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鉴别砧木种子质量的常用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先洋[1](2020)在《水引发对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猕猴桃(kiwifruit)隶属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多年生大型落叶、半落叶藤本植物,目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种苗繁育是猕猴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更有效地促进猕猴桃种子的萌发,提高其种苗的质量,是猕猴桃种苗繁育的关键。本文以绿果猕猴桃徐香、金果猕猴桃Hort16A、红心猕猴桃红阳三个品种猕猴桃种子为材料,探究水引发对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水引发对胁迫下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构建了猕猴桃种子水引发技术体系,旨在为猕猴桃种苗的培育和栽培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观测了徐香、Hort16A和红阳三个品种猕猴桃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的净度均在80%以上,其中徐香净度最高,为97.43%;品种间种子的长度和千粒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显着性,Hort16A种子长度最大,为0.249 cm,其次为徐香,红阳种子长度最小,为0.193 cm,徐香、Hort16A及红阳种子的千粒重分别为1.46 g、1.33 g、1.26 g;各个品种的猕猴桃种子均具有较高的生活力,徐香、红阳和Hort16A种子的生活力分别为98%、95%和93%。2.研究了水引发对昼夜变温、低温胁迫及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引发条件下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及临界阈值均显着提高,发芽时间及半数发芽时间不同程度的缩短。另外,水引发能显着增加幼苗的根长,并不同程度地增加幼苗的生物量。水引发的效应,在逆境条件下,比昼夜变温条件下更为显着。3.研究了水引发对昼夜变温、低温胁迫及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的相对电导率的影响。水引发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猕猴桃种子的相对电导率。探索了水引发对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中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发现水引发处理能降低猕猴桃种子中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的含量,提高其脯氨酸的含量。这表明水引发处理能修复损伤的细胞膜,降低细胞质物质的渗漏,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种子的抗性。4.以徐香、Hort16A和红阳三个品种猕猴桃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引发温度、引发时间、引发后培养温度及回干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构建了猕猴桃种子水引发技术体系。结果发现,影响其引发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引发温度和引发后培养温度,引发时间和回干处理对猕猴桃种子的引发效应较小。徐香猕猴桃种子的最佳水引发条件为引发温度5℃、引发时间3 d、培养温度15-25℃、不回干,临界阈值、实生幼苗根长和幼苗干重最大,分别为8.875、2.135 cm和13.54 mg;Hort16A猕猴桃种子的最佳水引发条件为引发温度5℃、引发时间3 d、培养温度15-25℃、不回干,临界阈值最大,为2.159,实生幼苗根长,为1.578 cm,幼苗干重为5.727 mg;红阳猕猴桃种子的最佳水引发条件为引发温度5℃、引发时间2 d、培养温度15-25℃、回干,其临界阈值最大,为3.421,实生幼苗根长为1.672 cm,幼苗干重为5.311 mg。
温如斯[2](2019)在《普通油茶岑软3号速生砧木的初步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广西油茶嫁接苗造林的推进,生产上出现的早期生长慢、树冠难形成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广西油茶产业的发展。为了筛选出促进接穗生长的优良砧木,本文在分析华南区不同油茶物种生长差异的基础上,以普通油茶本砧嫁接为对照,通过调查定植4年嫁接植株生长、发育情况,研究了生长势较强物种作为砧木对普通油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进一步筛选优良砧木品系,结果如下:1.定植6a后,不同油茶物种间株高、地径、冠幅以及茎、叶、花芽、果实和根系生长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香花油茶株高、地径和冠幅分别达到5.39m、103.92mm、7.17m2,根、茎、叶片、花芽和鲜果的质量则分别达到7.58、26.76、9.88、1.42和7.25kg,在所有8个物种中均最高,生长势最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综合得分值来评价8个物种的生长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香花油茶>陆川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普通油茶>南荣油茶>宛田红花油茶>小果油茶。2.定植4a后,以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为砧木的岑软3号嫁接苗株高、冠幅、茎和叶片的质量、以及单株鲜果产量等指标均显着高于普通油茶本砧嫁接植株,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作为砧木显着促进了岑软3号的生长和结实,而以广宁红花油茶为砧木抑制了植株的生长和结实。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综合得分值来评价4种砧木促进接穗生长、发育的作用,各物种依据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香花油茶>陆川油茶>普通油茶>广宁红花油茶。3.对定植1a的7个陆川油茶和19个香花油茶砧木品系嫁接苗的生长情况调查表明,陆川油茶、香花油茶砧木品系差异对植株的生长影响显着,不同砧木品系间嫁接植株的株高、地径、冠幅以及夏梢数量、长度、粗度所有6个生长性状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除陆川油茶L1、L7和香花油茶X2、X7、X12外,剩余21个砧木品系嫁接植株的株高、地径、冠幅以及夏梢数量、长度、粗度均显着高于对照本砧嫁接。香花油茶、陆川油茶砧木品系间不同生长性状中冠幅变异系数均最大,分别为0.4960和0.4757。通过对嫁接植株生长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从参试的7个陆川油茶和19个香花油茶砧木品系中,初步筛选了综合得分值高且变异系数小的普通油茶岑软3号速生砧木品系5个,分别为X4、X5、X8、L3和X19。
刘丽芳[3](2019)在《湖南省西瓜枯萎病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瓜枯萎病是制约西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球性真菌土传病害,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所引起。本研究于西瓜枯萎病发病时期,从湖南省各个地区采集西瓜枯萎病株样本进行病菌的分离和纯化,以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生理小种标准菌株为标准,选取了具有枯萎病菌典型特征的77个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及分子检测鉴定;并以西瓜感病品种“早佳8424”为寄主材料,利用菌土法对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的菌株进行人工接种盆栽实验,对发病植株进行观察、记录,计算病情指数,并对菌株的致病力的强弱进行鉴定和评价;同时,对适合西瓜枯萎病菌遗传多样分析的SRAP-PCR引物进行筛选,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湖南省各个地区西瓜专化型菌株进行多态性分析。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从湖南省各地采集到的94份西瓜枯萎病植株样本中,共有77个病原菌被分离纯化,其中分离到的尖孢镰刀菌的数量是73个,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的数量为35个。2、西瓜枯萎病菌致病力强弱在湖南省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其中来自湘东居群的FON1(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2)、FON6(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7)和FON11(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13)菌株,来自湘西居群的FON26(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FON69(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菌株以及来自湘中地区的FON73(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菌株的致病力最强;病情指数为100,湘南居群的FON70(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菌株的致病力次之,病情指数为96.15;最弱的是来自湘北居群的FON51(湖南省岳阳市桃林寺镇)菌株,只能使西瓜轻微感病;其他所有菌株都能使西瓜感病。3、从225对SRAP-PC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适合西瓜枯萎病菌遗传多样分析的15对扩增条带清晰、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分别是:ME1+EM4、ME1+EM5、ME4+EM2、ME4+EM3、ME5+EM1、ME5+EM5、ME5+EM15、ME6+EM2、ME8+EM1、ME8+EM5、ME11+EM1、ME12+EM9、ME12+EM15、ME14+EM2、ME14+EM7。4、五个居群的35个西瓜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用15对SRAP-PCR引物进行分析,共有261条带被扩增,其中有239条为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出位点数和多态性位点数分别为17.4、15.94个,其多态性比率达到了91.57%。POPGENE软件对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西瓜枯萎病菌居群水平上(Ne*=1.3205,h*=0.1855,I*=0.2738)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及变异度,其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居群是湘东居群。NTSYS软件计算菌株两两间的相似系数的结果表明,这35个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两两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600.92之间,平均值为0.76。供试菌株的遗传分化从分子水平上来说较大,群体间也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SRAP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于遗传相似系数为0.60处被划分为2个类群,湘东居群的FON49(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菌株单独聚为一类。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亲缘关系最近的是来自湘中居群的FON73菌株(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和来自湘东居群的FON77菌株(湖南省株洲市株洲县),它们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遗传距离最近,同时也说明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最小。亲缘关系最远的是来自同一居群,湘东居群的FON49菌株(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和FON4菌株(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5)。它们的遗传相似系数最低,遗传距离最远,也说明它们之间遗传差异最大。根据菌株的分布情况来看,它们间的遗传亲缘关系与菌株间地理分布及距离没有相关性。
王斯妤[4](2018)在《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猕猴桃(Actinidia spp.)是原产于我国特有的多年生落叶藤本果树,果实富含多种有机物以及人体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具多种医疗保健功效。猕猴桃属雌雄异株果树,为使猕猴桃达到优质高产,在生产中筛选优良雄株及合理配置授粉树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对猕猴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雌株方面,而与其适配的优良雄株研究甚少。本试验通过对猕猴桃雄株种质评价鉴定、花粉性状及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以期为提升猕猴桃果实品质及产量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70份不同来源的猕猴桃核心雄性种质最少可通过5对多态性SSR引物(UDK96-035、UDK96-053、UDK96-040、UDK96-019、A055)进行完全区分,且基于SSR分子标记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的70份材料依据其隶属种得到区分。说明猕猴桃雄性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雄性种质均具备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美味猕猴桃略高于中华猕猴桃,但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2.猕猴桃属植物花粉量及花粉生活力因品种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经统计分析和分级比较,发现中华猕猴桃花粉活力及花粉量散布于I、II、III级;美味猕猴桃花粉活力及花粉量集中在II级,偶有分布于I级;毛花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集中于II级,花粉量集中于III级;第Ⅱ及Ⅲ级的猕猴桃雄株具有较多的花粉量及较高的花粉萌发率,可以满足生产上猕猴桃授粉的要求。3.基于前期分析结果,筛选出适宜且综合表现优良的雄株对目前主栽雌性品种(‘红阳’、‘金果’、‘金魁’、‘金艳’)进行了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猕猴桃在坐果率、单果重、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种子千粒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中华猕猴桃雄株‘a35’和‘a39’可作为‘红阳’的适配雄株;中华猕猴桃雄株‘a27’和‘a47’可作为‘金果’的适配雄株;中华猕猴桃雄株‘a50’和‘a52’可作为‘金艳’的适配雄株;美味猕猴桃雄株‘n3’可作为‘金魁’的适配雄株。
傅慧珍[5](2017)在《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研究》文中认为青枯病是世界性土传病害,可危害多种作物,尤其是茄科作物。近年来,嫁接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茄果类蔬菜防治土传病害和提高产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生产上对抗性砧木需求量大,开展青枯病抗性砧木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离鉴定青枯病菌,用青枯病菌对砧用辣椒种质资源进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砧用辣椒种质对青枯病的抗性表型,再结合田间自然病圃接种试验,筛选出不同抗性亲本进行双列杂交,分析抗性杂种优势,探讨砧用辣椒种质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构建F2群体,采用分离分组混合分析法(BSA)筛选SSR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关系,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辣椒抗青枯病砧木育种提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特异性引物Y2/OLI1对从感病辣椒植株上分离的青枯病菌总DNA进行PCR检测,得到特异条带,回收PCR产物进行测序,经过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得到长288bp的序列与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EP1(登录号为CP015116.1)具有99%的同源性,确定分离到的菌株为茄科雷尔氏菌,表明采用引物Y2/OLI1进行PCR扩增能够有效准确检测辣椒青枯病菌。2、对15份砧用辣椒种质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砧木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显着。其中有2份种质表现高抗(HR),1份种质表现抗病(R),3份种质表现中抗(MR),1份种质表现感病(S),其余表现高感(HS)。田间病圃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种质F06、G16、D16、D36的抗性水平分别为抗病(R)、中抗(MR)、感病(S)、高感(HS),与室内接种鉴定一致。3、以病情指数分析抗病性杂种优势,四个不同抗性砧木种质组配的12个F1组合中,有2个组合(D16×D36和G16×F06)表现负向超高亲优势,占参试组合数的16.6%;有 5 个组合(D16×D36,G16×D36,G16×F06,F06×D16 和 F06×D36)表现负向超中亲优势,占参试组合数的41.7%;其余组合表现正向超中亲优势,占参试组合数的41.7%。表明辣椒砧木对青枯病抗性的杂种优势表现较为复杂,在选配亲本时,选择抗性水平相同的双亲可选育出抗性强的杂交组合。4、以抗青枯病种质F06和感青枯病种质D36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分别获得正反交F1代、F2代,经分析发病情况和病情指数,表明砧用辣椒种质F06对青枯病的抗性表达受细胞质基因调控,并存在加性效应。5、采用群体分离法,构建抗感青枯病的F2分离群体,进行SSR和ISSR分子标记筛选研究。从113对SSR引物和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1对SSR引物(R105)和2条ISSR引物(UBC803和UBC876),经F2分离群体验证,获得1个与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相关的标记Q76,遗传距离为7.30cM。
魏平[6](2017)在《柿砧木耐盐抗旱及嫁接亲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富有’(Fu yu)甜柿是目前日本栽培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的柿树品种。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栽培,在我国甜柿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至今在我国未能形成大规模经营,其原因诸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合适的砧木。生产上发现,我国诸多砧木嫁接‘富有’甜柿时,表现出成抗逆性差,成活率低、嫁接亲和性低以致最终导致死亡的问题,因此选择适合‘富有’的优良砧木己成为我国迅速推广‘富有’甜柿的关键问题,其中砧木的抗逆性与嫁接亲和性选择是问题的关键。本研究以柿属3个柿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盐溶液和自然持续干旱胁迫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耐盐性和抗旱性的差异,采用生理、生化结合形态指标,利用数学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隶属函数法进行了柿砧资源的抗性综合评价;同时,对3个柿种12份柿砧进行了与‘富有’嫁接亲和性的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3个柿种砧木(10份君迁子资源、野柿869和美洲柿844)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盐浓度对不同柿种砧木种子的萌发影响。经过0.0%、0.5%、1.0%、1.5%和2.0%NaCl溶液处理后得到了30 d内种子的萌发率等数据。结果表明:0.0%NaCl(对照)溶液处理30 d后3个柿种中野柿869的萌发率最高,依次为君迁子852、美洲柿844,其余的9份君迁子萌发率低于前三者;0.5%NaCl溶液处理后野柿869萌发率最高,盐浓度达到1.0%时,君迁子852萌发率最高。当盐浓度达到1.5%-2.0%时,所有柿砧种子均未萌发。通过种子复水试验,发现所有盐浓度处理下未萌发的种子开始萌发,说明柿砧种子经过高盐溶液处理后种子的萌发是可逆的。3个柿种种子在盐胁迫下种间比较,野柿869耐盐性最好,君迁子居中,美洲柿844耐盐性最差;而种内10份君迁子材料中852与824的耐盐性较好,耐盐性最差的是849和847。2.采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12份柿砧资源幼苗(苗龄约90 d的苗子)进行处理,通过16项生理指标测定,应用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法对柿砧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美洲柿844是最耐盐柿种,随后是野柿869,10份君迁子资源在3个柿种中耐盐性较差,但10份君迁子资源中有3份耐盐较好的资源(824、846和847)。3.选用美洲柿844、野柿869和3份君迁子(824、846和847)90 d的盆栽幼苗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25 d后进行不同柿种砧木耐盐性比较,测定了不同浓度盐溶液处理后5份柿砧幼苗生长、光合系统、膜脂过氧化、抗氧化系统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后,从植株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叶片的形态变化,盐害指数同时结合生理指标测定初步判断,美洲柿844耐盐性高于野柿869,野柿869又高于君迁子;3份君迁子资源的耐盐性在3个柿种中最低。4.以美洲柿844、野柿869和3份君迁子资源(824、846和847)的1年生盆栽幼苗为试材,进行了不同柿种砧木抗旱性比较,干旱持续胁迫20 d,在此期间测定了3个柿种5份柿砧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光合参数、膜脂过氧化、抗氧化系统等的变化。干旱胁迫后,5份柿砧幼苗的叶片、根系、植株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综合形态变化、生理指标测定以及干旱胁迫伤害率调查,结果表明:5份柿砧幼苗中,美洲柿844耐旱性高于君迁子,君迁子又高于野柿869;3份君迁子资源中824的抗旱性要好于846和847。5.选择3个柿种砧木(10份君迁子资源、野柿869和美洲柿844)与‘富有’甜柿进行嫁接亲和性比较研究,通过调查嫁接后的成活率、两年内成活植株的保存率、接穗生长量、接口部位的外部以及内部形态来确定与‘富有’甜柿亲和性较好的柿砧材料。结果表明,3个柿种砧木嫁接成活率差异显着,10份君迁子成活率均高于其它两个柿种,而野柿869成活率>美洲柿844,其中君迁子中的路东67成活率最高,达97.69%;3个柿种嫁接两年后的平均保存率差异比较明显,即君迁子>美洲柿844>野柿869,而君迁子中的824嫁接两年内的保存率最高;3个柿种砧木的接穗生长量与嫁接成活率呈一定的正相关;外部形态观察发现,3个柿种砧木嫁接亲和性差的,嫁接部位会出现肿大、翘皮、裂纹等现象;解剖形态学观察中发现3个柿种嫁接后的愈合过程基本一致,但野柿869和美洲柿844产生愈伤组织的时间要晚于君迁子一周左右。通过3个柿种与‘富有’甜柿嫁接后的生长量、成活率以及两年内成活植株的保存率调查同时结合解剖观察,综合认为君迁子与‘富有’甜柿的亲和性要好于野柿869和美洲柿844,而10份君迁子中的824、848和路东67与‘富有’甜柿的亲和性较好。6.通过3个柿种的耐盐性、抗旱性以及嫁接亲和性研究,综合考虑君迁子824可作为‘富有’甜柿的砧木。
黄开勇[7](2016)在《杉木种子园衰退母树截干后的生理响应及其复壮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杉木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树种,其种子园营建技术水平在我国林木良种选育体系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目前杉木已全面进入第3代育种水平,但是第3代种子园良种供应量尚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由于早期建设的杉木12代种子园大都进入老化衰退期,如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使老龄衰退种子园母树得以复壮,延长经营期限,已成为林业科技工作者关注和亟需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广西全州县咸水林场1987年完成嫁接的杉木第1代种子园老龄衰退母树为研究对象,研究截干后老龄衰退母树的生理响应、复壮效应和经济效益,以期为杉木老龄衰退种子园的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杉木衰退母树个体在截干后均具萌发能力,约4个月后即可萌发新枝。截面高度是影响新枝萌发的最主要因素,新枝萌发能力与截面高度呈反比,距基部越近越有利于新枝的萌发和生长。对截面进行覆膜保水,可使新萌嫩枝的存活率从40.0%提高到98.0%以上,提高幅度1倍以上。(2)截干后新萌枝条的叶片气孔特征有显着变化,其气孔器长度和宽度一定时期内随枝龄增加呈增大趋势,至枝龄3a时较未截干母树分别提高2.2%2.8%和2.6%9.8%。研究同时发现,叶绿素含量与枝条年龄呈正相关关系,枝龄越大则叶绿素含量越高,截干后新萌枝条的枝龄得到幼化,因而叶绿素含量较未截干的老枝低。可溶性糖、淀粉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枝条年龄亦呈正相关关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枝龄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枝条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过氧化物酶(POD)则相反,其含量与枝龄呈负相关关系,此两种酶在枝条中的活性表现为相互抑制的关系,呈此长彼消规律。(3)截干显着促进新萌枝条的光合能力,相较于未截干母树的老枝,截干后所萌发新枝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23.9%、84.0%、51.8%和22.8%。研究也发现,枝龄越小,其光合能力越强。从枝条方向看,东面枝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高于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南面次之,西面最差。因此在种子园实际经营过程中,应注意树冠枝条的管理。(4)截干后,在8月生长旺盛期,母树N、P、K、Cu、Zn、Fe和B含量分别平均提高15.3%、17.0%、27.0%、239.7%、62.9%、45.2%和46.3%;在12月生长减缓期,母树N、P、K、Cu、Zn和Fe含量分别平均提高4.6%、11.9%、11.8%、19.4%、15.4%和37.1%,表明截干可以达到促进杉木母树衰退个体复壮的目的。(5)截干可有效促进老龄衰退母树恢复和提高球果产量的能力,种子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母树在截干后的首次挂果即比该种子园近3a产量均值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35.6%。球果果长和果径分别提高2.9%和1.6%,种子千粒重、优良度、发芽势、发芽率和成苗数量等指标也得到显着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17.1%、82.7%、134.4%、130.3%和24.9%。同时发现,赤霉素含量与母树或母枝年龄呈负相关关系,与未截干相比,截干母树种子的赤霉素含量更高,提高幅度约12.6%,因而相应的种子发芽效果更好。(6)在遗传基础相对一致的情况下,种子的播种品质将影响子代造林的表现。截干母树种子的播种品质优于不截干母树种子,因而其造林效果相对较好,2a生和3a生时其树高生长量分别提高了4.6%和8.7%。(7)杉木大龄种子园不改造、截干复壮和更新重建3种方式的中短期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截干模式最优,改造不到4a即可获利且逐年超出未改造模式,短期的内部收益率高达33.44%,是重建模式的2.5倍以上,表明截干改造大龄杉木种子园是更新改造过渡期间的一种有效方式。综上所述,对杉木大龄种子园的衰退母树采取截干处理,可使其新萌枝条得到幼化,叶片生理特征得到改善,不但其新萌枝条所结球果、种子产量得到提高,且种子的品质、实际育苗和造林效果也得到相应改善。因此,截干措施对杉木衰退母树的生理响应积极、复壮效应明显。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丰富我国林木种子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体系。
李静[8](2015)在《60Coγ辐照诱变枳突变体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枳[Poncirus trifoliate (L.) Raf.]是我国柑橘生产中最主要的砧木,但其具有后期不亲和、不耐盐碱、易感裂皮病和黄龙病等弱点,已成为制约柑橘增产和品质改善的突出问题。而辐照诱变育种是一种创造果树新种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提高植物基因的突变率,也可以产生小量的突变,在改良品种时可能不会改变原有品种的优质性状,进而得到常规育种可能难以得到的新种质。本试验以枳种子作为材料,利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对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后枳种子出苗、幼苗生长和水分胁迫下120Gy枳苗脯氨酸的含量等生物性状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利用SSR、SSR和SRAP对早期筛选出的诱变单株进行分子鉴定,并回收了SRAP标记出的特异条带进行克隆测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0Coγ射线对枳种子的辐照效应明显,主要表现为低剂量(30-60Gy)处理可促进种子萌发,低剂量的60Coγ处理是打破枳壳种子休眠的有效措施,而高剂量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明显下降;幼苗平均高度差异较小;120Gy处理的实生苗在叶片、刺、株型等方面出现较大的变化。综合种子出苗率、幼苗生长及表型性状的变化表明,120Gy的辐照最有利于枳变异的选择。因此,确定120Gy为枳种子60Coγ射线辐照诱变育种比较合适的剂量。(2)通过对表型变异筛选出的100株120Gy实生苗进行维持20天的干旱胁迫后测定枳叶中的脯氨酸含量,经过辐照处理后脯氨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含量为357.02μg·g-1到1372.96μg·g-1。(3)从早期筛选的100株枳苗中选出自我修复后表型仍然变异但能正常生长和脯氨酸含量变化较大的诱变单株50株,利用20对SSR、100条ISSR和88对SRAP引物进行PCR扩增,SSR标记未能标记出特异性条带,ISSR和SRAP共检测出34株表型变化植株与对照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差异。(4)利用88对SRAP引物对植株部分无刺的枳苗进行扩增,筛选出6条引物能扩增出13条特异条带,将这些特异性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得到一批长度不一的片段。将所得到的克隆片段进行测序后在华中农业大学公布的甜橙基因库中进行Blast比对,从而推测其可能的蛋白质功能。
姚淑均[9](2013)在《滇楸优树及其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选育适应于西南高山地区栽培的良种,探究滇楸(Catalpa fargesii Bur. f. duclouxii(Dode) Gilmour)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优良种源、家系和无性系的选育,在贵州、云南滇楸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进行滇楸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取样调查,对优良的种质进行选择收集评价、对优树进行苗期子代测定,按照良种选育程序通过遗传参数估算选育优良的家系和无性系。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一、滇楸群体表型性状的变异类型非常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高。17个种群花部的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及种群内差异均显着。种群间变异系数为19.88%~35.75%,性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8.26%,分化幅度为18.91%~42.15%,表型频率分化系数(Pst)为0.5147,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值(H’)在1.3490~2.5225之间,滇楸花部表型性状的重复力高,最高值花下萼唇长平均为0.685,花性状中花上萼唇长、下萼唇长和花径性状的稳定性强。花部性状与地理变异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花上萼唇长、下萼唇长、花径与纬度呈极显着相关,花枝长度与经度显着相关并与海拔呈极显着负相关。滇楸果实8个表型性状在滇楸的种群间及种群内均表现极显着差异。种群间的变异系数为31.03%(24.53%~39.28%),性状表型分化系数VST分别为22.81%(10.53%~39.28%),果实平均多样度系数Lst、Ls和Pst分别为0.0359、0.755和0.045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在1.6184~2.3617之间。果实性状间重复力平均值为0.543,变化幅度在0.399~0.694之间。相对花的重复力较低。对来自不同省份的9个种群果实性状进行UPGMA聚类,结果表明滇楸果实的表型变异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与花部性状聚类结果一致。二、滇楸不同气候区、种源、家系种子发芽性状遗传变异。滇楸的种子质量和播种品质在气候区、种源、家系间及家系内性状间变异系数的差异十分明显。其种子千粒重、场圃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4个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1%~20.57%、3.67%~28.89%、8.92%~30.82%和8.75%~34.13%之间。种子千粒重与7月均温和有效积温均显着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593和-0.662。三、滇楸家系子代苗期生长性状变异十分丰富。一、二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径等性状方差分析显示,在气候区类型、种源、家系三个层次上的差异显着。一年生苗高、地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二年生苗性状在不同家系间除苗高、地径在气候类型区间差异不显着外,其余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苗期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一、二年生地径生长与产地七月均温均呈显着相关(R=0.672,和R=0.595),二年生地径与经度呈显着负相关(R=-0.589),苗高与地径生长量在一、二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一年生苗高、地径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805和0.664,二年生苗高、地径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837和0.603。一、二年生家系间苗高、地径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8.798%、11.053%和10.141%、6.589%;一、二年生家系间苗高、地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39.477%、28.461%和28.818%、35.408%;一二年生的遗传增益最高分别为24.96%和35.32%。对二年生苗木按I值选出最优家系31个,他们分别来源于兴仁、盘县和瓮安等10个种源。四、滇楸优良无性系的选择。无性系生长性状、叶部性状、木材材性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显着。无性系高、叶柄长、叶面积、基本密度、胞壁率、纤维实际长和双壁厚性状的重复力分别为0.921、0.960、0.946、0.842、0.872、0.792和0.725。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与解剖性状胞壁率、双壁厚、弦向胞腔直径、弦向中央直径分别显着相关。纤维实际长与各性状间相关不显着。通过遗传参数、相关分析、主成分、聚类分析和综合评分方法等,生长性状与叶部性状结合,筛选出7个优良无性系;联合生长、木材解剖与力学性状,选出生长量大,解剖结构好,木材物理性状稳定的5个优良无性系。
张惠娟[10](2012)在《河南酸枣种质资源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酸枣是鼠李科枣属植物,是我国北方较普遍的一种野生资源,不但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漫长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对自然条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为了较全面的了解河南省酸枣的分布情况,比较其主要特点和经济性状,深入研究其特性和进行应用价值综合评价,本研究采用实地踏查、走访群众和林业工作人员的方法,对酸枣比较集中的区域进行调查、引种,重点对有特殊性状表现的特异种质资源进行搜集并种植保存。并对采自新郑和新密的14个酸枣样品进行形态学标记分析,同时以大枣和酸枣叶片为材料,分析其叶绿体trn基因,拟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枣和酸枣的亲缘关系,为枣种间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分子佐证,为枣属植物分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河南省酸枣资源锐减,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同时酸枣综合利用,深加工能力不足;2、采用种子繁殖、根孽苗归圃、嫁接等方法收集、保存了一批特异的酸枣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酸枣特异类型有:白花酸枣、大果酸枣、双仁酸枣、苦酸枣等4种;3、从性状变异分析可以得出:酸枣最小单果重为0.76g,最大为1.18g,变异系数为15.54%,在果实指标中最大;其次为单核重,变异系数为14.81%;果核纵径变异系数为4.85%,果核横径变异系数为4.36%,二者比较接近,形成了果实形状的多样性。果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小为2.45%;4、相关分析表明:相关关系最高的是单果重与可食率,其次是维生素C含量和果形指数。相关关系最小的是果实横径与果核指数;酸枣的大多数指标与可滴定酸之间成负相关关系,酸枣的外形越大,重量越重,酸枣就越甜,酸度越小,可食率越高;果核较小的大枣,每100g含Vc的含量越多,与可食率相关关系最大的是单果重,即单果重较大的酸枣可食率较高;5、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14个样本中最优质的酸枣为新密9号,品质较差的酸枣为新郑1号;6、构建了枣和酸枣trn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试验体系:总体积25μl,包括DNA溶液7.5μl,正反引物各1μl,taq酶12.5μl,水3μl。PCR扩增:94℃5min;94℃1min,59℃1min,72℃1min,35个循环;72℃10min。
二、鉴别砧木种子质量的常用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鉴别砧木种子质量的常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水引发对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猕猴桃研究概况 |
2 种子休眠研究进展及解决方法 |
3 种子引发研究进展 |
4 水引发与种苗抗逆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剂与仪器 |
2.2 供试猕猴桃种子基本生物学特征及水引发的方法 |
2.2.1 种子基本生物学特征的测定 |
2.2.2 种子水引发的方法 |
2.3 水引发对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1 处理方法 |
2.3.2 各项指标的测定 |
2.4 水引发对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
2.4.1 种子水引发处理 |
2.4.2 各项指标的测定 |
2.5 水引发对低温胁迫条件下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5.1 处理方法 |
2.5.2 各项指标的测定 |
2.6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条件下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6.1 处理方法 |
2.6.2 各项指标的测定 |
2.7 水引发技术体系的研究 |
2.7.1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
2.7.2 各项指标测定 |
2.8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供试猕猴桃种子基本生物学特征 |
3.1.1 供试猕猴桃种子净度分析 |
3.1.2 供试猕猴桃种子的表型性状特征 |
3.1.3 供试猕猴桃种子的千粒重 |
3.1.4 供试猕猴桃种子的生活力 |
3.1.5 供试猕猴桃种子的吸水特性 |
3.2 水引发对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生物学效应 |
3.2.1 水引发对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水引发对不同品种猕猴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3 水引发对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3.2.4 水引发对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
3.3 水引发对低温胁迫条件下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1 水引发对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2 水引发对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猕猴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3 水引发对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3.4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条件下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3.4.1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2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猕猴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
3.4.3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3.5 水引发技术体系的构建 |
4 讨论 |
4.1 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
4.2 水引发对不同品种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效应 |
4.3 水引发对低温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效应 |
4.4 猕猴桃种子水引发技术体系 |
4.5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作者简介 |
(2)普通油茶岑软3号速生砧木的初步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砧木与接穗互作研究进展 |
1.1.1 砧木对接穗的影响 |
1.1.2 接穗对砧木的影响 |
1.1.3 嫁接植株的抗逆性 |
1.2 砧穗嫁接亲和性的鉴定方法 |
1.2.1 砧穗嫁接亲和力的田间调查 |
1.2.2 砧穗嫁接亲和力的细胞组织学鉴定 |
1.2.3 嫁接亲和力的离体培养鉴定 |
1.2.4 嫁接亲和力的生理、生化鉴定 |
1.3 油茶嫁接砧穗互作研究进展 |
1.4 华南地区油茶主要种质资源 |
1.4.1 普通油茶 |
1.4.2 小果油茶 |
1.4.3 陆川油茶 |
1.4.4 香花油茶 |
1.4.5 广宁红花油茶 |
1.4.6 博白大果油茶 |
1.4.7 南荣油茶 |
1.4.8 宛田红花油茶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5.3 技术路线 |
2 不同油茶物种生长差异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2.1.2 调查对象 |
2.1.3 测量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1.5 生长量评价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物种生长情况差异分析 |
2.2.2 不同物种叶片、花芽差异分析 |
2.2.3 不同物种果实经济性状差异分析 |
2.2.4 不同物种生长量综合评价 |
2.3 讨论与小结 |
3 不同砧木对普通油茶岑软3号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林营建 |
3.1.2 测量方法 |
3.1.3 数据处理、分析 |
3.1.4 综合评价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砧木植株树体大小和枝稍生长差异分析 |
3.2.2 不同砧木植株嫁接口差异分析 |
3.2.3 不同砧木植株生长量差异分析 |
3.2.4 不同砧木植株叶片形状差异分析 |
3.2.5 不同砧木植株叶片营养元素和叶绿素含量差异分析 |
3.2.6 不同砧木植株果实经济性状差异分析 |
3.2.7 不同砧木植株种仁含油率及油脂各组分含量差异分析 |
3.2.8 不同砧木促进接穗生长综合评价 |
3.3 讨论与小结 |
4 速生砧木品系的初步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4.1.2 试验林营建 |
4.1.3 测量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1.5 评价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陆川油茶砧木品系植株生长差异分析 |
4.2.2 不同香花油茶砧木品系植株生长差异分析 |
4.2.3 砧木果实经济性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4.2.4 砧木品系间植株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
4.2.5 砧木品系速生性综合评价 |
4.3 讨论与小结 |
5 创新点与展望 |
5.1 本文的创新点 |
5.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5.3 对试验的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湖南省西瓜枯萎病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西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
1.1.1 西瓜枯萎病菌 |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2.1 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
1.2.3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的进展 |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西瓜研究中的进展 |
1.4 西瓜枯萎病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西瓜枯萎病菌株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供试西瓜品种 |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5 供试试剂 |
2.1.6 供试引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供试菌株的收集与分离 |
2.2.2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
2.2.3 供试西瓜枯萎病菌分子鉴定 |
2.2.4 人工接种盆栽实验 |
2.2.5 SRAP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湖南省西瓜枯萎病菌形态学观察 |
3.2 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 |
3.3 湖南省西瓜枯萎病菌分子鉴定 |
3.4 湖南省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检测 |
3.5 湖南省西瓜枯萎病菌SRAP分析 |
3.5.1 引物的筛选与多态性 |
3.5.2 西瓜枯萎病菌SRAP引物扩增的多态性 |
3.5.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5.4 遗传相似系数与SRAP聚类分析 |
3.5.5 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湖南省西瓜枯萎病菌形态学观察 |
4.2 湖南省西瓜枯萎病菌分子鉴定 |
4.3 湖南省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检测 |
4.4 湖南省西瓜枯萎病菌SRAP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雌雄异株果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1 银杏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2 杨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3 番木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4 香榧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5 阿月浑子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2 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2.1 猕猴桃属雄性种质利用价值 |
1.2.2 猕猴桃属优良雄性种质选育进展 |
‘磨山4号’ |
‘桂海4号’适配雄株‘M3’ |
‘通山5号’适配雄株‘91-1’ |
‘金魁’适配雄株的筛选 |
‘雄结1号’ |
‘红阳’适配雄株‘M8’ |
1.3 SSR分子标记技术及聚类分析研究进展及应用 |
1.3.1 SSR分子标记及聚类分析的研究意义 |
1.3.2 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
1.3.3 种质资源鉴定 |
1.3.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1.4 猕猴桃属花粉性状研究进展 |
1.4.1 猕猴桃属花粉形态研究现状 |
1.4.2 猕猴桃属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研究现状及应用 |
1.4.3 环境条件对猕猴桃属植物花粉活力的影响 |
1.5 猕猴桃属花粉直感效应研究进展 |
1.5.1 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意义 |
1.5.2 花粉直感对果实的影响 |
1.5.2.1 花粉直感对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 |
1.5.2.2 花粉直感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1.5.2.3 花粉直感对果实其他性状的影响 |
1.5.3 花粉直感效应的机理 |
1.5.4 花粉直感效应利用途径及其研究发展方向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基于SSR技术猕猴桃属核心雄性种质的聚类分析 |
2.1 材料 |
2.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2 试剂与仪器 |
2.2 方法 |
2.2.1 DNA提取及其纯度检测 |
2.2.2 SSR引物筛选 |
2.2.3 SSR-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
2.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SSR多态性分析 |
2.3.2 基于SSR结果的聚类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猕猴桃属核心雄性种质花粉活力及花粉量的测定与分析 |
3.1 材料 |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2 试剂与仪器 |
3.2 方法 |
3.2.1 花粉活力的测定 |
3.2.2 花粉量的测定 |
3.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统计分析 |
3.3.2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量统计分析 |
3.3.3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及花粉量的比较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猕猴桃种类雄株的花粉直感效应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2 试剂与仪器 |
4.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各授粉组合坐果率与自然授粉坐果率比较 |
4.3.2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外观性状影响调查 |
4.3.3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调查 |
4.3.4 对各品种数量性状正向影响较大的花粉情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青枯病病原菌 |
1.1.1 青枯病病原菌 |
1.1.2 青枯病病原菌的检测研究 |
1.2 辣椒青枯病的发病症状与致病机理 |
1.3 辣椒青枯病的防治 |
1.4 砧木的选择与应用 |
1.5 青枯病抗性遗传研究 |
1.6 DNA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分类 |
1.7 分子标记技术在辣椒上的研究应用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青枯病病原菌PCR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4 青枯病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
2.1.5 青枯病菌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2.1.6 青枯病菌的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青枯病菌的分离及形态 |
2.2.2 青枯病菌的鉴定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砧用辣椒对青枯病的抗性鉴定及杂种优势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青枯病菌致病性检测 |
3.2.2 砧用辣椒苗期青枯病抗性鉴定 |
3.2.3 砧用辣椒杂交后代青枯病抗性鉴定 |
3.2.4 青枯病病情调查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烟叶过敏性反应 |
3.3.2 砧用辣椒对青枯病抗性表型 |
3.3.3 砧用辣椒田间青枯病菌接种结果 |
3.3.4 杂交F_1代对青枯病的抗性表现及杂种优势分析 |
3.3.5 讨论 |
第四章 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材料与青枯病菌病原菌 |
4.1.2 引物及生物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砧用辣椒世代群体的青枯病抗性鉴定 |
4.2.2 砧用辣椒DNA的提取 |
4.2.3 抗感青枯病砧用辣椒DNA池的构建 |
4.2.4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4.2.5 引物的筛选 |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与遗传分析 |
4.3.2 砧用辣椒DNA基因组的提取与检测 |
4.3.3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与分析 |
4.3.4 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基因连锁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青枯病菌PCR检测 |
5.2 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鉴定 |
5.3 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杂种优势分析 |
5.4 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遗传分析 |
5.5 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柿砧木耐盐抗旱及嫁接亲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耐盐性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1 盐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1.1.2 盐胁迫对植物苗期的影响 |
1.2 植物抗旱性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植物形态结构与抗旱性 |
1.2.2 植物叶片水分状况与抗旱性 |
1.2.3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旱性 |
1.2.4 光合作用与抗旱性 |
1.2.5 抗氧化系统与抗旱性 |
1.2.6 内源激素与抗旱性 |
1.2.7 干旱胁迫下基因的诱导与表达 |
1.3 嫁接亲和性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高等植物嫁接愈合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
1.3.2 影响植物嫁接愈合的因素 |
1.3.3 嫁接亲和机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2.1 供试材料 |
2.2 研究内容 |
2.2.1 不同浓度Na Cl溶液对不同柿种砧木种子的萌发影响 |
2.2.2 不同柿砧植株幼苗期耐盐性的综合评价 |
2.2.3 盐胁迫对不同柿种砧木幼苗期的生长和叶片形态的影响 |
2.2.4 盐胁迫对不同柿种砧木幼苗期生理的影响 |
2.2.5 干旱胁迫对不同柿种砧木苗期的生长和叶片形态的影响 |
2.2.6 干旱胁迫对不同柿种砧木苗期生理的影响 |
2.2.7 ‘富有’甜柿与不同柿种砧木苗嫁接成活率及嫁接接合部位形态观察 |
2.2.8 ‘富有’甜柿嫁接不同柿种砧木后接合部位愈合过程的解剖观察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设计 |
2.4.1 材料的收集 |
2.4.2 盐胁迫下不同柿种砧木种子的萌发 |
2.4.3 不同柿砧幼苗进行盐胁迫处理 |
2.4.4 干旱处理 |
2.4.5 ‘富有’甜柿与不同柿砧材料的嫁接 |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5.1 盐胁迫下种子萌发率及萌发速率 |
2.5.2 土壤容积含水量的测定 |
2.5.3 生长和形态指标的测定 |
2.5.4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5.5 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 |
2.5.6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3个柿种种子时期耐盐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下对12份柿柿砧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3.2.2 种子发芽速率 |
3.2.3 种子发芽胚根生长长度 |
3.2.4 种子发芽指数 |
3.2.5 复水试验 |
3.3 讨论 |
3.3.1 3个柿种萌发期种间与种内的耐盐性评价 |
3.3.2 3个柿种萌发期耐盐性指标的评价 |
3.3.3 种子复水试验研究 |
第四章 不同柿种砧木耐盐性综合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下对12份柿砧资源的形态变化和盐害指数 |
4.2.2 12份柿砧的耐盐系数 |
4.2.3 主成分分析 |
4.2.4 隶属函数分析 |
4.3 讨论 |
4.3.1 3个柿种苗期耐盐性生理研究 |
4.3.2 3个柿种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 |
4.3.3 12份柿砧种子萌发期与苗期耐盐性结果比较 |
第五章 盐胁迫对3个柿种不同抗性砧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下对不同抗性柿砧生长的影响 |
5.2.2 盐胁迫对5份柿砧苗期生理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盐胁迫下3个柿种幼苗外部形态的比较 |
5.3.2 盐胁迫下3个柿种渗透调节系统的比较 |
5.3.3 盐胁迫下3个柿种抗氧化保护系统的比较 |
5.3.4 结论 |
第六章 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性柿砧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干旱胁迫对不同柿砧生长影响 |
6.2.2 干旱胁迫对不同柿砧苗期生理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干旱胁迫下3个柿种的生理研究 |
6.3.2 干旱胁迫下3个柿种光合系统的比较 |
6.3.3 干旱胁迫下3个柿种保护酶及抗氧化物质的比较 |
6.3.4 柿砧资源苗期耐盐性和抗旱性之间的关联 |
6.3.5 结论 |
第七章 ‘富有’甜柿与3个柿种的嫁接亲和性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柿种砧木嫁接成活率及保存率的比较 |
7.2.2 不同砧木与‘富有’甜柿嫁接苗木生长量及接合部生长情况调查 |
7.2.3 不同柿种砧木嫁接后愈合过程的观察 |
7.2.4 植株嫁接成活徒手切片观察 |
7.3 讨论 |
7.3.1 柿树嫁接成活率及保存率的关系 |
7.3.2 嫁接后接合部形态观察的研究 |
7.3.3 嫁接解剖结构的研究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杉木种子园衰退母树截干后的生理响应及其复壮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种子园建园材料的选择与配置 |
1.2.2 种子园密度管理 |
1.2.3 母树树体管理 |
1.2.4 药物处理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截干措施对枝条萌发的影响 |
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3 新枝萌发及生长情况调查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截干后母树新枝萌发数量与质量 |
2.2.2 不同处理对母树新枝条萌发的影响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截干对叶片气孔特征及其内含物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截干处理 |
3.1.3 实验材料 |
3.1.4 试验测定方法及指标 |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叶片气孔器参数 |
3.2.2 杉木叶片气孔器特征对3个因素的响应 |
3.2.3 对枝条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对枝条叶片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5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2.6 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2.7 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截干后母树叶片的光合特性 |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截干处理 |
4.1.3 试验材料 |
4.1.4 试验条件和方法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截干与否母树光合速率 (Pn) 的光响应曲线 |
4.2.2 截干与否母树的光合特性比较 |
4.2.3 相同无性系母树新枝与老枝的光合特性比较 |
4.2.4 不同朝向的枝条光合特性比较 |
4.2.5 相关性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截干后母树叶片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截干处理 |
5.1.3 试验材料 |
5.1.4 试验方法及指标测定 |
5.1.5 养分含量净变化值计算 |
5.1.6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截干对母树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
5.2.2 枝条类型对母树养分含量的影响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截干对种子产量及其播种品质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截干处理 |
6.1.3 试验材料 |
6.1.4 试验方法 |
6.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截干处理对球果和种子产量的增益分析 |
6.2.2 截干处理对杉木球果形状大小的影响 |
6.2.3 截干处理对杉木母树种子质量的影响 |
6.2.4 截干处理对杉木母树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 |
6.2.5 截干处理对杉木母树苗木生长指标的影响 |
6.2.6 对场圃育苗合格成苗数量的影响 |
6.2.7 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
6.2.8 对不同来源种子品质及其内含物含量的差异分析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不同来源种子对其幼林生长的影响 |
7.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与方法 |
7.1.2 试验设计及造林 |
7.1.3 数据调查与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种质来源在贝江河林场试验点的生长差异分析 |
7.2.2 不同种质来源在咸水林场试验点的生长差异分析 |
7.2.3 截干与否母树子代的生长差异分析 |
7.2.4 相同母树新老枝条种子造林对比 |
7.2.5 不同种质来源幼龄林分生长量秩次分析 |
7.3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大龄种子园不同改造方式的中短期经济效益评析 |
8.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8.1.1 资料来源 |
8.1.2 数据处理 |
8.2 分析与评价方法 |
8.2.1 净现值 |
8.2.2 内部收益率 |
8.2.3 成本-效益分析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计算期内的静态经济指标 |
8.3.2 计算期内的动态评价结果 |
8.3.3 中长期动态经济指标预测 |
8.4 小结与讨论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与讨论 |
9.1.1 结论 |
9.1.2 讨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60Coγ辐照诱变枳突变体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辐照诱变育种概况 |
1.1.1 辐照诱变育种的发展进程 |
1.1.2 辐照育种的特点及优势 |
1.1.3 辐照材料与辐照剂量 |
1.2 柑橘辐照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
1.3 突变体的鉴定方法 |
1.3.1 形态学鉴定 |
1.3.2 分子标记技术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辐照对枳生物性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辐照对枳生长的影响 |
2.2.2 半致死剂量对枳苗形态特征的影响 |
2.2.3 干旱胁迫对半致死剂量枳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枳辐照诱变单株的早期筛选和分子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DNA提取结果 |
3.2.2 SSR分子标记开发 |
3.2.3 ISSR分子标记开发 |
3.2.4 SRAP分子标记开发 |
3.2.5 三种分子标记结果比较 |
3.2.6 植株部分无刺特异条带测序结果 |
3.3 讨论与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滇楸优树及其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1.3 滇楸的分布及发展概况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滇楸花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来源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群体内群体间花部性状的方差分析 |
2.2.2 群体内群体间花部性状的平均值及多重比较 |
2.2.3 群体间花的形态变异特征 |
2.2.4 滇楸群体间的表型分化 |
2.2.5 花部发育性状表型频率多样度分析 |
2.2.6 花发育性状多样性指数分析 |
2.2.7 群体花部发育性状的重复力 |
2.2.8 滇楸群体花部发育性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
2.2.9 滇楸群体花部发育性状间的聚类分析 |
2.2.10 滇楸群体花部发育性状各形态指标的相关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结论 |
2.3.2 讨论 |
第三章 滇楸果实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来源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群体间结实状况分析 |
3.2.2 群体的果实形态变异特征 |
3.2.3 不同群体果实性状变异系数 |
3.2.4 滇楸群体果实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3.2.5 不同群体果实表型性状间的聚类分析 |
3.2.6 果实频率多样性分析 |
3.2.7 果实表型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比较 |
3.2.8 果实性状的稳定性 |
3.2.9 果实各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结论 |
3.3.2 讨论 |
第四章 滇楸种子发芽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性状测定方法 |
4.1.4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种子质量性状差异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结论 |
4.3.2 讨论 |
第五章 滇楸家系苗期性状遗传与变异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地点 |
5.1.3 性状测定方法 |
5.1.4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气候区、种源、家系苗期生长性状的的方差分析 |
5.2.2 气候区、种源、家系苗期生长性状统计 |
5.2.3 气候区、种源、家系苗期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
5.2.4 遗传参数的估计 |
5.2.5 优良家系选择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结论 |
5.3.2 讨论 |
第六章 滇楸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材料来源及试验筛选方法 |
6.1.3 性状测定方法 |
6.1.4 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无性系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 |
6.2.2 无性系苗期性状的主成分比较分析 |
6.2.3 无性系苗期生长性状聚类分析 |
6.2.4 无性系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6.2.5 无性系生长量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
6.2.6 优良无性系选择 |
6.3 结论与讨论 |
6.3.1 结论 |
6.3.2 讨论 |
第七章 无性系苗期材性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 |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来源 |
7.1.2 试验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无性系生长、苗期材性差异分析 |
7.2.2 无性系生长、苗期材性统计 |
7.2.3 生长性状与苗期材性的遗传分析 |
7.2.4 生长性状与苗期材性的相关分析 |
7.2.5 生长性状与苗期材性的主成分分析 |
7.2.6 优良无性系的聚类分析 |
7.2.7 优良无性系的综合选择评价 |
7.3 结论与讨论 |
7.3.1 结论 |
7.3.2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 |
8.1.2 种子发芽性状的变异 |
8.1.3 种源、家系苗期性状的变异 |
8.1.4 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材性的变异选择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10)河南酸枣种质资源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酸枣简介 |
1.1.1 酸枣形态学特征 |
1.1.2 酸枣价值 |
1.2 酸枣种质资源研究 |
1.2.1 酸枣种质资源向枣的演化 |
1.2.2 酸枣种质资源的分布 |
1.2.3 酸枣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 |
1.2.4 酸枣种质资源的评价 |
1.2.5 酸枣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
1.2.5.1 常规方法 |
1.2.5.2 细胞学方法 |
1.2.5.3 孢粉学方法 |
1.2.5.4 同工酶方法 |
1.2.5.5 DNA 分子标记 |
1.3 酸枣选育研究进展 |
1.3.1 引种 |
1.3.2 选种 |
1.3.3 育种 |
1.4 酸枣栽培研究进展 |
1.4.1 育苗研究 |
1.4.2 嫁接 |
1.4.3 病虫害防治研究 |
1.5 叶绿体 DNA 序列分析及应用研究 |
1.5.1 叶绿体 DNA 序列分析 |
1.5.1.2 叶绿体基因序列常用片段 |
1.5.2 叶绿体 DNA 片段序列分析应用 |
1.5.2.1 亲缘关系及分类研究 |
1.5.2.2 物种鉴定 |
1.5.2.3 植物系统学和谱系地理学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酸枣种质资源调查 |
3.1.1 调查方法 |
3.1.2 调查内容 |
3.2 果实性状测定方法 |
3.2.1 果实生物学性状测定 |
3.2.2 果实内含物测定 |
3.2.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2.4 指标计算公式 |
3.2.5 数据处理 |
3.3 枣和酸枣叶绿体 trnL-trnF 基因序列的扩增及分析 |
3.3.1 供试材料 |
3.3.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3.3 方法 |
3.3.3.1 叶绿体 DNA 提取 |
3.3.3.2 DNA 电泳 |
3.3.3.3 PCR 扩增 |
3.3.3.4 PCR 产物回收 |
3.3.3.5 cpDNA 测序 |
3.3.3.6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种质资源调查结果 |
4.2 酸枣形态学标记分析 |
4.2.1 变异系数分析 |
4.2.1.1 果实性状分析 |
4.2.1.2 内含物分析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聚类分析 |
4.2.4 主成分分析 |
4.3 枣和酸枣叶绿体 DNA 序列分析结果 |
4.3.1 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电泳测定 DNA 样品纯度 |
4.3.2 PCR 扩增 |
4.3.3 PCR 产物回收 |
4.3.4 trnL-trnF 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 |
4.3.4.1 序列长度 |
4.3.4.2 A+T 含量 |
4.3.4.3 大枣和酸枣 trnL-trnF 基因间隔区比较分析 |
5 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四、鉴别砧木种子质量的常用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引发对猕猴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D]. 罗先洋.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普通油茶岑软3号速生砧木的初步筛选[D]. 温如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
- [3]湖南省西瓜枯萎病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的研究[D]. 刘丽芳. 湖南大学, 2019(06)
- [4]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D]. 王斯妤.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1)
- [5]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研究[D]. 傅慧珍. 广西大学, 2017(01)
- [6]柿砧木耐盐抗旱及嫁接亲和性研究[D]. 魏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1)
- [7]杉木种子园衰退母树截干后的生理响应及其复壮效应[D]. 黄开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1)
- [8]60Coγ辐照诱变枳突变体筛选[D]. 李静.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9]滇楸优树及其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D]. 姚淑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10]河南酸枣种质资源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 张惠娟.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