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该柴油机油路中的空气为什么排不完(论文文献综述)
王昌庆[1](2019)在《船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积炭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用柴油机作为船舶动力,其可靠稳定运行为核心。缸盖火力面积炭对柴油机可靠性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对缸盖火力面积炭的研究对于提高柴油机可靠性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探究中速船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积炭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并对缸盖火力面积炭改善进行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通过某型8缸中速船用柴油机300小时耐久试验获取积炭,通过不同机型的对比分析,初步获得缸盖火力面积炭特征的简化图。通过SEM-EDX能谱分析积炭样本,获取积炭成分。通过识别特征元素的方法,表明当前缸盖火力面积炭主要与燃油相关。2)分析喷雾过程与缸盖火力面积炭的关系。建立一种实现机械式喷油器单次喷射的喷雾测试台,进行喷雾试验。基于试验标定喷雾模型,通过喷雾试验及CFD缸内喷雾流场分析,表明当前柴油机的喷雾过程未发生油束接触缸盖火力面的现象。3)研究缸内燃烧过程与缸盖火力面积炭的关系。采用试验柴油机的一维热力学模型提供CFD模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的方法,建立试验柴油机的多维全工作过程CFD模型并标定,获取燃烧过程中当量比分布、温度场、Soot场分布等结果,分析表明当量比分布与缸盖火力面积炭分布呈强对应关系。4)缸盖火力面积炭减少分析。确定减少缸盖火力面积炭的优化路线,选定以喷孔参数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方案在缸盖火力面积炭分布的评估,选定1组缸盖火力面积炭减少的方案。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缸盖火力面积炭的形成机理:在喷油结束后,后燃期阶段时,油雾混合气受活塞燃烧室型线的导流作用,运动到缸盖火力面,并随缸内涡流运动,在缸盖火力面扫过。此时燃烧室内氧气含量较少,高温油雾混合气掺杂废气、Soot,运动到冷壁面,产生淬熄效应,同时由于燃气与壁面温差形成的热泳作用,产生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在壁面上沉积,形成积炭。2、研究当前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积炭形成规律,建立当前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积炭预测基准:喷油结束后,在上止点后30°CA至排气门打开的曲轴转角范围内,将缸盖火力面的大于当量比阈值0.6的范围整合,形成缸盖火力面积炭的预测基准。3、通过仿真验证多喷孔参数对缸盖火力面积炭的影响,在保证喷孔面积相近的情况下,在喷孔参数单因素变化时,随喷孔夹角增加、喷孔孔径减少,缸盖火力面积炭减少。
李林[2](2013)在《基于LabVIEW的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消耗量和消耗速度逐渐增加,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在此形势下,能够提高柴油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降低了排放及噪声的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柴油机应用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当今柴油机重点的发展方向。在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中,以试验为基础的传统开发模式已经渐渐被基于模型的V模式所取代,V模式的意义在于:用虚拟模型描述系统中相对应的每一部分的物理原型,并在一个软件硬件环境中对整个系统进行仿真,以便及时做出设计改进。采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快速控制原型(RCP)是发动机V模式电控系统开发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工具,它为电控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便利的开发环境。发动机模型是在环仿真系统的核心,合理的建立发动机模型是实现仿真系统的基础和关键。课题针对国内目前利用NI平台进行发动机电控系统开发研究不足的现状,经过需求分析,利用非常适合与快速原型开发的NI平台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建立了满足精度和实时性的柴油机控制分析零维模型。该模型以热力学模型为基础,由微分方程和经验公式组成,主要对柴油机工作过程进行考察,可以在稳定工况下的获得柴油机的运行状况。通过对比已知机型的实验数据来确定模型的精度并对模型进行校核和修改,可以满足工程实践中的5%的误差要求。在工作过程模型的基础上,输出传感器信号,使与ECU控制器模型的连接成为了可能。仿真结果表明,柴油机控制仿真用模型计算精度较高、运算速度较快,较好的反映了发动机的稳态性能,能满足预期的电控系统开发仿真的要求,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和研究对象,并为电控开发平台中快速控制原型环节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中,应用该模型可以缩短试验周期、节省试验成本,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学术
王政[3](2012)在《CA4DF3经济型国Ⅲ柴油机排放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正逐步进入汽车社会,汽车排放污染物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08年开始全面执行国Ⅲ排放标准。目前国内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低价位两气门柴油机。如果按照国外经验改进,把国内的两气门发动机全部改造成四气门发动机,按目前企业的技术力量和财力来看还有很大难度,并且单体泵、泵喷嘴、共轨系统等电控高压喷射系统昂贵的配套价使得柴油机成本大大增加,难以被大部分国内用户接受。我国柴油机和喷油泵行业都亟需开发一种既能满足国Ⅲ排放要求但价格又相对较低,能适应中国国情的电控燃油系统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强化的直列泵+电子调速器+冷却EGR”系统来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方案,以实现在发动机本体改动不大的前提下实现国Ⅲ排放。最终为国内的机型升级提供了一种成本低,见效快的技术方案。论文在对原机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指导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同类产品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对进排气系统、燃油喷射系统、燃烧室进行了改进设计。在合理范围内准备了数个方案进行加工试制。并利用三维CFD软件STAR-CD对缸内气流运动过程、喷雾过程和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指导优化设计方向,缩短开发时间。本论文的重点研究内容是整机的ESC13工况排放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各关键系统参数对排放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并找到最优组合。最终使整机排放满足国Ⅲ标准,达到了课题研究的既定目标。
张云[4](2012)在《喷油特性对柴油机经济及排放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喷油控制参数对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通过测量设定工况下不同的喷油控制参数时柴油机的油耗和排放污染物,研究喷油特性对共轨柴油机经济及排放性能的影响,并以降低NOx排放、同时油耗和颗粒物排放无明显恶化为主要目标,在原有试验样机的基础上优化其喷油控制参数。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低油耗、低排放的理想喷油规律;结合高压共轨供油系统控制特点,介绍了实现理想喷油规律的燃油预喷加主喷的喷射策略及其喷油控制参数:预喷量、主预喷间隔时间、主喷正时、轨压和每循环喷油量,并分析了喷油控制参数对发动机油耗和排放性能的影响。(2)依托现有的发动机工况控制和数据测量系统,通过增加喷油控制参数修改子系统和中控系统,构建了能够不停机多工况测量不同喷油控制参数下柴油机油耗、NOx和PM排放的试验系统,并在LabVIEW2011的开发环境下开发了试验系统的通讯模块。(3)通过试验研究了南维柯某型共轨柴油机喷油控制参数对其比油耗、烟度和NOx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较大的主喷提前角和轨压可以降低油耗;较小的喷油提前角、轨压和预喷量可以降低NOx的排放;较小的主喷提前角和预喷量、较大的轨压和主预喷间隔时间可以降低烟度的排放。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该柴油机的喷油控制参数脉谱进行了初步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柴油机NOx排放情况得到了改善,油耗也有所下降,但烟度有所上升。
王书勤[5](2011)在《CA6110型柴油机起动困难故障维修》文中研究说明故障现象:一辆国产解放牌货车,采用CA6110型柴油机,该柴油机使用的是A型直列柱塞式喷油泵。该车正常使用后停机,再次起动时,发动机起动困难。
王素英[6](2009)在《金龙客车喷油器屡遭损坏》文中研究说明故障现象一辆苏州金龙KLQ6668E3客车,配置玉柴YC4F115-30柴油机,该柴油机采用进口德尔福(DELPHI)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此系统喷油器采用了高压小孔径预喷电控技术。据用户反映,该车在行驶到5.2万km时,发现发动机动力下降,到一路边修理厂检修,发现喷油器损坏,更换了柴油滤清器和第1、2、
吕维勇[7](2007)在《一种新型柴油机防飞车保护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燃机车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供油系统机械故障等意外因素,可能导致柴油机发生“飞车”事故。尽管机车运用过程中柴油机意外“飞车”事故并不很多,但它所造成的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飞车”故障一旦发生,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造成运用线上的机破事故,严重地影响铁路运输。因此,在柴油机内合理地加装完全独立控制的保护装置,对提高柴油机工作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文对内燃机车柴油机“飞车”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比防“飞车”保护方法,在广泛调查认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柴油机防飞车装置方案。该装置以单片机控制为基础,由转速信号采集,测速及超速判断环节,执行机构,转速数显电路及电源等五部分组成。当柴油机转速达到规定极限转速时,该装置动作,切断燃油输送泵电路,停止供油,并用压缩空气迅速将柴油机高压油泵联接管中余油吹扫排出,无油进入气缸,迫使柴油机减速、停机。为检验本文设计的柴油机防飞车装置的实际效果,先后进行了高压油泵试验台模拟试验、室内模拟试验、整机模拟飞车的水阻试验和样机的运行考核试验,均取得满意的结果。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对机车原有线路、油路改动不大;作为原有超速停车装置的附加装置,靠电信号自动控制,不需司机干预,不增加乘务员操纵的额外负担,有效可靠地防止了柴油机飞车事故,从而避免飞车对柴油机及辅助传动装置所造成的损害及对运输生产的影响。
谢长仁[8](2001)在《该柴油机油路中的空气为什么排不完》文中提出 一辆装有 YC 6105柴油机的汽车,出现油路有空气却始终排不完的现象,导致发动机起动困难。用户自己反复检修,检查了各部管路和接头,更换了输油泵,仍无济于事。接修后,进行了仔细检查。当拧开柴油滤清器上的放气螺塞,往复抽压输油泵上的手泵活塞排空气
二、该柴油机油路中的空气为什么排不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该柴油机油路中的空气为什么排不完(论文提纲范文)
(1)船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积炭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积炭的危害 |
1.2.2 积炭形成机理 |
1.2.3 生成积炭的试验方法 |
1.2.4 积炭物质分析的常用方法 |
1.2.5 积炭的主要控制方法 |
1.3 小结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缸盖火力面积炭现象与成分研究 |
2.1 柴油机积炭获取试验 |
2.1.1 试验对象 |
2.1.2 试验内容 |
2.1.3 缸盖火力面积炭现象 |
2.2 缸盖火力面积炭区域关键特征 |
2.3 积炭的微观形貌与成分分析 |
2.3.1 SEM-EDX工作原理 |
2.3.2 形貌观察与成分分析 |
2.4 基于特征元素分析积炭来源 |
2.4.1 分析基础 |
2.4.2 特征元素识别 |
2.4.3 当前积炭来源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喷雾过程对缸盖火力面积炭影响研究 |
3.1 喷雾的基本理论与模型介绍 |
3.1.1 压力喷嘴喷雾的发展过程 |
3.1.2 燃油喷雾模型 |
3.2 喷雾试验 |
3.2.1 机械式喷油器喷雾试验台的设计 |
3.2.2 开关阀设计 |
3.2.3 试验条件 |
3.2.4 数据处理 |
3.3 基于喷雾试验的缸盖火力面的湿壁分析 |
3.4 喷雾建模与标定 |
3.4.1 喷雾模型标定流程 |
3.4.2 定容弹网格建立 |
3.4.3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3.4.4 喷雾模型标定 |
3.5 基于喷雾模型标定的缸内喷雾过程湿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燃烧过程与缸盖火力面积炭关系的研究 |
4.1 燃烧模型数值理论基础 |
4.1.1 一维燃烧模型基础 |
4.1.2 多维模型中的湍流燃烧模型 |
4.1.3 多维模型中的排放模型 |
4.2 缸内燃烧模型建立与验证 |
4.2.1 1D热力学模型与标定 |
4.2.2 CFD计算模型建模 |
4.2.3 CFD模型求解与验证 |
4.3 燃烧与积炭的关系 |
4.3.1 确定与积炭生成相关的分析内容 |
4.3.2 当量比分布、流场与积炭的关系 |
4.3.3 温度场、当量比分布与积炭的关系 |
4.3.4 Soot分布、当量比分布与积炭的关系 |
4.3.5 燃烧计算结果的横向比较 |
4.4 缸盖火力面积炭预测方法 |
4.4.1 确定积炭形成分析的主成分 |
4.4.2 当量比范围与积炭预测 |
4.4.3 缸压、放热率、缸内氧气量与积炭的关系 |
4.4.4 积炭预测的分析基准确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减少缸盖火力面积炭的改进措施研究 |
5.1 优化的技术路线分析 |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标定 |
5.2.1 模型建立 |
5.2.2 模型标定 |
5.3 多方案减少缸盖火力面积炭的分析 |
5.3.1 优化方案的制定 |
5.3.2 变喷孔夹角对积炭影响的规律分析 |
5.3.3 变喷孔孔径对积炭影响的规律分析 |
5.3.4 积炭减少方案的确定与原机方案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2)基于LabVIEW的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仿真模型分析及选定 |
2.1 数学模型的分析及选定 |
2.2 热力学模型的划分 |
2.3 基本微分方程 |
2.3.1 模型的假设 |
2.3.2 模型的基本微分方程 |
2.4 柴油机缸内热力过程分析 |
2.5 工质的热力学性质 |
2.5.1 瞬时过量空气系数 |
2.5.2 比热力学能与热容 |
2.6 边界条件中的模型确定 |
2.6.1 气缸工作容积模型 |
2.6.2 发动机传热模型 |
2.6.3 换气模型 |
2.6.4 燃烧模型 |
2.6.5 机械损失模型 |
2.7 柴油机性能计算 |
2.7.1 柴油机指示性能指标 |
2.7.2 柴油机有效性能指标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1 软件需求分析 |
3.2 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1 仿真模型采用的求解过程和算法 |
3.2.2 模型子VI的建立 |
3.2.3 模型主体程序的建立 |
3.2.4 模型的仿真结果 |
3.3 实验验证 |
3.4 误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感器信号的输出 |
4.1 实验硬件设备及简介 |
4.2 ECU所需传感器信号 |
4.3 传感器信号的输出 |
4.3.1 冷却水温传感器信号的输出 |
4.3.2 进气压力传感器信号的输出 |
4.3.3 曲轴凸轮轴传感器信号的输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
附录1 发表论文 |
(3)CA4DF3经济型国Ⅲ柴油机排放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产生机理 |
1.3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4 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燃油系统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喷油嘴设计 |
2.3 高压油管设计 |
2.4 喷油泵设计 |
2.5 电子调速器结构设计 |
2.6 泵体与柴油机连接设计 |
2.7 电控单元(ECU)控制策略 |
2.8 燃油系统试验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值模型及燃烧室形状优化 |
3.1 模型的建立 |
3.2 模型及算法选择 |
3.3 模型设定 |
3.4 模型验证 |
3.5 燃烧室形状优化匹配的数值模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烧系统的优化匹配 |
4.1 引言 |
4.2 喷油泵匹配 |
4.3 喷油器匹配 |
4.4 进气涡流比匹配 |
4.5 燃烧室匹配 |
4.6 EGR 系统匹配 |
4.7 优化项汇总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性能与排放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试验仪器设备 |
5.3 发动机性能试验 |
5.4 排放试验 |
5.5 型式认证试验 |
5.6 生产一致性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喷油特性对柴油机经济及排放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共轨柴油机喷油系统的优化研究 |
1.2.2 研究方法概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控共轨柴油机供油控制策略 |
2.1 柴油机电控共轨喷油系统 |
2.1.1 轨压控制装置 |
2.1.2 喷油控制装置 |
2.1.3 基本控制过程 |
2.2 电控共轨柴油机喷油规律 |
2.2.1 柴油机燃烧过程 |
2.2.2 柴油机 NOx和颗粒生成机理 |
2.2.3 共轨柴油机喷油速率曲线 |
2.2.4 喷油控制参数 |
2.3 电控共轨供油系统喷油控制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动机试验系统构建 |
3.1 试验系统总体设计 |
3.1.1 试验系统功能要求分析 |
3.1.2 试验系统总体设计 |
3.2 工况控制与数据测量子系统 |
3.3 喷油控制参数修改子系统 |
3.4 中控系统 |
3.4.1 中控系统总体设计 |
3.4.2 通讯模块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油控制参数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4.1 试验样机和方案设计 |
4.1.1 试验样机 |
4.1.2 试验方案设计 |
4.2 试验结果数据处理 |
4.2.1 试验数据转换 |
4.2.2 典型工况试验结果 |
4.2.3 试验因素的影响显着性分析 |
4.3 试验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分析 |
4.3.1 主喷提前角的影响 |
4.3.2 轨压的影响 |
4.3.3 预喷参数的影响 |
4.4 数据分析结论 |
4.5 优化方案验证试验 |
4.5.1 控制参数脉谱优化方案 |
4.5.2 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7)一种新型柴油机防飞车保护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柴油机防飞车保护装置的研究现状 |
2.1 柴油机防飞车保护装置研究方法简介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本文研究的防飞车保护装置的基本原理 |
第3章 柴油机防飞车装置设计 |
3.1 转速信号取样环节的设计 |
3.2 测速及超速判断环节的设计 |
3.3 执行机构的设计 |
3.4 显示电路的设计 |
3.5 电源的设计 |
第4章 实施与装车试验 |
4.1 柴油机防飞车装置的安装与联接 |
4.1.1 执行机构的安装: |
4.1.2 控制器的安装与接线 |
4.1.3 控制器的结构和机内接线: |
4.2 装置的自检试验 |
4.3 使用注意事项 |
4.4 检修范围 |
4.4.1 中修 |
4.4.2 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其维修方法 |
4.5 装车试验 |
4.5.1 高压油泵试验台模拟试验 |
4.5.2 室内模拟试验 |
4.5.3 装车水阻试验 |
4.5.4 装车运行考核试验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 |
附录: |
附录1:液晶显示子程序: |
附录2:转速计算子程序 |
附录3:1ms延时子程序 |
附录4:定时器初始化及中断子程序 |
附录5:柴油机防飞车安装总示意图 |
四、该柴油机油路中的空气为什么排不完(论文参考文献)
- [1]船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积炭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D]. 王昌庆.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9(08)
- [2]基于LabVIEW的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研究[D]. 李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3]CA4DF3经济型国Ⅲ柴油机排放控制研究[D]. 王政.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4)
- [4]喷油特性对柴油机经济及排放性能影响的研究[D]. 张云.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5]CA6110型柴油机起动困难故障维修[J]. 王书勤. 汽车维修, 2011(03)
- [6]金龙客车喷油器屡遭损坏[J]. 王素英.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09(12)
- [7]一种新型柴油机防飞车保护装置的研究[D]. 吕维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 [8]该柴油机油路中的空气为什么排不完[J]. 谢长仁.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