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黑板结构的固网短消息业务终端核心软件(论文文献综述)
吴承谕[1](2019)在《移网隐私号(M-CTD)产品构架以及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移网隐私号(Mobile-Click to Dialogue,M-CTD)是指由手机客户端发起、以移动网手机号作为隐私号承接主被叫的通话业务。M-CTD业务的特点:1)通过号码解析技术,屏蔽隐藏用户号码信息,使得企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客户信息的泄露,保护用户隐私,避免两者直接冲突;2)移网号码更加灵活,可信度更高,可以提供更高的接通率;3)通过在客服统一平台进行服务,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语音、短信等企业运营数据作为服务质检的数据支撑,为客户服务提供支持,优化客户体验;4)M-CTD创新性的在语音业务中融合了短信功能,用户可以通过隐私号进行短信互发,在语音隐私的基础上,实现了短信隐私。本文根据社会需求,结合江苏联通M-CTD实践案例,采取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和掌握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隐私保护的问题,结合通信运营商最新产品方向,阐述了M-CTD的设计原理、产品模式及未来的衍生方向。首先,介绍了运营商移动网网络知识,通话、短信的实现原理以及M-CTD基于运营商网络的实现原理。其次,根据市场调查,从客户需求分析,模式设计,实际案例,适配性分析,模式存在的问题等五个方面,分析M-CTD产品在同城配送和网约车等行业、房产中介和汽车销售行业、大型电商平台、呼叫中心模式类行业等垂直行业的应用,论证得出M-CTD产品的先进性以及行业竞争力。接着,通过M-CTD的收支分析,并结合实际的企业经营分析报告,论证出M-CTD产品确实可以成为新的收入“爆点”,帮助江苏联通实现“换道超车”。最后,从实际运营角度出发,总结日常运营中出现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可以在未来的产品运营过程中更好的避免问题以及规避风险,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产品。通过本文对M-CTD产品应用分析,表明改产品正在切实的保护乘客出行安全,在隐私保护领域起到了积极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为企业规划其发展战略及相应的具体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华[2](2018)在《VoLTE系统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4G时代,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实现(Voice over LTE,VoLTE)是移动通信网络语音演进的最终方向。VoLTE技术给4G用户带来了升级的话音体验,呼叫接续时间比2/3G大幅缩短,高清语音和视频编解码的引入显着提高了通话质量。VoLTE的实现有效提升了运营商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带动相关领域技术革新升级。VoLTE是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核心网的LTE语音技术实现,由于涉及整个核心网多域进行升级改造,技术复杂,升级难度较大。中国移动VoLTE从试点到全面商用,到结构调整一直处于缓中求稳节奏。结合中国移动VoLTE技术的建设与实施,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VoLTE网络建设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针对VoLTE中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对VoLTE实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然后对移动某中等省份的VoLTE网络进行了需求分析,网络架构规划,相关领域升级改造分析,技术升级步骤的研究,明确了VoLTE网络建设的策略,对总体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述,此次研究方案采用三融合HLR/HSS、被叫锚定、eSRVCC等先进技术,对VoLTE相关设备进行分区规划和合理部署,保障了VoLTE技术安全完整实现。最后对实施结果进行测试论证。测试结果表明VoLTE技术极大提升了语音业务通话质量,缩短了呼叫接续时延,真正推动网络进入4G语音时代。
郭际[3](2019)在《基于M-CTD(移网隐私号)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个人隐私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而因为个人隐私泄露所导致的不泄密事件也越发增多。如何在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化的浪潮中保护好个人隐私同时能够让使用者更加有效和安全的使用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了制约互联网继续向深入发展的重要关键问题。移网隐私号(M-CTD)平台是在互联网和运营商通信网络之间构建的一个具有多种交互能力的云计算CaaS平台,通过所搭载的集成接口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全面互联网通讯服务。使用移动网号码作为虚拟中间号,实现双向显示虚拟号码,建立个人信息的保护屏障。其特点有:1)通过号码解析技术,屏蔽隐藏使用者号码信息,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服务的同时,从最根本的信息数据的最底层保护个人隐私的不外泄。相较于一些已有的保护系统和机制来说有着根本性的革新,从而大大增加了机制的安全性,有效性。2)相对于已有的一些通信隐私保护机制,其在一些情况下,固网号码容易被标记获取,接通率较为低,操作运行较为繁琐,而在M-CTD平台运营的过程中,移网号码更加灵活,可信度更高,可以提较高的接通率。3)M-CTD平台还可以在语音业务中融合短信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隐私号码进行移网隐私号之间的短信互发,在语音通信间实现保护隐私的基础上,实现了短信通信间的隐私保护。本文根据市场需求及用户需求,结合相关的M-CTD实践案例,采取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和研究已有的海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关于互联网时代下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结合通信运营商最新产品方向,分析基于M-CTD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综合阐述了互联网发展下的网络隐私保护现状,网络隐私被侵犯的严重后果及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源上说明M-CTD平台出现的市场需求及用户需求,探讨了M-CTD平台的发展背景。其次,介绍M-CTD平台的总体构架和其所能实现的功能功用,通过介绍M-CTD平台的组网构架,信令流程(语音,文字)等所使用的技术,阐述其如何通过虚拟号码实现隐私保护和实现用户呼叫的全流程实现。然后,以钉钉办公平台为例介绍M-CTD产品的应用;基于安全可靠的需求,比较M-CTD平台的隐私号码绑定模式;以江苏联通所搭建的M-CTD平台为实例,介绍M-CTD平台的安全性特点及有效性保障。最后,阐述M-CTD平台现如今的发展趋势,方向和演进的侧重点,通过对未来技术及制度上的合理构想,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M-CTD平台的功能,使之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通过本文基于M-CTD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表明该产品在隐私保护领域起到了积极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为企业未来技术及制度上具体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蓓[4](2018)在《TD-LTE核心网中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话音通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宽带业务的发展,通过宽带提供先进的语音服务及多元化的沟通方式(QQ、微信、微博等),使得传统语音业务不断遭受冲击。LTE网络可以解决用户的无线数据业务需求,但无法同时提供语音业务,这也成为运营商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3GPP LTE语音解决方案VoLTE(Voice over 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上的语音),综合考虑实际B2G网络的平滑演进,通过对现有核心网新建或升级改造相关网元实现VoLTE方案。对比现有2/3G网络,VoLTE呼叫时延从5-8s降低到了1-3s;LTE的频谱效率可达到R99的3倍以上。VoLTE技术既能解决现网存在的语音业务种类单一、LTE频谱资源紧张等问题,又符合网络宽带化和IP化的演进路线,是TD-LTE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语音最终解决方案。
姜文娟[5](2013)在《具有固网SC功能的无线终端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讯业务的迅猛发展,短信业务因其价格便宜、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形式新颖,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当前,短信服务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人们通信、联络与交流的常用手段。固定电话业务功能相对单一,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迫使固定电话从单一提供电话服务向业务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固定电话的业务功能提出新的需求,固网短信应运而生。固网需要铺设线路来确保实体间的通信,但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不能根据某些用户的需要实时的变换固网线路,使得通话很不方便。由于无线网络的出现,它有效的解决了经常出差用户的困扰。由于使用无线网络打电话会产生较大辐射,很多用户还是倾向于固定电话。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一个无线接入终端设备,它作为固定电话和GSM网络之间有效连接的载体,使大多数用户可以继续使用固定电话,它可以用来收发短信且辐射很小。因此我们设计了实现固网短信与无线网络短信之间互联互通的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短信应用的背景现状并提出论文研究方向和实现目标;其次介绍了固网侧和GSM网络侧短信相关知识,根据协议来完成两个网络之间短消息的对接转换;接着提出一种具有固网短消息中心功能的无线接入终端设计方案,描述了协议的选择到具体模块的设计。然后介绍了传输协议数据单元的基本元素及其功能以便能很好实现后续的解包和打包过程。根据固定电话与无线接入终端在不同情况下交互信号的流程图,详细设计并实现在固定电话上的短信收发功能。无线接入终端主要功能是将固定电话发送的短信接收,然后转换成GSM网络短信并发送出去,同时将GSM网络发送的短信转换成固网可接收的短信,并按照固网的协议发送给终端电话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设计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罗锐[6](2011)在《宁夏电信CDMA网络短信中心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文中提出中国电信作为传统的固网运营商,正受到移动业务的巨大冲击。移动通信业务替代传统固定通信业务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几年,尤其是今年,部分省份固定电话用户出现负增长,而移动用户第一季度仍以数百万的速度在增长。进入移动通信领域,实现全业务经营一直是中国电信重要的战略转型方向。2008年5月以来,中国电信正在积极做好接收CDMA移动网络的各项准备工作,电信各个部门都在为即将运营移动业务做好各项工作准备。短信业务是很多增值业务的基础,为了能满足2008年11月推出中国电信自有品牌的服务和业务,CDMA网络短信中心的建设迫在眉睫。本论文先论述了CDMA网络短信的系统结构,针对中国电信对CDMA网络短信系统建设的实际需求,对CDMA网络短信的建设方案进行了设计。为了便于CDMA网络短信建设的实际实施,作者分别对CDMA网络短信系统的网络结构、CDMA网络短信中心基本构架和CDMA网络短信中心接口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随后,基于原联通CDMA网络架构和电信固网的架构,对电信CDMA网络短信的建设和规划进行了探讨。以CDMA网络短信系统在宁夏电信的实际应用为例,从建设要求、数据模型、网络规划、资源规划、实际调测步骤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本文最后对CDMA网络短信中心上线后的网络优化工作进行了探索。宁夏电信CDMA网络短信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保证了中国电信自有移动业务的按时推出。宁夏电信C网短信总量近7亿条,占宁夏电信移动业务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宁夏电信CDMA网络短信中心经过多次的网络优化,短信网络质量提升明显,各类指标均优于集团平均水平。本文对未来CDMA网络短信网络的建设和优化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陈浩[7](2009)在《基于固定电话网的公安短信系统中FSK接入服务器的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固网短信平台是2002年中国电信推出的一个固网增值业务平台,近年来随着业务的不断开展和技术的完善,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省市,但公安系统中对其的应用还比较少。FSK接入服务器是固网短信平台与PSTN网络的接入点。由于固网短信平台协议的标准尚未成熟,有关FSK接入服务器研究与开发的案例不多,公开资料甚少。论文全面介绍了固网短信的现状和CTSI协议,着重介绍了公安短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以及在FSK接入服务器设计中使用的关键技术。论文的重点是第四章:从FSK服务器的需求分析到概要设计,论文认真分析了FSK接入服务器的功能需求、性能要求和运行环境,针对服务器设计的难点—实时性、并发性、安全性和可移植性,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尽可能使产品符合功能和性能需求,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论文最终设计并完成了一个FSK接入服务器,并通过实际测试证明了设计思想和方案的可行性。
林曙光[8](2009)在《3G与固网融合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5月24日中国电信业重组和2009年1月7日中国3G牌照发放后,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拥有3G移动业务和固网业务,都成为全业务运营商,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充分利用3G和固网资源,整合3G和固网业务,快速推出新产品,以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差异化经营,从而占领先机,赢得市场。本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从技术的角度进行探讨。3G与固网的融合,包括了网络融合、业务融合、运营支撑融合等多方面。论文融入了作者亲身参与的3G与FMC项目的研究、规划、建设、运营的亲身工作经历,提出了自己对3G业务技术、固移融合的观点。此项研究借鉴并吸收了3GPP、3GPP2、IMS、FMCA、FMCA、SIP、Paralay/OSA、智能网、NGN、WCDMA、WLAN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和协议,讨论3G和固网融合的实现方法。在网络融合方面,先介绍了3G接入、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等接入方式,再讨论接入网的融合方案;接着从核心网讨论了软交换、IMS等组网方式,最后阐述核心网的融合方案。在业务融合方面,从语音业务、视频业务、增值业务三方面论述其业务方式,最后讨论实现固定、移动网络的互通与融合方案。在业务支撑系统融合方面,介绍了当前BOSS的现状,提出了融合解决方案和下一代BOSS应用。文章最后一章举例说明了3G与固网融合的应用和案例。即时通信是当前3G(或移动网)与固网融合的业务雏形,统一通信将成为未来融合的发展方向。在人们刚步入3G时代的时候,可视电话还不是3G的主要应用,而是视频监控,文中以视频监控融合为案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参照性。此项研究有助于电信企业理清融合思路,减少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产生经济效益。本文内容全面又突出重点,能帮助电信企业把握3G与固网融合的整体方向;论文角度独到并具前瞻性,能帮助电信企业规划未来固移融合的发展方向;文中关于融合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可为电信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对于研究B3G/4G业务、三网融合等也具有参考价值。
朱世文[9](2009)在《上海电信固网综合短信中心开发与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短信业务以其价格低廉、形式新颖、方便快捷获得了广大手机用户的青睐,从2000年开始年发送10亿条到2006年发送4300亿条,在6年中增加了430倍,成为电信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增值业务。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软交换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的建设方面,更多的关注点将逐步让位于软交换业务的推出。基于软交换的短信业务将会是软交换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特色业务,电信集团公司推出的“我的e家”客户端产品就需要支持通过软交换网络收发短信的功能,基于这一业务需求,上海电信提出建设基于软交换网络的短信中心,即固网综合短信中心。它具备了如下功能:与软交换网络互连,软交换的终端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短信中心进行消息收发;承担软交换网络和传统短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与移动,联通等手机用户的短信互发;梳理目前电信复杂的网络结构,使短信综合中心覆盖目前所有的固网号码资源;为应用服务平台提供接入接口。本文将对上海固网短信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明确该平台的实现原理以及基本功能。阐述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实现方法,包括系统组网方式,系统软件架构等等,并描述此项目中参与电信集团制定的SIP短信中心接口和设备规范。本文描述的固网综合短信中心平台目前已在现网上线运行,并完成上海电信固网短信网络的规划调整,为实现目前电信网信业务、企信通(短信)业务、E家客户端短信业务提供了网络支持,帮助电信开拓新的短信业务。可为未来电信短信网络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今后开发电信级应用平台积累有效经验。
蒋云辉[10](2007)在《湖南电信固定移动通信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固网运营商增量不增收,赢利能力开始滑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竞争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多方面。既有三家固话运营商之间的同质业务竞争,又有移动运营商业务高速发展的替代效应,还有网络电话、即时通信等对传统语音业务的分流。因此在移动对固定替代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在3G牌照即将发放中国电信将要开展移动业务的时期,如何发挥固网与移动融合(FMC)的优势,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运用科技创新、企业战略管理、差异化战略和市场营销等现代管理理论,采用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从业务市场和网络技术两个维度,分析研究了固网与移动融合的业务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演进思路、发展趋势,着重讨论了湖南电信业务和网络现状,分析了对未来引入FMC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根据集团公司的战略转型指导意见,结合湖南省的具体情况,提出湖南电信FMC发展策略整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湖南电信FMC业务和网络发展的近期发展策略,同时讨论了FMC业务发展和3G建设的关系,并就移动固网融合后的运营管理体制的变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基于黑板结构的固网短消息业务终端核心软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黑板结构的固网短消息业务终端核心软件(论文提纲范文)
(1)移网隐私号(M-CTD)产品构架以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M-CTD产品架构分析 |
2.1 移动核心网组网架构 |
2.2 移动通信信令传输流程 |
2.2.1 主叫信令流程 |
2.2.2 被叫信令流程 |
2.2.3 断开部分 |
2.2.4 鉴权原理和操作机制 |
2.2.5 位置更新 |
2.2.6 短消息流程 |
2.2.7 呼叫重建和定向重试流程 |
2.3 M-CTD实现原理 |
2.3.1 M-CTD平台简介 |
2.3.2 基于虚拟VLR模拟漫游实现的隐私号码保护方案 |
2.3.3 业务实现逻辑 |
2.3.4 方案实现难点 |
2.4 技术创新性总结 |
2.4.1 新建网元并接入大网 |
2.4.2 更适用企业对接的SIP技术 |
2.4.3 融合短信功能,实现通讯全隐私 |
2.4.4 自主计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CTD产品在垂直行业的应用分析 |
3.1 市场调研结果 |
3.2 同城配送、网约车等行业 |
3.2.1 客户需求分析 |
3.2.2 模式设计 |
3.2.3 实际案例 |
3.2.4 适配性分析 |
3.3 房产中介、汽车销售行业 |
3.3.1 客户需求分析 |
3.3.2 模式设计 |
3.3.3 实际案例 |
3.3.4 适配性分析 |
3.4 大型电商平台 |
3.4.1 客户需求分析 |
3.4.2 模式设计 |
3.4.3 实际案例 |
3.4.4 适配性分析 |
3.5 呼叫中心模式类行业 |
3.5.1 客户需求分析 |
3.5.2 模式设计 |
3.5.3 模式演进设计--智能呼叫中心 |
3.5.4 实际案例 |
3.5.5 适配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CTD产品对联通收入提升情况分析 |
4.1 江苏联通市场情况分析 |
4.1.1 全国横向对比:江苏联通营收水平与江苏经济地位严重不符 |
4.1.2 省内横向对比:江苏联通创新业务占比较高 |
4.1.3 江苏联通市场情况总结 |
4.2 M-CTD产品收支分析以及商务模式归纳 |
4.2.1 M-CTD成本核算 |
4.2.2 M-CTD利润分析 |
4.2.3 M-CTD商务模式归纳 |
4.3 M-CTD产品带来的收入拉升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CTD产品存在的风险探讨 |
5.1 结算风险(漫游) |
5.2 实名制风险 |
5.3 骚扰电话风险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VoLTE系统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VoLTE核心网相关技术 |
2.1 概况 |
2.2 主要涉及网元及功能 |
2.3 接口与协议 |
2.4 VoLTE路由组织原则 |
2.4.1 VoLTE用户注册 |
2.4.2 VoLTE基本音视频语音业务路由原则 |
2.4.3 VoLTE被叫锚定路由 |
2.4.4 VoLTE被叫域选择路由 |
2.4.5 eSRVCC |
2.4.6 VoLTE用户之间的呼叫 |
2.4.7 VoLTE用户做主叫呼叫非VoLTE用户 |
2.4.8 非VoLTE用户呼叫VoLTE用户 |
第三章 某中等省份移动公司VoLTE建设前基本情况 |
3.1 电路域现状 |
3.2 EPC核心网现状 |
3.3 IMS核心网现状 |
3.3.1 CM-IMS核心网 |
3.3.2 CM-IMS业务平台 |
3.4 Diameter信令网现状 |
3.5 IP专用承载网现状 |
3.6 CMNet网现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中等省份移动公司VoLTE建设方案 |
4.1 VoLTE总体建设思路 |
4.2 总体建设原则 |
4.3 业务预测及容量计算 |
4.3.1 业务预测 |
4.3.2 VOLTE IMS相关网元容量计算方法 |
4.4 2/3/4G融合核心网升级改造方案 |
4.4.1 HSS建设方案 |
4.4.2 MME、SAEGW融合改造方案 |
4.4.3 PCC融合改造方案 |
4.4.4 eMSC建设方案 |
4.4.5 VoLTE对MSC改造需求 |
4.4.6 VoLTE对GMSC改造需求 |
4.5 IMS网络建设方案 |
4.5.1 IMS网络架构 |
4.5.2 VoLTE相关IMS网元(含融合网元)建设方案 |
4.5.3 网络组织 |
4.5.4 IMS域内网络组织 |
4.5.5 与Diameter信令网的网络组织 |
4.5.6 与七号信令网的网络组织 |
4.5.7 IP专用承载网接入方案 |
4.6 带宽计算方法 |
4.6.1 基础参数 |
4.6.2 各网元带宽计算 |
4.6.3 带宽需求汇总 |
4.7 地市节点及局址选择 |
第五章 实施及测试 |
5.1 工程方案实施 |
5.2 测试原则 |
5.3 测试过程及结论 |
5.4 重点指标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M-CTD(移网隐私号)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M-CTD的发展背景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的研究方向 |
1.3.2 论文内容安排 |
1.3.3 全文工作的意义 |
第二章 M-CTD平台的工作架构 |
2.1 M-CTD平台总体构架 |
2.1.1 M-CTD平台所实现的功能及方法 |
2.1.2 M-CTD平台的大体结构 |
2.2 M-CTD平台通信网络组网架构 |
2.3 移动网局内语音呼叫流程 |
2.4 移动网局间文字消息呼叫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CTD产品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
3.1 通过虚拟号码实现隐私号码保护的技术方案及解决思路 |
3.2 信令全流程中的位置更新与鉴权 |
3.3 SIP在移网隐私号中的应用 |
3.3.1 SIP的总体运用 |
3.3.2 SIP实现的功能 |
3.3.3 运用SIP协议的应用优势 |
3.4 M-CTD平台相较于其他隐私保护呼叫机制的优势 |
3.4.1 IP电话 |
3.4.2 电话专号 |
3.4.3 通过软件实现号码变换、虚拟号码 |
3.5 M-CTD平台的安全优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CTD产品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
4.1 M-CTD产品的应用 |
4.1.1 M-CTD产品的使用机制 |
4.1.2 以钉钉办公平台为例的应用过程 |
4.2 M-CTD平台的号码绑定模式 |
4.2.1 平台绑定模式 |
4.2.2 长期绑定模式 |
4.2.3 即时绑定模式 |
4.3 M-CTD各种绑定的应用特点 |
4.4 基于M-CTD平台的系统应用的有效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CTD(移网隐私号)平台的演进及未来发展方向 |
5.1 M-CTD平台的现有演进方向 |
5.1.1 现有状况下M-CTD平台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
5.1.2 如何继续提升M-CTD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 |
5.2 关于对未来M-CTD平台的发展的展望 |
5.2.1 结合AI智能功能发展 |
5.2.2 延伸大数据方向的发展 |
5.2.3 通过云计算实现发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TD-LTE核心网中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话音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研究与应用现状 |
2.1 引言 |
2.2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
2.3 3GPP核心网标准化演进路线 |
2.4 全球LTE部署现状 |
2.5 基于IP的话音通信(Vo 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核心网网络现状 |
3.2.1 CS电路域现状 |
3.2.2 7号信令网现状 |
3.2.3 EPC分组域现状 |
3.2.4 Diameter信令网现状 |
3.2.5 固网IMS域现状 |
3.3 现网语音CSFB解决方案 |
3.3.1 基本原理 |
3.3.2 网络架构 |
3.3.3 关键流程 |
3.4 现网存在问题及需求分析 |
3.4.1 CSFB方案缺点 |
3.4.2 运营商语音业务收入降低 |
3.4.3 LTE网络频谱资源紧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B2G融合网络的IMS话音解决方案 |
4.1 引言 |
4.2 B2G融合网络语音方案比选 |
4.2.1 OTT方案 |
4.2.2 LTE双待机方案 |
4.2.3 CSFB方案 |
4.2.4 基于IMS的Vo LTE方案 |
4.2.5 方案对比 |
4.3 IMS基本原理 |
4.3.1 IMS特点与优势 |
4.3.2 IMS网元及协议 |
4.4 B2G融合网络的架构 |
4.4.1 分层架构 |
4.4.2 核心网 |
4.4.3 承载网 |
4.5 B2G融合网络的话音基本模型及关键技术 |
4.5.1 话音基本模型 |
4.5.2 语音业务连续性(SRVCC/e SRVCC) |
4.5.3 策略控制(PCC) |
4.6 B2G融合网络的典型信令流程 |
4.6.1 注册附着流程 |
4.6.2 基本呼叫流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省B2G融合网络的IMS话音方案设计 |
5.1 引言 |
5.2 X省B2G融合网络现状及改造思路 |
5.2.1 X省B2G融合网络现状 |
5.2.2 X省B2G融合网络改造思路 |
5.3 X省B2G融合网络改造演进方案 |
5.3.1 固网IMS改造方案 |
5.3.2 电路域改造方案(SRVCC/e SRVCC) |
5.3.3 PCC改造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方案验证与评估 |
6.1 引言 |
6.2 测试方式 |
6.3 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具有固网SC功能的无线终端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短消息业务基础知识 |
1.2.1 短消息业务的概念 |
1.2.2 短消息业务的特点 |
1.2.3 短消息的发送与接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短消息业务实现原理 |
2.1 无线网络短消息业务的体系结构 |
2.2 无线网络短消息业务的协议分层 |
2.2.1 SM-TL功能 |
2.2.2 SM-RL功能 |
2.3 固网短信系统框架 |
2.4 短消息实体和PSTN/ISDN之间的交互 |
2.4.1 从SM-TE到SM-SC呈交短消息 |
2.4.2 从SM-SC向SM-TE转发短消息 |
2.5 固网协议分层 |
2.5.1 物理层 |
2.5.2 数据链路层 |
2.5.3 传输层 |
2.6 不同状态下的来电处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方案 |
3.1 实现方案 |
3.2 短消息的主要网络结构 |
3.3 FSK包接收模块的设计 |
3.3.1 模块设计 |
3.3.2 来电显示FSK制式 |
3.3.3 主叫识别信息传送及显示 |
3.3.4 功能实现说明 |
3.3.5 进程关系 |
3.4 驱动层设计方案 |
3.5 固网短信协议架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短消息收发功能的实现 |
4.1 短消息协议在电话机侧的实现 |
4.2 解码短消息 |
4.2.1 接收中文短消息 |
4.2.2 用户数据单元 |
4.2.3 接收英文短消息 |
4.3 编码短消息 |
4.4 接收短消息流程 |
4.4.1 正常接收短信流程图 |
4.4.2 有限状态机的设置 |
4.4.3 接收短消息具体流程 |
4.4.4 进程处理流程 |
4.5 发送短消息流程 |
4.5.1 发送短消息流程图 |
4.5.2 有限状态机的设置 |
4.5.3 发送短消息的具体流程 |
4.5.4 外接话机发送短信的过程 |
4.6 系统测试 |
4.6.1 系统测试方法 |
4.6.2 测试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6)宁夏电信CDMA网络短信中心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CDMA网络短信中心技术概述 |
2.1 CDMA网络短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
2.1.1 中国电信短信网络状况 |
2.1.2 短信中心在短信网络中的位置 |
2.1.3 短信路由组织原则 |
2.2 CDMA网络短信中心的基本架构 |
2.2.1 CDMA网络短信平台的网络架构 |
2.2.2 CDMA网络短信中心的系统架构 |
2.2.3 CDMA网络短信中心的系统功能模块 |
2.3 CDMA网络短信系统的接口 |
2.3.1 CDMA网络短信中心与核心网的接口 |
2.3.2 CDMA网络短信系统和外部平台的接口 |
2.4 CDMA网络短信的基本流程 |
第三章 宁夏CDMA网络短信中心建设方案及实现 |
3.1 需求分析 |
3.1.1 CDMA网络短信中心业务功能需求 |
3.1.2 CDMA网络短信中心处理能力需求 |
3.1.3 CDMA网络短信中心系统安全需求 |
3.1.4 CDMA网络短信中心系统维护需求 |
3.2 平台模型 |
3.2.1 话务模型 |
3.2.2 数据模型 |
3.2.3 带宽模型 |
3.2.4 服务器性能模型 |
3.3 网络系统规划 |
3.3.1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
3.3.2 外部系统实现与短信中心的访问 |
3.4 资源规划 |
3.4.1 主机系统设计 |
3.4.2 端口分配一览 |
3.4.3 机柜分配图 |
3.4.4 机房环境 |
第四章 宁夏短信网络测试与优化 |
4.1 短信中心性能测试 |
4.1.1 测试环境 |
4.1.2 测试用例及结果 |
4.2 短信中心和外部IT接口调测 |
4.2.1 营帐接口 |
4.2.2 AAA认证 |
4.2.3 计费接口 |
4.2.4 预付费 |
4.2.5 网管接口 |
4.3 短信网络优化 |
4.3.1 短信网络优化背景 |
4.3.2 网络优化主要工作 |
4.3.3 网络优化问题分析机制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固定电话网的公安短信系统中FSK接入服务器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和意义 |
1.3 本人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固网短信系统简介 |
2.1 固网短信概述 |
2.2 固网短信的特点 |
2.3 固网短信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 |
2.3.1 FSK接入服务器 |
2.3.2 CTSI服务器 |
2.3.3 AAA服务器 |
2.3.4 短消息中心 |
2.3.5 短消息网关 |
2.4 固网短信平台使用的主要协议 |
2.4.1 CTSI协议 |
2.4.2 SMPP协议 |
2.4.3 SMGP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设计FSK接入服务器的关键技术 |
3.1 服务器软件设计的算法 |
3.1.1 并发服务器和循环服务器 |
3.1.2 面向连接的和无连接的协议特点 |
3.1.3 面向连接的服务器 |
3.1.4 无连接的服务器 |
3.2 密码学概述 |
3.2.1 对称密钥算法 |
3.2.2 DES-数据加密标准 |
3.2.3 公开密钥算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FSK接入服务器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1.1 系统结构 |
4.1.2 功能需求 |
4.1.3 性能需求 |
4.1.4 故障处理要求 |
4.1.5 运行环境规定 |
4.2 系统设计要求 |
4.3 系统概要设计 |
4.3.1 基本设计思想 |
4.3.2 系统基本流程 |
4.3.3 数据安全性设计 |
4.3.4 可移植性分析与设计 |
4.3.5 系统结构 |
4.3.6 系统主要数据结构 |
4.4 系统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与评估 |
5.1 测试网络拓扑图 |
5.2 测试和运行环境 |
5.3 系统测试 |
5.3.1 基本功能测试 |
5.3.2 系统性能测试 |
5.3.3 系统可靠性测试 |
5.4 测试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缩略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3G与固网融合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FMC的定义和标准化 |
1.3 3G的定义和解释 |
1.4 3G与固网的融合发展 |
第二章 3G与固网的网络融合 |
2.1 3G网络技术 |
2.1.1 CDMA2000 |
2.1.2 WCDMA |
2.1.3 TD-SCDMA |
2.1.4 WiMax |
2.2 有线宽带接入技术 |
2.2.1 xDSL技术 |
2.2.2 PON技术 |
2.2.3 HFC和Cable Modem |
2.2.4 以太网技术 |
2.3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
2.3.1 无线局域网WLAN |
2.3.2 无线个域网WPAN |
2.3.3 无线城域网WMAN |
2.3.4 无线移动网MBWA |
2.3.5 无线区域网WRAN |
2.4 接入网融合技术 |
2.4.1 Cellular/UMA双模技术 |
2.4.2 FemtoCell(毫微微蜂窝)技术 |
2.4.3 家庭网关 |
2.4.4 小结 |
2.5 NGN与软交换技术 |
2.5.1 NGN |
2.5.2 软交换 |
2.6 IMS技术 |
2.6.1 IMS概念 |
2.6.2 IMS标准化的进展 |
2.6.3 IMS提供的业务 |
2.6.4 软交换与IMS技术的比较 |
2.7 核心网融合技术 |
2.7.1 IMS融合方案 |
2.7.2 IMS融合网络层次结构 |
2.7.3 IMS在融合中的应用 |
2.7.4 基于IMS融合的特点 |
第三章 3G与固网的业务融合 |
3.1 话音业务融合 |
3.1.1 话音编码 |
3.1.2 话音数据的封装 |
3.1.3 基于H.323协议的VoIP |
3.1.4 基于SIP协议的VoIP |
3.1.5 基于传统Internet的Web电话 |
3.1.6 话音业务的互通与融合 |
3.2 视频业务融合 |
3.2.1 视频编码 |
3.2.2 3G-324M的基本原理 |
3.2.3 视频互通 |
3.3 增值业务融合 |
3.3.1 传统增值业务网络结构 |
3.3.2 增值业务融合过程 |
第四章 3G与固网的业务支撑系统融合 |
4.1 业务支撑系统的现状 |
4.2 业务统一鉴权中心 |
4.1.1 UAC系统架构 |
4.1.2 UAC与产品业务系统的关系 |
4.1.3 UAC与SCP的关系 |
4.1.4 UAC与CP/SP的关系 |
4.3 运营支撑系统融合 |
4.2.1 合作伙伴管理系统 |
4.2.2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4.2.3 计费系统 |
4.4 统一用户数据 |
4.3.1 两种现网用户数据模式 |
4.3.2 网络融合对于用户数据管理的需求 |
4.3.3 统一用户数据库的架构与功能 |
4.5 下一代网络业务支撑环境 |
4.4.1 下一代网络支撑环境总体结构 |
4.4.2 业务执行环境 |
4.4.3 业务生成环境 |
4.4.4 业务管理环境 |
第五章 3G与固网融合的应用与案例 |
5.1 统一通信 |
5.1.1 统一通信开发背景 |
5.1.2 统一通信业务功能与业务系统架构 |
5.1.3 统一通信基本架构与主要接口、协议 |
5.1.4 统一通信面临的问题 |
5.1.5 统一通信分类和产品定位 |
5.1.6 托管式统一通信实现方式 |
5.1.7 统一通信业务实现建议 |
5.2 XX省视频监控系统的融合案例 |
5.2.1 符号和缩略语定义 |
5.2.2 系统现状 |
5.2.3 融合方案 |
5.2.4 实施建议 |
5.2.5 融合演进方向 |
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上海电信固网综合短信中心开发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固网综合短信中心项目背景 |
2.1 下一代网络 |
2.1.1 NGN(下一代网络)简介 |
2.1.2 SIP 协议介绍 |
2.2 短信业务现状及分析 |
2.2.1 中国电信短信网络架构总体介绍 |
2.2.2 短信业务现状介绍 |
2.2.3 固网综合短信中心立项背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IP 的短信中心接口规范 |
3.1 SIP 协议在即时通信业务中的应用 |
3.1.1 即时通信业务(IM)概述 |
3.1.2 即时通讯相关协议 |
3.1.3 SIP 协议对即时通讯业务的支持 |
3.2 SIP 短信中心接口技术规范 |
3.2.1 SIP 短信中心系统架构及功能描述 |
3.2.2 信令消息及参数定义 |
3.2.3 业务信令实现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固网综合短信中心的实现 |
4.1 UNIFRAME 通信中间件 |
4.1.1 UniFrame 系统的软件层次模型 |
4.1.2 UniFrame 系统的物理部署模型 |
4.2 短信中心基本软件架构 |
4.2.1 消息传递网络技术 |
4.2.2 伪线程技术 |
4.3 短信中心总体设计 |
4.3.1 短信中心组网结构 |
4.3.2 总体设计思想和指导原则 |
4.4 短信中心软件功能框架 |
4.4.1 协议适配层(PSA, Protocol Stack Adapter) |
4.4.2 短信处理层(SMP, Short Message Processor) |
4.4.3 短信支撑层 |
4.4.4 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 Management) |
4.4.5 各模块之间的接口说明 |
4.4.6 短信中心消息流程说明 |
4.5 SMP 模块关键设计说明 |
4.5.1 短信处理有状态还是无状态? |
4.5.2 中间消息-SM MidProtocol(UniNet SMMsg) |
4.5.3 消息如何正确分发到对应MPTask 实例 |
4.5.4 回执的处理 |
4.5.5 用户属性及路由 |
4.5.6 自动重发 |
4.5.7 流量控制 |
4.5.8 各功能模块与MPTask 的对应 |
4.6 短信中心软件物理部署 |
4.7 现网运行情况 |
4.7.1 业务现状 |
4.7.2 组网架构 |
4.7.3 平台能力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湖南电信固定移动通信融合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章 固定移动通信融合(FMC)发展现状分析 |
2.1 海外运营商业务应用 |
2.2 国内运营商业务的应用综述 |
2.3 FMC网络技术融合发展现状 |
2.3.1 接入网络融合 |
2.3.2 终端的融合 |
2.3.3 业务支撑系统的融合 |
2.4 FMC相关监管政策分析 |
第3章 湖南电信业务、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收入运营情况 |
3.1.2 新产品推广情况 |
3.1.3 业务拓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
3.2 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数据网分析 |
3.2.2 业务网分析 |
3.3 运营支撑网分析 |
3.3.1 业务支撑系统现状(BSS) |
3.3.2 管理支撑现状(MSS) |
3.3.3 操作支撑现状(0SS) |
第4章 湖南电信 FMC的业务发展策略 |
4.1 FMC产品推广策略 |
4.1.1 产品分类 |
4.1.2 主要FMC产品推荐 |
4.2 市场推广策略 |
4.2.1 个人业务类推广策略 |
4.2.2 家庭业务类(家庭网关等)推广策略 |
4.2.3 企业信息化类推广策略 |
第5章 网络发展策略 |
5.1 业务网络发展策略 |
5.1.1 目前我省业务网络存问题及解决思路 |
5.1.2 业务引擎和应用平台融合 |
5.1.3 终端接入融合 |
5.2 支撑系统发展策略 |
5.2.1 业务支撑系统(BSS) |
5.2.2 运营支撑系统(OSS) |
5.3 基础网络规划引入 FMC建议 |
5.3.1 湖南电信移动规划引入FMC建议 |
5.3.2 湖南电信软交换网络规划引入FMC建议 |
5.3.3 湖南电信综合多媒体系统(IMS)引入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本人在攻读MBA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基于黑板结构的固网短消息业务终端核心软件(论文参考文献)
- [1]移网隐私号(M-CTD)产品构架以及应用分析[D]. 吴承谕.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2]VoLTE系统建设的研究[D]. 李华.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3]基于M-CTD(移网隐私号)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郭际.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4]TD-LTE核心网中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话音通信技术研究[D]. 朱蓓.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5]具有固网SC功能的无线终端系统研究与设计[D]. 姜文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6]宁夏电信CDMA网络短信中心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D]. 罗锐.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
- [7]基于固定电话网的公安短信系统中FSK接入服务器的设计及实现[D]. 陈浩. 南昌大学, 2009(S1)
- [8]3G与固网融合技术的研究[D]. 林曙光.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
- [9]上海电信固网综合短信中心开发与建设[D]. 朱世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7)
- [10]湖南电信固定移动通信融合发展策略研究[D]. 蒋云辉. 中南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