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结合蒙药治疗精神疾病12例疗效分析

艾灸结合蒙药治疗精神疾病12例疗效分析

一、灸疗配合蒙药治疗精神病12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毛钟莹[2](2021)在《毫火针结合艾灸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毫火针结合艾灸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在皮损面积和症状及瘙痒程度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西药治疗进行对比,为患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副作用少、患者更加易于接受的中医外治治疗措施和方案。同时为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提供更多有效的临床证据,为今后中医疗法治疗湿疹样改变的皮肤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2017年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由中华皮肤科杂志出版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且治疗前30天内未服用与本病治疗相关的药物,7天内未用过与治疗本病相关的外用药物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首先对64个不透明的信封进行编号,然后运用SPSS25.0软件生成64个随机数字,每个随机数字对应一个编号,并进行可视分箱处理,按照1:1的比例,每个随机数字分别对应治疗组或者对照组,每组各32例。最后制作64张治疗卡片,将标有毫火针结合艾灸治疗的卡片以及常规西药治疗的卡片分别装进治疗组的信封和对照组的信封里,得到64个随机信封,再将密封好的信封按照编号顺序排好,交由一名不参加本研究的皮肤科医生保管。研究开始后,患者按照参与研究的先后顺序依次领取信封,并严格遵照信封里随机分配卡提示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毫火针结合艾灸的治疗方法。其中毫火针选择相应的皮损处进行点刺,由皮损中心向周围依次操作,每次连续快速点刺2次,点刺不留针,点刺的间距以1cm为宜,直至覆盖整块皮损,点刺深度控制在3mm。艾灸选择双侧曲池穴、足三里穴、脾俞穴、阴陵泉穴以及1-2个皮损较为严重的地方进行温和灸法。每个部位艾灸10min。以上治疗每周进行2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共2个疗程。对照组每晚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Omg,配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涂抹于皮损处1次,涂抹前应保持皮肤清洁,由少到多进行均匀涂抹。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共2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疗程结束后,按照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最后,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本资料方面: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患者的基线水平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EASI评分及VAS评分:(1)两组治疗前EASI总评分及各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VAS评分经独立样本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疗效比较(1)两组治疗前后皮损情况组内比较①治疗组治疗前后EASI总评分及各项评分经配对样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治疗前后EASI总评分及各项评分经配对样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皮损情况组间比较①两组受试者治疗后EASI总评分及各项评分经独立样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差值比较经独立样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程度组内比较①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经配对样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经配对样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瘙痒程度组间比较①两组治疗后VAS评分经独立样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比较经独立样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有效率比较①EASI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3.33%。②VAS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6.67%。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在EASI方面以及在VAS方面,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毫火针与艾灸治疗相结合与常规西医药物治疗都可以有效地改善慢性湿疹患者皮损面积及其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2.毫火针与艾灸治疗相结合在改善慢性湿疹患者皮损面积及皮肤红斑、丘疹、鳞屑、苔藓样变上均有效,且优于常规西药治疗。3.毫火针与艾灸治疗相结合在改善慢性湿疹患者瘙痒严重程度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治疗。4.毫火针结合艾灸治疗是一种有效、简便易行、副作用少的物理疗法,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陈路遥[3](2021)在《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组方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安神补心六味丸的组方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回顾性分析,初选安神补心六味丸的临床适应病证并局限治疗范围,为其精准临床定位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数据。研究方法:首先在蒙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文献学和考据学研究法,系统查阅和梳理历代文献,考证安神补心六味丸的组方源流,分析其组方依据、组方结构和组方特色,再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梳理安神补心六味丸的组方配伍理论,总结其核心功效和主治病证,为精准临床定位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三家医院5年(2015年1月-2019年12月)用安神补心六味丸治疗的住院患者电子病历,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和用药信息,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做描述性分析,IBM SPSS Modeler 18.0做关联规则分析,为精准临床定位提供临床应用数据。最后结合组方配伍理论和临床应用数据,初选安神补心六味丸的临床适应病证,局限治疗范围。研究结果:(1)组方理论研究:①组方源流:经文献收集与查证,收录安神补心六味丸的文献共有19部;本方首载于1971年的《蒙药验方》,原方名“宝荣宁-6”,主治心慌、心脏不适引起的气短;199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将本方正式定名为“安神补心六味丸”,有祛“赫依”,镇静功效,主治心慌,气短;虽然文字记载较晚,但本方在1971年前就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本方共有11个方名,均以方中君药或方剂功效命名;方中六味药物基源和剂量配比稳定,一般制为每丸3g或5g的蜜丸,每次服用1丸,每日1到3次不等,用温开水或蜂蜜水送服,无服药禁忌的记载。②组方依据:安神补心六味丸主治赫依盛型心悸症、赫依性激荡和赫依性心刺痛等心赫依病,其核心病机为病变赫依客于心脏,常见心慌,心悸,心胸疼痛,头晕,耳鸣,失眠,情绪不稳,舌干燥,尿清泡沫多等症;治疗以镇赫依为基本原则,配以补心止痛、镇静安神、解郁除烦。③组方结构:安神补心六味丸以野牦牛心(牛心)为君,丁香、肉豆蔻、广枣为臣,枫香脂为佐,木香为使,全方效重、腻,味辛、甘、苦,镇赫依的同时又能清希拉,是消化味和药物功能相符的性温方;六药相伍,既可镇赫依,又能补心、止痛、镇静。④组方特色:选药配伍具有功能组方和标本兼治的特色,善用野牦牛心(牛心)此类动物脏器药达到以补为养的目的,利用镇赫依的功能和使用治疗郁症的高频药物发挥形神同调的治疗效果。综上,安神补心六味丸以镇赫依为核心功效,兼能补心止痛、镇静安神、解郁除烦,是治疗心赫依病的良方。(2)临床应用回顾性研究:共收集3家医院5年病例5796例,剔除病历信息不完整病例14例,入院诊断疾病不符合安神补心六味丸适用范围病例3443例,最终获得病例2339例用于分析。结果显示,安神补心六味丸临床应用情况为:①使用人群:临床使用人群无显着性别差异,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年龄集中在46-69岁和69岁以上,平均年龄为61.52±12.68岁。②应用科室:应用科室分布广泛,但主要用于脑病科、心身医学科、心病科、针推科及肺病科五个科室。③主要治疗疾病:西医诊断为冠心病、脑梗死和高血压病,蒙医诊断为心刺痛、萨病和白脉病,病程以一年以上居多。④主要治疗症状: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心悸,胸痛,乏力,心慌,失眠,胸部不适;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应用症状组合主要为“头痛+头晕”和“胸闷+气短”。⑤蒙医辨证: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应用证型主要为“赫依偏盛伴希拉紊乱”;主要舌象为舌淡红、苔薄白;主要脉象为弦、虚、微、滑、数;主要病位在心、肝和白脉;病因主要为赫依、希拉和血。⑥服用天数、单次用药剂量及给药时辰:服用天数最长为150天,最短为1天,但集中于8天、7天和7天以内;最多的单次使用剂量是2粒,单次剂量平均值为6.8粒,中位数为5.5粒;给药时辰常在晚上,其次是早上。⑦合并用药:沉香安神散是最常用的药引;从用药频次分析,联用蒙成药最多的是珍宝丸,其次是沉香安神散和檀香三味汤;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最常合并使用2种蒙成药的组合是“珍宝丸+檀香三味汤”“珍宝丸+扎冲十三味丸”和“珍宝丸+草果四味汤”;最常合并使用3种蒙成药的组合是“珍宝丸+沉香安神散+檀香三味汤”。研究结论:结合安神补心六味丸的组方配伍理论和临床应用数据认为,本制剂为镇赫依之经典制剂,具“双心同调”与“心脑同治”的治疗优势,其临床适应症为头痛,头晕,胸闷和气短;蒙医治疗优势病种为赫依偏盛伴希拉紊乱的心赫依病;西医治疗优势病种为心脑血管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

李陈玲[4](2020)在《壮医针刺治疗胴尹(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对比应用壮医“8”环针法和常规壮医针刺治疗胴尹的临床疗效,筛选出疗效最佳的壮医针刺方案,为壮医针刺治疗胴尹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诊断胴尹的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编号1-90号随机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1和观察组2均依据“天圆地方”的配穴原则,选取相同穴位:手背二环4穴(TSBh2-4,双侧),腹二环3、6、9、12穴(RFh2-3、6、9、12),内三杆(DNSg,右侧)、内上桩(DNsz,左侧),前上桩(DQsz,双侧),足背二环6、9穴(DZBh2-6、9,双侧),观察组1采用壮医“8”环针法针刺,观察组2采用常规壮医针刺,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针刺顺序进针,两组穴位进针后不进行提插捻转,留针30min,每周针刺3次,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和构橼酸铋钾胶囊,治疗4周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记录数字疼痛量表(NRS)、脾胃病PRO评分量表进行症状积分评价、焦虑自评测量表(SAS)及临床疗效评价,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及治疗1个疗程结束3个月后进行远期疗效评价。结果:1、三组患者经治疗后,NRS评分、脾胃病PRO评分量表症状总积分、焦虑自评测量表(SAS)等组内比较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三组患者经治疗后,NRS评分、脾胃病PRO评分量表症状总积分、焦虑自评测量表(SAS)等三组间比较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三组患者经治疗后,NRS评分和焦虑自评测量表(SAS)方面,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观察组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脾胃病PR O评分量表症状总积分方面,三组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4、临床有效率比较,三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观察组1为96.33%,观察组2为86.67%,对照组为63.33%;三组间比较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组间比较,观察组1分别和观察组2、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针刺疗法依据“天圆地方”的配穴原则,壮医针刺具有缓解胃部疼痛、焦虑情况(生活状态、睡眠及精神情况)等疗效,壮医“8”环针法治疗胴尹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常规壮医针刺,更能缓解胃部疼痛,改善焦虑情况从而提高生活状态及睡眠质量。

李文康[5](2020)在《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海马5-HT递质、5-HT1AR(5-HT2AR)/AC信号通路与二者关联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针刺改善PCPA失眠在中枢5-HT睡眠递质及5-HT亚型受体后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0只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抽选16只为正常组,剩余54只进行造模并筛选,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针刺(针刺脐内环合失眠穴方)组、非穴组,各16只。针刺组采用针刺脐内环合失眠穴方干预治疗,非穴组予针刺双侧肋下各2个固定点治疗,正常组、模型组则不采用任何针刺,仅予相同时间和强度的抓摸刺激。干预6天后,取大鼠海马组织,样本编号并相应保存待检;免疫组化法检测5-HT1A、5-HT2A受体形态学的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海马5-HT的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AC活性,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二者的关联性。结果:1.免疫形态学观察: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海马5-HT1AR阳性表达数减少,呈散在、疏松排列;5-HT2AR阳性颗粒数目明显增加,阳性表达区域趋于集中;通过针刺后,针刺组大鼠海马5-HT1AR阳性表达颗粒分布集中且较规则,颜色加深;而5-HT2AR棕色表达数则明显减少,阳性区域颜色较浅。2.实验指标显示:A、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海马区5-HT1AR表达下降而5-HT2AR表达上升(均P<0.01);海马内5-HT含量显着下降(P<0.01),AC活性降低(P<0.01),模型组海马5-HT含量损害与AC活性损伤呈正相关性,r=0.648,P<0.01;B、非穴组各组数据与模型组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且非穴组5-HT含量与AC活性相关性不强;C、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海马内5-HT1AR表达上升而5-HT2AR表达下降(P<0.01、P<0.01);5-HT含量显着升高(P<0.01),AC活性明显提高(P<0.01),针刺对5-HT含量提高与AC活性上调也呈正相关性,r=0.644,P<0.01;D、与非穴组比较,针刺组海马内5-HT1AR表达上升,而5-HT2AR表达下降(P<0.01、P<0.01);5-HT含量显着提高(P<0.01),AC活性明显上调(P<0.01)。结论:1.PCPA模型大鼠海马呈现5-HT1A、5-HT2A受体形态异常;针刺有改善PCPA失眠模型大鼠海马5-HT1A、5-HT2A受体形态作用。2.PCPA模型大鼠海马呈现5-HT含量、AC活性均受损降低及二者的受损呈一定正相关性;而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方有显着升高其5-HT含量、上调其AC活性的作用,对二者的改善也呈一定相关性。3.实验支持该针法通过改善5-HT睡眠递质、5-HT亚型受体后信号通路机制及其交互机制综合起到治疗PCPA失眠的作用机制。

王惠兰[6](2019)在《揿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掀针疗法治疗寒凝血淤型PD,其主旨在于观察揿针疗法治疗寒凝血淤型PD与西方医学常规药物治疗的疗效对比,初步阐明掀针疗法治疗寒凝血淤型PD之机理,为掀针疗法治疗寒凝血淤型PD应用于临床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课题搜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妇科门诊66例符合寒凝、血瘀型PD诊断月经痛程度为轻、中度患者,患者自由抽取分组按照入组顺序决定编号,每组33例,进行疗效观察。揿针组于月经前7d施与揿针之法,直至月经来潮初天停止,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药物组(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0.3g,2次/d口服,出现月事痛症状时口服,3个经血代谢循环周期后根据评分量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2组数据经过SPSS17.0分析得出结论,2组所用治疗方法都对PD之血瘀寒凝证有效,但揿针较另一组别所用口服药效果好。结论:经过临床观察患者相对更容易接受揿针治疗,不仅因为其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情况及伴法随症状。更因为其操作简便,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也避免了因床位问题等而产生的等待时间,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成本,同时揿针治疗为外治法与口服西药对比,对胃肠功能和肝肾功能都没损伤,从而让更多的人选则此法治疗,且其与较传统针刺而言刺激强度大幅度降低,适用于对于传统针刺治疗存在恐惧心理的患者和晕针的患者,因此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罗盼盼[7](2019)在《壮医针刺治疗哪呷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壮医针刺治疗哪呷的临床疗效,探索壮医针刺在治疗哪呷上的临床优势,为临床上应用壮医针刺治疗哪呷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其分院壮医科门诊收集了符合本次课题研究标准的60例哪呷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壮医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患者各30例。壮医针刺组患者根据壮医“天圆地方”的取穴原则,处方如下:双侧外三桩(DWSz)、双侧内下杆(DNxg)、双侧手背二环3、4穴(TSBh2-3、4)、双侧足背一环7、8穴(DZBh1-7、8)。在壮医理论指导下运用“8”字环针法进行针刺:先针健侧的外三桩(DWSz),接着针患侧内下杆(DNxg),针健侧的内下杆(DNxg),针患侧的外三桩(DWSz),再针健侧手背二环3穴(TSBh2-3)、手背二环4穴(TSBh2-4),针患侧的足背一环7穴(DZBh1-7),足背一环8穴(DZBh1-8),针患侧的手背二环3穴(TSBh2-3)、手背二环4穴(TSBh2-4)。留针30分钟。隔天治疗1次,1周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药物组患者予醋酸泼尼松片每天30mg口服,连续用5天,然后在5天内逐步减量至停用;甲钴胺片,每次口服0.5mg,每日服用三次,连服10天。服药期间禁食烟酒,按时作息。最后壮医针刺组和药物组患者均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制定的(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作为临床疗效主要判定标准,次要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制定的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Faciai Disability Index)。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记录两组患者(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指数,所得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指数,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的总有效率分别为:壮医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100%;药物组的总有效率为86.7%,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课题研究运用壮医针刺治疗哪呷患者,对比运用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片药物治疗,壮医针刺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说明了壮医针刺临床疗效优于药物组。2.壮医针刺临床应用操作简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值得广泛推广运用。

郝蔷薇[8](2016)在《额尔敦—乌日勒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测额尔敦-乌日勒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血管内皮因子ET、PAF、TXA-2、PGI2、VEGF、E-selectin、SDF-1以及血管内皮凝血纤溶物质t-PA、PAI-1、Fbg的影响,明确其稳定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10只不进行造模,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4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免疫损伤、球囊拉伤术复合因素造模,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8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额尔敦-乌日勒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灌服同体积的蒸馏水,给药容量均为4ml·kg-1·d-1;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5mg·kg-1·d-1;额尔敦-乌日勒组给予额尔敦-乌日勒0.4g·kg-1·d-1,连续给药16周。第24周末实验结束,将最终完成实验的39只家兔(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额尔敦-乌日勒组10只、辛伐他汀组9只)处死取材。观测以下指标:1.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家兔主动脉血管内皮因子ET、PAF、VEGF、SDF-1、t-PA、PAI的表达情况。2.运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清中血管内皮因子ET、PAF、TXA-2、PGI2、VEGF、E-selectin、SDF-1、t-PA、PAI、Fbg的浓度。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额尔敦-乌日勒能降低主动脉ET、PAF表达(P<0.01),在降低ET表达上优于辛伐他汀(P<0.05)。(2)与模型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组主动脉VEGF和SDF-1的表达显着减少(P<0.05),但对E-selectin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组主动脉PAI-1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且表达量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但对t-PA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2.Elisa检测结果显示:(1)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显着降低血清ET、PAF(P<0.01),在降低ET水平上优于辛伐他汀组。(2)额尔敦-乌日勒能显着降低血清TXA-2的水平、升高PGI2的水平(P<0.05)。(3)额尔敦-乌日勒能显着降低家兔血清VEGF和SDF-1的浓度(P<0.01),且对其降低SDF-1的浓度优于辛伐他汀组(P<0.05)。(4)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组家兔血清PAI-1及Fbg水平显着降低(P<0.01),但对t-PA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额尔敦-乌日勒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其可能通过降低血管内皮因子ET、PAF、TXA-2、VEGF、SDF-1的水平以及升高血清PGI2的水平;同时也可通过降低血清血管内皮凝血纤溶物质PAI-1、Fbg水平来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

任小梅,任常胜[9](2015)在《抑郁症蒙医治疗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蒙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现状,为今后抑郁症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有关抑郁症的蒙医药着作与文献,全面总结蒙医药对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状况。结果:研究发现蒙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肯定的疗效。结论:蒙医药对抑郁症的治疗较西医有明显优势,但结合季节、体质、地域的治疗方法有待研究。

斯琴高娃[10](2014)在《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证候特征及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蒙医分型尚无统一规范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蒙医药对RA的诊疗。本课题按照临床流行病学要求,通过对180例前瞻性RA患者的蒙医证候特征研究,以期为建立RA蒙医证候标准、制定RA蒙医分型诊断标准提供客观依据。并且观察RA患者蒙医各证型与血清TNF-αHIF-1αVEGF-A的相关性,从微观层面为蒙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奠定实验基础,促进蒙医药诊疗RA的现代化研究进程。方法本研究应用横断面、前瞻性调研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180例RA患者。调查RA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蒙医症状、体征,并根据蒙医辨证分型标准,把RA患者分为哈日陶列、查干陶列、阿拉嘎陶列三种证型。将蒙医传统疾病诊断方法“三诊”结合现代数理统计学方法,初步探讨RA蒙医证候分布情况。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RA的蒙医证候因素进行分析。观察实验室常规检测指标(RF、CRP、抗CCP抗体、GPI、AKA、APF、IgA、IgG、IgM),同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180例RA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TNF-α、HIF-1α、VEGF-A水平。分析180例RA患者血清TNF-α、HIF-1α、VEGF-A与RA蒙医不同证型及实验室常规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RA临床资料分析采用描述性频数和相对频数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蒙医证候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血清炎性细胞因子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结果1一般情况及病程:RA蒙医哈日、查干、阿拉嘎三种证型中哈日陶列所占比例最高,阿拉嘎陶列最低;女性与男性的比例近5.21:1;年龄在30-60岁之间的患者最多,共137例,占76.1%,哈日陶列年龄较小,查干陶列年龄较大;病程1-5年的患者最多,其中查干陶列病程较长,多见于病程在5年以上的患者,哈日陶列病程较短,多见于病程在5年以内的患者,阿拉嘎陶列散见于病程各个阶段。2RA蒙医不同证型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蒙医不同证型间关节疼痛积分、关节压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关节肿胀总数、CRP、GPI比较,哈日陶列与查干陶列、阿拉嘎陶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查干陶列与阿拉嘎陶列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间关节功能障碍积分比较,查干陶列与哈日陶列、阿拉嘎陶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哈日陶列与阿拉嘎陶列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蒙医证型间,RF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排序为哈日陶列>阿拉嘎陶列>查干陶列。查干陶列的晨僵时间最长,IgG、IgM均值最高,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拉嘎陶列的抗CCP抗体、IgA均值和AKA、APF的阳性构成比最高,但三组蒙医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RA蒙医证候研究:RA蒙医症状及体征出现的频次为痛有定处、阴雨天加重、尿气味小、畏寒喜暖、关节发冷、肢冷不温、酸痛、舌质淡白、腰膝酸软、疲倦、苔黄薄腻、舌质红、屈伸不利、关节红、口渴、关节发热、关节疼痛、脉滑、脉细数、尿气味大、脉沉、灼痛、遇热加剧、疼痛夜甚、潮湿、苔白薄腻、尿黄色、大便干、脉抖动、全身发热等。痛有定处、阴雨天加重患者高达75%以上,畏寒喜暖、关节发冷、肢冷不温患者50%以上,关节红、口渴、关节发热患者40%以上。对180例RA患者蒙医症状及体征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Forward LR法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RA蒙医辨证分型的因素有:关节肿胀、关节疼痛、脉细数、苔黄薄腻、尿气味大、屈伸不利、疲倦、脉弱、尿气味小、麻木、瘙痒、脉抖动、舌质淡白等。其中哈日陶列的影响因素有关节肿胀、关节疼痛、脉细数、苔黄薄腻、尿气味大等热性症状及体征;查干陶列的影响因素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疲倦、脉弱、舌质淡白、尿气味小等寒性症状及体征;阿拉嘎陶列的的影响因素有关节肿胀、关节疼痛、麻木、瘙痒、脉抖动、舌质淡白等寒热错杂症状及体征。Logistic回归模型总预测正确率哈日陶列达到88.3%;查干陶列达到94.4%;阿拉嘎陶列达到89.4%。4RA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与实验室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180例RA患者与30例健康人年龄、性别构成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病组与健康组之间血清TNF-α、HIF-1α、VEGF-A水平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蒙医不同证型之间TNF-α、HIF-1α、VEGF-A水平比较:哈日陶列TNF-α水平最高,与查干陶列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阿拉嘎陶列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查干陶列与阿拉嘎陶列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哈日陶列VEGF-A. HIF-1α水平最高,与查干陶列、阿拉嘎陶列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查干陶列与阿拉嘎陶列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RA患者血清TNF-α、VEGF-A, HIF-1α及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TNF-α与RF、CRP呈正相关,VEGF-A与RF、HIF-1α、TNF-a呈正相关,HIF-1α与TNF-α呈正相关。结论1RA早期蒙医证型以哈日陶列最多,其次阿拉嘎陶列、查干陶列;RA中、晚期,以查干陶列和阿拉嘎陶列多见,哈日陶列较少见。2关节疼痛积分、关节压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关节肿胀总数及CRP、GPI、RF可作为哈日陶列的客观化分型依据。关节功能障碍积分可作为查干陶列的客观化分型依据。本研究证实了蒙医对RA的辨证论治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并为RA蒙医证候特征研究及蒙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提供科学化依据。3本研究证实了传统蒙医学“三诊”方法对RA的辨证分型确诊率较高,值得推广使用蒙医传统“三诊”方法,并且为RA蒙医证候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4RA患者血清TNF-αHIF-1α、VEGF-A水平显着增高,血清TNF-αHIF-1α、 VEGF-A含量测定可作为RA诊断联合检测指标。RA蒙医不同证型间TNF-α、HIF-1α、 VEGF-A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表明RA蒙医证型的分子水平病理机制存在差异,其中哈日陶列TNF-α、HIF-1α、VEGF-A水平均最高,并且RA患者炎性细胞因子与RA活动指标有内在联系,从微观层面为RA蒙医辨证分型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灸疗配合蒙药治疗精神病12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灸疗配合蒙药治疗精神病12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毫火针结合艾灸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湿疹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发病机制
        二、湿疹分期
        三、现代医学湿疹治疗概况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一、中医病名的历史渊源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祖国医学对慢性湿疹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研究的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终止、脱落、剔除标准
    第二节 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的估算方法
        二、病例分组
        三、试验用具和治疗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评价
        六、统计方法
        七、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病例入组情况
        二、基线资料比较
        三、疗效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毫火针结合艾灸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选穴依据
    第四节 评价指标的选择
    第五节 研究结果分析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组方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安神补心六味丸单味药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1.1 木香药理活性研究
        1.2 枫香脂药理活性研究
        1.3 丁香药理活性研究
        1.4 肉豆蔻药理活性研究
        1.5 广枣药理活性研究
        1.6 牛心药理活性研究
    二、安神补心六味丸质量标准研究概况
    三、安神补心六味丸临床研究概况
    四、中药制剂临床定位研究概况
        4.1 中药制剂临床定位的概念
        4.2 中药制剂临床定位不清的原因
        4.3 明确中药制剂临床定位的意义
        4.4 中药制剂临床定位确定的原则
        4.5 中药制剂临床定位确定的方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安神补心六味丸组方理论研究
    一、组方源流考证
        1.1 方源考略
        1.2 方名考释
        1.3 组成剂量考
        1.4 功效主治考
        1.5 制备用法考
        1.6 小结
    二、组方依据分析
        2.1 赫依的概念
        2.2 心赫依病的概念
        2.3 心赫依病的病因病机
        2.4 心赫依病的证候表现
        2.5 心赫依病的治法治则
        2.6 “镇赫依”及“祛赫依”使用探讨
        2.7 小结
    三、组方结构阐述
        3.1 蒙药药味、药性及药效概念
        3.2 安神补心六味丸单味药药味、药性及药效
        3.3 安神补心六味丸组方结构分析
        3.4 小结
    四、组方特色探析
        4.1 功能组方,标本兼治
        4.2 以补为养,形神同调
        4.3 小结
    五、组方理论研究结果
第二章 安神补心六味丸临床应用回顾性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3.1 数据采集及管理
        3.2 采集内容
        3.3 数据标准化处理
        3.4 分析内容
        3.5 统计方法
    四、病例数据收集统计流程图
    五、临床应用回顾性分析结果
        5.1 基本信息
        5.2 诊断信息
        5.3 用药信息
        5.4 安神补心六味丸与主症的关联规则分析
        5.5 安神补心六味丸与证型的关联规则分析
        5.6 安神补心六味丸联用蒙成药关联规则分析
        5.7 小结
讨论
    一、安神补心六味丸组方理论分析
    二、临床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
    三、安神补心六味丸使用人群特征分析
    四、安神补心六味丸应用病证特征分析
        4.1 蒙西医诊断分析
        4.2 主症分析
        4.3 蒙医辨证分析
    五、安神补心六味丸临床用药特征分析
    六、安神补心六味丸的治疗优势在于“双心同调”和“心脑同治”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壮医针刺治疗胴尹(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治疗
    2 中医对胴尹的认识和治疗
        2.1 中医对胴尹的认识
        2.2 中医对胴尹的治疗
    3 壮医对胴尹的认识和治疗
        3.1 壮医对胴尹的认识
        3.2 壮医对胴尹的治疗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研究用药及耗材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观察指标
    4 临床疗效判断
    5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疗效评价
        2.1 三组患者NRS比较
        2.2 三组患者脾胃病PRO评分量表评分比较
        2.3 三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2.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5 三组患者随访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壮医针刺的发展历史
    2 壮医针刺的理论分析
        2.1 壮医针刺的基础理论
        2.2 壮医针刺的穴位与取穴
        2.3 壮医针刺的“8”环针法
    3 壮医针刺治疗胴尹的学术探讨
    4 壮医针刺治疗胴尹的临床疗效评价和安全性分析
        4.1 临床疗效评价
        4.2 安全性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民族医药对胃脘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5)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海马5-HT递质、5-HT1AR(5-HT2AR)/AC信号通路与二者关联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 失眠概念及分类
        1.1.1 原发性失眠
        1.1.2 继发性失眠
        1.2 失眠的影响因素
        1.3 失眠发病机制的认识
        1.3.1 与睡眠相关的脑结构及功能
        1.3.2 中枢神经递质与失眠
        1.3.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与失眠
        1.3.4 AC活性与cAMP含量异常
        1.4 失眠的西医治疗
        1.4.1 药物治疗
        1.4.2 非药物疗法
        1.4.3 现代医学治疗的不足
    2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2.1 失眠的中医病因
        2.1.1 外感六邪
        2.1.2 内伤情志
        2.1.3 胃肠不和
        2.1.4 气血亏虚
        2.2 失眠的中医病机
        2.2.1 《黄帝内经》的睡眠理论
        2.2.2 阴阳失调
        2.2.3 脏腑不调
        2.2.4 血瘀气郁
        2.2.5 虚实为纲
        2.3 失眠的中医发病学说
        2.4 中药对失眠的治疗
        2.5 针灸治疗失眠
        2.5.1 针刺疗法
        2.5.2 特种针法
        2.5.3 灸法对失眠的治疗
        2.5.4 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失眠
        2.6 其他疗法
        2.6.1 推拿对失眠的治疗
        2.6.2 民族医学
        2.7 中医针灸治疗的优势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设备
        1.2 动物与分组
        1.3 造模
        1.4 干预方法
        1.5 标本采集与储存
        1.6 操作方法
        1.6.1 使用ELISA法测定5-羟色胺(5-HT)含量
        1.6.2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5-HT_(1A)、5-HT_(2A)受体的表达
        1.6.3 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
        1.7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大鼠海马5-HT、AC活性及二者相关回归方程
        2.2 诸组大鼠海马5-HT_(1A)R、5-HT_(2A)R免疫组化病理影响
        2.2.1 200倍镜下病理形态学描述
        2.2.2 各组大鼠海马5-HT_(1A)R、5-HT_(2A)R的表达
    3 讨论
        3.1 实验研究选择PCPA模型的理由
        3.2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方组方用穴分析
        3.3 针刺失眠穴方合脐内环有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作用机制分析
        3.4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海马5-HT_(1A)与5-HT_(2A)受体表达的机制分析
        3.5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失眠大鼠海马5-HT含量及AC活性的作用及意义
        3.5.1 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失眠大鼠海马5-HT含量及AC活性的作用
        3.5.2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5-HT含量与AC活性的关联性探讨
        3.5.3 5-HT含量与AC活性关联性研究结果的意义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穴位埋线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揿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国传统医学对PD的研究进展
        1.1 病名发展史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2 中国传统医学治疗PD的研究进展
        2.1 传统药物治疗
        2.1.1 辩证分治
        2.1.2 专方治疗
        2.1.3 民族医药治疗
        2.2 针灸治疗
        2.2.1 火针疗法
        2.2.2 电针疗法
        2.2.3 针刺疗法
        2.2.4 针刺手法运用
        2.2.5 灸法
        2.2.6 温针疗法
        2.2.7 耳针疗法
        2.3 多重疗法相合治PD
        2.4 其他疗法治疗PD
    3 现代西方医学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3.1 流行病学关于本病的研究
        3.2 病因解析
        3.3 PD 疼痛机理与产生因素
        3.3.1 疼痛机理
        3.3.2 致疼痛产生因素
    4 现代医学治疗PD药物及原理
        4.1 一般治疗
        4.2 PG合成酶抑制剂
        4.3 口服避孕药
        4.4 β-受体激动剂
        4.5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4.6 维生素类
        4.7 其他疗法
实验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对象
    3 分组方法
    4 诊断标准
        4.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4.2 中国传统医学诊断标准
    5 纳入标准
    6 排除标准
    7 痛经积分标准
    8 痛经程度划分标准
    9 疼痛积分标准
    10 病例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11 实验终止标准
    12 治疗方法
    13 揿针治疗注意事项
    14 痛经患者经期注意事项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实验数据分析
    17 结果分析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关于揿针
        2.1 揿针起源与理论依据
        2.2 揿针简介
        2.3 揿针的临床应用情况
    3 穴位选择理论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壮医针刺治疗哪呷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壮医对哪呷的认识
        1.1 哪呷的定义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原则
        1.4 治疗概况
    2 中医对面瘫的认识
        2.1 面瘫的定义
        2.2 病因病机
        2.3 临床表现及分型
        2.4 治疗方法概述
    3 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3.1 周围性面瘫的定义及其发病率
        3.2 面神经解剖学
        3.3 病因病机
        3.4 临床表现及分期
        3.5 鉴别诊断
        3.6 治疗方法
    4 文献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技术路线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方法
        3.2 壮医针刺组
        3.3 药物组
        3.4 临床疗效指标评价
        3.5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观察资料分析
        4.3 总疗效评价
        4.4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立题意义
        5.2 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额尔敦—乌日勒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9)抑郁症蒙医治疗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蒙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理论研究
2 蒙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2.1 蒙药疗法:
    2.2 心理方面:
    2.3 饮食起居方面:
3 动物实验研究
4 结语与展望

(10)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证候特征及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蒙医药治疗风湿病(协日乌苏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蒙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类风湿关节炎中蒙医证候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证候特征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证候客观化初步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四、灸疗配合蒙药治疗精神病12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毫火针结合艾灸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D]. 毛钟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组方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回顾性分析[D]. 陈路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壮医针刺治疗胴尹(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李陈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海马5-HT递质、5-HT1AR(5-HT2AR)/AC信号通路与二者关联性影响研究[D]. 李文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揿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D]. 王惠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壮医针刺治疗哪呷的临床疗效研究[D]. 罗盼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额尔敦—乌日勒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 郝蔷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6(03)
  • [9]抑郁症蒙医治疗概述[J]. 任小梅,任常胜.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07)
  • [10]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证候特征及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斯琴高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艾灸结合蒙药治疗精神疾病12例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