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依赖病理检查和缺乏临床思维往往适得其反

过度依赖病理检查和缺乏临床思维往往适得其反

一、过分依赖病理检查而缺乏临床思维往往事与愿违(论文文献综述)

沈振亚[1](2018)在《医患关系伦理研究》文中指出医患关系,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微观问题,既需要经济支撑、法律制约、技术保障,还需要医患关系之间的伦理约定和道德规范。和谐医患关系深刻蕴含着“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微观逻辑。一个坚持以人民健康为本位、以人民美好生活为旨归的“健康中国战略”,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和先进技术,还要把“防病”“治病”技术化流程转化为和谐、融洽、美好的医患关系。课题研究的问题导向及其核心内容。医患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业缘关系、信托关系,既需要实证性的经验资料,也需要思辨性的理论诠释。课题研究坚持社会伦理和技术伦理的双重问题导向,从医生获得感的缺失、患者寻医感的异化,“医暴事件”等多方位分析当代中国医患关系中的医疗职业、医疗环境、医疗体制的伦理失序、道德缺位的社会伦理问题的现象及其根源;以器官移植、辅助生殖、临终关怀等医学新技术对人类伦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实证资料深度解析影响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技术伦理问题及其技术难题;为理论诠释和实践化解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上述问题,笔者从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医师职业的伦理特色、患者角色的弱势身份,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原则构成本课题构建当代中国和谐医患关系体系的核心内容。课题研究的谋篇布局及其建构框架。文章主体由五个章节+绪论、结语组成。第一章以社会伦理和技术伦理的双重问题导向,分析当代中国医患关系存在的伦理问题。从普遍受关注的医患关系的信任危机剖析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从医生获得感的伦理缺失和患者寻医感的伦理异化来看中国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伦理原因;从医患关系最激烈的“医暴事件”,分析医疗体制的伦理缺位。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技术伦理问题,分别从伦理学层面论证分析器官移植、辅助生殖、临终关怀等三项医学新技术带对人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经在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中所存在的伦理困境。第二章解读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对医患关系概念进行多角度和实践跨度上的剖析;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医方和患方的差异化和共同追求,以得出医患之间利益一致性的结论。第三章以目前几种经典的医师职业观窥视中国目前医师的职业素养和追求;分别从医师职业的技术性与人文性、自为性与为他性、多样性与唯一性论述医师职业的伦理张力。从职业技能声望、职业情境权威两方面深刻分析了医师职业的伦理向度。第四章着力解析了患者角色伦理的弱势倾向。从生命、技术、心理、经济、社会等不同层次分析患者角色的弱势感,从解构患者心理依赖来探求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最后从影响患者角色的环境变量,分析医师帮助患者减轻角色弱势的途径。第五章提出和主张建构当代中国和谐医患关系的三大伦理原则:即知情同意原则、患者生命至上原则、信任公正原则。重点探讨中国伦理传统的知情同意与西方“病人参与”的知情同意观念各自特点与表现;通过分析“知情同意”的家庭伦理困境,希望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知情同意原则——即知情同意的真正落实需要医生、病人、家属三方的协同,以建构共享发展的医患伦理共同体的理论境界。文章的创新有三:一是坚持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民生意义;二是坚持社会伦理和技术伦理的双重问题导向,客观分析和把握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真实状况;三是研究方法上坚持实证性的经验资料和思辨性的理论诠释的有机契合;旨在为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当代中国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及其价值取向。

徐胤聪[2](2017)在《《黄帝内经》治疗思想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以思维方法为支撑的《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为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研究方法: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结合方法学理论探讨,对《内经》治疗思想和相关思维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探讨《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研究成果:1.法天则地、从容人事、治病求本、惟顺而已、治其未病、和为圣度是《内经》重要的治疗思想。2.《内经》治疗思想形成于根植在古代医家意识中并指引其医疗实践活动的六种思维方法:整体思维、意象思维、变易思维、辩证思维、类比思维、经验思维。3.探讨以思维方法为支撑的《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4.总结思维方法在治疗思想形成模式中的作用:意象思维决定了思维的起点、要素与结论;整体思维奠定了思维的格局;变易思维确立了思维要素的性质;辩证思维实现了思维分析过程的顺利进行;类比思维促使思维结果的发展和升华;经验思维是思维升华的基础以及结论获得的重要途径。5.总结《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的特点:以“象”为基本思维要素;思维方法发挥重要导向作用;多种思维方法相互渗透;体现治疗思想同源异化的特征。6.明确《内经》治疗思想的方法学指导意义:从根源建立中医思维,促进中医理论发展;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保持中医特色。研究结论: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各有侧重和优势,是《内经》治疗思想形成发展并闪耀至今的决定因素。探讨以思维方法为支撑的治疗思想形成模式,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皆有十分重要的方法学意义。创新点:1.从方法学角度,以思维方法为切入点,分析《内经》治疗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2.探究以思维方法为支撑的《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以图示方式表示,并总结其特点。3.明确并强调思维方法在治疗思想形成模式中的导向作用。4.深度解读以思维方法为支撑的《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指导意义。

郭建[3](2017)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文中指出随着医学技术化的加深和医学专科化的发展,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越发凸显。医疗上的"高消耗和低效益",医疗服务费用急剧攀升,而医疗品质却在逐渐下降,医务人员的工作越来越忙、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却越来越少等,这一切让很多人对现代医学产生了质疑,也使现代医学的发展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和危机。现代医学技术异化问题不仅是我国医疗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本研究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考察了临床医学实践中常见医学技术异化现象的具体事例,例如诊断指标的数字化和过度客观化、躯体疾病的过度诊断现象、心理疾病诊断的泛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依赖、抗生素滥用、精神科药物滥用、心血管介入手术和剖宫产手术的过度使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异化、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基因检测技术的异化以及对疫苗接种的过度推崇等,并深度解析了由异化而带来的危害,如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医疗辐射暴露、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物化、医学边界模糊、医学主体变更、医生综合判断能力下降、女性生育自主权的剥夺等,从而体现出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第二部分,本研究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哲学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运用技术异化理论、社会建构论、唯物辩证法、利益理论、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等多种理论,具体从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深入探讨了现代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第三部分,本研究从技术控制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想中汲取营养,在生态学和系统观的启发下,在理论层面探索出若干条应对和预防医学技术异化的方法或策略。本研究认为医学技术异化既具有自发性,又具有人为性,自发性的异化现象由医学技术的反自然性、价值负载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所决定,技术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医学技术异化现象是医学技术化的一个必然后果,而人为性的异化现象又告诉我们医学技术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或消除。医学科技的主体是人,任何技术如果忽视人类的个性,丧失了真正为人类服务的本质,只追求单向度的技术目标,就会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探讨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从哲学层面反思其消解的路径,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医学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本质,完善医疗改革顶层设计,也可以规范医学技术的合理使用,稳步推动医学科技的健康发展。

郑颖,吕杨,张雪光,刘述文,林淑芃,张冬,段淑伟,尹忠,朱晗玉,蔡广研,陈香美[4](2015)在《案例教学法在肾脏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肾脏病理是肾脏病专科医师培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案例为内容的教师-学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肾脏病理教学可大大提高学生对肾脏病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值得推广。

王长松[5](2015)在《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和工程科学相互渗透,互相结合,愈来愈呈现出工程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当中,医学工程化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医学水平,对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状况、延长人类寿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医学技术工程化趋势促成医学水平快速提升。医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但也滋生了医生过分依赖技术、工具和崇信技术、技术主体化现象。事实上,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大量慢性病的出现,医学的人文价值越发突出,单单依靠工程化的技术因素已无法达到医学目标。医学工程化的发展在弱化医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医学技术主体化,医学人文精神在丧失,医学异化在加快,医学工程化促发人文困惑。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是:医学工程化的相关理论,医学工程化构成、特征及发展,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的概念、特征、构成、表现、原因及解决之道探讨。医学工程化促进了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实践的同时,呈现出经济效益至上、医疗成本增高、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医患关系、医医关系及医护关系技术化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医学工程化的特征、构成、表现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医学工程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医学人文困惑的表现和构成进行归纳总结,探寻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的消解途径。笔者通过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梳理医学工程化与医学人文价值的矛盾,从技术理性、医学还原论与技术主体化思维、医学功利主义、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等方面剖析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的根源。医学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也应该是人文价值的彰显。通过对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问题的研究,重新审视医学本质,从人文价值主导医学工程化、优化医学工程化主体结构、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道德约束和制度管制等方面消解人文困惑,从而达到医学科学技术与医学人文价值的融合贯通,发挥医学应有的价值意义,真正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陈安娜[6](2013)在《爱德华·格洛弗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爱德华·乔治·格洛弗(Edward George Glover,1888-1972)是英国着名的精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忠实追随者。在安娜-克莱因的争论中,格洛弗作为安娜盟友,坚持自我心理学的立场,进一步推动了自我心理学的发展。他提出了自我的结构观、动力观、发展观、经济原则和自我形成的“核心”理论。他终生投入精神分析技术及实践应用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精神病理观,论述了何为症状形成、导致症状形成的原因及症状形成对个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症状作了分类,将症状分为神经质人格、神经症、精神病和既不属于神经症类别也不属于精神病范畴的过渡状态。他认为精神分析要想成为一门科学,其临床实践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即对精神分析治疗的评价,除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遵循元心理学准则、临床准则和方法论准则。此外,他还论述了不精确解释对精神分析治疗的影响。他晚年将精神分析运用到犯罪学和行为不良领域,提倡将精神分析与犯罪学等社会学科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研究。格洛弗的理论贡献在于,扩展了自我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扩大了精神分析的临床应用领域,推动了精神分析在行为不良和犯罪行为领域的研究。他的理论局限在于没有摆脱弗洛伊德理论的生物学观点的窠臼,没有形成自己明确清晰的理论体系,把行为不良和犯罪行为完全归为心理因素。

陈黎明[7](2011)在《临床新技术应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开展临床新技术已成为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医院科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定程度上,临床新技术开展情况已成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医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临床新技术的开展,从个别医务工作者的探索,到医疗机构的自觉行为,再到医疗卫生从业者的群策群力,都体现了一种向上、向前的积极态势。但无论怎样的动因,当开展临床新技术成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和现象时,必然产生规范管理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开展临床新技术给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带来声誉和经济上的获益,另一方面开展临床新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实践,具有探索性特征,因此,必须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不断探索临床新技术应用管理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在促进临床新技术的健康发展的同时,维护患者健康安全。一、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全面、可行的临床新技术管理的制度框架、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实践的制度体系,构建一套临床新技术管理的可行路径,为规范临床新技术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促进临床医学进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二、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文献调研法、畅谈会议法、专家咨询法、实践验证法,构建临床新技术管理的制度框架,建立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实践的制度体系。文献调研法:进一步明确临床新技术的概念,分析国内外新技术管理的动态和存在问题,为构建临床新技术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评价的组织方法体系提供理论基础。畅谈会议法:邀请医学专家、卫生事业管理专家和主管部门领导召开会议,通过开放式讨论,对临床新技术的管理现状进行诊断评价,对管理制度框架进行论证,对评价指标体系和过程管理措施进行探讨。专家调研法:通过面对面的专家访谈,收集临床新技术管理需求,修订评价体系和制度方法,从而为构建对特定医疗机构适体合用的制度体系奠定基础。实践验证法:在文献、制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专家访谈结果,经反复征求意见,形成《管理办法》,每年组织对所在单位三所附属医院医疗机构开展的临床新技术进行评估,收集改进信息,完善临床新技术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评价组织的措施。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明确临床新技术的概念,并从管理角度系统分析其主要特性;(二)研究新技术临床准入的标准、程序和方法,探讨当前新技术准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三)探讨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尤其是实施过程管理)的策略和措施;(四)探索建立临床新技术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定组织的制度体系,通过管理实践进行验证,并加以完善,建立系统的评价组织方法;(五)明确临床新技术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和管理重点,进而探讨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六)分析开展临床新技术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系统探讨其控制措施和规避策略。三、主要结果(一)临床新技术具有五大主要特征一是相对先进性,即临床新技术相对于常规诊疗手段而言是先进的,但这种先进性具有时间、地域和应用上的相对性;二是技术创新性,即临床新技术都必须在不同程度和方式上有所创新,既可以是原始的核心技术创新,也包括成熟技术的改进、集成、移植和应用范围的拓展;三是临床实用性,即临床新技术必须相对成熟、安全,并可直接应用于临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四是应用可及性,即临床新技术经费和技术门槛不能过高,能够被患者所获得和接受,实现条件能够满足;五是伦理可行性,即临床新技术必须满足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符合社会道德及医学伦理规范。(二)临床新技术准入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准入管理的内容包括人员、技术和机构三个方面的准入;不同管理主体的准入管理重点不同,区别于宏观政策的分类管理,从实践角度,将临床新技术按照引入成熟技术、集成创新技术和原创技术三类进行分类管理,同时按照不同管理层级对三类技术实施各有侧重的分级管理。(三)临床新技术实施过程的管理对确保创新质量和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实施过程输入、输出因素分析,对于影响输出质量的主要输入因素--人、技术、实施方案、支撑条件、管理制度和患方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有利于提高项目输出质量,即获得满意的诊疗效果、建立有效的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机构两个效益、培育学科人才团队,达到预期目标。实施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应用评价、关键技术、方案预案、支撑条件、环节质量、患者准入、首例把关、叫停机制等八个方面。(四)构建了由九个维度定量评分标准与三级五等的定性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了专业函审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为主要特色的评审制度体系;应用该评审体系,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管理评审实证研究,证明该评审体系能够充分反应附属医院临床创新态势,评审结果被纳入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五)对于开展临床新技术可以在项目实施和推广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予以激励,在实施阶段主要通过搭建技术平台、完善政策支持、强化经费保障等方式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推广阶段则可通过创新奖励、绩效考核、单项核算等方式予以激励。同时应通过严格准入、过程监督和追踪管理等方式予以约束规范。(六)开展临床新技术需要面临技术、程序、伦理、法律和效益等五个主要方面的风险,并针对性地探讨了风险控制和规范的策略和措施。四、主要结论本研究是以服务医疗机构医疗技术管理为目标的临床新技术应用的微观管理研究。临床新技术的管理包括准入管理、过程管理、评价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管理等方面,本研究探讨的临床新技术特点、管理策略和措施,建立的评定指标体系和制度体系,对于医疗机构临床新技术的应用管理有较大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同时,可以为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临床新技术的规范管理,促进临床新技术的健康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周成海[8](2007)在《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出现了一种话语上的转向,反思、实践、对话、经验、建构、校本、合作……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流行用语,这种话语上的转向有着深刻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同时也要求教师教育在目标设定、组织管理和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这种转向实际是国际教师教育范式的转移。不同的教师教育范式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对教师教育持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也衍生出不同的教师教育实际。对于教师教育范式的探讨,能够为我们把握特定时空中多样、流变的教师教育形态背后的深层假设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并使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轮廓和态势。以往的学者们对于教师教育范式的研究,多采用类型学的观点,本文则建立了一个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连续统的分析框架,将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与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作为范式连续统的两端,并分别论述其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引言部分对本文的写作目的、重要概念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正文的写作共分为六章,前三章论述两种教师教育范式各自的理论基础,后三章论述两种教师教育范式的结构特征。第一章论述两种教师教育范式的哲学基础。以实证主义为主体的客观主义哲学和以哲学解释学、后现代主义为主体的主观主义哲学分别是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和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哲学基础。两种哲学在主体观和知识观上的差异,导致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倾向于将教师视为普遍性的教育理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则倾向于将教师视为个人实践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第二章论述两种教师教育范式的社会学基础。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以结构功能论为基础,强调教师角色的塑造,被动地实现专业社会化。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以符号互动论为基础,强调教师教育要在交往、互动、对话、分享和反思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出个人化的符号意义体系,实现自我社会化。第三章论述两种教师教育范式的心理学基础。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以客观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理论传授和强化训练;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教育要采用自主学习、经验学习、情境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第四章论述两种教师教育范式的目标追求。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以达成预定的“能力”和“标准”为目标,这是一种外在的刚性目标,能力和标准的设定以有效教学研究、优秀教师素质结构研究为基础。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以导正教师信念、建构教师认同为目标,这是一种内在的柔性目标。第五章论述两种教师教育范式的组织管理。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在组织管理上以科层组织和科学管理为特征,追求效率和控制,通过教师证书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教育实施组织和管理。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推崇后现代组织形式,以实践社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载体,强调教师教育管理中的赋权。第六章论述两种教师教育范式的课程教学层面。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在课程设计上以理论性课程为主,在教学上偏重传授和训练。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在课程设计上偏重经验性课程,在教学上注重反思,案例课程和案例教学受到关注。两种教师教育范式对于涉及教师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均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范式之间是对立的“非此即彼”关系,在现实中两种范式完全可以以“既有又有”的形式共存。任何范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两种范式必须共同发挥作用。

陈占彪[9](2007)在《“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 ——以鲁迅、胡适、郭沫若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思想文化的研究较多,而对“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观进行研究的很少,本论文考察的正是以鲁迅、胡适、郭沫若为代表的“五四”一代知识精英的知识分子观。我们讲知识分子,那么,何谓知识分子?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又是众说纷纭。本文认为知识分子既是一个知识人,又是一个社会人,他既要埋首书斋进行他的知识探求,同时又要面向社会履行他的公共关怀,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顾前者,那是学者,如果只顾后者,那是社会活动家。一个知识分子不能以知识探求为由而放弃他的公共关怀,同样,一个知识分子也不能因公共关怀而妨碍他的知识探求。此亦系本文的理论支持。循此而来,论文分别梳理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观和现代知识分子观。传统知识分子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士”的认识上,春秋时期,是巫转变为士的一个关键时期,对“士”来说,他们是“以身殉道”的价值维护者、“抱道忤时”的社会批判者和“行己有耻”的道德示范者。随着清朝的覆亡带来封建制度的崩溃,列强的贪婪带来民族生存的压力,以及中西文化的冲撞与交流带来思想的开放等诸多因素辐轴际会,促成了“士”到“知识分子”的历史转变。正是在这种特殊历史阶段的剧变和混乱之中,对“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是“殄除外虏”的民族主义者、“跑来跑去”的淑世主义者和“发扬踔厉”的个人主义者。在知识分子观传统的史的梳理和现代的面的扫描之后,论文选取了“五四”一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鲁迅、胡适、郭沫若这三人进行了“点”的研究,以期进一步阐发他们各具特点的知识分子观。由于他们是本文理论预设下的知识分子,所以他们的知识分子观呈现的绚烂景象莫不是由知识探求与公共关怀两者冲突激荡而成。于是,通过不同层面考察他们三人眼中的知识分子在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取舍,以及这种种取舍背后的踌躇和犹豫,使得“五四”一代知识精英的知识分子观显得颇为生动和丰富。围绕这个中心议题,论文分别通过四个层面进行论述,以期望能将他们三人各异的知识分子观尽可能立体地呈现出来,这四个层面分别是:出与入、人与政、学与政、文与政。“埋首书斋”往往被视为知识分子的本业和正道,“介入社会”往往被视为知识分子的副业和歧途。鲁迅、胡适、郭沫若他们既看重知识分子研习学术,又强调知识分子干预社会,尤其是后者,又常常为人们诟病和回避,然而他们在挺身而出、拍案而起、干预政治、参与社会这一点上,意见却高度一致。隐士与斗士、雅士与俗人、无为与有为、少事与多事、消极与积极、退避与进取之间,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拥抱后者,鄙弃前者。有了这么一个共通的看法为基础,考察他们对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的思考便构成了人与政这一层面的内容。由于知识分子在知识层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学术与写作两个领域,考察学术、写作与介入社会的矛盾与选择便构成了学与政、文与政这两个层面的内容。从人与政的关系来看,鲁迅认为知识分子与政治永远是对立的和疏离的、否定的和拒绝的,所以,知识分子当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斗士”。胡适认为知识分子应当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要设身处地地为政治出谋划策,并履行知识分子的批评使命,只不过其批评的性质是建设的,非破坏的,批评的目的是补偏救弊的,非剑拔弩张的,批评的态度是委婉的,而非鲁直的,所以,知识分子当是一个“哀矜敬慎”的“诤士”。郭沫若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投入政治的怀抱,为政治奔走,为政治效力,唯党命是从,以党是为是,所以,知识分子当是一个“衔命持笔”的“战士”。从学与政的关系来看,学术与政治仍是一团化不开的矛盾,扑腾在这个矛盾的“泥塘”里的知识分子将何去何从?鲁迅主张知识分子做一种“革命第一,学术第二”的“有学问的革命家”,胡适主张知识分子做一种“学术第一,革命第二”的“远离革命的学问家”,而郭沫若与他们不同,他主张知识分子做一种“革命的学问家”,那就是将学术与革命合为一体,将学术改造成革命的利器,直接参与到现实斗争之中。从文与政的关系来看,鲁迅与郭沫若的“文章”面临着“创作”与“批评”的矛盾,这个矛盾仍是出与入的关系,他们都主张一种能够直接参与社会,干预政治的批评文字,即都注重文章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鲁迅重视文章的抗争性,郭沫若重视文章的宣传性。而对胡适来说,他面临的是“思想文章”(谈思想)与“政论文章”(谈政治、甚至干政治)的矛盾,只不过这一矛盾体现在文章所发挥效用在方式上的间接与直接,速度上的迂缓与迅速,效果上的根本与枝叶之上,胡适徘徊往复于这两者之间,最后走到一条“既谈思想也不放弃政治”两者兼顾的路上。论文对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人的知识分子观从四个层面,出与入,人与政,学与政,文与政加以论述,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较为清晰地呈现出他们各自的特征,希望能为林林总总的知识分子理论建设新添一种资源。

慕景强[10](2005)在《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期间,社会几乎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中。可以说,民国的历史是一部政权频繁更迭、战乱不断的历史。在大部分时间里,统治阶层无暇顾及医学教育,当然这也和清末、民初西医教育一直为外国势力所垄断有关。统治阶层无暇顾及医学教育的结果,使医学教育几乎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当局虽偶有教育改革政令,多数情况下应者寥寥。政府的不作为,却也给了医学教育自由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在1926年至1937年这段时间里,政局相对稳定,民国西医发展也流派纷呈,成为民国西医教育发展的辉煌时期。 我国西医教育源于传教士。从客观上讲,传教士和教会医院在把西医引进中国和培训医务人员上功不可没。另外,西方国家在中国的西医派别之争,在学术上起到了百家争鸣的效果,这也促进了民国西医学术的发展。但这些传教士与国外政府或团体,有些是为本国的侵略政策服务,也有一些是抱着人道主义或宗教信仰的原因来到中国办医学教育。所以,我们对西医来华的评价在看到贡献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其负面影响。 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便是重新去追寻那段历史,尽量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从中探寻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脉络,总结得失,给历史以应有的尊重:谁为民国的西医教育做出了贡献?有哪些贡献?民国为新中国的医学教育又贡献了什么?如何评价民国的西医教育? 由于一篇论文无法面面俱到,综合各方面因素,本文最终选择从四个角度切入民国医学教育的历史。也就是说,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四章。 第一章从时间维度上对民国西医教育做一个总体的把握。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时期来展开:奋力前行的萌芽时期(1912年——1926年);西医教育本土化及其鼎盛时期(1927年——1937年);逆境图存的低谷时期(1937年——1949年)。本章对民国前期西医的出现及其发展情况亦作了简要的回顾,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第二章对民国西医高等教育采取了从类型切入,进行分类研究。分类的依据既考虑了各院校的主办者,又考虑创办的时间顺序,分为四类,每一类选取其典型代表进行论述:教会医学在民国期间无论在办学数量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影响也最大,因此,教会西医高等教育便作为第一种类型,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以其鲜明的特点和高质量而成为教会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第二种类型为国民政府办西医高等教育(含国立和省立),主要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和上海医学院为例;第三种类型为外国政府或财团办学,主要选择同济作为例子;受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一些实业家开始创办教育——国内私人办学为第四种类型。并且在章末对这四种类型院校的办学经验及其得失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过分依赖病理检查而缺乏临床思维往往事与愿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分依赖病理检查而缺乏临床思维往往事与愿违(论文提纲范文)

(1)医患关系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和谐医患关系建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微观逻辑
    第一节 医患关系伦理研究意义
    第二节 医患关系伦理研究述评
        一、医患关系伦理学界定
        二、对医患关系的理论阐释
        三、医患关系中的焦点问题——知情同意研究
        四、化解医患冲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三节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
第一章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伦理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社会伦理问题
        一、伦理的失范:医患关系的信任危机
        二、环境的羔羊:医生获得感的伦理缺失
        三、被动与主动的博弈:患者寻医感的伦理异化
        四、制度的失范:“医闹”事件中医疗体制的伦理缺位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技术伦理问题
        一、器官移植:从技术理性到生命伦理
        二、辅助生殖技术:技术理性带来的伦理困惑
        三、临终关怀:生与死的伦理抉择
第二章 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
    第一节 医患关系概念考察
        一、医患关系的多学科视角
        二、医患关系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辨析
        一、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业缘信托关系
        二、医方和患方:差异化的伦理关系
        二、善待和惠泽生命:医患关系的伦理共识关怀。
第三章 医师职业的伦理特色
    第一节 几种经典的医师职业观
        一、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
        二、亚健康的执业环境
        三、堪忧的职业认同感
    第二节 医师职业的伦理张力
        一、科学性与人文性
        二、自为性与为他性
        三、多样性与唯一性
    第三节 医师职业的伦理向度
        一、医师的职业声望
        二、医师职业情境权威
第四章 患者角色的弱势伦理
    第一节 患者角色理论界定
        一、患者角色的概念解读
        二、患者角色的确认过程
        三、影响患者角色认同的因素
    第二节 患者角色的伦理特点
        一、患者角色的弱势感
        二、患者角色的心理依赖
    第三节 影响患者角色的环境变量
        一、医务人员的干预
        二、媒体及网络环境的干预
第五章 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 知情同意原则
        一、知情同意解读与知情同意权
        二、知情同意的中国伦理传统
        三、“病人参与”的西方知情同意观念
        四、“知情同意权”与中国的家庭伦理
        五、知情同意的权变和实施限度
    第二节 患者生命至上原则
        一、医学诊疗中的患者生命至上原则
        二、医院监管中的患者生命至上原则
        三、临终关怀是生命至上原则的终极体现
    第三节 信任公正原则
        一、宏观医患关系上的公正信任原则
        二、微观医患关系中的公正信任原则
结语: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共同体
参考文献
致谢

(2)《黄帝内经》治疗思想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内经》治疗思想内容及影响因素
    1. 《内经》治疗思想主要内容
        1.1 法天则地
        1.2 从容人事
        1.3 治病求本
        1.4 惟顺而已
        1.5 治其未病
        1.6 和为圣度
    2. 《内经》治疗思想影响因素分析
        2.1 中华民族的地理特点
        2.2 早期严酷的生存水平
        2.3 根于农业的经济背景
        2.4 家族为主的社会制度
        2.5 春秋战国时期动荡变革的社会背景
        2.6 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
        2.7 相对落后的实证水平
    3. 总结
第二部分 《内经》治疗思想相关思维方法
    1. 整体思维
        1.1 整体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1.2 整体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2. 意象思维
        2.1 意象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2.2 意象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3. 变易思维
        3.1 变易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3.2 变易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4. 辩证思维
        4.1 辩证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4.2 辩证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5. 类比思维
        5.1 类比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5.2 类比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6. 经验思维
        6.1 经验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6.2 经验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7. 结论
第三部分 《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分析
    1. 法天则地
        1.1 法天则地形成过程
        1.2 思维方法在法天则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3 法天则地形成模式
    2. 从容人事
        2.1 从容人事形成过程
        2.2 思维方法在从容人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3 从容人事形成模式
    3. 治病求本
        3.1 治病求本形成过程
        3.2 思维方法在治病求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3 治病求本形成模式
    4. 惟顺而已
        4.1 惟顺而已形成过程
        4.2 思维方法在惟顺而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3 惟顺而已形成模式
    5. 治其未病
        5.1 治其未病形成过程
        5.2 思维方法在治其未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5.3 治其未病形成模式
    6. 和为圣度
        6.1 和为圣度形成过程
        6.2 思维方法在和为圣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6.3 和为圣度形成模式
    7. 总结
第四部分 《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方法学分析
    1. 思维方法在治疗思想形成模式中的作用
        1.1 意象思维决定了思维的起点、要素与结论
        1.2 整体思维奠定了思维的格局
        1.3 变易思维确立了思维要素的性质
        1.4 辩证思维实现了思维分析过程的顺利进行
        1.5 类比思维促使思维结果的发展和升华
        1.6 经验思维是思维升华的基础和结论获得的重要途径
    2. 《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的特点
        2.1 以“象”为基本思维要素
        2.2 思维方法发挥重要导向作用
        2.3 多种思维方法相互渗透
        2.4 体现治疗思想同源异化的特征
    3. 《内经》治疗思想的方法学指导意义
        3.1 从根源建立中医思维,促进中医理论发展
        3.2 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保持中医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3)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医学技术的演进及现代医学技术化
    2.1 医学技术历史演进和医学技术化
    2.2 现代医学技术化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福音
        2.2.1 对人类预防诊治疾病能力的提升
        2.2.2 对患者生命质量和大众健康状况的改善
        2.2.3 对医疗保健事业和社会发展的推动
        2.2.4 对医学科学知识的深化
    2.3 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与潜在风险
        2.3.1 应用速度快范围广但负效应认识滞后
        2.3.2 医学技术的协同演化
        2.3.3 某些技术全面应用风险的隐蔽性和扩散性
第3章 从医学技术化走向医学技术异化
    3.1 技术异化思想溯源
        3.1.1 人本主义和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
        3.1.2 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异化思想
        3.1.3 埃吕尔和温纳的技术异化思想
    3.2 医学技术化和医学技术异化的关系
        3.2.1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概念的提出
        3.2.2 从医学技术化走向医学技术异化
        3.2.3 技术异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3.3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基本特征
        3.3.1 医学技术的主体化
        3.3.2 医学技术的资本化
        3.3.3 医学技术的权力化
        3.3.4 医学技术的机械化和过度客观化
第4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试析
    4.1 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异化现象
        4.1.1 躯体疾病的过度诊断
        4.1.2 心理疾病诊断的泛化
        4.1.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依赖
    4.2 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异化现象
        4.2.1 药物滥用现象——以抗生素为例
        4.2.2 高风险手术演变为常规治疗——以心血管介入手术和剖宫产为例
        4.2.3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异化问题
    4.3 现代医学预防技术的异化现象
        4.3.1 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
        4.3.2 基因检测技术的异化
        4.3.3 对疫苗接种的过度推崇
第5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成因分析
    5.1 从本体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5.1.1 医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医学影像学诊断为例
        5.1.2 医学技术的两重性
        5.1.3 医学本体的复杂性
    5.2 从认识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5.2.1 "实在论"疾病观的影响
        5.2.2 "机械论"身体观的影响
        5.2.3 狭隘生命观的影响
    5.3 从方法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5.3.1 生物医学还原论导致人性的物化和异化
        5.3.2 医学技术主义的兴起导致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
        5.3.3 循证医学的过度强调导致技术僭越了医学艺术
第6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反思
    6.1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
        6.1.1 唯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
        6.1.2 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
        6.1.3 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6.1.4 主客二分自然观的影响
    6.2 技术控制主义对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6.2.1 技术控制主义的兴起及对医学的影响
        6.2.2 提倡发展和使用医学适宜技术
        6.2.3 发展补救性技术控制医疗差错
        6.2.4 公民有权参与医学技术精英的民主控制
    6.3 用后现代主义视角回顾和展望现代医学
        6.3.1 后现代主义兴起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6.3.2 后现代主义与新人文医学的建立
        6.3.3 后现代主义与生态医学的发展
        6.3.4 后现代主义与中医药走向世界
        6.3.5 后现代主义与东西方医学融合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专有名词索引
中外人名索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医学工程化及其人文困惑问题的再考虑
    第一节 医学工程化概述
        一、医学工程化概念及特征
        二、医学工程化的构成和分类
        三、医学工程化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的解读
        一、何谓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
        二、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的构成
        三、有关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的一些观念
    第三节 医学工程化与医学人文价值的矛盾
        一、医学技术化加剧了医患关系的恶化
        二、医学技术化带来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医学技术化导致医学主体性的失落
    第四节 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的表现
        一、经济效益至上
        二、医疗成本增高
        三、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
        四、医患关系、医医关系、医护关系技术化
第二章 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技术理性泛滥
        一、技术理性定义
        二、技术理性对现代医学技术的影响
    第二节 医学还原论与技术主体化思维
        一、还原论思维是医学工程化的哲学基础
        二、技术主体化削弱了人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 医学功利主义
        一、医学的市场化
        二、非理性的健康需求
    第四节 医学人文精神缺失
        一、医学人文教育滞后
        二、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失衡
第四章 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消解途径
    第一节 人文价值主导医学工程化
        一、增强医患沟通交流,提倡人文关怀
        二、继承和发扬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传统
    第二节 优化医学工程化主体结构
        一、完善医疗体制、整合卫生资源
        二、转变医学模式、创建医药民主机制
    第三节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一、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教育理念
        二、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拓宽人文教育结构
        三、营造医学人文环境、实现学校育人与医院用人目标的统一
    第四节 道德约束和制度管制
        一、加强社会舆论、弘扬道德良知
        二、资本服务于医学、人文精神合理规范资本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爱德华·格洛弗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一位不该被遗忘的精神分析学家
    第一节 学术生平
    第二节 主要着作和研究领域
第二章 思想来源
    第一节 医学影响
    第二节 精神病学影响
    第三节 精神分析学影响
        一、经典精神分析的影响
        二、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三、客体关系理论的影响
第三章 自我形成理论
    第一节 自我结构观
        一、心理结构观
        二、人格结构观
    第二节 自我发展观
    第三节 自我动力观
        一、本能
        二、矛盾体
        三、焦虑和内疚
    第四节 自我经济原则
    第五节 自我形成的“核心理论”
        一、自我形成“核心理论”的提出
        二、自我形成的“核心理论”与症状形成的关系
        三、自我形成的“核心理论”与临床症状的划分
        四、自我核心的操作性定义
第四章 心理病理学及其临床实践
    第一节 心理病理学
        一、症状的形成
        二、主要症状类别
    第二节 精神分析技术
        一、精神分析治疗中分析师的态度和反应
        二、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解释技术
        三、精神分析治疗对防御-阻抗的处理
    第三节 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践操作
        一、精神分析治疗的准则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步骤
        三、对儿童的精神分析
第五章 对行为不良和犯罪学的精神分析研究
    第一节 对行为不良的精神分析研究
        一、对行为不良性质的精神分析研究
        二、对行为不良的精神分析治疗
    第二节 精神分析与犯罪学之间的关系
        一、精神分析和犯罪学的研究结合
        二、精神分析和犯罪学同源科学的关系
第六章 总体评价
    第一节 主要贡献
        一、扩展了自我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二、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
        三、扩大了精神分析的临床应用领域
        四、推动了精神分析在行为不良和犯罪行为领域的研究
    第二节 主要局限
        一、没有摆脱弗洛伊德理论的生物学观点的窠臼
        二、没有形成自己明确清晰的理论体系
        三、把行为不良和犯罪行为完全归为心理因素
    第三节 主要影响
        一、对精神分析的影响
        二、对行为不良和犯罪学研究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7)临床新技术应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名词和简写释义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内容和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相关基本理论研究
    一、临床新技术的概念
    二、技术创新概述
    三、临床新技术的特征
    四、卫生技术评估
    五、规范NCT 管理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 准入管理
    一、准入管理的主体
    二、准入管理的基本内容
    三、准入管理实践
第三部分 过程管理
    一、加强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过程管理的因素分析
    三、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
    四、管理实证分析
第四部分 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研究
    一、NCT 评价概述
    二、建立NCT 评价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评价管理的制度体系与管理实践
第五部分 激励与约束机制初探
    一、创新激励的主要措施
    二、约束控制的关键环节
    三、注意把握的几种倾向
第六部分 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技术风险
    二、程序风险
    三、伦理风险
    四、法律风险
    五、效益风险
第七部分 全文总结
    一、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主要特点
    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临床新业务、新技术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二:临床新技术评定申请表
附录三:临床新技术同行专家评审表
附录四:临床新技术集中评审表
文献综述 卫生技术评估的国际进展概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本文的写作动机
    二、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 客观主义
        (二) 主观主义
        (三) 教师教育
        (四) 连续统
        (五) 范式
    三、国内外有关教师教育范式的研究的回顾
        (一) 中外学者关于教师教育范式类型的研究
        (二) 观点举隅:几位学者关于教师教育范式的观点
    四、本文的框架结构
上篇 教师教育范式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师教育范式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哲学中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
        一、客观主义哲学与主观主义哲学的多维比较
        二、客观主义哲学的典型:实证主义哲学
        (一) 实证主义哲学的发展
        (二) 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三) 实证主义哲学对教育的影响
        三、主观主义哲学的典型:哲学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
        (一) 哲学解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精神
        (二) 哲学解释学观照下的教育
        (三) 后现代主义哲学
        (四) 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照下的教育
        第二节 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对峙下的教师教育:知识观的维度
        一、客观主义哲学与主观主义哲学的知识观
        (一) 实证主义哲学的知识观:客观知识观
        (二) 解释学哲学及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主观知识观
        (三) 两种哲学知识观的分歧带来教师知识研究的分歧
        二、基于客观知识观的教师教育:关注普遍的教育理论知识
        (一) 教育理论的概念、形成与特征
        (二) 实证主义哲学的假设:教育理论规范教育实践
        (三) 教育理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四) 由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困难
        三、基于主观知识观的教师教育:关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形成
        (一)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内涵
        (二)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形成
        (三)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特征
        第三节 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对峙下的教师教育:人性观的维度
        一、“被动的人”与“主动的人”观点下的教师教育
        (一) 客观主义哲学观点下的人:被动的人
        (二) 主观主义哲学观点下的人:主动的人
        (三) 被动人性观之下的教师教育
        (四) 主动人性观之下的教师教育
        (五) 被动式教师教育与主动式教师教育的比较:部分学者的研究
        (六) 教师教育:走向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二、“孤独的人”与“交往的人”观点下的教师教育
        (一) 客观主义哲学观点下的人:孤独的人
        (二) 主观主义哲学观点下的人:交往的人
        (三) “交往的人”观点下的教师教育
        (四) 基于交往观点的教师教育策略:同伴指导
        第四节 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对峙下的教师教育:方法论的维度
        一、“技术理性”与“交往理性”的对峙
        二、“技术理性”与“交往理性”对峙下的教师教育
        (一) 舍恩: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理性模式和反思性实践模式
        (二) 菲什:教师专业化的技术理性模式和专业艺术模式
        (三) 理查德森:教师改变的实证-理性取向和规范-再教育取向
        (四) 周钧:技术理性教师教育观和反思性实践教师教育观
        (五) 卢乃桂: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理性基础和交往理性基础
        第五节 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
        一、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基本特征
        (一) 教学模式
        (二) 课程内容
        (三) 组织形式
        (四) 目标追求
        二、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基本特征
        (一) 教学模式
        (二) 课程内容
        (三) 组织形式
        (四) 目标追求
        三、两种范式是连续统的两端
    第二章 教师教育范式的社会学基础
        第一节 实证主义社会学与解释主义社会学的分立
        一、社会学流派的划分:贝尔特和波普诺的主张
        二、实证主义社会学与解释主义社会学的对峙
        第二节 结构功能论: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社会学基础
        一、结构功能论的主要观点
        二、结构功能论观点下的教师角色
        (一) 社会规范的代言人
        (二) 忠实的课程传递者
        (三) 熟练的技术人员
        三、结构功能论观点下的教师专业社会化
        (一) 结构功能论的社会化观点
        (二) 结构功能论观点下的教师专业社会化:被动的社会化
        第三节 符号互动论: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社会学基础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二、符号互动论观点下的教师教育
        (一) 以“符号”为载体,建构个人意义
        (二) 通过反思发展教师的“心灵”和“自我”
        (三) 创建互动和对话的共同体
        (四) 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地位
        (五) 教师教育应该是一个连续性的引领过程
        (六) 引导教师自主地“创造角色”,进行“自我社会化”
        三、互动观点下的教师教育:教师知识分享
        (一) 教师知识分享的概念
        (二) 教师知识分享的意义
        (三) 阻碍教师知识分享的因素
        (四) 促进教师知识分享的策略
    第三章 教师教育范式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实证主义心理学与现象学—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分野
        一、车文博教授对西方心理学流派的划分
        二、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歧
        (一) 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 客观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歧
        第二节、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以客观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一、基于客观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师教育的特征
        二、基于客观主义学习理论的几种教师教育模式
        (一) 教师教育的概念模式
        (二) 教师教育的训练模式
        第三节 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一、新学习时代的教师教育
        (一) 新学习的四个维度
        (二) 新学习时代的教师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学习理论的改造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群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师教育
        (一) 基于实践体验的教师教育
        (二) 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师教育
        (三) 基于自我更新的教师教育
        (四) 基于交往对话的教师教育
        四、教师学习的核心问题——意义的寻求
下篇 教师教育范式的结构特征
    第四章 教师教育范式的目标层面
        第一节 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师教育目标
        一、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目标:外在的刚性目标
        二、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目标:内在的柔性目标
        第二节 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目标追求:达成预定的“能力”和“标准”
        一、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
        (一) “能力本位”以及“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概念
        (二) 能力本位教师教育兴起的背景
        (三) 设定能力目标的方法
        二、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
        (一) 标准本位教师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
        (二) 标准本位教师教育的产生背景
        (三) 标准本位教师教育在美国的实施
        三、“能力和标准本位教师教育”目标设定的基础:有效教学标准研究
        (一) 美国有效教学标准的研制
        (二) 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
        四、“能力和标准本位教师教育”目标设定的基础:优秀教师素质结构研究
        五、“过程——结果”模式的教师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节 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目标追求:建构内在的“信念”和“认同”
        一、教师研究的重要转向:由外在行为转向内在思维
        二、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目标追求:教师信念的导正
        (一) 教师信念的概念、特征、构成成分及影响
        (二) 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目标追求:导正教师的信念
        三、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目标追求:教师认同的建构
        (一) “教师认同”的概念与特征
        (二) 教师认同:教师教学的深层指令以及教师改变的内在基础
        (三) 影响教师认同形成的因素
        (四) 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导正教师认同
    第五章 教师教育范式的组织管理
        第一节 组织管理理论的范式转型
        一、教育组织管理的结构功能主义范式
        二、教育组织管理的后现代范式
        第二节 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组织管理:科层组织与控制取向
        一、效率和控制观点下的教师教育组织管理制度:教师证书制度
        (一) 申请教师证书的程序和方式
        (二) 教师证书的分级与更新
        二、效率和控制观点下的教师教育组织管理制度:教师评价制度
        (一) 教师评价的目的(Why)
        (二) 教师评价的标准(What)
        (三) 怎样进行教师评价(How)
        三、教师教育组织管理中科层模式和控制取向的局限性
        第三节 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组织管理:社群组织与赋权取向
        一、实践社群: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 国际教师教育的重要转向:以实践社群为组织载体
        (二) 教师实践社群的概念和特征
        (三) 教师实践社群的具体实例
        (四) 建立教师专业社群的意义
        (五) 教师实践社群的建立与发展
        (六) 专业发展学校:一种基于社群观点的教师教育组织形式
        二、教师赋权: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基本管理思想
        (一) 教师赋权的概念、兴起以及意义
        (二) 教师教育组织管理中的赋权: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章 教师教育范式的课程教学层面
        第一节 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统一与歧异
        一、国际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及发展趋势
        二、美国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
        三、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与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在课程教学上的差异
        (一) 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基本主张:理论的传授
        (二) 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基本主张:经验的反思
        (三) 两种教师教育范式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对比
        第二节 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课程教学:理论的传授
        一、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课程设计:理论性课程为主
        (一) 知识观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
        (二) 教育理论课程自身的局限性
        二、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教学模式:传授与训练
        (一) 教师教育的教学:双重目标指向
        (二) 教师教育教学中的讲授法和训练法
        (三) 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典型教学方式:微格教学
        第三节 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课程与教学:偏重经验的反思
        一、经验与反思: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概念
        二、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课程:经验取向的课程设计
        (一) “实践性知识”与“经验取向的课程设计”
        (二) 教师教育中经验取向的课程设计的实例:英国的“学校体验课程”
        三、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教学:反思性教学模式
        (一) 进入“反思”时代的教师教育
        (二) 培养反思型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三) 培养反思型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来自美国的实例
        四、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案例课程与案例教学
        (一) 案例的概念及其在教师教育上的应用
        (二) 教师教育中案例课程的设计
        (三) 教师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实施
结语
    一、范式转移中的教师教育
    二、客观主义、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理论基础
    三、客观主义、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结构特征
    四、展望未来:走向中庸的教师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 ——以鲁迅、胡适、郭沫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缘起与释题
    研究文献概述
    结构与特点
第一章 知识探求与公共关怀
    第一节 何谓知识分子
        1898年,两件不平凡的事
        何谓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学者及社会活动家
        井水不犯河水的专业性与公共性
    第二节 传统知识分子观
        文字、神秘性及知识阶层
        从"巫"到"士"
        "以身殉道"的价值维护者
        "抱道忤时"的社会批判者
        "行己有耻"的道德示范者
    第三节 现代知识分子观
        从"士"到知识分子(上):科举制度的废止
        从"士"到知识分子(下):西方文化的冲击
        "殄除外虏"的民族主义者
        "跑来跑去"的淑世主义者
        "发扬踔厉"的个人主义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出与入
    第一节 鲁迅:雅士·隐士·斗士
        雅士:我是一个俗人
        隐士:超然的心,是得像贝类一样
        斗士:我爱对头,我反抗他们
    第二节 胡适:有为知识分子
        孔子是旧儒教的革命家
        像崔浩那样排道非释
        "不忍"与"做一个轰轰烈烈的梦"
    第三节 郭沫若:豪杰之士,莫不仗剑从戎
        揽辔忧天下
        姐姐,你只怪得我们所处的这个混浊的世界
        士大夫以为然,中国革命成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与政
    第一节 鲁迅:永远的抗议者
        知识和强有力是冲突的
        理想和现实不一致,这是注定的运命
        我从来不肯和政治家去说
        骂你爹,骂我娘
        一定会有明明白白的是非之别
        武力与文力:拼音字好像机关枪
        我们现在有言论的自由么?
    第二节 胡适:王的诤臣
        局外人的身份
        "修正主义"
        平实、敬慎、婉转
    第三节 郭沫若:党派知识分子
        "党喇叭"
        把身上的污泥洗刷干净
        从无限的批评到有限的批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与政
    第一节 鲁迅:有学问的革命家
        豫才现在如何?
        一个人走不了方向不同的两条路
        读书,还是不读书
        学术活动为哪般?
    第二节 胡适:变态社会中的镇静主义
        "历史上的一个公式"
        镇静主义:歌德的故事
        军事无力、文化有望、救出自己
        我梦想受十年或十五年的监禁
    第三节 郭沫若:以治学来干世
        不甘心做一个旧本子里面的蠹鱼
        烦琐无罪
        是作为鱼雷而游泳的
        张大伯被地主剥削了多少元利息?
        如果爱因斯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与政
    第一节 鲁迅:文学=批评
        他的创作时代,似乎走到了末路
        反游戏派、反艺术派、反现代派
        我是不相信文艺的旋乾转坤的力量的
    第二节 胡适:谈思想,还是谈政治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少数人的责任
        请兄不必仍做处女
        干!干!干!
        失败的政治
        "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去努力"
    第三节 郭沫若:歌唱着阳春的凯旋
        我高兴做个"标语人","口号人"
        文艺上的"三反"运动
        政治第一,政治正确
        欢乐颂
        我一生最厌恶最憎恨的就是虚伪造作
    本章小结
结尾
参考书目
后记

(10)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的视点与方法
    一、研究的缘起
    二、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及方法
第一章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一、民国前西医教育发展的简单回溯——1912年前中国西医教育的起源及发展
    二、奋力前行的萌芽时期:1912年——1926年
    三、西医教育本土化及其鼎盛时期:1927年——1937年
    四、逆境图存的低谷时期:1937年——1949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分类研究
    一、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一——教会西医高等教育
    二、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二——政府办西医高等教育(包括国立和省立)
    三、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三——外国政府或财团办学
    四、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四——国内私人办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个案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一、“新协和”的创立与发展
    二、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理想的实现——协和办学特点分析
    三、协和对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的贡献——协和办学经验总结及其现实意义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地域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西医高等教育
    一、民国时期东北医情概述
    二、民国东北地区西医高等教育特点——一主要以老哈医大为例
    三、民国东北西医高等教育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以史鉴今——民国西医高等教育总结与启示
附录1 近代中国西医高等教育大事年表(1800-1949)
附录2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三年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四、过分依赖病理检查而缺乏临床思维往往事与愿违(论文参考文献)

  • [1]医患关系伦理研究[D]. 沈振亚. 苏州大学, 2018(01)
  • [2]《黄帝内经》治疗思想方法学研究[D]. 徐胤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7)
  • [3]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D]. 郭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1)
  • [4]案例教学法在肾脏病理教学中的应用[J]. 郑颖,吕杨,张雪光,刘述文,林淑芃,张冬,段淑伟,尹忠,朱晗玉,蔡广研,陈香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5(05)
  • [5]医学工程化人文困惑问题研究[D]. 王长松.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6]爱德华·格洛弗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研究[D]. 陈安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7]临床新技术应用管理体系研究[D]. 陈黎明. 第三军医大学, 2011(07)
  • [8]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D]. 周成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9]“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 ——以鲁迅、胡适、郭沫若为中心[D]. 陈占彪. 复旦大学, 2007(06)
  • [10]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 慕景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过度依赖病理检查和缺乏临床思维往往适得其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