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齐己《白莲集》的诗禅观(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彬[1](2021)在《唐三高僧(皎然、贯休、齐己)诗歌影响与接受研究》文中指出
严春晓[2](2021)在《高氏荆南艺文辑考》文中认为
骆志方[3](2018)在《晚唐五代诗僧齐己的诗禅思想考论》文中研究指明晚唐五代诗人齐己在体悟诗之热烈心、禅之清静心的矛盾中艰难抉择,引禅机入诗理,通过借"势"喻诗、择"时"解诗、以"门"论诗,终寻得诗禅妙合之道,熔铸诗禅归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有名的诗僧。齐己对诗禅关系的思辨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对后世诗歌发展及诗学批评影响深远。
宋新乐[4](2018)在《齐己僧诗的佛禅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齐己是晚唐五代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是诗人,也是僧人。他不仅创作数量大,而且所创作的诗歌因其双重身份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主要是从美学和禅学的双重角度对其诗集《白莲集》进行审美研究,从意、象、言等多个角度展现其诗歌的佛禅美学意蕴,并就此论及对丰盈古典美学的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齐己其人及其诗做大致梳理。对齐己生平,交友状况,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宗教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另外,对其诗集《白莲集》和其诗论《风骚旨格》所具有的的佛禅意蕴进行简要评述,旨在为后面论述诗歌做铺垫。第二部分,从美学和禅学的共性研究入手,给齐己僧诗的佛禅美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然后,在尊重齐己作为沩仰宗门人的前提下,从诗禅同契,即色明心,智悲关怀,日用是道四大佛禅思想结合齐己具体诗作进行深入阐发,较为全面地展现齐己诗歌中禅学和美学的交融共生,以及齐己诗歌所蕴含的深沉的佛禅美学意蕴。第三部分,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是研究诗歌所不可绕过的两大元素,这部分从齐己诗歌的独特意象和语言风格切入,论述齐己诗歌佛意禅风的境界呈现。也可以说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感悟齐己诗歌隐秘幽微又清净高古的审美境界。第四部分,从对诗歌的审美研究引申出其对于整个中国古典美学的作用,并着重从“空”的审美思想和“自性”张扬的美学观来探究僧诗审美研究的重要意义。
李芳[5](2016)在《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的诗禅观研究 ——以齐己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本文结合齐己及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的诗歌作品和诗学理论着作,论析以齐己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诗僧的诗学思想和禅学观念,进而考察诗禅观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在文学批评史上的作用。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另有三个附录附于文后。第一章考察“诗禅观”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确认诗禅观的历史概念,阐述晚唐五代诗僧群体在诗禅观观念史发展中起到的特殊作用。第二章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晚唐五代诗僧的文化生态,分析其产生诗歌观念的文化与宗教背景。晚唐五代重僧弘法的社会环境为禅宗的兴盛提供了条件,同时,诗歌作为僧人进身的工具成了他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地域文化圈的形成又为诗僧间的诗艺切磋和思想交流提供了方便。以上背景共同构成了齐己及同时代诗僧所处的文化环境,即他们诗禅观产生的文化环境。第三章考论齐己诗禅观。本章以齐己具体诗歌创作为基础,分析齐己文学思想的整体形态,提炼其诗学思想的内在理路与核心观念。以齐己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诗僧普遍酷爱作诗,但与此同时又觉得诗魔往往会搅扰禅境,因此在诗与禅中不断挣扎,通过不断创作找到了解决这对矛盾的最佳途径,实现了诗禅交融的理想。第四章探讨齐己诗禅观中的诗学思想,分析齐己诗禅观念中诗学思想的内核,并追溯其思想源流。齐己在《风骚旨格》中建构了一个包括诗律、技巧、风雅传统等在内的诗学理论框架,并通过创作将以上诗学追求一一实现。与那些想以诗扬名的僧人不同,齐己始终将诗看作是一门独立而庄严的艺术,并用孜孜不倦的创作让人们看到诗禅合一的最高境界。第五章剖视齐己诗禅观中的禅学思想。齐己所处的晚唐五代是南宗禅极度繁荣的时代,他一生都在践行南宗禅的理念。此外,东晋慧远结社白莲的佳话也成了他不断参禅作诗的动力和指引。在与禅友的频繁往来中,形成了较为强烈的思想认同和文化共鸣。第六章探讨诗禅观的文学批评史意义。诗禅观成为广受接纳的一种文学观念后,以齐己为代表的诗僧诗禅观对佛教文学、佛教与文学关系以及后世文学批评的建构具有重大意义。
郑晓蕾[6](2015)在《唐五代僧诗文学批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发展,僧诗的创作于有唐一代大兴,随之而来的就是唐人对僧诗的文学接受与文学批评。本文以唐五代僧诗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对唐五代僧诗文学批评文本进行梳理,对其中的文学思想加以提炼和总结,并详细考察批评主体的思想及批评心态等,力求呈现出唐五代僧诗在有唐一代及五代的接受情况及僧诗文学批评的整体面貌,希望可以丰富唐五代诗僧及僧诗研究领域。全文由引言与正文两大部分组成。引言部分,首先,对当今学界唐五代诗僧及僧诗、唐五代僧诗批评与接受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其次,阐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及思路,并对文章中涉及到的,学界仍存有争议的概念加以界定。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要介绍、评述唐五代僧诗创作的概况,并对唐五代僧诗整体上的美学特征进行简要的探析,以凸显唐五代僧诗于当时文坛中的特殊意义与价值;第二章,对唐五代僧诗文学批评进行研究,对僧诗文学批评的文本材料进行梳理,提炼并总结批评文本中的僧诗批评文学思想。本章按僧诗文学批评主体的身份,对唐五代文人的僧诗批评及僧人的僧诗批评分别加以考察,唐五代文人与僧人以诗文为媒介的密切往来,为文人接触并接受僧诗创造了契机,文人逐渐接受僧诗及其作者,并以多种表达方式对僧诗进行文学批评。唐五代的文人重视僧诗作者的道德以及才学修养;赞赏僧诗的“清”之美,并对僧诗之所以具有“清”的特质加以探讨;此外,文人对僧诗的功用也较为关注,一方面认可僧诗“以诗语佛”,为宣扬佛教所用,另一方面也较为重视僧诗美刺的社会功用。僧人的僧诗批评文本数量虽不大,但从中可以发掘出唐五代诗僧群体作诗的自我要求,他们作诗以传统诗道为宗,力求与文人的诗作拉近距离,又自觉的追求僧诗的独特之处,即为对“清”的追求。第三章,对唐五代僧诗文学批评主体的批评心态进行考察,身份或思想主张存在差异的批评主体,在进行僧诗文学批评时所持的批评心态亦不尽相同,不同的批评心态对批评标准也有一定的影响。
景遐东,刘云飞[7](2015)在《近30年来唐五代诗僧研究综述》文中认为近30年来,唐代文史研究中,佛禅文学研究尤其是佛禅与唐诗的研究成为热点,基本典籍与文献整理、个案研究、区域研究、文化综合研究,作品阐释等,新见叠出,成果丰硕。本文对唐五代诗僧研究成果作清理综述,希有助于该研究领域的深化与发展。
刘云飞[8](2015)在《中晚唐诗僧山水诗意象研究 ——以水、云、月意象为中心》文中认为上世纪80年代起,中晚唐诗僧研究逐渐引起人们关注,成果丰硕,特点鲜明,在文献整理和研究方法上不断突破,研究对象亦不断扩大,极大深化了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深度。中晚唐诗僧山水诗意象研究是诗僧及其创作研究的重要组成,是诗僧研究进一步“文人化”和“文学化”的具体表现,对深入探讨僧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拓展唐五代僧诗研究的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晚唐诗僧山水诗为文本对象,重点探讨其中水、云、月意象的文学内涵及其与佛禅的密切关系,从而挖掘诗僧山水意象运用对唐代诗歌意象运用、意境塑造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全文主要分六部分进行探讨:绪论:主要对诗僧、僧诗、山水诗等概念进行界定,概述东晋至中唐诗僧山水诗创作状况及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趋势、目标和方法。第一章:主要探讨中晚唐诗僧山水诗创作盛行的背景。包括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山水宴游传统与南禅宗相互作用的思想背景及僧士频繁交往的文学背景三部分。第二章:主要探讨中晚唐诗僧山水诗创作的区域分布及整体情况。概述了诗僧山水诗创作的江南属性、禅林自觉的山水审美及创作意识盛行等状况,并对诗僧山水诗创作的整体成就作了量化统计和分析。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对中晚唐诗僧山水诗水、云、月意象进行探讨。在分析前代文学作品水、云、月意象类型及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佛教水、云、月意象的传统意蕴及中晚唐诗僧水、云、月意象的独特内涵。第六章:主要探讨中晚唐诗僧山水意象运用在唐诗史上的贡献和地位。通过对比分析文人、诗僧山水意象运用的不同特点,突显诗僧对禅水、禅云、禅月意象成熟及开拓唐诗自在闲适意境方面的重要贡献。总之,中晚唐诗僧山水意象运用对唐代诗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唐代山水诗创作、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皆有重要影响。不但为繁荣古代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现在及以后文学、文化等领域的创新提供可供参考的范例。
朱力力[9](2015)在《齐己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齐己是晚唐五代时期诗僧群体的代表人物,着有诗集《白莲集》十卷,其诗歌数量位居唐代诗僧之首,现存815首。本论文以齐己及其诗歌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其诗歌的艺术特点与成就,力求给予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本文系统而全面地研究齐己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状况,梳理齐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交游情况,对尚有争议的齐己的卒年问题进行了补充考证。而齐己早年即皈依禅宗之沩仰宗,佛禅思想占据了他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齐己饱读诗书,又自然地接受了儒、道思想的影响。本文对齐己诗歌的创作历程、艺术特色成就和诗史地位影响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齐己的诗歌大致可分为写景咏物诗、纪事诗、佛理诗、感怀诗和交游诗,意象类型以单纯性自然意象为主,有具体个别性和静态呈示性特征,多表现为画面并列组接的平列式意象结构。其诗歌意境呈现出幽远浑融、苍凉凄美、荒僻幽静的格调,同时具有清新明丽、省净准确、平易流利的语言特征,使用典故较少。齐己的诗歌风格具有僧诗常见的“蔬笋气”,近体诗表现为“清幽冷峭”甚至苦寒,时有偈颂意味,古体诗则在构思与语言方面均显得奇崛僻涩。齐己的创作视野拓展到对整个社会现实的关照,作品内容较为饱满、厚重,其诗歌成就应可居于唐五代诗僧群体之首。
李婷[10](2014)在《唐代诗僧群体的世俗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僧产生于魏晋,兴盛于唐朝,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区别于普通僧人的最大特征就是世俗化。以往对诗僧的研究,主要从文学和宗教两个角度着手:文学上,主要讨论他们诗歌的写作方式、表达情感以及在文学史上地位;宗教上则着重于佛教的发展和禅诗的哲学意义。学界从历史角度研究诗僧的比较少,也没有形成集大成的学术着作。本文以诗歌为主线,讨论唐代诗僧的地位、世俗化以及对唐代文化的影响。诗僧产生和发展,与佛教在唐朝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和一系列政策。他们的地位介于士和民之间,具体而言,又可分为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上,诗僧可凭借僧人和文人的二重身份为官授爵,在法律上拥有司法特权;经济上除徭役和赋税,且受国家供养。这是他们世俗化的基础,为他们写下大量僧诗提供了保障。诗歌是诗僧个性、情感表现的载体,也是世俗化的外在形式,可分为文人化、功利性和破戒、还俗三个方面。根据诗僧的变迁,文人化有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写应制诗歌的御用文人,后期是作为个体自觉的文人,僧诗类型广泛。与此同时,他们还举办诗会和诗社,与文人们相互唱和。功利性则表现在诗僧希望借写诗受到重用和认可,积极参与世俗生活,因而他们还打破佛教的戒律,吃肉喝酒,而且参与宴会和娱乐活动,同普通人并无差异。他们其中一部分诗僧,与士人一样,干谒高官贵戚,或者参与科举,在受到引荐或中举后还俗。诗僧世俗化的过程,与佛教中国化、儒学化是同步的,他们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通过整合儒、佛的共同点,学习经史、写诗,并通过僧诗,消弥二者的冲突,试图获得政府和广大文人的认可。佛教的一支禅宗甚至以诗偈的方式确定继承人,诗僧的大量兴起,致使寺院文化兴盛,诗僧成为唐代文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既是佛儒融合的产物,也是参与者,拥有文人和僧人的二重身份,对唐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齐己《白莲集》的诗禅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齐己《白莲集》的诗禅观(论文提纲范文)
(3)晚唐五代诗僧齐己的诗禅思想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悟诗禅矛盾 |
二、引禅机入诗理 |
三、熔铸诗禅归一 |
(4)齐己僧诗的佛禅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齐己其人与其诗 |
一、齐己其人 |
(一)齐己生平与“诗僧”身份 |
(二)交游考述 |
(三)社会文化背景 |
二、齐己其诗与诗论 |
(一)《白莲集》的深沉禅思 |
(二)《风骚旨格》的佛门法印 |
第二章 诗与禅的审美交融 |
一、美学与禅学的自成一家 |
(一)美学与禅学的缘起 |
(二)美学与禅学的共相 |
二、诗与禅的水月相映 |
(一)禅意佛理诗——诗禅同契 |
(二)山水咏物诗——即色明心 |
(三)感怀抒情诗——智悲关怀 |
(四)交游酬赠诗——日用是道 |
第三章 佛意禅风之境界呈现 |
一、齐己僧诗的意象群落 |
(一)审美意象的独特性 |
(二)禅韵意象的运用与清美诗风的营造 |
二、齐己僧诗的意境演说 |
(一)明见禅心 |
(二)古雅清幽 |
(三)彰奇显怪 |
结语研究僧诗的佛禅美学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义 |
一、“空”的审美思想 |
(一)物我两忘的审美超越 |
(二)寂静之美 |
二、“自性”张扬的美学观 |
(一)明心见性的自由追寻 |
(二)圆满自在的诗意栖居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的诗禅观研究 ——以齐己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概念梳理 |
二 研究综述 |
(一) 齐己研究 |
(二)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 |
(三) 诗禅观研究 |
三 研究方法与意义 |
(一) 学界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
(二) 本文个案分析以及观念史研究的考察方法与视角 |
(三)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诗禅观的发生与流变论略 |
第一节 佛教东来与诗禅文学的产生契机 |
第二节 六朝文学中诗禅观的萌发 |
第三节 唐代禅学的兴起与以禅喻诗的风行 |
第四节 晚唐五代诗僧群落对诗禅观的重构 |
第五节 北宋诗僧与士大夫文学对诗禅观的继承与发展 |
第六节 诗禅的余音:明清时期诗禅观的嬗变 |
第二章 诗僧与诗禅 |
第一节 重僧弘法:晚唐诗僧群落兴起的政治背景 |
第二节 以诗进身:诗歌对僧人人生的现实意义 |
第三节 长安与江南:地域文化对诗僧群落的塑造 |
第四节 雪月禅机:晚唐诗僧的文化生活取向 |
第五节 湘楚诗僧:齐己诗禅观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三章 齐己诗禅观考索 |
第一节 齐己诗法论对禅学理论的借鉴 |
(一) “势” |
(二) “时” |
(三) “门” |
第二节 诗式与禅境:“齐己体”所展现的诗禅互补 |
第三节 齐己诗歌中展露的诗禅矛盾与艰难抉择 |
第四节 化元与归一:诗禅熔铸的最高诗学理想 |
第四章 此岸是诗——齐己诗学思想试析 |
第一节 六朝以来声律论对齐己诗学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苦吟之风”与齐己对诗歌创作技巧的重视 |
第三节 《风骚旨格》构建的诗法思想体系 |
第四节 齐己生平交游中所展示的诗歌理想与文学认同 |
(一) 苦吟 |
(二) 风雅传统 |
(三) 引禅境入诗境 |
小结 |
第五节 “诗魔”非魔——诗与齐己的人生价值观 |
第五章 彼岸为禅——齐己禅学思想试析 |
第一节 南宗禅广泛兴起的禅学背景 |
第二节 齐己对“白莲社”的追慕与模仿 |
第三节 沩仰宗禅学的具体影响 |
(一) “无心是道,日用是道” |
(二) 顿悟与渐修相结合 |
(三) 浓厚的道家和道教色彩 |
第四节 齐己交游中所展示的宗教认同 |
第五节 禅味之余——齐己与晚唐诗僧创作中的“玄禅互释” |
(一) 引老庄思想入诗 |
(二) 引玄学因子入诗 |
(三) 对生命本体的超越 |
第六章 诗禅观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
第一节 诗禅观与“以禅入诗”的融通和区别 |
第二节 诗禅观对后世“禅诗”和僧诗所起的作用 |
第三节 由诗律入诗法:诗禅观在诗歌创作技巧史中的转折作用 |
第四节 诗禅观:推动象喻式批评的发展 |
第五节 诗禅观对“立文字”元命题的深化探讨 |
第六节 对齐己的“偏见”——后世文人对齐己诗禅观的遮蔽与取舍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晚唐五代艺僧成就探微 |
附录二 晚唐五代诗格中“门”目辑略 |
附录三 齐己赠答、送别诗数量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唐五代僧诗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文献综述 |
(一)唐五代诗僧及僧诗研究综述 |
(二)唐五代僧诗文学批评与接受研究综述 |
二、研究思路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重点与思路 |
(二)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唐五代僧诗创作探析 |
第一节 唐五代僧诗创作概况及析评 |
一、唐五代僧诗的作者分类 |
二、唐五代僧诗的分类 |
三、唐五代僧诗创作发展的阶段 |
第二节 唐五代僧诗美学特征 |
一、残破、清冷、孤傲的生命之美 |
二、品格“高”“逸”的自然流露 |
三、情感的内敛 |
四、大乘渡人的慈悲情怀 |
第二章 唐五代的僧诗文学批评 |
第一节 文人的僧诗批评 |
一、文人对僧诗文学接受的过程及动因 |
二、文人对僧诗批评的表达方式 |
三、文人僧诗批评的文学思想探析 |
第二节 僧人的僧诗批评 |
一、强调诗歌创作师法古人 |
二、追求诗歌风格的“清” |
三、对创作主体的要求 |
第三章 唐五代僧诗批评主体心态析评 |
第一节 文人僧诗批评心态探析 |
一、排佛文人的心态 |
二、近佛文人的心态 |
三、习佛文人的心态 |
第二节 僧人僧诗批评心态探析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8)中晚唐诗僧山水诗意象研究 ——以水、云、月意象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唐前诗僧山水诗创作概述 |
(一)诗僧、僧诗、山水诗概念 |
(二)东晋至中唐诗僧山水诗创作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中晚唐诗僧研究现状 |
(二)发展趋势 |
三、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一章 中晚唐诗僧山水诗创作盛行的背景 |
一、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社会背景 |
二、山水宴游传统与南禅宗——思想背景 |
三、僧士的频繁交往——文学背景 |
第二章 中晚唐诗僧山水诗创作的区域分布及整体情况 |
一、诗僧山水诗创作的江南属性 |
二、自觉山水审美、创作意识盛行 |
三、诗僧山水诗创作的整体成就 |
第三章 流水响空山——中晚唐诗僧山水诗中的水意象 |
第一节 中唐前的水意象 |
第二节 水与佛禅及中晚唐诗僧的山水诗 |
一、佛教水意象的传统意蕴 |
二、中晚唐禅水的任运流淌 |
第四章 云影悟身闲——中晚唐诗僧山水诗中的云意象 |
第一节 中唐前的云意象 |
第二节 云与佛禅及中晚唐诗僧的山水诗 |
一、佛教云意象的传统意蕴 |
二、中晚唐禅云的闲适自由 |
第五章 好月论禅谢寺幽——中晚唐诗僧山水诗中的月意象 |
第一节 中唐前的月意象 |
第二节 月与佛禅及中晚唐诗僧的山水诗 |
一、佛教月意象的传统意蕴 |
二、中晚唐禅月的自在无碍 |
第六章 中晚唐诗僧山水意象运用在唐诗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
第一节 山水由心——中国化禅水、禅云、禅月意象的成熟 |
一、文人避世求全与早期禅水、禅云、禅月 |
二、诗僧入世修行与禅水、禅云、禅月意象的成熟 |
第二节 自在闲适——禅水、禅云、禅月意象对唐诗意境的开拓67 |
一、自适文人,情由景生 |
二、自适诗僧,景由心生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齐己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关于齐己的生平与交游的研究 |
二、关于齐己诗歌作品的研究 |
第一章 齐己生平经历与交游考述 |
第一节 齐己生卒年补考与生平经历 |
第二节 齐己交游情况考述 |
一、齐己与僧友的交游 |
二、齐己与文士的交游 |
第二章 齐己思想心态 |
第一节 齐己的思想 |
一、占据主导的佛学思想 |
二、渗透并存的儒家、道教思想 |
第二节 放逸旷达、忧郁苦闷的创作心态 |
第三章 诗歌创作与题材内容 |
第一节 优美细腻的写景咏物诗 |
第二节 朴实深刻的纪事诗 |
第三节 微妙超脱的佛理诗 |
第四节 真挚深沉的感怀诗 |
第五节 情真意长的交游诗 |
第四章 广泛多样、众体皆备的诗体特征 |
第一节 圆熟严整、清空澹净的五七言律诗 |
第二节 怪癖生硬、率意芜杂的古体诗与绝句 |
第五章 幽远浑融的意境营造艺术 |
第一节 意象的种类与性状 |
一、描述性意象为主的意象类别 |
二、具体性、静态性的意象性状特征 |
第二节 平列式意象结构与幽远浑融的意境营造 |
第六章 清新省净、平易流利的语言修辞特征 |
第一节 语言特征 |
一、清新明丽的整体品格 |
二、语言省净、准确而富于表现力 |
三、语言的平易流利倾向 |
第二节 单纯明晰的典故运用 |
第七章 清幽冷峭为主的诗歌审美风格 |
第一节 清幽冷峭 |
第二节 偈颂味 |
第三节 奇崛僻涩 |
第八章 齐己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
第一节 历史地位 |
第二节 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唐代诗僧群体的世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诗僧演变历史及概念阐释 |
二、唐代诗僧与着作概况 |
三、研究综述 |
(一) 学术专着 |
(二) 期刊论文 |
四、研究缘起和思路 |
第一章 唐代佛教与诗僧 |
一、唐代佛教的发展 |
二、诗僧的地位 |
(一) 政治地位 |
(二) 经济地位 |
三、诗僧的发展 |
第二章 诗僧的世俗化表现 |
一、文人化 |
二、追求功名利禄和破戒 |
三、还俗为官 |
第三章 唐代诗僧世俗化的影响及评价 |
一、理论影响 |
二、情感融合 |
三、文化融合 |
(一) 禅宗继承人确定方式和讨论佛法的方法 |
(二) 寺院文化的兴盛 |
(三) 对文人及中晚唐文化影响 |
(四) 个人价值获得认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齐己《白莲集》的诗禅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三高僧(皎然、贯休、齐己)诗歌影响与接受研究[D]. 张立彬.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高氏荆南艺文辑考[D]. 严春晓. 湖北大学, 2021
- [3]晚唐五代诗僧齐己的诗禅思想考论[J]. 骆志方. 山西档案, 2018(03)
- [4]齐己僧诗的佛禅美学研究[D]. 宋新乐. 山东理工大学, 2018(12)
- [5]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的诗禅观研究 ——以齐己为中心的考察[D]. 李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6]唐五代僧诗文学批评研究[D]. 郑晓蕾. 新疆大学, 2015(04)
- [7]近30年来唐五代诗僧研究综述[J]. 景遐东,刘云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8]中晚唐诗僧山水诗意象研究 ——以水、云、月意象为中心[D]. 刘云飞. 湖北师范学院, 2015(11)
- [9]齐己及其诗歌研究[D]. 朱力力.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10]唐代诗僧群体的世俗化研究[D]. 李婷. 厦门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