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石屑砂浆地坪(论文文献综述)
金辉,淳庆,张承文,许先宝[1](2019)在《民国时期江浙地区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全新的建筑结构形式由西方传入中国,与之相对应的建筑构造设计结合了西方的设计元素和中国本土的工艺材料,出现了很多民国时期特有的构造做法。通过对十几座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调研分析,对建筑典型部位的构造做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的构造设计方法、楼地面的构造设计、墙体饰面的构造设计、屋顶的构造设计、门窗的构造设计、楼梯的构造设计、结构构件的尺寸构造设计等,并与现行常规构造做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诸多构造设计与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有所差别,主要体现在材料性能、尺寸比例、施工工艺等方面,研究成果可以为江浙地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建筑遗产的修缮设计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陈博[2](2019)在《鄂豫湘西部地区三线建设遗存的建造技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以来,新中国经历了数次巨大的社会变迁,始于六十年代初的三线建设便是其中之一。面对当时不稳定的国际局势,中央作出了构建战略大后方的决定,在我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建筑遗存,这些三线建设遗存作为我国现代遗产的重要类型,其建成环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建筑特点,其厂、矿、院、所等单位的建造技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节约建材、快速施工、人人均可参与的经济建设模式。选取湖北省西部、湖南省西部和河南省西部地区的三线建设遗存为研究对象,在对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建设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鄂豫湘西部地区三线建设遗存的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和档案图纸研究,以焦柳铁路为线索将案例进行串联。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关于建造技艺的分析会从各个层面逐层展开,一是在技术层面,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鄂西、湘西、豫西地区的45个具体的三线建设遗存案例的建造技艺进行梳理,并对鄂西、湘西、豫西地区的三线建设遗存的总体建造体系和特定背景下的特殊建造技艺进行全面地归纳与总结,总体建造体系包括普遍采用的施工组织、建筑材料、结构体系和细部构造等,特定背景下的特殊建造技艺包括传统房屋“干打垒”和现代装配式的“大板建筑”,归纳出其共性与特性;二是在思想层面分析在当时的特殊时期,三线建设的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干打垒”和“大板建筑”作为特殊的建造模式是如何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与思想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三线建设遗存的建造技艺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困难时期通过采取各种因地制宜的建造方法,以达到“多快好省”的建设目标,从而在短时间内满足大量建设需求;在思想层面,是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的重要体现。
魏爽宁[3](2019)在《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设计研究 ——以恩施土家聚落彭家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厕所是人们解决其基本生理需求的场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也是中国当下乡村环境卫生危机的来源之一。一方面,中国近年来有大量关于厕所革命的实践,但缺乏针对农村厕所的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多专业领域已有针对鄂西南山区传统民居做过的大量研究,但其中户厕问题却有所忽视。在此背景下,笔者愿意在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问题上做些探索。首先,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和整理分析,基于中国传统厕所历史的视角对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的形制、使用方式以及相关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进行研究,探讨了现状厕所问题存在的背后根源。然后以彭家寨为例,笔者对鄂西南山区进行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通过访谈、观察、拍照、记录等形式,对彭家寨户厕空间布局、功能、厕屋材料及结构、厕坑形式及排污处理、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了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现状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空间布局不合理、厕屋内功能设施不全、卫生器型落后、舒适度不达标、厕屋建造简陋以及排污处理不完善等。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继而深入挖掘出针对以彭家寨为例的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的四个设计理念,即生态化、可持续化、地域性以及人性化,以此作为提出相关改建设计策略的理论依据。最后针对分析所发现的问题笔者对彭家寨户厕改建设计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并根据彭家寨未来的发展设想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从而建立与鄂西南山区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设计策略。笔者深知,本研究中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并非唯一,也未必是最佳,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建筑学界对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的重视,为多学科结合共同改变山区厕所添一份力。
张力[4](2019)在《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及中山陵研究》文中提出历史上钟山一直是南京地区最重要的地理标志,其所在东郊之于南京的意义不仅限于人文、自然景观,而早已成为文化礼制、风水堪舆、地理政治的焦点,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被赋予神圣与权利的象征。在南京长达两千多年的城建史中,东郊纪念性场所积淀下了深厚的历史文脉和人文资源。论文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近代史料的研究,梳理出东郊纪念性场所的时空演进历程;并通过分析堪舆古籍中有关钟山风水的记述,结合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证析,得出其成为以陵墓为主的纪念性空间的历史渊源。同时,论文通过深入分析最新公开的《中山陵档案》,试图呈现东郊最主要纪念建筑群——中山陵从设计筹备到施工建造再到运营维护的整个历史过程。通过对原始图纸、往来信函、会议纪要、政令规范等大量档案文献的交叉引证,推导出吕彦直在设计中山陵时的构思和形式来源;并通过对原始施工图纸进行三维建模分析,直观呈现出中山陵主体建筑的材料结构逻辑和内部构造做法,揭示了作为传统复兴式建筑代表的中山陵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建筑学意义。最后,通过对道路、规划、绿化、市政等陵园建设各阶段制度性文献的分析,论文从宏观层面上展现了东郊纪念性场所空间形态从近代到现代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试图通过中山陵园营建过程的分析,呈现出近代营造制度诞生并趋于成熟的过程。通过对珍贵历史档案的归纳整理,论文为之后研究中山陵以及近代建筑的学者提供了便利。并尝试通过对中山陵的客观分析,予以当代建筑营造一种历史性启示,为传统建筑形式于当代的复兴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潘小平,吴漫天,徐建华,罗雁冰[5](2019)在《机制砂特点与干混砂浆的生产及施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政府环保政策的强化和深入执行,河砂及天然砂供给自2017年以来越来越紧张,不但价格持续走高,品质也逐渐降低。机制砂的生产和使用已经成为干混砂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机制砂有其区别于河砂和天然砂的诸多特点,对干混砂浆的生产和施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宁[6](2018)在《石灰石超细粉替代粉煤灰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砂浆在土建工程中用处广、用量大,是建材行业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干混砂浆在建筑材料领域中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凭借其工作性能好、质量稳定、使用方便、改善施工环境和大大节约材料等优势逐渐替代传统砂浆,登上了建筑工程的舞台。砂是干混砂浆中细骨料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可合理开采的天然砂将近枯竭,机制砂替代或部分替代天然砂大势所趋,对砂浆矿物掺合料也不再单一使用粉煤灰,逐渐向废料、废渣及寻找更加节能环保的新资源。石灰石粉掺入干混砂浆中,不仅可以改善砂浆的工作性能,还能变废为宝,有利于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以石灰石粉和粉煤灰为研究对象,以机制砂与天然砂复掺为创新点,研究了两类材料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两类材料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本文进行了多组对比性试验,研究了掺入石灰石粉改善砂浆性能的作用机理,石灰石粉并非完全惰性材料,石灰石粉起晶核作用能促进水泥水化还参与了水化反应,石灰石粉中CaCO3与C3A水化反应产物水化铝酸钙能增强水泥的水化。研究了石灰石粉和粉煤灰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掺石灰石粉和粉煤灰对干混砂浆收缩性、抗渗性、保水性、需水量、开裂性等性能的影响。石灰石粉和粉煤灰无论单掺还是复掺都能影响干混砂浆的工作性能;胶凝材料总量一定时,单掺石灰石粉8%(本文都是质量比)或单掺粉煤灰13%及两者复掺总量小于13%时,可以满足常规抹灰砂浆M10的强度设计要求;石灰石粉与粉煤灰单掺和复掺都能改善干混砂浆的收缩性,其中石灰石粉掺量4%和粉煤灰掺量9%时收缩率最小;机制砂和天然砂掺量分别为90%和10%(占总砂质量比)时,干混砂浆强度、需水量、保水性、2h稠度损失、收缩性、抗渗效果等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吴跃[7](2018)在《既有建筑改造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有不少既有建筑的功能出现与周边城区发展不匹配现象,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为此,结合上海徐汇中学、市三女中、四行仓库、长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等保护性修缮施工实例,进行既有建筑改造施工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对外墙、门窗、水磨石地坪、坡屋面修缮的技术应对措施及实施方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王琰[8](2017)在《我国建筑工程自流平地坪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介绍我国自流平地坪材料的种类、应用与发展。其中,自流平地坪材料种类包括水泥基和石膏基、底层和面层以及单组分和双组分等。发展方面,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对性能的影响研究、分别使用天然硬石膏、脱硫石膏、硬石膏、磷石膏和氟石膏废渣等为胶凝材料配制自流平地坪砂浆的研究、以及对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等的研究。今后,我国自流平地坪材料的发展将集中在某些原材料的国产化、利用工业废渣制备自流平地坪材料、研究新型功能型自流平地坪材料等方面。
许先宝[9](2017)在《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方法和结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国建筑的出现也伴随着新的建筑制度、新的技术、新的建筑设计思想的产生,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这一时期进步的产物。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和西方建筑思想等因素使中国的建筑产生了变化,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开始断裂,新的建筑体系开始兴起。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新建筑体系的创作创造了各种可能性,民国工程师喜爱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进行建筑创作。这些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中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开端,当初的设计方法尚不成熟,且使用至今都已超出了混凝土结构的合理使用年限,这导致了它们现在大多存在着种种病害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加固修缮。而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套相对系统的民国建筑构造设计方法和结构设计方法的资料,这就给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加固修缮带来了效率低、还原性差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并结合加固修缮工程实例,详细地对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方法和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与现行规范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产生构造问题和结构问题的原因。本文首先研究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保护现状,结合修缮加固案例讨论五种保护方法如何保护这些建筑遗产,并找出这些民国建筑遗产存在的各种构造病害特征和结构病害特征。这些病害问题主要由于设计方法不成熟、物理化学破坏、不合理的使用和修缮方法以及长期使用等因素导致的。然后,本文对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找出其构造病害成因。本文采用“图片+文字”的综合表达方式进行对民国钢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方法研究,并把这些构造设计方法与现行规范的相关做法进行对比,并统计分析了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结构构件尺寸比例关系,结果表明:①基础做法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桩基、基础垫层等,这些基础做法的尺寸和构造设计方法都不同于现代建筑,但基本能满足现行规范的构造要求。②楼地面做法有实铺做法和架空做法以及其饰面做法,这些楼地面构造做法基本满足现行规范构造要求和使用要求。③墙体厚度基本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墙体饰面主要有六种构造做法,分间墙主要有四种构造做法。④屋顶分为平屋顶、坡屋顶、穹顶,其做法都不同于现代建筑,而且隔热保温构造做法和屋面方法构造做法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要求。⑤门窗构造尺寸要求不同于现行规范,过梁尺寸基本满足现行规范要求。⑥楼梯踏步、坡度、平台净高等均不同于现行规范,楼梯栏杆高度基本满足现行规范的构造要求。⑦主梁高跨比、次梁高跨比以及板高跨比均大于现行规范要求,柱长细比小于16。最后,本文对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找出其结构病害成因。本文研究了民国设计方法与现行规范设计方法存在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是结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结构设计参数、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等。本文采用“计算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①双向框架结构抗力较为合理,单向框架结构、内框架结构和混合结构不利于抗震。②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采用容许应力法。③活荷载取值普遍高于现行规范的荷载取值,“克劳氏连架计算法”内力计算结果最接近现代分层法的内力计算结果,连续梁内力计算法的内力计算结果偏大。④民国规范的构件承载力计算未假定混凝土和钢筋协同工作,导致承载力计算结果偏小,且民国规范构件承载力计算结果乘以一个倍数可折算成现行规范的承载力计算结果。本文这些研究成果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资料,作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修缮和保护的直接参考资料。
尚茁,蒋家俊[10](2013)在《高层建筑楼地面工程施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郑州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土地日益紧张。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城区内房地产业开发了大片的高层建筑。这些高层建筑有效地解决了我市日益紧张的土地问题。同时,小业主维权意识的提高,也为建筑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工程质量控制绝对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建筑楼地面总是出现"小"问题,楼地面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果控制不好,轻则出现微小裂纹,重则出现起砂、空鼓、裂缝等质量事故,虽不影响结构安全,但却往往对验房与精装造成不良影响。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建筑楼地面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防治建筑楼地面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
二、水泥石屑砂浆地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石屑砂浆地坪(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江浙地区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基础的构造设计方法 |
二、楼地面的构造设计 |
三、墙体饰面的构造设计 |
四、屋顶的构造设计 |
五、门窗的构造设计 |
六、楼梯的构造设计 |
七、结构构件的尺寸构造设计 |
结语 |
(2)鄂豫湘西部地区三线建设遗存的建造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物质形态的湮灭 |
1.1.2 非物质形态的消亡 |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概念界定 |
1.2.3 时间与空间限定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既往研究 |
1.4.1 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 |
1.4.2 关于三线建设遗存的研究 |
1.4.3 关于三线建设时期的建造技艺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田野调查法 |
1.5.3 案例研究法 |
1.5.4 归纳法 |
1.6 研究框架 |
2 三线建设的相关背景、历程与遗存 |
2.1 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历程和遗存 |
2.1.1 时代背景 |
2.1.2 建设历程与遗存 |
2.2 鄂豫湘地区的三线建设概述 |
2.2.1 鄂豫湘地区三线建设的历程 |
2.2.2 鄂豫湘地区三线建设的遗存 |
2.3 焦柳铁路沿线的三线遗存概述 |
2.4 与建造技艺相关的三线遗存概述 |
3 鄂豫湘西部地区三线遗存案例调研及建造技艺分析 |
3.1 鄂西地区的三线遗存案例调研及建造技艺分析 |
3.3.1 宜昌市的三线建设遗存案例 |
3.3.2 襄阳市的三线建设遗存案例 |
3.2 豫西地区的三线遗存案例调研及建造技艺分析 |
3.3 湘西地区的三线遗存案例调研及建造技艺分析 |
3.4 鄂豫湘西部地区三线遗存的总体建造体系 |
3.1.1 建筑材料(Material) |
3.1.2 结构体系(Structure) |
3.1.3 细部构造(Detail construction) |
3.5 鄂豫湘西部地区三线遗存的特殊建造技艺 |
3.2.1 地域性的实用技术——干打垒 |
3.2.2 现代技术的引进——装配式大板建筑 |
4 三线建设时期建筑的形式-内容 |
4.1 干打垒与干打垒精神 |
4.2 大板建筑与早期建筑工业化思想 |
4.3 施工组织形式与快速建造的需求 |
4.4 小结 |
5 总结 |
5.1 对鄂豫湘西部地区的三线建设的相关背景、历程与遗存的总结 |
5.2 对鄂豫湘西部地区的三线遗存建造技艺的总结 |
5.3 建筑的形式-内容的总结 |
5.4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设计研究 ——以恩施土家聚落彭家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综述 |
1.2.1 厕所的研究性组织与会议 |
1.2.2 厕所革命运动的相关研究 |
1.2.3 厕所卫生技术的创新研究 |
1.2.4 传统厕所的历史文化研究 |
1.2.5 生态卫生旱厕的优化研究 |
1.2.6 农村改厕的社会调查研究 |
1.2.7 建筑学视角下的厕所研究 |
1.2.8 实践动态 |
1.2.9 总结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基于中国传统厕所历史视角的鄂西南农村户厕研究 |
2.1 中国传统厕所形制及使用方式视角下的鄂西南农村户厕 |
2.1.1 厕所的形制 |
2.1.2 便器和厕纸 |
2.1.3 粪肥与猪厕 |
2.2 中国传统厕所思想文化及习俗视角下的鄂西南农村户厕 |
2.2.1 落后的卫生观念 |
2.2.2 厕所的风水思想 |
2.2.3 厕所的民间习俗 |
2.3 本章小结 |
2.3.1 文明社会的象征 |
2.3.2 历史文化的反思 |
2.3.3 未来发展的思辨 |
第三章 彭家寨户厕及相关问题调研分析 |
3.1 彭家寨基本概况 |
3.1.1 地理气候 |
3.1.2 历史源流 |
3.1.3 民俗风情 |
3.1.4 价值评估 |
3.1.5 经济支撑 |
3.2 基于社会学视角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
3.2.1 内部人员的变迁 |
3.2.2 外来人口的影响 |
3.3 基于建筑单体空间类型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
3.3.1 平面空间分析 |
3.3.2 剖面空间分析 |
3.3.3 空间类型小结 |
3.4 基于建筑单体功能类型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
3.4.1 正屋功能分析 |
3.4.2 附属空间功能分析 |
3.4.3 户厕相关功能组合及内部使用情况分析 |
3.5 基于建筑单体材料及构造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
3.5.1 主屋的材料及构造 |
3.5.2 附属空间的材料及构造 |
3.5.3 厕屋空间的材料及构造 |
3.6 基于基础设施现状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
3.6.1 能源利用 |
3.6.2 给水系统 |
3.6.3 排污处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彭家寨户厕改建设计理念的探讨 |
4.1 理念研究 |
4.1.1 关于生态环境的思考 |
4.1.2 关于资源利用的思考 |
4.1.3 关于地域特色的思考 |
4.1.4 关于个体需求的思考 |
4.2 理念提出 |
4.2.1 生态化 |
4.2.2 可持续化 |
4.2.3 地域性 |
4.2.4 人性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彭家寨户厕改建设计策略 |
5.1 调整户厕数量与空间布局 |
5.1.1 案例分析1——从无到有 |
5.1.2 案例分析2——去旧增新 |
5.1.3 一般性原则 |
5.2 功能整合与完善 |
5.2.1 户厕及相关功能整合 |
5.2.2 厕屋空间内功能完善 |
5.3 卫生器型升级 |
5.3.1 水旱厕价值取向 |
5.3.2 卫生器型的选择 |
5.4 舒适度改良 |
5.4.1 残障关照 |
5.4.2 夜间照明 |
5.4.3 通风除臭 |
5.5 结构工艺更新 |
5.5.1 旱厕厕坑平台的改良 |
5.5.2 厕屋围护结构的更新 |
5.6 排污与生物资源再利用 |
5.6.1 集中污水处理 |
5.6.2 肥料化利用 |
5.6.3 能源化利用——沼气厨房猪圈一体化 |
5.6.4 产业化利用——粪尿养蛆,以蛆养鸡 |
5.6.5 小结 |
5.7 精神文明建设 |
5.8 未来的适应性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彭家寨核心区农户基本信息统计表 |
附录二 彭家寨核心区家庭能源使用统计表 |
附录三 彭家寨核心区厕屋建造统计表 |
附录四 彭家寨核心区厕所使用情况统计表 |
附录五 彭家寨核心区农户主观意识统计表 |
附录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及中山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创新性 |
1.4.1 内容创新 |
1.4.2 方法创新 |
1.4.3 观点创新 |
1.5 论文章节安排与架构 |
1.5.1 章节安排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的时空演变及其自然风水观于地形学上的证析 |
2.1 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的时空演变 |
2.2 择址钟山所体现出的自然风水观浅议 |
2.2.1 择钟山之钟灵毓秀 |
2.2.2 寻钟山之风水龙脉 |
2.2.3 顺地势以臻自然天成 |
2.3 东郊纪念性场所地理气候模拟分析 |
2.3.1 钟山地貌水系形态模拟 |
2.3.2 钟山地区气候概况分析 |
2.4 其自然风水观于现代地形学研究方法上的证析 |
2.4.1 风水理论中有关“气”的朴素科学观 |
2.4.2 关于“风”的模拟分析 |
2.4.3 关于“水”的因素分析 |
2.4.4 日照和植被关系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山陵作为权力的象征性及其唤醒民族的精神性 |
3.1 中山陵:权力铸造的现代中国之九鼎 |
3.1.1 权力一统的符号化建构 |
3.1.2 继承遗志的政治性工程 |
3.2 革故鼎新:孙中山现代中国理想之容器 |
3.2.1 革去故——择址钟山的历史深意 |
3.2.2 鼎取新——孙中山革命理念之现代容器 |
3.3 超越物质性的民族复兴式纪念碑 |
3.3.1 民族解放的精神图腾 |
3.3.2 民权争取的社会基石 |
3.3.3 唤醒民心的精神殿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继承与批判:中山陵形式问题探析 |
4.1 不同时期中山陵形式问题探讨的差异性 |
4.1.1 方案竞赛阶段对中山陵形式的判断 |
4.1.2 工程完工后时人对中山陵样式的评价 |
4.1.3 当代学者对中山陵形式的分析 |
4.1.4 档案史料公开为中山陵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
4.2 业主的需求和参赛者的构思 |
4.2.1 国民党内部的最初构思 |
4.2.2 业主对陵墓形式的具体要求 |
4.2.3 建筑师关于陵墓的方案构思 |
4.3 关于中山陵形式的两个关键问题释疑 |
4.3.1 “警钟”是刻意而为或是对清陵形态模仿之偶合 |
4.3.2 祭堂是中西合璧的混搭或是东方色彩的折衷主义式拼贴 |
4.4 对帝陵形制的批判性继承表达出的国族认同和体制先进 |
4.4.1 空间序列的适应性继承与纪念场所的开放式建构 |
4.4.2 民族图腾的选择性保留与装饰构件的去神权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体西用:中山陵建造技术研究 |
5.1 近代建筑传统复兴思潮的发生和发展 |
5.2 中山陵建造材料研究 |
5.2.1 祭堂建造材料汇总 |
5.2.2 结构性材料研究 |
5.2.3 非结构性材料研究 |
5.2.4 小结 |
5.3 中山陵结构体系研究 |
5.3.1 钢夯结构与土木结构于力学模型上的异同 |
5.3.2 基础结构研究 |
5.3.3 梁柱及屋架结构研究 |
5.3.4 小结 |
5.4 中山陵细部构造研究 |
5.4.1 屋面及吊顶构造研究 |
5.4.2 檐部及墙身构造研究 |
5.4.3 广场道路及给排水护坡构造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山陵园营造制度研究 |
6.1 近代建筑师的权责与义务 |
6.1.1 合同约定之权责 |
6.1.2 造价概算的编制 |
6.1.3 工程监督和控制 |
6.2 招投标制度及工程规范研究 |
6.2.1 招投标的制度化研究 |
6.2.2 工程规范的制度化研究 |
6.3 纪念陵园园区规划及管理制度研究 |
6.3.1 陵园园区规划研究 |
6.3.2 森林培育和园艺规划研究 |
6.3.3 陵园保护修缮和归档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的创新性 |
7.1.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7.1.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7.1.3 研究结论的创新 |
7.2 研究的启示性 |
附录 |
一、参考文献 |
1.书籍专着 |
2.学位论文 |
3.期刊论文 |
4.会议论文集 |
5.资料汇编、报刊及其他 |
二、中山陵档案目录 |
1.葬事筹备分册 |
2.陵园管理(上)分册 |
3.陵园管理(下)分册 |
4.陵墓及纪念工程分册 |
5.陵墓建筑图纸分册 |
(5)机制砂特点与干混砂浆的生产及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用于生产干混砂浆的机制砂 |
1.1 石屑 |
1.2 普通机制砂 |
1.3 高品质机制砂 |
1.4 机制砂作为干混砂浆原材料的特点 |
2 机制砂对干混砂浆生产工艺的新要求 |
2.1 成品机制砂分级系统 |
2.2 计量设备 |
2.3 混合机 |
2.4 成品料仓 |
3 以机制砂为原材料的干混砂浆的施工性能 |
3.1 粒径与粒形的影响 |
3.2 石粉的影响 |
3.3 粒径分布 (级配) 的影响 |
3.4 砂浆含气量的影响 |
3.5 如何进一步提升施工性 |
4 以高品质机制砂生产特种砂浆和高施工性普通砂浆 |
4.1 可生产的特种砂浆品种 |
4.2 施工性的差别 |
4.3 制砂技术的发展方向 |
(6)石灰石超细粉替代粉煤灰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机制砂 |
1.1.2 干混砂浆 |
1.1.3 石灰石超细粉 |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
1.2.1 粉煤灰 |
1.2.2 石灰石粉 |
1.2.3 石灰石粉-粉煤灰-水泥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设计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石灰石超细粉 |
2.1.3 粉煤灰 |
2.1.4 外加剂 |
2.1.5 细骨料 |
2.1.6 水 |
2.2 试验设计 |
2.2.1 石灰石粉与粉煤灰的基本概况 |
2.2.2 粉煤灰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试验 |
2.2.3 石灰石粉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试验 |
2.2.4 石灰石粉与粉煤灰复掺对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
2.2.5 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对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
2.2.6 混合砂对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
2.3 试验方法 |
2.3.1 稠度、容重、凝结时间、含气量试验 |
2.3.2 比表面积试验 |
2.3.3 保水性试验 |
2.3.4 收缩试验 |
2.3.5 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拉伸粘结强度试验 |
2.3.6 凝结时间、抗渗性能试验 |
第3章 试验结果测定与数据归纳总结 |
3.1 粉煤灰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 石灰石粉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 石灰石粉与粉煤灰复掺对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
3.4 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对干混砂浆主要性能的影响 |
3.5 混合砂对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
第4章 分析与小结 |
4.1 粉煤灰对水泥基材料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4.2 石灰石粉对水泥基材料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4.3 石灰石粉与粉煤灰复掺对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4.4 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对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4.5 混合砂对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既有建筑改造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既有建筑的概念 |
2 上海近代老建筑的历史及现状 |
3 改造的内容与技术应用 |
3.1 外墙的修缮 |
3.1.1 清水砖墙 |
3.1.2 水刷石 |
3.1.3 彩色石屑砂浆 |
3.2 门窗的修缮 |
3.2.1 钢窗 |
3.2.2 木门 |
3.3 水磨石地坪的修缮 |
3.4 坡屋面的修缮 |
4 实践应用 |
4.1 徐汇中学崇思楼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孟莎顶的复原 |
4.1.3 外立面清水墙的修缮 |
4.2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五四楼 |
4.2.1 项目概况 |
4.2.2 水磨石地坪修缮 |
4.2.3 钢窗的修复 |
4.2.4 外立面彩色石屑砂浆 |
4.2.5 木门修缮 |
4.3 四行仓库 |
4.3.1 项目概况 |
4.3.2 外立面清水墙的复原 |
4.4 长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4.4.1 项目概况 |
4.4.2 外立面水刷石的修缮 |
5 结语 |
(8)我国建筑工程自流平地坪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自流平地坪材料的种类与应用 |
1.1 自流平地坪材料的组成 |
1.2 自流平地坪材料的种类 |
1.3 对自流平地坪材料的主要性能要求 |
1.4 自流平地坪材料的应用 |
2 我国自流平地坪材料的发展 |
2.1 水泥基自流平材料 |
2.2 石膏基自流平材料 |
2.3 施工技术 |
2.4 我国自流平地坪材料的应用 |
3 我国自流平地坪材料发展展望 |
(9)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方法和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保护现状及主要病害 |
2.1 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保存现状 |
2.1.1 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现状 |
2.1.2 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保护方法 |
2.2 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构造问题 |
2.2.2 结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方法 |
3.1 基础 |
3.1.1 基础的构造设计方法 |
3.1.2 基础的构造设计方法对比 |
3.2 楼地面 |
3.2.1 地面 |
3.2.2 楼面 |
3.2.3 楼地面构造设计方法对比 |
3.3 墙体 |
3.3.1 基层墙体厚度的规定 |
3.3.2 墙体饰面 |
3.3.3 分间墙 |
3.3.4 墙体构造设计方法对比 |
3.4 屋顶 |
3.4.1 平屋顶 |
3.4.2 坡屋顶 |
3.4.3 穹顶 |
3.4.4 屋顶构造设计方法对比 |
3.5 门窗 |
3.5.1 门 |
3.5.2 窗 |
3.5.3 门窗构造设计方法对比 |
3.6 楼梯 |
3.6.1 楼梯的种类 |
3.6.2 楼梯的尺度 |
3.6.3 钢筋混凝土楼梯的构造 |
3.6.4 楼梯的细部构造 |
3.6.5 楼梯构造设计方法对比 |
3.7 结构构造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设计方法 |
4.1 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结构体系 |
4.1.1 全框架结构 |
4.1.2 内框架结构 |
4.1.3 混合结构 |
4.2 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 |
4.2.1 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演变 |
4.2.2 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 |
4.2.3 民国结构设计方法与现代结构设计方法对比 |
4.3 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参数 |
4.3.1 材料强度 |
4.3.2 活荷载取值 |
4.3.3 内力计算方法 |
4.4 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 |
4.4.1 受弯构件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4.4.2 受剪构件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4.4.3 受压构件抗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高层建筑楼地面工程施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特点 |
二、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
三、质量要求 |
四、文明施工 |
五、楼地面质量通病 |
1. 原因 |
2. 质量保证措施 |
六、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
七、结语 |
四、水泥石屑砂浆地坪(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江浙地区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研究[J]. 金辉,淳庆,张承文,许先宝. 中国文化遗产, 2019(06)
- [2]鄂豫湘西部地区三线建设遗存的建造技艺研究[D]. 陈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设计研究 ——以恩施土家聚落彭家寨为例[D]. 魏爽宁.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及中山陵研究[D]. 张力. 东南大学, 2019(01)
- [5]机制砂特点与干混砂浆的生产及施工[J]. 潘小平,吴漫天,徐建华,罗雁冰.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9(02)
- [6]石灰石超细粉替代粉煤灰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研究[D]. 王宁.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7]既有建筑改造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吴跃. 建筑施工, 2018(02)
- [8]我国建筑工程自流平地坪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 王琰. 工程与建设, 2017(03)
- [9]江浙地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设计方法和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 许先宝. 东南大学, 2017(04)
- [10]高层建筑楼地面工程施工探究[J]. 尚茁,蒋家俊. 中外企业家, 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