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其对教师的新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璐[1](2020)在《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文中指出2014年9月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随后出台了一系列与高考改革实施相关的政策方案,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开始逐步在我国各省市推行。伴随着新制度、新课标与新教材的新高考,使高中化学教学工作面临极大考验,化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亦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研究新高考改革的相关政策,探析新高考中化学学科的新变化,解读新高考改革对化学教师的新要求,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困境及其成因,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师应对新高考提出对策。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讨论了推进新高考改革与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关于新高考改革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文献分析法,着重解读在新高考制度、新课程标准的发布以及新教材的使用下,新高考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化学教师的要求与影响。“3+1+2”选考模式给学生的选科和教师的教学都带来许多困难,化学学科地位受到影响;新高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招生模式的改变,让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渐渐受到重视。化学新课标对高中化学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结构和评价各方面的要求都有变化和提高,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化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完备自身的知识结构。化学新教材的使用则更为考验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化学实验能力与教研创新能力。第三部分通过访谈调查与课堂观察,探析了高中化学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面临的困境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研究发现:教师因为缺乏相应的培训,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透彻;由于学生异质性增强、新教材的使用和教师自身素养的不足,导致化学课堂教学难度增大;新高考下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备,开展较为困难。第四部分基于新高考的新要求与教师素质的不足,为高中化学教师提出了应对策略,提出高中化学教师应多方协作、积极参与新高考相关培训、切实领会新高考教育理念、主动扩充学科专业知识、全面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本文认为高中化学教师需抓住新高考改革的发展机遇,从容应对挑战。
高成[2](2019)在《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在面对自己所教的化学学科的具体主题时,不是直接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将自己所理解的学科课程知识经过课前的系统思考变成教学设计,之后再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将学科课程知识以最有利于学生理解的知识表征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最核心的知识即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舒尔曼(Shulman)教授在1986年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写为PCK),与此同时,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进一步建构起自我新的PCK理解。针对某具体主题PCK应包括关于该主题的课程知识;关于该主题的学生知识;关于该主题教学策略与表征的知识及关于该主题教学评价的知识。PCK作为教师专业知识基础,是区分学科专家与学科教师的核心标志,也是体现教师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其专业性如何的一种具体体现。尽管PCK对于教学活动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从PCK概念化30余年来,人们对PCK的本体论认识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如对PCK内涵到底是什么?当人们以相同的概念表达不同思想的时候,自然会给理论研究带来混乱。人们在一致认同PCK作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这一共识基础上,对于PCK是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建构起的这一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探查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建构起来的这一问题。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PCK相关本体论及与PCK建构相关的理论,提出本研究所坚持的PCK本体论基本立场及智能实践取现PCK建构的理论框架;调查了新手与经验型化学教师具体化学主题“溶液的组成”PCK现状,通过分析个案化学教师PCK建构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实质,进而提出促进化学教师PCK建构的策略与条件保障。全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提出研究问题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等;第二部分学科教学知识(PCK)意蕴及建构的理论探讨,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四部分的实证研究为第五部分PCK建构对策研究提供依据,也为第六部分PCK建构的条件保障提供启示。具体内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导论。教师作为知识转化者,其自身所拥有的PCK对教学效果好坏至关重要。基于作者本人作为化学教学论教师身份的现实遭遇;PCK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化学教师PCK建构对有效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的考量,提出PCK是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建构起来的这一问。对该问题的求解,有着理论与现实上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学科教学知识(PCK)意蕴及建构的理论探讨。学者们在理解PCK内涵上有两种方式,其一为通过对PCK的上位概念进行“属”的确定,然后对PCK的本质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的方式来给PCK下一个概念性定义。其二为通过界定PCK系统内的具体要素来给PCK下个操作性定义。造成对于PCK要素不统一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学者们对于PCK系统自身所含要素,及影响PCK系统的环境要素并未加以区分。对于PCK的结构,学者们也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构建,其一为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对PCK结构内的各个要素进行排列与组合;其二为从过程论的视角提出PCK是由哪些知识或影响因素转变为其自身的。我们认为过程论PCK结构模型本质上是PCK历时态的表征,而系统方法论的PCK结构模型是PCK共时态的表征。教师PCK共时态的系统结构观,体现出PCK静态结构观的层面,而教师PCK历时态的结构观体现出PCK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整合、建构的动态结构观的层面。鉴于教师PCK在课前、课中、课后其PCK的具有形态是区别的,因此,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也应采取系统论与过程论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至于PCK的类型只要依据分类标准不同,则类型也是多样化的。PCK作为一种知识其自身所独有的,以区别于其他知识种类所具有的性质才是PCK的特性。依此来看,我们认为PCK的最核心特性体现在其自身所具有的转化性、主题专属性两方面。由于PCK类型与性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对于PCK的测量应明确是对何种形态及阶段的PCK进行测量,针对不同类型与形态的PCK,也应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对PCK进行测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全面捕捉到PCK。此外,基于知识转化阶段论的视野来审视PCK建构,我们提出了智能实践取向PCK建构的理论框架:对于教师而言,针对某一具体教学主题,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整合了教师课前所宣称的PCK各个要素,同时综合了教师其他知识、情感、技能、技巧等要素,在教学实践动态过程中经过不断反思与实践建构而成的实践性教学智慧。当这种实践性智慧展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则认为教师使用的PCK即为智能实践取向的PCK。智能实践取向PCK重在强调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智慧及完成教学任务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的教学能力,同时强调该取向的PCK必须经历教师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建构起来。智能实践取向PCK,是综合了早期舒尔曼所认为的PCK静态结构观与科克伦(Cochran)所提出的学科学科教学知晓(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即PCKg)动态结构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解PCK的概念框架。第三部分中学化学教师PCK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修订后的PCK内容表征(Content Representation)调查问卷及教师自编教学设计对新手与经验型化学教师“溶液的组成”PCK进行调查。以内容分析法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新手与经验型化学教师PCK四大要素的现状情况,并对两类教师PCK四大要素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对两位优秀化学个案教师PCK建构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优秀化学教师PCK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发现:PCK建构过程分为搜索与提取;理解与内化;统整与外化;表征与实施;反思与升华五个阶段。提出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PCK建构的实质体现在:学科教学知识(PCK)各要素在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的体现;学科教学知识(PCK)中对课程要素的深刻理解是PCK建构的关键;学科教学知识(PCK)与其他各要素的统整是PCK成功建构的保证;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是静态与动态PCK不断相互转化的过程。第五部分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策略。基于PCK四大要素,提出教学计划与设计策略有:在教学预设阶段可以通过深入理解化学课程知识:进行化学深度教学设计;遵循学生学习化学的最核心规律:依据三重表征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化学教学的一般教学策略:采用三线合一策略进行进行教学设计;开展真实情境下的化学学习评价:落实STSE真实情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表征与实施策略:可以利用多样化教学表征方式开展化学教学;以生命化理念实施师生交往活动;洞察学生课堂变化,凝练教学机智实现PCK建构。教学监控与反思策略: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推进中学化学PCK建构;以增强实验教学反思能力来促进中学化学PCK建构;以产生新的教学构想并持续践行与改进来加速PCK建构。第六部分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条件保障。PCK建构的条件保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形塑基于PCK视角下的教学反思自觉;提升教师自我知识管理能力;形成以PCK框架指导下的学校教研文化;明晰学科教学论教师身份职责;加强PCK资源库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
魏巧玲[3](2019)在《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建构及其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发展民族中学理科教育是提升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主要路径。目前民族中学理科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薄弱,影响了民族中学理科教育质量。本研究通过全面梳理相关文献,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维度,由此建构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分析甘肃省甘南州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是指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其教育教学效果有显着影响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化学学习情况的心理品质总和。第二,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由一般素养、化学专业素养与特殊素养三方面构成,其中一般素养包括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化学专业素养包括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化学实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特殊素养包括双语知识与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第三,以教师专业发展、多元文化以及文化回应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借鉴已有研究建构了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课堂观察分析框架,体现了“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第四,以甘南州民族中学的四位化学教师为研究样本进行案例研究,研究表明,在化学专业素养方面,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未能全面地贯彻落实;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薄弱,教学内容与藏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少;教师更注重知识讲授,不能有效地开展探究教学,并指导学生自主交流;教师通常使用动画视频代替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极少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特殊素养方面,教师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科技文化的渗透。由此提出促进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张婉[4](2015)在《化学师范生PCK的研究》文中认为自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以来,PCK便成为世界各国教师知识研究的新热点,对此的研究也成为促进有效教学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关键推动因素。我国2012年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将学科教学知识(PCK)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化学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化学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PCK的发展水平会对未来的化学教育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这一群体的PCK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资料显示,目前针对化学师范生PCK的研究比较缺乏。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的方式,对PCK的内涵、要素、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化学学科特征和师范生群体特点,对化学师范生PCK的特征及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然后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征询了化学学科教育专家、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中学化学教研员、新手中学化学教师、化学师范生的意见,进一步确定了本文提出的PCK的内涵特征、组成要素以及化学师范生PCK各组成要素的内涵、行为表现和学习目标。《化学教学论》是化学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化学师范生PCK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化学教学论》课程培养化学师范生PCK的四种教学策略:是核心知识点价值判断及编排体系分析策略;二是学习情境分析策略;三是教学知识案例分析策略;四是任务驱动培养教学转化技能策略,并于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对扬州大学2011级和2012级化学师范专业共89名被试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PCK既是学科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的有机组成体,也包括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为表征方式的教学技能,这种依存于知识组合体、情境、具有实践性的转化技能,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的学科内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2.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化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结构化,但情境性知识仍然缺乏;3.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对课程内容和编排体系的理解,但认知角度还有待拓宽;4.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提高师范生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感悟,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5.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师范生教学知识和转化技能的发展。
高霜[5](2013)在《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备课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师如果仍按照原有的备课方法和思路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只有从备课改革入手,才能使课堂教学这个最顽固的堡垒发生根本性转变,才能真正落实新理念,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备课“改革”不是“抛弃”以前所有备课的方式、方法,而是从时代特点出发、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赋予其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是对原有备课方式的优化,而不是推翻、颠覆原来的备课方式。优化备课质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步,是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的第一步。论文在分析了化学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变化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备课质量的具体方法。第一,可以通过尝试师生共同备课来优化备课质量。即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预习,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难点,提出学习建议,最终完成自学学案。教师备课时,要仔细阅读学生的学案,找出学生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掌握不明确或不准确的地方,在备课时加强对这些内容的引导,并指出学生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学案中找出学生疑惑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最后总结出教师的教学观点与学生学习观点方面的差异,完成教案。师生共同备课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环节,使学生增强了学习主人翁意识,并且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通过优化集体备课形式来优化备课质量。但注意集体备课不是某位教师或备课长备课,在集体备课前每一位教师都要自己提前整理内容,做到在集体备课前心中有数,备课时带着问题参与,带着收获结束。集体备课不仅是课前备课还包括课后备课。教师在上完课后及时写下教学笔记、教学心得和反思进行课后备课,还要通过学生信息反馈、作业反馈、阶段测验看学生能否掌握教学重难点,知识讲解是否到位,将这些信息统一整理后对原有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存为电子档,为今后的教学留下一手资料。集体备课形式要灵活多样,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但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备课是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思想,统一重难点,而不是统一教学模式、统一教案。第三,通过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备课质量。即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不仅限于走进课堂听课、评课,还要多参加各类讲座、培训。了解现代社会发展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开拓科学视野,丰富知识结构。还要倡导教师研发、编写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形成一定的化学素养。最后,对上述提出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化学备课案例进行了系统详细的分析。
万延岚[6](2013)在《中学化学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学生、教科书是构成教学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教科书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其功能与价值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的实际使用。作为教科书使用的主体之一,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不仅直接影响着教科书功能的发挥,也调节和影响着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科书的方式并深入分析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对于认识教科书的性质和功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为教师有效使用教科书和教科书的编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本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塞巴斯蒂安(Sebastian Rezat)的教科书使用模型,构建了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理论框架,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本研究进行了教师和学生使用教科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深入课堂对山东省第六届初中化学教学能手评选的21节公开课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基于所收集的资料,本研究深入分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方式以及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给出了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相关建议和教科书编制的相关思考。论文共由七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明了选题的缘由以及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二部分,调查分析了国内对教科书进行研究的相关现状,综述了国内外对教科书使用的相关研究,展示了当前国外有关教科书使用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趋势。第三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目的、任务、方法和研究思路。第四部分,阐述了教科书使用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构建了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理论框架。第五部分,开展实证研究。对山东省部分地市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深入课堂对教师和学生使用教科书的情况进行细致观察和访谈。第六部分,对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主要讨论了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性质及对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的使用与开发(特别讨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科书插图的使用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使用教科书的指导情况、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分析以及对教科书编写的相关启示。第七部分,在本论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构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研究思路,即从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研究、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研究三方面对教师使用教科书进行研究;深入细致地探讨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的使用与开发以及教师对学生使用教科书的指导方式和指导目的,教师对学生直接指导方式包含三个维度:特定性、约束性和方向性;从教师对教科书插图功能的挖掘和对教科书插图的呈现形式两个方面,分析不同教师使用教科书插图的方式及其差异,提出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插图的时候,要准确理解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在利用多媒体呈现插图时应尽量遵循时间临近原则和空间临近原则;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收集的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发现教师、教科书、学生、课程资源、教学管理制度是影响化学教师使用教科书的五个核心因素;基于对教师和学生使用教科书的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认为教科书的编制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范例”与“权威”的统一,角色定位上应是“学本”与“教本”的融合,教科书编制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同时需考虑考试评价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
母松灵[7](2012)在《高中语文教师新教材适应性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从2010年9月开始,重庆市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阶段,教师是新课改的主力军,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与推动者。新课程改革以来,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编制了新的语文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和凭证,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内容,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能完全适应新教材成为研究的必要。本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X中学A老师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搜集资料、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考察A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很好地适应高中语文新教材,对影响A老师适应语文新教材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的建议来提高A老师对语文新教材的适应性。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六方面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个案研究的背景,对A老师和他所在的学校X中学进行了一些基本的、客观的介绍。第二部分——对高中语文新教材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第一,新教材编写的依据。主要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社会的需要、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以往语文教材编写中的经验教训为依据;第二,新教材的特点。主要从教材的编排结构、选文、人文关怀、课后习题设计和编写制作水平进行归纳。第三部分——考察A老师对语文新教材六个维度的适应性。综合前人的研究,对新教材的指标维度进行合理的设计,最终将教材维度划分为教材编排结构、教材的选文内容、教材的人文教育、教材的课后习题设计、教材的编写制作水平和完成教材任务规定的教学量,分别考察A老师对新教材这六个维度的适应情况,做客观具体地陈述和分析。第四部分——分析影响语文教师新教材适应性的原因,主要从教师、教材、学校等角度出发寻找原因,但也要考虑到其它方面的一些因素,比如教学导向性不明确,教学时间方面的问题等。第五部分——总结A老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为适应语文新教材所做出的努力和改变。第六部分——在个案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帮助并提高教师对语文新教材的适应。
马敏[8](2011)在《PCK论 ——中美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一个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性的学术建构,但是目前有关PCK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特别是在跨文化比较领域。本研究是一项以教师的PCK为核心的中美比较研究,旨在为我国教师知识研究开启新视角,为教师教育提供有用框架。主要内容包括:1)理论上剖析一个教师知识研究的新视角——PCK;2)以PCK作为概念框架比较分析中美科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差异;3)以中美两个科学教师培训项目为例透视中美两国教师专业学习项目的差异。具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PCK产生的背景——追溯教师专业化浪潮下教师专业知识的相关研究;2)PCK研究相关文献分析,通过回顾国外、国内和最新研究文献,发现当前PCK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第二章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理论上追溯PCK产生的认识论基础,从知识观的演变到教师知识研究的转型;2)从教学法和课程两种取向探讨了PCK作为一个学术建构的内涵和组成;3)评析各种常用的PCK测定方法。第三章以PCK为概念框架,将文本分析、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相结合,对比分析中美科学教师PCK五个方面的异同:1)关于教学目标的知识;2)关于学生的知识;3)关于课程的知识;4)关于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知识;5)关于评价的知识;最后进一步追问造成中美科学教师PCK差异的原因。第四章以中美两个在职教师培训项目为个案,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教师培训项目的差异,反思对我国教师专业学习项目设计和政策制定的启示。研究发现:1)中美科学教师PCK五个维度均存在差异,与美国教师相比,我国学科教师的PCK依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教师所持有的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等价值观的不同;2)虽然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但要真正更新教师PCK,我国教师教育项目需要放弃传统的学科教材教法的模式,以新的PCK概念框架为基础,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项目组织三个方面重新思考教师专业学习项目的设计,为教师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经验;3)中美教师PCK的差异和教师培训项目的差异存在相似的逻辑,若要更新教师的PCK,教师教育者的PCK应该首先更新。
刘美俊[9](2011)在《农村学校高中化学科技生活知识教学实施的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自治区从2009年下半学年开始在全区高中统一使用高中化学新教材,这标志着我区正式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高中化学新教材在结构、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与科技性,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其内容涉及了较多的科技生活知识以及实践调查活动,这些内容的选取和安排更适合在条件较好城市中学进行实施,也更适宜于城市中学学生的学习,而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学生来说,其中很多内容无论是理论上的理解还是学习活动的开展,都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如何在偏远农村学校更好地实施科技生活知识的教学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一位农村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完成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实现素质教育。本文从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出发,解析了高中化学新教材在内容设置、教学要求等方面与旧教材的显着区别,明确新教材的教学实施目的。特别结合所在偏远农村学校的现状,对化学新教材在农村学校教学实施中的困难进行分析,并归纳了偏远农村学校学生学习理解化学教科书中科技生活知识所面临的困难。以“活动课程理论”、“发展主义课程理论”、“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进行研究,以化学肥料等具体的化学科技生活知识的教学为例,针对存在的困难和现有的教学条件,提出一些适合在偏远农村学校进行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方案。探讨了偏远农村学校高中化学科技生活知识的教学实施方法,并在自己所教授的班级进行了具体实践,最后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发现这种教学实践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赵贺立[10](2011)在《重庆市石柱县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对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新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做出调整。石柱县高中化学新课程已实施一个学期,课改取得了哪些成效,又存在哪些问题和影响因素?为了全面了解石柱县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笔者对教师和学生展开了调查。本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等方式进行。以石柱县3所中学高一年级教师及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对教师采用访谈、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石柱县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有一定成效的,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在探究、自主、合作式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陷入形式化,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第二,由于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班级人数过多,实验设施不齐全导致很多探究式实验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第三,教育部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不足,尤其是在学术研究指导和学习资源提供方面;第四,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全面,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比较困难。最后,文章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一些建议,希望对石柱县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有所帮助。
二、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其对教师的新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其对教师的新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新高考改革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
二、化学教师需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新高考改革 |
三、新高考下有关化学教师教育的研究有待发展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考 |
二、新高考改革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新高考改革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三、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
四、关于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学科教学的研究 |
五、已有文献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新高考下高中化学学科的变化与要求 |
第一节 创新高考模式,教学方式转变 |
一、选考模式改变,科目选择成难题 |
二、采取等级赋分,化学地位受冲击 |
三、考察综合素质,教师素质待提升 |
四、创新招生方式,生涯教育需关注 |
第二节 新修化学课标,教学理念革新 |
一、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
二、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深化对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
三、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
第三节 更替化学教材,考验教学能力 |
一、新编教材的使用,需要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
二、新教材重视实验,着重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能力 |
三、新教材要求教师角色转型,应培养教研与创新能力 |
第三章 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化学教师对新高考的理解尚不透彻 |
一、缺乏有关新高考的培训 |
二、化学教师自身素质不足 |
第二节 新高考下化学课堂教学难度提升 |
一、学生异质性强,分层教学难度升级 |
二、新教材待启用,影响素养课程开展 |
三、教师素养不足,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体系欠成熟 |
一、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待完善 |
二、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更困难 |
第四章 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敏而好学,积极参与新高考相关培训 |
一、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机会 |
二、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 |
三、化学教师加强自我学习 |
第二节 推陈出新,切实领会新高考教育理念 |
一、确立多层次的师生观 |
二、更新陈旧的教师观 |
三、领悟新高考下的化学学科观 |
第三节 厚积薄发,主动扩充学科专业知识 |
一、了解丰富的化学史知识 |
二、积累广博的交叉学科知识 |
三、熟悉大量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知识 |
第四节 以思促教,全面提高自身教研能力 |
一、提高对新课标与新教材的文本研读能力 |
二、提升设计与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能力 |
三、增强化学教学研究的信息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化学学科教学论教师身份的“我”在现实中的遭遇 |
(二)基于PCK理论框架开展各类相关研究现状 |
(三)化学教师PCK建构是有效化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化学学科教学知识识(PCK)的相关研究 |
(二)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相关研究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二)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学科教学知识(PCK)意蕴及建构的理论探讨 |
一、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意蕴解读 |
(一)PCK的内涵与要素 |
(二)PCK的结构与类型 |
(三)PCK的特性、性质与检测 |
(四)本研究对PCK本体论所持有的基本立场 |
二、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理论探讨 |
(一)知识转化阶段论视野下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 |
(二)智能实践取向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基本立场 |
第二章 中学化学教师PCK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一)PCK现状调查所秉持的研究方法论 |
(二)研究工具开发与调查对象选择 |
(三)数据分析与编码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新手型化学教师PCK现状分析 |
(二)经验型化学教师PCK现状分析 |
(三)新手与经验型化学教师PCK的共性与差异 |
第三章 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基本过程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取向的定位:质化个案研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资料收集过程与方法 |
(四)资料分析框架 |
(五)研究效度 |
二、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阶段 |
(一)搜索与提取阶段 |
(二)理解与内化阶段 |
(三)统整与外化阶段 |
(四)表征与实施阶段 |
(五)反思与升华阶段 |
三、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实质 |
(一)学科教学知识(PCK)各要素在认知过程高级阶段的体现 |
(二)学科教学知识(PCK)中对课程要素的深刻理解是PCK建构的关键 |
(三)学科教学知识(PCK)与其他各要素的统整是PCK成功建构的保证 |
(四)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是静态与动态PCK不断相互转化的过程 |
第四章 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策略 |
一、教学计划与设计策略 |
(一)深入理解化学课程知识:进行化学深度教学设计前提 |
(二)遵循学生学习化学的最核心规律:依据三重表征理论指导化学教学设计 |
(三)运用化学教学的一般教学策略:采用三线合一策略进行化学教学设计 |
(四)开展真实情境下的化学学习评价:落实STSE真实情境下的教学设计 |
二、教学表征与实施策略 |
(一)利用多样化教学表征方式开展化学教学 |
(二)以生命化理念实施师生交往活动 |
(三)洞察课堂情境变化,凝练教学机智实现PCK建构 |
三、教学监控与反思策略 |
(一)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推进中学化学PCK建构 |
(二)以增强实验教学反思能力来促进中学化学PCK建构 |
(三)以产生新的教学构想并持续践行与改进来加速PCK建构 |
第五章 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条件保障 |
一、形塑基于PCK视角下的教学反思自觉 |
二、提升教师自我PCK知识管理能力 |
三、建设以PCK框架指导下的学校教研文化 |
四、明晰学科教学论教师身份职责 |
五、加强PCK资源库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源建设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建构及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1.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 |
2.发展民族理科教育的重要意义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1.教师专业素养 |
2.化学教师专业素养 |
3.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 |
(二)国外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1.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2.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机制 |
3.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阶段 |
4.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
(三)国内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1.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2.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阶段 |
3.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
4.民族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四)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三、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
(三)文化回应教学理论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1.案例分析法 |
2.课堂观察法 |
3.访谈法 |
五、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理论探讨 |
(一)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
1.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
2.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
3.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
(二)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 |
1.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 |
2.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 |
3.民族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 |
4.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
六、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案例研究 |
(一)A老师的素养表现分析 |
1.教学案例内容分析 |
2.A老师的课堂观察分析 |
(二)B老师的素养表现分析 |
1.教学案例内容分析 |
2.B老师的课堂观察分析 |
(三)C老师的素养表现分析 |
1.教学案例内容分析 |
2.C老师的课堂观察分析 |
(四)D老师的素养表现分析 |
1.教学案例内容分析 |
2.D老师的课堂观察分析 |
(五)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案例研究小结 |
1.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表现特征 |
2.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七、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维度 |
2.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课堂观察分析框架 |
3.甘南州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特征和存在问题 |
(二)提高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建议 |
1.化学专业素养方面 |
2.特殊素养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化学师范生PCK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化学师范生的PCK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落差较大 |
1.1.2 国内外有关师范生PCK的研究比较缺乏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2 化学师范生PCK结构要素的理论分析 |
2.1 PCK相关问题的讨论 |
2.1.1 PCK的内涵与结构 |
2.1.1.1 国内外有关PCK内涵与结构的研究 |
2.1.1.2 本文对PCK内涵及结构的理解 |
2.1.2 PCK的功能与价值 |
2.1.2.1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2.1.2.2 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 |
2.1.2.3 为评价教师提供依据 |
2.1.3 化学师范生PCK的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
2.1.3.1 化学师范生PCK特征分析 |
2.1.3.2 化学师范生PCK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 |
3 化学师范生PCK结构要素的实证研究 |
3.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2.1 化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的内涵要素、行为表现和学习目标 |
3.2.2 化学师范生学生知识的内涵要素、行为表现和学习目标 |
3.2.3 化学师范生课程知识的内涵要素、行为表现和学习目标 |
3.2.4 化学师范生教学知识和转化技能内涵要素、行为表现和学习目标 |
4. 基于《化学教学论》课程培养化学师范生PCK的策略研究 |
4.1 师范教育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定位 |
4.1.1 我国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现状 |
4.1.2 师范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论》课程功能的转变 |
4.2 《化学教学论》课程培养师范生PCK的策略分析 |
4.2.1 核心知识点价值及编排体系分析策略 |
4.2.2 学习情境分析策略 |
4.2.3 教学知识案例分析策略 |
4.2.4 教学转化技能任务驱动培养策略 |
4.3 《化学教学论》课程培养师范生PCK的策略实证 |
4.3.1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4.3.2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4.3.2.1 有效促进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结构化,但情境性知识仍然缺乏 |
4.3.2.2 有效促进对课程内容和编排体系的理解,但认知角度有待拓宽 |
4.3.2.3 有效促进师范生学生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感悟,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
4.3.2.4 有效促进师范生教学知识和转化能力的发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化学教学论》学习中学生“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化学师范生PCK发展情况的调查卷 |
附录3 化学师范生PCK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备课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课题研究意义及国内研究概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研究概况 |
2 化学新课标的实施与新教材特点 |
2.1 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情况 |
2.2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变化 |
2.2.1 知识与技能 |
2.2.2 过程与方法 |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2.3 新教材的版本及特点 |
2.3.1 新教材版本及使用情况 |
2.3.2 新教材的特点 |
2.3.2.1 知识内容特点 |
2.3.2.2 能力培养特点 |
2.3.2.3 思想教育特点 |
3 备课 |
3.1 什么是备课 |
3.2 备课的分类 |
3.3 备课的内容与要求 |
3.3.1 个人备课内容与要求 |
3.3.2 集体备课内容与要求 |
4 通过优化备课形式,优化备课质量 |
4.1 尝试师生共同备课来优化备课形式 |
4.1.1 学生备课 |
4.1.2 教师备课与学生备课相融合 |
4.1.3 师生共同备课优化备课质量 |
4.2 通过优化集体备课形式,优化备课质量 |
4.2.1 集体备课必不可缺 |
4.2.1.1 个人备课的弊端 |
4.2.1.2 集体备课可以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
4.2.1.3 集体备课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
4.2.2 走出集体备课误区,优化集体备课质量 |
4.2.2.1 集体备课不是某个人备课 |
4.2.2.2 集体备课不是统一教案 |
4.2.2.3 集体备课不仅是课前备课 |
4.2.3 打破集体备课时间空间的限制,优化集体备课质量 |
5 通过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备课质量 |
5.1 转变思想,树立正确教学观 |
5.1.1 教师观念要转变 |
5.1.2 建立新的学生观 |
5.1.3 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
5.2 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
5.2.1 专业知识的积累 |
5.2.2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学化学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教科书的重要性 |
1.2 教科书使用的实践需求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对教科书的相关研究现状 |
2.1.1 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趋势 |
2.1.2 教科书研究的主题分布 |
2.1.3 教科书研究的方法分布 |
2.1.4 教科书研究的科目和学段分布 |
2.1.5 国内教科书研究现状总结 |
2.2 国内外对教科书使用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对教科书使用的相关研究 |
2.2.1.1 主要的研究 |
2.2.1.2 集中的主题 |
2.2.1.3 研究的趋势 |
2.2.2 国内对教科书使用的相关研究 |
2.2.2.1 主要的研究 |
2.2.2.2 集中的主题 |
2.2.2.3 存在的问题 |
2.2.3 国内外对教科书使用的研究总结 |
3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任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分析法 |
3.3.2 三角互证法 |
3.3.3 扎根理论 |
3.4 研究思路 |
4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 教科书使用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4.2 课堂教学中教科书使用模型的框架分析 |
4.3 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研究思路 |
5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5.1 问卷调查 |
5.1.1 样本的选择 |
5.1.2 问卷的编制 |
5.1.3 数据的收集 |
5.1.4 数据的编码与分析 |
5.1.5 信度与效度 |
5.2 访谈 |
5.2.1 响应式访谈模式 |
5.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
5.2.3 访谈提纲的编制 |
5.2.4 访谈的实施及数据的整理 |
5.3 课堂观察 |
5.3.1 课堂观察对象的选择 |
5.3.2 课堂观察表的编制 |
5.3.3 课堂观察的实施 |
6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6.1 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性质和使用现状的认识 |
6.1.1 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性质的认识 |
6.1.2 教师对教科书使用现状的认识 |
6.1.3 学生对教科书使用现状的认识 |
6.2 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方式 |
6.2.1 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的使用与开发 |
6.2.2 教师对学生使用教科书的指导 |
6.2.3 结论与启示 |
6.3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科书插图的使用研究 |
6.3.1 教师对教科书插图的使用情况描述 |
6.3.2 教师对教科书插图功能的挖掘 |
6.3.3 教师对教科书插图的呈现形式 |
6.4 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分析 |
6.4.1 资料的编码分析 |
6.4.2 研究结果 |
6.4.3 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讨论 |
6.5 对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
6.5.1 教科书的内容选择——范例与权威的统一 |
6.5.2 教科书的角色定位——学本与教本的融合 |
6.5.3 教科书的编制依据——基于标准与兼顾考试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高中语文教师新教材适应性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个案研究背景 |
(一) 研究对象所在学校情况 |
(二)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高中语文新教材分析 |
(一)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写依据 |
(二)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特点 |
三、考察A老师对语文新教材的适应性 |
(一) 对语文新教材编排结构的适应性 |
(二) 对语文新教材选文的适应性 |
(三) 对语文新教材加强人文性教育的适应性 |
(四) 对语文新教材课后习题的适应性 |
(五) 对语文新教材编写制作水平的适应性 |
(六) 对课标规定的教学量的适应性 |
四、影响A老师语文新教材适应性的原因 |
(一) 教师的原因 |
(二) 教材的原因 |
(三) 学校的原因 |
(四) 高考方案未出台,教学导向性不明确 |
(五) 教学容量加大,教学时间不够 |
五、研究结论 |
(一) A老师在使用新教材中面临的困难 |
(二) A老师为适应教材做出的努力 |
六、相关建议 |
(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二) 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
(三) 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
(四)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
(五) 完善培训机制,开展教师培训 |
(六) 尽快出台相应的高考方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PCK论 ——中美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目的 |
一 学科教学研究的缺失与重构 |
二 从中美两国科学教育比较看PCK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质性研究 |
二 比较研究 |
三 研究设计 |
四 研究者角色 |
第三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 开启教师知识研究新视角 |
二 为教师教育提供有用框架 |
第一章 教师专业知识与PCK研究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知识 |
一 教师专业化浪潮 |
二 教师专业知识基础 |
第二节 PCK: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 |
一 国外PCK相关研究 |
二 国内PCK研究现状 |
三 最新研究成果 |
四 PCK研究面临的挑战 |
第二章 PCK概述 |
第一节 知识观演变与教师知识研究转型 |
一 知识观的演变 |
二 教师知识研究的转型 |
第二节 PCK的定义 |
一 两种取向:教学法和课程 |
二 PCK构成要素 |
第三节 PCK的测定 |
一 聚合和推理 |
二 概念图、卡片排列和图画表征 |
三 复合测定法 |
四 日志 |
五 内容表征和教学专业经验模型 |
第三章 中美科学教师PCK比较 |
第一节 关于科学教学目标的知识 |
一 教学目标的形式 |
二 教学目标的内容 |
三 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因 |
第二节 关于学生的知识 |
一 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知识 |
二 教师对学生已有经验和迷思概念的知识 |
三 教师获取学生经验的主要途径 |
第三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 |
一 课程内容 |
二 课堂空间构成 |
三 课时分配 |
四 课程资料来源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知识 |
一 "万能"的习题 |
二 项目活动 |
第五节 关于评价的知识 |
一 评价方法 |
二 考试的意义 |
第六节 新旧PCK:追问差异的背后 |
一 知识观:事实性知识还是实用性知识? |
二 教学观:灌输式教学还是建构式教学? |
三 评价观:选拔性评价还是发展性评价? |
第四章 PCK概念框架与教师专业学习 |
第一节 寻求新的PCK概念框架 |
第二节 两个科学教师培训项目的比较 |
一 项目概况 |
二 项目目标 |
三 课程内容 |
四 培训方式 |
五 评价方式 |
第三节 对我国教师专业学习的启示 |
一 学习内容 |
二 学习方式 |
三 项目组织 |
结语:研究启示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中美科学教师PCK调查问卷 |
附录二:《化学计量学》教学设计 |
附录三:谁偷了杰瑞尔的iPod? |
附录四:A项目专题二实录 |
附录五:B项目示范课教学设计示例 |
参考文献 |
英文部分 |
中文部分 |
后记 |
(9)农村学校高中化学科技生活知识教学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2 高中化学科技生活知识教学实施研究的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高中化学科技生活知识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 活动课程理论 |
3.2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 |
3.3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
3.4 新课程教育理念 |
4 新课程实施下农村学校的现状 |
4.1 师资力量薄弱 |
4.2 资金短缺 |
4.3 缺少关注和改革创新推动力 |
4.4 教学资源配备不齐 |
4.4.1 学校资源配置不齐 |
4.4.2 社会资源匮乏 |
4.4.3 家庭资源缺乏 |
5 高中化学新教材分析 |
5.1 新教材课程要求及指导思想 |
5.1.1 高中化学新教材指导思想 |
5.1.2 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目的要求 |
5.2 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 |
5.2.1 保证基础性,突出时代性,体现选择性 |
5.2.2 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
5.2.3 联系实际,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性 |
5.3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栏目设置及功能分析 |
5.3.1 《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栏目 |
5.3.2 《思想与交流》栏目 |
5.3.3 《实践活动》栏目 |
5.3.4 《作业》栏目 |
6 化学科技生活知识在农村学校教学实施中的困难 |
6.1 农村学生对化学科技知识难理解 |
6.2 调查和参观实践活动难实施 |
6.2.1 化学教材中的科技生活知识调查活动分析 |
6.2.2 化学教材中科技生活知识的参观实践内容分析 |
6.3 学生获取化学科技知识的途径少 |
6.3.1 教材中学生实施有困难的论文型作业整理 |
6.3.2 学生难查找的化学科技知生活识的内容整理 |
7 高中化学科技生活知识教学实施方法探讨 |
7.1 设法应对农村学校化学课程资源的不足 |
7.1.1 学生交流和资料传阅 |
7.1.2 挖掘身边的化学科技生活知识 |
7.2 利用周边环境特有的资源展开学习实践活动 |
7.2.1 燃料的利用情况调查案例 |
7.2.2 《化肥》教学实施案例 |
7.2.3 废水处理实践参观学习案例 |
7.3 充分利用化学教材和教辅材料 |
7.3.1 辅助教材的应用 |
7.3.2 练习册的利用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重庆市石柱县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本选题的意义 |
第二章 与课程实施的相关理论 |
2.1 课程实施的概念 |
2.2 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 |
2.3 基于实施取向探讨影响因素 |
2.3.1 不同取向中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
2.3.2 不同取向中共有的影响因素 |
2.4 如何为新课程实施作进展性评鉴 |
2.4.1 学科内容与教学材料 |
2.4.2 教师的角色和行为 |
2.4.3 价值概念的内化 |
2.4.4 教学工作的知识及理解 |
2.4.5 学生的学习 |
第三章 与高中化学新课程相关的理论研究 |
3.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理念 |
3.2 现代化学教学理念 |
3.3 现代化学教学理论 |
3.3.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论 |
3.3.2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教学论 |
3.3.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3.3.4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3.4 现代化学的学习方式 |
3.5 关于新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 |
第四章 石柱县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设计 |
4.1.1 研究方法设计与实施 |
4.1.2 研究方法的确定 |
4.1.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4.1.4 问卷统计处理 |
4.2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
4.2.1 教师在实施该课程时遇到的困难 |
4.2.2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限制 |
4.2.3 教师面对困难而作出的应对措施 |
4.2.4 调查结论 |
4.3 学生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4.3.1 学生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的了解 |
4.3.2 学生对化学新教材的使用情况 |
4.3.3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
4.3.4 教与学的方式 |
4.3.5 师生交流情况 |
4.3.6 学生评价方式 |
4.3.7 调查结论 |
4.4 策略及建议 |
4.4.1 学校实施策略及建议 |
4.4.2 教师实施策略及建议 |
4.4.3 学生实施策略及建议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高一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高一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校期间所发表论文 |
四、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其对教师的新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D]. 陈雪璐.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D]. 高成. 西南大学, 2019(05)
- [3]民族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建构及其案例研究[D]. 魏巧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化学师范生PCK的研究[D]. 张婉. 扬州大学, 2015(08)
- [5]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备课质量研究[D]. 高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12)
- [6]中学化学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 万延岚.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7]高中语文教师新教材适应性的个案研究[D]. 母松灵. 西南大学, 2012(03)
- [8]PCK论 ——中美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比较研究[D]. 马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9]农村学校高中化学科技生活知识教学实施的研究[D]. 刘美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2)
- [10]重庆市石柱县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研究[D]. 赵贺立. 西南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