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呼唤精品——在“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展”上的讲话

西部,呼唤精品——在“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展”上的讲话

一、西部,呼唤精品——在“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展”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范强[1](2017)在《基于SRP模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以阜新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类及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辽宁省阜新市是一个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全市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矿业用地广泛,但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造成资源日益枯竭并形成的矿坑、矿井、采煤沉陷区等工矿废弃地较多,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同时,辽宁省阜新市地处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丰富、干燥多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自然因素叠加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阜新市的经济发展。对阜新市进行生态脆弱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气候改变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异规律,同时,对于开展区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促进阜新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阜新市生态环境特点,利用阜新市2000、2005、2010、2015四个年份的土地利用、气候、降水量、土壤、遥感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地理空间数据,同时结合阜新市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等统计数据,利用GIS和RS技术结合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SRP)研究阜新市2000—2015年十五年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规律。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在分析影响阜新市生态脆弱性成因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生态恢复力、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压力度的准则层,其中准则层中包含了景观结构、活力、功能、地形因子、地表因子、气象因子、土壤因子、人口活动压力和社会环境压力9项内容的要素层,并最终由景观多样性指数、生物丰度、矿区点干扰、居民点干扰、坡度、坡向、高程、植被覆盖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均相对湿度、土壤侵蚀强度、人口密度和GDP密度14个约束性指标构成的指标层来完成阜新市生态脆弱性逐层分级的评价指标体系。(2)从4个不同年份,5个生态脆弱性等级的面积变化来看:2000—2015年十五年间,阜新市微度脆弱区不断向东北蔓延,主要由于阜新地区气候严重干旱以及过度开垦耕地造成,面积由13.37%增加到34.09%;轻度脆弱区面积不断减少,由62.93%减少到34.84%;中度脆弱区变化相对不大,由4.38%增加到7.89%;重度脆弱区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变化明显,由6.07%增加到10.45%后降至4.89%;极度脆弱区面积由13.38%增加至18.29%,除自然因素影响外,主要由于采矿业萎缩使极度脆弱区变化不明显,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阜新市东部以轻度脆弱为主,西部主要以重度脆弱为主;中部生态承载力较好,主要为轻度脆弱和微度脆弱;其中东北部以重度脆弱为主向极度脆弱过渡。(3)生态恢复力、生态敏感性、生态压力度区域差异性表现明显,三者综合反映出阜新市生态脆弱性特点。阜新市的微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阜蒙县的国华乡、大板镇、平安地镇和旧庙镇;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阜蒙县的旧庙镇、平安地镇和泡子镇,彰武县的四堡子乡;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彰武县的大冷蒙古族乡、前福兴地乡、满堂红乡、五峰镇;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彰武县的阿尔乡镇、章古台镇和阜蒙县的阜新镇、化石戈乡;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太平区、新邱区、阜蒙县的化石戈镇、阜新镇、东梁镇、彰武县的彰武镇、阿尔乡镇和章古台镇等地。总之,阜新市生态脆弱问题十分突出,不同脆弱类型,尤其是重度脆弱区面积较大,同时微度脆弱区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李润霞,薛媛元[2](2012)在《2010年新诗纪事》文中研究指明说明:1.《2010年新诗纪事》是关于诗歌史实的年度编年大事记,所记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内发生的有关诗歌活动、诗歌现象、诗歌创作、诗歌会议、诗歌评奖、诗刊发布等与诗歌有关的史事,地域主要以中国大陆为主,也涵盖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部分诗歌史

黄雅丽[3](2012)在《厚重与灵动之美 ——项金国雕塑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金国是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家,这一代的艺术家在前期受到法国雕塑文化与苏联雕塑模式两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后期,八九十年代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更是带给了他们种种创作的激情与思考,他们这代艺术家受到这三股力量的“前夹后击“后,也曾有疯狂,也曾有茫然,但最后在艺术创作上坚定的选择了各自的方向,或者留守传统,或者借鉴西方,在这两条路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项金国作为这一代艺术家中的一员,他静静观望着这两条路上的战友们,思考自我,沉淀自我,然后形成更为宽广的艺术思维,他的作品里没有固定的图式符号,没有固定的形式语言,他既不拘泥于传统,也不依附于西方艺术。他立足楚艺术的厚重自由与灵动,吸收北方艺术的豪迈,体味南方艺术的细致,他根据自己艺术创作的需要做合适的选择,他的艺术作品都有着属于他个人独有的艺术气质——厚重与灵动,然而他的厚重美却并不是简单的粗狂、大气,在粗狂与大气后总是影藏着一丝若隐若现的温情与浪漫,他艺术作品的灵动美,并不是单一的婉约与细腻,作品的凝重将灵动之美凸显的更加动人。无论是写实性作品、写意性作品、观念表现作品或者景观雕塑作品,都有着极其统一的艺术气质。虽然项金国作品众多,但依旧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对于轮廓线的精简,对于形体极其肯定的概括,对于方形构图的偏爱。

董赤[4](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李淼焱[5](2009)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是工业与旅游业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业态。半个世纪以来,工业旅游在一些发达国家方兴未艾,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在我国工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日益引起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瞩目。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现状,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工业旅游的成功经验,构建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从而为各级政府制定工业旅游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为企业发展工业旅游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从理论上丰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融合理论和旅游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全文共8章。首先阐明了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内涵:然后通过对我国工业旅游有关数据的整理、计算与分析构建了我国工业旅游的几个发展模式:提出了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综合景观型发展模式、现代企业型发展模式、艺术品展示型发展模式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和遗产与博物馆型开发模式及其特点。论文对我国2004年-2007年工业旅游示范点地域及空间分布从总体分布、地域分布、行业分布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客源市场的空间联系上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原因和明显的集聚趋势机理:环渤海工业旅游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人才、资源优势,工业城市分布密集,具有发展工业旅游的良好条件;东部沿海工业旅游区工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城市分布密集度高、交通系统便捷、基础设施完备、企业管理先进、客源市场充足,为开发工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河中游工业旅游区与其他两个工业旅游区相比,该区拥有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分布较为分散,集聚性较弱,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规模集群效应的发挥。论文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辽宁工业旅游发展的六种不同模式的选择。重点对辽宁阜新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本文力图帮助衰退中的老工业区辽宁阜新在从“工业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中找到再生之路抛砖引玉。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分别从,政策、制度、区域互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发展工业旅游的相应对策建议。

王馨欣[6](2006)在《雕塑艺术传播研究》文中提出雕塑艺术的发展史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久远,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孕育出了雕塑艺术千姿百态的形态样式,不同时期的雕塑艺术都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历史与精神内涵在内。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理念的发展成熟,以及生存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使得雕塑艺术的形态日趋完善化与多样化。古代雕塑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主要通过展示交流、作品流通、师徒传授等传统传播形式实现。统治阶级独享各种精美的雕塑造像,并兴建各种摩崖石窟、寺庙道观进行宣传教化,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权威;而民间大众之间,则是通过口传身授和各类口诀化的工艺技法,使得形态各异的雕塑造像、工艺玩具能够批量化复制生产,在民间广泛流传。随着社会的发展,雕塑艺术的传播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很多转变,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社会制度和生产结构产生了重大变革,也使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变,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人类进入了全球化语境的信息传播时代,经济资源和文化艺术实现了共享,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应运而生,对雕塑艺术的发展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传播系统结构——传播本体,传播者和接受者,传播媒介,传播的影响与价值四方面来探讨雕塑艺术传播对于雕塑自身发展、社会文化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重在凸现雕塑艺术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所起到的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替代的功用。试图从社会文化视野的角度,依凭传播学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通过对雕塑传播现状的调查分析、理论文献的系统梳理、图像资料的对比解析,以及个案项目的深入研究,把握雕塑艺术的文化表征、探讨雕塑传播的规律特征、了解雕塑艺术的传播方式,研究雕塑艺术的价值前景,对于研究探讨艺术传播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影响大有裨益,凸显其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使雕塑艺术传播价值和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影响效应的最大化。

扎玛[7](2006)在《东北产业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振兴东北”是我国新世纪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它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列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第三步战略目标“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它担负着区域经济振兴以及东北亚政治经济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东北的振兴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都是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各个产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更关系到东北区域经济的增长。东北问题主要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各种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充分反应。东北曾经是我国工农业发展程度相对较好的地区,如今区域竞争能力却低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地区。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对东北工业的振兴,而应当是对东北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等全方位的振兴。东北各种矛盾问题所反映的本质归纳起来还是在于产业竞争能力弱。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通过产业创新来实现,产业创新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通过产业创新,充分挖掘东北的资源潜力,将东北的企业、政府与大学和研究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自主创新力,实现产业内外部要素价值的最大化。东北实行产业创新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关键在于产业创新的培育与开发。 本论文的研究出发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东北振兴,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研究东北问题,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分析东北

唐健[8](2003)在《西部,呼唤精品——在“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展”上的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艺术家对这次“中国雕塑精品展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精品展”以及“克拉玛依颂”浮雕艺术墙揭幕剪彩仪式给予极大的关心和关注!对各位艺术家们千里迢迢来到克拉玛依表示感谢!另外也非常欢迎各位艺术家能够到克拉玛依来,看看克拉玛依,看看今天的克拉玛依。

王春立[9](2003)在《人民需要雕塑 时代需要雕塑》文中研究指明 各位观众、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中国雕塑精品展·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主题活动”在这里隆重开幕了,我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向这次展览活动的圆满启动表示祝贺,并对克拉玛依政府和人民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西部,呼唤精品——在“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展”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呼唤精品——在“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展”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RP模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以阜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资源型城市概述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概述
    2.3 资源型城市国内外研究综述
    2.4 生态脆弱性概述
        2.4.1 生态脆弱性概念
        2.4.2 生态脆弱性成因
    2.5 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
        2.5.1 国内研究概述
        2.5.2 国外研究概述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处理
    3.1 自然地理
    3.2 社会经济
    3.3 生态环境
    3.4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四章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4.1 SRP概念模型
    4.2 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
    4.3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4.4 评价因子释义及计算方法
        4.4.1 评价因子释义
        4.4.2 评价因子计算方法
    4.5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方法
        4.5.1 评价单元确定
        4.5.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4.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5.4 生态脆弱性指数计算方法
        4.5.5 生态脆弱性分级方法
第五章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5.1 阜新市土地利用时空分异研究
    5.2 基于生态压力度阜新市生态环境时空分异研究
        5.2.1 阜新市人口时空分异
        5.2.2 阜新市社会经济环境时空分异
    5.3 基于生态敏感性阜新市生态环境时空分异研究
        5.3.1 阜新市地形时空分异
        5.3.2 阜新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异
        5.3.3 阜新市气象时空分异
        5.3.4 阜新市土壤时空分异
    5.4 基于生态恢复力阜新市生态环境时空分异研究
        5.4.1 阜新市景观结构时空分异
        5.4.2 阜新市矿区点干扰时空分异
        5.4.3 阜新市居民点干扰时空分异
        5.4.4 阜新市生物丰度时空分异
    5.5 基于SRP阜新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5.5.1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的时间分异
        5.5.2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异
第六章 阜新市生态脆弱区恢复与重建研究
    6.1 阜新市生态脆弱区恢复与重建原则
    6.2 阜新市生态脆弱区恢复与重建措施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全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
附录B 阜新市植被覆盖度和土壤侵蚀强度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厚重与灵动之美 ——项金国雕塑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当代雕塑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项金国成长经历
    第三节 项金国艺术风格雏形的形成
第二章 现实主义题材时期(1974 年—1979 年)
第三章 浪漫主义时期(1979 年—1992 年)
    第一节 艺术风格的突变
    第二节 唯美主义
    第三节 激情的浪漫
第四章 观念表现时期(1993 年至今)
    第一节 艺术思维的突变
    第二节 全面探索,摒弃过去
    第三节 精神无家,回归形式
第五章 项金国景观雕塑艺术
第六章 项金国雕塑语言剖析
    第一节 项金国雕塑艺术对楚美术的延用
    第二节 项金国雕塑艺术对线性美学的运用
    第三节 项金国雕塑艺术对对称美学的应用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项金国简历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理论意义
        1.1.4 实践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工业旅游定义的研究
        1.2.2 对工业旅游意义的研究
        1.2.3 对工业旅游开发的研究
        1.2.4 对工业旅游影响的研究
        1.2.5 对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1.2.6 对工业遗产的研究
        1.2.7 有关工厂观光旅游研究
        1.2.8 简要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工业旅游基本理论
    2.1 工业旅游及工业遗产旅游的涵义
        2.1.1 工业旅游
        2.1.2 工业遗产旅游
    2.2 工业旅游的特征及类型
        2.2.1 工业旅游的特征
        2.2.2 工业旅游资源类型
    2.3 发展工业旅游的目的及意义
        2.3.1 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2.3.2 有利于为工业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3.3 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3.4 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
        2.3.5 有利于让城市扬名
    2.4 发展工业旅游的理论基础
        2.4.1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2.4.2 比较优势理论
        2.4.3 竞争优势理论
        2.4.4 系统理论
        2.4.5 景观生态学原理
        2.4.6 旅游市场理论
        2.4.7 旅游文化学理论
        2.4.8 简要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
        3.1.1 萌芽阶段
        3.1.2 起步阶段
        3.1.3 政府规范化管理阶段
    3.2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2.1 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地域及空间分布
        3.2.2 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地域分布密度
        3.2.3 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客源市场的空间联系
        3.2.4 工业旅游的空间布局分析
        3.2.5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项目特征、可进入性及开发模式分析
    3.3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取得的成就
        3.3.1 推出了一批旅游线路和景点
        3.3.2 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3.3.3 形成了两种接待形式
        3.3.4 形成了多种开发模式
        3.3.5 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3.4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与差距
        3.4.1 对工业旅游认识不足
        3.4.2 尚未树立“大旅游”观念
        3.4.3 缺乏合理规划、科学管理理念
        3.4.4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够明显
        3.4.5 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4.6 宣传促销工作不到位,营销模式单一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经验及其借鉴
    4.1 国外工业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4.2 国外工业旅游发展模式
        4.2.1 参观与历史回顾模式
        4.2.2 现代企业参观模式
        4.2.3 综合景观型开发模式
        4.2.4 工业遗产型模式
        4.2.5 传统文化型开发模式
        4.2.6 博物馆模式
        4.2.7 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4.2.8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商业综合开发模式
    4.3 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
        4.3.1 社会的进步促进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
        4.3.2 旅游取向的变化扩大了旅游市场
        4.3.3 乘数效应迫使政府重视
        4.3.4 处理好重建与保护的关系
        4.3.5 区域协作的旅游营销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工业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5.1 工业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5.1.1 突出特色与树立品牌相结合原则
        5.1.2 工业和与旅游业总体布局协调统一原则
        5.1.3 立足现有基础与适时适度相结合原则
        5.1.4 综合效益原则
        5.1.5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5.2 开展工业旅游需要具备的条件
        5.2.1 主体条件
        5.2.2 客体条件
        5.2.3 媒介条件
        5.2.4 工业旅游开发可行性
    5.3 我国发展工业旅游的潜力分析
        5.3.1 资源潜力
        5.3.2 客源潜力
        5.3.3 拓展旅游业发展领域,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5.3.4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潜力
        5.3.5 促进工业产业的调整和改造
    5.4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
        5.4.1 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
        5.4.2 综合景观型发展模式
        5.4.3 现代企业型发展模式
        5.4.4 艺术品展示型发展模式
        5.4.5 工业园区型发展模式
        5.4.6 遗产与博物馆型发展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旅游发展实证分析—以辽宁为例
    6.1 辽宁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分析
        6.1.1 工业基础雄厚
        6.1.2 旅游资源丰富
        6.1.3 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产业优势
        6.1.4 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6.1.5 政府政策机遇
    6.2 辽宁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基本特征及地域分布
        6.2.1 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特征
        6.2.2 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
        6.2.3 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行业分布
    6.3 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定位
        6.3.1 区域定位
        6.3.2 产业定位
        6.3.3 客源定位
        6.3.4 营销模式
    6.4 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模式选择方法
    6.5 辽宁省工业旅游基本模式
        6.5.1 大连盛道模式—展示型发展模式
        6.5.2 鞍钢模式—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
        6.5.3 沈航模式——博物馆型发展模式
        6.5.4 大连港模式—综合景观型发展模式
        6.5.5 沈阳妙味食品模式—现代企业型发展模式
        6.5.6 阜新煤矿模式——遗产型发展模式
    6.6 辽宁省发展工业旅游方式选择
        6.6.1 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6.6.2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6.6.3 加大宣传力度
        6.6.4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6.6.5 根据城市和企业特点加强区域联动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中国工业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7.1 提高认识,加强政府指导,推进体制创新
        7.1.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7.1.2 加强政府政策指导,制定行业标准
        7.1.3 推进体制创新,实行多元化融资渠道
    7.2 加强联合,优化发展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2.1 树立大工业旅游观念,加强联合与合作
        7.2.2 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业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益
        7.2.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二、三产业联动
        7.2.4 形成“集聚效应”,深化细分市场
    7.3 灵活营销,多种模式,特色鲜明,做好服务
        7.3.1 制定工业旅游的营销方案,采取灵活的营销方式
        7.3.2 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多种开发模式
        7.3.3 提高工业旅游产品质量,特色鲜明
        7.3.4 加强企业管理,做好旅游服务
        7.3.5 工业旅游纳入品牌战略
        7.3.6 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2004-2007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录
附录二 读博期间的科研与成果

(6)雕塑艺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雕塑艺术传播的研究动因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论述
第2章 雕塑艺术传播的文化表征
    2.1 传播学相关
        2.1.1 什么是传播
        2.1.2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2.1.3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模式
    2.2 艺术传播与雕塑艺术传播
        2.2.1 艺术传播的研究现状
        2.2.2 艺术传播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
        2.2.3 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雕塑艺术传播
第3章 雕塑艺术传播的结构分析
    3.1 雕塑艺术传播的本体阐释与要素分析
        3.1.1 作为物质媒介的雕塑艺术
        3.1.2 作为社会文化符号的雕塑艺术
    3.2 雕塑艺术传播的历史资源与现代优势
        3.2.1 历史资源——经典艺术作品的宝库集藏
        3.2.2 现代优势——雕塑艺术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第4章 雕塑艺术的传播方式研究
    4.1 雕塑艺术传播的传统形态
        4.1.1 教学研究的传承发扬
        4.1.2 展览传播的推广扩大
        4.1.3 公共艺术的普及共享
        4.1.4 作为商品的雕塑艺术以收藏品姿态进入个人空间
    4.2 雕塑艺术传播的创新研究
        4.2.1 艺术与创新
        4.2.2 雕塑本体的创新形态
        4.2.3 新型的雕塑传播形态
第5章 雕塑艺术的传播者与受众
    5.1 传播者研究
        5.1.1 雕塑艺术创作者
        5.1.2 把关人
    5.2 受众研究
        5.2.1 受众范畴
        5.2.2 受众特点
    5.3 传播者与受众的交互影响
        5.3.1 现场性的直接体验
        5.3.2 非现场性的间接参与
        5.3.3 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沟通
第6章 雕塑艺术传播的文化启示和社会效应
    6.1 雕塑艺术传播的形态魅力与传播优势
        6.1.1 全民化普惠共享
        6.1.2 传播媒介材质的转换
        6.1.3 受众空间的转换
        6.1.4 传达的及时优先性
        6.1.5 阅读的通俗易懂性
        6.1.6 传播的持久性
        6.1.7 生活真实感
        6.1.8 跨越时空的虚拟体验
        6.1.9 可持续性和谐发展观
        6.1.10 彩妆城市、装饰生活
    6.2 雕塑艺术传播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属性
        6.2.1 社会正面价值体现
        6.2.2 民族精神与凝聚力的体现
        6.2.3 教育传达、娱乐大众
        6.2.4 城市景观和文化地标
        6.2.5 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6.2.6 创新精神理念的艺术展现
        6.2.7 本土化趋势和中国特色的形成
        6.2.8 审美意识传达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6.2.9 社会关联性
        6.2.10 雕塑与奥运
    6.3 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应用前景
        6.3.1 个人角度
        6.3.2 社会结构
    6.4 雕塑艺术传播的学术建议与未来展望
        6.4.1 精致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6.4.2 特色地域文化的打造工具
        6.4.3 各类艺术法律法规和公共艺术百分比的建立
    6.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与成果

(7)东北产业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东北问题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二 东北振兴是民族经济振兴的重要内容
        三 振兴东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创新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二 关于产业集群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三 关于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四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产业创新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产业创新的形成及概念内涵
        一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 创新与创新机制
        三 产业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国内外区域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
        一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
        二 关于新产业区和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三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
        四 产业创新理论对企业创新和国家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区域产业创新的实践经验
        一 国外区域产业创新的实践
        二 国外区域产业创新的经验总结
        三 国内区域产业创新的模式与经验总结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一 古典的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理论
        二 现代区域空间分布理论
        三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四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五 区域创新理论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 我国区域间产业政策比较
        三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
        一 产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东北产业创新的基础条件分析
    第一节 东北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 东北解放前的产业发展史
        二 建国后东北地区产业的演变
    第二节 东北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 东北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
        二 主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三 技术创新能力
        四 企业规模度
    第三节 东北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
        一 东北产业发展的优势
        二 东北产业发展的劣势
    第四节 东北实施产业创新的必要性
第五章 东北产业创新的支撑平台: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
    第一节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分析
        一 区域环境与创新环境
        二 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和内容
        三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分析
        一 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内容
        二 区域创新网络对产业创新的作用
        三 区域产业创新的基本网络结构
        四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成
        五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的整合
        一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的整合
        二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
第六章 东北农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一 农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二 我国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东北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 东北农业发展的现状
        二 东北农业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第三节 东北农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东北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
        二 发展高技术精细农业,提高东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 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保障农民增收的途径
        四 提高农业产业市场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风险防范的措施
第七章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传统资源型产业的经济规律
        一 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二 资源型产业的演进规律与政策分析
        三 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经济学含义
    第二节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现状与困境
        一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资源型产业衰退的困境与问题
        三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创新途径
    第三节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实证研究:石油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石油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及战略重要性
        二 东北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三 东北石油产业的创新途径
        四 东北石油产业的发展战略与趋势
第八章 东北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东北特色产业的含义
        一 特色产业的含义
        二 东北特色产业的界定
    第二节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一 装备制造业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二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三 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
        四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节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区域分布及规模比较
        二 东北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 东北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四 东北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九章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状况
    第二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四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东北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新材料产业的创新途径
第十章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民族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
        一 少数民族经济的含义
        二 少数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 当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第二节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概述
        一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的界定
        二 东北主要少数民族的经济特征
        三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结语 推动产业创新,创造东北经济再腾飞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作者声明

四、西部,呼唤精品——在“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展”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RP模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以阜新市为例[D]. 范强.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2]2010年新诗纪事[J]. 李润霞,薛媛元.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2(01)
  • [3]厚重与灵动之美 ——项金国雕塑艺术研究[D]. 黄雅丽. 湖北美术学院, 2012(05)
  •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5]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李淼焱.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 [6]雕塑艺术传播研究[D]. 王馨欣. 清华大学, 2006(05)
  • [7]东北产业创新研究[D]. 扎玛.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8]西部,呼唤精品——在“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展”上的讲话[J]. 唐健. 雕塑, 2003(S1)
  • [9]人民需要雕塑 时代需要雕塑[J]. 王春立. 雕塑, 2003(S1)

标签:;  ;  ;  ;  ;  

西部,呼唤精品——在“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展”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