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大学生就业危机调查(现状篇)(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1](2021)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 ——对贵州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已渗透进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直播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且发展势头强劲,逐渐成为大学生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在教室、食堂还是宿舍都有在参与观看直播或进行直播。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到位、商业资本利益的驱动、高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网络直播的教育重视度不够、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因素等,结果会造成大学生在参与网络直播中出现价值观风险的问题。鉴于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路阵地,构建良好网络生态,规范大学生虚拟空间活动,有针对性的消除大学生网络直播中出现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大学生网络直播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贵州8所双一流、普通本科及专科类院校为调查样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分析、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加以研究。本文内容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等;第一章是阐释了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内涵、主要特征及在网络直播中的价值观风险等;第二章分别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原则性上阐释了逻辑理路;第三章是在对贵州高校大学生网络直播的调研基础之上,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基本现状;第四章是通过大学生网络直播的积极作用和存在问题分析,探寻大学生网络直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章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对策思考,主要从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网络治理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二是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家庭教育,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欧阳润[2](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龙偲[3](2020)在《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 ——以X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井喷式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焦虑问题越来越凸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就业,而由此产生的就业焦虑问题不仅会妨碍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知,更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降低大学生的效能感、归属感、获得感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我认知定位不足,就业准备不充分;家庭就业期待过高,同辈攀比增加压力;学校就业指导缺乏,就业信息渠道狭窄;社会竞争环境激烈,招就比例严重失衡。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基于优势视角,以X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分析、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现状,分析其就业焦虑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和其产生原因的一系列探索,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较为普遍,产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原因涉及面广。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能够切实为解决就业焦虑这一问题提供有利条件,其具有理论运用契合性好、工作方法针对性强、目标追求一致性高等优势。可见,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该论文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方法设计的主题为加强组员相互熟悉、了解就业焦虑问题、认识自身内在优势、认识自身外在优势、学习就业技能知识、巩固演练就业技能的六次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致力于从认识问题到发现自我优势再到提升就业能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来提升大学生抗逆力。在逐步形成一个具有针对性、特色性、系统性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达到科学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这一目的。同时,对社会工作的小组活动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效果进行了科学的评估。最后,文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优势视角下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虽能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但是总体看来,还存在理论运用单一化、小组工作方法局限性、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感低、社会工作者多重角色转换僵硬等问题。文章希望通过对在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从提高学生个人就业能力、搭建社会关系支持网络、构建学校就业指导体系、完善社会就业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为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务经验。
李洁[4](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发声。高校作为新思想、新浪潮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时代创造出了无穷的价值与活力,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被影响对象。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水平,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营造清朗的高校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了高校舆情管理部门的共识。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办学机制和模式,民办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办法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例如,民办高校具有学生背景各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人员分布面广、思想比较活跃等特点。通过分析比较,民办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主体的敏感性、内容的针对性和多元性、传播的爆发性和潜伏性、回应的碰撞性和被动性等特征。本文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记录,充分调研江西省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现状。根据舆情演变的三阶段,分析各阶段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最后针对治理困境,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方法理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研究发现,民办高校网络舆情现存的治理困境包括潜伏期管理机制亟待完善、舆情队伍力量不强;爆发期事件主体缺乏专业介入、舆情应对处理过于干性;回落期信息披露不足,具有滞后性、善后处置欠缺,深刻性不足等。对此,笔者提出社会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参与治理:社会工作理念渗透日常管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舆情治理、网络社会工作参与网络治理的对策。
李璐璐[5](2019)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当然,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生活理念的改变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简单说,生活方式是人们生存以及生活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存价值观,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当前大学生出现熬夜猝死、体测不过关、自闭、抑郁、焦虑等状况。毫无疑问,部分大学生身心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需要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九大大维度展开,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进行分析,揭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养成状况整体发展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作息不规律、过分节食以及心态失衡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针对以上大学生生活方式养成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对策。首先,大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调适,明确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价值;其次,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科学、文明、极简的生活方式;最后,大学生要建立合理的生活规律,努力增强自身体质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走向健康生活方式的轨道。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其他群体生活方式的自我养成提供借鉴,对整个社会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构建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苹[6](2018)在《秀场类网络直播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以广西五所高校为例》文中认为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作为新兴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的秀场类网络直播的出现,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应用。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机械记忆能力、模仿能力和心理感受均强于男大学生。这就造成秀场类网络直播中所蕴含的多元价值观更容易渗透到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秀场类网络直播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助于借鉴其先进的文化传播载体和优秀的话语方式拓宽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利于大学生在观看直播中中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很少有文章研究秀场类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纵观目前秀场类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研究其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在调查秀场类网络直播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基础上,深入分析成因,尝试探讨在全民直播的影响下如何端正大学生的价值观。望通过本文,使社会各界关注秀场类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呼吁国家要完善对媒体行业的监管机制,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要提高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坚持文艺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创造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女大学生在观看节目中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也希望学校能提高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帮助女大学生端正价值立场,选择更加理性的娱乐方式。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理论、马克思的妇女解放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及价值澄清理论为理论支撑,对广西五所高校四个年级的女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旨在了解秀场类网络直播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现状。在问卷调查之后,配合访谈法,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秀场类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经调查发现,秀场类网络直播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包括:有利于女大学生了解多元价值观;有利于女大学生培育多维社交观;促进女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做出更为个性化的价值选择;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传播。消极影响包括:过度娱乐影响女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传播主体的匿名性弱化了女大学生的社会的责任感、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降低女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三俗”内容中不良价值观泛滥干扰了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容易导致女大学生形成功利主义的就业观、拜金主义的婚恋观、享乐主义的消费观等。针对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利用西方马克思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社会文化繁荣导致秀场类网络直播自身价值观的复杂性、媒介监管的法律法规未完善、媒体行业自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学校因素以及女大学生自身需要的满足等方面来深入分析秀场类网络直播对女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成因。在对策方面,本文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直播文化的发展,坚持真、善、美的价值立场,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深入贯彻十九大提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打造精品直播节目,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等融入到直播内容中。在满足观众娱乐的同时,提升审美水平,学习和了解优秀文化,从而促进女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创新传播方式,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女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也需要国家、媒介行业和学校等外在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更需要女大学生通过学习和自我教育来构建。首先,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改变以往在直播管理中存在的管理职能交叉、管理权重叠等问题,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同时,媒体行业要提高自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自我监管机制。其次,高校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在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打造“直播+课堂”模式,提高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丰富选修课程,培养女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把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融入价值观教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在校园建设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秀场类网络直播,这一新型的网络文化传播载体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女大学生以科学的价值观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最后,女大学生要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自我教育,在理论学习中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在情理交融中认同科学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整合多样价值观,以促进自身科学价值观的养成和发展。
闫轲[7](2018)在《新形势下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是承载知识和未来的青年代表,是国家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最具有标志性的生力军,其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研究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推动实现河南省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一是当前的经济形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二是党的十九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回顾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发展的历程和历年就业率,对河南省高校毕业生、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对河南省政府部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调查汇总,从而掌握了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分析研究了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河南省社会总体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政府部门关于就业政策、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过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文中从政府、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政府层面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保障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高校层面要深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学生层面要不断提升自身求职择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观念;用人单位层面要强化与高校的合作,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赵红灿[8](2017)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否得到切实增强,事关高校保持社会主义底色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是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并源源不断发挥作用的重要路径。审视和破解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两个层面的困境——辅导员个体职业倦怠和角色冲突等不适应现象,以及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定位不清、路径不明、保障不力等问题,需要对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国家保护、社会认可、学科支撑、组织程度、自治程度和职业程度等结构性要素进行职业社会学考察,借鉴国外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发展经验,继承发扬我国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构建以激发组织动力、完善绩效激励、强化知识成长和构建实践模式为一体的辅导员职业化多维发展路径。论文通过面向高校管理者、辅导员和学生三个层面,分别开展职业追求、职业保障和职业素养的调查;基于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六个要素,面向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开展调查,使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加清晰。聚焦高校组织这一具体场域,就激发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内在动力进行了心理契约、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的组织行为学审视,提出了重视显性契约约束、动态管理隐形契约、加强双方沟通交流、培育人文关怀环境、改变个体认知行为等策略。按照辅导员基本素质、能力素质、工作效果的绩效内容,综合模糊定性评价、精确定量评价和组织评价的评价方法,从自我评价、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价,构建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绩效管理体系。审视辅导员知识化生存的主体追求特质,基于知识员工特质构建辅导员队伍学习型组织,不断促进辅导员知识的整合、发展和创新,帮助辅导员完成职业知识的结构化建构。以帮助解决辅导员心理和行为问题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完善辅导员援助的编制原则、实施内容和缓助步骤,提升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统筹规划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通过明确辅导员职业定位和学科基础,建立辅导员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强化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培训,探寻通畅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以以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和优秀辅导员评选表彰为载体,激励他们坚定职业化态度、完善专业化素质、持续专家化追求。
李荷[9](2017)在《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取向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问题,在对大理大学12个学科门类1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之以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具体从就业认知、就业理想、就业态度、就业价值取向、就业途径五个方面进行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从国家、学校、家长、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大理大学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取向从大体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主要表现在:就业焦虑,缺乏就业自信,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过于注重自身的发展,个人主义意识严重,就业价值功利化,忽视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择业盲目跟风,创业意识淡薄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舆论、高校、家庭、个人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取向。因此要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个人五个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就业观,鼓励和支持学生理性看待就业,积极主动选择到基层、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就业,积极尝试自主创业。大学生要将个人的就业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起来,将个人教育与学校的就业教育相结合,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在这五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观和就业取向的误区。大理大学的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现状、事实和数据,以及相关问题成因、对策对进一步做好大理大学学生的就业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杨蕙宁[10](2017)在《河北省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业问题乃民生之本,随着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毕业人数也逐年攀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女硕士研究生受到生理、自身素质和社会性别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就业形式则更加的严峻。目前我国高校女硕士就业问题日渐凸显,女硕士生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就业难,还涉及到与就业相关的方方面面。本研究以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三所高校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定性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来分析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从就业基本情况、工资权益与保障、满意度和发展前景四个维度考察女硕士就业指标,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岗位、不同单位之间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将2015年已落实就业单位的女硕士研究生作为分析对象、男硕士生作为参照对比样本得出,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比男硕士研究生整体偏低,女硕士研究生在工作发展前景这方面比男硕士研究生要弱势一些,但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女硕士研究生比男硕士研究生更加追求类似学校、事业单位等相较稳定的职位。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影响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分别体现在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社会性别因素以及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最后,根据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结论,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和期望理论的视角,对影响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从自身、高校和用人单位三方面提出针对河北省女硕士生就业的对策建议,抓住机遇提升自己、杜绝性别歧视,构建性别平等的用人环境、利用地域优势引进师资力量、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倡高校和企业强强联合提供跨区域的实践经验、开展跨区域化网络平台等。希望以此为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绵薄之力。
二、女大学生就业危机调查(现状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大学生就业危机调查(现状篇)(论文提纲范文)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 ——对贵州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总体评价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直播概述 |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内涵 |
一、网络直播的界定 |
二、网络直播的兴起 |
三、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内容分类 |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的主要特征 |
一、大学生网络直播群体大众化 |
二、大学生网络直播内容多元化 |
三、大学生网络直播互动性强 |
四、大学生网络直播的经济收益较高 |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的价值观风险 |
一、网络直播情境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迷失 |
二、对“泛娱乐化”内容的追求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失范 |
第二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逻辑理路 |
第一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必要性 |
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需要 |
二、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的需要 |
三、规范大学生虚拟空间活动的需要 |
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行为的需要 |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可能性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 |
二、党和国家对网络空间治理的高度重视 |
三、大学生行为准则的约束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 |
第三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原则性 |
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取向相结合 |
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
三、社会、高校、家庭和网络直播各方协力相结合 |
第三章 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直播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研设计 |
一、调查问卷的题型设计 |
二、数据样本选择 |
三、调查过程与结果 |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的调查数据分析 |
一、大学生网络直播的了解程度 |
二、大学生网络直播的频率时长 |
三、大学生网络直播的触屏互动 |
四、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内容选择 |
五、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动机 |
六、大学生网络直播的价值评价 |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的积极作用 |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我价值认知 |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
三、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职业认知 |
四、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 |
一、网络道德失范 |
二、消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 |
三、职业选择功利化 |
四、法治观念的欠缺 |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层面 |
二、高校层面 |
三、家庭层面 |
四、大学生自身层面 |
第五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加强网络治理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
一、践行法治理念以强化对网络直播的法制约束 |
二、扩大媒体对网络安全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 |
三、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直播环境 |
第二节 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
三、加强法治和德治教育 |
四、加强职业观教育 |
第三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家庭教育 |
一、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
二、弘扬优良家风 |
第四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
一、加强网络行为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 |
二、提高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
三、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网络直播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2)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
1.1.1 大思政的内涵 |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
1.2.1 就业概念 |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
2.1.1 劳动分工理论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3 职业锚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
2.4.1 双元结构理论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2.4.3 择业动机理论 |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3.1 样本结果分析 |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
4.6.1 责任意识 |
4.6.2 就业观念 |
4.6.3 就业适应 |
4.6.4 就业态度 |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工作原则 |
5.1.3 育人模式 |
5.1.4 实施内容 |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
5.3.2 职业素养教育 |
5.3.3 职业规划教育 |
5.3.4 社会实践教育 |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 ——以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 |
1.2.2 关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必要性的研究 |
1.2.3 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小组、个案选择的研究 |
1.2.4 关于优势视角融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实务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分析 |
2.1 大学生就业焦虑调查研究 |
2.1.1 大学生就业焦虑问卷调查 |
2.1.2 大学生就业焦虑访谈分析 |
2.2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原因 |
2.2.1 自我认知定位不足,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
2.2.2 家庭就业期待过高,同辈攀比现象突出 |
2.2.3 学校就业指导不足,就业信息渠道单一 |
2.2.4 招就比例严重失衡,社会竞争环境激烈 |
第3章 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可行性 |
3.1 理论运用的契合性 |
3.1.1 优势:发掘大学生就业优势 |
3.1.2 抗逆力:增强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 |
3.2 工作方法的针对性 |
3.2.1 专业性:提供了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 |
3.2.2 灵活性:丰富了解决就业焦虑的方法 |
3.3 目标追求的一致性 |
3.3.1 满足内在就业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 |
3.3.2 满足就业外在需求:形成就业帮扶合力 |
第4章 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实务过程 |
4.1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方案设计 |
4.1.1 小组成员招募 |
4.1.2 小组成员需求预估 |
4.1.3 小组的目标 |
4.1.4 小组活动设计 |
4.1.5 小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
4.2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小组活动的开展 |
4.2.1 相识相知:加强组员相互熟悉 |
4.2.2 聚焦问题:了解就业焦虑问题 |
4.2.3 评估优势:认识自身内在优势 |
4.2.4 优势探析:认识自身外在优势 |
4.2.5 培育优势:学习就业技能知识 |
4.2.6 实战演练:巩固演练就业技能 |
4.3 小组活动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效果评估 |
4.3.1 小组活动过程满意度评估 |
4.3.2 小组成员就业焦虑结果评估 |
4.3.3 小组成员自我评估 |
4.3.4 社工自身评估 |
第5章 反思与建议 |
5.1 总结与反思 |
5.1.1 理论运用单一化问题 |
5.1.2 小组工作方法局限性问题 |
5.1.3 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问题 |
5.1.4 社会工作者多重角色转换问题 |
5.2 对策与建议 |
5.2.1 促进学生个体就业增能,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
5.2.2 搭建社会关系支持网络,提高就业抗逆能力 |
5.2.3 构建学校就业指导体系,挖掘就业优势资源 |
5.2.4 完善社会就业保障机制,优化人才就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
2.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
2.3 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 |
2.4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
2.5 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研究 |
2.6 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 |
2.7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 |
2.8 文献述评 |
第3章 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现状 |
3.1 J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
3.2 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框架 |
3.2.1 工作体系 |
3.2.2 工作职责 |
3.3 J学院网络舆情现状调查 |
3.3.1 调查情况 |
3.3.2 数据分析 |
3.3.3 调查小结 |
第4章 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困境 |
4.1 高校网络舆情潜伏期 |
4.1.1 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
4.1.2 舆情队伍力量不强 |
4.2 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期 |
4.2.1 事件主体缺乏专业介入 |
4.2.2 舆情应对处理过于干性 |
4.3 高校网络舆情回落期 |
4.3.1 信息披露不足,具有滞后性 |
4.3.2 善后处置欠缺,深刻性不足 |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
5.1 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
5.2 未雨绸缪:社会工作理念渗透日常管理 |
5.2.1 结合社会工作理念创新管理机制 |
5.2.2 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专业队伍 |
5.3 抽薪止沸: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舆情治理 |
5.3.1 个案工作介入舆情事件主体 |
5.3.2 社会工作方法柔化应对方式 |
5.4 善始令终:网络社会工作参与网络治理 |
5.4.1 培养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
5.4.2 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被访者信息 |
附录三:访谈提纲设计 |
致谢 |
(5)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战略角度 |
1.1.2 学术研究视角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2 国内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3 现有研究的分析和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生活方式及其自我养成概述 |
2.1 生活方式概述 |
2.1.1 生活方式的概念 |
2.1.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 |
2.2 自我养成概述 |
2.2.1 自我养成的定义 |
2.2.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特征 |
第三章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理论渊源及现实意义 |
3.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理论渊源 |
3.1.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教育学依据 |
3.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现实意义 |
3.2.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紧扣时代发展新要求 |
3.2.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 |
第四章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现状调查 |
4.1 大学生生活方式养成的整体现状 |
4.1.1 当前大学生表现良好的健康维度 |
4.1.2 当前大学生表现中等的健康维度 |
4.1.3 当前大学生表现较差的健康维度 |
4.2 大学生在重点维度上的自我养成研究分析 |
4.2.1 当前大学生在规律生活维度自我养成的不足 |
4.2.2 当前大学生在运动锻炼维度自我养成的不足 |
4.2.3 当前大学生在饮食营养维度自我养成的不足 |
4.2.4 当前大学生在健康危害维度自我养成的不足 |
4.2.5 当前大学生在性健康维度自我养成的不足 |
4.3 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养成的影响因素 |
4.3.1 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
4.3.2 现代信息网络环境的影响 |
4.3.3 大学生自我养成过程存在偏差 |
第五章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的对策研究 |
5.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认知调适 |
5.1.1 提高健康意识 |
5.1.2 培养社会责任感 |
5.1.3 夯实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 |
5.1.4 培养自我养成的意志品质 |
5.2 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理念 |
5.2.1 科学的生活方式 |
5.2.2 文明的生活方式 |
5.2.3 极简的生活方式 |
5.3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有效途径 |
5.3.1 融入健康生活群体氛围 |
5.3.2 建立合理的生活规律 |
5.3.3 努力增强自身体质 |
5.3.4 保持良好的心态 |
第六章 本研究的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秀场类网络直播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以广西五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1.研究的缘起 |
2.研究的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本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研究的创新点 |
4.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网络直播 |
(二)秀场类网络直播 |
1.秀场类网络直播的概念 |
2.秀场类网络直播的类型 |
3.秀场类网络直播的特点 |
二、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
(一)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1.马克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 |
2.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 |
3.“使用与满足”理论 |
4.价值澄清理论及价值协调理论 |
(二)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1.端正女大学生的价值立场 |
2.提升女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
3.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
4.有利于女大学生理性娱乐 |
三、秀场类直播影响广西女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现状及分析 |
(一)问卷设计及实施概况 |
1.问卷施测过程 |
2.问卷的调查内容 |
(二)调查概况 |
1.问卷基本情况 |
2.秀场类网络直播影响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调查 |
(三)访谈描述 |
四、秀场类直播对广西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
(一)积极影响 |
1.有利于了解多元价值观 |
2.有利于培育多维度的社交观 |
3.有利于做出个性化的价值选择 |
4.有利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消极影响 |
1.过度娱乐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 |
2.传播主体的匿名性弱化了社会责任感 |
3.传播内容“泛娱乐化”降低了道德标准 |
4.不良价值观泛滥干扰了价值判断 |
(三)消极影响的成因分析 |
1.秀场类网络直播自身特性复杂 |
2.监管机制不健全 |
3.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的不完善 |
4.女大学生自身需要的满足 |
五、秀场类网络直播背景下端正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对策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直播文化的发展 |
(二)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督能力 |
1.健全法律法规 |
(三)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坚守社会责任 |
1.确立行业自律管理机制 |
2.完善行业自律公约 |
3.鼓励社会民主监督 |
(四)高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 |
1.打造“直播+课堂”模式,丰富高校德育方式 |
2.利用秀场类网络直播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 |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
(五)发挥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新形势下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动向及进展 |
2.国外研究动向及进展 |
(三)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四) 研究创新点 |
一、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
(一) 当前经济形势对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
1.经济形势对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利的影响 |
2.经济形势对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的影响 |
(二) 党的十九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
1.强调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 |
2.强调了促进毕业生多种渠道就业的任务要求 |
3.树立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价值导向 |
4.强调以创业带动更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
二、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调查 |
(一) 近年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 |
1.近年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演变 |
2.近年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 |
(二)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
1.问卷调查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
2.未落实就业毕业生具体原因调查 |
3.已落实就业毕业生工作获得渠道调查 |
4.已落实就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调查 |
5.高校引导以创业带动就业情况调查 |
6.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情况调查 |
(三) 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情况调查 |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需求调查 |
2.用人单位希望学校提供的工作支持调查 |
3.用人单位与高校校企合作情况调查 |
(四) 河南政府部门促进毕业生就业采取的措施 |
1.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
2.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
3.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 |
4.完善就业反馈机制方面采取的措施 |
5.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方面采取的措施 |
三、新形势下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
(一) 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
1.当前全社会总体就业压力比较大 |
2.结构性就业难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
3.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存在就业难 |
(二) 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
1.就业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 |
2.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
3.吸引到基层就业政策不细 |
(三) 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
1.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
2.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未按照要求开设 |
3.高校就业指导方面师资力量还不足 |
(四) 高校毕业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
1.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
2.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待提升 |
(五) 用人单位方面存在的问题 |
1.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设置过高 |
2.用人单位人才培养机制匮乏 |
四、新形势下促进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
(一) 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
1.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协作机制 |
2.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保障机制 |
3.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
4.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实现人生的价值 |
5.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来带动更多毕业生就业 |
(二) 高校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就业服务能力 |
1.要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
2.持续优化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水平 |
3.要与政府和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 |
4.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观念 |
(三) 学生要提升求职择业能力,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
1.通过加强学习提升自身求职择业能力 |
2.要坚持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价值观念 |
3.要增强自信心做好求职择业心理准备 |
(四) 用人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用人观 |
1.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 |
2.选人用人标准要科学 |
3.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 |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新意和难点 |
2.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理论审视 |
2.1 高校辅导员职业与职业化概念 |
2.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生存境遇 |
2.3 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结构因素 |
3.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
3.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程度测量 |
3.3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设计 |
4.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动力机制 |
4.1 辅导员职业化动力机制构建的组织视角 |
4.2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动力影响的要素分析 |
4.3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改进建议 |
5.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绩效激励 |
5.1 高校辅导员绩效激励理念建构 |
5.2 高校辅导员绩效激励影响因素 |
5.3 构建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 |
6.高校辅导员知识生存的专业追求 |
6.1 高校辅导员的知识化生存意蕴 |
6.2 建设高校辅导员的学习型团队 |
6.3 高校辅导员知识的结构化建设 |
7.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
7.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
7.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援助策略 |
7.3 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实证研究 |
8.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一、关于就业问题 |
二、就业观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三、就业取向的构成因素及层次 |
四、就业观和就业取向的关系 |
五、就业观和就业取向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二章 大理大学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 |
(一)就业认知方面 |
(二)就业理想方面 |
(三)就业态度方面 |
(四)就业价值取向方面 |
(五)就业途径方面 |
三、大理大学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调查现状述评 |
第三章 大理大学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大理大学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就业意识强烈而能力不足,缺乏就业自信 |
(二)产生就业焦虑,基层就业观念与地域取向矛盾 |
(三)重视实践经验锻炼,忽略思想品德修养提升 |
(四)个人主义意识严重,就业价值功利化 |
(五)不了解基层就业政策,择业盲目跟风 |
(六)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缺乏系统职业规划 |
(七)怕吃苦、怕失败,创业意识淡薄 |
二、大理大学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信心和就业价值观 |
(二)学校就业教育不完善,不重视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
(三)家庭因素影响孩子的就业心理、选择标准 |
(四)个人能力不足,缺乏主动就业行动 |
(五)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薄弱的原因 |
第四章 解决大理大学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一、国家宏观调控,传播积极价值观,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
(一)基层就业政策项目化,鼓励大学生参与 |
(二)传播积极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就业观 |
(三)减少同岗待遇差异,增加大学生就业信心 |
二、学校重视就业教育与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
(一)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课程的贯穿性和层次化 |
(二)发挥榜样教育作用,培育艰苦奋斗价值观 |
(三)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树立高尚职业理想 |
(四)加强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增强学生对就业政策了解 |
(五)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师资队伍建设,辅导形式多样化 |
三、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就业观 |
(一)改变对孩子就业过高期望 |
(二)鼓励孩子去基层就业 |
(三)关注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帮助孩子理性分析就业 |
四、个人提升自身能力,做好职业规划,加强就业行动力 |
(一)提升自身能力,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和自信 |
(二)职业分析结合自我分析,正确定位自己就业方向 |
(三)积极主动做好职业规划,抓住就业机会 |
(四)学校教育结合自我教育,落实于行动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河北省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就业 |
2.1.2 就业歧视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社会性别理论 |
2.2.3 期望理论 |
第3章 河北省女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 |
3.1 就业现状考察指标设计 |
3.2 实际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3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
3.4 调查数据分析 |
3.4.1 基本情况的性别比较 |
3.4.2 工资权益与保障的性别比较 |
3.4.3 发展前景的性别比较 |
3.4.4 就业满意度的性别比较 |
3.5 女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分析结论 |
3.5.1 女硕士生的就业领域相对局限 |
3.5.2 女硕士研究生对工作满意度一般 |
3.5.3 女硕士生就业歧视高于男硕士生 |
3.5.4 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
第4章 影响河北省女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
4.1 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整体性分析 |
4.2 女硕士研究生自身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
4.2.1 自身素质对就业的影响 |
4.2.2 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
4.2.3 家庭和生源地对就业的影响 |
4.3 用人单位对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影响 |
4.3.1 用人招聘方式对就业影响 |
4.3.2 用人需求与女硕士生存在一定的差距 |
4.3.3 潜在性别歧视对就业影响 |
4.4 高校对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影响 |
4.4.1 高校地理位置及定位对就业的影响 |
4.4.2 就业指导对就业的影响 |
4.4.3 实践平台的不完善 |
4.5 其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
第5章 促进河北省女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对策 |
5.1 提高女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 |
5.1.1 抓住机遇,提升自己 |
5.1.2 调整心态,做好规划 |
5.2 提高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
5.2.1 协调资源共享,联盟就业互动 |
5.2.2 树立平等观念,设置同工同酬 |
5.3 加强学校就业指导和创新改革 |
5.3.1 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 |
5.3.2 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程中 |
5.3.3 重视高校与跨区域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人才营销 |
5.4 其他配套措施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女大学生就业危机调查(现状篇)(论文参考文献)
-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网络直播 ——对贵州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D]. 赵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3]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 ——以X大学为例[D]. 龙偲. 湘潭大学, 2020(02)
- [4]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学院为例[D]. 李洁.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5]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研究[D]. 李璐璐.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6]秀场类网络直播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以广西五所高校为例[D]. 张苹.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新形势下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 闫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12)
- [8]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研究[D]. 赵红灿.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9)
- [9]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D]. 李荷. 大理大学, 2017(02)
- [10]河北省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D]. 杨蕙宁. 河北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