条件 |
2.2.2 μC/OS-II 在 TMS320F28335 上的移植实现 |
2.2.3 移植后的工程说明 |
2.3 μC/OS-II 的移植测试 |
3 馈线终端单元 FTU 的硬件系统 |
3.1 FTU 的硬件结构和工作流程 |
3.1.1 FTU 的硬件结构 |
3.1.2 FTU 的工作流程 |
3.2 FTU 的 CPU 核心板的构成与原理 |
3.2.1 异步串口 RS485 的电路设计 |
3.2.2 以太网控制器 8019 的电路设计 |
4 IEC60870-5-101 规约在 FTU 上的设计与实现 |
4.1 101 规约简介 |
4.1.1 101 规约的参考模型和应用数据结构 |
4.1.2 帧结构 |
4.1.3 链路传输规则 |
4.1.4 101 报文的传输流程 |
4.2 F28335 串口通信接口(SCI)模块简介 |
4.2.1 增强 SCI 模块概述 |
4.2.2 SCI 的帧格式和通信波特率 |
4.2.3 SCI 模块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工作原理 |
4.2.4 SCI 串行通信模式 |
4.3 101 规约在 FTU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与实现 |
4.3.1 异步串口 485 通信的实现 |
4.3.2 101 规约的软件实现 |
4.4 软件仿真和实验结果分析 |
5 IEC60870-5-104 规约在 FTU 上的设计与实现 |
5.1 嵌入式 TCP/IP 协议 |
5.1.1 嵌入式 Internet 概述 |
5.1.2 嵌入式 TCP/IP 协议的层次模型 |
5.1.3 嵌入式 TCP/IP 协议的分析 |
5.1.4 TCP 协议的具体实现 |
5.2 104 规约简介 |
5.2.1 一般的体系结构 |
5.2.2 规约结构 |
5.2.3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的定义 |
5.2.4 三种类型报文格式的控制域定义 |
5.2.5 用启/停命令进行传输控制 |
5.2.6 信息防止报文丢失和报文重复传送 |
5.2.7 端口号和测试过程 |
5.2.8 104 规约的启动和结束过程 |
5.3 104 规约在 FTU 网口通信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5.3.1 以太网控制器 8019 的驱动程序的实现 |
5.3.2 嵌入式 TCP/IP 协议栈的实现 |
5.3.3 104 规约的软件实现 |
5.4 软件仿真和实验结果分析 |
6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IEC61850的智能配电终端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IEC 61850标准及其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 |
1.2.2 馈线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3.1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1.3.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IEC61850标准的配电终端模型 |
2.1 配电终端的分类 |
2.2 配电终端的基本功能和信息模型 |
2.2.1 SCADA功能 |
2.2.2 短路故障检测 |
2.2.3 故障录波和故障报告 |
2.2.4 电能质量监测 |
2.2.5 智能充电 |
2.2.6 通信功能 |
2.3 配电终端的信息模型 |
2.3.1 柱上开关FTU |
2.3.2 环网柜FTU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分布智能的配电网快速自愈技术及模型 |
3.1 分布智能式馈线自动化系统结构 |
3.2 分布智能式FDIR基本工作原理 |
3.3 分布智能式FDIR功能建模 |
3.3.1 配电终端与逻辑设备 |
3.3.2 故障定位功能所涉及逻辑节点 |
3.3.3 故障隔离功能所涉及逻辑节点 |
3.3.4 供电恢复功能所涉及逻辑节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IEC61850-80-1在配电终端对等通信中的应用 |
4.1 LEC60870体系与IEC61850体系对比 |
4.2 IEC61850-80-1标准在配电终端对等通信结构 |
4.3 IEC61850-80-1标准的信息模型映射 |
4.3.1 纵联差动测量信息 |
4.3.2 保护动作信息 |
4.3.3 主站端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IEC61850-80-1在终端与主站通信中的应用 |
5.1 IEC61850-80-1标准在配电终端与主站通信功能结构 |
5.2 IEC61850-80-1标准的信息模型映射 |
5.2.1 遥信信息 |
5.2.2 遥测信息 |
5.2.3 遥控信息 |
5.2.4 电度信息 |
5.2.5 主站端配置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IEC61850的智能配电终端的设计 |
6.1 终端硬件体系结构 |
6.2 配电终端整体结构 |
6.2.1 终端硬件物理视图 |
6.2.2 终端软件物理视图 |
6.2.3 数据流视图 |
6.3 电气量采集功能 |
6.3.1 交流量采集 |
6.3.2 开关量采集 |
6.3.3 虚拟开关量采集 |
6.3.4 谐波含量计算 |
6.4 测量量告警功能 |
6.4.1 电压越限告警 |
6.4.2 电流告警 |
6.4.3 零序分量越限告警 |
6.5 故障检测功能 |
6.6 控制输出 |
6.7 历史数据 |
6.8 通信功能 |
6.8.1 以太网通信 |
6.8.2 串口通信 |
6.8.3 GPRS无线通信 |
6.9 实时信息显示及本地人机交互 |
6.10 维护软件 |
6.11 本章小结 |
第7章 智能配电终端实验仿真 |
7.1 测试环境 |
7.2 单电源条件下的故障处理过程实验结果 |
7.3 双电源条件下的故障处理过程实验结果 |
7.4 含分布式电源的智能配电网故障隔离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IEC60870-5-104规约的智能配电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案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实际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实际意义 |
1.2 IEC60870-5-104 规约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IEC60870-5-104 规约 |
2.1 IEC60870-5-104 规约简介 |
2.1.1 规约结构 |
2.1.2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的结构 |
2.1.3 防止报文丢失和重复传送 |
2.1.4 测试过程 |
2.1.5 采用启/停的传输控制 |
2.2 华中电网 104 规约实施规范 |
2.2.1 两个超时时间的说明 |
2.2.2 事件上传功能的规定 |
2.2.3 总召唤过程的规定 |
2.2.4 时钟同步功能的规定 |
2.2.5 命令传输功能的规定 |
2.2.6 互操作性的要求 |
2.3 长沙配网自动化 104 规约实施细则 |
2.3.1 时钟同步过程 |
2.3.2 互操作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终端设备的 104 规约测试方案 |
3.1 配电自动化 |
3.1.1 配电自动化概述 |
3.1.2 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 |
3.1.3 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 |
3.2 配电终端设备的 104 规约测试方案 |
3.2.1 APCI 测试 |
3.2.2 基本应用功能测试 |
3.2.3 应用功能测试 |
3.3 小结 |
第四章 104 规约测试软件的开发 |
4.1 104 规约的软件实现 |
4.1.1 104 规约软件设计的思想 |
4.1.2 104 规约传输控制的实现 |
4.1.3 104 规约应用功能的实现 |
4.2 软件界面设计 |
4.2.1 软件主界面 |
4.2.2 软件功能 |
4.2.3 报文解析 |
4.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8)IEC60870-5-104协议的软件建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IEC60870-5-104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 |
1.3. IEC60870-5-104在云南电网中的应用与局限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规约分析 |
2.1. 引言 |
2.2. 规约结构 |
2.3. 报文格式 |
2.4. 报文结构 |
2.4.1.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报文结构 |
2.4.2.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报文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报文详解 |
3.1. 引言 |
3.2. 单点遥信 |
3.3. 归一化测量值 |
3.4. 带长时标的单点信息 |
3.5. 带长时标的归一化测量值 |
3.6. 单位遥控命令 |
3.7. 归一化设点命令 |
3.8. 带时标设定值命令 |
3.9. 初始化结束 |
3.10. 站(组)召唤 |
3.11. 几类U格式报文 |
3.12. 报文传输的安全控制机制 |
3.12.1 启停控制 |
3.12.2. 防止报文丢失和报文重复控制 |
3.12.3. 无通信时通道测试 |
3.13. 相关主要过程 |
3.13.1 遥控过程 |
3.13.2 设点过程 |
3.13.3 站召唤和组召唤 |
3.1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建模 |
4.1. 引言 |
4.2. 面向对象技术概述 |
4.3. 统一建模语言(UML)概述 |
4.4. IEC104规约的类模型 |
4.4.1. 规约控制部分类模型 |
4.4.2. 主窗口及网络数据类模型 |
4.5. IEC104规约的状态模型 |
4.5.1. 主窗口状态图 |
4.5.2. 数据线程状态图 |
4.5.3. 网络线程状态图 |
4.5.4. 主逻辑控制状态图 |
4.6. IEC104规约的交互模型 |
4.6.1. 网络线程交互模型 |
4.6.2. 数据线程交互模型 |
4.6.3. 主窗口交互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实现 |
5.1. 引言 |
5.2. 日志部分软件实现 |
5.3. 网络层程序编写 |
5.4. 数据库部分软件实现 |
5.4.1. 数据测点设计 |
5.4.2. 数据线程设计 |
5.5. 主窗口部分软件实现 |
5.6. 程序界面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9)超高压电网远动系统中通信规约的应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超高压电网的远动系统应用方式 |
1.1 通信网络 |
1.2 系统硬件冗余通道的配置 |
2 IEC60870-5-101规约的通信实施过程 |
2.1 101规约帧格式 |
2.2 101规约的参考网络模型 |
2.3 101规约数据传输 |
2.3.1 初始化过程 |
2.3.2 总召唤过程 |
2.3.3 轮询过程 |
2.3.4 遥控过程 |
3 IEC60870-5-104规约的通信实施过程 |
3.1 101规约帧格式 |
3.2 104规约的参考网络模型 |
3.3 104规约数据传输 |
3.3.1 初始化过程 |
2.3.2 总召唤过程 |
2.3.3 数据传输 |
2.3.4 遥控过程 |
4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5 结束语 |
四、IEC60870-5-101/104规约在长春电网的应用及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D]. 何鹏辉. 广西大学, 2020(02)
- [2]工业网络的虚拟化研究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D]. 周瑞芳. 重庆大学, 2018(07)
- [3]配电网信息模型异构映射与即插即用机制研究[D]. 谢婧.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IEC60870-5-101/104规约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 易克难,贺建明. 硅谷, 2014(24)
- [5]基于IEC60870-5-101规约和104规约的FTU的设计与实现[D]. 闫飞飞.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2)
- [6]基于IEC61850的智能配电终端模型的研究[D]. 王凯.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3)
- [7]基于IEC60870-5-104规约的智能配电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案及软件设计[D]. 周鸿艳.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9)
- [8]IEC60870-5-104协议的软件建模与实现[D]. 薛飞.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9]超高压电网远动系统中通信规约的应用与实践[J]. 郭志彬. 电工文摘, 2012(01)
- [10]101、104规约在配电网历史数据传输中的应用[J]. 刘海龙,娄英俊,欧阳琪,田巍巍. 电气技术,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