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频调速技术在给煤机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葛世荣[1](2020)在《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三)——电牵引采煤机》文中认为采煤机行走技术从钢丝绳、圆环链的柔性牵引,发展到液压驱动和电机驱动的自行走,改变了采煤机自动化控制模式,也奠定了智能化采煤作业的技术基础。基于采煤机牵引技术构成要素,从理论上归纳了112种采煤机行走技术选择,但受可靠性和可控性所限,实际上只构成了10多种采煤机行走技术,其中电动机可控调速与齿啮合传动相结合的电牵引技术成为当今采煤机最普遍采用的行走方式,也是长壁开采智能化采煤机的最佳选择。1948年英国发明无链牵引装置,1975年美国JOY公司研制出第1台交-直流电牵引采煤机,1976年德国艾柯夫公司研制出第1台直流电牵引采煤机,1986年我国制造出第1台用于极薄煤层开采的电牵引单滚筒采煤机。这些研发机型成为电牵引采煤机发展的里程碑式创新。近15年我国在截割功率和采高技术指标上快速提升并赶超了国外产品,形成了剪刀状的电牵引采煤机型谱。
李博文[2](2020)在《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变频器以其在设备启动,调速,节能方面的优势在火力发电厂重要辅机设备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变频器对电压波动的敏感性,在厂用电发生电压暂降事故时,给煤机调速变频器因其缺乏低电压穿越能力而跳闸,导致炉膛主燃料跳闸,机组跳机,对电网安全和企业经济效益带来严重影响。针对重要辅机给煤机系统变频器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研究以保证机组安全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某火力发电厂厂用电网电压暂降事故,导致给煤机变频器跳闸、机组跳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表明目前该火力发电厂给煤机系统应对电网电压暂降的缺乏低电压穿越能力不足。对现有抑制给煤机变频器欠电压保护跳闸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方案。以技术改造方案为基础对低电压穿越装置进行现场设备安装与调试,着重针对装置功能实现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装置所提供的功能及保护方式完全能够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的需求。通过模拟厂用电压暂降故障工况以及MFT信号动作连锁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低电压穿越装置为给煤机变频器直流母线提供电源支撑,能够使给煤机变频器具备足够应对厂用电网电压暂降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彻底解决了变频器因欠电压保护而跳闸的问题,保障给煤机系统能够在电压暂降的故障时段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机组非停等事故发生,同时也为相似火力发电机组重要辅机变频器的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研究提供了相关参考。
王雪松[3](2020)在《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炭智能开采从概念逐步且越来越富有内涵地走向工程实践,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开采装备——采煤机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智能化功能。本文立足于作者的工作岗位,结合太重煤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矿)智能开采装备研发规划,对电牵引采煤机新一代分布式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用产品的开发。首先,根据煤炭智能开采对采煤机的智能化要求,结合太矿采煤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现有水平,以及应对未来智能开采时代的煤机发展战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制定了新一代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构成:采用32位主、从控制器(主控制器型号DX-M3530,从控制器型号DX-M302)、CAN总线通讯方式的分布式控制模式;将整个控制系统按照功能划分为主控制单元、高压测控单元、本安测控单元、无线4G信号转换模块、本安信号采集模块、传感器单元等,并进行了主控制器的开发及检测检验。第二,研发了分布式电控系统中主要监控模块,用于监测8路PT100温度信号、三轴倾角、环境温湿度等。从该分布式模块的功能需求入手,分析并设计了该模块的硬件电路,具体包括:输入、输出量接口模块、电源模块、MCU控制部分、PT100检测部分、CAN通信部分、环境温湿度检测、倾角检测等,并进行了可靠性测试设计。第三,研究了采煤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并加以实现。状态监测除了常规的电机温度、电流、牵引速度、角度等检测量以外,还通过安装旋转编码器、压力、温度、振动、电缆张力等传感器实现了太矿采煤机更加全面的工况监测,首次实现了太矿采煤机拖曳电缆的张力监测,增强了采煤机机载预警与故障提示功能,故障代码达到了81个;通过新研发的机载数据记录仪,可采集、存储采煤机的110种状态数据,数据记录可长达90天、约90亿条记录;井下实时监测的采煤机通讯状态、关键部位温度、压力及流量值、摇臂角度、煤机位置、记忆截割等数据,通过机载无线通信单元和防爆天线经矿井环网传输至太矿采煤机云端远程运维中心,为后期实现采煤机远程信息融合故障诊断和预测预警奠定了基础。第四,主持设计的基于分布式电控系统的采煤机智能化功能实现突破:首次实现了摇臂高度自动调节、牵引速度自动调节和基于TD-LTE制式的4G采煤机信息无线传输等功能,显着提升了采煤机的智能化水平。
迟林芳[4](2020)在《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中,使用的给料机都是单点进料和单点出料,不能实现单点给料并多点均匀给料布料,煤不能布满碎煤机转子长度方向,导致碎煤机不能满负荷工作,影响了碎煤机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浪费了部分电能。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研制了一种螺旋布料给料机,并对螺旋布料给料机运行与控制研发一种智能控制系统。本文首先构建了基于螺旋布料给料机的输煤系统,将螺旋布料给料机安装在输煤系统中滚轴筛与碎煤机之间,当滚轴筛输送大块煤时,煤块在左右螺旋叶片推动下向两端移动,并通过流量控制板的矩形孔中逐渐落下,将煤均匀的布满碎煤机转子的长度方向,提高碎煤机的工作效率。其次,对螺旋布料给料机运行与控制研发一种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激光扫描仪作为信息采集原件,实时对滚轴筛上进入螺旋布料给料机的物料信息进行检测与采集;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系统核心控制器,对所采集的物料信息进行储存与处理;采用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作为系统算法,对物料信息进行模糊运算后输出控制系统的信号;采用变频器对电机转速进行实时调节,PLC将输出信号转换为相应的频率信号送至变频器,变频器输出对应的比例电压,螺旋布料给料机的实际工作转速随之变化;采用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通过触摸屏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监控与操作。最后,对智能控制系统PLC主要程序进行编写,并应用MCGS组态软件对触摸屏界面进行开发与设计,完成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实现对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控制的目的。在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中,螺旋布料给料机将煤均匀布满碎煤机转子长度方向,碎煤机转子满负荷工作,与没加螺旋布料给料机时提高了碎煤机出力,可创造出可观经济效益。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滚轴筛上物料较多转速较快,物料较少自动降低螺旋布料给料机的转速,减少了螺旋布料给料机驱动动力,实现了螺旋布料给料机工作时节能的目的。将螺旋布料给料机及其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在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中,能够有效提升碎煤机工作效率,且节能效果显着。
刘力伟[5](2020)在《矿用高压永磁同步电机变频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快速,尤其是煤炭行业中电能的使用规模越来越庞大。我国的煤炭开采行业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整合煤炭资源,众多煤炭企业逐渐积极地参与转型改革。新设备与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煤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助力,矿用高压永磁同步电机的变频控制系统在煤机产业设备的生产使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论述了矿用高压永磁同步电机变频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四种高压变频器主电路拓扑结构,设计了一种矿用高压永磁同步电机变频控制的系统方案。从矿井下高压接口引入3.3k V三相交流电压,采用多重化移相变压器,在整流侧得到交流1850V的次高压,逆变侧采用中点钳位式三电平逆变电路。采用PI限幅、磁链转换与间接转矩反馈的控制策略,利用所建立的基于定子侧电流、磁通和转子侧转速的三环矢量控制系统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控制和调速。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环境进行了两组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搭建控制模型的有效性和良好的鲁棒性。随后针对整流模块和三电平逆变模块的输入侧和输出侧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谐波分析。在对比两电平与三电平输出电流和电压波形的基础上,得出了各自谐波分布的特征,并利用仿真波形的半波对称验证了偶次谐波去除的有效性。最后针对高压永磁电机变频控制在矿下刮板输送机上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了高压永磁变频双机驱动原理,指出了多电机内在机械特性的差异是造成功率不平衡运行最根本的因素。提出了高压永磁变频的双机驱动方案,在电机的控制模块采用负载转矩实时反馈与调整分配的控制策略,建立了高压变频双电机驱动系统的仿真模型,搭建了MATLAB仿真模型,仿真实验验证了系统能够有效地满足功率平衡的负载分配要求。
苟学亮[6](2019)在《变频调速节能控制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上的应用》文中认为变频器作为一种成熟的高新技术产品,在煤矿各主要生产环节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绝大部分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随着运输距离的增长和运输煤量的增大,带式输送机装机功率也随之增大,因此井下带式输送机采用变频驱动技术成为主流趋势,可以充分发挥出变频驱动装置开机率高、可靠性高、故障率低、节能降耗等特点,同时也解决了带式输送机其它驱动方式下带速不可调节的弊端。本文针对陕西郭家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主斜井带式输送机运输系统,结合矿井综合自动化平台、PLC控制技术以及变频调速控制技术,研究因煤矿生产的不均衡性、不同时性引起的电能损耗问题,即研究矿井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因采掘生产系统不同生产时间段输送煤量变化与带式输送机带速、电动机电能损耗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基础设计出针对郭家河煤矿生产系统的具有煤量自动识别和PLC节能控制自动运行的控制系统,提高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的控制精度和节能效果,充分利用变频调速节能控制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显着节能性等优势。该控制系统是以美国罗克韦尔公司的PLC为控制核心,以东芝三菱MVG-2000/10/6k型高压变频调速装置为硬件基础,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建立起带式输送机输送煤量、带速和能耗之间的匹配关系,实现矿井主运输带式输送机自动节能控制的目的。该变频调速节能控制技术在郭家河煤矿主运输带式输送机上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即解决了矿井主斜井带式输送机根据煤量调速带速的实际需求,既提高了系统实时控制的精度,又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电力消耗,实现节能消耗的目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收紧,各行各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本文研究的内容紧贴国家的发展方向,符合保护环境政策的引领,具有较高的经济意义以及深远的社会影响。
樊逸飞[7](2019)在《火电厂给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工业耗电量不断升高,国内许多大型发电厂随之提高了自身的机组容量,使得各地区平均耗电量产生了较大范围的浮动,火电厂的用煤需求也越来越大,这要求火力发电厂的给煤控制系统需要更稳定、更可靠地完成上煤操作。传统给煤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式无法满足目前火电厂的技术要求,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研发一套基于PLC的智能化给煤控制系统,有效地改善传统给煤系统控制方案并提高上煤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对于火力发电厂提升生产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为背景,对上煤过程中的给煤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根据给煤控制系统的要求,首先设计了系统的控制体系结构,结合给煤系统的工作原理,确定了系统所需的皮带机变频调速方法和皮带机数字测速方法,并给出了 OPC技术和自整定模糊PID技术等先进控制方法。其次分析了给煤系统传统PID控制与模糊控制的理论方法,研究了系统自整定模糊PID控制方法,并针对给煤控制系统时变性、滞后性等特点,结合皮带机称重模型以及皮带驱动电机的恒压频比变频调速特性,建立了给煤系统传递函数,通过使用工具MATLAB/SIMULINK搭建系统传统给煤PID控制和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的算法模型,配合建立的给煤系统传递函数对系统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得出:给煤系统在自整定模糊PID控制下,超调量小、调节时间短、控制效果更稳定;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对输煤量的控制精度和系统智能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通过对给煤控制系统全方位的研究与分析,为了满足对上煤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对上煤流程的监控管理要求,系统选用高可靠性的西门子S7-200系列PLC作为主控制器,直接控制现场设备并完成对信号的采集和处理,经PLC处理的数据通过PC/PPI电缆传输至上位机组态MCGS中,在上位机中MCGS与MATLAB采用OPC技术进行数据交换,并利用MCGS来完成对上煤过程状态的实时监控等工作。通过完成对给煤控制系统各部分功能的调试和系统通讯测试,实现了火电厂给煤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体系,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韩灏[8](2019)在《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协调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煤机在大倾角工作面上作业时,为防止其发生溜车事故,采煤机在停车时需要进行驻车制动。随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技术在采煤机牵引电动机调速中的应用,采煤机在水平工作面工作时如需进行停车,则利用牵引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回馈制动进行停车制动。而采煤机在倾斜工作面停车后,由于牵引电动机的回馈制动在停车以后即失去作用,如不进行驻车制动则会发生溜车,为防止采煤机在倾斜工作面发生溜车,在采煤机牵引电机轴上安装液压制动器进行采煤机驻车制动。采煤机在倾斜工作面工作时的情况分为制动和启动两种,采煤机的制动情况分为爬坡时停车制动及下坡时停车制动,而采煤机的启动又分为爬坡启动和下坡启动。为有效协调采煤机在不同工作情况下的制动及启动,本文提出一种电—液复合制动的采煤机制动方案,通过采用制动力固定分配的方法对左右两牵引电机的制动力以及电机制动与液压制动的制动力进行有效分配,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能够利用牵引电机回馈制动最大限度地对制动过程中的能量进行回收。同时,提高采煤机电制动系统与液压制动系统的匹配度,能够尽可能减少液压制动器的磨损,以提高采煤机液压制动系统的可靠性。本文以大倾角工作面上的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以1940型采煤机为例,详细分析采煤机牵引工作部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分析并计算采煤机的制动力矩,为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中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奠定基础。再次,分析计算采煤机所受牵引力,为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中的电机回馈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提供依据。最后,分别基于Simulink和AMESim对采煤机变频调速系统和采煤机的液压制动系统进行验证和仿真分析研究。通过对原有的定量泵液压系统进行改进,将原液压制动系统升级为变量泵负载敏感液压制动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负载敏感液压制动系统的响应速度比普通液压制动系统(定量泵液压系统)快,这样便有效提高了电机制动系统与液压制动系统的匹配度。本文在对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时采用左右两牵引电机轴之间制动力固定分配比的分配方法,以及对采煤机电机制动系统与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力进行固定分配比分配。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比,最后通过在采煤机爬坡试验台上的实验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金哲[9](2017)在《变频器在大型火电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华能平凉电厂为主体,对变频器的各种应用进行了研究,并对在实际运行中变频器出现的常见故障提出处理方案及步骤。本文对变频器应用于高压转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机组负荷在180MW至300MW之间时,凝泵和一次风机工频和变频运行状态下的能耗进行计算和对比,发现凝泵变频器节能率可以达到24%至69%,一次风机变频器节能率在49%至62%之间。当在机组平均负荷210MW的时候,凝泵节能效率约为62%,一次风机节能效率在55%,两年均可收回变频改造投资。华能平凉电厂二期机组六大风机均为动叶可调式轴流风机,通过对功率最大的引风机在工频和变频运行状态下输出同等功率所需的能耗进行理论计算发现,对其加装变频器,成本回收年限长达29年以上,经济性较差。本文对变频器应用于低压转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给煤机上加装变频器,可以实现调整给煤机电机转速控制给煤量;空冷风机加装变频器可以实现风机转速和转向调节,使空冷机组维持在最佳真空处,并满足空冷岛的防冻要求。本文对降低变频器故障采取的措施、实际运行中故障及其处理处置方式进行了研究。为了减少变频器的故障率,可为其配备专用的变频器室、冷却装置,对部分转机的变频器加装低电压穿越装置等;在实际运行中变频器会出现单元旁路、运行中柜门打开等八项轻故障和变压器过热、电机过流严重、系统故障等三项重故障,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步骤。
李刚,殷骏,汤伟,刘路登[10](2016)在《抗电压扰动电源在给煤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当前火电机组给煤机变频调速系统不具备高低电压穿越能力,当供电电压发生电压扰动(暂升、暂降或短时中断)时,变频调速系统将会停机保护,从而发生设备损坏、机组停机或输出功率大量下降的情况,造成电厂重大经济损失。根据给煤机变频调速系统的特性,对比目前火电机组应对给煤机变频调速系统抗电压扰动能力的措施,提出两种采用抗电压扰动电源支撑的解决方案,并采用有效的控制策略提高给煤机供电系统可靠性。
二、变频调速技术在给煤机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调速技术在给煤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三)——电牵引采煤机(论文提纲范文)
1 无链牵引技术发展 |
1.1 无链牵引技术基础 |
1.2 采煤机无链牵引技术 |
2 国外电牵引采煤机发展 |
2.1 艾柯夫电牵引采煤机 |
2.2 久益电牵引采煤机 |
2.3 安德森电牵引采煤机 |
2.4 三井三池电牵引采煤机 |
2.5 其他国家的电牵引采煤机 |
3 我国电牵引采煤机发展 |
3.1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创制机型 |
3.2 鸡西煤矿机械厂创制机型 |
3.3 太原矿山机器厂创制机型 |
3.4 辽源煤矿机械厂创制机型 |
3.5 西安煤矿机械厂创制机型 |
3.6 我国其他制造企业创制机型 |
4 结语 |
(2)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2 某火电厂给煤机系统概况与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
2.1 给煤机系统主要设备概况 |
2.1.1 给煤机本体 |
2.1.2 给煤机主电机变频调速系统 |
2.2 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
2.2.1 低电压穿越能力现状分析 |
2.2.2 引发厂用电压暂降的原因分析 |
2.2.3 变频器欠电压保护跳闸原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方案 |
3.1 低电压穿越改造方案确定 |
3.1.1 低电压穿越方案分析比较 |
3.1.2 某火力发电厂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方案 |
3.2 低电压穿越装置设备组成及功能分析 |
3.2.1 RTM隔离性电压暂降保护装置 |
3.2.2 电力电源检测模块 |
3.2.3 不间断电源UPS |
3.3 本章小结 |
4 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的实施 |
4.1 施工相关线路电缆敷设 |
4.1.1 电缆敷设清单 |
4.1.2 电缆敷设执行标准 |
4.2 低电压穿越装置设备安装与调试 |
4.2.1 电压暂降保护器(VSP)接线安装 |
4.2.2 电力电源检测模块(GC-Master)接线安装 |
4.2.3 远程终端单元(RTU)接线安装 |
4.2.4 UPS(1k VA)接线安装 |
4.2.5 低电压穿越装置分合闸调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实验 |
5.1 实验原理及步骤 |
5.2 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实验结果 |
5.2.1 母线电压暂降至额定电压的 90%时实验结果 |
5.2.2 母线电压暂降至额定电压的 60%时实验结果 |
5.2.3 母线电压暂降至额定电压的 20%时实验结果 |
5.2.4 MFT动作连锁实验 |
5.3 实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Introduction) |
1.1 世界电牵引采煤机发展概述(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lectric Haulage Shearer) |
1.2 太矿电牵引采煤机及其电控系统的发展历程(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ompany's Electric Haulage Shearer and its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
1.3 电牵引采煤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Electric Haulage Shearer and its Control System)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The Main Work of this Article) |
2 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for Shearer) |
2.1 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of the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of the Shearer) |
2.2 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网络模型(Distributed Control Network Model for Coal Shearer) |
2.3 采煤机分布式电控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The Overall Functional Design of Shearer Distributed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
3 基于CAN总线的控制器的研发与检测(Development and Test of CAN Bus Controller) |
3.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应用经验(Experience in PLC Application) |
3.2 主控制器的技术参数(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he Master Controller) |
3.3 从控制器的技术参数(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he Secondary Controller) |
3.4 控制器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 of Controller) |
3.5 控制器的可靠性(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troller is Defined) |
3.6 控制器的检测及检验(Controller Test and Inspection) |
4 分布式监控模块的开发(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Monitoring Module) |
4.1 分布式模块的研究(The Research of the Distributed Module) |
4.2 分布式模块的可靠性测试(Reliability Testing of Distributed Modules) |
5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Research on Multi-sensor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and Fault Diagnosis) |
5.1 采煤机故障及诊断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Main Problems of Shearer Fault and Diagnosis Technology) |
5.2 基于CAN总线的采煤机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设计与研制(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Shearer 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Fault Diagnosis System Based on CAN Bus) |
5.3 采煤机远程诊断系统设计(Design of the Remote Diagnosis System of the Shearer) |
6 采煤机智能化功能设计与实现(Intelligent Design of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Shearer) |
6.1 滚筒高度自动调节技术(Roller Height Automatic Adjustment Technology) |
6.2 牵引速度自动调节技术(Automatic Haulage Speed Adjustment Technology) |
6.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采煤机定位与煤层识别技术(Shearer Positioning and Coal Seam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
6.4 基于TD-LTE制式的采煤机无线数据传输系统(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of Shearer Based on TD-LTE) |
7 结论与展望(Conclusion and Expectation ) |
7.1 结论(Conclusion) |
7.2 展望(Expectation)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输煤控制系统的现状 |
1.2.1 国外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现状 |
1.2.2 国内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现状 |
1.3 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4 火电厂输煤系统节能技术分析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的构建 |
2.1 常规输煤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 |
2.1.1 常规输煤系统结构 |
2.1.2 常规输煤系统工作过程 |
2.2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的开发 |
2.2.1 螺旋布料给料机的开发 |
2.2.2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结构与工作过程 |
2.3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控制系统结构及控制原理 |
2.3.1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结构 |
2.3.2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控制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的研发 |
3.1 信息采集单元 |
3.1.1 测量方法的确定 |
3.1.2 激光扫描仪测量原理 |
3.1.3 激光扫描仪的选型与安装 |
3.1.4 激光扫描仪LMS511与外围设备的连接 |
3.1.5 误差分析与减小措施 |
3.2 信息处理单元的控制方案与控制算法 |
3.2.1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方案比较与选择 |
3.2.2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器比较与选型 |
3.2.3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算法比较与选择 |
3.3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与MATLAB仿真 |
3.3.1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
3.3.2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 |
3.3.3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MATLAB仿真 |
3.4 控制执行单元 |
3.4.1 变频调速技术 |
3.4.2 触摸屏 |
3.5 本章小结 |
4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1 PLC程序设计 |
4.1.1 主程序框架结构 |
4.1.2 智能控制系统手动运行工作流程 |
4.1.3 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运行工作流程 |
4.1.4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
4.2 触摸屏界面程序设计 |
4.2.1 触摸屏界面设计 |
4.2.2 触摸屏调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摘要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矿用高压永磁同步电机变频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压变频器拓扑及调制方式研究现状 |
1.2.2 高压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3 矿用高压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矿用高压永磁同步电机变频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2.1 系统整体结构电路设计 |
2.1.1 系统整体结构 |
2.1.2 高压多重移相变压器 |
2.1.3 多重化整流侧的电路设计 |
2.1.4 中点钳位式三电平逆变电路设计 |
2.2 控制电路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3.1 高压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控制策略 |
3.1.1 高压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整体控制策略 |
3.1.2 定子磁链的计算模型 |
3.1.3 电磁转矩的计算模型 |
3.1.4 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电压矢量对磁链的作用 |
3.2 SVPWM空间矢量调制 |
3.2.1 空间电压矢量及空间分布 |
3.2.2 空间矢量的作用时间推算 |
3.2.3 各相桥臂的开关顺序设计 |
3.3 高压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仿真及分析 |
3.3.1 系统整体仿真及参数设计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变频三电平逆变器的谐波分析 |
4.1 高压变频三电平逆变器的输出波形 |
4.2 整流输入侧的谐波分析 |
4.3 逆变器输出侧的谐波分析 |
4.4 偶次谐波的消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用刮板输送机的双永磁变频控制 |
5.1 刮板输送机的永磁变频双机驱动理论分析 |
5.1.1 双机驱动理论分析 |
5.1.2 双机变频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
5.2 控制器结构设计与算法推导 |
5.2.1 信号解耦与磁链观测设计 |
5.2.2 电流滞环控制器设计 |
5.2.3 转速、转矩与磁链控制器设计 |
5.3 系统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1 系统仿真实验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永磁变频在刮板输送机的应用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变频调速节能控制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1.2.1 带式输送机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带式输送机发展趋势 |
1.3 带式输送机总体结构及特点 |
1.4 带式输送机基本性能及影响因素 |
1.4.1 输送能力 |
1.4.2 带速和带宽 |
1.4.3 胶带安全系数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郭家河煤矿带式输送机运输系统分析与建模 |
2.1 郭家河煤矿概况 |
2.2 郭家河煤矿原煤生产工艺 |
2.2.1 采煤方法选择 |
2.2.2 采煤工艺选择 |
2.3 郭家河煤矿煤流分析与煤量模型 |
2.3.1 煤炭运输流程分析 |
2.3.2 采煤工作面煤量模型 |
2.4 带式输送机煤量自动识别 |
2.4.1 煤量自动识别技术 |
2.4.2 核子称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带式输送机节能控制系统设计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带式输送机带速与运量的匹配关系 |
3.3 带式输送机节能控制方案制定 |
3.3.1 节能控制方案制定目的和原则 |
3.3.2 节能控制方案的制定 |
3.4 带式输送机节能控制系统组成 |
3.5 PLC节能控制装置设计 |
3.5.1 PLC双CPU冗余技术 |
3.5.2 PLC节能控制器设计 |
3.6 变频调速装置设计 |
3.6.1 变频器分类及结构 |
3.6.2 变频调速原理及控制算法 |
3.6.3 变频调速装置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节能控制系统软硬件实施 |
4.1 郭家河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选型 |
4.1.1 选型依据 |
4.1.2 主要部件选型及校验 |
4.1.3 选型结果及主要技术参数 |
4.2 郭家河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电气监控系统 |
4.2.1 高低压配电装置 |
4.2.2 变频调速装置 |
4.2.3 PLC控制装置 |
4.2.4 综合保护装置 |
4.3 郭家河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PLC控制软件 |
4.4 本章小结 |
5 节能数据分析 |
5.1 节能控制技术优点及创新点 |
5.1.1 节能控制系统优点 |
5.1.2 变频调速控制技术创新点 |
5.2 节能数据分析 |
5.2.1 运输效率对比分析 |
5.2.2 电气节能对比分析 |
5.2.3 机械损耗对比分析 |
5.2.4 社会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火电厂给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火电厂输煤系统发展历程 |
1.2.2 国外先进给煤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
1.2.3 国内给煤系统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给煤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火电厂给煤系统概述 |
2.1.1 输煤系统整体工艺流程 |
2.1.2 给煤系统工作原理 |
2.2 给煤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2.2.1 给煤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
2.2.2 给煤系统控制结构设计 |
2.2.3 系统主要硬件结构设计 |
2.2.4 系统部分设备选取 |
2.3 给煤系统闭环调速控制方案 |
2.3.1 皮带驱动电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2 给煤皮带机变频调速方法 |
2.3.3 系统数字测速方法选择 |
2.4 系统的创新性应用方案 |
2.4.1 基于OPC的上位机数据交换方法 |
2.4.2 基于恒压频比的皮带机闭环调速控制方法 |
2.4.3 容积式皮带电子称重技术 |
2.4.4 基于自整定模糊PID的给煤控制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自整定模糊PID的给煤控制方法研究 |
3.1 智能控制在给煤系统中的应用 |
3.2 给煤控制系统建模研究 |
3.2.1 给煤皮带称重模型 |
3.2.2 皮带电机调速模型及变频特性分析 |
3.2.3 给煤系统传递函数建立 |
3.3 传统PID控制 |
3.3.1 传统给煤PID控制原理 |
3.3.2 离散化给煤PID控制原理 |
3.3.3 PID参数调节作用及规范 |
3.4 给煤系统模糊控制 |
3.4.1 模糊控制理论 |
3.4.2 给煤系统模糊控制结构 |
3.4.3 给煤系统模糊控制原理 |
3.5 给煤控制算法分析 |
3.6 给煤系统自整定模糊PID控制方法研究 |
3.6.1 给煤系统变量模糊化 |
3.6.2 输入/输出变量隶属度 |
3.6.3 系统模糊控制规则 |
3.6.4 模糊推理 |
3.6.5 解模糊处理 |
3.7 给煤系统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的仿真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给煤控制系统下位机设计 |
4.1 给煤系统下位机硬件搭建 |
4.1.1 PLC结构及工作方式 |
4.1.2 PLC主控模块选型 |
4.1.3 PLC扩展模块选择 |
4.1.4 给煤控制系统I/O点配置 |
4.2 给煤系统电气原理图 |
4.2.1 给煤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4.2.2 PLC端子接线设计 |
4.3 给煤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4.3.1 PLC程序设计方法 |
4.3.2 系统主程序部分 |
4.3.3 给煤皮带程控部分子程序 |
4.3.4 皮带速度采集部分子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组态设计与系统调试 |
5.1 上位机组态监控系统 |
5.1.1 系统监控功能设计 |
5.1.2 MCGS的功能和特点 |
5.2 给煤系统上位机组态设计 |
5.2.1 初始化配置 |
5.2.2 用户登录主页面设计 |
5.2.3 系统主控界面设计 |
5.2.4 给煤工艺监控界面设计 |
5.2.5 设备控制方式切换界面设计 |
5.2.6 构建系统实时数据库 |
5.2.7 系统变量组态 |
5.3 给煤控制系统调试 |
5.3.1 PLC控制程序调试 |
5.3.2 MCGS中S7-200 (PPI)设备驱动配置 |
5.3.3 设备组态变量调试 |
5.3.4 OPC通讯配置 |
5.3.5 整体通信测试 |
5.3.6 现场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采煤机变频调速技术 |
1.3.2 采煤机液压制动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采煤机制动系统分析 |
2.1 采煤机牵引部的结构及原理 |
2.1.1 采煤机牵引部介绍 |
2.1.2 无链式采煤机行走部 |
2.1.3 电动机回馈制动 |
2.2 采煤机液压制动器原理 |
2.2.1 制动器工作原理 |
2.2.2 液压制动器主要参数 |
2.3 采煤机受力分析 |
2.3.1 牵引阻力的计算 |
2.3.2 采煤机最大牵引阻力估算方法 |
2.4 采煤机惯性负载的计算 |
2.4.1 转动惯量计算方法 |
2.4.2 惯性负载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建模 |
3.1 采煤机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
3.1.1 矢量控制的概念 |
3.1.2 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
3.1.3 异步电动机三相动态模型数学表达式 |
3.2 坐标变换 |
3.2.1 坐标变换基本思路 |
3.2.2 三相-两相变换(3/2变换) |
3.2.3 静止两相-旋转正交变换(2s/2r变换) |
3.3 采煤机牵引电动机调速模型建立 |
3.4 采煤机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建立 |
3.4.1 采煤机液压系统原理 |
3.4.2 采煤机液压制动系统仿真分析 |
3.4.3 采煤机负载敏感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建立 |
3.4.4 负载敏感变量泵模型 |
3.4.5 负载敏感阀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研究 |
4.1 采煤机制动系统的性能指标 |
4.1.1 能量回收率 |
4.1.2 液压制动系统的发热量 |
4.1.3 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制动距离 |
4.2 分析系统参数对评估指标的影响 |
4.2.1 采煤机制动能量回收 |
4.2.2 采煤机制动距离 |
4.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采煤机电—液制动力优化分配 |
4.3.1 设计变量 |
4.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4.3.3 采煤机爬坡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
(9)变频器在大型火电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2章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
2.1 变频器的定义 |
2.2 变频器的基本结构 |
2.2.1 交-交变频器 |
2.2.2 交-直-交变频器 |
2.3 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原理 |
2.3.1 异步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 |
2.3.2 U/f控制 |
2.3.3 矢量控制 |
2.4 高压变频调速需要注意的问题 |
2.4.1 变频器的选择 |
2.4.2 电源切换 |
2.4.3 控制电源 |
2.4.4 发电厂中对变频器的特殊要求 |
2.5 变频器在火电厂中的优势 |
第3章 高压转机加装变频器方案 |
3.1 凝结水泵加装变频器方案 |
3.1.1 凝结水泵在火电厂的作用 |
3.1.2 凝结水泵变频调速应注意的问题 |
3.1.3 凝结水泵变频器改造方案 |
3.1.4 凝结水泵变频器改造后的应用效果 |
3.2 一次风机加装变频器方案 |
3.2.1 一次风机在火电厂中的作用 |
3.2.2 离心风机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 |
3.2.3 电厂一次风机变频调速应注意的问题 |
3.2.4 一次风机变频器改造方案 |
3.2.5 一次风机变频器改造后的应用效果 |
3.3 引风机安装变频器论证 |
3.3.1 理论分析 |
3.3.2 项目改造可行性论证 |
3.3.3 结论 |
第4章 低压转机加装变频器方案 |
4.1 空冷风机加装变频器方案 |
4.1.1 空冷系统在火电厂中的作用 |
4.1.2 直接空冷系统介绍 |
4.1.3 直接空冷系统变频风机系统的组成 |
4.1.4 空冷风机变频系统组成 |
4.1.5 空冷风机安装变频器后具有的优点 |
4.2 变频器在给煤机中的作用 |
第5章 变频器的附属配置 |
5.1 变频器的冷却装置 |
5.1.1 变频器需要冷却装置的原因 |
5.1.2 BLH-CM强制密闭冷却器原理 |
5.1.3 运行中注意事项 |
5.2 变频器的常见故障及保护定值 |
5.2.1 故障分类及处理 |
5.2.2 保护定值 |
5.3 低电压穿越 |
5.3.1 低电压穿越由来 |
5.3.2 低电压穿越装置工作原理 |
5.3.3 系统组成 |
5.3.4 运行所起到的作用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抗电压扰动电源在给煤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给煤机变频调速系统 |
1.1 变频调速系统的定义 |
1.2 电压扰动对变频调速系统的影响 |
2 高低电压穿越能力要求 |
3 给煤机变频调速系统抗电压扰动技术 |
3.1 修改变频器和DCS参数 |
3.2 直流抗扰动电源 |
3.2.1 蓄电池加压差控制器方案 |
3.2.2 蓄电池加升压电路方案 |
3.3 交流抗扰动电源 |
3.3.1 串联UPS方案 |
3.3.2 动态电压补偿方案 |
4 结束语 |
四、变频调速技术在给煤机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三)——电牵引采煤机[J]. 葛世荣. 中国煤炭, 2020(08)
- [2]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D]. 李博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王雪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D]. 迟林芳. 沈阳工程学院, 2020(02)
- [5]矿用高压永磁同步电机变频控制系统研究[D]. 刘力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变频调速节能控制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上的应用[D]. 苟学亮.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7]火电厂给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樊逸飞.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8]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协调控制研究[D]. 韩灏.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9]变频器在大型火电厂中的应用研究[D]. 金哲.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10]抗电压扰动电源在给煤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J]. 李刚,殷骏,汤伟,刘路登. 电气应用, 2016(23)